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


 2013/10/21    熱度:3015    下載DOC文檔    

    諸位校長,大家下午好。

    大家剛剛有沒有休息一下?有沒有剛剛靜坐睡著的?那是太辛苦了。睡著好,人在最疲勞的時候能睡著,休息的效果最好,用西方管理學叫“投資報酬率最高”。而且我們下午上課是最辛苦的,尤其這個時間上課,假如長期疲勞就特別容易累。所以諸位校長,待會真的累了,不要撐,撐了之後一、兩個小時都在半夢半醒當中,這樣對身體也不好,要睡就痛痛快快地睡。但是我們要有一個默契,待會大家真的太累了,睡的時候要前後點頭,你們這樣點頭,我會越講越有靈感。千萬不要左右晃,這個左右晃我邊講,這個左右晃說“不對不對”,這樣我會講不下去。而且左右晃會撞到旁邊的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且其實人跟人他是會互相影響,隨時在影響。大家有沒有經驗,有一個人打哈欠,奇怪了,突然間兩、三個人一起打哈欠。所以一個人提起精神,旁邊的人也會覺得振奮。一個人打瞌睡,可能旁邊的人也會覺得:嗯,好像我的眼睛提不起來,會互相影響。

    有次跟一個同仁,我們從北京到山東去講課,他開車,我坐在旁邊。有一段時間我就特別困,就在那打瞌睡。我醒過來以後,他突然有一個領悟,他說:“我剛剛覺得好困,幾乎都快撐不下去了,可是你一醒過來我好像就不困了。”所以他有一個領會就是,剛剛的困是被我拉過去的。結果我一醒過來,他好像就不困了。

    所以,其實教育是正己化人,感化他人,而且是隨時隨地。那天我們聽一位老師講到:她說她的弟媳婦,剛好孩子有天進入家裡的書房,小朋友不懂就把很多書拿下來放在桌上,在那翻啊翻啊,很亂。媽媽走進來,看了火就上來了。其實這個教育,要教育小孩不能發脾氣,要發脾氣就不要教小孩。只要發脾氣了,教育孩子或者教育下屬,都不會達到好的結果。一發脾氣,他只記得我們脾氣很大:“哎呀,今天真倒霉被媽媽看到了、被校長看到了。”校長講了哪些重要的話、道理,一句也沒記進去。媽媽火氣上來就說了:“翻什麼翻,又看不懂,出去出去。”接著媽媽自己一本一本放回去,邊放邊在那裡唠叨。

    隔天姑姑剛好在書房看書,拿了兩、三本正准備好好來閱讀,就看到這個小男孩走進書房:“看什麼看,翻什麼翻,又看不懂。”這個話就不像是兩、三歲的孩子講出來的話,一聽就知道誰講的?他媽媽講的。有教育敏感度一聽就知道。當然這個時候不能說媽媽錯了,在小孩面前要隱惡揚善。接著就把孩子叫過來:“這個書是可以翻的,慢慢地你也會看懂,但是要有規矩,你拿的時候它本來放在哪裡的,看完一定要把它放回去。”“讀看畢,還原處”,他的生活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

    我們看很多孩子從小沒有養成這個“置冠服,有定位”、“讀看畢,還原處”。很多東西就亂放,突然要找哪一個重要的作業、還是書籍,找不到翻半天,最後還發脾氣,全家都遭殃。有沒有?一個好的習慣影響很大,不止全家遭殃了,假如他剛好處理一個重要的事情,結果出狀況了,他的公司可能都要遭殃。所以做人做事才是他以後事業成敗的關鍵所在。

    同樣的一個情景,會教跟不會教差非常地多。所以,今天我們第一線的老師,假如校長能夠在這些每天發生的事當中,引導老師應該怎麼樣去引導小孩,那可能小孩每一天都在增長他的智慧跟做事的能力,這個叫機會教育點。

    諸位校長,你們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是在看哪一本書的時候看過“機會教育點”?其實這一句、這一個原理,在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在《禮記·學記》當中就有講到這個教育的理論。叫“當其可之謂時”,叫及時法;“禁於未發之謂預”,這叫預防法。這些重要的教育理論在經典當中本來就有。而我們近代這一、兩百年,華人喪失民族自信心,中國人喪失民族自信心,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所以這個預防法,我們可以想到三歲看八十,從胎教就開始教,三歲以前就把做人做事的德行給扎根扎好了,七歲看終身。我們老祖宗是擁有五千年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經驗、教育的方法,還有教育的效果,代代都出聖賢人。

