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四集)


 2013/10/21    熱度:2080    下載DOC文檔    

    尊敬的諸位校長,大家好。

    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談,不能只看到結果,應該從原因下手。就像種了一棵果樹,果子是酸的,我們找到原因,應該是在根上施肥,而不是把果子全打掉,它再怎麼長,它還是酸的。這個也是借力我們的理智,遇到任何事情都是找原因,而不是在結果干著急、打轉、生氣,這個於事無補,甚至會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

    我們希望我們的校園是和諧的,它是一個結果,因在哪裡?這個理它是貫在一切地方,剛剛其實我們也念到了,“欲齊其家者”,“齊家”就是和諧家庭、和諧校園。“齊”,團結在一起,往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重點是我們當領導的人知道目標在哪裡了嗎?我們很清楚應該怎麼樣經營好我們的教育事業,給我們孩子一生的幸福。我們有這樣的認知、智慧,然後有這樣的一種使命感,我們就能帶出這樣的老師出來,而且這是精神感召。一個領導者的最高境界,是他人不在的時候,他底下的人干得更賣力,因為他是用他的德行、用他的使命感在感召大家。

    “欲齊其家”,這個家要和睦、和諧,“先修其身”。修身變成根本,要從這個因上下手。身要怎麼修?就是我們剛剛講的,要去掉我們的習氣,不貪、不嗔、不癡、不慢、不疑,這個都跟和諧校園有關系。所以我們一談到“和”這個字會想到什麼呢?“和愛”,和從哪裡來?你處處愛護他、關懷他,當然就很和諧嘛。

    諸位校長,您遇到您的老師,第一句話講什麼?“你那件事怎麼拖那麼久,快點了。”還是“你媽媽前幾天感冒好點沒有?”請問大家氣氛一不一樣?不一樣啊。你說“快點、快點”,這個老師帶著壓力去做和帶著你的關懷、愛去做,效果一不一樣?很多道理我們用心去體會就體會得到。而且你這個愛很廣大,愛屋及烏,你到中心來看一些光碟,兩性關系的,你哪一個同事,他的兒子現在剛好是適婚年齡,你拿一片回去:“你兒子現在在找對象,這個趕快給你兒子看。”愛他的孩子。諸位校長,你這一個下屬會不會對你忠心?你們……Hello(你好),這個問題這麼難嗎?你傳遞的都是愛,他受的愛越多,他越能夠去愛別人。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的年輕人特別缺愛,然後他們都希望在愛情當中得到很大的希望、很大的……我這個詞好像有點用不出來了,很大的期待,最後都怎麼樣?失望很大。他為什麼這麼渴望別人愛他?因為他在家裡父母都沒有很好的愛他,他就很匮乏,好像什麼東西都想抱住才有安全感,越抱越抱不住,是不是這樣?你越抱他覺得煩死了、煩死了,他就不要你了嘛。反而是你用德行他就怕失去你,這麼好的對象,我要自己好好提升起來,才能夠把這樣好的對象娶進門,而不是你死抱著他、死纏著他,那有什麼用呢?所以他有滿滿的愛了,他就不會去要求很多事情。

    像我父母給我們的愛是沒有求回報的,所以我們出社會跟人相處,對任何一個朋友,沒有一個念頭說想求對方給我什麼,沒有這個念頭。所以父母對孩子無形當中的影響非常大。而一個領導者,假如付出都不求回饋,慢慢的他那一份德行就會感染底下的人,以服務人為快樂,而不是求回饋的,人跟人的影響其實是很無形的。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這《大學》講的。“上好仁”,下所感染到的,下也是有道義的人。我們看商湯為什麼可以感召伊尹?周文王為什麼可以感召姜太公?不都是那個仁義心相交感的嗎?這是“和愛”。

    諸位校長,以後遇到同仁第一句話問什麼?這沒有標准答案,大家心一柔軟就很自然。我們現在大家生活都不容易,都很緊繃,然後那種緊張就互相傳遞,最後大家都有點喘不過氣來了,relax(放松)一下,以後開會先放陳老師《五分鐘放松》,先從頭部放松……這個是“和愛”。

    要恭敬、尊重他,不能馬上工作就分配一大堆下去,“你最近忙不忙?你的情況怎麼樣?”你先傳遞那一份尊重、關懷,然後再……。這個就是“君使臣以禮”,你很禮敬他,“臣事君以忠”,這也是孔夫子教給我們的。我們很尊重每個第一線的老師,能體恤他的辛勞,然後做他教學的後盾,這份愛敬他感覺到了,他也很盡心盡力做好教育的工作。就像昨天陳老師舉的他那個趙校長的例子,包含關心到這個老師懷孕、產期在哪裡,這些點滴的事情不止感染了對方,誰也感覺到溫暖?全校所有聽到的人不都感覺到溫暖嗎?每天傳的都是校長的愛心、校長對他的支持、尊重,這個向心力,上下就一心,“和敬”。

    “和謙”,我們看,“愛”,沒有貪名貪功,這個才能時時為對方想,不然我們就被這個貪名貪功的欲望給障住了,這個愛提不起來。為什麼要先不貪?不貪我們本有的愛心就上來了。我們不慢,不傲慢才能尊重、才能謙卑。“和謙”,謙虛讓人家如沐春風,而且這個謙虛“讓功於眾”。學校有什麼光榮,發自內心肯定所有付出的老師,都是他們的功勞。包含這些教育界的人或者是學校的家長:“哎呀,校長你的功勞太大了!”在這一些贊歎來的時候,我們非常真誠的說:“這都是我們老師們(的功勞),我們學生們也很努力”,讓功於眾。無形當中,當這些付出的老師聽到的時候,他會非常感動,“校長們、領導都把我們的付出放在心上”。假如把功勞都攬到自己身上,這些付出的人就沒有受到鼓舞、鼓勵。“和謙”。

