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 戒律很重要?!(文字版)


 2013/9/9    熱度:21916    下載DOC文檔    

  尊敬的法師慈悲,諸位大德居士,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請坐。今天定弘因為在台灣學戒台灣簽證到期,要回香港來出境一下,就回到我們師父上人這裡拜望他老人家。老人家見到定弘也很歡喜,就詢問了定弘在台灣正覺精捨學戒兩個月,有什麼見聞、感受、心得,定弘就做了比較詳細的匯報。老人家聽了之後就很歡喜,讓定弘給大家專門講一個專題,他老人家給我提的這個題目是「戒律很重要」,一個問號、一個感歎號。因為這句話是他老人家的老師章嘉大師在他求學的三年當中反覆跟他強調的,當時他也可能是帶著問號,聽了之後一直也沒放在心上。一直到章嘉大師往生之後,他在大師的火化爐邊守了三天三夜,就一直在思惟,大師這一生教他教了些什麼?這句話就非常明顯的躍入他的腦海,結果他就忽然明白了,戒律確實是很重要,就從問號變成感歎號,他就悟出來。

  因為原來他跟我講,也是以為戒律只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佛當年在古印度時候的生活方式。好像搬到今天的中國現代的社會不一定能適用,總會帶著問號,定弘也是帶著這個問號。結果師父老人家悟出來了。他在給我們開示的時候講,戒律不光是生活的方式或者習慣,它是我們這一生能出三界的階梯,如果不持戒,那我們想出三界是不可能的。它跟世間的禮儀不一樣,世間的禮儀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維持良好關系的一套制度,我們遵守禮就有和諧。但是這個戒不光是使僧團和諧,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得定,幫助我們開智慧。所以佛法三無漏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一切諸佛菩薩都不可越逾的修學次第。直到今天早晨,師父老人家坐下來跟我聊,把他講了很多遍的話又給我講了一遍,我今天聽了這個感悟就跟以往不一樣。以往聽了只是有這麼個印象,沒有深刻的感受,經過兩個月在戒律道場的學習,就比較能夠體會得師父為什麼那麼強調戒律很重要,為什麼戒就是出三界的階梯,為什麼因戒能得定、因定能開慧。所以我非常的感恩有這樣學戒的因緣,這個因緣也是佛菩薩的安排,不可思議。

  果清律師跟我們師父上人淨空老和尚在三十年前就已經相識,而且當時李炳南老居士開了佛學研究班,我們果清律師就是班上的一個同學。他當時還沒有出家,我們淨空老和尚當時就曾經教過他的課,所以果清律師也是當過我們師父上人的學生,之後也就幾十年都沒見過面,也沒有聯系。我們師父也只是知道,當年雪公老人這個佛學研究班裡面八個同學有一個出家,不知道是誰。一直到最近,就是年前的時候,今年農歷年之前,也不知道為什麼果清律師帶著四個出家弟子就忽然來香港拜訪我們師父上人。這是五比丘來訪,就在香港,當時定弘也幫助做接待,相見甚歡。果清律師見到我們師父上人非常的恭敬,頂禮,搭衣頂禮,並且稱老恩師,獻上禮物,然後在香港住了五天,聽經。

  結果就在這五天當中發生了一件我完全沒想到的事情,有一次師父就對果清律師講,就介紹我,說這是定弘,他出家有心要復興佛陀教育,我讓他來跟你學戒律。我當時聽了就很愕然,這完全沒有想到,這是始料不及,當時師父就讓我禮拜果清律師,當場就拜師了。然後下來就跟我做思想工作,他說你要知道,出家了不能不學戒,你不學戒你想要這一生能成就、自利,你想要利他、要弘法,都是難度很大的。因為佛法是靠戒定慧三學,而且你將來要是弘法,人家說你沒有學過戒律,你沒有住過僧團,人家會譏嫌你,你就很多障礙。就給我談了好幾次話,終於把我這思想勉強的疏通了。因為定弘本來是想出了家之後好好的一門深入《無量壽經》,其他什麼都不想學,就跟著我們淨公老和尚學《無量壽經》,將來希望就專門弘揚《無量壽經》。當然自己雖然是這麼想,畢竟是年輕,而且沒有經驗,在佛門裡面也不知道以後弘法道路會怎麼樣。想想既然我們師父上人這樣的來安排,一定是有他的良苦用心,於是我就答應了。我說那好,既然師父這樣安排,我就去,去學戒。

  師父讓我學三年,他說古時候規矩是出家之後五夏之內要專精戒律。所謂專精戒律,就是其他經教都得放下,專門是學戒律,把這二百五十條比丘戒開遮持犯都要學會、學好,這是扎根。然後你有這個戒的基礎,你再深入經教,你真正能夠得定,能夠開慧。所以他讓我至少學三年,最好是學五年。既然是這麼個安排,大概果清律師他來這的使命也就是為了把我度到台灣去學戒的。我就去了,過了年之後就向師父告辭,去了正覺精捨。之前我已經早聞正覺精捨的名氣,是一個很好的持戒道場,也心裡很想有機緣能夠去參學,沒想到真的就來了。

  來到寺院之後,就發現那個磁場很不一樣,真的是清淨。裡頭住了大概六十位比丘僧,純男眾的道場。這一進去發現每個人都很有道心,都不講話,很安靜。它那裡也不做經忏佛事,也不接觸外面的信眾,很少有什麼觀光游客,什麼都沒有,就是很安靜。每個人都是做自己的功課,除了共修的課程,大家都自己用功,而且進去還竟然也發現有幾位比丘身上搭的衣真的是百納衣。一位戒位法師已經在那個精捨住了有二、三十年了,從來沒出過寺院門,也從來沒有穿過一件新的衣服,那個都是從他的師父那裡撿回來的舊衣服,已經縫縫補補很多次了,在上面又縫、又縫。就是原來的布都已經沒有了,全是縫上去的那個布,他的中褂、他的袈裟真的是百納衣。那邊很多比丘都是穿自己縫補的衣服,很少人穿嶄新的衣服。

  我一去到那就感覺自己很慚愧,不用講話,一看到人家的道風,自己就自歎不如,人家真能修少欲知足。每天他們都是過午不食,大概有十幾個人還吃早餐,其他的大部分人只日中一食。然後他們很多人也持不捉金錢戒,就不碰金錢,持戒非常精嚴。進去之後真的感覺到自己像一個俗人一樣,進到一個清淨的僧團裡頭,而且又不懂得戒。因為真的,雖然去受了三壇大戒,回來之後就把戒本束之高閣,從來沒有去認真研讀,佛制定說半月半月誦戒,從來也沒有去誦。然後這一進去之後,簡直舉手投足都被人呵責,因為人家看我們很不順眼,舉手投足都犯戒。譬如說吃飯,吃飯按照比丘的規矩要受食,我們從來都沒有想到受食這樁事情。就要淨人,就是在家居士或者是沙彌,沒有受比丘大戒的人授給你,你接受了才能吃。這比丘戒裡面,如果不受食的話那屬於犯波逸提罪,那是很大的罪。還有非時食就更不用說了,過了中午,日過午那就連帶顏色的水都不可以亂喝。如果要喝,譬如說有些人他身體不行要喝蜜糖,這樣叫非時漿,就要有人加法,要有淨人來授給你,這些我都不懂。

