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出自清淨心


 2012/12/25    熱度:8032    下載DOC文檔    

智慧出自清淨心

 

“認識佛教”是我們學佛的第一門課程和最基本的課程。

佛”不是神,“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則是佛現在的學生。所以我們跟菩薩的地位是平等的。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集成為經典,再加上歷代祖師大德們的注疏,合成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藏經》。它的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這就是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世間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樁事情跟我們的關系更密切?

佛告訴我們,若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白,在佛法裡稱為“覺悟”。徹底明了的人,我們稱他為“佛”,明了而未能徹底的稱他為“菩薩”。“菩薩”是梵語,玄奘大師翻譯為“覺有情”,即覺悟的有情眾生;而我們則是不覺,是迷惑顛倒的眾生。菩薩是覺悟的眾生,可見他們不是神明。所以覺悟就稱“佛”,就稱“菩薩”;不覺則稱為“凡夫”,可見凡聖平等,只是迷悟差別不同而已。佛、菩薩覺悟,眾生迷惑;覺悟的人,生活就自在,在生活裡,自己做得了主宰;迷惑的人,則被外面環境主宰著,自己不能做主。

佛告訴我們,智慧是每一個人自性裡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具足”就是沒有欠缺,是圓滿的。你的“財富”、“智慧”、“德能”是圓滿的,沒有一樣不圓滿,都不是從外來的。外面求的難,不容易!佛法的求不是向外,而是向內。因此佛法稱為“內學”、“內明”。佛法要從心性中求,也就是從清淨心裡求,清淨心是真心。

佛法不但重視理論,更重視實行。理明白之後,如果做不到,則是空的,所以佛法重在行門。“行門”就是生活。

性德雖然本來具足,但須靠修德彰顯。修德,就是你要會過日子,要會生活。從前人說修行,現在聽“修行”兩個字,感覺很神秘、很神奇,很不容易體會裡面的意思。實際上,修行就是修正一切錯誤艱苦生活。

我們要懂得修行,修行的標准是“戒、定、慧”三學。“慧”是真實的智慧。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守規矩。持戒就是守法。我們一定要養成守法、守規矩的精神。除了佛教的戒律之外,生活在這個世界,國家憲法及地方上的法律、規約,乃至於生活習慣、風俗、道德觀念,都要遵守,這都在持戒范圍當中。人守法,心就清靜,所以心安理得,心裡安靜了就容易修定,因戒生定。“定”就是真心、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凡夫的心不清淨,就有煩惱,就有妄想。

想想自己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差別就是他的心清淨,我們的心散亂,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是增長六道輪回,我們天天在生輪回心,造輪回業,不是修菩薩道。輪回是苦海無邊!覺悟的人,要趕緊從錯的地方回來修清淨心。

戒定慧,是佛法指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其他一切法門,都不出戒定慧三個大綱。

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佛、法、僧三寶。“佛”代表覺,佛是大覺之人;“法”是經典,代表佛知佛見,正知正見是如來的智慧德能,也就是諸佛如來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僧”代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三寶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要覺悟,不能迷;要正知見,不能有邪知見;要保持清淨心,心地不能被污染,所以佛法修的是覺正淨。學佛沒有別的,就是把真心發掘出來,把妄心捨棄。妄心是生滅心。妄心是指念頭,念頭是虛妄的,前念滅了,後念就生,生滅永遠沒有停止,這是妄心、妄念、妄想。把妄想捨棄,真心就現前。真心是清淨心,沒有生滅,所以清淨心生的是真智慧。

由此可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是從清淨心裡生的,是從禅定功夫裡生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