    我們從最近的清朝,清朝出去留學的學生有120多人,是國家公費派他們出去的。而這120多人回來,每個都是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這個值得研究。像什麼火車的、水利的,都是這一百多個人回來之後成為頂尖。因為他們出去以前,就已經有德行的基礎,就有對國家的使命跟忠誠,所以他學什麼東西都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可是我們現在這麼多到歐美去留學的孩子,回來之後哪一個人成為頂尖?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還是出去以後都不想回國來報效?出去以後染上很多壞的習慣,把父母的錢一包一包,就好像倒在太平洋、大西洋當中,就流掉了?所以這個根源在哪?德行是重點。而現在的教育現況,所有在考試當中成為榜首的人,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在大陸(馬來西亞情況我比較不清楚),他只要是考試的榜首,基本上沒有一個成為那個行業的頂尖。為什麼他的成績最優秀,他卻無法成為頂尖?因為他只是會考試,他不見得會做人。

    諸位校長們,你們看看以前考試都考第一名的都是什麼情況?下課都不出去,拿著書一直看一直看,這是一種。另外一種是什麼?會做人、會生活、也很會讀書。這樣的人他後來的表現,越高年級,甚至出社會他的表現越突出,因為他有德又有才。可是假如我們不重視德行的話,他成為一個考試的機器,最後他連跟人溝通的能力都不見得具足。

    所以從清朝末年這個歷史當中給我們啟示,歷史讓人有見識,看事情看得深遠。有一本歷史書非常有名,叫《資治通鑒》。這一本歷史是司馬光先生寫的,他編的。大家知不知道司馬光先生?就是把水缸給打破的那個小朋友。大家注意,他這麼小的年紀就這麼樣冷靜、沉著,從哪裡來?家庭教育來的。大家都一哄而散,他非常冷靜:怎麼把這個小朋友救出來?這個是他仁愛心的表現。而他編這一套書花了19年的時間。我們有時候了解古人的一生,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他是宰相,他的工作日理萬機,為什麼他還能編這樣的歷史巨作?我們都感覺他們的時間到底怎麼擠出來的?其實人真的有心的時候,什麼不可能的事情都會在他的生命當中變成可能。因為他有一個源源不絕的動力,就是愛心。假如我們的孩子真有這個愛心,他的一生絕對會有貢獻,會幸福。

    我給大家舉一個最近在大陸,2011年道德模范的評選,其中有一個助人為樂的道德模范,叫做許月華。這個許女士從小就父母雙亡,12歲的時候因為家庭貧窮,為了謀生活,剛好在鐵路旁撿東西,結果被火車碾過,雙腿整個截斷,到這裡整個截斷,送到福利院(社會福利機構)。

    請問諸位校長,你覺得她以後的人生會怎麼樣?12歲就雙腳全斷了。結果這個12歲的女孩到了福利院,給負責的長輩提出一個要求,她說:“我可不可以來照顧這些比我小的孩子?”管理員看看她:“我們不照顧你就不錯了,還你來照顧他們?”她連走路都有問題。可是這個小女孩經過37年以後,她照顧過138個孤兒,37年照顧了138個孤兒。請問大家當她照顧了這些孩子,孩子們看著他們的母親(她是他們的媽媽),他學到什麼?樂觀、百折不撓、犧牲奉獻。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比她好的身體、好的條件,可是我們不見得有她的貢獻,甚至於她這個榜樣經過國家表揚之後,感動的是成千上億的百姓,都被她的德行給感動了。

    而她說道,12歲的時候她到了福利院,她有爸爸、她有媽媽、她有家了,她覺得很溫暖,她有了愛的動力了。而且在37年來,多次單位都要給她發薪水,她都不要,她說:“這是我家,我不拿薪水。”她覺得她是一百多個孩子的媽,這是她的幸福。所以這樣的人生給我們的啟示,我們的孩子只要有愛心,他一定以後有成就。

    剛剛大家在靜坐的時候,有沒有覺得身心很放松?有沒有哪一個校長接著說,應該把陳老師放松的mp3拿回去,以後我們學校開校務會議以前,先給老師們放一下,讓大家都relax(放松)一下。諸位校長,大家不要小看你的一個小小的、對所有同仁的一種關懷、愛心哦,這個是會傳遞開來的。而在每一個細節當中,我們都能夠去關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的老師。“愛人者,人恆愛之”,你處處替老師們想,老師們處處也會替校長想,都在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

    而我們老祖宗是最重視教育的。在《禮記·學記》當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建立一個團體,領導人民、領導團隊的這些組員,什麼最重要?教學最重要。而我們很冷靜地來看一下,現在家庭也好、社會團體也好,甚至於國家、整個天下也好,把什麼擺在最先呢?建國君民,賺錢為先;建國君民,經濟為先。大家要知道,“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先後順序擺錯了會整個顛倒。

