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文殊普賢統統都是往生極樂世界成就的
淨空法師:文殊普賢統統都是往生極樂世界成就的 恭錄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544集2012年10月3日講於香港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零六六面第五行,看科題,「勸令聽聞」。請看經文:【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我們看黃念老的批注,「世尊欲令一切凡聖,悉聞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勸令書寫、供養、受持、讀誦、信受奉行,復能流通。雖僅於須臾之頃,為他演說,勸人聽聞是經,使之不生憂惱」。釋迦牟尼佛做為一切諸佛代表人,世尊所說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之所說。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同一個願望,希望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還要到究竟,這是佛的本願,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離究竟苦是離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苦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究竟之樂是常寂光,也就是大般涅盤。沒有回到常寂光,不是究竟樂。 一切凡聖,『於此經典』,「此經」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勸令『書寫』,「書寫」是最重要的流通手段,讓這個世間經本能夠多一本,讀的人能多有一個人,多有一個人從這個經得到啟示,真正生起信願持名,這個人就是彌陀弟子,一生決定得生淨土。只要能生淨土,就是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那這樣的法門,佛怎麼會不重視?不但釋迦牟尼佛重視,一切諸佛普遍的重視,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現在印刷術發達,計算機發明之後,這寫字的人愈來愈少,全都用計算機,就是書寫的工具變了,這未嘗不是一樁好事。我們利用這個工具,大量的印刷流通,不必拘泥,佛經上教我們寫,我們手寫的功德大,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書要活學活用,不要死在文字之間,要懂得佛說經真正的意思,書寫就是大量流通。『供養』,這是法供養,「供養」就是對一切人的布施。我們跟一切人往來,都有禮物往來,禮物裡頭不要忘記這本經書,財供養裡頭有法供養,跟著禮物一起送,這個好! 『受持』,是自己接受,永遠保持。下面兩句就是「受持」的本意。你每天『讀誦』,「讀」是對著經本念誦經文;「誦」是背誦,你念得很熟了,不需要經本,你能背下來,誦是背誦。這是經文能記得住、能理解,你才能真正相信,才是真正的接受,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是接受的落實,否則的話,這個信受有名無實。在現在佛門裡頭,信受的人很多,奉行的人不多,沒有認真去做。流通的人有,不過是求一點人天福報而已,沒有把它當作往生的資糧、修學的功德去看,這個流通利益不大。流通,應當不求人天福報,將這個功德回向求生淨土,這個功德就大了。 流通裡面最重要的是為人演說,這真流通。演是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真正念佛人,心地清淨慈悲,於這個世間樣樣放得下,做出這個樣子,心裡頭只有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讓別人看到不能不相信。自己做人規規矩矩,淨業三福做到了,《十善業道》做到了,還有我們講的《弟子規》、《感應篇》,這個都做到了,這是淨業三福裡頭第一條的。六和敬做到了,三種布施做到了,六波羅蜜做到了。這真做,真落實。最好連普賢十願都能做到。什麼地方做?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這是真佛弟子。與一切眾生往來,以真誠、慈悲、智慧、善巧方便接引,讓別人慢慢覺悟過來,慢慢回過頭來,也能像自己一樣去學習,信受持名。 雖僅於須臾之頃,須臾是很短的時間。『為他演說』,記住,這個表演是要真做到,是演給眾生看的,絕不是自己在裡頭求名聞利養。要有名聞利養的心在裡面,那就是世間的善法,就不叫功德,世間善法,完全做給別人看。目的何在?目的是動他的善念,啟發他的善根,為他那個善根福德做增上緣,用意在此地,這個功德就很大。勸人聽聞是經,聽經上一句經文、一段經文,都是無量無邊功德。使之『不生憂惱』,現在的世間,一切眾生沒有不生在憂惱之中,憂慮煩惱,社會動亂。我們是不接觸媒體,不看電視、不看報紙,所以每天天下太平。世間人生在這個社會,哪一個人不看電視?哪一個人不看報紙?報紙跟電視是現在人每天離不開的東西,這個帶來什麼?帶來憂慮,帶來煩惱。很少數的人拒絕它們。我們要自己少煩少惱、少憂少慮,最好跟它們遠離。不知道,好!不知道,心清淨。 「如是說法,乃至至心精進」。說法要如理、要如法,法是方法;如理,不違背真理,諸法實相不違背。說的方法善巧,別人聽起來很歡喜、很輕松、很愉快,真聽明白了,把他的憂慮煩惱化解了,這個說法好。乃至至心精進,這是功夫上軌道了,至心就是一心,真誠到極處,清淨到極處,都叫做至心。