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四大佛教叢林


 2013/11/17    熱度:12137    下載DOC文檔    

武漢的四大佛教叢林

歸元寺

歸元禅寺坐落於漢陽舊城西5裡,即今漢陽區翠微街橫路5號。始建於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由白光和尚與其胞弟立峰和尚主持經營,他二人遂為歸元寺之開山祖。二位法師俗姓殷,浙江吳興人。相傳白光祖師殷德明於明崇祯年間,任漢陽知府,有感於明末戰亂,百姓流離失所,遂回老家,於龍華寺剃發為僧,由他的師父慧峰和尚取法名白光。白光在清朝初年雲游漢上,先在漢口十方閹掛單為行腳僧,後又入漢陽太平興國寺閱藏,見經卷散亂破損,化緣3年修藏。時人以此相推崇。法師又善華佗之術,為貧苦百姓施醫送藥。他目睹戰亂頻仍,災疫橫行,餓殍當道,乃於1658年先建普同塔院收殓白骨。漢上巨賈孫耀先等嘉其善道而捐巨款籌建梵宇,意在弘揚佛教。先購得原為明末文人王章甫所有之葵園為道場,然後鸠工庀材,經營棟字。1660年建佛堂、禅堂,開始接眾行道。翌年修大雄寶殿並額堂、齋堂。1662年(清康熙元年)增其舊制,建祖堂、韋馱殿與方丈室。直到1674年,藏經閣、鐘鼓樓、雲水堂、內外寮捨、三祖塔院及大三門方始落成。前後規治16年,苦心經營,歸元禅寺初具叢林規模。白光、立峰祖師從《楞嚴經》中文殊法師偈語“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中取“歸元”為其寺名。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漢鎮巨賈李祥興捐款助建羅漢堂。聘黃陂王姓父子塑羅漢500尊。1852年(鹹豐二年)歸元寺毀於兵燹。清同光年間又重建。其後屢圮屢復,殿宇不斷增大。辛亥首義時,義軍曾以歸元寺為指揮之所,故遭清軍炮擊。民國年間又募化重修並擴建。黎元洪親題“歸元禅寺”、“歸元古剎”、“三乘廣運”匾額,使歸元禅寺聲名日隆,成為鄂省之首剎。迨至解放前夕,歸元寺已日漸毀圮。建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巨款重修禅寺,使其煥然一新,並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使之又成為中原三省之首剎。歸元寺近年佛事增多。自1984年以來開期傳戒。不僅如此,歸元禅寺於近年來接待了大量外國貴賓前來觀光。計有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政界要人。平時接納的游客據不完全統計達數百萬人之多。

歸元寺殿宇宏敞、古樸幽深,處鬧市之中獨得其妙境,其規制、風格、裝飾和結構亦有獨到之處。大凡寺廟之名,均為橫匾橫書,懸嵌於三門之上。歸元寺名卻為直匾直書。這是因為清代朝廷明文規定,只有皇帝赦賜玉玺的寺廟其匾額允許直書。而該寺於道光年間曾獲此殊榮,遂將橫書匾改為直書,從此歸元寺在佛教叢林中的地位提高了。至於寺院建築格局也與他寺迥異。大三門不逢中,卻開在偏北處,而且望東向北。進三門便是前院。前院置大放生池,石欄護之。放生池兩頭有鐘、鼓樓。前院可通3個去處,即南進韋馱殿通大雄寶殿;東去“翠微妙境”進藏經閣;南到“法相莊嚴”至羅漢堂。

韋馱殿正門在右首,而且方向朝東偏南,與大雄寶殿隔一丹墀。韋馱面如來而立,這乃是常制。而彌勒置於韋馱右側對面而朝殿門,倒不多見。這裡又不設四大天王佛龛更屬少見。韋馱佛像是用一直徑1.3尺之柏木雕成。韋馱手持降魔杵毀於“文革”,現所見之降魔杵乃今人之作,九龍騰挪,神韻不減舊杵。韋馱盔甲铠袍,神態威猛勇悍,活脫護法天神形象。據民間流傳的故事說,一日,某僧嗜酒違犯寺規,攜酒入寺,過韋馱殿,見韋馱怒目圓睜,不禁心驚肉跳,酒缽墜地,以此驚動監院。監院斥他道:“韋馱護法,懲治業障!”傳說故事表達了韋馱神像之逼真傳神。“文革”以前,韋馱神像前設有抽簽卜卦的器具,因傳靈驗異常,故收入頗豐,有人稱韋馱殿為聚寶盆。但由於這種活動既與禅宗教義有悖,又是迷信活動,所以現在寺廟將其撤去。目前韋馱殿僅設功德箱,所收功德箱錢亦能負擔全寺開支的1/3。