    大家還有沒有想到還有哪個詞?“和平”,要能平等對待才能和睦相處。平等心重要,不能是愛憎的心,喜歡那個老師,討厭這個同仁,就不平了。說穿了都還是修養、還是心地上的功夫。

    一個家,我們曾經跟家長分享,他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成績比較好,他對兒子就比較偏心。女兒成績比較不好,所有的家事都讓女兒做了,都是誇兒子,都是罵女兒。他兒子最後拿到博士,好不好?心理不健康的人哪有好?因為你愛憎、你寵愛,你的心不公平,偏掉了,兒子恃寵而驕,恃寵而驕最後就理所當然了,所有的付出都理所當然。這個女兒被忽略了、被否定了會怎麼樣?大分兩種:一個是自卑、沒自信;一個是什麼?反社會情緒,這是一個家。

    從整個教育界來講,成績好的被一直捧捧捧,捧到最後是根本輸不起,而且很傲慢。那些在後段班的學生,要不自卑,要不就走在路上,汽車他就要撮他一下,有沒有?他恨嘛,我爸不公平、老師不公平,他那怨氣從哪裡發?那是結果。我們就用法律去處理,能處理解決嗎?越來越多啊。他假如從小從父母那裡、從老師那裡,得到的是平等、慈愛,他怎麼會做這樣的行為出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他的兒子後來拿到博士回來。他爸爸等這個日子等很久了,我兒子博士畢業回來,我一定要帶著他到所有的親戚家走一走,我兒子,博士畢業,名校的博士,他這麼打算著。他兒子回來首先跟他講,他說:“爸,我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你底下有那麼多房子、那麼多財產你要先過給我。”他到西方去學到了功利主義,很會算,怎麼樣遺產稅抽得少,用什麼方法,他研究這個。他爸爸本來期望要帶著他多光榮,要去炫耀一下,落差太大,一下精神受不了,然後進了精神病院。當他說這個話出來的時候,請問他的父親這麼痛苦,這個兒子知不知道?讀個博士連設身處地都不知道。他看他爸爸幾天沒有反應,要上報紙跟他父親斷絕父子關系。最後他爸爸兩次的刺激受不了,進了精神病院。

    請問大家這個時候誰出現了?(眾答:女兒。)哦,你們都有先見之明,你看,最後那個沒有被你疼到的反而比較有良心,沒有被你寵出來了。跟她爸爸講:“爸爸,這一輩子你養我這麼大,恩德很大,我這輩子不會跟你要一毛錢,每個月還給你五千塊錢,讓你生活。”台幣五千塊錢,安父親的心。而且是帶著自己的丈夫去給父親講,最後用她的這種孝心,把他父親從精神病院接出來。

    他這個兒子最後生了孩子才一年,這個孩子還不滿一周歲,進醫院開大刀就進了好幾次。您看,給父親氣到精神病,他自己生的孩子他就這麼樣的操心,我覺得那是上天給他的禮物,給他什麼禮物?把他敲醒才是他人生最大的禮物。養兒方知父母恩,不然他太傲慢,根本就敲不醒。

    大家看,這個心一偏,整個孩子都不健康。一個老師心一偏,全班的學生都不健康,有沒有?老師偏心,被寵愛的那幾個就很凶,講話都很大聲,因為有老師撐腰。這樣的孩子以後去社會就是那個逢迎、巴結、谄媚的。校長一偏心,也更不得了,老師心都不平,每天都生悶氣,他怎麼教學生教得好呢?校長罵他一頓,那他去罵誰一頓?你是愛敬傳遞了,那全校園都是愛敬;你是情緒傳遞了,啪、啪、啪,連校園裡的小狗都會遭殃。

    最近有一個公益片,就是一個馬路清潔工幫了一個小孩。因為那個小孩坐滑板,在行人道上滑倒了,他就幫他撿起來,小孩就很感動,他幫他了嘛。結果,這個小孩走沒兩步看到一個老奶奶抱著很多東西,那個小孩馬上把自己的滑板放下,去幫老奶奶拿,幫她過街。然後就一個接一個的愛心傳遞,都一直傳傳傳,所有的人都有愛心,這個片子可以看一下。這個是跟大家講到的公平。

    好的老師鼓勵他、栽培他。老師出狀況了,陪伴他、愛護他,這樣就對了。就像一個班級裡的老師,他的孩子成績不好,他用更大的愛心去幫助他,會感動成績好的孩子,一起跟著老師來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那您會帶出很多小老師,這些孩子那麼小的年齡,在小學就懂得去幫老師分擔、去愛護同學,這個孩子以後都是棟梁之才。

    我們看,都離不開要去掉這些習氣,包含“和信”。決定不可以失信於老師,失信於孩子,不然就互相懷疑,這個就不可能和諧。校長得要一諾千斤,一言九鼎,“凡出言,信為先”。但是要講出去以前,“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這個我常常犯,有時候一高興,就隨便答應了,最後才知道,可能同仁們現在的狀況已經夠辛苦了,還要再做這些事就把他們累垮了。所以變成我開支票出去,都把他們給累死了。“喜時之言多失信”。高興的時候講出去了,承諾有時候就很難做得到。“喜時之言多失信”,還是慎重考慮清楚,再承諾別人。

    我們做領導者,有時候聽到一個好的事情很興奮,也要稍微穩一下,“不錯不錯,我先找同仁們商量一下。”你不要,“講得太好了”,主要干部還沒上來,“好,沒問題,包在我身上”,後面你就累人了。話有時候稍微先緩一下,不要急著馬上答應。“怒時之言”,有情緒的時候,講話或者寫信可能都會失禮。甚至於生氣的時候,寫的那個信寄出去,有時候會後悔一輩子,可能會傷透了對方的心,所以人要保持心平氣和很重要。

    信任、不懷疑非常重要,待會我們還會講到,在“君道”裡面“杜讒邪”,就是講一些是非、講別人壞話的時候我們領導者不要受影響。一受影響,可能對很多同仁就有成見,就不能真誠。“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大家要穩住。當然,我相信所有的老師都希望和諧,也都希望把孩子教好,但有時候我們這個習性起作用,連自己都不知道。