    我們從小處(家庭)來看,組織一個家庭、領導你的家人應該是教育擺在第一位,你下一代出聖賢人,光宗耀祖,父母的後半生都不用憂愁了,因為孩子德行好。閩南話說:翹起二郎腿捻胡須,悠哉悠哉,含饴弄孫。您現在看到哪一個六十歲的人在含饴弄孫?還是那個孩子一生:“媽,給你了,爸,給你了。”老歹命,老了還要比年輕的時候更辛苦,因為照顧孩子跟照顧孫子不一樣,孫子的數目會超過孩子的數目。這個時候父母並沒有把教育擺在第一位,把德行擺在第一位。

    台灣有一個企業家,都是知名的企業,我不說那個企業,要隱惡揚善。這一個企業家,在這個企業創業的時候他就是元老,他一輩子積累了20億台幣(馬幣是兩億)。結果他七十歲的時候中風,他的20億台幣,他的兒子跟孫子在一年的時間把它全部花光。而他建的房子多少錢?一億台幣。我一聽到他建一億台幣的房子,我就覺得凶相已露,他這麼做凶相來了。為什麼?一來,他建這麼豪華的房子,就是告訴小偷跟強盜:“我家挺有錢,有空來坐坐。”

    所以老祖宗告訴我們:錢是五家共有。很多人都覺得“錢都是我的”。有一個人很有錢,一大堆珠寶放在銀行。結果帶著朋友到那個金庫裡面繞一圈看:“這個是我的”,好,關起來,又出來。結果朋友跟他講:“假如看一下就是你的,那我到珠寶店去看,不是很方便嗎?我也每天可以去看。”所以你真正有錢,事實上你能享用的又有多少?真正我們的錢,什麼是我們的錢?現在你口袋裡你花得了的是你的錢,是不是?那一些在銀行的不見得是我們花掉的。

    而他積累了一輩子20億的錢,他不了解,其實老祖宗這個提醒很重要。五家共有,第一,水災要你的錢,我們看泰國水災這麼厲害,你看多少家庭全部都淹掉了,水災要你的錢。火災要你的錢。這些災禍都有可能把我們的財富拿掉。

    再來,貪官污吏要我們的錢。為什麼政治要清明?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要好好教學生。說不定這些學生以後有福報,當國家的一些干部。他有德了,這一方都有福氣了,不然有一句俗語叫“苛政猛於虎”。為什麼“苛政猛於虎”?因為有一個地方收稅收得非常重,這一個家庭已經負荷不了,就離開那個國家。而當時他們在的地方很多老虎,她的先生、兒子都被老虎吃掉了。“那你為什麼不回那個國家?”“不行,他那個政治比老虎更恐怖。”所以才有這個故事傳下來。所以貪官污吏,還有盜賊、小偷、強盜要我們的錢。

    最厲害的在後面,叫不孝子孫。一年之內20億花光,因為你的花費這麼凶,蓋一個房子一億,已經把奢侈傳給這些子孫了。“青出於藍”,好的是“勝於藍”,壞的也會“勝於藍”。當然我們希望的是我們以後的學生都超過我們,他們的德行、才華都超過我們,“勝於藍”這是好的,壞的不要。

    那我們想一想這20億花掉了,請問故事結束了沒有?有沒有從此他的兒子、孫子痛改前非?會不會?不會。那都幾十年的習性了,他們家族的悲劇才剛剛開始。為什麼“至要莫若教子”,為什麼把教育下一代擺得這麼重要?而整個國家社會的未來在誰的手上?在下一代。你現在經濟再怎麼輝煌,二十年、三十年以後換做他們,他們把國家的財富全部都揮霍光了。請問那個時候我們幾歲?要會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整個風氣,家庭也好、整個國家也好,統統都是追錢追錢追錢,這些孩子都是很功利的。到了我們老的時候他們會想:這些老的真的是負擔,別管他們了,去一邊吧。你看他們會敬老、愛老、養老嗎?除非你教他,從小就知恩報恩,知道尊重長輩、尊重老人。

    所以從這一句“教學為先”,我們可以了解到真的人不學不知道,不知道這些重要的做人的道理。像一個家庭現在找對象首先考慮什麼?一個男士要找對象會考慮什麼?“找那個少奮斗二十年”,聽到這個都快要暈倒了,這個人還能稱為男人嗎?還能稱為男子漢嗎?丈夫是要依靠的,結果他是要去依靠女人。還有呢?有的是想要不勞而獲的、有錢的好。他不知道人算不如天算,那個大小姐娶過來好侍候嗎?所以這個都是不懂道理的一個考慮。