  我帶了不少的這些藥品、茶葉什麼的,那邊的法師們一看說,你這個有沒有加過法?我說什麼叫加法?沒加法都犯戒了,必須得捨掉。我說我好不容易帶到台灣來,還得捨掉?對,你不捨掉那就屬於犯捨墮罪。我怎麼捨,我能不能再用?這是我媽給我的。他就告訴我,必須要把這些藥品捨掉,捨了之後再由淨人授給你,做為盡形壽藥,就是你終身可以留在身邊用。但是這個藥必須是苦的、澀的、辣的,不堪為食,你才能夠用。我都不知道。還有我帶來我媽媽特別給我准備的葡萄糖,葡萄糖不行,甜的,甜的東西算是食品,不能算是藥,必須捨掉,沒辦法只好捨掉。捨掉還不行,還得忏罪,因為什麼?你接受了這些食物,你不是說捨了就行了,你的罪還在,必須得忏掉。

  包括你的衣服,他說你的衣服,人家給你的衣服十日之內你有沒有加法?我說這哪知道?這都好幾年了。不行,受了比丘大戒之後,你所有的衣服如果沒有作法的話,那都屬於犯捨墮罪。結果我就得把所有的衣服,包括內衫內褲全部脫下來,問人借了一件衣服穿在身上,把自己所有衣服拿到界外去,還不能在界內。為什麼?因為要忏這個罪必須得集僧,把所有的出家人全部集合在一起,得打板,說你這個犯了捨墮罪,在眾僧面前忏悔。界內的人太多了,集眾也不方便,就干脆到界外去。界外就是打板反正能聽到的,不聽到的人他也就不算了,就到界外去忏這個捨墮罪等等。包括衣服沒有染色,我是白的內衣,內衣得染色,沒有染色的話也是屬於犯波逸提罪。結果就我自己去染,拿著個染料,把水煮開了,把那白衣服放下去染,叫壞色衣,染成咖啡色。像我現在穿的這個內衣都是自己染的色,這個內衣原來是白的。

  就是這種情況,在頭一個月自己就感覺得懵了,真的舉手投足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所以當時感覺到挺苦惱,覺得這些戒怎麼這麼麻煩!結果那邊的法師說,他說就是要這麼麻煩,你出家如果什麼都那麼自由、那麼放逸的話,那你怎麼修行?佛就是這樣慈悲,讓你這樣通過麻煩你就能夠,第一,生起少欲知足的心。你說吃的東西,吃的不能亂吃,亂吃會犯戒,人家沒授食不能吃,過了十二點,中午過了午時不能吃,你這些包括藥品沒加法都不能吃,你就少欲了,那就少吃算了。包括衣服,衣服都必須得做這個法,不做這個法你也算犯戒,所以自然就把你那個貪欲之心放下了,因為一貪就麻煩。所以現在我真的不希望人家再給我衣服,再給我衣服的話萬一我忘了加法,過了十日我又得把我全部的衣服拿到界外去,把內衣內褲都得脫掉,去那邊忏,所以自然就不再想要新衣服了。你看這少欲知足,它就等於逼著你放下你的欲望。所以對衣食你能夠放下,那你就可以說人的欲望就去了一半。

  所以這頭一個月在那邊真的就是在很苦惱、很掙扎的過程中這麼熬過來,因為什麼都不懂,走到哪都怕犯戒。進到廁所,有時候忘了脫長衫,犯戒,忘了換鞋也犯戒。所以這些習慣原來都沒養成,經過一、二個月之後,慢慢的就養成一點習慣了。然後忽然發現這些細微的東西,細節方面能夠這樣注重,其實人的心就開始細膩起來。我原來的心是很粗的,真的是浮躁,大概我們這一代人都有這個通病。從小到大都是在功利思想的薰陶下成長,小的時候讀書要爭上游,學業、事業也要跟人家競爭,要賽過別人,通過這種爭的心理、功利的心理的薰陶,人就變得浮躁,心浮氣躁是沒辦法學道。所以弘一大師有兩句話說,「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骈集」,骈就是合在一起,就是一起湧現的意思。原來我們都是心浮氣躁,所以你看那些小小戒,它就是對治你的心浮氣躁,因為一心浮氣躁你就會忘掉持這個戒。通過這種注重這些細微的戒行,你就能夠慢慢把你的心調伏下來,你的意念就會很謹慎,就不敢放逸,所以這都是世尊對我們很慈悲的一種愛護。

  戒律的精神是什麼?在《大智度論》裡面講到四個字,叫「一心敬慎」,一心是一心不亂的一心,敬是誠敬,慎是謹慎。我們一般的人都放逸,自己的心念沒有辦法認真的去控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在想什麼,常常處於無明的狀態,而要真正得三昧、得涅盤,最重要的就是不放逸。蕅益大師《沙彌十戒威儀錄要》裡面講,涅盤是以不放逸為食。你怎麼得涅盤?要不放逸。持戒就是幫助我們不放逸,這才能夠有可能出三界。我們為什麼覺得持戒很困難?就是因為我們放逸慣了。其實很多這些生活,戒律就是生活,但是這個生活不是普通凡俗的生活,它是讓你成聖成賢、成佛作祖的生活。那就是需要在身口意上去收攝,讓你在細節上很謹慎、很小心、不放逸。慢慢你這個一心敬慎就能出來了,一心敬慎你的心就慢慢就平和,心平氣和。

  所以得三昧心平氣和這是基礎,如果心是浮躁的,那三昧不可能得到。就好像我在精捨裡每天用完齋洗缽,洗缽那我洗得很快,洗完擦干就准備收了。有一位法師跑來跟我講,他說你看你這缽拿水淋一淋,這水一顆一顆的粘在缽上,說明什麼?沒洗干淨,那上面有點油垢,所以水不能夠很順利的滑落下來,它粘在上面都是水珠。然後他把他的缽拿給我看看,拿水一淋,那上面都不粘水的,很光滑。然後跟我講,洗缽都要用心,如果你這個小節不用心,你說你念佛能得三昧嗎?洗缽你不能夠小心謹慎,你的念頭上能小心謹慎嗎?所以這都是我們很好的學處。所以為什麼師父講說戒律很重要,為什麼佛講要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現在我就初步懂得一些了,這真的跟世間禮是不同的。當然禮也是教你敬慎,而戒要求標准就更高,就是讓你的心整個定得下來。當你對這些小節都能夠把握得住的時候,你就能夠對你的心念把握得住;你的身口能夠收攝的時候,你的意念也能收攝。自己原來也是對戒法口頭上很注重,內心裡沒注重,而且剛出家,原來的俗人的這種習氣很深重,放逸慣了。所以通過這兩個月的學習,慢慢才了解,做一個出家人該怎麼做法,不是說剃了頭搭上這個衣就行了,那必須得學戒。