    我們念《弟子規》說,“人有短,切莫揭”,我們覺得很有道理,不過自己一個慣性,好像動不動誰怎樣、誰怎樣、誰不好,“啪”,又出來了。

    我有一個朋友,差不多五十多歲了,他說他最難做到的就是這一句,“人有短,切莫揭”。所以,他常常念這一句、常常念這一句,念到什麼程度呢?有一天他要講別人的時候,突然那句話像一把劍一樣把他的嘴巴封住了,那個就念到產生效果。這叫什麼?覺照。他能夠觀照自己這個念頭跟行為不對了,馬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頭不對趕緊把它轉過來。

    事實上,別人講一些是非、讒言,會影響我們,也不能怪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當領導者被他影響了,可能這個團體就互相不信任。我們不被他影響,我們還可以再教育這個來說是非的人:“你這麼講,我想可能另外有原因,還是去了解一下,那個老師平常也是很努力的。”你讓他提起什麼?正念。其實人只要提起正念,這個邪的東西就下去了,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他了。確實是這樣,就跟身體一樣,正氣有了,邪不可干,有沒有?

    記得我小的時候,媽媽一些同事到我們家來。有時候小孩的耳朵比較靈,雖然在房間裡,會聽到一些。這些女老師來了之後,我先生哪裡不好、哪裡不好,就在complain(報怨)。我感覺我媽媽一開始都不會講什麼,我現在懂了,她剛好情緒很不好,你要先讓她什麼?吐吐苦水,稍微緩和一下,吐出來,她舒服一點。結果等她講了一會兒,我媽媽接口就說了:“你先生哪裡哪裡也不錯哇。你先生,你看幾年前哪一件事情你不是很感動嗎?”然後那個說“對哦,也對哦。”你提醒她的時候,她那個感恩的心、欣賞的心一起來,那些東西就沒了,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嘛。

    所以,我們其實在引導每一個同仁,在他遇到的那個事情,最主要的就是讓他提起正念。他能夠為對方想,能夠為大局想。其實這些道理每個人都能接受,但是需要被提醒。包含比方底下的人來說:校長,某某同仁怎麼說你。校長你會怎麼樣?說你壞話呢。一個人的度量從哪裡來?常讀歷史的人會有度量,他見識廣。

    我給大家舉一個宋朝的例子:有一個宰相叫王旦,人家不是說俗話講“宰相肚裡能撐船”嗎?這個王旦,做宰相時間很久,因為他德行非常好,皇帝也很信任他。當時,有另外一個大臣叫寇准,就常常說王旦這裡不對、那裡不好,講到皇帝有點聽不下去了。就跟王旦說:“王旦,這個寇准常常說你壞話。”王旦是宰相,他怎麼回應?一個重要位置的人怎麼回應影響整個團體。王旦說:“皇上,我坐這麼高的位置這麼久了,一定有很多疏失,寇准是愛國,所以他指出我的問題。”這個話講出來,皇帝佩不佩服?再來,這個話一傳出去,寇准一聽了,佩不佩服?佩服啊。還是王旦馬上說“這個人真無理,他也那裡很不好”。哇,完了,團體就在那裡爭是非了,小事就變成大事,大事就變成沒有辦法收拾了。

    我曾經看到學校因為一件事,整個學校分成兩派,真是兩派,我這個中間派挺難做人的。看到有一派在開會,剛好在我的教室旁邊開會,同事,我不去say hello(打招呼),又有點失禮,可是叫我摻和下去,這種事我不干,怎麼辦?我就拿餅干、東西去請他們吃。請完之後說:“你們慢慢聊,我先回去改作業了。”沒有失禮,又沒有參與。可是很有意思,當我這個餅干發完了,要走的時候,有一個同仁說了:“哎呀,你看人家禮旭都沒有說什麼,我們就一大堆意見。”人都有什麼?良心。後來我辭掉了(這個工作),到澳洲去學習,半年之後我再回學校,當初那個沖突最大的那個人跑來跟我說:“哎呀,當時我吵,我錯了,應該還是要比較冷靜去對待這個事情。”

    這一件事情給我非常大的啟示是什麼?其實跟我道歉的這個同仁,他是很正直的人。這是忠臣啊,可是校長不識貨,校長就是這個愛憎。其實這個同仁他跟你吵這一件事情,他的薪水又沒有增加,是不是?他明明就是為了學生嘛,你看不到,就覺得他找你麻煩,然後你又很生氣,又講給其他同仁,這些同仁就變成你的支持力量,抗議抗議。然後,兩個就變成一個是支持校長派,一個是反對校長派,不就是校長的一念之間嗎?假如這個當下,校長說:“這一位同仁,對不起,我做錯了,我沒有考慮到你一心為學生,我佩服你。”你這一段話、這一段真誠就把這一個大將給什麼?哎呀!所以一念之差,差太多了,最後這個校長被調走了。為什麼?你人和都沒有,包含這個態度,問題會層出不窮,所以他最後還出了不少事情。

    學校需要很多棟梁之才來支撐。我們看建功立業的唐太宗,重用魏征。魏征當時候是要殺他的,當時建議太子:“李世民威脅太大了,一定要先殺了他。”魏征是要殺他的。最後他登基了,重用魏征,度量啊。為什麼?他看到魏征什麼?他看到他的忠心,他護他的主子,而不是只看到:“哼,對我不好,給我記住,”那度量就太小了。

    齊桓公是五霸第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他用管仲,管仲是用箭要射死他的。因為他跟他哥哥要回去做國君,管仲是輔佐他哥哥,齊桓公一回去,他的主子就做不了了。管仲神射手,“嚓”一下就射過去了,剛好射到他戴的一個手飾,射中了,沒有射死他。這個齊桓公很厲害,知道管仲是神射手,假如發現沒有射死會再來第二箭,他反應也夠快的,那個箭射下去,沒射死他,他咬破自己的舌頭,演吐血裝死,好厲害。可是你看他真正做君王了,知道這個是賢才,就封他做宰相,他才能建功立業,所以度量,成大事的人度量很重要。

