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簡講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我們在此地跟大家一起學習明朝淨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所作的「西方發願文」。古來的祖師大德所著的發願文也有不少,但是這麼多發願文當中,可以說最殊勝的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這篇「西方發願文」,印光祖師贊這篇文是古今願文之冠,就是沒有能夠超過它的。蓮池大師著了這篇文之後,他有一個略解,因為願文的文字雖然不深,但是義理卻是非常深廣的。蓮池大師有一個簡單的注解,可是這個注解因為太簡單了,初學的人未必能夠完全領會它的義理。所以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淨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師,又對這篇「西方發願文」做了一個比較詳細的注解。我們知道省庵大師還有一篇偉大的著作叫「勸發菩提心文」,加上這個「西方發願文」,這兩篇著作都可以說是他老人家的傑作。省庵大師住世時間只有四十九歲,很早就離開了,所以留下的著作並不多,由他來解釋蓮池大師的這篇「西方發願文」,十一祖解釋八祖的文,這就非常的精彩。我們今天一起來學這個發願文,我們也依省庵大師的注解來進行講解,因為時間只有兩個小時,所以可能我們也只能是略講。這個文它屬於行門,當然裡頭也有解門。真正了解了西方極樂世界,知道了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廣度眾生,那要去發願、要去念佛,要真正忏悔、修持,這篇文就是修行的開始,非常的重要。自古以來,真正用誠心佛前讀誦這篇文,都有不可思議的感應,譬如說見到光,甚至佛現前,這些瑞相自古以來就有不少。雖然那些相我們不求,但是我們知道這都是自己至誠心所感通的。 閒言少敘,我們就直接來看這篇文。首先做一個總說,省庵大師對這篇文的注解有一個序文,我們也不能夠按照原文來念,就把它這個義理用白話給大家講解,以後有時間,我們再按省庵大師的注解一句一句的解釋。這篇文省庵大師講,他對這個文是極口的贊歎,至為的推崇。為什麼?尤其是已有蓮池大師自己本人的注解,為什麼省庵大師還要再注解一次?因為這個願文,用省庵大師的話講,是「文辭周詳,義理完備」,可以說是所有淨土文裡頭最值得推崇的。這篇文分為六章,文字不長,分為六大段。第一是發菩提心;第二是忏悔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這叫三障;第三是立四弘誓,發四弘誓願;第四是求生淨土;第五是回入娑婆;第六是總申回向,將功德回向法界、回向眾生、回向實際。可以說是淨土法門從剛開始發心一直到成佛普度眾生,這修持的次第全都包括無遺了,所以真的是義理完備。 我們知道修持淨土法門最重要的就是發起自利利他的菩提心,這是往生的關鍵。《無量壽經》我們都知道,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淨土,光有一向專念都不行。所以這篇願文是從發菩提心開始的,這是一切大乘修學的起點。然後要忏悔三障,就是我們自己的罪業,從無始劫來,我們身口意造作了無數的惡業,被業障所纏縛,如果不忏除,我們遇到緣,果報現前,這怎麼能脫免?所以要忏除煩惱障、業障,還有報障,報就是我們的報身,這本身就是個大障礙。當我們忏除業障了,還要再加上有弘誓,要有堅定的誓願,如果誓願不堅定,修行就往往會退墮。有同修說,聽到善知識講法之後,那幾天就很清淨,慢慢慢慢以後就退下來,這就是弘誓不堅。就要發起堅固不移的弘誓,做為我們修行的動力,使我們不退轉。當我們菩提心和四弘誓願都確立了,也忏除業障了,就能夠證念佛三昧,往生淨土你就有把握了。往生淨土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自利而已,真正是發大乘心,為了成佛普度眾生我們去往生的。如果只為了自利,做個自了漢,那是小乘,小乘是往生不了的,因為淨土是大乘。 《往生論》裡面講「二乘種不生」,你是二乘的種性,就是你只求自利,不求利他,你沒有菩薩種性,你不肯去度眾生的,你跟淨土不相應,你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也不相應。所以我們要發大乘心,去了淨土之後,要回入娑婆廣度眾生。現在雖然想度眾生,沒這個能力、沒這個智慧,但是不要緊,心要發出來,我們就先求淨土、再回娑婆,那個時候就有能力了。有阿彌陀佛加持你,你這個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統統具足了,你就能夠很自在的度眾生。所以現在我們就要發將來往生淨土、乘願再來回入娑婆度眾生這樣的心。最後第六段就是講回向,這些種種的功德,全部都是回向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回向無上菩提,回向實際理體,就是回向自性。這是基本介紹一個大綱,「西方發願文」分這六段,發菩提心、忏悔三障、立四弘誓、求生淨土、回入娑婆、總申回向,這六大段。下面就要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講解,首先我們來講解這個題目,題目有五個字: 【西方發願文】 省庵大師注解這篇文,完全是像注解佛經一樣,這篇文可以說等同佛經。蓮池大師必定是法身大士再來的,不是普通人,所以他是見與佛齊,他的見地跟佛是一樣的,所以他所說的,他所寫的這些文字,就可以等同佛經看待。所以省庵大師他也給這篇文做了一個科判,就像佛經一樣,注解名題也是像佛經所解題的那個方式,分成「通題」和「別題」。通就是通於一切經典,這個叫通題,別題就是這篇文特別有的,別題就是『西方發願』這四個字,『文』就是通題。別題的「西方發願」四個字裡頭,又有「西方」二字是所發,「願」是能發,發願有能發、有所發,能發的是我們這個心,這就是願,西方是我們願所集之處,我們要求生西方。這個西方裡面包括正報和依報,佛菩薩,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這是正報;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七寶行樹、七寶羅網、泉池、宮殿等等。發願有自利、有利他。 有人問,西方它依報裡頭分成四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這是怎麼一回事?佛又有三身,正報裡頭又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為什麼佛就一尊佛,還割裂成三身;西方極樂世界就一個世界,還分成四土?這裡頭都是方便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就像月亮,月亮它有月亮的體、有月光、還有月影,它不等於三身一樣嗎?