  在南山三大部裡面就講到,為什麼要學戒?出家要辦比丘事,持戒是比丘的本分。要不然你出家干什麼?你說如果你想學法,想念佛往生,那很好,你不用出家,你在家身分甚至弘法都可以。但是既然走了出家的道路,那就必須要拿出出家人的好樣子來,好樣子就是戒律。法賴僧傳,佛法要依靠僧來傳,這個僧廣義上講是和合眾,狹義上講就是專門指我們出家眾,他是佛法三寶的一個形象代表。如果我們出家人沒有真正持戒,沒有拿出好樣子,穿上袈裟,行為上跟俗人沒兩樣,那佛法也就沒有了,至少僧寶的形象也就在這世間消失了。所以我去到正覺精捨為什麼很震撼?就看到了僧寶的形象,真正是感覺到師父上人講經裡常提到的,若欲復興佛法,必須要恢復叢林制度,叢林就是僧住處。怎麼建立?正覺精捨做出個榜樣來了,他們就是依戒法來建立。裡頭住了六十位比丘僧,但是人這麼多都很和合,這是很少有、很難得。像我們師父講,他跑了一輩子沒見到有和合僧團,兩個出家人在道場裡都會吵架,竟然在精捨裡面這六十個人住在一起和合共處,這就是僧團,這果清律師的功德無量無邊。他能夠建立起這樣的僧團,用什麼建立?就用如來的戒法。

  所以比丘戒本最後講到,「此經久住世,佛法得熾盛」。此經就是戒經,戒經能夠長久住世,佛法就能夠得熾盛,就能旺盛起來,就能興盛起來。如果沒有人持戒,它也說沒有人布薩了,布薩就是說戒、誦戒,戒又不誦又不持,那佛法就衰了,就好像太陽下山了,世界都黯淡了。所以佛在最後涅盤之前興起大悲,集合比丘僧告諸大眾,說我雖然涅盤了,但是你們要把戒當作師尊一樣,以戒為師,只要戒在佛法就在。毗尼住世,佛法壽命,毗尼就是戒律,戒法能在這個世間,有人去修、去持、去弘揚,那佛法就能夠久住,僧團就得以建立,修行人就得以安穩。所以戒如慈母,善護行人,我們尊重戒法要像尊重自己父母一樣、尊重世尊一樣,它能夠善護我們,讓我們遠離魔障。修行肯定會出魔障的,假如我們戒不夠清淨,這個魔關就過不了,甚至有可能會出現造極重的業。那都是因為什麼?不是你真想去造這個業,是你當時糊塗了,你放逸了,你不謹慎,你放松自己,業力做主,所以你隨著業力就造罪業。

  所以自己也非常的慶幸得遇明師,由我們淨空老和尚教導二十年,我是跟老和尚學經教二十年,在他老人家身邊隨侍十年。現在老和尚把我送到果清和尚那裡去學戒法,這是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好的安排,現在我完全贊同同意師父老人家這個智慧的安排。原來是因為不捨得師父,也對這個戒法不重視,這就沒有好樂學習的心。現在發現不行,看了戒經裡面講的,比丘若不學戒那都是犯罪,犯無知罪。犯無知罪不是說無知造了罪、犯了戒就沒有罪了,無知犯戒也是一樣得犯戒罪,再更增上無知罪。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做好你的本分。印光大師講修行人要敦倫盡分,我是已經出家做比丘了。當然這個比丘只能叫名字比丘,不是真實比丘,但你至少你是名義上也受了大戒了,也搭了這個袈裟,這是割截衣不是缦條衣。沙彌是搭缦衣,比丘是搭割截衣,我現在身上搭的七衣,五衣、七衣、九衣。你名義上、形相上你就是個比丘,你不盡比丘的本分那就是得罪,而且是得罪世尊,毀壞正法。所以為什麼袈裟之下失人身,為什麼地獄門前僧道多,現在知道了。

  持戒都不能好好持,你說你想去西方嗎?你能對得起世尊嗎?所以自己這兩個月在精捨的學戒過程中,就不斷的思惟這些問題,現在想通了,要辦比丘事,至少要五年把戒學好。所以這次回來香港再回去就准備結夏安居,就在正覺精捨。結夏安居也是比丘必須要做的事情,這等於深入學習戒法。趁這個機會也跟大家做一個匯報,原來想著這個《太上感應篇匯編》,還想著說在那邊有機會自己把它錄下來再講,現在想沒這個時間。我去到那邊就感覺到學戒要學的東西太多,沒有時間打閒岔,我要用這三、五年時間趕緊把這個戒學起來,才對得起好心出家一場。那邊的法師們都告訴我,說你要學戒真的就是這前五年,再過五年之後你再想學你就沒那個心了。現在我們這是剛剛新戒比丘,趕緊就學。我一夏都沒過過,出家當然只是一年多,去年沒結夏,今年開始結夏。結夏當中就是專精戒律,把戒律學好了將來才能夠真正深入經教。所以我想這弘法也不著急,我弘揚淨土、弘揚《無量壽經》的志願是不會改變的。但是現在我暫緩幾年,先把這個本分事做好,把比丘戒、菩薩戒包括沙彌戒都得要學。學好之後那將來自然弘法的因緣會很殊勝,而且別人不會譏嫌你,因為你是按部就班來的。

  佛在《地藏十輪經》裡面就講到,說如果一個人在聲聞戒法上,在小乘戒法上沒有真正做過努力,你就直接入大乘,就聽講大乘的經論,這是得罪的,這是很大的罪。往往你就會產生邪見,甚至會壞亂佛法。所以《佛藏經》裡講,「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不是佛弟子是什麼?是羅剎,那是來壞亂正法的,自己就感受到這一點了。所以現在覺得幸好亡羊補牢,如果再過幾年可能師父勸我學我都沒心學了,沒心學的時候往往就產生一些錯誤的知見,會輕視戒法。甚至講話的時候,講開示、講經往往有意無意就會輕毀戒法,這等於謗法、謗戒,這個因果、這個業就很重。所以我就非常的感恩有這樣的因緣,這真是如果不是佛菩薩來救我,那是很危險的。