    再來,還有漂亮的,有沒有?我去一個中學,跟這些中學生談兩性關系,跟他們講娶一個好太太可以旺三代,給他們講老半天,“關關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講了老半天,最後這些青少年說:“蔡老師你講得很對,不過長得漂亮也很重要。”你給他講半天,他那個觀念都不好去掉了。為什麼?他從小看電視,就是都是要長得漂亮的、都要穿名牌的,他就被污染,就覺得這樣叫好女孩。結果他真地把她娶回來了才知道、才開悟了,開什麼悟?她們都瘦瘦的吃很少,食物很便宜,衣服很貴,是吧?都是虛榮、趕流行,那個花下來嚇死人。到百貨公司去買衣服,跟著太太心跳加速,要先吃一個心髒病的藥,吃下去預防一下心跳加速。看太太在哪一個櫃台停留很久,越跳越快。接著太太說:“買了,買了。”他在旁邊說:“唛了,唛了。”

    所以治家其實德行為先,德行靠教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家庭是這樣,有德行感召來的另外一半也是有德行的人。兩個人,“二人同心,其力斷金”。這個土就是他們的發展,以前是他有一片土地,可以發展他整個國家事業。從家庭來講,成立了一個家庭,有家庭之後,在這個家庭當中團結、和睦,家和萬事興,有了錢財也有了人才。

    現在很多夫妻吵架,孩子從小在這種氛圍當中都是恐懼的,有時候半夜都是躲在棉被裡哭,這樣人格都會受影響。所以真正有責任的父母、夫妻,一定在孩子面前給孩子做好樣子,而不是這樣吵吵鬧鬧,以後他會有恐懼,不敢面對婚姻、不敢結婚。

    “有財此有用”,你有了錢財之後你怎麼用?你是用在自己的享樂當中?還是用在栽培子女?還是用在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去利益人?你用對了,你們家的德行就越來越高,用錯了可能就揮霍掉了,福報也會折損掉了。

    不止家庭如此,我們今天在學校裡面,這一句話能不能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發呢?諸位校長,我們有德行,來我們學校的老師都不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真的不是假的,靠人的善念感召。“龍教龍,鳳教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不是偶然的。今天這一個地方的老百姓很善良,他會感來一個好官。

    我給大家舉早上的吉林松花江中學,王琦老師他可以做副校長他不做,他就守在班主任,他不當官。孫中山先生有一句話我特別感佩:“寧願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做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貪求那個官位。而王琦老師他覺得真正把一個班級做好,來帶動其他的班級。結果他教了一年以後,呂傑校長就到他們學校去了。校長跟老師非常有默契地配合,整個學校就推展起來,這個都是感來的人。之後他們攜手合作就把這個學校經營起來,東北教育界稱他們叫“松花江效應”。2009年,在大連的一場教育課程,參加的老師超過一萬人。他們學校的老師就去了三個左右,去當講師,因為他們已經做了幾年可以跟人家分享。

    所以真的王琦老師修身,接著齊家,他們學校是一個大家。再來去影響整個國家同樣教育界的人,去參觀他們學校的,有新疆的、有海南的。去年五月,我們跟幾位校長也到了松花江中學,去跟他們參訪學習。他影響到國際,平天下了。

    所以老祖宗在《大學》裡面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理論,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實踐的人生境界跟價值。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找到根本,像成就一個好家庭、成就一個好的團隊,什麼是本?德行是本,“德者本也,才者末也。”我們現在經營家庭、經營國家,把錢擺在第一位,是把枝末當做根本、把根本當做枝末。所以本末倒置之後,付出再多的心血得的成果也不怎麼樣。

    大家冷靜去看,五千年來,哪一個時代父母花最多時間教孩子?哪一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這五千年來,哪一個時代教的效果最差?為什麼?為什麼付出跟收獲不成比例?因為他沒找到根本,他的水都澆到樹葉上去,沒有澆到根上。德是根,結果所有的心血都用在栽培孩子的才藝、栽培孩子很多外在的條件,卻沒有在他的根本當中努力。

    這一些話《群書治要》都有,所以我們今天跟大家談的:《群書治要》——君道,管理的智慧。我們看這個“君”字,“君”是領導、帶領。這一套書是唐太宗命魏征丞相編的一套寶典。為什麼唐太宗要請魏丞相編呢?因為唐太宗從16歲就跟他的父親一起起義打仗,他那幾年在馬上的時間很多,到了他27歲登基當皇帝,他自己覺得自己讀的書太少,治天下要用古聖先賢這些智慧才行。