同一個月亮,月亮的體那就是在天上掛著的那個月亮,它放出來的光就是月光,在地上如果有一盆水,你就看到裡頭也有月亮,那月影。月的體就好比是法身,月的光好比是報身,月的影那就是化身,千江有水千江月,這是佛的三身,這樣一解釋大家也就明了了。因為有三身,這是正報,那依報當然也有四土,它也不是割裂的。在佛那裡看來,只有法性身,只有寂光土,常寂光土是法性土,可是因為眾生他有煩惱、有惑業,所以他看佛的同一個身,就看成有不同的身、不同的土了。 一般來講,菩薩,法身菩薩,初住位以上的,他們往生西方是入實報莊嚴土,見佛的報身,圓滿報身。他們如果是煩惱(業、惑、習)全部斷盡了,他就證得佛的法身,圓滿證得法身,現在他是分證,沒有圓證,沒有圓滿。聲聞,還有就是十法界裡頭的菩薩,他們所見的是佛的應化身,他們往生的是方便有余土。凡夫,剛初發心菩薩,就是我們這一類的人,往生西方所見到的也是佛的應化身。應化身有兩種,一種是勝應化身,一種是劣應身,勝應身、劣應身。凡夫所見的是劣應身,像我們現在見到釋迦牟尼佛,就是跟我們身高差不多,比我們高一點,那個是劣應身。勝應身就比這個殊勝很多。 往生,凡夫往生是同居土。實際上土和身只有一,就像月亮只有一個,可是我們凡夫或者是菩薩,不同根性的眾生見到的不同,那是在我們自己有障礙,是這個原因。就好像水,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天人看水和我們人道的人看水,還有那個水裡的魚看水,他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天人看那個水是琉璃,我們人看的水就是水,魚它看的水就好像宮殿,他的感受是不一樣。同樣是一樁事,不同的眾生他感受不同,那是因為他自己根性、煩惱、障礙不同,等這些障礙全部都破除掉了,完全相同,跟佛看的一模一樣。所以我們要發願求生西方,發願求生西方就能夠把我們自己的煩惱、我們的業障全部都除淨,除干淨了,我們所看到的境界就跟佛一模一樣,就能圓滿的證得自性。所以要發,發有激動的意思,就是要真正發起那樣一種精進勇猛力,就好像這個箭已經離開弦了,這是發箭一樣,一下子箭就發出來了,非得要中目標。願就有好樂、希求這麼一個意思,好像商人看到重利他就很想去得到。我們現在不求世間的利養,我們現在求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那種心情是一樣的,而且有過之無不及,比商人去求利那個心還要懇切。 真正發了願的人,往生是肯定得到了,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最怕是我們不肯真正的發願。如果發了願你也不會退轉,你看《阿彌陀經》上講,若有人聞是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諸佛護念,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只要你發願你肯定生淨土。如果你還會退墮,那你就還是沒有真正發願,所謂「口談淨土,心戀娑婆」,口裡說往生,心裡老想著娑婆世界的事情,今天還要去爭名逐利,還要去很多的謀求、很多的計劃打算,要報恩、報怨等等,娑婆的事情老辦不完,這種就不是真正的願了。所以我們要發起真實的願來,這樣我們的行,就是持名念佛,才是專的,不雜不散。為什麼我們念佛老是有夾雜?不要說念佛三昧,就是念佛裡頭十分鐘可能都有妄想,那就是因為自己願不夠懇切。所以信願行三資糧,信是最基礎的,你不信你肯定往生不了,信了之後你還得發願,發了願你才有行。有願就不可能沒有行的,所以願和行是相應的。譬如說你現在要考清華、北大,年輕人考試,以前我們考大學考清華、北大,有這個願,你肯定就是會很努力用功的學習,你的行就自然跟上了。你說我願意考清華、北大,但是每天還是去外面party、玩,根本沒有去用功,那這個願也是假的,空願而已。所以學人要從這個地方去檢點自己,我到底是不是真發願求往生?就從你的行就可以看到。如果你對這個世界的人事物還很在乎、還很計較,很多分別、很多執著,不肯放下,這個願就不真。所以真願意去,肯定是這句佛號不肯間斷,而且會愈來愈精進,不會退轉,這叫做好樂,這叫希求。 又有人問,有人對西方極樂世界也很好樂,也念佛,但是心裡還有放不下的,還有所貪戀,能不能往生?你心裡還有貪戀,這說明你還有業障,而且業障不輕,它是什麼?障礙你往生西方,這個是大障礙。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真正求往生,就要像一員猛將突圍,千軍萬馬都無所畏懼,因為什麼?自己出離心切,所以你念佛的時候那個心是很專的。雖然我們也有障礙,我們也有煩惱習氣,貪瞋癡誰沒有?個個都有。雖然有,自己知道,更生慚愧心,但是這句佛號就會更拼命的去念,用這句佛號誓要壓住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樣自自然然你的習氣就會慢慢減少了,逐漸逐漸就退掉了,所以你就能往生。為什麼?你知道往生是最好的,其他什麼都不要了,你說再貪戀什麼,比起往生來講,那我還是要往生。你給我一億財富我也不要,相比之下我還是要往生,那一億財富帶不走。就好像現在給你選擇,這邊是黃金,那邊是廢銅爛鐵,讓你選,你選廢銅爛鐵也能賣錢,那值不了多少錢,你要黃金還是要廢銅爛鐵?當然你會要黃金。為什麼?你知道黃金價值高。你現在往生,和現在世間的那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比起來,你要真知道往生比那個要可貴,那你就肯定要往生,把那個放下。所以你用念佛來把那個壓下去,漸漸漸漸自己的愛欲心就淡了,愛欲心淡了,業障就消了,佛號的力量就愈來愈強。假如這裡頭不能夠真正看透,不能夠下定決心做一個取捨,自己悠悠忽忽,念佛也念,那個佛號的力量勝不過你欲愛的念頭,這樣你也是生不了。所以我們念佛一定要念,發了願就是要念佛,不念佛,你說你怎麼能往生?不念佛的人,說明他願都沒有,甚至可能信都不信。真正相信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他也要死死的抓住這句佛號,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省庵大師在解這個題的時候,又問了好幾個問題,自問自答,都是我們修學當中可能有的問題,我們就簡單提一提,剛才已經講了幾個。這裡又提到一個,說信願行三資糧,淨土三資糧就是三個條件,現在我們大概明白了。十方佛國都有很多淨土,為什麼偏偏要往生西方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為什麼不到東方藥師佛的那個淨土?甚至佛經裡又講,很多世界比阿彌陀佛的淨土更殊勝、更美好,為什麼你不去那個地方,偏偏去極樂世界?大師的回答說,因為我們這個國土的眾生跟阿彌陀佛的緣最殊勝、最深。眾生得度與否真的是靠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你看我們遇到阿彌陀佛、遇到淨土法門,遇到善知識給我們介紹,這就是很大的恩德,我們跟阿彌陀佛有宿世的緣分。