  所以去那邊現在我就先開始背戒本,是一去到那裡當晚,我是三月七號到正覺精捨,當晚就拜見果清和尚,清公就給我做了依止法。按照戒法你每到一個地方,必須是依止那裡的上座比丘,如果你五夏之內,你沒有超過五夏,你不依止一個和尚那是不如法的。所以到了那邊就做了依止,依止我們清公和尚,他老人家就給我布置學習的任務。首先把比丘戒本背起來,二百五十條戒,要能夠誦戒。正覺精捨誦戒是半月半月誦戒,非常的如法。誦戒的人就一個人誦,底下所有的比丘眾就在底下聽,他等於代佛誦戒。因為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也是這樣誦戒的,佛在高座把戒講出來,所有底下的比丘僧就聽。大家輪流背誦,上台之後就把整個比丘戒本從頭到尾背出來。比丘戒還是滿厚的,加上前面的偈子、後面的偈子,大概背得快的至少半小時,背得慢的像我這樣得一小時多。所以我現在首先第一個背比丘戒,現在我把比丘戒已經能背下來了。

  下面的任務,清公和尚就讓我背菩薩戒,《梵王菩薩戒本》,那個比比丘戒更長,都得背。那個也要誦戒,半月半月誦戒,誦完比丘戒就誦菩薩戒,也是一人升高座,其他人在底下聽,未受戒的人都得出去,不能聽,這叫布薩。原來我對布薩這事沒什麼了解,沒有參加過,不知道什麼回事,現在去了之後知道布薩真是太好的一個做法,佛制定的做法。這個布薩不光是說大家溫習一遍戒本而已,不是那麼簡單,當然溫習是很重要的,你不溫習你就會忘記,要不斷的重復的去記憶、去背誦,這只是一個好處。更重要的好處是,布薩之前所有的比丘僧眾把自己的犯戒的罪都得忏干淨,要清淨才能布薩。所以偈子上講,「持戒清淨如滿月」,你才能夠去布薩。怎麼清淨?犯了戒你要忏悔。忏悔有很多種忏法,一般來講是作法忏,除了上二篇的罪以外,底下的波逸提罪都可以作法,尼薩耆波逸提罪都可以作法忏。作法有對首忏,就兩個人互相對著,你向我發露忏悔,我向你發露忏悔。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一般是忏小罪,突吉羅、波逸提這都可以用對首忏。如果是尼薩耆波逸提叫捨墮,捨墮罪就得要集眾,就像剛才講的,你要是不集眾你到界外去,界外也得集眾,這是不用集那麼多人了,那個就要相對麻煩一點。但是有這些罪必須得忏干淨,否則你參加布薩你就影響了僧團的清淨。

  所以當年佛在有一次誦戒之前,大家啟請他老人家為大家誦戒,他上了座之後不講話,捨利弗就啟請,還是不講話,啟請了三次都不講。結果就捨利弗入定觀察,發現原來這比丘僧團裡面有一個比丘沒忏罪,不清淨,所以就把他強拉出去忏,然後佛才開始誦戒。所以布薩是一種每半個月(十五天或十四天)讓我們僧團整饬自己的身心,讓自己還得清淨,這個做法是很殊勝的,這樣的話僧團就清淨和合。因為有罪業夾雜進來,僧團就不清淨,佛法就會有毀損,所以這個布薩真是一種佛的良苦用心。所以僧團為什麼要重視布薩?不僅是比丘僧團,沙彌,沙彌是不能參加比丘誦戒的,在家人更不可以,沙彌可以誦沙彌戒,如果受了《梵網菩薩戒》也可以誦《梵網菩薩戒》。

  在家人也可以誦戒,也是一樣半月半月誦戒。我看到弘一大師有編了一個在家居士半月半月誦戒的儀規,也就是沿用僧團的這種做法。也是必須得忏悔。譬如說你受了五戒,這半月之中你有沒有犯五戒?有犯的得忏,看那罪的程度大小。但一般來講,如果是中下等的這種罪,這個叫作法忏就行了,對首法或者是集僧或者向大眾忏都可以。但是如果是犯了重罪的,就像犯四重戒,殺人、偷盜,這是偷盜五錢以上。五錢到底是多少?說法不一,有人說大概是一千台幣,大概也就是兩百港幣以上價值的東西,就是犯了重戒。還有邪YIN,就是YIN欲,不淨行。還有就是妄語,這個妄語是講大妄語,未證言證,未得謂得,說自己得了什麼阿羅漢、菩薩,見了光,見了龍來了、鬼來了,這些都沒有真實見到的,實際上都是叫大妄語。犯了這四重戒的必須得要取相忏。蕅益大師《梵網菩薩戒經》後面有一個就是忏,梵網忏儀,就專門教你怎麼取相忏。就是你要拜忏忏悔求佛感應,要見好相,見到光、見到佛菩薩形相、見到蓮花,這些瑞相現前,或者夢中、或者定中見了這些好相,那才叫做把罪忏掉;沒見好相,這個罪是忏不了。這是指犯重戒的人才一定要用這種做法,一般是作法忏就可以。把罪忏清淨了、布薩了,這就是和合僧團。師父常講,如果一個地方有和合僧團出現,這個地方不遭災難,龍天護持、善神擁護。這個和合僧團必須是清淨僧團,所以只要這半月當中有這麼一次,那個功德就不可限量,真的可以幫助世界消災免難,這些都是我去到那邊之後有了這些體會。

  清公和尚(剛才跟大家報告的)給我安排了這些課程,除了背戒以外,首先把《比丘戒》背完,然後《梵網菩薩戒》,然後我還得背《比丘尼戒》。我當時好奇怪,比丘還要學《比丘尼戒》?他說是的,因為他說佛交給比丘有個使命,就是教授比丘尼。你要教授她你必須懂,你不懂你怎麼教授她?所以要把《比丘尼戒》也得背。我懂了,原來我們這做比丘還得要把《比丘尼戒》得學出來。他說將來你要教授比丘尼才行,教授比丘尼的話,他說自古以來唐朝到現在都只有略教誡敕。因為比丘尼僧和合的時候,她們要請比丘去教誡比丘尼,要半月半月來頂禮比丘僧足,求請教誡比丘尼。現在都沒有人真正去教誡了,只是有個略教誡敕,就講一句,「爾比丘尼僧精勤行道,謹慎莫放逸」,這一句話傳過去就行了。但是廣教誡敕從唐朝以後就沒有了,我們清公和尚現在把這個恢復起來了。所以在正覺精捨附近有一些比丘尼持戒道場,她們也很重視這個布薩,她們也真的啟請果清律師去做廣教誡敕,廣說,等於是給她們上課。這個是非常好的,因為佛法是教育,我們出家人更要受教育。戒法沒人教真的不懂,光是看戒本也未必能看得懂。比丘戒本我剛開始看的時候真的看不懂,因為它有些術語真的你不看注解是完全不知道。譬如說它講到一個「壞鬼神村」,怪就是壞,壞字念成怪,把鬼神村給壞了,什麼意思?壞鬼神村就是犯戒。後來一看注解才知道,原來是什麼?你去把那個草地給踏壞了,破壞了這些樹木花草,那是鬼神居住的地方,那叫做壞鬼神村。你看這不說哪知道?所以戒法要有人去弘揚。

