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智慧往外冒的時候絕不能跟著它
淨空法師:智慧往外冒的時候絕不能跟著它
四弘誓願我早年常說,四條,「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只學前頭兩條,現在管用,我學度眾生的願、斷煩惱的願,學法門、成佛道到極樂世界去,到那邊去很快就完成了。斷煩惱是什麼意思?萬緣放下。《金剛經》上佛教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兩句話我到七十歲才懂。《金剛經》講了幾遍,所以我講經的時候也說,以前所講的都是胡說八道。有同學聽到我這個話,問我,我以前的東西還要不要學?適合你們的程度應當學,你的程度還不夠。有這種領悟的能力,聽我現在講的,連去年的都不要聽,為什麼?今年講得比去年好,去年講得比前年好,一年比一年好,是這個意思。但是,現在講的東西有很多人聽不懂,那我從前講的你會聽得懂,也就是從前我沒有到那個程度,我這個人不保留,知道多少全部和盤托出。但是年年有悟處,月月有悟處,那當然後後勝於前前,這一定的道理。最好的東西都在後頭,都在晚年才成就。
我這一生沒有著作,為什麼沒有著作?拿我過去的光盤放,我聽得很不滿意。什麼時候到滿意?到我死了我都不滿意。那你問到底什麼時候?大概到極樂世界去就滿意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滿意了。沒有見性怎麼可能滿意?不敢下筆。好像也有不少東西在流通,都不是我出的,是同學們拿到我這個錄音帶,把它整理出來出版了。我沒看過,拿來給我看我不想看,浪費時間,我要念佛要緊,那個東西不要緊。你們覺得好你們去看,你們去斟酌,反正我給你們講清楚了,遍遍不一樣。天天都在提升,我沒有爬到最高峰,現在在半路上,這個道理大家應該理解。
我的老師,三個老師,章嘉大師的著作是藏文寫的,他告訴我差不多有五、六百萬字,那就非常可觀。在戰亂當中失掉了,非常可惜。到台灣時間不長他就過世了,他沒有東西留下來。方老師,方東美先生,他在生的時候好像只有兩個小冊子。著作有沒有?有,常常拿出來翻,拿出來改正。過世之後,學生們整理替他出版,方老師的全集有十幾冊,他沒看過。李老師的著作也很多,不出版。八十歲的時候,應同學們的請求,選出一部分出版,還有認為它不妥當的他不出,到他往生之後才出了全集。上一輩的人非常謹慎,怕什麼?怕東西不成熟,不是別人,自己看到的時候不滿意。什麼時候成熟?明心見性,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所以我們流通,流通古人的東西,好!我們流通它就等於是我們自己東西流通,為什麼?不是志同道合,我看他的東西不贊歎、不歡喜、不得利益,我絕對不會流通它。
古時候,書有,流通量少,書本很不容易得到,價錢太貴了,因為那時候沒有現代的印刷術,這麼方便、這麼快速。你到金陵刻經處去看看,古時候那個印刷,一張一張紙,手工。一天一個人能夠印幾本書?三本。一張刷出來,然後把它裁整齊,裝訂成為本子,一天只能做三本。所以書籍的價值高。商務印書館印的《辭源》,這是字典,上下兩冊,這麼厚,精裝本。民國初年,你看看後頭定價,這兩本書大洋五塊錢。五塊錢大洋有多大的價值?給諸位說,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在那個時候,一般的小公務員收入兩塊多錢,能夠收入五塊錢是中等收入。一部書就完了,你就知道書多貴,一般人真的買不起。
《大藏經》,沒有人敢說,說家裡能擁有一部《大藏經》,那是作夢。《大藏經》從哪裡來?皇上頒賜的。別的省我不知道,我出生在安徽省,我們安徽全省只有兩套半《大藏經》,兩套完整的,一套殘缺不齊。經典從哪裡來?到藏經樓去討單,討單就是我在這裡抄經,給我一個睡覺的地方,不是一個房間,一張床鋪,你住在寺院裡,日夜去抄經。你想讀的東西自己抄,沒有得買。所以藏經樓你進去之後,有不少人在那裡抄。經書買不到,所以非常貴重。大富人家他請人替他抄,他想要哪些經典,他未必念,他在家裡供養,家裡頭供養有幾本線裝書,那叫書香門第,那個代表他的身分。不是供這些藝術品,書價值最高。現在太便宜了,一部《大藏經》,當年我在台灣印的時候,成本只要二萬多塊錢,賣的時候大概賣六、七萬,成本二萬多塊錢。我們印送很多,總的合起來將近一萬套,你說這在古時候作夢都不敢想的。這個地方勸我們印經,印經功德無量。
迫切需要流通的就是這個本子,也就是這個批注。我們雖然把科判會進去了,這裡面還有不足之處,下一次再講我慢慢把它修正過來,讓這個《科注》變成個完善的本子。現在還有少數幾處不妥當,這裡面還有錯字,都要把它校正過來,做一個完善的本子,大量流通。「書寫」,現在不要書寫了,現在印刷很方便,數量也很大,價錢很便宜。在從前書寫。「供養」,這個供養是供奉在家裡面的書架上,自己雖然不讀,看到法寶跟佛像就三寶具足,讓我們接觸到,皈依三寶的心就現前。遇到有緣人,真正有能力讀誦、有能力修學的,我們把這個經供養他。所以,家裡面供養是等待有緣的人,這個功德大。
「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受持、讀誦,信受奉行」,真正相信了,聽經教,一般人的目的是斷疑生信,信心堅定,再不疑惑了,就一部經學到底。為什麼?前面跟同學報告過,佛法的修學就是定,學多了心定不下來,一樣心是定的,定能開悟,學佛的目的是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走這個路子可不能多,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中國幾千年來老祖宗教學的理念。教育的智慧是總說,這是智慧裡頭第一個,把它分科,這是第一科。要知道一門深入,深,深到什麼時候?深到明心見性,就到底了,就徹悟了。徹悟之後,你沒有學過的全都會了,為什麼?全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你見性,哪有不會的道理?這個道理沒人懂,說出來也沒人相信,但是它是真的。你要肯相信,一門深入,將來開悟了你就明白了,你才曉得這個方法真好,這方法佛傳的。
方法呢?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沒有人給你講,沒有人教你,自己開悟。為什麼?那個千遍就是定的意思,一千遍不能開悟,一萬遍;一萬遍不能開悟,十萬遍。但是那是修定,不是研究,你一面念一面想著裡面意思,那完了。要知道什麼?經沒有意思,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所以讀誦的時候,決定不能想這一句什麼意思、這一段什麼意思,不可以。因為這個時候不是叫你講經,你的智慧還沒有開。有沒有這種情形?有。就好像燒開水一樣,水沒有開透,但是冒泡了,智慧已經往外冒了。冒的時候絕不能跟著它,跟著它就完了,你就到此為止。不理它,意思出來的時候也不理,還是一直讀下去。一定要到大徹大悟、到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一悟一切悟,到那個時候才求善知識給你印證,給你證明。
摘自《2012淨土大經科注》第616集 淨空老法師主講
2014年2月6日講於台南極樂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