這是《無量壽經》裡也講,我們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所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跟其他的佛沒有那麼深的緣,你也就往生不了,可能他那個國土比阿彌陀佛的國土更殊勝,你沒那個緣分,這就不行。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這麼多國土裡面,特別就贊歎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他老人家看得清楚,極樂世界跟我們眾生緣分最深,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緣最深。更何況那個世界,尤其是凡聖同居土,就是我們這些凡夫去往生的地方,是十方世界裡面最殊勝。為什麼?你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等於生了四土,這等於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差不多,這是對我們凡夫來講最殊勝的。所以不僅釋迦牟尼佛特別贊彌陀淨土,十方諸佛也特別贊彌陀淨土,不僅我們凡夫要求往生,連菩薩都要求往生,甚至你看華嚴會上文殊、普賢,等覺菩薩尚且要求生淨土。《彌陀經》上釋迦牟尼佛三次苦口叮咛,汝等眾生,「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就是這個原因。 有的人,有可能修禅的就說,智者(這祖師講過的,智者,有智慧的人)知道心就是佛;而愚人,愚癡的人,他糊塗人,他才去往生西方。祖師曾經又講過這個話,這樣的話是不是參禅比念佛更殊勝,往生西方也可以不必了?大師的回答說,如果說往生西方是愚癡的人,好像是那些老太太、老阿公才干的,沒文化的人才念佛。你看看,我們歷代的祖師裡頭,西土有馬鳴、龍樹菩薩,文殊、普賢菩薩,他們都是愚癡的人嗎?我們這個國土上,有智者大師、永明大師、善導大師,包括蓮池大師,歷代祖師,他們都是愚癡人嗎?祖師也有說過這個話,說知心就是佛,不必往生西方,那是破人執有,那是一個很特殊的因緣,不能夠拿這個話來到處說,這樣就變成執空,執空比執有更可怕。所以還不如那些沒有文化的老太太、老阿公,他們一心念佛就往生西方了。 又有的人可能會問,古來大德有發願生生都要生到中國?這個中國,是印度所講的中國,就是佛法興旺的地區,不是指我們現在這個中國,它是指佛法最興旺的地方。「生逢中國,長遇明師,正信出家,童真入道」,希望這樣。這樣的話,他是要來這個人間常行菩薩道的,他比那個往生西方是不是更好?大師又給我們破這個疑惑。古時候的人利根,智慧明了,再加上聖教很興隆,所以明師易得,而且入道不難。可是到現在是末法了,我們眾生的根機愈來愈鈍,從哪裡看?煩惱愈來愈重,妄想愈來愈多,這就是我們的根很鈍。而且明師難得,佛法很衰,甚至邪師多,真正善知識少;再加上外有魔障,魔來擾亂,內有煩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話即使是出家,也未必得道。所以不可以用古時候的那個願套到現在來。《大集經》上講,末法修行,「後五百歲中」,就是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無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這是佛親口說的。我們在末法時期,可以說除了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以外,你想要得度生死就不可能了,你還想再重回人間,要行菩薩道,恐怕不是你度眾生,是眾生度你了,自己就墮入三途去了。更何況古時候講的願生中國,這是佛法最興隆的地方,極樂世界是佛法最興隆的地方,彌陀日日說法。想遇明師,生生得遇明師,到西方天天見明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全都是明師,你不去西方你去哪裡? 又有人問,這都是我們凡夫常常有的問題。求生西方是我的願望,我想去,可是我又是下劣的凡夫,罪業深重,真的,《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我都很少,我往生還有指望嗎?有的人就有這個懷疑。大師又給我們破疑,說其他的法門要成就很難,這是靠自力的,可是淨土法門全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靠自力,可能無量劫你都修不成,因為你的業障確實重;但是靠佛力,這一生就能辦妥,就有把握了。乃至《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至若七日,便得往生;乃至《無量壽經》上講的,若一念乃至十念就能往生。縱然是十惡不赦的罪人,佛都不會捨棄他。阿彌陀佛是平等的,因為他看到人人皆有佛性,他從佛性上看人人平等,不看你現在造什麼,他看你本來是什麼。本來是佛,你就得去往生佛國,憑這個阿彌陀佛就來接你,只要你肯去就行。所以一稱阿彌陀佛洪名,得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業重又怎麼樣?念佛!念佛就不怕業重。只要能夠持一聲佛名,勝過布施百年的功德,你布施一百年,一輩子都在布施,那個福報都超過不了你好好的念一句阿彌陀佛的福報,這都是有明文可證的。所以你能念佛就是沒有少善根福德因緣,怕就是你不肯念、你不信,那就沒辦法了,那就真的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又有人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下一尊佛是彌勒佛,他現在在兜率內院,將來龍華三會,將釋迦牟尼佛未度的這些眾生全都會度盡。那我們豈不如先去彌勒兜率內院,這個又很近,都在我們娑婆世界以內,為什麼要偏偏去往生十萬億佛國土之外的那個極樂世界?這些問題以前我們都遇到過。大師給我們解答說,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很遙遠,十萬億佛國土之外,但是他往生是仗彌陀願力往生,容易去。你現在想要往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要靠自己修定力,定力夠了你才能入內院,靠自力就很難,雖然它很近,難!古時候,《西域記》裡頭就記載有三兄弟,無著、世親、師子覺三兄弟,當時他們也發願到兜率內院見彌勒佛,而且三個人約定,誰先去要回來報信。結果師子覺先往生了,往生之後杳無音信,石沉大海。後來世親菩薩往生,隔了一年才回來報信,無著就問他,你生到兜率內院沒有?世親回答說,已生了,而且見到彌勒菩薩了。又問他,師子覺在哪?世親回答,他生到了外院,兜率天的外院那裡就有很多天女,把他迷上了,已經耽染欲樂去了,所以就還沒見到彌勒菩薩,也忘了回來報信。