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宰相裴休的佛緣及其《送子出家詩》


 2013/1/29    熱度:10626    下載DOC文檔    

唐朝著名宰相裴休的佛緣及其《送子出家詩》



世上有這樣偉大的父親——唐朝著名宰相 裴休:送子出家詩

汝及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非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游、莫嬉戲,出外分明說去處;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師弟,莫在佛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剔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能;

報答爹娘養育恩,天龍八部生歡喜.

偈: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

又偈:

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山窮水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裴休簡介:

裴休(791-846),字公美,河東聞喜人(今山西運城聞喜人),但《唐書本傳》作孟州濟源人(今屬河南省)人。

官至吏部尚書,封河東縣子,贈太尉。善文章,工書,以歐、柳為宗。寺剎多請其題額,河南廬山亦多題銘。

晚唐著名書家,然存世書跡僅一件。

裴休,河南濟源人。唐朝一代名相。

他善詩文。

泐潭形勝地,祖塔在雲湄。

浩劫有窮日,真風無墜時。

歲華空自老,[1]消息竟誰知。

到此輕塵慮,功名自可遺。

讀他作的這首《題泐潭》詩,就知文學根底不淺。

裴休尤工書法。

其撰寫的《圭峰禅師碑》,貌似柳體,然而風格較柳更為遒媚勁健。

他書法的傳世拓本還有《定慧禅師碑》,現保存在陝西戶縣草堂寺。

米芾曾評價:“裴休率意寫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奇遇

裴休,字公美,唐代河內(河南濟源)人。進士出身,後來做到宰相,對佛教信仰相當虔誠,與禅宗有深厚因緣。裴休在禅宗史上,與當代的龐蘊、白樂天、李翱、陸亘大夫等居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他與沩山靈佑同門,精通《華嚴》教旨與禅宗心要,由於撰寫<傳心法要序>,與黃檗希運也有殊勝的因緣。   

長慶年間,裴休中進士,到大安寺行香禮佛,觀賞寺內廊壁畫作,便詢問寺僧說:“是何圖相?”   

寺僧回答:“是高僧的真儀。”   

裴休反诘:“真儀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何在?”寺僧無言以對。   

裴休再問:“這裡可有禅人?”   

寺僧於是請來掛單寺中的黃檗希運禅師。裴休問黃檗希運禅師說:“我有一個問題,可否請禅師開示一語?”黃檗應允。   

裴休於是重述前言,禅師厲聲道:“裴休!”

裴休應諾。

禅師疾聲逼問:“在何處?”

裴休當下心領神會,如獲髻珠。於是延請禅師入府,執弟子禮,為後世留下一段佳話。   

裴休和黃檗禅師的這段奇遇,從他诘難的語鋒可以看出他對佛法的深刻造詣。他自幼在家庭中接受佛法的薰陶,雖處政治中心,但仍笃信佛教。

傳說,裴休曾遇到一位天竺異僧,授予他一首偈頌:“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豈離紅塵?”

也許裴休有出家之意,異僧知道,更知他未來將作宣宗的宰相,能制止武宗排佛的浩劫。

入朝為相

當宣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正值兵荒馬亂,避難在香嚴和尚會下做小沙彌,後到鹽官會中作書記。後來,小沙彌當上皇帝,就是宋宣宗,禮聘同門師兄裴休入朝為相。  

裴休當上宰相後,操守嚴正,著述佛教經典序文頗豐,被宣宗稱譽為“真儒者”。他善於文章,楷書造詣尤其受人推崇。在武宗時,佛教遭逢大難,裴休雖身為重臣,卻能功祿盡拋,以一片赤誠,挺身衛護聖教,使佛教在短短幾年內復興。

裴休不僅以文筆來莊嚴經藏,並立下宏誓:願生生世世為國王翼護佛教。雖身居高位,卻兩次禮請黃檗禅師於锺陵(會昌二年,八四二)、宛陵(大中二年,八四八),日夜問法,精勤不休,筆記其言,成《锺陵錄》、《宛陵錄》各一卷,刊於唐大中十一年,名為《黃檗希運禅師傳心法要》。

又撰<傳心偈>一章。裴休曾為<傳心偈>作序:“予於宛陵、锺陵,皆得親黃檗希運禅師,盡入心要,乃作偈爾。”   

唐代天真和尚也為<傳心偈>撰跋:“嘗聞河東大士親見高安導師,傳心要於當年,著偈章而示後,頓開聾瞽,煥若丹青。予惜其遺,綴於本錄雲爾。”

裴休宿信佛教,曾隨圭峰宗密禅師學習華嚴,因此,凡圭峰有所著述,都邀請他撰序,如<圓覺經序>、<華嚴經法界序>、<禅源諸诠集都序>等,皆可看出裴休優游於藏經的文字般若。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為翰林,但裴休不希望兒子少年得志,於是親自送他入佛門出家,並作了“警策箴”,字字句句勸勉其子精勤向道,莫荒廢大好時日。

其文摘錄如下: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猶稱尊。

又偈:   

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這位年少的翰林學士,經不起寺院的苦行生活,但父命難違,只有強忍。有一天,將滿腹牢騷以一偈道出:“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寺裡的住持無德禅師聽了,微笑隨口說道:“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裴文德從此收攝身心,苦勞作役。

裴休中年以後,斷絕肉食,摒棄諸欲,焚香誦經,世稱“河東大士”。他一生的作為,在中國佛教史上,堪受“宰相沙門”的美稱。

裴休有一段名言,常被後人所引用:

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狖之悲,修羅方瞋,諸天耽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者,唯人道為能耳。

特別彰顯了佛法的人道精神。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也引用他的話,說:“由是觀之,捨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是則佛法以人道為磁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民生日用之常也。”是為人間佛教的又一驗證。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