    魏丞相跟當時的這些大儒,就開始收集這些古籍。大分三種“經、史、子”。“經”就是經典,《四書》、《五經》、《十三經》都屬於經典;“史”是歷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這些歷史;“子”,諸子百家,《孟子》、《老子》、《韓非子》這些都屬於“子”部,“經、史、子”。

    而且它叫《群書治要》,為什麼叫《群書治要》呢?“群書”,編的時候從一萬四千多本書,八萬九千多卷當中選出六十五本書。一萬四千多本選六十五本。我們現在想象一下,假如那個時候叫我們挑會怎麼樣?眼花缭亂,統統是經典,從哪裡挑?真的是不容易的工程。假如不是這些大儒都已經貫通經典,要挑是不容易的,所以叫群書。而且挑的時候是有關治理國家、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精要的教誨,所以叫“治要”。這個“治”指治國、治家,最重要,編成這一套《群書治要》。

    諸位校長,編的存心是什麼?是唐太宗希望帶領老百姓走向幸福快樂的生活。這是他的仁慈之心,他才會下這麼大的功夫。編成以後他手不釋卷,每天都看,捨不得放下。因為他晚一天明理,他就晚一天利益老百姓,他早一天明理,他就可以利益老百姓。

    他為君者如此,我們教育界的老師們亦如此。老師早一天有智慧,學生就早一天有福氣,可是智慧從哪裡來呢?“好學近乎智”,他得要用功好學、深入經典,他才會有智慧。

    我們希望老師們有智慧、老師們好好學,必須誰來帶動啊?你們怎麼無辜地看著我?要一校之長來帶動這個好學的風氣。“其身正,不令而行”,我們無私、我們認真、我們好學,沒有要求下屬,他被我們感動,自自然然來做。“其身不正”,(諸位校長,我現在寫的,《群書治要》都有,你們先不用抄,待會我再給大家指出來。)我們看怎麼去討論,都離不開《群書治要》編出來的這些教誨。“其身不正”,我們自己沒有先做,只是要求底下的人、要求孩子,“雖令不從”,你給他規定好了,他都不願意做。

    有一個老師,他每天都是最早到學校去。這個老師他本來已經考慮要辭職,他不想干老師的工作,覺得很累。後來他學了傳統文化,覺得老師這個行業很有價值,“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整個下一代能不能明白做人、做事,要靠老師教導。從把教師當一個工作變成當做一個職業、一個有意義的事業,他有使命感去做。結果從想離開這個行業,心境一轉,變成了最受歡迎的老師。那個市還頒獎給他“優秀班主任”。我們想一想,從本來不想干了,念頭一轉,接觸了老祖宗這些教誨,他覺得很有意義了,變成優秀的班主任。所以人總在他遇到的緣分不同,這個緣分對他的生命有很大的啟發,他會完全轉變過來。

    所以諸位校長,我們要不要做所有老師人生的貴人?請問大家,現在的老師苦不苦?累不累?那你們要做他的貴人,首先自己要不苦、不累。我們每天笑不出來,然後跟他說:“笑容多一點了”,我看他們也只能苦笑了。我們真正把我們的家庭、把我們的人生經營得非常美滿,這樣你不用去跟老師講,可能他就主動來問你了。

    唐太宗編這一套書出於仁慈之心,因為他是為人君者。諸位校長,唐太宗跟我們是同道,有沒有道理?他領一個國家,我們領一個學校,都是為人君者,我們跟他是同道。他那一份仁愛心為整個國家著想,我們現在為下一代的教育著想。一千多年前他的那一份存心,跟我們現在超越時空,有沒有接上?你們要接好,待會看書就突然間全看明白了,這叫至誠感通。

    文天祥先生有一段話講,“哲人日已遠”,雖然這些聖哲人已經離開這個世間幾百年了。“典型在夙昔”,他們的風范還留在我的心中。“風檐展書讀”,我把他們的書打開來、把他們的歷史打開來。“古道照顏色”,他們的精神就好像一道陽光照在我的臉上、照在我的心裡面。

