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佛陀跟我們眾生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好,首先,我們看第一個,甲一的前言。 前言。先看第一個解釋標題,佛法修學概要有六個字。 我們先解釋佛。我們說學佛,學佛,那麼佛陀跟我們眾生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什麼是佛陀?可不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來做一個定義。好,我們看這個釋名的地方,請合掌。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譯雲覺者。如《佛地經論》雲: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為佛。 好,我們把這個經文作一個簡單的消釋。佛呢,他的原來的印度話叫做佛陀,那麼這個佛陀把他翻成中文就是覺悟,他是一個徹底覺悟的眾生。當然這個覺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做什麼事情是先有智慧的判斷然後才有行動,他有觀照力,誓願力,才有行動。 那麼在《佛地經》上說呢,什麼是佛呢?他能夠對一切的法,這個法當然包括凡夫的雜亂法和也包括了聖人的清淨法,那麼一切的種相,這個種就是它的因地,這個相就是它的結果,對一切染淨諸法的因緣果報,他自己能夠了解,他也能夠以種種方便法門來開導一切有情,使令眾生了解。就好像一個人在睡覺當中,迷迷糊糊的他醒過來了,又好像蓮花,打開蓮花,如睡夢覺偏重在破惡,如蓮花開,偏重在生善,破惡基本上偏重在自力,我們修行有內觀外慈,內在的觀照是破惡,外在的慈悲這個是偏重在生善。 這個地方是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說,佛陀他也是有生命現象的,諸位我們看到佛陀的歷史,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是有一個明了性的,他也是有感情的,他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他有六根的作用的,只是說我們這個明了的心,當然本體都是一樣的,都是清淨的空性,但是作用不一樣,我們的明了心性是比較情緒化的,我們容易受自己的感覺來引導;佛陀的心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不受自己的感覺引導,他是一種智慧的判斷,完全由真理來引導,該怎麼做,他就怎麼做。 這個地方就說明一件事情,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這個外道,或者說慈善事業,他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學了佛法以後,你行菩薩道,你也做慈善事業,但是結果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在做慈善事業那是一時的感動,他有恻隱之心,他看到悲憫眾生,也觸動他的這種恻隱之心,他會做一些利他的事業,這個叫做善念。善念它是由感覺來觸動的,所以一定要有外境的刺激。所以他的心是不決定的,他有時候造善,但是有時候就不一定造善。換句話說,只要你用惡因緣刺激他,他就造惡。但是,佛法的覺悟就不一樣了,佛法的覺悟,他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是決定性的,我一定要斷惡,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眾生 。 我希望我們淨土宗人慢慢了解一個概念,我們心中所發的願是有不同的,有些人他發願求生淨土,是我很想要往生,那麼你這種情況是感情的,你這個是一時的相應一時的沖動,你不一定會往生。但如果你是經過佛法的訓練,對三界生死如實的觀察,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如實的了知,而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智慧的判斷,你說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麼情況發生,就算來生給我做國王什麼,通通沒有用,這個就是善根啊。所以宗教師跟慈善家是不同的,慈善家是我很想要做善事,這是一個慈善家,菩薩的道是我一定要做善事。所以,你看受了戒跟沒有受戒就是有不同,你有戒體。這個包括了你的智慧的觀照,包括了你心中的願力,誓願力,觀照力。 所以我們學佛剛開始可能我們有些行為跟世間人看起來是相同,但是我們的內心世界完全不一樣。我們經過教育過以後我們心中是有觀照力,有誓願力。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就是說,身為一個佛陀,他的內心是有一種決定的力量的,如睡夢覺,如蓮花開,因為他已經對宇宙的真理,產生了覺悟了。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