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 太上感應篇節要(第1集)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我們這三天來,學習了印光大師的「天下太平之根本」這個開示,在開示當中反覆的強調因果教育,強調家庭教育。他老人家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因果是佛菩薩度眾生、聖人治國平天下之大權。如果捨離了因果教育,即使聖人再世,佛菩薩再來,也沒辦法挽救社會、救度眾生。所以我們響應印祖的號召,我們來認真的學習因果。因果教材裡面最好的一部莫過於是《太上感應篇》,這是印祖要求我們把它當作日課來受持。在家庭裡面也以此來教孩子,孩子從剛開知識了,就是懂事了,開始明白道理的時候,大概就是五、六歲,就應該把因果報應的事理跟他講,反覆講。讓他把《太上感應篇》要背熟,而且常常跟他講《感應篇》裡頭的意思。他如果做錯事了,或者存心不善,做父母的也要聯系《感應篇》裡頭的教誨給孩子指出來。所以父母本人也要熟讀《感應篇》,而且要落實,你才能夠教孩子。 學佛的人,《感應篇》更離不開了,這是師父上人提倡的三個根之一,而且三個根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根,它是因果。所以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不能夠忽視這個扎根的教育。我們希望要往生西方,那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果我們存心不善,往生西方是徒有虛願,是不可能實現的。不僅要善,而且要上善,善到了極處,善到了極處就是清淨心現前,自性現前了,往生西方就有把握。所以我們在信願持名的修學當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太上感應篇》的修學,它是我們淨土法門的助修,能幫助我們斷惡修善,消除業障。所以剩下的三個晚上,我們在一起認真的學一下《感應篇》。 《感應篇》,印光大師當時非常的提倡,他在《感應篇直解》這部小冊子裡頭寫了一個序文,序文寫得非常好,我也曾經講過這個序文。它裡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太上感應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禍YIN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作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這段大意是講這部《太上感應篇》,「撮取」就是會集了吉凶禍福的至真至善的理論,發起了掀天動地、觸目驚心的議論。這篇文章別看它很短,不到兩千字,裡頭講我們的善惡,從心到行、到果報,基本上都概括盡了。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的得什麼善報,作惡的得什麼惡報,全都講得非常清楚明白。可以說我們任何一個人犯了錯誤,你都能夠從《太上感應篇》裡找到你錯誤的那個提法,跑不出這個范圍。所以用《感應篇》來做為我們自己修身積德、改過自新、忏悔業障的標准,做為功過格,這是最好的教材。 過去清朝的大居士彭際清,承其家道,終身奉行《感應篇》,每天都讀,終身不間斷,所以他能成為大成就者。他沒有去做官,考上進士之後在家裡學佛,著作很多,真是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最後他倡導回歸淨土,他有《無量壽經》的節校本,是用康僧铠的本子做節校。還寫了一篇《無量壽經起信論》,就是他對《無量壽經》的注解,往生也是極為殊勝。他的侄子彭希涑作了《淨土聖賢錄》,這部書很有名,大家都知道,可能還不曉得是他侄子寫的。所以先賢給我們做榜樣,我們要在佛法修學上有大成就,也要像彭大居士一樣終身奉行《感應篇》。 我其實過去有講習過《感應篇》,自己也認真的受持過一段時間,後來就中斷了,講別的經了,儒家也講一些,道家也講一些,佛家也講一些,講了不少,沒有專。最近在讀《天下太平之根本》這小冊子,才回過頭來重新把《感應篇》揀出來繼續受持,現在感覺到不能中斷,這中斷了都會有倒退。所以我也發願,這個《感應篇》也做為日課終身奉行,用它來做我們的助修,輔助我們持名念佛,這是糾正我們的存心,非常重要。所以雖然這一篇是道家的經典,印祖說,「究極而論,止乎成仙」。它本來是為了讓你成仙的,成仙得修這個心地。但是如果能發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你看,看你用什麼心來學。什麼是大菩提心?蕅益大師說,信願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我們以這個心,求生淨土的心來學這部《感應篇》,來落實它,也一樣可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圓成佛道。