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不要以為自己覺悟、明白了,用是否“放下”來檢查


 2013/9/9    熱度:2630    下載DOC文檔    

淨空法師:不要以為自己覺悟、明白了,用是否“放下”來檢查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427集  2013年9月6日講於香港

這個“我”是什麼?“我”是遍計所執性,它真的沒有,自己以為有,執著阿賴耶“相分”的一分。所有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境界相”,我們身體是物質現象,是所有物質現象裡面這麼一點點,他執著是“我”的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認為這是什麼?認為這是“我”的心,是阿賴耶的“見分”,也就是“八識”裡頭講的第七跟第六,把這個當作自己的心,這就鑄成大錯!這個錯誤可了不起,讓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面搞輪回,在這搞生死。起惑、迷惑、造業、受果報,受果報的時候又迷惑、又造業,重重無盡,這就在搞輪回,沒完沒了。

佛在經上歎息“可憐憫者!”六道輪回的這些真是可憐、真是可憫!諸佛菩薩慈悲,應化到這個世間幫助大家覺悟。真正覺悟了,就放下了;沒放下的,就沒覺悟,這是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不要以為自己覺悟了、以為自己明白了,靠不住!用什麼來檢查?就用你有沒有放下。真放下了,你真覺悟了。看破,決定放下;沒有放下的,沒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就提升了。不能不放下,這不放下怎麼行?不放下害自己;放下就開悟了,看東西看得有味道,看到這句話裡頭還有話,其深無底,這層被你看出來了,還有。

追根究底,一定要回歸自性。用的方法就是禅定。而戒律?戒律是最初方便。不從戒,你沒法子得定,所以它是最初方便。等於說教幼兒園的一年級,一年級就有定功了,因戒他就得定了。因戒沒有得定,他是幼稚園的學生;他得定了,那就是一年級的學生。小學一年級學生,佛經上講初信位的菩薩。“十信”是小學;“十住”是中學,我們把它用學校來做比喻,大家好懂。“十行”是高中,我們這樣說法;“十回向”是大學;“十地”是研究所,我們這樣比喻,大家好懂。那我們今天在哪裡?我們今天在幼兒園,小學一年級沒拿到。一年級是初信菩薩,在小乘是初果須陀洹,他有定,從定裡面開智慧了,智慧不大,小智慧。這個小智慧能夠叫他不造“貪、嗔、癡”。“貪、嗔、癡”有沒有?有!他的定力把“貪、嗔、癡”控制住了,雖有,不發作,所以他不造“殺、盜、淫”的業。這個十條“十善”,他完全做到了:身,“殺、盜、淫”,他斷了;口,四種過失,“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癡”。所以他雖然沒有出六道,他永遠不墮三途,人道死了,就到天道;天的壽命到了,又到人道來,他就是人、天兩道。往返多少次?七次,每一次都有一個提升。到第七次,七次就是七信位,就是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七年級。七年級就是阿羅漢,脫離六道輪回了,在哪裡?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阿羅漢是聲聞法界;往上升一級是辟支佛的法界、緣覺法界;再提升一層,菩薩法界;再提升是佛法界,這個“佛”是十法界的佛,剛才講過了,他還是用阿賴耶。那麼在佛法界裡面“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是什麼?就是把“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放下,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第七識,就是染污,它變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識,就是分別,變成了“妙觀察智”;眼、耳、鼻、舌、身變成“成所作智”,他就用這個四智菩提來度化十法界眾生。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