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訪淨土法門法師:法無本相,弘之在人


 2013/5/5    熱度:6422    下載DOC文檔    

香港《大公報》訪淨空法師:法無本相,弘之在人

 

文本來源:大公網佛教頻道采寫:《大公報》史利偉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叢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大方廣佛華嚴經·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始終微笑的淨空長老

 

在大埔的一座精捨,我們剛剛在客堂坐下,一襲灰色長袍的淨空長老飄然而至。八十有五的淨空長老絲毫沒有老態之像,他身材颀長,不胖不瘦,行動迅速且帶著幾分飄逸,頗有仙風道骨的神韻。他的整個臉龐波瀾不驚,沒有溝壑縱橫的滄桑,始終洋溢著微笑,充滿慈悲的喜悅,就連頭頂上一字排開的三個香疤,似乎都在歡喜,自然而得體,讓人如沐春風。他的左眉幾乎全白,參差點綴著幾根烏絲;他的右眉幾乎全黑,隱隱閃爍著幾根銀絲;雙眉黑白分明、相映生輝。他那雙神采凝聚的眼睛,始終流淌著由衷的喜悅和慈祥,讓人歡喜、讓人釋懷、讓人信賴。任何人只要看見他那雙充滿喜悅、慈悲、智慧的眼睛,似乎天大的煩惱立刻消散到九霄雲外。

長老就座,滿懷的謙恭,讓人贊歎;無論講話還是交流,無不身體前傾,全神貫注,讓人或凝神谛聽或真情吐露;這時,與長老交流,我們感覺到非常親切,沒有絲毫的拘束和障礙。

 


倡導佛教正名:佛教即佛陀教育

 

近代以來,關於佛教及其教義的探索,從未停止。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陳獨秀、魯迅等都曾涉獵。尤其是章太炎最為直接,認為“佛法本來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斷不是建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

淨空長老出家以來,亦積極倡導為佛教正名。他指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決非宗教。“佛陀”譯成中文即“覺悟”,即自己已覺,再去覺悟別人,類似傳道授業解惑,自然就是老師。所以僧人都稱佛陀為“本師釋迦牟尼”,而他們自稱“弟子”,這些稱呼在教育裡才有,宗教裡沒有。

與傳統教育相比,佛陀教育內涵更加廣泛,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裡開設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與未來;空間上,它從目之所及的現實生活一直推演到無邊無盡的大千世界。傳統儒家教育講一世——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教講三世——前生、今生、來世的教育。所以佛教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最可貴的是,佛陀圓滿的智慧覺悟,是一切眾生平等具有,人人都可證得;換言之,人人皆可成佛”,所以長老堅持佛教乃教育,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回歸自性的智慧教育。


弘揚中華文化:重聖賢教育,推國學經典

談起聖賢教育,淨空長老如數家珍,五倫二十個字,“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將人與人的關系劃分得清清楚楚;五常五個字,“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是修身的基本要素。中國幾千年的學術,四書五經十三經不出這個范圍,《四庫全書》那麼大的分量,也不例外。這是祖宗留下來的精髓,只要真能照做,天下就太平,個人就幸福。

說起國學經典,淨空長老講述了他與兩部書的因緣。一是《群書治要》,唐初著名谏官魏征、虞世南等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國安邦”,創建“貞觀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唐亡之後該書在中國失傳,《唐書》、《宋史》、元明清《藝文志》裡,連目錄都沒有,《四庫全書》也沒有收入。清朝嘉慶年間,日本的貢品裡面出現了該書。是唐時日本在中國的留學生,把書帶回日本保存下來的。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翻印日本的原本,另外也重新排版印刷,數量極少。

另一本《國學治要》,是依照經史子集的分類,把《四庫全書》裡面重要的部分節錄出來,取名為《國學治要》。於一九三O年出版,編輯這套書用了十年功夫。

因緣際會,這兩部曠世奇書均輾轉到長老手中。他各印一萬套,作為禮物贈送。“我要送從政的志士仁人,這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希望他們多學老祖宗,把政治愈辦愈好,人民就有福”。長老說,“還要贈送世界主要的大學、圖書館,希望我們國家的文化,能給全世界帶來安定和平。”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曾說:“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所以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長老深感認同,不過不是政治、經濟、科技,而是文化,是中華文化拯救全世界的世紀。