  我們清公和尚貢獻很大,對於戒律近代的弘揚真的是功德無量。他主要三大貢獻,我自己私下總結的三大貢獻。第一個貢獻,依戒法真正建立起比丘僧團。師父上人常常講要恢復叢林制度,果清律師做出來了,默默的做,三十年如一日,做到現在很穩定,真的是道場的榜樣。每個人在裡頭修都是非常的用功,很有道心,早上有的人一點半起床就開始讀經,少欲知足不用說了,每個人都是求生淨土,道場裡頭的道風就是持戒念佛。

  第二個清公和尚的貢獻,就是剛才講到的恢復廣教誡敕,對比丘尼僧。因為比丘、比丘尼這個體是一樣,都是傳承佛出家大戒,互相之間都要幫助,要互相的學習。廣教誡敕,實際上就是現在講的辦班教學,這非常非常重要。當然能夠有教授比丘尼這個資格的,必須得二十臘以上,得要那麼大年紀的人,初學的不行。初學的大家座談一下講講戒本是可以,要正式的教誡那是不可以的,他是用僧團去差使,有這樣一定的做法才能成就。你成就這個法就有龍天的護持,佛法就賴以能夠熾盛。

  第三個清公和尚的貢獻,我覺得這個也是非常偉大的,是什麼?大家都可能聽過蕅益大師也說過、弘一大師也說過,說中國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為什麼?沒有真正得戒的比丘,沒有得戒的比丘也就不能傳授比丘戒,傳授的按照這個儀式儀軌做了也不得戒。所以弘一大師講了一句很令人心酸的話,他說南宋以後中國可以說是僧種滅絕了。這個話很不好聽,但是確實也是不能不承認的事實,僧就是專門指比丘僧,沙彌都不能列為僧數。所以弘一大師當年就有這樣的一個心願,他是專弘《四分律》。他自己知道自己沒得戒,所以他聽說泰國還有比丘戒體,大概是泰國歷代都是帝王護法,它是全民學佛,佛教國家,所以對僧寶護持得就很好,比我們中國好。他們真正的比丘僧需要國家認可的,如果他戒行不好就不能夠被國家認證。所以弘一大師當時就很想到泰國受南傳的比丘戒,把這個戒體傳回來中國,讓中國的比丘戒恢復起來。可惜弘公未能夠滿願,他六十幾歲就往生了。

  果清律師把這個願圓滿了,他過去就帶著自己的一些弟子到了泰國受南傳的比丘戒。這樁事情是很不容易做的,為什麼?外國人,得要背比丘戒的這些戒條,用什麼文?用巴利文,你得學巴利文。而且你得適應他們的生活方式,穿他們那個南傳的服裝,他們那個三衣是裹在身上的,跟我們這個搭衣不一樣,所以這個對於上了年紀的人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清公和尚他非常的慈悲,非常的有願力,就把這個事情做圓滿了。所以他就得了比丘戒的戒體,他就傳回來。之後現在在台灣傳戒,就全都是曾經到泰國受過南傳比丘戒的,有比丘戒體。這樣如法如律的傳戒,才能夠把這個僧種救回來,這個功德是很大。他老人家傳戒要求是很嚴格的,一般傳戒期限是四十五天,不像我們一般是三十天就行了,四十五天要學的東西很多,而且要求也很嚴格。傳戒的三師,他們要把這個傳戒的儀規全都用背的,不能看本子念的,所以都是很如法的,所以這是清公和尚的三大貢獻。

  而他老人家一生就謹守著宋代靈芝元照律師的這個行持,叫「生弘律范,死歸安養」。在生的時候弘揚戒律,做世間人的榜樣,做出家的模范,生弘律范。死歸安養,安養就是極樂世界,所以他老人家也是專門念佛,求生淨土。他曾經閉關閉過三次,每次都是三年,第一次在這三年當中打了一次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現在打真不容易,那要很頑強的毅力,九十天不能坐下來,你就不能躺下來,只能站著。一般沒有毅力他一天、兩天都行不了,我們清公和尚成功的打了這是第一次般舟三昧。第二次又閉關三年,而且每年有一次般舟三昧。他老人家很謙虛,他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只是什麼?在毅力的磨練上增強了很多。一般要打般舟三昧的人通常都是律師,專門學律宗。因為什麼?沒有一個非常精嚴的戒律的護持,沒有護戒神的護持,你很難成功,必定是出現魔障,這個法子不是普通人能學的。唐朝的道宣律祖,可以說他也是專門學這個修這個的,他也是念佛求生淨土。道宣律祖一生打了二十一次的般舟三昧,那真是活菩薩,按照般舟三昧的成就,是他能見十方佛。

  當然末法時期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這個法門,一般人我們信願念佛,但是也要持戒念佛。持戒是修佛行,佛的身口就是戒律,念佛是心地清淨,身口意都與佛相應,這個就是念佛,所以你看淨宗的祖師哪個不是持戒念佛?最突出的蕅益大師,他一生在戒律上下了三十年的功夫,蕅益大師全集裡面專門有一冊叫做《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就是蕅祖三次閱律藏做了一個會集。裡頭十七卷,專門有十幾卷都是注解比丘戒本,其中有一卷就是《沙彌十戒威儀錄要》,就從那裡出來的,要學戒的話,這本著作應該是必讀的。

  還有是南山三大部,這就是我們將來要學的課程,現在我在正覺精捨,副住持天因法師每個禮拜給我們講兩次南山三大部。這是道宣律祖偉大著作,宋代的靈芝元照律師作的注釋,這三大部。南山是終南山,終南山是律宗發源地,是祖庭。這三大部,一個就是《行事鈔資持記》,現在我們正在學這個;第二個是《戒本疏行宗記》;第三個是《羯磨疏濟緣記》,講隨機羯磨的。隨機羯磨就是比丘應該怎麼個作持,有些什麼做法。譬如說你得了新的衣服要怎麼去受持,得了錢,嚴格來講比丘是不能受錢的,這最嚴格,不捉金銀。但是按照《根本有部律》裡面講是可以開緣,就是你要說淨。意思就是你不能把這個錢當作自己有,你等於代某人來捉持,這錢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幫他拿著。作這種心念,說淨,這就變成你的淨財了,這個你就可以暫時捉用。這些你不作法那就是染,所以這些都屬於隨機羯磨類。很多這方面的事情都需要學習,這叫辦比丘事。