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把它做為我們淨土學人的戒律。 我們時間關系,就不能夠從頭到尾把《感應篇》講下來。過去有講過,師父上人有一個很詳細的講解,但是已經是十多年前講的。近來他在講經當中反覆提倡讓我們學,但是沒有工夫來講。我們要認真的來學,我給大家講,自己學也跟大家一起學。這次因為只有剩下三個晚上六個小時,所以我們只能夠講一個節要。這節要是師父上人早年做的,講這個節要,我來講,總共從這裡面抽取了五十六句。實際上《感應篇》句句都精彩,但是因為時間,就是時間關系,不能全講,所以不得不用個節要。這師父上人已經給我們想好了,所以我們就用這個節要來講,希望能三天晚上講出來,讓大家至少有這樣的印象,回去認真的受持。最好能夠把我們師父老人家過去的講記拿出來認真讀一讀,有時間可以讀讀《太上感應篇匯編》。我們現在就進入講解了,首先介紹講題。這個篇題: 【太上感應篇節要】 『太上』就是太上老君,他姓李名耳,我們稱為老子,號伯陽,是周朝的聖人,跟孔老夫子同一個時代,比孔子要年長,後來得道成仙了,成為道家的始祖,所以後人尊他為太上老君。這一篇文章是太上勸人作善斷惡的文章,所以冠以太上之名。『感應篇』這個「感」和「應」就是講因果,有感就有應。感是你現在造作的事情,應就是果報、報應,人以善感,天以福應;人以惡感,天以災應。我們人心行要是善,善良,天就降福;如果我們的心地不善,就會感得災禍。這是簡單介紹篇題,實際上往深處說可以說得很深,用佛經的意思講就講得很透徹。譬如說太上,它是代表自性,表道,道家講的道,就是佛家講的自性,是宇宙的本體。一切萬物都是自性所生所現,從什麼生的?我們念頭生的。所以《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念頭、妄念,自性裡沒有念頭,本不生滅、本不動搖、本自清淨。但是它能生萬法,生萬法有緣起,緣起就是念頭,一有念頭就有因果,就有感應。所以因果是相,自性是本體,這「太上感應」,太上是本性、本體,感應是因果,是相,性相是一如,性相不二。 所以這因果自宇宙發生的時候、產生的時候就開始有了,它跟著你念頭一起產生,所以因果不空。這個不空是講它的轉變不空、循環不空,這個因能帶動果,果又能帶起因,這是講我們念頭的起滅是不斷的。善的念頭起來了,自然就感得福報;惡的念頭起來了,自然感得凶災,這就是自性本來的規律。而太上老君給我們很詳細的說了出來,是如何有這個自性感應之理。所以一切的福禍全在於心,我們修行就修這顆心。佛講這顆心能變現十法界,那感應是非常快速,其實我們細細觀察一下,我們現實生活真的是如此。譬如說佛家講瞋怒是地獄道的業因,當我們發起瞋恨心的時候,其實都不用說等到地獄才受苦,就在現在當下。你看滿臉通紅,眼睛瞪得大大的,血絲都冒出來了,咬牙切齒,這個相不就是地獄的相嗎?那個通紅的臉不就好像是油鍋裡炸出來的那個樣子嗎?所以當下就已經是如同地獄一樣!那你就可以知道,這宇宙當中已經產生一個地獄,等著我們將來要受。反之,當我們一念慈悲喜捨的心發出來了,自己會覺得很安樂,很歡喜,助人為快樂之本,你這時候不就等於在天堂一樣嗎?所以感應是非常快速,只要我們留心,其實感應都是同時,因果也是同時。這是簡單介紹個題目,再往下,因為時間關系,我們都是很簡單的直講,不能詳細,詳細的話講不完,一句就可以講六個小時。下面我們看第一句: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就看第一句,這句話意思是說太上老君講的,太上老君就代表聖人,這是聖人的教誨,也就是真理。凡人禍害和福利本沒有一定的門路,只是人自作自受,這個『召』就是招來,自己的善就招福,惡就招禍。第二句連在一起講: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是講如同影子跟著人的身體,身體走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這個『如影隨形』是講三層意思,第一個是講因果感應必定不差,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你有什麼樣的身子就有什麼樣的影子,你身子胖影子就胖,身子瘦小影子就瘦小。第二個是講善惡感應迅速,因果同時,有身子只要在光底下馬上就現出影子,同時的。第三是比喻果報影現,一切法唯心。那個影子是來自於身,身是他影子的本體,那個因果報應的禍和福,它的本體就在於你的心地。所以吉凶禍福確實沒有門的,那個門在哪?就在你的心念,你的念頭起動之處就是禍福之門。這一念善,福的門就打開,福就往裡頭進了;一念惡,這禍的門就打開了。 為什麼人會有善惡的念頭?這原因就是有迷悟不同。其實人之初,性本善,本來都是善的,人本來不會有惡念的,惡念是因為迷失了本性。迷的樣子是什麼?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這就是迷的樣子。