    諸位校長,孟子跟孔子學,孔子已經不在了,可是他學得最好,他是亞聖,超過孔子那些學生。為什麼他能超過?至誠恭敬的心就超越時空,孔子就好像當面來教他一樣。
 
    我們現在看這一套《群書治要》,因為《群書》有五十萬字左右,很大一部。現在人很忙,現在假如我在諸位校長面前拿一套五十萬字的書——砰!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哪有時間看這麼大的書?”所以我們中心的師長釋淨空老教授,他當時在跟納吉首相還有馬哈迪長老談到這一套書,是唐朝的唐太宗命魏丞相編的,而且開創了“貞觀之治”。在我們中國歷史當中,那是非常輝煌的一個盛世。盛世都可以成就了,我們相信這樣的智慧來治理一個學校,沒有問題的。所以我們看全球的華人走到哪裡都有“唐人街”,外國人都稱華人叫“唐人”,可見得唐朝“貞觀之治”給予整個世界的影響跟印象是多麼的深刻跟肯定。而當時馬哈迪長老還有納吉首相聽了之後很感興趣,因為他們都知道唐朝這個盛世很有成就,然後說什麼時候可以翻成英文?老教授一聽完,回來就給中心英文組交代編360句,讓這些其他國家的、不同民族種族的這些政治領袖,他們能深入到我們中華文化的智慧裡面。每天讀一句就好了,一年剛好360句,這是這一本書編的一個因緣。

    我們現在“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君”,領導,要把團隊引領到什麼樣的人生境界。“君”還有以身作則的精神。“君”還有知人善任,你要用對人,這些都屬於“君道”的部分,我們接下來的課程再深入來探討;“親”,是關懷愛護,不分彼此像一家人一樣;“師”,是能夠引導、教導他,是能夠傳道與他,“傳道、授業、解惑”,這是“師”的角色。

    我們教育界必須重視倫理、重視這些教學智慧的傳承,這樣我們一代才比一代強。假如下一代沒有恭敬來承傳,那很多老師他幾十年的教學經驗可能就斷送掉了,就很可惜。所以老人帶年輕人這也是“師”,也是一份職責。我們看到這個“君”是領導、是督導、是主導,你是引導整個方向的。而在引導方向當中一定要抓到根本,不能本末倒置。

    我們看整個《群書治要·務本》這個部分,請大家翻到79頁173句。孔子說的,在《孝經》裡面講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我當時候看到這一句,高興地在家裡面跑了好幾圈。為什麼?我終於抓到教育的根本在哪,就是教孝道。德行是本,而德行的本是什麼?是孝,教育就要從這裡開始。我們從兩代人來看,上一代三、四十年前的時候,他們的學業、他們的事業不用人家操心、也不用人家催。像我父親那一代,他們很有責任感,讀書都讀到讓父母下命令:“趕快睡覺了,不要再讀了。”等父母睡著了兄弟姐妹又爬起來讀,有沒有?你們馬來西亞沒有嗎?這個是我聽我叔叔講的,他們五個兄弟姐妹讀書很認真,我三叔是博士畢業。我們住在一個漁鄉裡面都沒有什麼背景,爺爺奶奶都不識字。可是就是靠孩子有孝心,變成他讀書的動力,讀書不用人家催,就一直這樣讀上去了。成家立業了都怕父母多操心,夫妻從來不吵架,這是我媽媽講的。假如是我爸爸講的或者我叔叔講的,這個就有點老王賣瓜,是吧?這個不能自己講,是我媽媽說:“蔡家的男人不跟女人吵架的。”所以這個也是證明,有孝心他連組織家庭都不願意讓父母多操心。“身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

    包含事業也是如此。現在年輕人哪有去體恤父母的難啊。年輕就想當老板一步登天,拿著父親的退休金去做事業,甚至於借錢的時候還讓老父親簽名,最後老人家七十幾歲了還拄著拐杖上法院,顛倒了。

    所以,上一代的人給我們的啟示是他從小有責任心、有孝心,“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而這一代假如忽略了孝道,我們看到讀書都是用催的、用推的、還有用利誘的,考得好給多少錢,錢是他的動力、欲望是他的動力。那假如有另外一個欲望更吸引他,他還讀不讀書?對,因為“欲是深淵”,他碰到另外一個欲望更強,他就不讀書了。所以多少大學生去讀大學以後墮落的速度很快,要不女色墮落了、要不這些玩樂的東西把他控制住了。所以老祖宗一本經裡也有:“玩人喪德,玩物喪志”,他就沉下去了。因為他沒有責任心、沒有定力的話,很容易就被這些誘惑給拉過去了。

    所以我們現在只看他的成績,讓他考考考,終於考進大學了,可是他可能不願意讀書了。考進大學以後他認不認真讀書,這又是一個重點。父母都覺得把他推上大學就沒事了,哪有這種事,推進去了可能嚴重的事才要開始而已。

    我們現在看到,一年全球墮胎的數字五千萬人,五千萬個孩子,這是有登記的,沒有登記的可能要翻倍,而且都是十幾歲的少女占很大的比例。我們的孩子假如沒有這些德行的教育,他以後會面臨這些情況。