你看看連菩薩(三兄弟都是菩薩,那個定力,你說想去兜率天你就能去?)那個定力有多深,尚且都遇到了這些誘惑,都會墮落;我們凡夫要想入兜率內院,那可真是千難萬難!可不能夠去冒冒然自以為是,不如老實念佛,憑彌陀願力接引我們求生西方,這個有保證。 省庵大師他注解裡頭還講了一些問題,當然因為我們時間關系,我們就不去花太多時間講述,我們是略講。這個願文題目就把整個願文的內涵給涵蓋總述,就是要求生西方。題目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就進入真正的本文,本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前面的四句話,叫「歸命請加」,先歸命佛,請求加護、加持。我們來看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唯願慈悲哀攝受。】 這是講先歸命於佛,這是發願的開始。『稽首』就是頂禮,以頭著地,然後少頃,就是頂在地上稍微一小段時間再起來,這叫稽首,這是最恭敬的禮節,表我們的至誠心。『西方安樂國』,這是依報,就是極樂世界。什麼叫安?沒有八苦就是安。我們這個欲界的眾生有生老病死,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叫八苦,每天都是八苦交煎,這不安;極樂世界沒有這些苦,叫安。什麼叫樂?沒有三毒,沒有貪瞋癡這些煩惱,這叫樂。所以極樂世界叫「安樂國」,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現在在此地來學習,學習「西方發願文」,也要發願求生安樂國,現前我們也很安樂,我們此地可以稱為安樂居,將來生安樂國這就很殊勝了。『接引眾生大導師』,這是講阿彌陀佛,他接引眾生出離苦海。眾生著五欲當中,貪戀不能夠離開,佛創造了極樂世界,做為一種方便引誘,你不要迷在那個娑婆世界的五欲當中,極樂世界的樂比娑婆世界的樂要好一萬倍都不止,這是方便接引;而且又是事實,確確實實是這樣。這麼樣子殊勝的安樂,所以引導眾生就有願心求生西方,這是接引。「大導師」就是指佛,菩薩叫導師,佛是大導師,為什麼?導人以正道,導人入佛道。佛告訴我們娑婆是苦,西方是樂,讓我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發願往生,這就是導引我們出苦。 我們稽首頂禮阿彌陀佛,底下是講發願,『我今發願願往生』,把自己的心願和盤托出來,希望『唯願慈悲哀攝受』,請求阿彌陀佛加持我、護念我。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慈能夠與樂,悲能拔苦,就好像慈母念子,知道兒子在那裡受苦,母親心是念念不捨,而且是念念希望幫助兒子出離苦海,佛就是這樣的一個心,念念不捨棄我們,這叫攝受。苦就苦在我們眾生老是不肯念佛,縱然佛老念著我們,我們不念佛,不起感應道交,沒有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講,必須是如母念子,子亦念母,兩個念合在一起,二憶念深,不相違遠,慢慢這兩個就融為一體了。所以我們念佛要怎麼念?要自己知道,我心在念佛時,佛也是在念我,我就是在佛的心中念佛,佛也是在我心中念我,我和佛是水乳相融,合為一體,沒有跟佛分開,這樣的念就殊勝。 這四句話,可以說也是整篇願文提綱挈領。下面就是正式的發願,它有發願、有回向。首先是講發願,前面一大部分是發願,後面那幾句話是回向,發願裡頭有自利的願、有利他的願,還有一個總結。我們先講自利的願,自利願分成三小節,第一是「發心持名」,我們來看經文: 【弟子某甲。】 就是報自己的名字,譬如說我就叫「弟子定弘」,跟大眾在一起就念「弟子眾等」。 【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這一小節是講發心持名,要發心念佛。『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這是發心所緣的境界。發心對誰?四恩,上報四重恩,三有就是三界。在家的人所謂的四恩,就是天地,一恩,君、親、師,天地君親師,這就是在家的四種恩,對我們有恩德;出家的四種恩人,是父母、師僧、國王、檀越,檀越是指護法居士,報這四重恩。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都是我們所緣的境界。剛才講你要往生,首先發菩提心,菩提心必須要先緣境發心,沒有一個境給你,沒有一個境界,你這個心是無所依,就是你要有個對象。發心我是為誰發心?要有一個對象,現在告訴你,你要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你的心就廣大,你所緣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說我只為我的那個家裡人,我就為我那個兒孫,那你所緣的境界太小了。心量小,你得的果就很小,就不是廣大菩提心。我們的菩提心所緣的是法界一切眾生。四恩,當然這是我們最近的包括在內了,從這裡開始,對我們最有恩德的四種恩人,我們要是都不報,你說我要報娑婆世界以外的某一個眾生的恩,那就是假的。肯定是從最近的開始,慢慢由近及遠、由小及大,最後是法界眾生。所以三有就是三界,就比四恩要大,法界眾生又比這個三有要大。 底下講,『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這裡講一乘,就是講佛道。《法華經》上講,沒有二乘、沒有三乘,只有一乘,古音這個是念乘(音剩)。乘就是運載的工具,就是車,有大車、有小車,有鹿車、有羊車、有馬車,鹿車、羊車是小的,馬車是大的,可以承載很多人。佛告訴我們實際上只有一乘,就是一佛乘,這是真理。前面講的是方便,就為權巧接引心量不大的眾生,慢慢讓他廣大,最後他認識了只有一佛乘,他就直取佛道。淨土法門就是一乘的法門,往生淨土就是去作佛的法,所以這是很殊勝。我們要去極樂世界成就無上菩提,就是佛果,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發起這樣成佛的心我們來念佛,這就跟佛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沒有這個心,光是口念不相應,不行,古人講是口念彌陀心散亂,不相應,那是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心相應了,還要『專心持念』,不能散亂,專心就不雜,什麼都不想只想佛,這就專。我們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這是專門講持名念佛,十六觀裡頭講了最後一觀,持名,口念出來,耳聽進去,口念得清清楚楚,耳也聽得清清楚楚,心裡計數,十句為一個單位也計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專心念。