大雄寶殿是一磚木結構歇山式大型殿宇,高約20米,殿中供釋迦牟尼神像,佛祖趺坐蓮台,兩旁立阿難、迦葉塑像。坐像高約1.6丈,佛光燦爛,慈祥莊嚴。大雄寶殿為廟中佛事活動場所,大凡和尚早晚功課,以及佛教慶典、法會、傳戒、放焰口均聚於此。大雄寶殿或稱大殿。“大雄”是贊頌釋迦牟尼“大雄大力”德行高尚的意思,故稱供奉教主之殿為“大雄寶殿”。

羅漢堂位於歸元寺之南院,占地約3500平方米。據說全國有五百羅漢的寺廟僅存5個。而歸元寺之五百羅漢以其巧妙的田字型布局,使得羅漢堂內的通風和采光得到科學的解決,尤其以五百羅漢的造型具稱於世,堪稱絕世之珍。五百羅漢造型優美,或臥、或坐、或颦、或笑,無不栩栩如生。瑞(典)中友協主席楊·米格爾在一次游覽中風趣地說道:“方丈,這些羅漢把我們的衣服穿上,讓他們走上街,人們是不會知道他們是塑像的。”據說羅漢塑像是采取的脫塑工藝,質地堅而重量輕,不怕水浸。1954年洪水泛濫,歸元寺一片澤國,眾羅漢漂浮在水中,洪水退後,一尊尊羅漢依然完好如故。民間盛傳數羅漢可卜人之吉凶禍福,故羅漢堂每游人如織。

藏經閣是歸元寺收藏佛教經典和珍貴文物的處所。計藏有《龍藏》、《續藏》、《碛砂藏》、《頻伽藏》,可謂洋洋大觀。珍貴文物如貝葉真經、北魏石雕、古瓷器、宋代乾德年間的陶瓷香爐等。據50年代整理的書畫真跡手卷清冊載,計有宋元明清民國5代,418件書畫作品。作者有上至皇帝,下至各界名流。今之藏經閣建於1920年,為唐牌樓式建築,斗拱飛檐,古樸雄奇。占地約400平方米,高25米。藏經閣的金屬懸於正中門楣,瑰麗壯觀。

大士閣位於藏經閣之南,僅隔一牆,前身是百子堂,民間或謂“娘娘殿”、“送子堂”,供觀音神像。舊時供桌上置一紅布袋,內裝有紅棗、花生、鞋子、筷子。凡欲求子者可於袋內摸,如摸到筷子,意即可早生貴子。皆是諧音取意,無非是诳人的勾當。佛龛之左方壁上嵌一塊摩刻,據雲為唐閻立本所繪,人物半裸側身,赤腳緩行,手持錫杖,形態生動逼真,實為難得的珍品。

寶 通 寺

坐落在武昌洪山南麓的寶通寺,是武漢的又一著名佛教聖地,寺中的洪山寶塔,更是遠近聞名。

洪山位於武昌城東,原名東山。在南北朝時代即建有寺廟,當時稱東山寺,距今已有1400年,630年(唐太宗貞觀四年)尉遲敬德封鄂國公,奉命修建鄂州(今武昌)城時,在東山寺基礎上擴建寺宇,鑄造鐵佛,更名彌陀寺。據寶通寺方丈源成法師回憶,解放前他曾見過刻有“尉遲敬德建造”字樣的牆磚。南宋理宗嘉熙年間,抗金名將棗陽人孟珙出任荊湖制置使,為避兵亂,與民兵都統張順將隨州大洪山之幽濟禅院尊眾(即多尊佛像)遷來武昌東郊,連同靈濟滋忍大師的“佛足”及歷朝所頒告敕一齊安置在彌陀寺,並奏請賜寺名為“崇寧萬壽寺”,同時將東山改名為洪山。後經戰亂,香火冷落,京湖大制置使呂文德請無積禅師為之住持,該寺仍得復興。元初毀於災。1332年(元至順三年)華實任該寺住持,毅然以復興自任。他籌集幾萬缗經費,廣求大木由江上運歸。因原址地勢狹窄,不宜擴建,乃夷山填壑,壘石為基,使基寬敞,大興土木,1334年(元統二年)告竣。時人稱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輝映林谷,宏模偉觀,人天俱瞻”。隨州、許州(今許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黃缙作《武昌大洪山崇寧萬壽寺記》記其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陽營建楚王府的同時,在洪山重建寺廟。其後楚靖王朱均铧在1457年(天順元年)又大修大雄寶殿等建築。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規模大增,並更寺名為“寶通禅寺”,沿襲至今。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大司馬張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後增修,使殿宇宏偉,為“武昌諸剎第一”。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再次修葺。鹹豐年間又遭兵燹毀圯。1865-1879年(同治四年至光緒五年)修復,規模遠不及前,寺內現存建築多為當時所建。辛亥(1911年)武昌起義時,革命軍曾設司令部於該寺。民國年間,程潛出資進行維修,未及竣工即被駐軍破壞。1932年,方丈順賢法師以同鄉關系請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該寺的復產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產收回。當時該寺范圍甚大,山門設於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並在城內龍神廟(今古樓洞民主路東打火機廠附近)設立下院,作為寶通寺行館,專供進城辦事僧人食宿。此時可能是該寺鼎盛時期,香火十分旺盛。