至心就是精進,精進就是至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這個方法非常之妙!白天晚上不要胡思亂想,想什麼?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怎麼個想法?讀這部經,隨文入觀,就是想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往生論》上,天親菩薩他那個方法好,幫助我們觀想,依報,極樂世界依報十七種莊嚴;正報,觀阿彌陀佛八種莊嚴,往生這些大菩薩們,四種莊嚴,總共二十九種莊嚴。用這個「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這二十九種莊嚴全在這一句話當中。 「如是之人,於無上道,終不退轉」,他怎麼會退轉?念念是西方極樂世界,念念是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佛就是此地晝夜思惟,念佛是心中有佛,這人必定成佛,把其它東西全放下。法門很多,八萬四千無量法門,其它的法門去想,會很累人,為什麼?境界太復雜,境界太高;不像這個,這個是很踏實,它就在我們面前。憶佛念佛的終極目標,就是『於無上道,終不退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如是,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法門對眾生根性來說就有難易。我們要選容易修的、容易成就的,還要找穩當的法門,功夫不會唐捐,決定有成就、有效果,這是我們選擇法門必須要留意的。法門選錯了,很多,太多了,這一生不能成就,最後還是去搞六道輪回,叫冤枉! 這個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我跟大家講這一句話,我是過來人。我也是今天標准的一個知識分子,對於宗教很難接受,喜歡理論、喜歡論說,叫我坐在那念佛,我不喜歡,叫我在那裡打坐,我也不喜歡。老師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用心良苦,老師知道我的根性,真是苦口婆心。我們明白之後,對老師當年這種用心自然生起無盡的感恩!好在我們有這麼一句,就是「至心精進」,對於大乘經論偏愛不捨,終於在講大經的時候,突然有這麼一天想起來,我們心目當中最仰慕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兩位是修什麼法門成就的?想起這樁事情。在《華嚴經》上,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得意門生,在文殊會上成就根本智,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之後,文殊菩薩就派遣他去參學,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這就想善財修什麼法門?其實《華嚴經》講了一半,不知道善財修什麼法門,也不知道文殊、普賢怎麼成就的。你看這講經粗心大意,我這就敢上台講經,膽真大。 仔細再去《華嚴經》裡面翻,翻到《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找到了,文殊、普賢統統都是往生極樂世界成就的。當時看到這個經文,真的寒毛直豎,這是怎麼回事情?這讓我們很驚訝,淨土法門不簡單!然後再看五十三參,其實五十三參講了一半了。第一參,善財參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是修般舟三昧的,跟善財童子開示,是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你看,我們就是這樣隨便滑過了,沒體會到,現在再回頭來看,不一樣了,那是什麼?中國人所說的「先入為主」,善財修什麼?善財就是修念佛法門,而且真干。般舟三昧是日夜不休息的,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九十天可以走著經行,可以站著,所以叫佛立三昧,不能坐下來,不能躺下來。這個法門,體力不好的人不能修,年歲太大的不能修,要年輕、身體強壯,九十天不睡覺。這開頭,裡頭藏的玄機。 再看善財童子最後,最後很明顯,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一頭一尾,就曉得善財童子徹始徹終就是老實念佛。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是什麼?那是為別人,為度眾生需要的知識,不能沒有,眾生根性不齊,什麼樣眾生得用什麼方法去度他,那是為他的。所以每一位善知識都是禮謝,告辭了,「戀德禮辭」。戀德是感恩,承蒙你的教誨,禮拜。辭是什麼?不學這個法門,辭,表示他告辭了。那個辭的意思很深,就是我統統都明白了,我不學這個法門。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都是了解、明了,不學,真正學的就是第一個,德雲比丘,最後一個,普賢菩薩,徹始徹終念佛法門。這才恍然大悟,五十三參藏了這個秘密在裡頭,不細心沒看出來,細心才完全看出來。 所以《華嚴》最後歸《無量壽》。《華嚴經》是大乘第一經,第一經歸《無量壽》,《無量壽》是第一當中的第一。這樣才認識淨土,真搞明白了。我要不是自己搞清楚、搞明白,我不會接受。接受之後,比別人信得深,比別人信得踏實,為什麼?我搞清楚了,你們沒搞清楚就相信,很難得,我很尊敬你,為什麼?我做不到。你們沒搞清楚就相信,這的確很可愛。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