覺悟的人不考慮自己了,一心就想著幫助別人,這就是善。所以善惡怎麼定義?為自己的就是惡,為別人、為眾生的就是善,在乎你的心地,不在乎事。譬如說大家都是做義工,你為什麼來做義工?做義工是好事,是不是善?未必,看你存什麼心來。如果你做義工,我純粹就是為正法、為眾生,沒有絲毫為自己考慮,這是善,你感得的是福報。如果我做這個事情當中夾雜自己的名聞利養,夾雜自私自利,夾雜著一些權力欲,有控制占有,發號施令,甚至作威作福,那就是惡。所以善惡全在你自己的心,論心不論事,那個果報也是論心不論事。所以這個時候就很容易迷惑人,為什麼?我明明看他是個好人,做那麼多好事,結果他為什麼有惡報?這就是會迷惑人的地方。 過去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谛閒老法師就講過這麼一個故事,真實發生的。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時候,有一個鄉紳,就是退隱的大富長者,很有錢,在鄉下他的家鄉做很多好事,修橋補路、齋僧、濟貧,他家有錢。結果死了之後,他的太太很想念他,找了個法國的通靈的人,能夠看他到哪一道去了,找來看。結果看到這個人下了地獄。這太太不能接受,為什麼會是這樣?說是因為他曾經侵吞過赈災的巨款。後來谛老遇到他過去在清朝末年一起當官的一個老友,談起這個事情,他老友心知肚明。為什麼會是這樣?當時這通靈的人是找到一個靈鬼,說出這一段連他太太都不知道的事情。原來這個人早年在清朝清政府做官,當時因為有災荒,饑民很多,清政府撥出很多的銀兩去赈災,由他去赈災。但因為清末民初的時候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所以他想到清朝已氣數將盡,他這個銀兩自己就匿下了,沒有去赈災,結果死了很多人。後來民國推翻了清朝,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沒人追究了,他也就樂得其所,把貪下來的贓銀全都帶回家,過上退休的晚年生活。這個事情他誰都沒告訴,連他太太都不知道。他拿了這些銀子可能覺得有點愧疚,所以他就拼命做好事。做的好事是不少,但是他的贓銀可沒有全部拿出來,所以那個果報還是在地獄。一般人就不知道,看得就不明白,為什麼行善變成惡報?不知道他的心地,當時做的惡業太惡了,害死的人太多。這個業太重,而他自己又不肯忏悔,他沒有發露,沒有改過自新。如果真正發露忏悔,改過自新,把他所有的贓銀全部奉獻出來,一分錢不留,去大做好事,可能可以減輕一些罪業。但是這個事確實不容易,為什麼?因為他害死的人太多,這些冤親債主不饒他,肯定是在陰曹地府告狀,閻王爺派黑白無常把他拿下。所以這個善惡報應一點都不會亂,一點都不會有差錯,只是人未必知,但是天知地知鬼神都知。 在清朝年間,崇明那個地方有一個人叫黃永爵,有一天遇到一個相士看他的面相,說他只能活到六十歲,短命。後來從南洋有一條船來,遇到了大風,船就要翻了,黃永爵在岸上看到了,立刻拿出十兩黃金給這些漁夫,吩咐他們趕快去搭救,結果救活了十三條人命。後來黃永爵又遇到了那個相士,那個相士看到他的面相很驚訝,跟他講,黃先生,你現在滿臉都是陰骘紋(意思就是你的陰德很厚),你現在不會短命了,你一定會長壽,而且你的兒子將來會考上功名。你一定做了大好事,是不是?這黃永爵才把他的這個事情告訴了相士。後來果不其然,黃永爵生了個兒子叫黃振鳳,康熙己未年的會元(會試第一名),後來他自己也活到了九十多歲,得到善終。所以你看看,遇到這些境界,一念救人的心這就是善,天地鬼神都知道,那個福就加到他頭上。遇到錢財,一念惡,自私心起來了,損人利己,甚至是謀財害命,貪這些銀兩,不惜讓他們這些饑民餓死,這個禍已經記錄在天地鬼神的善惡簿裡面了。所以他本來可以得長壽,本來可以得很大的福報,本來可以得善終的,最後就變得夭折,而且下地獄,所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我們來看第三句: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這一句開始講到十八句,都是講善因善果,種善因得善果,後面是講造惡因得惡報,所以這個因果非常分明,《感應篇》這個文章非常的好。這一句是總說善因善果,講善因,是道就要進,非道就要退。什麼是是道?簡單的說,合乎道理的事情我們就要去做,這叫『是道則進』;不合乎道理的我們就退避,不去做,這叫『非道則退』。什麼叫是道?是道就是順天理、合人心,這些事就是是道。我們能存心無私坦蕩、平等公正、仁慈博愛,這些心都屬於是道;反過來逆天理、違人心,叛逆、不義、虛偽、自私等等,這些心就屬於非道。所以《太上感應篇》整篇就給我們詳細的闡述什麼是是道,什麼是非道,這兩句是總說。而這一個「進」一個「退」兩個字,正是告知我們要用功,功夫就在念頭起動處下手。當我們一念起來的時候,這是屬於是道、屬於善念,我們就要用力的來堅持,來圓滿這個善念;如果這一念是惡念、是不正的、是邪曲的、是害人的,我們就要立刻把它斬除,不能猶豫,不能遲疑。如果一猶豫、一遲疑,這個念頭開始相續、開始發展、開始膨脹,到最後你就墮入魔網不能自拔。