這句佛號叫萬德洪名,這個萬德不是個數字,它是形容那個德,那個功德是不可思議之大,大到我們不要說凡夫不思議,連菩薩都不能思議。 《往生論》裡面給我們略略透點消息講,說極樂世界佛菩薩還有依報環境二十九種莊嚴,這是二十九大類的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一清淨句,一清淨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整個極樂世界,正報有佛、有菩薩,無量無邊,依報也是無量的莊嚴,都入這一句阿彌陀佛當中;換句話說,你能持這句阿彌陀佛,就能出生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好,觀音勢至、清淨海眾也好,七寶行樹、泉池宮殿也好,全都含在這一句佛號當中,一切即一。一切入一,你持這一句佛號就能夠得一切,就能夠入淨土,就能成佛,你說這個功德大不大?所以這叫萬德洪名,不可思議。往生,怎麼往生的?就是這一句佛號,在這佛號之中現出極樂世界,你就入淨土了。所以我們『期生淨土』,期是期望、願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裡提到要發大菩提心,要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跟《無量壽經》整部經的宗完全相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光發菩提心,不能專念佛號,也不能往生;光念阿彌陀佛,不發菩提心,你跟彌陀本願不相應,也不能往生。所以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裡頭講,要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以發菩提心為種,耕以念佛之犁,像耕田一樣,你拿犁去耕,那個種子是發菩提心,兩個都必不可少,這才能往生。發了願,以下是忏悔業障,我們來看經文: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忏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瞋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念這些文,我們都要用很真誠的心,隨文入觀,不只是口這樣滑過,一定要很認真的入這個境界、入這個觀想。這裡講,『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自己真的要承認,確實如此,這是為什麼我們要忏悔的原因,我們真的是罪業深重。業是很重,什麼叫業?十惡業,殺生、偷盜、邪YIN這是身的業,妄語、绮語、兩舌、惡口是口的業,貪、瞋、癡是意的業,無量劫到今天不知造了多少,真的是業重。這個業它就會障著我們的修行,障著我們得道,甚至不能往生,這是因為業障。你看有的人他想修行,他這種種的障礙,想聽佛法,他就給障住了,來不了;有人業障輕了,本來他不能來的,突然他也就能來了,真的是各人業障不同,福報也就不同。我們生在這個末法的五濁惡世當中,基本上就是「業重福輕」這類人。業重福輕,是我們自己沒有真正發起利他的心,去行善法,所以觀察自己的心行,實際上是惡心惡念比善心善念還要多,這證明就是業重福輕。真正要修行的時候,障礙都來了,譬如說真正要念阿彌陀佛了,一天要念三萬,口酸,舌頭都硬了,念不下去;要拜佛的時候,發願一天拜一千拜,拜不到兩百拜腰酸腿痛,這都是業重福輕的表現,它都是障礙你的修行。 還有「障深慧淺」,這個障尤其是講障礙,有外障、有內障。外面的障礙是些塵緣的逼迫,還有魔外的牽纏,你想要去修行,不行,剛坐下來沒兩分鐘電話響了,有事找你,你就不能定得下來,塵緣逼迫;還有魔外,魔王波旬很厲害,他真的會干擾行人,你不發心則已,一發心他就來擾亂,還有外道給你誘惑,就是外緣的障礙。內緣就更主要了,包括兩種,一個是自己的疾病,甚至死亡,這都是障。你想修道,體力不夠,沒有氣力、沒有精神,甚至就病倒了。有的人就是這樣,平常不精進,一到精進就病倒,一到打佛七就來不了,重感冒,往往有之,這就是障。還有的人要出家,那障就很明顯,種種的障,就是不能讓他出家。愚癡顛倒,這是第二個,那個就更難了,自己就是整個落入無明、顛倒、愚癡當中,他不能覺悟。還有慧淺,障深慧淺,慧是智慧,修道沒有智慧,這個就很難。甚至連邪正都未必能辨得清楚,雖有好心學道,遇上了邪師,就跟邪師學道去了,你看這真的是業障。還有一種就是什麼?增上慢的人,還是凡夫,他自己稍微學了有點悟處了,就覺得自己已經好像見與佛齊,開悟了,大言不慚,這都是屬於慧淺的表現,輕薄。 底下講「染心易熾」,染心就是貪瞋癡的心,貪瞋癡是三毒煩惱,來污染我們的心性,很容易熾盛,就像那個火焰一樣,干柴烈火愈燒愈盛,外面的緣全是助長我們貪瞋癡。所以現在世間就是這樣的貪瞋癡熾盛,我們在這裡頭修是確實難,找個清淨處是很不容易。「淨德難成」,這個淨德就是戒定慧,想持戒、想修定、想開智慧,在現在來講是難,難於登天。我們很多都是有善根,發心,甚至出家、學道,結果剛受了戒又破了戒,這就是什麼?難成,淨德難成。要修定,好了,入禅堂裡面打坐,坐沒幾分鐘開始打瞌睡,定不住,不是昏沉就是掉舉,沒有這個德,那智慧就更難了。所以我們這些都是,總歸就是業障。怎麼辦?要忏悔。 所以『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忏悔最重要是恭敬,用至誠的心、恭敬的心,你忏悔才有實際的效果,不是搞個形式而已。現在很多拜忏的,這大家一起搞個大法會,敲鑼打鼓,搞得很莊嚴、很盛大,那個未必有效果。真正忏悔是什麼?最好你自己一個人,在靜室當中全身心的投入,很至誠的在佛前痛哭流涕,求哀忏悔,這個效果就最好。這裡翹勤五體,五體就是兩個肘、兩個膝,還有額頭,全都要沾到地上,這是五體投地,最恭敬的這樣一個儀式。披瀝一心,披瀝是開發洗蕩,把我們的那個真心開發出來,把我們的妄心洗除干淨,以這樣一種至誠的心求忏悔。『投誠忏悔』,歸投於佛的足下來求忏悔。什麼叫忏悔?省庵大師的定義特別的精彩,他講了四個字「斷相續心」,這叫忏悔,講得太好了!我們造惡業是相續不斷,念念都在增長,自私自利都在增長,貪瞋癡慢都在增長,現在我就真正把這個相續的心給斷了,這就是忏悔,後不再造。這裡五體投地,這是身業求忏悔;披瀝一心,這是我們意業求忏悔,前面我們有講到,自己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口業,自己承認自己的惡,身口意都急切的來求忏悔。 下面是正說忏悔文。說『我及眾生』,你看這裡不光是講「我」,它還有「眾生」在裡頭,所以忏悔都要連帶著眾生。為什麼?因為我們過去造惡的時候都連帶著眾生,都對不起別人,或者跟著把人家給拖下水,一起造惡,你現在忏悔,你怎麼能忘了別人?所以我們不能光自己忏悔,要普同法界一切眾生共同來求忏悔,眾生都有業,沒成佛都有業。所以我們要求忏悔,這是你的心量之廣大,從空間上講包含整個法界;『曠劫至今』,從時間上講,也是經無量劫,曠劫是無量劫,說不出多少劫了,到今天。你看時間、空間都是無量。