  南山三大部學下來,這律就可以說是比較的精通。然後你想再成為律師,那還不行,還得要去閱律藏。當然想不想成為律師,這是各人的志向問題了,定弘本身本人也不希望一定要做什麼律師,起碼把比丘戒這個本分事得學好,然後還是要弘揚淨土。就像蕅益大師,當時是有人稱他是律師,但是他不以律師身分自居。蓮池大師也是對戒律很有研究。每位祖師都是研究過律的,都是精嚴持戒的,但是他們都是專修淨土。因為什麼?這是出家人的本分,你不盡不行。

  自己現在在精捨裡頭除了背戒、學戒以外,還每天依然讀誦四個根。因為我們師父上人就講戒律的基礎還是這四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沙彌律儀》我們采用蕅益大師的《沙彌十戒威儀錄要》,蕅益大師學戒律比蓮池大師要深入、要專精。蓮池大師有《沙彌律儀要略》,脍炙人口,很普遍流通,但是相比之下,蕅益大師的《沙彌十戒威儀錄要》更為完備,更為精准,蕅益大師《錄要》前言裡面有談到。這次去到精捨發現,因為定弘之前有講過《沙彌十戒威儀錄要》,當然是很粗淺的,去到精捨之後發現原來果清律師也是專門弘揚蕅益大師的《沙彌十戒威儀錄要》,他也讓我們要受持這個,特別他這裡頭開遮持犯講得很精准,那我就讀這篇。還有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我讀師父上人的《節要》,每天。這都屬於戒,《弟子規》是根本的,戒的根本,《感應篇》也是根本。所以從四個根一直到比丘戒、到菩薩戒這一條龍,都得要讀,都得要持,這個戒才叫做精嚴。

  所以《華嚴經》上講,「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什麼叫具足?一條都不能犯,一條都不能少。這就是你該怎麼做人的,你是比丘就得要盡到比丘的這樣一個本分,你是在家優婆塞就要盡在家優婆塞的本分,優婆夷也盡優婆夷的本分。本分是什麼?就是戒。所以我們師父就在最近講《科注》二百九十集裡面有談到,他說不僅出家人要持戒、要學戒,在家人也要學戒,各學各的戒,你持什麼戒就得學什麼戒。不是說我去受了個戒,完成了形式,戒本就束之高閣,再也不去研究,這就是犯罪了。在家也有菩薩戒,有的受六重二十八輕戒,比較簡單,在家菩薩。有的受《梵網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這個就更殊勝,跟出家的這戒是同樣的,在家人一樣能受。不僅在家人受,戒本上講,一切有心者皆當受佛戒,你只要有心,你只要是個有情眾生,你是天也好,龍也好,鬼也好,畜生也好,地獄道眾生,都可以受《梵網菩薩戒》,都能夠作菩薩,發菩提心作菩薩。我們出家了也要受這個,做菩薩比丘,這叫具足持淨戒。

  我原來就有一個不太正確的知見,到了精捨之後自己就反省忏悔。什麼知見?我原來就想到,因為我看蕅益大師講南宋以後中國沒有比丘了,去受戒也得不到比丘戒體。所以我就知道我自己沒有得比丘戒體,我就不能叫比丘,甚至不是個沙彌。沙彌也是需要至少兩位比丘給你傳,一個比丘都沒有你哪裡能夠得沙彌戒?所以弘一大師自稱出家多分優婆塞,他還不是滿分,多分。因為五戒,優婆塞就是五戒,優婆夷也是五戒,這五戒可以滿分受,也可以多分受,也可以少分受,甚至一條受也可以。你就專受個不殺生戒也可以,其他四條先不受,可以,受一條做一條。所以弘一大師說自己是多分,我自己覺得我只是少分,那我就少分出家優婆塞,我就以這個身分來念佛求生淨土、弘法利生就行了,我這麼個想法。

  這種想法其實不是謙虛,人家弘一大師說自己是多分出家優婆塞是謙虛的說法,人家你看那比丘戒持得多好,人家真在學習。我自己以此為借口不學了,反正我不是比丘我就不學比丘戒了,就沒碰比丘戒本。你看這就是不同了,人家弘一大師那是真在學、真在持,而自己謙虛說自己沒做到,所以退而說自己是出家優婆塞,我們這個不一樣。所以到了正覺精捨,才發現自己這個觀念錯了,然後讀了菩薩戒本,才知道菩薩要持三聚淨戒。三聚這個聚是指類,三類淨戒。哪三類?第一律儀戒,第二攝善法戒,第三饒益有情戒,這叫三聚淨戒。都要持得清淨,這才是菩薩,這叫護持如來淨戒,護持如來正法,菩薩事業。比丘戒就是律儀戒,我們不學那不是菩薩,說老實話就是違反菩薩戒的,犯戒了,沒有尊重如來戒法,沒有護法護戒的心,這是沒有菩提心,甚至菩薩戒也沒有學。你看那戒本上講得很清楚,如果不誦菩薩戒,不誦十重戒,十重戒都不去誦的話,這種人不是菩薩,不是如來弟子。

  我覺得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所以去到那裡真的是慚愧,也向比丘僧忏悔自己觀念錯誤,這屬於邪見。也可能在以前講課的時候,有意無意把這個意思講出來也誤導過不少的人,在這裡我就向大家忏悔。如果你們之前聽到我曾經有講過類似的這種對於戒法不重視的這些話語,你把它捨掉,要重視戒法,這是菩薩發心,這是發菩提心。所以雖然我們去受了戒沒有得戒體,但是不代表我們不學,要去認認真真的學,這叫攝律儀戒,這是菩薩戒要求的。所以弘一大師講,雖然我們沒得戒體,但是我們必須得要去受,受了比丘戒,你就能夠讀比丘戒本,否則你不能讀比丘戒本。白衣、沙彌都不可以去看比丘戒本的,為什麼?怕你犯盜法這個重罪。因為戒是非常神聖的,比丘戒是很神聖,你不能以輕慢的心隨便的去碰,要非常隆重的。就你發願去學,發願去受持,你去受戒之後,你才有資格去學。而且你學了之後,如果你沒有受比丘戒就學了,你看了比丘戒,然後對照比丘僧這個行為,發現某人犯戒,你起毀謗輕慢的心,這也是造罪業。所以佛遮止你犯罪,慈悲,不讓你看比丘戒。所以我們要學比丘戒,必須得受比丘戒,受了之後雖然沒得戒體,但是要學。