所以平時要時時刻刻保持覺悟,能省察自己的念頭。而在事上要謹慎的修持,要持戒,要斷惡修善,個中的道理你才能悟得明白。 往生西方也是靠你的心地,不要自欺欺人,心地不善,想僥幸得生西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為什麼我們念佛共修法會,在晚上就是專門來講因果、講存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這不是浪費時間,不是打閒岔,這是大家有力的助修。很多同修學佛多年,感覺到自己還是業障很重,自己家庭的關系也還是不和,事業各方面都不順利,甚至身體也不好,就是自己的業沒轉過來,為什麼?自己要認真省察。 像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原來的命運也是馬馬虎虎,早年孔先生給他算定了,算得很准,考試該考第幾名,得多少俸祿,吃多少米,命中無子,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全給他算定了。前面二十年完全按照這個算的命運走,一絲毫都不差,他不知道要改造命運,所以他沒有改業力,完全是業力支配他走。但是幸好他也沒干什麼惡事,也沒干什麼善事,所以就是這麼隨波逐流的走,隨著業力走。後來遇到了雲谷禅師,在雲谷禅師那裡坐禅。雲谷禅師是當時的高僧,也是一位開悟的大德,他度人很奇怪,不跟你講話,不跟你說法,扔你個蒲團就讓你擱那兒坐,坐到你自己開悟為止。這了凡先生也了不起,你給他蒲團他就坐,一坐就坐了三天三夜,沒合眼,也沒動念頭。雲谷禅師觀出來了,不能不贊歎。凡人之所以不能成聖人,就是因為妄念太多。你看我們這念佛念了三天,有沒有了凡先生那個功夫,三天三夜都不起一個妄念?別說三天三夜,恐怕就一支香裡頭都不知道多少妄念。所以雲谷禅師也佩服他,說你用的是什麼功夫,為什麼能夠不動妄想?了凡先生說老實話,我沒什麼功夫,我就知道自己命運給算定了,再打妄想也沒用。吉凶禍福全是前定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進退有命,遲速有時,該來的到時到點它就會來,不該來的你想都沒用,所以他就沒妄想。結果雲谷禅師哈哈大笑,笑他,「我以為你是一個有成就的人,是個豪傑之士,結果原來你還是個凡夫!」 這一問,把了凡先生的疑情給問出來了,這一激他,他就要思考,為什麼雲谷禅師您老人家這麼說話?雲谷禅師就跟他講,你二十年來命給人算定了,你都不能改它一改,你說你是不是凡夫?他說命還能改?當然能改。佛法裡講:一切福田,皆由心造。你能改心,就能改命運,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你不能改,不就是凡夫嗎?你現在想想你的命運為什麼不好?為什麼不能夠有功名?因為了凡先生給人算定了只能得秀才的命,沒有舉人,更不能得進士了。你想想為什麼沒有功名?為什麼你不能有兒女?為什麼你會短命?你自己想。結果了凡先生就自己反省,這一問,他就回光返照,找自己到底有什麼毛病。因為有這三天三夜坐禅的這個定力,才一回光返照就找出問題了,這叫開悟。開悟沒有什麼奇怪的,沒什麼玄的,就是你能認識自己的毛病,這就是開悟,悟後起修,你認識了就把它修正過來,改過自新,這就是修行。 了凡先生悟出什麼了?自己確實不應該有功名,不應該有兒女。為什麼?你看有功名的人都有福相,我沒有這個福相。什麼是福相?什麼是沒有福相?了凡先生自己想,我不能積功累行,不能培養厚福,不能夠去好好幫助別人,存心不善,不仁慈。他很大的不善倒沒有,就是像凡夫一樣自私自利,只想自己,不考慮別人,就不能培福報。做起事來又不耐煩劇,做一點好事,像我們說做義工,稍微有點難度,或者有點復雜了就不耐煩了,心浮氣躁。又不能容人,別人有點過失,自己就很生氣,看不慣。還時或以才智蓋人,自己有點才華、有點能力了,就看不起別人、壓制別人。直心直行,這個直心直行的直是貶義的,就是想說就說,口無遮攔,講出的話很刺耳,讓人聽了很難受。輕言妄談,這都是薄福之相。所以怎麼能有科第,怎麼能有功名?這了凡先生他悟了。 為什麼沒有生兒子,沒有兒女?他講了六條,一個,「和氣能育萬物」。我善怒,傷和氣,容易發脾氣,容易起瞋恚心,跟人起對立心,所以不應該有兒子,沒有兒女。還有「余好潔」,這是第一條,太愛清潔了,就是有潔癖。潔癖到什麼?一點髒東西都不能容,別人有一點毛病缺點也不能容,等等,這些都屬於毛病。還有一個什麼?「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他說,「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這是第三個,我為什麼沒有子,沒有兒子,因為沒有愛心。天地能生萬物是因為有和愛,我忍心,這忍就是殘忍,看到人家需要我幫助,還忍心不去幫助他,為什麼?愛惜自己的名節,覺得幫助他很費事,而且我可能要做出很多犧牲,甚至犧牲自己的名節,所以就不能捨己救人,這就是第三。第四個,「多言耗氣」,喜歡講話,誇誇其談,耗氣,精氣神耗了也生不出兒女了。第五,「喜飲铄精」,喜歡喝酒,消耗精神。