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在執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有三種念佛!


 2013/8/5    熱度:5852    下載DOC文檔    

  前面這一段的我見是利,是釋迦牟尼佛的重勸。

  最後,我們再看今天發的《補充講表》念佛理觀與事修之應用:

  念佛理觀與事修之應用

  一、惟念他佛──專注佛境──淨土法門

  二、惟念自佛──返觀自心──聖道法門

  三、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禅淨雙修

  一、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達妄本空

  二、理一心──不為無明所亂──知真本有

  我們講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在執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開示,有三種念佛:

  第一個惟念他佛,專注佛境,這個叫淨土法門。

  他佛這個他是指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所以一般來說,專修事修的,他的所觀境就是觀察彌陀的相好、或者是彌陀的名號,來感應道交。

  在淨土宗的傳承當中,以善導大師提倡專念他佛最為得力,善導大師強調三業專修:身業,所有佛都不拜,只專拜阿彌陀佛;口業,只稱歎阿彌陀佛;意業,只觀想阿彌陀佛:三業專修,能夠萬修萬人去。這當然是有它的特色。

  第二個惟念自佛,返觀自心,聖道法門,這個就不是淨土了,這個自就是自性彌陀。

  他修行的時候,他可能念佛,但是他的重點在念佛是誰,所以他的所觀境,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或者說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

  所以他的整個修行,是在恢復他的本來面目,所謂的返妄歸真。

  所以他的所觀境不是佛的功德,他的所觀境是一念心,這個是完全的自力法門。

  第三個是末期祖師所強調的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禅淨雙修。

  這個自指的是我們的心,他指的是佛的心──自他不二,簡單的講,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這樣同體的現前一念心性,來修習所謂的禅淨雙修。

  這個禅淨雙修的理論,我看淨土宗的祖師當中,最早的是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在《宗鏡錄》有很多禅淨雙修的觀念。

  到了第八祖蓮池大師,你看《阿彌陀經疏鈔》就有很多這種思想;到了第九祖的蕅益大師,就把禅淨雙修的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看過歷代的祖師,很少說一句佛號,三力具足──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本願功德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

  特別是,你看以前的時候,善導大師在念佛,他所強調的是所念的佛不可思議,他很少在乎能念的心是什麼,反正你就是一句佛號通身靠倒就對了,可能那個時候的人煩惱淡薄。

  但是到了宋朝六祖以後,可能這個法門有問題了,眾生在歸依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一些破障法門,可能會有困難。

  所以在六祖的時候,淨土宗就開始調整了,開始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議之外,又加一個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開始注意到調伏現行煩惱的問題,你不是歸依就行了,你心中要有一定的覺悟的力量在,你心中要是顛倒,你歸依也沒有用。

  當然,這個思想是有傳承的,為什麼?

  《無量壽經》就是這個觀念,《無量壽經》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甚至有一些古德,把發菩提心當往生的正因,他認為念佛是助緣:這二個是有爭議。

  總而言之,到了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以後,已經知道你心中的覺悟,對往生來說是扮演一半的角色,就是佛力的加被,還有你自身的覺悟,這二個要加強。

  所以到了蕅益大師,他講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他就講到事一心跟理一心。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強調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達妄本空,這個見思就是貪嗔的煩惱,枝末無明。

  你剛開始要有無常、無我的智慧,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要有一些不隨妄轉的力量。

  你的心被妄想牽動,你要歸依阿彌陀佛是沒有用的,所以第二個理一心,不為無明所亂,知真本有,這更難了。

  前面是達妄本空,這個是消除人我的對立。

  我們講有所得心,你要能夠正念真如,真實的體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才能夠消滅人跟人之間對立的思考。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