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誦《阿彌陀經》,談談信願行


 2014/3/5    熱度:6581    下載DOC文檔    

我記得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曾說過《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小本的《無量壽經》。我細讀《阿彌陀經》真是由衷的感歎,佛在這部篇幅不長的經典裡,以通俗易懂的話語,清晰的語言層次,為眾生傳授了普被三根,利鈍兼收,了脫生死輪回的方便易行之法——念佛法門。真稱得上旱地驚雷,喚醒沉淪於苦海(中)的無量眾生,為他們指明了一條走向無量壽、無量光前景無限美好的坦途,字裡行間盡顯彌陀慈悲本誓願海。

在《開經偈》裡,有“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幾句,念佛法門就是我們末法眾生百千萬劫難值難遇的無上甚深微妙法,是治愈各種心病的阿伽陀法藥,是六道罪苦眾生出離的普渡慈航啊!釋尊在經的最後語意深長地說:“是故,捨利弗,如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佛不放心啊!因為這樣一個六方、乃至十方諸佛舒廣長舌相,異口同聲贊歎、弘揚的念佛法門,使很多菩薩都成就道業,卻很難為業海沉浮的眾生所信。 

“信為道源功德母”、“唯信能入,惟智能度”。由此可見,信是多麼重要的一個環節的啊!信什麼呢?首先要打破“佛教是迷信”的偏見,在修學中去扭轉自己的錯誤知見,樹立“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學是一門認知宇宙運動總規律及其真相的科學”、“佛法是指導無量眾生世出世間生活,令眾生離苦得樂,最終出離生死苦海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門”的觀念。修學者應堅信佛不是神,而是大徹大悟宇宙真相的覺者。佛與無量眾生的心是相通的,佛、心、眾生三無差別,是一不是二。佛出興於世是為什麼?惟說彌陀本願海。為的就是向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救度苦眾生,入佛本願海。佛是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诳語者。既然如此,佛沒有必要、也不會哄騙眾生。有了這個堅“信”的基礎,我們學起佛法來才能不斷深入。 

第一個問題出來了,我們為什麼要深入經藏,聽高僧大德們講經說法呢?因為我們要學佛,學著像佛那樣去生活、像佛那樣有大智慧。智慧如海,唯深入經藏可得之。 

接下來的問題是,既然我的心與佛等無有異,佛的智慧,我也有啊!我還學佛法干什麼?是的,你的妙明真心與佛無二無別,正如釋尊悟道時感歎所說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後邊的話就是回答我們問題的答案“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法就是釋迦佛給眾生留下的破無明,除業障的法藥,讓我們破除煩惱習氣,清除八識田中污穢之物的遮蔽,顯現自性本有的光明。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學了佛法,具足信、願、行這個淨土資糧,等到了極樂世界就可以同佛一樣無量壽、無量光,就可以過上安樂無憂的生活嗎?同修,我們修佛是“不為自己求安樂,旦願眾生得離苦”,修佛要成佛,成佛不是為享樂,而是為度無量眾生出苦海。你會問“我行嗎”?我說“怎麼不行,你的自性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啊!我們的這顆妙明真心,是佛法身的一部分,具足根本智,無所謂“得”,也無所謂“失”。這個自信心要有!“信自”的問題在這裡解決了。這兩“信”先清除了學佛的初步障礙。 