第六,「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晚上睡得很晚,生活沒有規律。他自己總結,過惡太多了,說不清。真是難得!雲谷禅師這時候才能點化他,為什麼?他肯回頭,肯忏悔,這就有救了。然後告訴他,既然如此,你就把薄福之相去除,你現在好好修厚福,你不就能改造命運了嗎?譬如說你沒有功名,你把沒有功名的薄福之相給改掉,那你就有功名;你把沒有兒女的原因去除,你就會有兒女,你可以改造命運。 所以了凡先生從今以後就認真的改過自新,他用功過格,這功過格多半是用《感應篇》,後來真把命運改造了。本來命中沒有功名,他考上了進士,做的官也比原來命算的要大;本來命中無子,他得了個好兒子;本來壽命只到五十三歲,他到七十三歲才往生,才離開,命運徹底改了。改就是用斷惡修善,如果我們修善不能先斷惡,那個善有漏,你修的福就給漏掉了,可能最後什麼福都剩不下來。所以先要補漏,補漏就要改過自新。而你能改過自新,首先你得有開悟,悟出自己到底有什麼毛病習氣,你悟都悟不出來,你怎麼能改!就像靜瑜老師剛才跟大家分享的時候說,那忏悔都不是真的,做個表面形式,甚至還是用好表現的心來忏悔。這忏悔就忏悔出業障來了,不是忏悔業障,是忏悔出業障,用心不善,他沒開悟,沒覺悟。怎麼才能覺悟?你看看了凡先生,靜坐了三天三夜,心定下來了,定才能開智慧。所以《了凡四訓》裡頭講,祈天立命須從無思無慮處感格。你要祈求天降吉祥,祈求你能夠改造命運,祈求佛菩薩的感應,你要從無思無慮處去感,無思無慮就是心清淨,沒有雜念了,這才能夠真正改命運。所以了凡先生靜坐的那三天是他改造命運的轉折點。 我們現在在這裡念佛,也要把心定得下來,也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我們要感什麼?感阿彌陀佛加持,感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可能就這七天將是你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如果你能認真的依照這個修學,念佛的時候就認真念佛,聽講的時候就認真聽講,認真的領納這些教誨,可能七天之後你就脫胎換骨了。你不能夠改造命運、脫胎換骨,那就是你自己不認真。所以了凡先生是我們的好樣子,他能做到「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真正從自己念頭上下手改過自新,所以他能夠成為賢人。他如果遇到淨土法門,他念佛肯定往生。我們比他幸運,遇到了淨空老和尚,雲谷禅師當時沒教他念佛,現在淨空老和尚教我們念佛,所以我們改造命運肯定比了凡先生更殊勝。為什麼?這是二力法門,不僅靠自己改造命運,靠自己的力量,還要靠阿彌陀佛加持的力量,而且加持力更大,二力主要是佛力。所以我們這一生就能永脫輪回,往生成佛,徹底改造命運。我們下來再看第四句: 【積德累功。】 這就是修積功德,這是佛門裡常講積功累德。怎麼積功累德法?在我們的心地上下功夫,功德都是在你的心,要去認真的去奉行。這個「積」、這個「累」,就說明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你要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讓這個功德圓滿。就好像農夫天天辛勤勞作盼著得到豐收、就像商人努力的經營盼著將來發大財這樣的心態,我們也是積功累德努力去做,努力去修,盼著將來能夠結得往生成佛的碩果。所以這要用真實的心去做,用勇猛的心、精進的心、長遠的心去做這個事情,要排除自己的一切惡念、雜念、邪念,這福田就是我們的心地。 我們大概都看過「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電視連續劇,那個非常好,我建議大家多看。俞淨意公也是跟了凡先生同時代的人,他比了凡先生年長一些,他改造命運比了凡先生更為殊勝。了凡先生改造命運前後用了十幾年,他是從事上下功夫;俞淨意公直接從心地上下功夫,所以他改只需要三年,而且改得比了凡先生更為殊勝。他原來是命運很差很差,考上秀才,本來是很有文采的一個人,結果怎麼也考不上舉人、進士,同侪的人比他差的都考上了,沒辦法他只好去教書,做一個私塾先生。過去做私塾先生很窮,人家供養一點點,所以他生活是非常拮據,就是非常的清寒。而更為不幸的是,他前後生了九個兒女,死的死,失蹤的失蹤,最後只剩下一個女兒。結果他的太太因為傷心,哭得眼睛都瞎了。所以他每天就看著自己的盲妻,看著家徒四壁,非常淒涼,就怨天尤人。他信灶神,《太上感應篇》就講到灶神,每個家都有,專門主一家人的善惡。你這家這個月行善積德,灶神上天給上帝報告,上帝就降福;假如你這家庭裡面造惡,灶神也如實匯報,上天就降下禍。俞淨意公非常相信這個,所以常常給灶神爺寫文疏,寫書信,燒黃紙,求灶神爺把這個信傳給上天。從十八歲考上秀才一直到四十七歲,命運愈來愈坎坷,愈來愈淒涼,到最後他都開始恨灶神爺了,怎麼灶神爺都不給面子,不幫助幫助,怨天尤人。 