我們,我跟眾生迷本淨心,從無始劫來,我們因為迷失了自己本來具有的清淨心,本具的自性性德我們迷失了,所以放縱貪瞋癡種種的煩惱,染穢我們的三業。三業,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的造作,全部是染業,身造殺盜YIN,口造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起貪瞋癡。無量無邊,細細觀察,不要說前生,就這一生就無量無邊,數不清。所作罪垢也是無量無邊,所結冤業也是無量無邊,都願悉消滅。這裡『迷本淨心,縱貪瞋癡』,這兩句是忏自己的煩惱障;『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這是忏我們自己的業障;『所結冤業,願悉消滅』,是忏我們的報障,這忏悔三障。那個罪垢,罪是講五逆十惡罪、破戒罪等等,冤業就是我們過去生中、這一生對不起的人,冤必有報,所以就會有報障。這個三種障都是無量無邊,我們都要求忏悔。 講到這個冤業,我們跟眾生所結的冤債,殺生、偷盜、邪YIN,這都是跟眾生結的冤。論殺業,《楞嚴經》上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你今天欠我的命,我將來要討債,百千劫裡頭在生死輪回當中,這就是殺的冤業。盜業也是這樣,你欠我我欠你,就得互相還。YIN呢?「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這叫YIN冤,前面講殺冤、盜冤,這是YIN冤,你愛我,我愛你,最後常在輪回,出不來了。有的人就說,殺人家、盜人家的,這是結了冤,這是明白的,那YIN這互相都是你情我願的,這個怎麼能叫冤?大師講,殺、盜叫怒冤,瞋恚心的冤,YIN叫喜冤,以貪愛結的冤,總之這兩種冤都是重業,都是障礙你出離的。所以眾生顛倒,以冤為親,問題在這。我們現在覺悟了,願悉消滅,希望把三障都除滅。 忏悔就講到這裡,下面是發願,分成總願跟別願,先是總發。看經文: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墮。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這是總發,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且這裡講,從今天開始『立深誓願』,這個深字,是講依圓教無作四谛而發的,這個誓願就是深誓願。谛就是真實,你要依真實發的願那才行,不依真實發願那叫狂願,那個不可以的。什麼叫無作四谛?四谛就是苦、集、滅、道。依苦發願是什麼?看到眾生苦你發願,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第一條願,依苦谛發願;眾生跟我都有煩惱,我們要發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依集谛發願,苦是因為集而來的,因為有煩惱,所以才會有苦的報;然後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依道谛發願,法門是道,可以幫我們出離生死、可以成佛道;最後依滅谛發願的,滅是涅盤,無上的涅盤就是佛果,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就是依苦集滅道四谛所發的願。 四谛裡頭,天台有講四教藏通別圓,我現在在正覺精捨跟果清律師學戒,才知道,原來他老人家也是天台宗的祖師,他是承天台宗的衣缽的,所以他對於這個天台教觀、教理是非常的深入,也給我們講天台四教儀。天台就講四教藏通別圓,這個四谛有藏、通、別、圓。藏教的四谛叫生滅四谛,有生死、有涅盤,離開生死我們去求證涅盤,像聲聞、像羅漢,這都是屬於藏教,有生有滅的四谛。通教的四谛叫無生四谛,這是發起大乘的心,菩薩觀一切法知道本自無生,本沒有眾生、本沒有煩惱、本沒有涅盤,本自無生,所以你不必要去用這樣有為的心去修四谛,這無生四谛。別教四谛是無量四谛,這是眾生也好、煩惱也好、法門也好,都是無量的,雖然無量,我們也要發這個心,願度眾生、願斷煩惱、願學法門、願成佛道,這是無量四谛,別教菩薩。圓教的四谛是無作四谛,無作四谛這是講到什麼?生死就是涅盤,煩惱就是菩提,本無所修所證,本來具足,沒有絲毫的造作在裡頭,這叫無作四谛。一切本性自然具足了,無所造作,這是圓教的人。所以圓人的修行那是很殊勝的,要很深的智慧。我們學教是希望什麼?得圓解,所以起的行才圓修,圓人修一天等於一般普通人修一劫,那個功德是不同的。所以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講,其實就是個迷悟不同,迷了,涅盤就是生死,這是苦谛,菩提就成了煩惱,這是集谛,凡夫就是苦和集;等你悟了理之後,開悟了,生死就是涅盤,這是滅谛,煩惱就是菩提了,這是道谛。所以無作四谛是這麼講法,講到極處就是一心,就是迷和悟而已。 我們凡夫無始劫來就是迷本淨心,迷了,所以把涅盤變成生死,把菩提變成煩惱。但是你要知道,這兩者雖然有兩個名,可是體是一個,名雖有二,體則無二。就好像水跟冰似的,零度以下水就結成冰,零度以上這冰就化成水,雖然有水有冰這兩個名而已,體是一樣的,體就是H2O,學化學知道這就是H2O,兩個氫一個氧合在一起它就是水,冰和水都是同樣,本來不二,這叫無作四谛。我們現在就是迷,沒辦法,求生淨土,求生淨土見了阿彌陀佛你就悟了,「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一開悟,苦也沒有了,集也沒有了,滅也就現前了,道也圓滿了。這裡講到我們要發心,所以這裡說,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勤修聖道,誓不退墮』,這就是依道谛發心,法門無量誓願學;『誓成正覺』,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依滅谛發心;『誓度眾生』,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依苦谛發心。雖然它不是按照苦、集、滅、道的順序,但是這個義理具足。 發了這四弘誓願以後,底下有個別願。剛才是總願,一切菩薩都得發這四弘誓願,你不發這個願你成不了佛。願發了之後,這裡還有發別願,就是特別淨土法門才有的願。底下經文講,我們來看,首先這個別願有分成兩小節,第一節是「求佛護念」,然後第二是「正發願」。第一小節是求佛來護念: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願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這裡是求佛護念。前面五句,『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這是護念之心。底下是講護念之事。護念之心是講阿彌陀佛的心大慈大悲,因為有慈悲,就會有誓願,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度眾生。