釋尊說《阿彌陀經》,告誡我們要信受佛語和諸佛所說的是什麼呢?“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土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經文起始,佛就把你引導進入另外兩信中,信有阿彌陀佛,信有極樂世界,甚至把極樂世界因何而得名都告訴了你。讓你知道,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不是一些人所說的子虛烏有,(是)確實存在。阿彌陀佛是世自在王如來在世時,捐棄王位,睿智高遠,閱盡二百一十億佛土之優劣,發四十八願心攝受無量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離苦得樂的法藏比丘。佛與淨土皆是為酬願眾生,利樂有情出興於世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經歷勤苦的修行,以其無量功德所成就的。我們這個世界,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愛離別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說是八苦,實是無量苦啊!這些苦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因為這些苦都是我們的業力感招而來的。我們到這裡,已經具足“四信”了,“信佛”、“信自己能成佛”、“信有阿彌陀佛”、“信有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個“信因、信果”。其中念佛法門的修行者不但要信因緣果報,還要信念佛是以因地之心暗合彌陀果地之覺,因為心即佛,佛即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修六度法門種的是菩薩因。念佛種的是成佛之因,有因必有果,因果圓成。黃念祖居士說:“我們現在所念這本《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羅什大師所譯,要求念到一心不亂,唐玄奘大師所譯此經中則把這一心不亂譯為系念不亂,兩譯合參,便知羅什大師的‘一心’相當於玄奘大師的‘系念’,就是說一心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現在合參兩譯,知道一心同於系念,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至於現在達到一心不亂也是可能的,往生時品位就更高了。”我們就以普賢和文殊兩大菩薩來說,他們都是念佛得生淨土的。普賢發願偈中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發願偈是:“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這裡的五言和七言實質相同,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們:“《文殊說般若經》中有‘系念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可見念佛功夫難思。上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悉皆念佛求生極樂國土,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隨自身;空谷回音,必應於響。從因得果,果不離因。念佛之功,功不唐捐。往生之願,決不虛發。”能這樣信,名為信因果。我們具備了六信,又有釋尊傳授的念佛的易行方便法門,要堅信:信願具足,老實念佛,必定往生,一生補處成佛。 

我們有了深信,依人們的心理就在想,既然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到底是什麼樣呢?我們為什麼說佛是高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呢?他老人家知道眾生所求、所需、所願,講法契機契理,能善巧方便,循循善誘。釋尊先從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說起。從“又捨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釋尊講得很詳盡啊!講了有四寶周匝圍繞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講了金沙布地的七寶池,八功德水,以及四寶合成的四邊階道。七寶嚴飾的樓閣。講了池中的大如車輪、光艷耀目的各色蓮花。還有淨土上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紛紛飄落的曼陀羅華。清晨,聖眾帶著妙花供具游歷十方,供養諸佛。在這片佛土上有阿彌陀佛為令法音宣流變化的能夠說法的白鶴、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環境、這景色只有西方世界有,足以喚起我們的欣慕和向往的心,以及渴望融入其中的親切感。九品蓮花,四土才是我們這些遠離慈母的游子真正的故鄉啊!佛像是慈母,兒行千裡母擔憂,我們有沒有常常想念母親呢?我們末法凡夫沉浮於苦海、泥沼中,往往還以苦作樂,渾然不覺。若我們也像母親記掛兒女一樣,時刻把母親放在心上,那真是母子相憶,不相違遠啊! 

佛在經典裡多次說明,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說完了依報,說正報,表有情世間。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諸上善人等,是極樂的正報。依報是指環境,西方淨土的依報是佛菩薩的依報,娑婆世界是凡夫的依報,大家想想,貪、嗔、癡、疑、慢諸毒的凡夫,醉生夢死,追逐的是名、色、財、食、睡,這樣的正報所感招的依報是什麼樣子?可想而知了。所以我們要學佛啊!轉依報要從根本轉起,破無明,除業障,降伏煩惱習氣,用佛法來觀照,轉變我們的心性,從性起修,全修即性。這樣,修行就走對了路頭。釋尊講正報,首先講的就是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佛在經典裡從始至終,自問自答。捨利弗這位智慧第一的弟子也是第一次聽到念佛法門這個難值難遇難信之法。但是這些常隨佛學的弟子們深信佛的說法。他們沒有半點疑惑心,所以他們當下就得法益。釋尊講了阿彌陀的意思就是無量壽、無量光。佛講法最能隨眾生心而為利益。眾生不是住於生死嗎?懼怕生死,佛給我們講西方淨土的眾生都與阿彌陀佛一樣是無量壽、無量光。佛在經典裡講了西方淨土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和菩薩,生到極樂國土的眾生皆是三不退轉,位不退、識不退、念不退。其中很多人一生補處作佛。多到不是算數可以算得來的,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這裡佛第一次殷切地勸有幸聽聞到這部經的眾生,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個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佛話鋒一轉,為什麼呢?“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些諸上善人指的是誰呢?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蓮池海會佛菩薩、大乘聲聞賢聖等西方極樂國土的一切人民。大家看看我們所住的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我們所聽到的、所見到的是什麼事、什麼人?這也是凡聖同居土,但這是一個煩惱煎熬的三界火宅,五濁惡世,其苦無量,是個穢土。佛接著又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些條件和要求對我們念佛人來說都是具備的,我們能在末法時代、五濁惡世得遇佛法,特別是得遇念佛法門這樣一個無上深妙法,就說明我們善根深厚,佛緣深厚,過去世禮敬供養過十方諸佛。深妙禅偈,第一句就是有大福德者始念佛。善根福德有了,因緣是什麼?我們念佛人與佛的緣深厚久遠,與念佛法門有緣啊!佛對捨利弗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是修淨業三福的人、修十善業的人。你有幸聽到了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並執持名號,這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念佛法門是靠自力與佛力的結合,往生淨土的。你念佛時就是佛念你時。你信願不足,信心不足,不念佛,或者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懶惰懈怠,佛干著急啊,接引不走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關鍵的問題是臨命終時能不能萬緣放下,提起念佛的正念,這一點要做到著實不容易,這與平時念佛有很大關系。平時沒有真為了脫生死輪回而念佛的心,關鍵時刻滿腦子都是顛倒夢想,兒女情長,是很難提起正念的。人到那個時候所面臨的考驗是很大的。氣息奄奄,四大分散,六神無主,我們能把握得住嗎?在病中,我們還難以提起念佛的念頭啊!我在這方面有切身的感受,腿摔傷後剛做完手術,打著石膏躺在病床上,發著燒,昏沉沉的。一個大病房八個病人,加上家屬就像趕廟會。環境加病痛,提起念佛的正念是真的不容易。 