難得他還相信灶神,所以灶神給他在家裡示現了,化作一個道者點化他,告訴他,你心地不善,雖然好像表面上做了不少好事。他在家鄉開了個文昌社,這是宣傳正法的,護持正法,專門以《文昌帝君陰骘文》為教材,提倡因果教育,印光大師非常提倡,他也提倡。你看做好事、做義工,為什麼還會有這麼樣的坎坷,而且惡報現前?因為他不真實。譬如說他提倡戒YIN、戒殺,自己還殺生,還吃肉,看見女孩子還起心動念、想入非非,只是還沒有這個緣湊合,湊合了之後他肯定會墮落。提倡戒口過,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結果他經常還批評人,還譏諷人,而且講起來隨心所欲的講,講習慣了自己都不自知,造口業無邊。尤其是譏毀有道德、有學問、能教化眾生的這些人,大概他同鄉的文昌社裡面可能也有他譏毀過的。譏毀好老師,譏毀善知識,那個果報都是在拔舌地獄,他自己都不知道,愚癡!幸好他還有這種信,信灶神,還有得救,要是不信,就沒得救了。 所以灶神點化他,你要把這些惡念都去除,否則的話,不僅上天不會給你加福,你會有更大的災殃。說你的文疏其實每篇都上報了,沒耽誤你的,上帝每天就派日游使者來你家裡面觀察你有沒有行善,有沒有真善,發現沒有一件是真善,全是偽善。為什麼是偽善?因為心地是自私的、虛偽的、不真誠,這就是偽善,干再多的好事都是偽善,沒有善報。所以俞淨意這時候不能不服,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怎麼我心裡面想什麼他都知道!真的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這才拜倒在地,服氣了,忏悔,請求救助。灶神就點化他,說你要改造命運的話,「君從今後,凡有貪YIN、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摒除,收拾干干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灶神爺真的是神靈,開示得言簡意赅,非常精辟。說您如果真想改造命運,從現在起,把你的貪念(貪圖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YIN念(男女之事這些念頭)、客氣(虛偽)、妄想(非分之想),這些雜念猛力摒除,把念頭收拾得干干淨淨,只理會善一邊,不能有絲毫惡念。 我們最好的修行法就是猛力提起佛號,只理會這句佛號,其他什麼雜念都排除,這個方法最好。遇到有緣行善事的時候,不圖報、不務名,不是為名利,也不是為果報。不是說想在這裡面做些事情得到點什麼名聞利養,得到點別人什麼贊歎、恭敬、供養,或者希求將來我子孫能夠發達,我身體健康,圖報這個心理都不要有。真善就是心裡清淨,只是為人,為眾生。這件事情不論是大是小、是難是易,實實落落,就是認認真真耐心去做。不管這個事情最後能不能夠辦得成,沒有這樣的得失心,也不要計較,我現在做得多做得少,不計較,該做的努力去做,只要有緣就做。 我相信大家很多參加了四月法會,清明這個法會一萬二千人參加,當時像靜瑜老師她自己都沒信心,這也是很正常。我當時就鼓勵她,這件事情好事,護世息災,二0一二年我們能不能幫助化解災難,你別想著我這能力很小,不行。我當時給她講了個故事,大家都聽過,小鳥的故事,菩薩小鳥。說釋迦牟尼佛前生是一只小鳥,有一次森林發生大火,它為了救森林裡面的這些動物同伴,想著去救火,它沒想自己能不能救,也沒想自己力量單薄。它怎麼做?它飛到附近的一條河那裡,拿翅膀點了一下河水,沾濕了翅膀,然後飛回森林的上空,把那個翅膀的水抖下來,用這水來救火。那當然是不行的,然後它又飛回去,又用它的小小的翅膀沾了一些水,又奮力飛回去,把那個水抖下來。如是這樣一趟一趟的運水,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救火、救眾生。結果最後累得精疲力盡倒在地上,而森林大火依然是熊熊的燃燒,它在臨終奄奄一息的時候仍然沒有放棄救火的念頭。所以感動了忉利天神,這天人看到這地上,居然地界還有這麼一只菩薩小鳥,太感人了,所以就用神力把大火熄滅了。小鳥的善願得到圓滿,它的神識也升上了忉利天,做天人去了。 我跟靜瑜老師講了這個故事之後,她就問我,那你讓我做那只小鳥嗎?對,現在地球的災難就好像森林裡發生大火了,你要不要救這些同伴?我們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沒有力量、不能行的,也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做,看能不能成,能成,眾生有福;不能成,已經盡力,功德也圓滿。結果沒想到,有一只小鳥發心,就招來了很多很多的小鳥。大家知道最後結果,四月法會不是辦得很圓滿嗎?而且大家都大跌眼鏡,居然還能辦得成。這確實不是靠人力可以造就,是靠佛力,而佛力能不能加持,是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發心。就像那只菩薩小鳥,如果它沒有發這樣的大心要救森林大火,也感動不了天人。我們要感動佛菩薩三寶加持,要發這個真誠心,這就是真善。