有誓願就有這個力,誓願的力量就能夠證知一切眾生的心想,我們心裡頭想的什麼樣的念頭,苦的、樂的,什麼樣的希求,阿彌陀佛都能證知,就好像自己心裡頭念頭一樣,很清楚。就會哀憫我們,因為我們苦,所以你真正求忏悔,求阿彌陀佛攝受,阿彌陀佛都能證知。只要你心真誠,佛一定能夠哀憫加被你,來攝受接引你。這是講彌陀護念之心。 底下就有護念的事。『願禅觀之中』,禅觀,省庵大師解釋是十六觀,完全依淨土《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行門十六觀講的,這個就非常的殊勝。為什麼?它不是一般的禅,它就是指念佛,大勢至菩薩修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指真正的禅觀,是十六觀。十六觀裡面,我們專依持名觀,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最簡單的、最保險的、最容易修的。當然如果你要加上自己觀想,觀自己身坐蓮花中,或者觀蓮花開了,阿彌陀佛聖眾光明都照在自己身上,看到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都在演唱妙法,這都可以,隨自己的這種意念;不行,就是一句佛號,這也就很好。 這裡特別提一下,就是在修觀想的時候,如果光持名不加觀想,沒問題,不會有魔事。如果有觀想會不會出魔障?像參禅的很多有這個問題,他本來沒有念佛,忽然佛現了,在《圓覺經》上講,如果心與境相違,這就是魔境,見到佛也是魔。為什麼?你本來沒有去念佛,你在修空觀,或者修什麼觀,你就見到佛來,那個就是你不能隨他去,你隨他去就著魔。因為你心沒有在念佛,怎麼佛會現出來?或者你是在念地藏王菩薩,怎麼月光菩薩出現了?你的心所向的跟那個境界相違反的,這都是魔事,不可以跟他走。但是我們念佛的人,自己就是在觀佛、在念阿彌陀佛,這時阿彌陀佛現了,這就不是魔事,心與境相應,這就是非魔事,這是感應道交,這是真的。你就放心,見到佛來,你就跟他走,就沒錯了。當我們在禅觀之中、在念佛之中,見到佛來了,也不必欣喜若狂,見到很正常。為什麼?你的心清淨了自然現,就好像水清則月現,它自然。月本來就是在天空掛著,它就映在水裡頭,你現在看不到是因為水不平靜,水平靜了那月亮就映出來了,你的心淨了佛就現出來了,自自然然,所以你也不用去執著那個相。不著相就不會受魔擾,如果有著相,見到阿彌陀佛了,就到處跟人講,往往就出現魔障,因為你著相了。 這裡,我們希望在念佛、禅觀之中,或者『夢寐之際』,晚上睡覺的時候,夢中,『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這是正報,得以游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就是極樂世界七寶莊嚴的國土,這是依報。能『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在身上,手來摩我的頭,他的衣覆在我的身體上,這都是很殊勝的滅罪的相,如果遇到這種相,知道自己的罪滅了,很快你這三昧就能現前。但是你不必心裡頭太浮動,要有定力,見如未見。像過去慧遠大師一生三次見到阿彌陀佛、見到極樂世界,都沒有跟人說,最後臨終第四次見的時候,才跟別人講,說我又見到了極樂國土的莊嚴了,蓮池海會,我要走了,我是第四次見到了。說完沒多久就往生了,你看這就是真正有定力,這種現象就是因為自己認真念佛、修持,它自然感召的。 底下就正發願,正發願分成三小節,第一是現生願,第二臨終願,第三往生願,我們來看經文: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這一小節是現生得到的,我就希望我沒走之前就能得到,我宿世的業障自然消除,真的見到佛,你的業障就消了。所以很多拜忏的人,叫取相忏,就是什麼?希望得見好相。見了好相,這個好相就是像佛來灌頂、摸頂,見光了、見花了,這都是表你真正滅罪了,這個相,或者夢中,或者是定中,都可以。像《梵網菩薩戒經》裡面講,曾經犯過重罪,譬如說得五戒、八戒、十戒,或者沙彌戒、比丘戒,曾經犯過殺盜YIN妄四重戒的要求忏悔,取相忏,虔誠禮佛拜佛,你就能夠見到佛菩薩、見到光,這就是代表你的罪給滅了。換句話說,你可以用西方發願文來求,專念彌陀,真正見到彌陀,你的罪就滅了。 自己罪業滅了,善根就得以增長,善根是戒定慧。『疾空煩惱』,疾是很快速,快速的把煩惱給空掉。煩惱包括見思煩惱,這是我們最基本要斷的,斷了見思煩惱,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這些都斷了,更殊勝了,就成法身大士了。你看『頓破無明』,這就破了無明煩惱。『圓覺妙心』,證得了佛的智慧,圓覺,圓滿覺悟,妙心是我們自己本妙覺心,就是我們的自性。『廓然開悟』,廓然是代表自己豁然開朗,開悟的人那個心境我們是難以想像的,真的是開朗,沒有絲毫的愚暗。『寂光真境』,寂光就是寂光土,就是開悟之後你就入常寂光了,真境這是沒有妄心、沒有妄境,全是一真,這種境界『常得現前』,意思就是你很明白、很清楚,你不會失去。所以念佛最後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這種境界。再看下面文,這是臨終願: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禅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 你看我們在讀這個文的時候,好像真的就入這個境界了。直到臨命終的時候,每個人都有這個時候,念佛的人『預知時至』,提早就知道了。愈早愈好,有的人三天前知道,有的人七天前知道,有的人半年前知道,有的人兩年前就知道了,像李炳南老居士兩年前就知道了,這麼久的時間做准備,那多潇灑。像劉素雲老師那個姐姐,她是二0一二、一一二一、一二,時間年、月、日、時都給你說出來,什麼時候往生,這個就很自在,真正度眾生這最後一招,拿出這個好樣子來,自在往生。自在往生包括底下講的,身沒有『一切病苦厄難』,就是沒有災難,水災、火災這些人為的冤業,這些都沒有。心沒有一切的『貪戀』、沒有一切『迷惑』。貪這是大障礙,有的人一輩子持齋念佛,最後要走之前突然說要想吃肉,這是業障現前;有的人一生都是我要求生淨土,最後就貪生怕死不肯走,不讓人念佛;或者見到冤親債主來了,心裡就動了,見到愛的人來,割捨不斷了;或者是求神、求藥,希望能夠再苟延殘喘多幾天,這些都是業障,貪戀,貪生怕死。迷惑是什麼?就是疑,疑是往生的最大障礙。疑什麼?三種疑,一種疑自己罪業深重往生不了,往往有這樣的人,一生可能造的罪不少,覺得我造的業太重,阿彌陀佛不要我了,是疑這個;第二個疑自己功德不夠往生不了,他以為往生是靠自力往生,自己沒有那個資格,他沒有想到這是阿彌陀佛他力接引,不是光看你自力的,他疑這個,道理不清楚;第三個疑佛不來迎,他怕佛把我忘了,怎麼念那麼久他都不來,是不他都把我忘了,把我除名了?這些疑都是大障礙。所以現在我們把這個疑都要去掉,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這個疑現前,那就麻煩了。 