    廣東有一個女校長,她全力在學校裡面推《弟子規》。當時候本來一、二年級就要學英文,她說英文先緩一緩,先學做人、先學《弟子規》。結果她的先生剛好在報紙上看到,有教授說《弟子規》裡面有愚孝,不能推。她丈夫就來跟她講,說:“你看有人批評,你做這個事要小心,不要犯了錯誤,校長當不成了,烏紗帽掉下來。”這個女校長說:“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責任。”這校長很有修養,也不批評他,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責任。她說到:“學校附近有一個初中,放暑假或者放比較長的假之後,都會出現一個墮胎潮。我不希望我的學生以後走的是那樣的路。所以我現在就要把他孝道德行的根扎穩。”她講完之後,她先生看著她肅然起敬,對她說:“我覺得你很適合做國家領導人。”對呀,她看得遠,深謀遠慮。我們現在考慮事情很難深遠,因為我們沒有讀這些經典、沒有受啟發,有時候只考慮當前、考慮明天、考慮這一次考試,都是這樣的思維。

    而他到大學去能不能用功讀書?以至於他出社會了,他能不能以服務人為他人生的意義?不然他大學一畢業了,他不工作了、他沒有責任感,父母還得去幫他找工作,還要花錢,甚至還要透過一些關系。終於幫他找到一個工作了,千拜托萬拜托:“拜托了,去上班了。”這個孩子說:“好吧,給你面子。”去了,一個禮拜以後回來了,“你怎麼回來了?”“我把老板fire(解雇)掉了。”不高興了不干了。假如是這樣的心態,那他的工作還要讓父母操多少心?

    再來,沒有孝道、沒有責任心,他以後成立家庭會沒有問題嗎?他能教出好的下一代嗎?他以後成立家庭生孩子給誰?給父母,老父親、老母親,才一代人,差這麼多?因為上一代人抓到了根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們從現在這個家庭社會去思考,就會覺得老祖宗這些教誨非常有分量,句句都能解決現在所有的社會問題。我們翻到174頁來看一下: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我們人生所有的努力都要從根本去下手,根本建立了,道德隨之產生。家道、事業之道才能夠產生。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仁愛的根本所在。

    我們再看下一句,從孝悌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老祖宗的教育叫“愛的教育”。從哪裡開始?從對父母的親愛開始。老祖宗通達人性,他這個觀察高度的智慧,發現小孩跟父母那種愛是天性,沒有人教的。一兩歲的孩子看到爸爸、看到媽媽好像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了。他不會說我要一台轎車才會快樂,是不是?他沒有那些欲望,他保留了那個天性。

    我自己是有去留心這個方面,當時我姐姐在我們家坐月子。這個小孩在房間裡面,我們在一起吃飯。突然就看到姐姐就爬起來,我跟媽媽看一看:“什麼事?”“小孩哭了。”

    奇怪,小孩哭為什麼就她聽得到,我們倆聽不到?後來這個孩子一歲多了開始學講話,他講半天我一句都聽不懂,他媽媽全聽懂了,然後他媽媽做翻譯。你說那是在聽話,還是在用心直接能感受到孩子的心意?這個就是天性。

    我們看到很多次小孩給父母跪拜,一跪下去父母很感動就流眼淚,就看到那個孩子當場也在那裡哭。然後下來之後,我說:“小明呀,你怎麼哭啊?”“因為爸爸哭了。”父親一哭、母親一哭,他馬上能感應跟著哭。所以曾子他的母親刺一下手指,馬上他的心能感覺到,那是真的。而且是什麼?他從小的能力保持到那麼大都沒有退。我媽媽可能咬流血了我還不一定能感覺到,這個天性我們一直在退。

    所以老祖宗愛的教育是什麼?第一個,把父子有親那種親愛終身保持。大家想象一下,一個五、六十歲的人一進門:“娘!我回來了!”啪——就抱他媽,幸不幸福?你們沒什麼反應,想象力不夠,還是無法想象?《天下父母》欄目有訪問一個導演,翟俊傑導演,他六十多歲了。他說他最大的幸福就是,一打開家門還能喊一聲:“娘!”他娘九十多歲了,他覺得那是他人生的幸福。

    大陸有一個退休的司法部部長,高昌禮部長,他在山東做一級主管的時候,他每天出門的時候,背個公事包站在父親面前:“爸爸,我要上班去了。”他爸爸給他整整帽子:“好,兒子去。”他還保留那種赤子之心。一般五、六十歲當那麼大的官,可能對父母都很傲慢。終身保持這種天性是最幸福的。