當然法會幾個月就完了,而我們現在發願要護世息災,這是個長遠的事情。因為現在通過法會災難也只能是暫時延緩,未必能根本解決,根本解決要通過教育轉化人心,這是長期工作。 我們要發願弘法利生,尤其是把淨土法門、把《無量壽經》弘遍全世界,發起這個大心來,要真心。怎麼才是真心?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你肯定會遇到困難,肯定會遇到障礙,不能一遇到障礙就退了。《無量壽經》上講,「不生退屈谄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這才是真心。「聽此法門,為求法故…設入大火,不應疑悔」。我們為了弘揚《無量壽經》,護持正法,不惜身命,命給搭上了也沒問題,學這個菩薩小鳥,沒有不能成的事情。但是遇到困難挫折肯定會有,特別是做大事,你要真正為眾生,那魔肯定來障礙,而且不是普通魔,大魔王都來了。但是你心要是真,就有佛加持,魔的力量比不上佛,我們的靠山是阿彌陀佛,還怕什麼魔!但是考驗肯定是有。所以要忍耐心,要永遠心,這件事情永遠做下去,一直做到斷氣為止。斷氣就往生西方了,往生西方還要再回來再做這件事情,直至全宇宙的眾生都得度往生成佛了,我們才罷休,這叫永遠心。「切切不可自惰」,自己懶惰、偷懶,退心了;「也不可自欺」,自欺就是自己心裡虛偽谄曲,好表現,喊喊口號,不是真的,這叫自欺。自欺也欺人,那就得不到真的果報。《楞嚴經》上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因真果才真,你想往生成佛,得要來真的,不能搞假的。「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你自己預料不到,這殊勝的果報現前了。這是『積德累功』。再下一句: 【慈心於物。】 就是用慈悲心對一切萬物,連蚊蟲螞蟻最小的生靈我們都尊重,我們對它都要慈愛。慈愛是萬善的根本,這就是孔子說的仁,佛家講的慈悲為懷,《普賢行願品》裡講的大悲為根。大悲是菩提心的根本,菩薩因為有大悲心,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願意發心救度一切苦難眾生,這種大悲心就能長養菩提心,就能讓你往生西方。因為往生西方的條件,《無量壽經》二十四品講得很清楚,三輩往生都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我今年六月法會分享學習《淨土大經解》我講的題目,這是一部《無量壽經》的綱宗。發菩提心最重要,一向專念是輔助,是保持我們的菩提心。光是念佛,沒有真發起菩提心,不能往生。而菩提心之根本就是慈心,慈悲心,對一切眾生都愛護。因為一切眾生都有靈性、都有血氣、都有父母,都知道愛惜身體,這跟我們人沒有什麼兩樣,為什麼我們竟然為了飽自己口腹之欲而去戕害生靈?殺它、吃它,把自己的肚子變成一個屍骨堆積的墳墓地,造無窮的殺業。 我們常常有放生的同修就有感覺,你看你到河裡放那些泥鳅,放那些鳝魚,那些魚放下去之後,它們對你念念不捨。甚至會從水裡頭跳出來,表示對你的感恩,久久不忍離去,讓人看了都會掉眼淚。生靈都一樣,跟人一樣,我們怎麼能夠戕害它的生命!所以應該怎麼樣?戒殺吃素。素食的利益就不多說了,它能養身,能養心,能養性,養性情,利益無量。反過來,如果殺生,那就禍殃很大。中年以後得的病不外乎是兩條引起的,一個是YIN,一個是殺,百分之九十都是這兩條。我早年認識一個學佛同修,學了佛之後知道因果了,忏悔自己,說過去自己吃了很多的青蛙。這是廣東人,廣東話田雞就是青蛙,田裡的雞,就是青蛙,好吃。青蛙下半小腿部分沒什麼肉,他就砍,把它砍掉,活生生砍掉之後再做來吃,砍了無數的青蛙腿。所以他中年以後患了膝蓋的嚴重的風濕關節炎,痛得不得了,知道自己就是過去斬青蛙腿造成的果報,這果報真的就在眼前。再看底下一條,第六: 【忠孝友悌。】 這四個字概括了倫常道德。儒家講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講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八德全在這四個字裡頭概括,修身立德、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這四個字,乃至你學佛將來成佛作祖,修道的將來想成仙,也離不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基礎。『忠』就是對君、對長輩要忠誠,當然也包括對一切人。忠,你看心上一個中字,就是心裡不偏不邪,這叫忠。怎麼才能夠心不偏不邪?無私就可以了。一有私心,肯定就偏了,就邪了。譬如說做義工,如果我們管法寶,要流通法寶,忠心是怎麼樣做?我要盡心盡力的把這個流通法寶的工作做好,使得愈多的眾生受益愈好,這是忠心、無私,只想著為眾生。如果有私心會是什麼樣?法寶太多了,太麻煩了,編一些理由拒絕。然後人家來求法寶,看到這個人不太順眼,不給,或者限制數額。明明我們很多很多堆在那倉庫裡,人家想要多一點,不給,這是我們的紀律,不能給多了。