    我們接著看,度量要大。首先,第三個修身的重點“懲忿”,就是要能壓得下情緒,壓得下脾氣。因為假如今天我們底下,這些正直忠誠的人給我們谏言,他一谏言,我們情緒來了,不高興,一表現出來,這些人就不講。真正對我們有幫助、對學校有幫助,整個學校的一些問題、客觀狀況人家都不願意講。我們要了解,管理跟治病一樣,病剛剛出現的時候好治,時間拖越久越難處理。所以,問題能趕快反映上來,我們是越輕松,等問題嚴重了,我們才發現,那我們就累了。所以,肯跟我們講真話的人,都是重要的下屬、重要的臣子。

    這個第11句就講:“夫聖人以天下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 作為領導者的聖人,時時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作考慮,不會因為自己這個愛憎、忿怒,而傷害了天下的利益、公義。其實就是大局為重,越高位的人生氣所造成的副作用越大,和氣就傷得很厲害。

    我們今天不發脾氣,首先,要把發脾氣的原因找到。人為什麼發脾氣呢?第一,還是貪,不順自己的意思就很容易發脾氣。其實不順自己的意思講出來的話,反而能讓我們考慮到方方面面,人假如都沒有辦法聽不同的意見,那個叫剛愎自用,那鐵定會出事的。

    在戰國時代魏文侯,有一天剛好聽著音樂,他在那裡哼著歌曲,歌詞是什麼呢?是他自己在講的話,他說他最高興的事情就是所有的臣子都聽他的話,對他都沒有任何意見,全部聽我的。他就在那唱,意思就是這樣。正當他唱得很高興的時候,樂師,彈音樂的樂師。以前的樂師,因為怕自己耳朵不夠敏銳,作不出好的曲子,把眼睛弄瞎,讓他的耳朵能高度專注。那個樂師就抱著琴,往魏文侯講話的地方沖過去撞他。魏文侯本來唱歌唱得很高興,突然撞過來,他也嚇一跳,就閃開來,兩個人都倒在地上,連君王帽子上面的玉串都掉在地上,他很生氣:“沖撞君王該當何罪?”旁邊的人說:“罪當烹。”就是把他煮死,馬上人把那個樂師架起來就要去行刑。

    那個樂師沒有一點恐慌,古人有學問,定功很強,“君王,我既然都要死了,可不可以容我講兩句話。”“你說吧。”“我剛剛聽到有聲音說統統都要聽我的,任何人都不能違背我的命令、意思。當我聽到這個話的時候,我以為是夏桀跟商纣講的話,所以臣剛剛是以為夏桀、商纣出現了,我是要去撞夏桀跟商纣,我不是要撞國君啊。”夏桀、商纣不就是這樣,所有人的意見都不聽,甚至比干進谏,還把比干的心髒挖出來,那不就是纣王嗎?魏文侯聽完:“把他放了,是我的錯,他沒有錯。”

    接著更不得了,魏文侯怎麼做?把樂師那個古琴,因為撞壞了嘛,“把那個古琴放在我們城牆上面,首都的城牆上面,讓天下人都看到我的過錯,我這個君王的帽子不要修了,我每天戴著它,就想起樂師給我的勸谏”,不簡單!他馬上能承認錯誤,之後還順著這個機會,時時提醒自己,不能再犯這種嚴重的錯誤。恃才傲物、剛愎自用。所以不順己意就生氣,這是不行的,而且人有控制的念頭,好像什麼人都要聽我的,那個都是貪求。

    第二,“惱羞成怒”,很容易生氣。其實是好面子,就容易生氣。所以,首先得先把面子賣掉。諸位校長,現在我們吉隆坡的面子一斤賣多少?我今天不知道錢帶的夠不夠,我們要一起把它賣掉。面子跟大局比起來、跟孩子一生的幸福比起來,那是微不足道的東西,而且面子根本對我們只是障礙,有害而無一利。

    再來,我們傲慢強勢也很容易發脾氣,一傲慢起來都是別人不對,那個話語就很沖,所以要學謙卑。

    再來,對人有指責要求,也容易生氣。這個指責一帶動起來,無形當中會影響下面的人。我這幾年,有觀察到一個團體的領導者脾氣大,跟在他身邊的骨干慢慢的脾氣都大,那個講話的神情跟他差不多,這個影響是隨時隨地的。然後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哦。他也變得很強勢,為什麼?你是他的領導,他學做領導不就是學你嗎?不然他學誰,他每天看看看,不知不覺就表現出來。所以愛護你最疼愛的這些愛將,是你的德行越好,他學到這些本事,這是真正愛護他。

    再來,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也容易生氣,急躁的時候也容易生氣。所以,人首先不要急,要先緩下來,時時提醒自己,一急躁很難不發火。

    再來,常常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會借題發揮算舊賬,也很容易生氣。人不要那麼傻,自己純淨純善的真心都放別人的垃圾,這是最傻的人。而且聖賢人教我們一個重點,叫既往不咎,事情都過去了,翻那些舊賬對誰有幫助呢?要包容、寬恕。其實,當一個同仁有錯,你包容他,他會感佩你的度量。以後會覺得做好才對得起你的寬容,這是人性很自然的態度。所以,在團體裡面,要有一個很好的風氣,“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要贊歎他。“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這個“守默”就是當他還不夠信任我們,我們可以先保持沉默。因為你要勸他,信任夠了這個時機才成熟,不然你去勸他,可能造成他的誤會,他覺得你是不是看我不順眼,你是不是在毀謗我。信任夠了,他就知道你是在幫助他。