    再來,把這種天性再延伸開來對兄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再延伸到所有家族的人,延伸到鄰裡鄉黨,所有的鄰居,延伸到社會大眾,最後不同種族、民族的大眾,“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孟子告訴我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愛自己的父母,很自然地會親愛他人、親愛人民。親愛人民再延伸就會去愛一切的生命,不會去傷害它。

    有一個五歲的男孩,他看到一個宣傳裡面寫著養老院跟孤兒院的資料。他看完以後(他對他母親很孝順),他有一台玩具車,他坐在上面就在那裡講:“我要帶著這些小朋友(就是孤兒院裡小朋友)我帶他們去找媽媽。”他跟他們沒有見過面,可是他想到了他們沒有父母,他就覺得很可憐。你看他就想到要帶他們去找媽媽。他的表姐,有一天就跟他講:你現在把你的壓歲錢存起來,存在銀行,以後會有很多錢。他就跟他母親講:“那些錢可不可以去幫助那些老人跟小孩?”然後還告訴他媽媽,有空的時候帶他去老人院,他說他會按摩,可以幫那些老人服務。這就是“親親而仁民”。

    所以,老祖宗對於人性這些通達,真的是令我們佩服。包含有一個四歲的孩子(一個女孩),她到阿姨家去,她阿姨家剛好有一只貓生了很多小貓。那貓長得很可愛,她在那裡看老半天,很喜歡。她阿姨就說了:“喜歡這一只給你?”結果她搖頭,她阿姨很驚訝:“你為什麼不要?”“因為我把小貓抱回去,它媽媽會想它,它也會想它媽媽。”“仁民而愛物”。

    所以人類道德能夠恢復,是所有萬物的福氣。人類道德不恢復,是所有萬物的浩劫。現在每一天死去的絕種的野生動物都不少,哪一種生命造成的?人類。“三才者,天地人”,可與天地無私的愛並列的人類,居然變成萬物的殺手。所以沒有受教育,人為了自己的私欲會傷害親人,甚至傷害萬物。

    我們從這一句看到,仁愛心是從家庭裡面的孝悌延伸出去。這個延伸很有意思,到學校去,老師叫“師父”,父子關系的延續;同學叫“師兄弟”,兄弟情感的延續。出社會不管他在哪一個行業他也有師父、他也有師兄弟,所以都像一家人一樣的道義。接下來175句我們看到,《孝經》裡面進一步闡釋道: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

    他侍奉父母很孝順,這份孝心再延伸到國家社會去。

    【故忠可移於君。】

    國家領導人叫“君父”,他用這份至誠的心來對待國家、對待領導者。所以現在為什麼說忠臣很難找了?因為根沒有了。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現在各個行業都覺得員工不聽話,流動率很高,找不到可以信賴的下屬、大臣,因為孝道缺失了。所有家庭跟社會的問題,根源都在孝道,所以移孝作忠。

    【事兄悌。】

    他對兄長、對長輩非常恭敬。

    【故順可移於長。】

    他到社會當中去,在各個行業當中他只要一看到長者,他就會非常地恭敬他、非常禮敬照顧,所以“順可移於長”。現在在家裡都叫哥哥姐姐的名字,一點都不尊重,到了單位去也很難尊重單位的長輩,所以這個都是人性很自然的發展。

    【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他在家裡面,以前是大家庭,很多做事的能力、跟人和睦相處的智慧都在家庭裡養成。現在是常常惹父母生氣,然後連自己的房間都亂成一團,他以後怎麼做人、辦事?所以“居家理”,在家裡形成的做人、做事能力。“故治可移於官”,以後他當領導或者在哪一個行業,他都有這些能力去做。

    【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他在家中養成的這些孝悌的品性,才能在外建功立業,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這個美名就顯揚於後世,大孝顯親了。我們看176句,在《漢書》裡面(歷史裡面)也講“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諸位校長,你們以後要提拔學校裡面重要干部,先到他們家去調查了解一下,看是不是孝子,那你就用人得當。我們看178句,曾子曰: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早上我們也有講到,根本是什麼?“知恩報恩”,是孝道。所以祭祀祖先就能懂得知恩報恩、懂得盡孝。所以只要抓到根本,“本立而道生”,這個學業、家業、事業都能有所成就。這個是我們剛剛講到“君、親、師”。我們領導者一定要抓到根本。現在我們從這些經句也抓到教育“德”是本、“孝”是本。

    好,這一節課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資料摘自: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2012年4月和諧校長研習營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  蔡禮旭老師 2012/4/1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4-020-001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