1952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建,使寶通寺面貌煥然一新。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洗劫,僧眾四散,文物失落。1983年列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翌年即由國家撥款全面維修,並召回僧眾,恢復佛事活動,接待海內外僧俗各界人士,還設有僧伽培訓班,培訓各地來的青年僧眾。

寶通寺如今的山門面向武珞路,門額上“寶通禅寺”四字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山門內一大院落,中有放生池,放生烏龜出沒其中。池上橫跨一橋,名“聖僧橋”,原為木橋,相傳無念祖師雲游到此,改建為石橋。按照佛寺一般建築格局,此處應有鐘樓和鼓樓之設,但興毀情況不見記載,只好阙如。

過橋數十步為彌勒殿,又稱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石獅一只,身高丈余,一戲繡球,一抱幼獅,神態可掬。殿左側有一口大鐵鐘,清鹹豐年間鑄造,由城內鐵佛寺遷來。殿內主尊為彌勒佛,金光奪目;佛寺的守護神韋馱亦供奉在此殿內,背向彌勒而立,造像威嚴。左右有觀音、地藏王塑像,兩壁立有高大的四大天王。

由彌勒殿後拾級而上,即可達大雄寶殿。殿內一只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大鐵鐘還是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遷寺時鑄造的,鐵身銅緣,形體龐大,重約萬斤,號稱:“萬斤鐘”,其聲雄渾,可傳數裡之外。大雄寶殿為正殿,供三位主尊,佛教締造者釋迦牟尼居中,身後左右為文殊、普賢兩菩薩,兩廂有十八羅漢。殿中有歸元寺住持昌明法師所書盛聯一副:

古今來宗教幾何自由平等無如我佛;

東西國文明進化言行高尚獨讓法王。

大雄寶殿左右和後面,原來的一些建築有的無存,有的重建,有的修繕,現有方丈室、客堂、僧寮、齋堂等。藏經樓及樓內所藏珍貴文物、經典,文革中多已毀棄。

出後門登山原有鐵佛殿,殿內有鐵佛二座,均為唐代遺物,系從城內鐵佛寺遷來。此殿原為方丈說法處,殿下石砌暗道曾發現方丈說法用的錫杖。殿中銀質捨利塔一座,八寸高,三寸寬,仿緬甸大金塔式樣制成。此殿解放前已毀於大火。再上即法界宮,為寶通寺前住持持松於1923年由日本留學歸來,為恢復我國密宗,依唐密金剛部五佛曼荼羅修建。原建已遭破壞,現在維修復原。該殿右側有華嚴洞,深丈余,原供有毗盧佛像,現無存。洞上建有華嚴亭,為游人休憩之所。最上為靈濟寶塔,又稱寶通塔或洪山寶塔,另有專篇介紹。

古 德 寺

如果說,歸元寺在文化大革命中得到較好保護的話,那麼,古德寺卻被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破壞殆盡。今天作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古德寺已在陸續修復。

古德寺的歷史比寶通寺、歸元寺、蓮溪寺都要短。1877年(清光緒三年),在漢口今解放大道東段,黃浦路北段一帶還是一片坡地。有位法號叫隆常的禅師來到這裡,建了一座小小的寺廟,名“古德茅蓬”,他便成了古德寺的開山祖。隨著後湖的變遷,前來燒香的人一天天多了起來。到1905年進行了第一次擴建。據說該寺還請了藏經,加強了它在佛寺中的地位。民國初年,昌央法師主持擴建,定名古德禅寺。黎元洪當了北京政府的大總統後,支持古德寺的改建、擴建,並親筆題寫了寺名,懸於山門之上。1921年秋,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作,重修了大雄寶殿及其他殿宇,塑造了各殿內供奉的大小佛像多尊。1931年漢口大水時被淹沒,水退後又繼續修復,前後歷時13年乃告竣工。