    我們看這每一句都攸關整個團體的風氣,是會嫉妒別人,還是會隨喜贊歎別人,而這個風氣由我們校長來帶動。您在開早會的時候:某某、哪些同仁做得很好,揚善,肯定他、支持他;人家有惡了,做錯事情不要批評,幫助他。“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要盡這份道義。

    “見人錯事”,見到一個人剛好事情做不好,“不指責”。因為事情已經錯了,在那裡指責於事無補,而且會讓對方的心情更糟。“見人錯,是不指責,要協助”,馬上幫他怎麼處理善後,安他的心。最後你處理完,一句話都不罵他,他越難過、越慚愧,我給校長捅了這麼大的婁子,他發現了不只沒有罵我一句,反而趕緊幫我處理善後,他對校長的人格就更感佩。而且變成什麼,他既然錯了,就是他一次成長的機會,你再抓住這個機會把德行給他,又把要做這件事的心態跟方法都給他,他就成長上去。

    陳真老師,我們第一次見面,陳老師回頭講了兩句話,第一句:“三十多年來,我的學生教我很多東西”;第二句就是:“孩子犯錯,就是我教他的時候。”這一句舉一反三:我的下屬、學生也好、孩子也好,犯錯就是我教他的時候,而不是情緒化、發脾氣的時候。其實就是理智能保持住了,危機都可以變轉機,煩惱都可以變智慧,悲憤都可以變力量,就看我們這個心態怎麼轉。

我們具體在對治,知道原因了,然後怎麼來伏住這些錯誤的態度、習性?

    有幾個方法,一個叫“力忍”,發覺要發脾氣了,“壓下去,不能生氣、不能生氣、不能生氣”,這個壓有點硬壓下去,怕到時候壓不住,火山又爆發。有些人真的壓,“好,算了不跟你計較,好,好”,結果壓到最後算總賬,這個只能壓一時,不能根本解決。

    第二個叫“忘忍”,不放在心上,算了、算了,“宰相肚裡能撐船”,不計較,忘忍。我們剛剛講到王旦,他說寇准是愛國,我做那麼久了,一定有很多問題。後來,寇准有一天跟王旦說:“你推薦我做宰相。”以前,他們有真實的學問,他也很想為國家。所以主動毛遂自薦給王旦講,王旦說:“宰相這個位置怎麼可以是要來的呢?”寇准就很難受了,就走了。

    王旦年紀大了,快到壽終正寢,皇帝就問他:“你走了以後誰做宰相?”王旦說,“寇准。”你看當初對他批評最多的,人家完全沒有放在心上,還推薦寇准。後來寇准當上宰相,謝皇上的龍恩、愛戴。皇帝跟寇准說:“你知不知道誰推薦你做宰相?”寇准也沒想到,“不是皇上您嗎?”他說:“不是,是王旦推薦的。”當寇准聽到是王旦,您看他當下……我想假如我是寇准,我真是得跪下來朝天一拜,王旦給他上的一課,終生都忘記不了,這樣大的度量,這是“忘忍”。

    再來“反忍”,一有不高興、沖突了,首先反過來,先反省我有沒有不對的地方,人一有反省的態度出來了,他的火氣就開始往下降。人為什麼火氣降不下來,覺得都是對方錯,不是自己錯,才會情緒越來越高漲。

    有兩對夫妻住對門,在同一棟樓上,有一對相處得非常融洽恩愛。另外一對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為什麼大吵三六九?因為脾氣發得很大,我們剛剛有講暴怒傷肝,他得要調養兩天稍微緩和體力。而且吵到最後會習慣,有一天,突然覺得全身不自在,今天好像哪一件事情忘了,哎呀,今天還沒吵架呢,壞習慣不要養成。

    這個太太她就很納悶,為什麼同一棟樓,應該風水差不多,怎麼人家可以相處的這麼好呢?後來她就去請教對方,你們是怎麼相處的。對方的太太就告訴她,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她一聽,你們家都是壞人每天這麼融洽,我們家都是好人每天吵,這是什麼道理?有點聽不懂。對方看她的表情好像不是很理解,又舉了一個例子。比方,我給我先生倒一杯水,我先生走過去,不小心給它打翻了。我一看到馬上說:“哎呀,先生,對不起,對不起,這個茶我沒有放好,讓你撞到了。”邊說邊拿抹布把它擦干淨。先生一看很捨不得,“太太是我不對,我把你的心意給糟蹋了,是我不對,來來來,我擦,我擦。”兩夫妻在那裡搶抹布,“咔”,抹布給搶破了。

    諸位校長,假如有夫妻因為搶著要擦桌子搶到抹布都破了,這個家不旺都難,是吧?老祖宗留的話很有智慧,“各自責,天清地寧”。我們現在被錯誤的認知還有慣性害得很慘,就像面子對我們沒有好處,可是我們都被它牽著鼻子走,都不肯認錯、認輸,其實認錯反而贏得對方的尊重,哪有損失,“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都是在一念之間。這個道理我們明白,做不做得到?還要慢慢時時提醒,一遇到事,先想自己錯在哪,“各自責”。

    這個太太接著跟另外一個太太講,在你們家可能不一樣,你先生把這個茶撞到了,你馬上跟你先生講:“你走路不長眼睛是吧,要喝自己去泡。”你這個火上來了,風火就連三月了。他的火也被你點燃,“你這個女人,放一杯茶都不會放,你還能干什麼事情?”那就一杯水就吵起來了,吵到最後會去哪裡?你們都沒有經驗,我知道,現在很多年輕夫妻為了小事就去離婚。

    我們曾經問一個在公家機關管離婚那個單位,他跟我們講了個例子:他看到一對夫妻才二十幾歲,奇怪結婚沒多久怎麼又要離婚,就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離婚?”兩個人互相看一看說:“上個月是什麼事情吵架了?”他想不起來了,可是他就“我跟你拼到底了,這口氣咽不下去了。”你看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掌握不了情緒,根本就考慮不了自己的孩子跟雙方父母的擔憂。所以這個修行、修身,首先降火氣是第一重要的。“各相責”,最後就“天翻地覆”。

