慈誠羅珠堪布:文字般若和實相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2012/12/5    熱度:4272    下載DOC文檔    

慈誠羅珠堪布:文字般若和實相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特別提示:本文是慈誠羅珠堪布的開示,原文標題為《文字般若和實相般若》,本博轉載自龍多尼瑪的備忘錄

 

般若波羅蜜多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作為內證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也稱為實相般若;第二種,則是文字般若波羅蜜多。實相般若的本質,是修持顯宗、密宗最後所證悟的境界與智慧;文字般若,則是我們天天念誦的,用文字所表述的經典。

雖然我們最後所需要的是實相般若,但只有通過文字般若才可以證悟實相般若,如果不借助於文字般若,就無法證悟實相般若。

釋迦牟尼佛出世轉法輪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盡管在如此漫長的時間當中,整個世界已經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遷,但佛法的內容卻仍然能保留得完好如初,這不能不歸功於文字般若。因為有了文字般若,才能讓後來的修行人、證悟者依靠它而證悟,並將其一代代地傳下來,直至今天,都始終沒有間斷。

文字般若是證悟實相般若的方法與工具,就像渡河的船舶,雖然在過河之後就不再需要它,也不可能將其帶走,而只有棄舟前行,但在到達彼岸之前,過河的人卻必須依賴於船舶。同樣,文字般若的作用,是讓我們如實了知實相般若,在了解、證悟實相般若之後,文字般若就可以拋棄,而不再需要了,因為那時我們已經吸收了文字般若當中的真正含義。

什麼時候可以不依止文字般若呢?就是在證悟菩薩一地的時候。在那個時候,我們已經親身現證了佛的智慧、空性的見解,所以再也不需要依靠文字,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在證悟一地以後,就不再需要聞思。

佛在很多經典當中也講過,三地菩薩的特點,就是為了求法,可以捨棄自己的身體。既然三地菩薩為了聞思,都要下那麼大的功夫,僅僅證悟一地,又怎能不聞思呢?只是在證悟一地之時,就不需要再去看描述證悟境界的經論,因為此刻已經現量見到了這一切。就像在某人親眼看到一朵花以後,就無需再給他講關於這朵花的顏色、形狀之類的內容一樣。

沒有證悟一地之前的資糧道、加行道,就必須依靠文字般若波羅蜜多。在吸收了文字般若當中的精華以後,才能實際去修持。

當修到心裡稍稍有一些空性體會的時候,就稱為加行道;當我們只是對空性有一些字面上的了解,雖然發了菩提心,也在精進地修持五加行——積累功德、忏悔罪業,但還沒有稍許的空性感受,還沒有切身體會到空性的意義,還沒有什麼修行的證悟,這個階段,就稱為資糧道。

通過聞思文字般若,而對般若波羅蜜多超越了字面的了解,有了一定的體會和感受的時候,從見解的角度來說,就算是進入了加行道的狀態。在資糧道和加行道這兩個階段,都離不開文字般若的引導。佛陀之所以留下了那麼多的經典,就是為了度化像我們這樣的眾生。

現在我要講解的,就是文字般若波羅蜜多。因為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已經超越了任何語言與思維的范疇,所以我們無法如實地、直接地形容、表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但文字般若卻可以把我們推到離實相般若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不要文字,僅僅依靠自己的修行,最後就能到達實相般若的境界,因而,首先我們需要學習文字般若。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