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整部經簡單的講,就是信、願、持名


 2013/5/11    熱度:2893    下載DOC文檔    

  解釋《本經》有四個主題,我們前面已經解釋經題;現在正式說明經文大意。經文大意我們分成二科:第一科是總標,第二科是別釋。首先我們把《本經》的修學綱要作一個總說,我們看蕅益大師《要解》的一段文:

  甲一、總標

  這個地方分成三段,我先看第一段。

  這個信、願、持名是本經的修學綱要,一個人能夠往生淨土,其實是有三種資糧:第一個是信,你對阿彌陀佛的加持力要有信心;第二個你要有願,你要有往生的願力;第三個你要有一定的時間來持名憶念彌陀的聖號:整部經簡單的講,就是信、願、持名。

  這個信願跟持名的相互關系,到底是什麼呢?

  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這個信願它是一種智慧的觀照,所以蕅益大師說:真實的信願,來自於聞經達理、斷疑生信。是依賴你對經典透徹的了解以後,來斷除你心中的疑根。

  比如說:你這個人對淨土法門完全不了解,你就直接去念佛,你能夠信願具足,我實在是不相信的。你對於你所歸依的境,完全不了解,你能夠信願具足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修淨土,不是一種盲目的沖動,而是很真實的把生命的真相掏開來,這個淨土法門它所扮演的特色是什麼?你很清楚的,然後你開始發起信心、發起願力。

  所以這個信願,它是一種智慧的觀照力。這個持名它是一個行行,其實這個持名就是一種禅定力、專注力,你對佛號專注的力量:一個是觀照力、一個是專注力。那這二種力量,在整個淨土當中,它們的功能是不同的。

  我們往下看: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

  如果我今天要判斷這個人是不是有資格往生,主要的因素就看他的信願,就是你對這句佛號、對淨土強烈的歸依心是不是具足,所以你對彌陀功德的歸依,是決定你是不是往生的因素。至於你往生以後,你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靠你念佛的淺深,你這個佛號是由專注到成片、到一心不亂,一心以後有很多種,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這就是說明信願跟持名,一個是決定你是不是能夠往生,一個是決定你的品位高下。

  我曾經接觸過一些一貫道的信徒,一貫道的人他也是念佛,後來我跟他們談:你念阿彌陀佛,你相不相信阿彌陀佛這句話,他對你有救拔的力量?他完全不相信。那你念阿彌陀佛干什麼?他說:我一天忙碌下來,心裡很散亂,我覺得念佛可以馬上把心靜下來。(呵呵)他念佛是把這個心靜下來。那你念佛、念大悲咒是一樣的。如果你只是要把心靜下來,那你念桌子也是一樣的(眾笑),你只是攝心而已,你忽略那個佛力本願的攝受!

  那我問大家:像他這種人,他對彌陀的歸依根本不夠,他可以往生嗎?不可能的!印光大師說:這種人念佛,就是得到人天的果報,把這個摩尼寶珠變成糖果吃掉。他念佛也是有功德的,但是跟往生是扯不上關系的。

  我們講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彌陀對你釋放出一種加持力,那你也要把手伸出來。你把這個佛號拿來當作攝心的方便,你怎麼能夠往生呢?你根本信願不具足!

  所以我們一定要對佛號了解,你的心境才能夠真實的通身靠倒。就像那個小孩子,你看三歲小孩子,他根本站不起來,他就整個身體倒在父母的身上。一個人會把整個生命交給一句佛號上,他對佛號要徹底了解,否則做不到的。

  我曾經聽一位老和尚說,這位老和尚是一個淨土宗的大德,他現在還在,他一生打過四十八次的佛七。我去參訪他,我說:老和尚啊!你老人家打了這麼多佛七、念這麼多佛,你有什麼心得?他說:念佛容易,信願難。內行人講內行話。

  諸位每一個人在晚課的時候,嘴巴也是念佛;但是你內心當中,真實能夠放下萬緣,一心歸命?不多!這是說這個信願理觀是很難的,但是事修是容易的。

  諸位要知道,信願是一個根本,它決定你是不是能夠往生;這個持名是一個枝末,它是決定你的品位而已。這句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的,印光大師在文章也講到這句話,他說:這句話是三世不疑的鐵證。所以這句話是很重要的。

  我們看第三段: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所以這個信願的觀照,是一個生命的指導,你很清楚你來生要去哪裡;而且你心中對你現前的佛號,產生真實的歸依,這是一種方向的指導。那你在念佛的時候,那種專注力是一個實際的行動,就好像一個人的眼睛跟腳一樣,一個是看清楚方向,一個是實際的行動,這二個是缺一不可的。

  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本經》的綱要──信願跟持名的關系作一個說明。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