    我們看不只是夫妻是這樣,一個團體也是一樣。今天我們開校務會議,第一個同仁上去了,“這一件事情你們那個部門搞得亂七八糟的……”就開罵了。第二個上去:“你也沒好到哪裡去,做得不好還罵我們。”這個開會就越開越誤會了,最後開成批斗大會了,“各相責”。假如一上去,第一個同仁講:“哎呀,這一次多虧了那個部門,多虧了那些同仁的幫助,非常感謝他們,沒有他們這件事就辦不好,而我們自己有那一些不足。”他肯定別人、反省自己,這樣會進步,沒有吃虧。第二個上去的說:“他們做得很努力了,我們哪裡不足。”“各自責”的會議開出智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每一個會議開完,所有好的繼續保留,不好的下一次改進,那是真正利益了每個人的智慧跟做人做事的能力。所以會議很重要,能夠提起大家的智慧,提起大家的使命,提起大家的德行。

    接著,“觀忍”,觀察、觀照。因為一件事情它一定有整個因緣跟來龍去脈,我們往往生氣是什麼?著在他現在這個態度,“我受不了,他怎麼可以這樣跟我講話”。可重點是,可能他昨天家裡遇到很大的問題,或者是她今天生理期,心情很不好,是吧?你們也不給我一個肯定,我都覺得我是不是講錯了,沒有這個情況,是吧。

    包含你看,一個學生他行為很偏頗。我們一看,“他怎麼會做出這些行為?”很生氣,可是你一去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你對他是憐憫不是生氣。我曾經待在一個學校,那個學生已經被三所學校趕走了,到我們學校是第四所。那些行為。真的,學校老師們一談起來都是很氣憤。可是我後來去了解,他媽媽是泰國人,早就不知道去哪裡了。從小,爸爸又是流氓,根本不照顧他,他就跟那些流氓在一起,他很可憐。所以,從整個來龍去脈去觀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著在他的行為,在那裡自己氣得半死,這是“觀忍”。

    再來,“喜忍”,最後“慈忍”。這個“喜忍”就是在自己的修身上,覺得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老師,只有他是學生。所有的人都是來給他出考卷的,讓他考考看他目前的修養到哪裡。所以,我們所接觸的一切的同仁,他跟我們一互動,我們有情緒上來,說:“哎呀,多虧了他提醒我,我修養還不到位。”那你就會感謝他,他是來提醒我們還有哪裡不足的。你就會歡喜接受每一天任何人給你的考驗,因為他是來成就你的,來提醒你的。

    諸位校長,我們有沒有去考試的經驗,有啊。考試的時候,考卷發下來你在那裡作答,結果寫不出來你很生氣,然後去打那個監考老師,有沒有?“寫不出來氣死我了。”寫不出來跟監考老師有什麼關系呢?他是負責發考卷,你打他干什麼?同樣的,人生來到我們生命中,每一個人都是來給我們發考卷,你不能打他,他來提醒你的,這個是喜忍。

    再來,慈忍,就是不分彼此,同體的一種慈悲。當我們是這種心的時候,看到別人不對,看到別人無理。你不止不會跟他生氣,你會憐憫他,你會希望怎麼樣去影響他,讓他不要再用這種錯誤的態度來對別人,你就不會跟他計較。所以我們俗話講叫半斤八兩,一般見識。今天某個人能讓我們生氣,那我們跟他是半斤八兩,是不是,就顯不出我們的德行。

    具體來講,我們的修養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每天的言語上面,有發給諸位校長《德行言語應當學》。這一篇教誨我們可以感覺得到,“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句話對家庭、對整個學校的影響很大,但是都是一念之間決定的。“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抱怨帶來什麼?不滿、記恨,所以不能講抱怨的話。寬容乃是智慧,寬容就擴寬大家的心量,甚至包容以外,講感恩的話,不講抱怨的話,講感恩的話,這是有智慧。

    范仲淹,兩歲就被整個家族趕出門,他媽媽孤兒寡母帶著他出去了。為什麼范仲淹可以成為聖賢,跟誰最有關系?一般來講,孤兒寡母兩歲被趕出去了,這個幾乎沒有未來,甚至這個媽媽可能恨、恨一輩子。可是他媽沒有,他媽很有修養,教育孩子沒有講抱怨的話,講什麼?寬容甚至感恩,告訴他,以後有成就了要光宗耀祖。所以范仲淹很有成就。馬上又恢復他本來的姓,這個都是他媽給他的教導,不只沒有記怨,從這個人生際遇當中轉成什麼?幫助苦難的人。所以,所有整個家族的需要,范公都去幫助,就是他媽媽不抱怨,然後寬容,才能成就一個聖人。

    我們這個心境轉過來,能成就整個學校的風氣,處事的修養。這一點我自己很感激自己的母親,感激爺爺。我爺爺常跟我們提醒:“你媽媽多辛苦,照顧你們三個孩子,還要每天去教書。有時候,一下課還要回來哺乳。下課的時候,一聽到下課鈴一響,你媽媽趴在桌上昏過去了,太累了,都是學生把她搖醒的。”那個時候我們在襁褓當中誰知道,誰告訴我們的?爺爺。都給我們講媽媽好在哪裡,我媽媽都講我爺爺好在哪兒,我奶奶好在哪兒。所以感情都特別好,對爺爺奶奶特別尊重,“你們小時候愛哭,媽媽明天還要教書,都是你爺爺說,媳婦你趕緊去睡覺,這個孩子我來哄他睡覺。”我媽媽還說,我爺爺是拉著一根繩子,拉著搖籃用腳搖,最後練成功夫,邊睡邊搖。這些我們都沒有記憶的,都是媽媽、爺爺奶奶把家人的好告訴我們,我們一生都不敢忘這些恩德。

