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長時間讀經、讀注解能伏住煩惱,就有把握往生


 2013/4/4    熱度:4988    下載DOC文檔    

淨空法師:長時間讀經、讀注解能伏住煩惱,就有把握往生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221集  2013年3月19日講於香港(來源:淨土釋疑網站)

各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三遍)

信心是從認識裡面得來的,認知越深刻,我們的信心就越堅定

請看《大經科注》第480頁,倒數第三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可見凡夫業重,臨終之際,更多顛倒,復以,四大苦逼,痛不可言,何能正念持名,不能持名,何得往生。”

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接著往下面看:

“故知,凡夫往生,非憑自力。”

這個認知非常重要,完全靠阿彌陀佛的加持。

“全仗彌陀大願加被,令不顛倒,始能往生也。”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阿彌陀佛就產生感恩的心,不是他的威神加持,是沒有辦法往生的。極樂世界在哪裡,不曉得,所以一定要他來接引,我們真信、真願、一心念佛就能感動,我們有感動,他那裡就有應,感應道交,這才得到真正加持。所以認知非常重要,認知越深刻,我們的信心就越堅定,信心是從認識裡面得來的。

現在,這個世界問題最嚴重的,是信心沒有了,這個是真的是危機,所有一切的麻煩都從這生的。對自己沒有信心,對父母沒有信心,對祖宗沒有信心,老板對員工沒有信心,員工對老板沒有信心,這怎麼得了!現在全世界差不多都是這個狀況。

那要怎樣才能恢復信心呢?一定要有教育。現在的教育不容易,如何把宇宙人生的理、事、因果、性相講透徹,講明白,信心才能恢復?從前人信心很容易,為什麼?從小就教好了。我們疏忽了傳統文化兩百年,這兩百年確實一代不如一代,兩百年有七八代,到現在,信心徹底崩潰了。全世界都如此,這是我們擔憂的事情。

恢復教育一定靠國家,利用電視台跟網絡很快就能化解信心危機

可是能不能恢復呢?能!一定要靠國家。國家掌握了這個工具,這個工具就是電視台,衛星、電視台跟網絡,利用這種工具,能夠有二十、三十個好老師,天天講、不停的講,二十四小時播放,我相信,半年一年,信心就恢復了,危機就化解了。恢復對中國傳統文化,那個人他的愛心就像《弟子規》上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不但愛你的家人,愛你的族群,愛你的國家,愛你的民族,愛全世界,如果對阿彌陀佛認識了,那可不得了啦,你那個愛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無情眾生全包括在裡頭,像《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源種智”。愛心是自性裡頭的第一德,萬善萬德,都是從這一個“德”裡頭生出來的,佛說它能生、能現,一點都不錯,人人皆有;只是你迷了,你不知道有這個德了,佛陀的教育不是別的,開發自性、性德而已。

所以佛法到最後大圓滿的時候,說“歸無所得,究竟涅槃,歸無所得”,那為什麼說“無所得”呢?因為一切都是本有的,不是新得來的,只是恢復而已。以前迷了不知道有,現在知道有了,統統現前了,起作用了,這個起作用就是“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比儒大得多!儒局限在人道,十法界人道,阿彌陀佛是遍十法界,沒有一道的眾生不愛,為什麼?他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有這種大德大能。

我們丟失了傳統、丟失了佛法,兩百年了,現在恢復起來就幸好有這麼好的工具,要沒有這麼好的工具,那真難了。到哪裡去找那麼多好老師?現在好老師只要找到,二十個三十個就行了,利用這個工具,每一天教化全世界的人民,一年決定收到想象不到的效果,這世界上人都變好了、都回頭了,人跟人互相信任的心產生了。五常、性德是根本,從這個根本就能夠出生“仁、義、禮、智”,從“仁”又擴展就是“智”,從“智”再擴展就是“禮”,“禮”再擴展就是“義”,“義”再擴展就是“仁”。性德是基礎,相信自己本性本善,相信自己可以做聖賢,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佛菩薩。

