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我們為什麼要修學五乘?
這個修行開始積集資糧,我們這個修行篇有三段,此中分三,一、總標五乘的要義,我們先把這個佛陀的五乘法門,先攏總的標示出來。 第二個我們別明五乘的解脫法門,這個地方有五段,第一個是人乘,第二個是天乘,第三個聲聞乘,第四個緣覺乘,第五個是菩薩乘。一般來說在藏傳佛教,是把人乘跟天乘把它判作下士道。下士道,我們顯教叫做安樂道,就是追求生命的安樂,這是第一個基本功。 第三的聲聞乘跟緣覺乘呢,在藏系叫做中士道,我們叫做解脫道。菩薩乘在藏系叫上士道,我們叫做菩提道。所以從顯教的角度,我們是先從安樂道,到解脫道到菩提道。所以大乘佛法的法門有三種道,最後我們講完五乘的三道法門以後,我們會歸到一佛乘。就是把前面的理觀,前面是依止一心而發展出五種的法門,現在把五種法門,會歸到一心真如。 一佛乘簡單就是法法銷歸心性,前面的別明五乘,是一心而開展出萬行,到了最後我們再把萬行回歸到一心,理觀而生起事修,所有的事修,還是回歸到我們一念心性的這個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三種理觀,這樣子形成一種輾轉增盛的一種善的循環,使令我們慢慢的趨向佛道,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從理觀產生事修,還要從事修回歸到理觀,這個是三個重點。好,我們先看第一個。 總標五乘的要義,先做一個總標,我們把它分成三道,先講安樂道,人乘跟天乘,這兩部分我們先念一遍,請大家合掌。 一、人乘,謂以三皈五戒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三塗,生於人道是名人乘。 二、天乘,謂以十善業,四禅定,四空定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人道,生於天道是名天乘。 好,當我們的心態准備好以後,佛陀在開演修行的過程當中,佛陀先講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離苦得樂的問題,先要得到人身,要離開三惡道的痛苦,要能夠讓我們創造一個相對安穩的生命,所以佛陀先講人天乘,人乘主要是三皈、五戒,這個三皈五戒的法門,來在我們的內心的熏修,我們慢慢慢慢,生命就出現了人道的果報。天乘呢,就進一步以十善根、四禅、四空定的這種法的熏修,就出現天界的快樂,這個是安樂道。 這個佛陀制的法門,它是一種點點滴滴的熏修,就是說我們前面講過,我們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的無常,是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但是它雖然是無常無我,但是它有一種相續的作用,這種作用它會怎麼樣呢,它會創造業力,會得果報,會造因得果。 所以我們前面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種三種善根,這個架構建立以後,這只是一個大方向的結構,就像你開車,你開車你先設定你的目標在哪裡,把整個大路先搞清楚,但是你這個過程的小路,你要微調,這個法門就是讓你微調。 念念的依止人天的三皈、五戒、十善的善業這個法,慢慢慢慢的來對治習氣,把你邪惡的部分慢慢的把它洗掉,是這個意思。因為你整天經常的修學五戒、十善,你的心邪惡的這一塊的力量,就會慢慢慢慢的消除掉,就產生善良的這一塊,所以這是主要目的。 為什麼我們要有前面的理觀,你才會知道這個法門的目的,是要能夠借事修心,借這個人天乘的法,來消滅我們邪惡的心,產生善良的心,是這個意思,這個是人天乘的法的一個目的。 我們再看第三、第四的解脫道,看聲聞乘跟緣覺乘: 三、聲聞乘,謂以四谛法門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阿羅漢,是名聲聞乘。 四、緣覺乘,謂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辟支佛,是名緣覺乘。 聲聞乘它的重點在修四谛法門,而四谛法門的下手在苦谛。人天乘,佛陀要我們斷惡,修善,創造安樂的快樂。但是到了二乘的時候,解脫道的時候,佛陀告訴我們,人世間的快樂不能夠安住,你只能夠當過程,因為人生的快樂,有太多的後遺症,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佛陀說,世間的快樂就像一個甜美的蛋糕,裡面充滿了毒藥,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因為你嘗人世間的快樂,你要付出生生世世輪回的代價,你每一世的生命,都要受到老病死的折磨。 所以佛陀到了善根成熟以後,從斷惡修善的理念,慢慢追求到一種涅槃寂靜的概念。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有更好的追求的目標,我們不一定要追求人世間的快樂,這種有毒藥的蛋糕。佛陀開始講四谛、十二因緣,把我們的內心的水平,從一種善惡的概念,而提升到這種空有的概念,放棄有相的快樂,追求空性的寂靜,這種境界更高了,涅槃寂靜樂,這個快樂是沒有過失的,安穩的快樂,緣覺乘到聲聞乘,已經從三界的輪回果報中跳脫出來,所以我們叫解脫道。 我們再看最高級的法門叫菩薩乘,這個是佛法裡面,最圓滿的一個法門,我們看菩薩乘。 五、菩薩乘,謂以六度法門為乘,能運載眾生,總超三界及二乘之境,至大般涅槃之佛果,是名菩薩乘。 前面的緣覺乘跟聲聞乘二乘,它是一種離相的,到菩薩乘的時候呢,又開始面對相狀,但是這個時候是不執著,叫做借相,菩薩又開始從空出假,廣修六度。它這個相,跟前面的人天乘的相不同,人天乘的相是一種執著的,是有漏的,貪愛的。菩薩呢,把這個相當作一種暫時的借用,就借相修心,他又回到了人群修習六波羅蜜,這個時候成就萬德莊嚴。 所以這個五乘法門是三種目標,第一個先追求人世間的安穩快樂,第二個追求出世間的涅槃的解脫,第三個成就佛陀的萬德莊嚴,那麼第一個是有相行,第三個也是有相行,第二個是無相。 所以禅宗說,我們剛開始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其實就是修人天乘。其實在修五戒十善的時候,心態沒有太多改變,就是凡夫的心態,真正的生命的改變是二乘,開始深入的觀察人生的苦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出離心。到了菩薩乘,又開始回到你過去的因緣,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就是見山是山,見水又是水,但是那個時候的心態完全不同了,你是依止菩提心,依止空正見。 這個五乘法門,我們會慢慢的次第的介紹,我們應該怎麼去透過法門,來提升我們的心態,從一種邪惡的心,提升到一種善良的心,從一種善良的心,再提升到一種涅槃的心,從涅槃的心,再提升到菩提心,有三個階段。 所以我們就是會次第的加以說明,借法來修心。好,這是一個總標,這個五乘法門的一種相互關系,簡單介紹一下。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