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與龍泉寺參訪團一席談
2008年6月,龍泉寺參訪團一行來西園寺參觀,並與濟群法師作了交流。本文根據“濟群法師隨談錄”(見學誠法師的博客)整理。
龍泉寺參訪團:看過法師的一些文章,對漢傳佛教的發展有很多思考。什麼因緣促使法師這麼深入的思考呢?
濟群法師:因緣,當然也是一種責任感。目前,無論從教界整體還是個人修學來看,都存在諸多問題。雖然做了很多事,但效果並不理想,嚴格地說,有些混亂無序。
各地辦了這麼多佛學院,畢業的學僧一批接著一批,可真正走上弘法道路的並不多。甚至還有一部分退失道念,流入社會。這就需要尋找原因,尋找問題的症結所在。我認為,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就在於修學引導和制度建設,這也是佛教健康發展的核心所在。
如果個人修學上不去,就沒有能力對治煩惱,對治凡夫心。表面看來,說的是佛教的話,做的是佛教的事,但內心依然在固有的凡夫軌道運行。那樣的話,即便做得再多,也和修行了不相干,對佛教的健康發展也未必會有多大作用。
以修學為基礎,才能進一步建立各種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弘法制度、僧團管理制度等。比如教育制度,應根據佛教自身的修學目標來制定,而不是照搬社會的模式。學佛的根本目標,是解脫,是成佛。在這個大方向下,還可分別設置初、中、高各級目標,並根據每個階段所要達成的效果設置教學內容。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在《一個根本,三大要領》中作了專門探討。
良好的制度,是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也是佛教健康發展的保障。從教界現狀來看,戒律基本束之高閣,只是每月兩次誦一誦而已。清規雖在實踐,但也是形式多於內容,名義多於實質。因為清規主要是依禅宗的修行需要而制定,如果沒有禅修為內涵,清規也就失去了核心,失去了靈魂。包括我們現在的早晚殿,也是沿襲禅宗叢林的修行功課。當時的出家人,每天有大量時間都在打坐。坐的時間長了,需要拜一拜,念一念。但現在的情況是,出家人也有很多事務要處理,也總在忙著,動著。所以,更需要的常課是靜坐,是觀修,這就應該根據修行的實際需要來調整。
我們需要繼承傳統,但更要根據佛法的精神來認識傳統。我們要看到,有些傳統是因某個時期的特定需要而產生,到另一個時期,就可能因為不合時宜而成為負擔。還有可能,這一傳統本身就不符合法義,是佛法流傳過程中出現的陳規陋習。如果我們能從佛法的精神來認識,才有能力繼承佛教真正的傳統,而不是人雲亦雲,盲目執著於表面形式。
龍泉寺參訪團:現代人的根器很難和古人相比,甚至連儒家最起碼的孝悌精神都很難做到。在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怎樣契合這一根機進行引導?
濟群法師:從弘法來說,過去更多是強調契機。眾生根機各異,所以演化出八萬四千法門。這固然是順應眾生的需求,但若缺乏引導,也會帶來修學上的混亂。在信息閉塞的古代,多數人沒機會接觸太多法門,且有善知識耳提面命,不致令學人莫衷一是。但在目前這個信息時代,不必出門就可接觸三大語系、各個宗派的典籍。如果沒有能力抉擇,就會目迷五色,無所適從。作為學人來說,往往是根據感覺來選擇法門,選擇師父。作為弘法者來說,往往也沒能力觀察對方根機,更沒能力從整個修學次第進行引導,只能談一些個人經驗。這種引導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佛法修學的普遍規則。在這個基礎上,才有能力來談契機。佛法雖有三大語系,種種法門,但都可匯歸於解脫道和菩薩道。而菩薩道又是以解脫道為根本,是把自己獲得的解脫能力進一步延伸到眾生身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菩薩道依然是以解脫為核心,是解脫道的延伸和圓滿。
找到這個中心,我們就可找到佛法修學的共同基礎,那就是皈依、發心和戒律。無論什麼宗派的理論,也無論什麼法門的實踐,都離不開這些要素。具備這個基礎,才能進一步修習正見和止觀。否則,就會偏離佛法修行的方向。
比如皈依,為什麼整個佛界存在信仰淡化的現象?就是因為對信仰目標認識不足,對信仰動機定位不准。如果三寶在我們內心沒有地位,只是當做消遣似地信一信,可有可無地信一信,那佛法是不可能對人生產多少影響,起到多少作用的。所以說,皈依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儀式,其本身就包含著修行,是貫穿學佛到成佛整個過程的修行。
再如發心,我們知道佛法是心法,其重點就是對內心的調整。無論弘法、做事還是學習,最終都要落實到心行。這就需要了解心的差別,心的因果,知道哪些心行會導向輪回,哪些心行會導向解脫。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對治,斷除和輪回相應的不良心行,發展和解脫相應的良性心行。倘能如此,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能成為修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在凡夫心的軌道中忙一些看似與佛教相關的事,甚至以此增長凡夫心,強化凡夫心。發心就是我們做每件事的動機,這個動機,直接決定了我們所得到的結果。
學佛是要用生命來實踐的,而不是說,懂得這個法的知識就行了。必須落實到心行,才會有法喜,才能得到法的受用。我84年從中國佛學院畢業,之後一直從事教學,對情況比較了解。有些佛學院,法師們教得沒勁,學生們聽得也沒勁。為什麼?就是不得受用。
所以,內證才是學修的關鍵所在。如果停留在書本上,永遠都和心隔了一層。尤其當法師的,如果只想著怎麼對別人說,只想著怎麼說得精彩一點,那是捨本逐末。佛法是究竟解決生命問題的方法,首先自己要用起來,才有和大家共享的意義。
雖然我們發心出家,如果修學不跟上,久而久之,也會陷入習慣性的麻木中。或者忙於做事,只想著怎麼把事業做大。或者安於現狀,只想著怎麼把日子過好。雖然生活方式和在家人有些區別,但從用心來說,和社會上那些忙事業、過日子的人其實是一回事。
如果不是以正確發心做事,不懂得將做事納入修行,自然會回到凡夫心的軌道。最後也像世人那樣,和事業捆綁在一起,做到90歲都不願放手。其中,有多少是利他的心,又有多少是凡夫的串習?這是我們需要考量,需要反省的。
龍泉寺參訪團:法師近年在弘揚皈依,已取得哪些成效?
濟群法師:我們主要是從兩方面進行。一是通過《皈依修學手冊》,幫助大家深化對皈依的認識。這本書我們研究所和廣化寺、南普陀等地都印過,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僅僅一本還不夠,將來會進一步加大力度,形成一系列的教材。
此外,我們也在各地倡導“皈依共修”,並有配套的光盤和儀軌。基督教的教理雖然簡單,推廣力度卻很大,這和他們的禮拜有關。因為信仰是心靈的依歸,這種歸屬感不是一次儀式就能完成的,需要通過常規的宗教生活來鞏固。在“皈依共修儀軌”中,包括前行、正行、結行,每次一小時左右,通過思維修、安住修和稱念三皈使內心向三寶靠攏,通過不斷重復來確立信心,強化道念。
我做事比較隨緣,要讓它影響更多的人,關鍵在於教界更多有識之士的重視和推廣。目前,社會對佛法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整個教界的弘法力量還遠遠跟不上。我們目前的任務,就是在健全修學引導和制度建設的前提下,形成一些簡明且易於操作的修學套路,使信眾進入佛門後能盡快走上正軌。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