佛能不能以大法力將眾生救出苦海呢?能!在《妙法蓮華經》裡,大長者看到自己的兒子們在火宅中嘻戲。火宅中到處是毒蟲、蛇獸,火宅且隨時有坍塌的危險,大長者以大威神力是不難將兒子們救出來的,但是如果他們意識不到火宅危難來臨,會貪著玩樂,就是走出,還會去而復返的。因此才用羊車、牛車、鹿車及其珠寶來誘導兒子出離。這是佛知道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妄想、分別、執著太重,救度眾生要從覺悟眾生開始做起。我的親屬中,有一位長輩,她是個質樸、厚道的農村婦女,我曾跟她說起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她聽了,很高興,常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那年去世後,就因為心裡還有掛礙,惦記著兩個兒子,當時沒有往生。這掛礙、這顛倒夢想厲害不厲害?現在有一種本願念佛的法門宣揚“你只要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念佛,佛也會念著你,到時候來接你”。這是謬論啊!是在誤導眾生。最近,我看到了一篇刊登在佛教刊物上的文章,有這麼一段話是這樣的“平時常能聽到‘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設身一想,真沒膽量來承當。就造作心來講,是怕苦才念佛,若能夠主動放下萬緣,我一定先放下了‘念佛’。越苦越念佛,實在是因為了知佛可給轉苦為樂。更何況苦緣現前,更多的現象是可能念不出佛來——管他呢?往生是阿彌陀佛做成的,能念就念,真不能念,慈父也在念我們”。大家聽出味道來了吧?萬緣放下就是到了關鍵時刻,這時候他一定先放下念佛。這不是把眾生往三惡道上引嗎?他認為怕苦才念佛,因為阿彌陀佛能轉苦為樂,把自力的作用拋到一邊去了。更為荒謬的是,他認為往生是阿彌陀佛做成的,佛有這個誓願就行了,我這裡能念就念,真念不了,佛也會念著我們。不錯,佛時刻在怋念著眾生,佛念你,你不念佛,能得救度嗎?這是魔說,不是佛說。這樣的文章能刊登在佛教刊物上,我真是感到遺憾。 

《佛說阿彌陀經》中說“執持名號”,“執”是什麼?不是不讓執著嗎?對,佛號是法,現在讓我們以一念代萬念。執到什麼時候?入了念佛三昧,那時“沒有能念佛的我,也沒有我可念的佛”了。一句“阿彌陀佛”具足戒定慧,涵括著佛的無量功德和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了十方佛,因為阿彌陀佛就是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三身具足了。黃念祖居士解釋:“現在的道場就是希望在這幾天之內把水少開,這就是尅期取證。經中所說的一日,是指二十四小時。所以在道場內要一心念佛,出道場回到家中仍應一心念佛。不要回家就看電視等,心就亂了。家務盡量安排好,可以在七日之內,下至只是一日,專心持念。”那麼,如果念佛沒有達到一心不亂,能不能往生呢?印光大師在他老人家的《文鈔》和《菁華錄》裡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未達一心也能往生。能否往生關鍵在信願,蓮品高低要看念佛功夫。 