    我們處世,整個風氣都是忘怨記恩,這個學校一定和諧、一定興旺,“恩欲報,怨欲忘”。大家看,唐太宗創貞觀盛世,他常常都說:我們國家能這麼興旺多虧魏征,多虧諸位大臣的付出,都是感念這些大臣對國家的貢獻。

    接著,“少說諷刺的話,多說尊重的話。諷刺顯得輕視”,會讓人很難受。“尊重增加了解”,你越尊重他,他心裡的話都會對你說,交心。而且這一些話也提醒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也不希望人家給我們講抱怨、諷刺的話。

    “少說傷害的話,多說關懷的話,傷害形成對立,關懷獲得友誼。”

    “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命令只是接受”,諸位校長,這個接受是什麼接受?叫敢怒不敢言。但是假如是商量,集思廣益,會把大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不然校長說:“你這裡做得不好,那裡不行,你們這些意見都不好。”底下人:“好吧,都你做吧,你最厲害,都給你。”他們等著什麼?等著看笑話了。那也不能怪人家,你都不信任他、不尊重他的意見,你就不能調動他的整個潛力跟積極性。

    劉邦,漢高祖他為什麼做皇帝?“韓信好厲害,打仗他第一。蕭何好厲害,國家管理財務交給他沒有問題。張良好厲害,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他們都好厲害”,最後他當皇帝。他會欣賞、他會肯定每一個人,讓他們都發揮潛力。做管理的人假如自己忙得要死,那就要調整。做管理應該是把底下的潛力都發揮起來、帶起來,然後作決策。因為,作決策的人不能太忙,他要思考,他要冷靜。絕對不能校長當到最後變成工友,我們闵南話說,就是那個下課鈴,“下課了、下課了”,這些雜事都得校長,那就麻煩了。可是我有發現,有領導人都覺得底下人都無能,然後自己忙得死去活來,其實不是人家無能,是自己不知道怎麼當領導。

    曾經聽我師長講一個故事印象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帥艾森豪將軍他管四個人:陸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空軍總司令、海軍總司令、還有一個參謀總長,他管四個人。每天干什麼?爬山、打高爾夫球。為什麼?他要決策,他一個決策錯了,幾萬人就喪命了。他要隨時保持心裡很平靜,然後任何信息來,他要作決策。所以,最高統帥決定不能忙,要授權下去,讓底下的人發揮。這個是“商量才是領導”。

    最後,“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批評造成隔閡,鼓勵激發潛能”。雖然這麼講,我感覺指責別人的心我現在還很強,一遇到事情還是很容易起來,所以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了哪一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我們“君道‧反身”第12頁第28句,這個是湯王說的,“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商湯王說道:我本身自己有過錯,請上天不要牽連萬方的百姓;萬方的百姓假如有罪過,都是我沒有做榜樣,都是我沒有教育好他們,所以罪不在他們,罪由我一個人承擔,“罪在朕躬”。所以,以前的天子遇到天災的時候,都是到天壇去忏悔自己的過失,這個都是很可貴,當領導的榜樣。所以“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是以終無怨”,就不會有人埋怨。團體裡面有一些埋怨,很可能都跟我們領導者沒有先反思自己,先要求人,底下的人他就覺得你都沒做好,還責怪我們,怨就來了。

     我們看11頁孔子的這一段提醒,26句。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這個“躬”就是自我反省,而對別人是寬容的,“薄責於人”,這樣才能遠離別人的埋怨、怨恨。另外,孔子又講了一句,跟這個意思很相近的,“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不去苛求別人、要求別人,自己先正己做好。其實我們真的有這個態度,你做得越好,底下的人越感佩,他會效法你。假如我們的精力都是看他們的過,我們要改自己過就很難,精力是有限的。“工於論人者”,都論別人過錯的,“察己必疏”,因為沒有精神氣力去看自己的問題。這個是“修身”的第三個部分“反身”的重點,都是能反省、反求諸己,第10頁是“反身”。

    第8頁第二個重點是“敦親”,其實教育工作者自己也要齊家,家庭不和樂,他每天心情不會太好,到學校去也很難教好孩子。所以,諸位校長,你們在學校,還要教導老師夫妻相處之道,這個跟教育好孩子有關系,他自己的家能和樂,他的心情愉快,他更有修養來教導孩子。

    這個19句,這一句一定要講,不然我今天就食言而肥了。雖然我挺想肥的,挺想胖一點的了,但是不應該用食言來肥。我們來看19句: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

    夏、商、周這些聖賢、君王一定尊重他的妻子,為什麼?他很有道理的。

    【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

    妻子是親人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個角色,為什麼?

    【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

    為什麼太太這麼重要呢?因為太太要祭祀祖先、照顧父母、相夫教子,所以他是主婦。兒子為什麼要恭敬?那一分恭敬,是因為兒子是祖先傳下來的血脈,我們要盡力把孩子教育好才對得起祖先,是對那一分職責的一種恭敬,“敢不敬與”。

    【是故君子無不敬也。】

    時時都是保持這個恭敬的態度,對妻子恭敬,對下一代恭敬,好好教育他。再來,對自己身體也要恭敬。

    【敬也者。敬身為大。】

    為什麼要恭敬自己的身體呢?因為:

    【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

    傷了身體就讓父母擔心,就好像樹一樣,你傷了他的枝,最後就傷了他的根。

    【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也。】

     傷了父母的心,就是傷了我們做人的大根大本。這是孔子在《孔子家語》裡面講的一段話。我們第三個是反身的重點。接著第四在16頁,一個為君者要尊賢,我們看到這38句講:

    【無常安之國。無恆治之民。】

    沒有始終安定的國家,也沒有永遠順服的百姓,其實我們看到這裡就是“無常安之校,無恆治之學生,”是吧?因為治家跟治團體、國家是一樣的道理,怎麼樣才能安定下來呢?

