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念佛往生,直入報土
顯念佛功超定散二善,是故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 只要念佛,就可以進入報土,不在品位階級當中。這三句話意義非常深妙,如果不經過解釋,一般人很容易誤解,可是這才是真正的淨土宗,純正的淨土法門的特色,請大家細細的聽我解釋。 《觀經》談到九品階位,那念佛是在哪個品位階級?念佛是超越品位階級的。為什麼?九品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又分為三品,中品也分為三品,下品也分為三品。 上品生的眾生,是怎麼樣的根機呢?是三福當中的行福,也就是他能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雖然他的貪瞋癡沒有斷除,可是因為他遇到了這個大乘法門,隨著這個法門所修善行的多寡,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所修所行高的就在上品上生,低的就是上品下生,所以上輩也就是上品生的眾生,就是行三福之中的行福回向往生的。如果是修三福之中的戒福,也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樣的眾生,貪瞋癡雖然沒有斷除,還是具足貪瞋癡,可是他把所修戒福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那他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當中。所以,上輩的人遇到大乘的法門,修習大乘的法回向往生,所感得的就是大乘的果報,在上品生;如果遇到小乘的法門,修小乘的功德回向往生,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當中。 那中品下生是怎樣的眾生呢?是沒有遇到佛法,行一般的人倫道德,譬如說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或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雖然他沒有皈依,也沒有受持五戒,也不曉得佛法僧三寶,可是臨終的時候,他遇到善知識告訴他,有六道輪回,有極樂世界可以往生,他便以一生的善行,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那麼他就在中品下生。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好,或是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也好,都是以相對的因來回向,而得到相應的果,至於念佛,像大家這樣,現在就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人,是在哪一品呢?他的功德是超越世間善的世福,也超越三皈五戒的戒福,也超越三福之中的行福,他是超越品位的,也就是這裡所寫的,顯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為什麼?因為有其因必有其果,名號的功德是大利無上的,我們以念佛為因,功德當然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大利無上功德。 有人會懷疑:《觀經》明明有談九品,而念佛是在下品,怎麼說念佛超越品位階級呢?我現在約略以四點來解釋說明: 一、攝機意。《觀經》說九品,目的是要用這九品,來涵蓋一切善惡凡夫,上從大乘極善,下到五逆謗法,都能夠乘佛願力往生,並不是說念佛一定在下品。《觀經》九品跟《大經》三輩的意思差不多,只是開合不同,如果念佛一定在下品,為什麼《大經》上輩、中輩、下輩都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呢?既然三輩都說一向專念,那就說明念佛本身是總攝萬機,超越品位,不在品位當中的。三輩九品只是反映眾生本來善惡的機類。 二、顯勝意。那《觀經》為什麼只在下品說念佛呢?因為下品都是造惡之機,一個造殺盜YIN妄或者是犯五逆十惡的極重罪人,他獲救無門、解脫無望,唯有念佛才能救他脫離三惡道,脫離六道輪回,所以就將念佛安置在下品。在下品下生開顯念佛,是在彰顯念佛的功德殊勝廣大,不是說念佛就落在下品下生,反而因為在下品下生講念佛,才顯示念佛的功德,是超越三福、九品,背後是有這樣的意義,所以說念佛超越品位階級。 三、抑止意。念佛本身雖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這個人是個惡人,惡人念佛雖然同樣往生,但卻說在下品,這就是有抑止造惡的意思,要我們行善來念佛。 四、隨他意。佛說法有隨他意、隨自意、隨自他意這三種,也就是說這部《觀經》,是釋迦牟尼佛隨順韋提希夫人的請求而說的。韋提希夫人本來就認為,往生極樂淨土,是定善功德最為殊勝,所以只請釋迦牟尼佛說定善的觀法,而對於稱名念佛沒有放在心上。也就是一般人的心理狀態,認為定善功德最殊勝,散善次之,念佛只不過是口中稱念而已,是最劣的。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就順著韋提希夫人的意思,在正宗分先講十三種定觀,入定觀想,然後釋迦牟尼佛自己開說三福的散善,最後在下品下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時候,獨獨顯明念佛的超勝與絕對,來引導一切定善與散善的修行人,都歸到念佛法門。所以,善導大師說: 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所以,念佛在最後下品下生的地方來說,這是佛隨他意的方便引導,並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當中,甚至是下品。 如果釋迦牟尼佛完全隨自意而說的話,那就直接說念佛往生,就不說品位階級,也就是超越品位了,《阿彌陀經》就是這樣。《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也就是隨自意而說的經典,其中就將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貶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獨獨以念佛為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以念佛為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必定往生。在《阿彌陀經》之中,往生也不談三輩也不說九品,只要念佛都是不退轉,都是一生補處,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在同一個地位,都處於同一個境界。可知,念佛法門遠超上品上生法門,念佛功德遠勝上品上生功德。是故,念佛往生極樂,遠超上品上生、遠超九品,非九品所攝。即知諸行往生極樂有品位,念佛往生極樂無品位。因此善導大師楷定古今而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有一首偈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除了這首偈之外,善導大師又說: 念佛即是涅槃門。 第一首偈子就明確地顯示,唯有念佛才能進入涅槃的境界,因為念佛是涅槃的因,涅槃是念佛的果。有一句話說,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到哪裡?往生到彌陀淨土。彌陀淨土是怎麼樣的淨土呢?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世界呢?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豈不是當下就證入無為涅槃的佛果?這個道理我們只要思惟一下,就可以了解了。 既然進入涅槃境界的方法是念佛,那三福的內容,如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等,要不要做呢?當然要做,我們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講念佛,不是說除了念佛以外,那些善業就不用做,不是這樣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我們為人應該做的,這是根本、是人倫,所謂人倫就是做人,就必須要有做人的格、做人的條件,如果不是這樣,就不堪稱為是一個人。做人就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個就是世福。那麼戒福的內容,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要不要做呢?當然要隨分隨緣地做。學佛的人應該先受持三皈依,受持三皈依只有利沒有害。眾戒也是,以在家眾來說,戒有五戒、菩薩戒;以出家眾來說,有二百五十條戒或四百八十條戒,就以我們的根機,以我們的身份做應該做的事,所謂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但這和往生有沒有關系?沒有。跟我們往生有關系的是什麼?是念佛。不過說沒有關系也有關系,一個人如果沒有專念彌陀佛名,而修其它的諸善萬行,也就是所謂的雜行,只要回向也能往生,只是在九品階位當中。 總之,一個學佛念佛的人,應該知道,往生極樂無為涅槃的淨土世界,正因是專稱彌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們為人學佛者理所當然、隨分隨力應該要做的,有這樣觀念才是正確的。這樣的人,他往生就在報土當中,不會含苞在蓮華中。 顯“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的道理,簡要的顯明,就是善導大師這一首偈。當然善導大師這樣說,不是沒有根據的,是根據哪裡呢?根據《無量壽經》,也根據《阿彌陀經》。 很可惜,時間已經到了,就說到這裡。願大家信佛念佛,願生極樂,廣度眾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