所以臨終沒有貪戀、沒有迷惑,『諸根悅豫』,眼耳鼻舌身,五根非常悅豫,很歡喜、很舒服、很自在,你看要這麼個死法多好。一般人死那都是手忙腳亂,像落湯的螃蟹一樣,痛苦不堪,所以能得這樣的善終這是大福報。『正念分明』是我們的意根,六根都是那麼自在,沒有病、沒有難這是悅豫,沒有貪、沒有迷惑這是分明。『捨報安詳』,這個身是報身,我們就捨棄了,安詳是不忙不亂,或者坐著走,或者站著走,『如入禅定』,我們真是希求就是希求這個。阿彌陀佛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諸聖賢眾』是清淨大海眾菩薩,來『放光接引』我們,阿彌陀佛『垂手提攜』,大勢至菩薩把我們這個蓮花安到我們腳下。這時候極樂世界的景象現前了,『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的聖境『昭示目前』,昭是很清楚示現在眼前,不僅我自己看到,我希望跟我們送臨終往生的人,旁邊人都看到,『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像《無量壽經》第三十八品「禮佛現光」,當時法會上兩萬人全看到。你要真想為大家做證明,你好好的修,到臨終的時候,你開一個兩萬人的往生大會,令兩萬人也能都看到極樂世界,跟當年世尊那時候一樣,令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就是都念佛求生淨土這樣的心發起來,這就是度眾生。下面一段是往生願: 【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這是我自己希望往生的時候,乘著『金剛台』,上品上生才有金剛蓮花台。『隨從佛後』,跟著佛,一彈指間,很快,一秒鐘,就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中了。在『七寶池』殊勝的蓮花台上,金剛台做的蓮花台,往生了,蓮花化生。然後花立即開了,見佛了,而且見到諸大菩薩,聽到妙法音,佛給我們說法,當下就獲得無生法忍。什麼是無生法忍?你證得一切法本自不生不滅,這叫無生法忍。你就明白了,你不再打妄想,不再起顛倒妄想,這是初住位以上的菩薩。然後,『於須臾間,承事諸佛』,你就可以遍至十方諸佛國土,去供養諸佛、去教化眾生,在諸佛那裡『親蒙授記』,諸佛告訴你將來要成佛,你是什麼樣的名號,你是什麼樣的國土,度多少眾生,給你授記了。『得授記已』,你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種佛的智慧都現前了。『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全都現前了。還有『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陀羅尼比三昧更殊勝,叫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持的意思,一切的功德你都能成就,這是講往生之後的情況。前面這一段是講自利,底下是利他: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往生之後,你還要『不違安養』。這意思是什麼?你的法身不動,你在極樂世界你沒有離開,極樂世界是法性土,你法身在那裡不動。又能『回入娑婆』,那是化身應現回來,可以化無量百千億身度脫眾生,遍十方國土,不僅是回娑婆世界,到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來教化眾生,用菩薩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力行,種種方便。令眾生怎麼樣?『離染』,都能夠離煩惱。『還得淨心』,淨心是什麼?恢復自性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斷盡見思、塵沙、無明三種煩惱。『同生西方,入不退地』,跟我們以前一樣,都一樣往生西方,都能夠成為不退轉的菩薩,往生西方就是圓證三不退。下面一小節,是總結上面自利利他的兩個願: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為什麼世界、眾生、業和煩惱四種都無盡?因為這四種都是心性變現,我們的心是無盡的,所以心所現的境界也是無盡。我們現在發的願,也是從這個心發的,這願也是無盡的,而且即使是成了佛也是無盡,如是盡無量劫的未來,廣度眾生。有的人問,既然願無盡,什麼時候成佛這願圓滿?我們要知道所謂成佛是什麼?你真正覺悟了,自性本自具足,不生不滅。不是說你只成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個佛身,那只是度眾生一個方便,而你為了度眾生這種方便,可以盡未來際,無盡的未來,示現這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像釋迦牟尼佛他告訴我們,他成釋迦牟尼佛,同名的釋迦牟尼佛都已經是如恆河沙那麼多,更何況不同名?所以這是無盡,所以所謂成佛都是為了度眾生的方便爾。最後是回向: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這裡包括回向三種。菩薩修行要回向,如果不回向,你只是得人天果報,回向什麼?第一個回向眾生,第二個回向菩提,第三回向實際。我們現在『禮佛發願』、念佛『修持功德』,我們首先『回施有情,四恩總報』,這是回向眾生,回此心向於眾生,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給眾生,不是求自利,而是求利他。第二是回因向果,我們向什麼果?向無上菩提的果,莊嚴佛果這是回向菩提,這就是講『同圓種智』。前面『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這裡頭你看,有回向眾生,有回向菩提。還有回向實際是什麼?我們這個禮佛修持,能禮所禮,能修所修,能念所念,兩者能所本身就是寂滅不生,這是理體、這是實際,我們就是回此心向於這個實際,這是回向實際,也就是回向自性的意思。 這裡就把「西方發願文」就基本講完了。從這裡可以看到,它是一個非常殊勝的願文,涵蓋了淨土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所有的內涵都包括在內。如是真誠的每日做為功課,早課或者是晚課去讀誦,去觀想、發願,然後依教奉行,去念佛、回向,得的功德是不可思議,臨終必定能夠如願文所說,自在往生。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簡講 定弘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3/6/9 安樂居 檔名:57-111-0001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