    【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

    您用的每一個年級的年級主任,在馬來西亞叫什麼?就是比方說,三年級是不是有級主任,哇,你六個級主任都是很負責的,你就輕松了,這都是用人的重點。校長應該是教務主任這幾個重要主任用對了,整個學校他的行政就很順暢。

    【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這些重要的干部我們要尊重他。現在這個社會,因為太功利了,所以變成什麼呢?把人當工具,他就不尊重了。現在企業界,好像有一個風氣,叫你要我的錢,我要你的命。好多人三、四十歲都是領域的精英都猝死,為什麼猝死?累,累到他沒警覺到,最後突然間就死掉了。對這些重要干部應該是愛護,關心他的身體,關心他的家庭,而不只是看到任務,看到那個工作而已,“尊賢”。

    再來是“納谏”,第五個重點,能接受勸谏。我們來看一個很好的榜樣,49句,舜王。這些古聖先賢能有這麼高的德行不是偶然。舜王講到:

    【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而後言。】

    我有哪些,“違”就是做錯的地方,你們要扶持我,要幫我指出來,。你們不要當面都說沒問題,很好,然後背後還說我哪裡做得不好。我先跟你們講明白,有話直講、明著講,不要在後面暗著講。現在有一個現象,需要冷靜,開會的時候沒人提意見,一離開開會的地方,很多人有意見,這個都要教育。在這個會議當中大家把問題提出來,道義、功德一件。這個會議不提出來,走出去還在那裡講,叫造孽。為什麼?破壞整個團體的和諧。家丑不可外揚,還到處揚,這個一定是造孽的,一定是折福的。這些道理跟大家講明白,把大家的正氣提起來,當然更關鍵的是最高領導、校長有這個修養。真的,好,人家一指出來,“幫我把藥拿來”。

    唐太宗先生他不只納谏,他求谏,沒人講話,他用種種方便讓人家把話講出來。為什麼?他怕誤了老百姓。有一次,有個臣子給他提一些意見,提完了,這個臣子離開之後旁邊的人就說:“陛下,他剛剛批評的很多根本就是錯誤的,您怎麼都沒有制止他,怎麼讓他講,他這樣好像都在毀謗您。”講錯了,唐太宗都接受,沒有生氣,他說:“我假如打斷他了,後面他就不講了。”再來,他一出去說:“皇上不接受。”那以後誰跟我提意見?講不對還接受,為什麼?日久見人心,又不是說他講你不對,你就不對了,慢慢人家一看,被誤會了校長都沒有辯解,反而還度量那麼大,還能接受。以德服人,“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在東北有位王善人,這一位也是一個奇人,他不識字。但是,因為他孝悌做到極點,最後他的智慧開了。《中庸》他能講,《大學》他能講。不識字的人,這個在民國時期的人,離我們不遠。所以他是證明“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於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有幾個提醒,非常寶貴,我們能守住這幾個原則,就在君道當中了。

    第一個,“永遠治己不治人”。我們長期當領導,都是在看底下人有什麼錯、有什麼錯,都在幫別人開方子治病,開到最後自己有病都不知道。所以,永遠在處理事情。先對治自己的問題,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先去指責別人。

    第二個,“托底就下”。一個領導者永遠想著發現人才,栽培人才,這是真正的有忠心、有仁慈心,為什麼?團體裡人才越多,越興旺。所以孟子說:“為天下得人”。真正為天下、為團體得人才的,這是真正仁愛的人。就像林則徐先生、曾國藩先生為國家舉了這麼多棟梁之才,那安了多少百姓的心。

    第三,“不假任何勢力”。我們今天讓底下的人接受、服氣,不是因為我們的位置比他高,我們有權勢壓他,“你就是要給我接受”,不假任何勢力。而是把道理跟他講清楚,讓他很歡喜、很有責任的來一起完成這個教育的工作。“勢服人,心不然”,不能假勢力去壓人,“理服人,方無言”。

    君道第六,是“杜讒邪”。進讒言的時候,你要能定得住,反而進讒言的人,要給他正念提起來,然後擴寬他的心量。

    第七“審斷”,因為每天要決斷很多事情,都要有定力,然後充分了解情況再去判斷。有時候,我們容易聽到一些片面的時候,要不就是情緒太激動,要不就是聽了片面就馬上判斷,結果一判斷錯誤,可能誤會了一大批人,甚至誤會了那個最辛苦的人。為什麼?這個時代,越辛苦、越努力、越改革的人,反而會被人家罵,有沒有這個可能?對啊,現在他要改革是為團體好,可是一般的人不了解,是不是?你說“諸位老師們,我們來推讀經。”“哎呀,又是一個工作了”。是不是這樣?他已經很辛苦,他還不了解,原來這個東西可以讓班級管理更好,學生有規矩、有德行、又尊重老師,我更輕松。這些要讓他充分了解,他才知道。所以,這個時代要改革的人阻力都很大,你這個當領導的人,在別人批評他的時候,你更要支持他,然後要讓那些批評的人體恤這個做事人的不容易,這個都要冷靜判斷,其實不容易。

    比方說諸位校長,你們有沒有當婆婆的人?有當婆婆的吧?有哦。那個媳婦,三、五個媳婦,最被批評的就是那個做得最辛苦的那個人,最被疼愛的就是那個嘴巴最甜的人,有沒有?所以我們闵南話:做到流汗,嫌到流涎。做得要死,還被人家批評得要命。這個是上位者,沒有看到付出的狀況,然後只會聽那些,“哎喲,媽,你今天指甲油怎麼擦得這麼漂亮?”就高興得半死了。“哇,你這個衣服這麼好看,真有眼光。”就高興得半死了。她就出這只嘴巴就把你講得你高興得不得了,反而那個很努力的媳婦都沒有被肯定。這都是我們在判斷當中很重要的智慧。

    今天早上的課程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諸位校長,也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合家平安,學校越辦越順利、越興旺,然後學生個個以後都是國家的棟梁。謝謝大家!

資料摘自: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2012年4月和諧校長研習營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四集) 蔡禮旭老師 2012/4/1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4-020-004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