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中道


 2013/4/21    熱度:5435    下載DOC文檔    

  丁三、結示消除次第(分三:戊一、詣何為界。戊二、並銷次第。戊三、結勸傳示。)

  當菩薩掌握了一個修行的真因,慢慢的走上菩提的真性,消滅五陰虛妄的執取,到底它的消除的次第是什麼呢?

  戊一、詣何為界

  首先,我們看五陰到底是以什麼當界限呢?

  一個菩薩要修到什麼程度,才知道他真的已經遠離五陰的執取,真實的不住在五陰呢?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佛陀告訴我們:要遠離五陰假相的執取。

  什麼叫遠離五陰呢?它的標准在哪裡呢?

  佛陀說:你現在想要知道因界。這個因就是五陰。五陰是一切法之因,一切的根、塵、識都是由五陰所變現出來的;淺深就是邊際。

  一、什麼是色陰的邊際呢?

  唯色與空。色就是有相,空是無相,從有相到無相都是色陰的邊際。

  我們前面講耳根圓通有提到,耳根所面對的是聲塵,聲塵它的一個色陰有兩個相狀,第一個動相:就是有聲音,第二個: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也是一個聲塵;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遠離動相的執取、遠離靜相的執取,這時候才超越了色陰,色跟空都是屬於色陰。

  二、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我們想要脫離感受的系縛,不再跟感覺走了,那麼什麼樣的標准,是遠離感受呢?

  唯觸及離。觸就是心中的愛著,離就是心中的厭惡。當你很討厭一個人時,你還是活在一種感受狀態中;喜歡一個東西跟討厭一個東西,心態是一樣的,都是生滅心、都是輪回心。

  所以真實的、遠離感受的人,他心中是無喜亦無憂,他沒有所謂的討厭,他也沒有什麼喜歡這件事情,所以遠離感受是要遠離觸跟離。

  三、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怎樣知道我已經脫離妄想的執取呢?“

  記是有念,忘是無念。

  所以你經常什麼都不想,無想也是一種妄想,遠離想、遠離無想,保持中道,這就是想的邊際。

  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滅是心中的寂靜相,生是心中的活動,心中有很多的分別、活動叫做生;遠離生跟滅兩種相狀,才能夠超越行陰的邊際。

  五、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識陰的邊際是湛,湛是有為的生滅之法,合湛是無為的寂滅之法。

  所以阿羅漢他在識陰當中,他住在這個無為寂滅之法,從大乘佛法來看阿羅漢聖者,他還是活在生滅法中,因為他住在空性,他不能產生隨緣的作用。

  這一段文,提出大乘佛法一個修學的目標──當我們開始走上路的時候,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你才能調整自己。

  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中道:遠離兩邊,順入中道。

  我們看大乘經典,佛陀開示菩薩,他很少講偏執一方的話,除非他要一時的對治你,那是對治悉檀;佛陀所發明的真實義,從第一義谛悉檀來說,佛陀所講的都是中道之義;佛陀說猶如蓮華不著水一定說亦如日月不住空。

  所以佛陀引導大乘菩薩,他的思想永遠是一種平衡式的思考。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