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寺(陝西西安)


 2009/9/22    熱度:7062    下載DOC文檔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慈恩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路的南端,寺內矗立著古樸雄偉的大雁塔。唯識宗祖庭。西安市市徽中央所繪的便是這座唐代古塔。它已經成為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慈恩寺位於唐長安城的晉昌坊的東半部,原是隋代無漏寺址。貞觀二十二年( 648 年),太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要為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後(即長孫皇後)追薦陰福,下令選擇“挾帶林泉,務盡名勝”之地建寺,選中這裡。因寺院為追念慈母恩德而建,得名慈恩寺。唐代的慈恩寺毀於唐末戰亂,僅大雁塔獨存。後來寺院雖經多次重修,都遠不及唐代規模。現在寺院建築范圍僅是唐慈恩寺的西院。

慈恩寺是皇家住持建造得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屬唐長安城最大的寺院之一。這座寺院當年由大殿、大佛殿、塔北殿、翻經院、元果院、太真院、東院、西院、浴室院等 13 做庭院組成,占晉昌坊一半,面積達 342 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 7 倍;寺內的重建復殿、禅房精捨共計 1897 間,是現有房捨的 34.5 倍,其建築的富麗堂皇和裝飾的華貴精妙更是空前絕後。相傳吳道子、尹琳、閻立本、鄭虔、王維等著名畫家都在慈恩寺作壁畫。

玄奘子印度歸來,帶回大量梵文經典和佛像捨利。為了供奉和貯藏這些經典法物,他上表唐高宗,請求批准在慈恩寺正門以北建一座高 30 丈的石塔。唐高宗認為石塔工程過於浩大,短時間內難以完成,不願玄奘為此多付出辛苦,於是改為在西院今址建造磚塔。永徽三年( 652 年),由玄奘設計,指導施工,並親自參與擔運磚石,建成一座 5 層磚塔。據記載,這座磚塔高 180 尺,基座每邊長 140 尺,面積約 2000 平方米 ,大約完全依照印度形式,形狀奇特。由於這座塔磚表土心,僅存在三四十年就逐漸頹壞。長安年間( 701 - 704 年),武則天重建大雁塔,全部改為磚造,並提高到 7 層。明代又在塔的外表緊砌了一層名磚,形成了大雁塔的現在面貌。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高 64.517 米 ,底層邊長 25 米 ,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底面積 42.5 × 48.5 米 ,高 4.2 米 的方形磚台上,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攀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格調莊嚴古樸,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是唐代建築藝術的傑作。

玄奘在慈恩寺譯出大量佛經後,請唐太宗為這些經文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又作《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公元 653 年,由著名書法家禇遂良將這兩篇文章書寫後,刻碑鑲嵌於塔南左右磚龛內。西側的碑文從右向左讀,東側的碑文從左向右讀,這種特殊安排,說明這兩塊碑石確實為當時專門替大雁塔刻制。禇遂良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碑石字跡清晰,嚴謹秀麗,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瑰寶。
雁塔題名是唐代中葉形成的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游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據說這種風俗起初出現於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一時興之所至,將名字題在大雁塔壁。其他進士從此紛紛仿效,尤其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為莫大榮耀。他們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時間用墨筆題在塔壁上,如果以後有人升為卿相,還要把姓名改為朱筆書寫。這些新科進士題名時,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如白居易 27 歲時寫下“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毫粉壁題仙籍,柳色箫聲拂御樓”的詩句,把雁塔題名與登仙並提了。到了後來,大雁塔竟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到了北宋神宗年間( 11 世紀中葉),大雁塔發生了一場火災,塔內樓梯全部燒毀,這些唐代進士們的題壁也因此消失。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寺庙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