釋尊他老人家太慈悲了,“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在這裡,佛第二次殷切地對眾生說,如果有眾生聽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樣大的真實利益,真的要發願求生到那裡去了。釋迦牟尼佛贊歎、弘揚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六方恆河沙數諸佛也在各自的佛國,出廣長舌相。佛是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诳語者,佛的舌相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同在殷切萬分地教誨無量眾生“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裡的信是稱贊是六方諸佛勸誡眾生而說的,勸眾生應當深信、受持、稱揚、贊歎不可思議功德。什麼不可思議功德呢?我理解這裡有兩層深義。一是六方、乃至十方諸佛都同聲稱揚、贊歎、弘揚念佛法門,善男子、善女人只要深信、切願、力行,如法修持。臨命終時,萬緣放下,遠離顛倒夢想,提起念佛求生淨土的正念,即可得阿彌陀佛與其聖眾的垂慈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功德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二是釋迦牟尼佛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覺悟群萌,為世間一切有情眾生,宣說這個難信之法。這個功德是滿虛空,遍法界的,它的不可思議處,恰恰就在眾生難信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蒙佛接引,到極樂世界去的情況下,給眾生宣說了這個普被三根,利鈍兼收的易行、方便法門。這樣的功德能夠救度多少眾生離輪回苦海,登智慧彼岸啊!念佛法門在釋迦佛在世時,弘揚開來都那樣難,在末法時代,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更甚於當年的情況下,眾生障重福薄,也就更加難信。何為五濁呢?劫濁,在這大劫中,成、住、壞、空、刀、兵、水、火、饑荒、疾疫等災難重重。見濁,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種種邪見,渾濁自性。煩惱濁,貪、嗔、癡、疑、慢五毒,擾亂心思,遮蔽自性。眾生濁,所有眾生,都是身心不淨,沉淪苦海,求脫無日。命濁,因果並劣,壽命短暫,一息不來,便成後世。在這樣的五濁惡世,如果不持名念佛,帶業橫出三界,決不能得度。如果不持名念佛,即凡夫心是佛心之行,決不能得度。如果不持名念佛,欣求極樂,厭離苦海之行,決不能得度。如果不一心念佛,即得往生,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決不能得度。當我們憑著信願,持念一聲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 

佛在講法時惟恐與會眾聽不明白,又自問自答,捨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聞是經,是指聽到《阿彌陀經》這部十方諸佛一口贊歎、弘揚的經典。一要能信受,二要能依法行持,十方諸佛都會護持加被的,念佛者是不會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的,一定能夠修行不退成佛。到這裡,我們該堅信不疑了,這部經,我們要做到信以能讀、讀以能誦、誦以能持,廣為人說,信願具足,老實念佛。念佛貴在老實,這“老實”是指不加雜、不起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念頭,不懈怠、行願等持,一向專念。黃念祖老居士勉勵學人,“老實念佛,念念中暗契無住生心,念來念去,念到事一心,見思惑任運脫落,便是進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身,便是真實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無明,明顯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便成正覺。”並告訴我們:“初機學人,必須從明理生信處入手,信心既深,必發切願,願心懇切,必起正行。正行專一,自易純熟,功夫純正,無有夾雜,功力殊勝,速消業力,業淨功純,妄想自然不生,妄想執著全空,本有佛性朗現,這就是全部修持的過程。” 

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典的後面,又第三次慈悲地囑咐與會者,這當然也是對我們說的“是故捨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捨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捨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每當我讀誦到這裡,由衷地感念佛恩,體恤佛心,佛一而再,再而三地囑咐眾生要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又一次次地教化眾生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如果我們到這時還有什麼懷疑之處,還不能夠如法修行的話,怎麼對得起釋尊和十方諸佛的殷切期望呢?那不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之外,就是業障深重之故了。釋迦佛在這部經的最後,再次由衷地感歎:“捨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讓我們依佛的教導,信願具足,精進修行,真為了脫生死而老實念佛.藕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什麼?就是念佛法門。只有信願具足,老實念佛,我們才能得度,成就道業,同入彌陀的本誓願海。 

以上是我讀誦《佛說阿彌陀經》的點滴感受,敬請同修們指正。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