創新教育手段:開放思想,與時俱進

長老非常重視教育,他說“不管是佛陀教育,還是聖賢教育,不僅教義要與時代環境相適應,教育手段也是如此”。

數十年來,長老秉持“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的操守,開放版權,創“免費印贈經典善書,流通影音光碟”之風氣,無條件贈送各地需要經典善書法寶的人士。為恆順現代人缺乏古文基礎、工作繁忙、身心充滿壓力的遺憾,長老特別提倡匯集群書、采撷格言;或將經典善書錄制有聲書,提高社會大眾學習興趣。

“二十一世紀的道場,應是網際網絡,衛星電視台。”二十年前,淨空長老即提出這個構想。“我們的教學,只要小小的攝影棚就夠了。每天在攝影棚裡頭對著攝影機講經,立刻從網路、衛星傳播到全世界。通過衛星傳播,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家裡,送到每一個人手上的網路、電腦畫面上。誰去接收?有緣人!佛度有緣人。”

在長老開放思想引導下,一九九五年“淨空法師專集網”首先成立。之後各地淨宗學會或相關道場陸續設立網站,並於世界各國廣播電視台,提供播放長老講經教學的節目。二ΟΟ三年華藏衛視首播,是以長老講經為主的教學電台。概略估計,全球每天有上千萬的信眾,均可透過網絡、衛視,接受佛陀聖賢的教化。


提倡多元文化教育: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

有人疑惑,作為佛門長老為什麼要積極推進與其它宗教交流互助?這似乎與如來家業毫無關聯。淨空長老如此開示:

“佛教與古今中外聖賢、宗教教育都是多元文化的教育。特別是佛法概論《華嚴經》的確是多元宗教、文化圓滿融合的高度智慧。猶如人身上有眼、耳、鼻、舌、手、足等各種器官,各司其職,互助合作,則身心安樂。世界各各不同族群、文化、宗教、學術,本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應當求同存異,共存共榮,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宇宙本來和諧,世界本是一家。”

基於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真誠慈悲,長老多次提出:“世出世間一切神聖所教所學的核心,即是真誠愛心;以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的教育,啟發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純淨純善之性德,體現於日用平常、處事待人接物中。”如印度教所說“以仁慈化解暴怒,以善對待惡行”;《古蘭經》強調“真主確實是仁慈的”,《聖經》雲“神愛世人”,孔孟曰“成仁取義”,猶太教說“一個人能做的最美妙事情,就是原諒他人的過錯”,佛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神聖教誨無一不是教人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進而將真誠愛心推廣至天地萬物,與一切不同空間維次的眾生,和睦共處、互敬互愛,則人類幸福、和諧社會的大同理想才能真正落實。”



八十五歲自勉:敦倫盡份,老實念佛

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充滿著世事無常。長老深知“法無本相,弘之在人”,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改其“但開風氣不為先”“隨緣盡份、絕不攀緣募化”的風范,堅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的修行原則,唯以“敦倫盡份,閒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自勵。今年年初,長老手書詩文自勉:虛度八十五,來日已無多。學佛六十年,演教五十三。發心續慧命,華嚴與法華。大經解演義,供養有緣人。世出世間法,看破悉放下。謝絕於眾緣,專念彌陀佛。求生清淨土,一切皆成佛。尚祈鑒愚誠,是我真蓮友。

有心人借文贊歎長老,甚感“於我心有戚戚焉”,遂照本錄下,缁素同飨:

報人之德,不報人之怨。分人之過,不分人之功。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隱人之惡,不隱人之善。

我不負人,而任人之負我。我不謗人,而任人之謗我。

以深心提人於生死之海,而人以淺心鈍置之,毋棄毋亟。

以熱心共人於風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遺之,毋忮毋求。

銷大釁於曲突徙薪,而勳名有所不必取。

蒙極誣於明珠薏苡,而心跡有所不必明。

為國家扶欲墜未墜之紀綱,則眾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氣節自有也。

為世教發難明當明之道術,則眾咻不必虞,而又不以門戶自標也。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介绍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