  所以弘一大師你看他出家,出家之後一個月就受大戒,受了大戒之後他就學,人家是真學。你看他的誓言說,盡捨身命,誓要護持《四分律》在神州發揚光大。《四分律》是五部律裡面其中一部,中國道宣律祖開創,在中國可以說所有出家人都是學這個《四分律》。但是這《四分律》裡面,律祖你看南山三大部,它是融合了各部律在裡頭,它不是光有《四分律》,《四分律》沒有講到的,它各部律都有,是很完備的一個戒法體系。這都是菩薩再來做的這個事情,後人就把它學好,把它持續弘揚下去就夠了,不需要再增加新的。所以弘一大師就是給我們做近代的一個持戒念佛的好榜樣,他把南山三大部都作了科判,還作了一個《行事鈔資持記》的一個叫《扶桑集釋》。就有點像我們師父上人現在《科注》作那個名詞術語的解釋一樣,他也把南山三大部裡面這些難字難詞,或者是一些術語注了解釋,等於像字典一樣,方便我們查閱。另外還作了《比丘戒相表記》,把比丘戒本全部做成表解的形式,方便我們去學習,這個貢獻是很大。

  這是真正的菩薩,人家是真在持律儀戒。還要持善法戒,凡是善法都要修,只要有緣就要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業,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的本分。你說你受了戒你不學戒,這沒有盡菩薩本分,就不叫菩薩了,我去到精捨我才發現真的自己錯了。從現在開始認真學戒,這是盡本分,受了菩薩戒就當菩薩了。原來毀犯佛戒甚至邪見誤人,現在要真忏悔,用什麼忏悔?用自己的行動。像天親菩薩過去執著小乘,毀謗大乘,造了五百部論來毀謗大乘。後來知道自己錯了,忏悔了,把以前的論全部燒掉,又作了五百部論,贊歎大乘。他本來要想把自己的舌頭都割掉了,他兄長告訴他不用割舌頭,你就造五百部論贊歎大乘就行了,這個功德更大,將功贖罪。定弘現在學了戒法就知道自己罪過,輕毀戒法、不學戒法、毀犯戒法。現在發心就是嚴持戒律,將來有緣我們弘揚戒律。師父上人未盡的志願,譬如說建立叢林,真正傳統的叢林,建立僧團,我們要發心,在師父的這個基礎上去推動,希望佛法將來能夠復興,戒法復興了佛法就能復興,這是佛講的。

  自己要成就也是要從戒開始,戒為無上菩提本,這是菩提的根本。往生也是要持戒念佛,而且你能嚴持淨戒,將來往生可以得上品,這是真正修諸功德。你看《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有這個緣,上輩者行作沙門,捨家棄欲,行作沙門,修諸功德。什麼是功德?戒定慧是功德。既然遇到這個緣了不可以放過,放過了那叫自暴自棄。而且還是古德所謂忝辱沙門,忝辱就是侮辱,侮辱佛門,侮辱沙門的形象,那不僅是你自己個人的問題了,那是贻誤無量眾生,那結的業就重。

  所以我的這個錯誤的看法現在澄清了,大家也就知道了,不管你現在有沒有得比丘戒,這個先就此不談。即使不得不要緊,要學,這是辦比丘事,這是維護佛法形象。包括在家優婆塞、優婆夷要學,你受了菩薩戒的要學。受菩薩戒,《梵網菩薩戒》的注解很多,法藏大師就是華嚴三祖,還有智者大師有個《義疏》,蓮池大師有個《發隱》,蕅益大師有個《合注》。還有近代的李圓淨居士都有注解,會性長老這是最近的,跟我們師父同輩的這些法師,他們都有注解,包括我們師父上人曾經也講過菩薩戒,《梵網.菩薩心地品》。這些參考資料很多,要去學,將來有機會我也希望跟大家匯報,跟大家分享學習心得。菩薩戒本裡講,如果國有災難,或是自己多煩惱、多業障或者多疾病,或者眾生有苦難、水火刀兵劫等等,你能夠講菩薩戒,講大乘經,就能夠幫助這個地方消災免難。所以師父上人每天講《無量壽經》,那就是幫助我們消災免難。所以定弘也是發了這個願,希望將來將功贖罪,過去輕毀戒法,現在發心認真學,將來也希望能夠有弘揚的因緣,當然自己先要做到。你自己真正做到,然後你還有可能真正得比丘戒的。

  蕅益大師講末世欲得比丘戒靠什麼方法?拜地藏占察輪相。這是一種好方法,但是很艱難,為什麼?要拜到得到清淨輪相,這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就是你真正清淨了,比丘戒體自然恢復,因為這是性德。然後你見好相,有地藏菩薩,等於地藏菩薩給你受戒一樣,這個是很不容易的感應。但是蕅益大師拜出來了,他本來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得戒,退了戒,退了戒之後用占察輪相占的自己是菩薩戒沙彌。後來進而又拜了十二年,最後得了菩薩比丘清淨輪相,所以他最後還是成為比丘。這是一種特殊的方法,可以得戒的,那這個就不得了了,這是人中之寶。這種方法弘一大師當時也非常鼓勵年輕人學,因為這是真要發大願專門去持戒,專門修這個很好。另外一種,就是現在我們清公和尚從南傳把戒體傳回來,將來如果有機會,能夠在清公和尚那裡求得一個增益戒。雖然你現在已經受了比丘戒,還能再受一次,叫增益戒,期望那時候你能用至誠懇切的心求得比丘戒體。所以和尚明年在(他現在還有一個道場)圓通寺傳三壇大戒,讓我去受一個增益戒。這是另外一種方法,真欲得比丘戒體,這就很好。

  當然這些都要看因緣,對一個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看破放下。其實看破放下了,你所謂的比丘戒體不得而得,你得清淨心了。你得清淨心就得三昧了,得三昧叫定共戒;如果你開智慧、開悟了,道共戒,那你就真正是聖人了。即使沒得也不要緊,信願求生淨土,臨終的時候一樣蒙佛接引,一到西方那肯定得戒,你真的就是入比丘僧團了。那邊全是清淨比丘僧,而且是菩薩比丘,得佛戒,菩薩三聚淨戒全部圓滿了。即使過去曾經犯過重戒的,有沒有?有,我知道有曾經犯過重戒的人。如果你有心說我此生把罪忏掉,可以按照蕅益大師取相忏法,拜《梵網菩薩戒》的取相忏,這通常是比丘三聚淨戒、菩薩三聚淨戒,毀犯了重戒。菩薩是十重戒,比丘是四重戒,毀犯了之後拜出清淨的好相,可以自動得戒,不僅得菩薩戒,你可以恢復菩薩戒體。至於比丘戒的話,其實因為你原來也沒得,也不必去擔心說你有毀犯的問題,因為那都是名義上。像弘一大師講你根本沒有得比丘戒,所以你的罪沒有那麼重。將來想要求受比丘戒還是可以的,拜出清淨輪相你就是菩薩,然後你再進取比丘戒。譬如說在清公和尚那裡得一個增益戒,甚至自己拜求一個比丘戒,用清淨輪相,用蕅益大師的占察輪相拜出比丘戒都是可以。

