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蓮老和尚:求出世的真富貴 盡形壽至誠稱名


 2009/9/20    熱度:6229    下載DOC文檔    

妙蓮老和尚開示

求出世的真富貴

我們學佛最主要的大前提是要有正知見,沒有正知見,雖學佛法也是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就有如指南針使用錯誤而達不到目的地是一樣的。大家應該知道,我們 學佛的人念佛修行,並非同世俗人一樣只為求富貴、升官發財,而是為了解脫人生之苦而學佛;若只為求富貴,那麼信其它外道也一樣可以的。這麼說,佛法就不講 求富貴了嗎?在佛法中也講究求富貴的,但所求的是出世間的真富貴。

世間的富貴往往是成就道業的大障礙,所以應當揚棄不可要。常言:“富貴學道難”,富有財、貴有名,財、名是五欲中之二種欲,這如同兩條鎖鏈,有這財富名望 的人,就會被束縛得緊緊的,要想修行,那真是難呀!所以,只要身體健康,生活安定,衣食住行不缺就可以了;如果衣食不夠,當然是要想法子營籌,否則也是難 以修行的,因衣食缺則身不安,身不安心也難安;身心不安又如何修行呢?
生在這個時代,尤其是生在台灣這個寶島,大家生活安逸又富裕,那裡還會有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我們有這樣的好環境,就不要再求名爭利了,那樣會障道害自己;大家一定要把富貴之心歇下來,才能真心求道啊!

事實上,造業作惡的大多是富貴人。據我們所觀察,富貴者有幾人能夠真正自動為國家社會貢獻?富而不迷不驕的又有幾人?人一有了富貴,很少能不貪迷於五欲 的。但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呀!一貪迷就會墮到三塗裡,所以千萬不要費心於追求世間的假富貴。

佛法講的富貴是什麼?修六度萬行就是最富,超出二死是為最貴。什麼叫二死?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在六道輪回中生生死死叫分段生死。凡夫修道,證了阿羅 漢果,就了脫分段生死超出三界了。阿羅漢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破無明證法身,圓成佛道,就是解脫了變易生死。若菩薩道圓滿,已成就了佛道,那就是超出二 死;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無量諸佛都是已超二死,自由自在為九界之最尊,這是何等的高貴!

佛陀又名為世尊,就是為一切世間之所尊;又名天人師,這是何等的尊貴!佛陀之所以為世尊,就是因為他具有大慈悲大智慧,能救拔眾生苦,並能使眾生得樂。我 們看看世間的富貴者,有幾人能如此拔苦與樂的呢?我們學佛就是要向佛陀學習,必要得到出世的真富貴,具如此的向上心,那才是真佛子啊!

盡形壽至誠稱名

大家學佛,修淨土宗,首先須具足信、願、行。彌陀要解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我們在此打七念佛就是重在行。

念佛應如何念法?一般講有四種念法,我現在就單提一種人人可行,且容易成功的妙法--持名念佛。持名,持何名?就是持念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當然持其它諸 佛之名,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那麼釋迦佛為何於無量無邊諸佛中就單提一尊阿彌陀佛,要我們稱念禮敬呢?這是因為“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為何第一?因 為阿彌陀佛的願力最大,他發了四十八大願,要普度一切眾生。因此,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念阿彌陀佛,不要又想念藥師佛求生東方,免卻一心掛兩頭,以便專心,古 德有言:專修則萬修萬人去。

我們念佛時,不管是念六字或四字,每個字都要念得清清楚楚,從恭敬清淨心中念出,再用耳根清清楚楚地聽入心中。一句佛號如此念,就是千句萬句也是如此念; 今天這麼念,明天仍然是這樣念;今年是如此念,明年乃至百年也如此念,你以這樣的方法來念佛就對了。最重要的是恆常心,千萬不可今日這樣明日又那樣,心不 專一生不了西方,太冤枉了。

至於應該念四字還是念六字較好?其實都是一樣的,並不是六字就比四字佛號好;經典上都是叫人執持“阿彌陀佛”,但為什麼要加“南無”二字?南無就是皈投的 意思,也是含有“一心”的意義,要我們以一心皈投阿彌陀佛。如果你要念慢一點可持六字;若要快一點,四字佛號比較好念。

我們念佛要同吃飯一樣,每天都要吃;打從我們出娘胎就開始吃,直到現在每天仍然要吃,究竟要到何時才不用吃?那就要等到閻王來抓你的時候才不用吃了。我們 念佛也是一樣,要清清楚楚的念,念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並非只念一天、二天或打一個七、二個七就好,大家千萬不要搞錯!而是要盡形壽地把這句佛號念熟,沒有 停止的時候。這好比小學生讀文章,一遍不熟,再讀二遍、三遍乃至百遍,如此讀下去,到最後總會熟的;不能因為一兩遍讀不熟,就放棄不讀。所以,我們念佛, 也是何時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到那時候才暫時告一段落。 
 
我們生到西方後,並不是馬上就成佛;凡夫到了西方,是先到凡聖同居土暫住,而後再到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最後才進入常寂光淨土而成佛。我們為何要念 佛?就是為了成佛;成佛做什麼?為了度眾生,因此我們要發大菩提心來念佛,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來念佛,這樣,目標才正確;你若捨了菩提心而念佛,那等同指南 針的方向指錯了。一旦生了淨土,就要回入娑婆,駕大慈航度眾生。度眾生要到何時為止?要到眾生界盡,佛的覺行才圓滿。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