……

遠離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

我們“信、願、持名”,守住這四個字,認真去修學,只要這個思路分明,沒錯,放下萬緣,一心向往那就叫“不顛倒”,這個心就不顛倒,雖然做到這樣的功夫,我們要對阿彌陀佛感恩,如果不得阿彌陀佛加持,我們做不到,你看多少人疏忽了求佛加持,念了多少年,真肯用功,沒有得到心不顛倒,這個境界不能現前,這個意思跟印光法師在《文鈔》裡頭常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自己誠敬心不夠,對佛法的誠敬心不夠,對釋迦、彌陀的誠敬心不夠,所以心不顛倒的境界不能現前。

什麼叫心不顛倒?簡單的說,就是這個心只生智慧不生煩惱,那就是心不顛倒了。你這個心還會生煩惱,生煩惱就顛倒了,生智慧就不顛倒,這個是最簡單的解釋。我們常常用這句話來測驗,自己的心是顛倒還是不顛倒,你是生智慧還是生煩惱。

那生煩惱怎麼辦呢?念佛。遠離煩惱,宗門大德有所謂,“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念”是妄念、就是煩惱。煩惱起來不怕它,知道什麼?那是習氣,無始以來的習氣,哪有那麼容易斷啊!所以起煩惱是正常的,要覺得快。念頭才起,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把那個煩惱轉變了,轉成阿彌陀佛了,這就叫覺,這就叫不顛倒。要轉的快,不能轉的快,那個煩惱一個接著一個,煩惱就起作用了。覺得快,煩惱才起來,就變成阿彌陀佛,它不起作用,這叫功夫,這叫修行,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處事待人之處看自己的功夫、看自己的境界,幽溪大師真的說得好,完全說得是我們的話,“原非自力,而能主持”,這個“主持”當做“主宰”講。自己做不了主,功夫到這個地方了,一定曉得“全仗彌陀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

長時間讀經、讀注解能伏住煩惱,就有把握往生

得阿彌陀佛這個力量大了,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得到,真正對《無量壽經》下了功夫,真搞清楚了、搞明白了,那麼《無量壽經》注解,至少要念,從頭到尾念三十遍,有一點影響,什麼時候才能得力呢?至少要一百遍,從頭到尾一百遍讀下來了,聽下來了,你的功夫得力,每一天至少要十個小時以上,這就是長時熏修,功夫就能得力。為什麼這麼長的時間,這樣長的時間,我們的煩惱自自然然就收斂了,自自然然就不會向外擴張了,伏住了,一百遍伏煩惱,有把握往生。如果要想到開悟,那是古人的標准不能打折扣,一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一本《無量壽經》帶注解,你念一千遍,縱然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可以保證你開大悟,徹悟就成佛了,大悟是菩薩了,你成不了佛,你成菩薩果位了。

一門深入,不能搞第二門。搞第二門你的心力精神分散了,力量不能集中,你沒有法子。這個跟打仗一樣,力量要完全集中在一點,才容易突破;分散之後就不行了。這是東方的古人跟西方人做學問的智慧理念不相同,西方人著重在知識,他也要集中,集中到某一個程度,他就行了,他效果就達到了;東方人要明心見性,要真正集中到一點,一點都不能分散,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我們看大乘教講定功,大乘五十一個階級,從凡夫學,像讀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畢業呢?五十二年級畢業,怎麼分的呢,從定功分的,定功有淺深,有大小不等,到第五十二是見性了,自性本定,自性本定現前了,這就是成佛了。佛法修學圓滿的境界,成佛就是見性,見性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一切通達明了,再沒有迷惑了,這個境界裡頭不可思議,確確實實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這一句話意思很深、很廣,很不容易了解,一般人聽到有個模糊概念,那也是不可思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