  這些做法如果做不來還沒有關系,因為淨土法門殊勝。阿彌陀佛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裡講的,「若有宿惡」,宿惡是包括你過去,過去生、今生已經曾經造過的惡,犯了罪。「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你忏悔,知道錯了,以後不造了,即自悔過。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能夠「便持經戒,願生我國」,你重新發願學戒持戒,以後不再犯了,發願求生西方。「命終不復更墮三惡道,即生我國」,你就能到西方,這是特別法門。

  所以這兩個月當中通過學習有這麼一點點體會。師父老人家也很希望我們年輕的學子們,真正發大心把佛教帶回到教育,把佛法振興起來。欲要振興,首先自己把戒學好,因為這不光是你自己往生的問題,要往生你自己念佛就沒問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易行道。但是你還要期望能承當弘護正法的責任,那戒就不可不學,在家出家一樣都要學。學好了你才能過如法如律的生活,你的行持才可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你做世間人的榜樣。而且特別是我們出家人,真正把戒都做好了,威儀具足了,世間人自然就生起敬慕之心,你可以成為人天師表,真正能夠讓佛法復興,大家不會再輕視佛法了。

  我們佛法為什麼衰?這些人才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我們自己肩上的使命是很重,要發這個大願,這就是菩提心。像彌勒菩薩講十種菩提心裡面的其中一種,為護持正法不惜身命。學戒苦不苦?苦!要以苦為師,要少欲知足,甚至要能夠修頭陀行,更殊勝。頭陀行就是十二種苦行,比比丘戒要求就更嚴格了。譬如說日中一食,非時不飲漿,戒法是允許開許你過午可以飲非時漿,像蜜糖這些。連這個都不喝那就是苦行了,當然喝就得加法,這些都屬於作法作持要做到的。當時迦葉尊者就一直一生都是修這個頭陀行,到老了都不改變。世尊當年看到了之後跟他講,你年紀大了,不必再修頭陀行了,可以放棄掉,跟比丘眾一起就行了。迦葉尊者說不行,我這次就不能聽世尊的話了,我還是要堅持頭陀行。結果世尊贊歎他,說有迦葉尊者的頭陀行,我這佛法能夠久住世間,希望比丘們都要學習這樣的頭陀行,少欲知足。頭陀行裡面有一食法,就是只吃一頓飯,我現在也在學習。本來是吃兩頓,現在改成吃一頓,剛開始的時候受不了,覺得挺餓的,什麼時候才到午餐,一直都盼著。現在不去想,不去想其實也不難,非時不飲漿,我們在精捨也能做到。

  其實人只要真正發心是可以做到的,你能持幾條算幾條。包括這十二條裡頭有糞掃衣,穿的就是撿回來的衣服。我真的就去垃圾桶裡面撿了一件人家丟棄了的短褂,都破了,我就把它補起來了。補也要學,精捨裡面有兩台三十年歷史的衣車,腳踏衣車,我在那學,學補,那些法師教我,所以很多東西學。而且補,他告訴我都要如法如律,律上還講教你怎麼補,叫反勾刺,我才聽過這個名字。什麼叫反勾刺?就是你這個針扎下去退一下,退一格往前扎三格,然後再退一格再進三格,這叫反勾刺。這樣補法這衣服就補得很牢,佛當時教的。他說這樣的補法你這衣服就可以不用說淨了,不用去加法了。我才明白,用衣車等於是你要倒回去幾針,你看什麼都有律法在裡頭。所以一舉一動實際上都要謹慎,都不能放逸,這就是佛良苦用心,幫助我們心細膩、心定,所以盡量的去受持。受持不是為自己,更不能說我受這個能做個自我標榜,你看我這個多好,我這能吃一頓飯,你還吃兩頓,還吃三頓,你這樣看不起人的話,你就全沒有戒法了。受持這個是什麼?為了正法長久住世,我們盡力的去做,盡到心力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你的菩提心。而你能夠為世間人做出這個少欲知足的樣子來,給大家就是一個提醒,欲為苦本,多欲就多苦,少欲知足就常樂,出家人就是要做這個榜樣。如果出家人的衣物很多很多,錢財有很多很多,這不像出家人了。

  所以我到了精捨,我就自己立了願,我帶過去的這麼一箱衣服就這麼多了,以後不再增加了,以前的衣服全捨了。錢也不碰了,以前是不開帳號,沒有自己存款,現在不碰了,不碰就不染。先要用最嚴格的方法來約束自己,因為我們是初學。等到什麼時候你已經修成就了,那時候給你一億塊錢,你拿到手上心都不動,這時候你去碰就沒有關系,你可以用它來利益眾生。現在不行,現在你吃三頓飯跟吃一頓飯就是不一樣,吃一頓飯你就覺得少欲知足,你的心就不敢亂跑,不敢亂動念頭。動念頭你會消耗能量,你會餓,逼著自己不能亂動,就不想出寺院門。出門很累,你吃一頓能量不夠,你自然就不會亂動,你吃三頓身強力壯你出去外面造業了。什麼時候你能吃三頓?你已經沒有分別執著就可以吃三頓了。譬如說你吃山珍海味跟吃大便一個味道,行,你吃三頓也沒問題。不行,你就得認認真真的持戒,從根本開始修,次第修,循序漸進,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三無漏學,一切佛菩薩之所學,我們不能例外。

  所以師父提到戒律很重要,定弘也是到了那邊才很有感受。當然這個感受還是很粗淺,因為學得很淺。但是自己心願是定了,一定得拿出五年的時間深入戒律,符合佛制,五夏專精戒律。然後將來弘揚大乘、弘揚淨土,我們才有這個基礎,也能夠令大眾對我們所說的這些經法有信心。這個不光是為自己的,真的要去為利他而去行持,要把佛法好榜樣做出來。定弘自己很慚愧,以前造了很多業,一來是跟大家忏悔,二來也是跟大家表態。從今以後痛改前非,認真的學戒,不辜負師父上人對我的期許,不辜負父母、護法、四眾同修們對我的期望。也要真正對得起自己出家一場,不能夠隨隨便便的,要認認真真的,希望我們大家共勉,尤其是我們出家眾。在家眾我們認真的學好自己的戒,也是護持佛法,發心護持僧寶、護持正法。出家人的使命是弘法,在家人使命是護法,當然在家也有弘法的,弘護一體,這樣佛法就能興盛。師父常講佛法要靠我們這下一代,這是老人家對我們的厚望,我們要把這個責任承當起來。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匯報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戒律很重要?!  定弘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3/5/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7-110-0001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