古德寺規模最大時占地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進山門過甬道,首入天王殿,殿內供奉佛寺守護神韋馱和四大天王。穿過殿後院落,即可達大雄寶殿。此殿參照緬甸著名佛寺阿難陀寺的建築藝術風格建造,正方形大殿內空高達16米,殿內可容千人,殿頂蓋有象征五佛(即東、南、西、北、中五方佛,又名五智如來。中為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南方寶生佛,表福德;東方阿 佛,表覺性;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四菩薩(即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四菩薩)的9座佛塔,塔周圍有96個蓮花墩和24諸天菩薩像。殿中供奉三位主尊:釋迦牟尼、藥師、彌陀,三尊托紗丈六金身大佛盤坐在8級蓮花座上。這種三佛同殿的安排,近世少見。三尊大佛前還保留著古德茅蓬時代所供奉的三尊同名佛像,相比之下,後者的形體顯得很小了。三主尊佛壇的背後為西方三聖,兩廊為楞嚴二十五圓通及文殊、普賢佛像。

大雄寶殿左側有方丈室、覺幻室、觀音堂、藏經樓等,右側為生活區,有寺僧寮房、客堂、齋堂等。寺後及左側原有大片空地,是菜園和竹園。現外觀猶存其輪廓。以往住僧常在50~70人左右。解放初因與廣講寺同搞生產,逐漸並入廣講寺。

蓮 溪 寺

“5月10日,武漢曬湖東古盤龍山下古木參天,鐘鼓齊鳴,坐落在叢陰蔽日中的蓮溪禅寺舉行隆重的佛像開光典禮。典禮在大雄寶殿舉行。身披壽字袈裟的市佛教協會會長昌明在維那師的迎請下,步入幡幢高懸的大殿,主持開光,百余名僧眾隨著寺內各種打擊樂器的節奏,齊聲頌經唱贊。昌明法師向市佛協副會長慈學比丘尼送座後,全寺40多名比丘尼眾頂禮道賀慈學法師榮任蓮溪禅寺住持。”

這是1992年5月12日《長江日報》所報道的蓮溪寺一次法事活動的盛況。

蓮溪寺是武漢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眾叢林”。它創建於元末明初,原址位於武昌中和門(今起義門)外綠瓦窯地方。當時傳戒掛單,香火旺盛,“為十方之叢林”,明末全部被毀。清康熙年間由法融長老在現址重建,1856年(鹹豐六年)又毀於戰火,僅存碑記於荒基山場。旋有正方和尚搭蓋茅庵,供春香火。1889年(光緒十五年)從四川來的醫僧道明和尚再次重建。他拿出自己的積蓄二千金,並四方化緣,募得水田、山場和樹木等資產,著手“重復古貌,以妥神靈”。先後重建了山門、佛殿、客堂、齋房、廊房、寮房數十間,還裝塑了不少佛像,添置了經典法器,逐漸恢復到原來“十方叢林”的規模。

現今該寺所存主要建築大都為當時所建。道明於1891年親筆提寫的寺名如今仍鑲嵌在山門之上。從那時起,蓮溪寺住持傳了六代,即:道明—心靜—體空—曹昆—道根—慈學。

蓮溪寺以蓮花道場著稱於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中。1911年(宣統三年)該寺奏准藏經,所藏佛經珍品直到“文革”前仍保存完好。同時還藏有墨玉觀音、紫金缽等稀世珍寶。可惜的是,這些珍貴文物在“十年動亂”中大多散失。蓮溪寺還是佛學教育基地。1928年在體空和尚主持下,籌集資金開辦了著名的華嚴大學,聘請性沏、機通、體如等法師為教職員,3年內為佛門培養的30多名弟子,遍及海內外,這是當時全國最高佛學學府。

1959年,該寺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妥善的管理。一度開辦火葬場,香火也逐漸興旺起來。“文革”中,蓮溪寺也受到沖擊,僧眾被逐出山門。1983年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寺廟才獲得新生,先後遷出了火葬場和街道工廠,接回了流散在各地的比丘尼,並在1986年調來漢口棲隱寺慈學法師任住持,使該寺作為尼眾叢林對外開放。目前寺內堂住比丘尼50多人,開辦有年輕尼眾“愛道培訓班”,學員分別來自附近各省市。

近年來,市政府及市佛協等有關方面出資60余萬元,修復了5座大殿,重塑佛像30多尊。修葺一新的蓮溪禅寺,環境幽靜,風格古樸,笃笃木魚聲伴著青燈黃卷,正是出家人修行的好處所。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寺庙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