實際上他心裡不是真是有紀律,他心裡是有私心,這就不忠。舉這麼一個小例子,其他的就不勝枚舉。自己總要在工作當中去檢點自己的存心,存心一定要無私,這才能夠忠。因善果就善,因不善,你想在這裡修福也修不到,甚至可能造罪業。造什麼罪業?譬如說你障法,障法就是愚癡果報。 如果是做國家公務員,盡職盡責,為國為民,這就忠。在古代忠於國君、忠於皇帝就是忠於國家,希望國家能夠繁榮昌盛,所以忠君愛國第一條就是為國家舉賢才。所以過去,如果一個地方的官員三年當中都沒有向國家推薦一個賢才,那就失職了。為什麼?他心裡沒有國家人民,他不是念念想著我去找好的人才向國家、向皇上舉薦,替萬民造福,那肯定是有私心。不是說他那地方沒有賢才,可能有賢才,他把他壓制了,這個人不來討好我,我不能給他舉薦,這就是私心。誰來討好我,誰來給我供養,我就舉薦誰。所以過去有買官的,這是什麼?以權謀私,這就不忠。不忠的果報,現世肯定最後身敗名裂,甚至家破人亡,來世必墮惡道,甚至下大地獄。古今的例子就太多了,你看秦桧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忠是建立在孝的基礎上,孝是忠的根本,所謂忠臣出孝子之門。岳飛為什麼能夠盡忠報國?他就是孝子,聽他媽媽的話,他媽媽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沒有一絲毫違逆之心。所以當他考上武狀元了,要替國家效力的時候,他媽媽在他背上用針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他就一生謹守著他母親對他的教誨,忠孝得以兩全。所以沒有孝心的人不可能有忠心,你想想連他父母都不能夠愛、不能夠尊敬,他會尊敬誰,他會愛誰?表面上他忠君,其實是假的,這叫虛偽谄曲之心,他肯定有所圖。有利可圖他就表現得很忠誠,你看他沒利可圖的時候,對那個原來的領導理都不理,為什麼?就是沒有真心。真心要從孝心中發出來,孝是人倫的根本,是百善之先。能夠對父母敬愛不欺,你才能夠對君上、對領導忠誠不欺,多少欺君之人都是因為不孝。而欺君的人往往是表面奉承,所以孔老夫子講忠臣是什麼樣的人,是敢於犯顏直谏,但是絕不欺君。他看到領導有過錯,他一定會非常誠懇的向領導建議,就是勸谏。因為他從小就做到《弟子規》的「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谏不入,悅復谏,號泣隨,撻無怨」。他從小已經養成這個孝心了,對領導也是這個孝心,移孝作忠,一部《孝經》就講這個道理。欺君之人反過來,他不敢犯顏直谏,為什麼?怕損害自己利益。孝要講起來也可以講六個小時,這是不能夠太展開了。過去我母親跟我講了一個專題叫「母慈子孝」,家庭教育三十年的心得分享,講了七個小時的光盤,大家可以參考。我過去也講過《孝經》,《孝經》就是講孝的,一個字,過去講了四十小時,這裡就不展開了。 真把孝道做圓滿你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習氣沒有破,他覺得自己還是不夠孝,還是有點對不起父母。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就是孝子,認為自己很好,你就麻煩了,你就不能進步了;認為自己不好,這時候你有進步。所以舜之所以能成為大孝子,就是他一生覺得自己還是不孝。他父母想盡方法要殺他、害他,他都沒有對父母有絲毫怨恨,沒有對立,只是覺得自己不孝,讓父母傷心煩惱。你看,只改自己的過,不看父母的錯,圓滿他的孝道。 我們對父母如此,對領導也如此。領導未必是一個完人,即使是佛菩薩再來的人,在現在五濁惡世都不能示現圓滿的人。如果示現圓滿的人,大家會看不慣,會覺得他是另類,不能接受他。所以不管他是真的不圓滿,還是示現的不圓滿,我們都不能放在心上,都應該用孝心、用忠心對待,這就是忠孝的含義。有忠孝自然能做到友悌,友是友愛兄弟,是悌道,引申呢?對一切人都關懷、都愛護、都照顧。當你有孝心的時候,你自然對任何人都有愛心,那個心是真的。真心是不二心,二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是一心。我對父母是這個心,對領導也是這個心,就是忠;對朋友也是這個心,這就是友悌,對兄弟姐妹也是這個心。所以五倫八德都是這個孝字的延伸而已,乃至你成佛發菩提心,也是孝心的延伸。看一切眾生如同我自己父母,將愛父母的孝心擴展到愛一切眾生,這就是菩提心,成佛就靠它。下面第七條: 【正己化人。】 意思就是端正自己,勸化別人。正己是化人的基礎,自己行得正,你才能感化別人。這裡沒有講「正己教人」,教能夠產生效果是要靠身教,你自己做到了,感化才有力度。換句話說,如果我連身邊的人都不能感化,連夫妻、父母、兒女都不能感化,證明我自己有問題,沒有正己,所以不能化人。所以父母如果抱怨我的孩子做不到《弟子規》,為什麼?因為自己沒做到,這是唯一的原因。老師抱怨學生不能尊師重道,沒做到《弟子規》,那是因為老師自己也沒做到。要教別人,先教自己,自己轉化了,你就能夠化人。所以印光大師講「求子三要」,我們昨天講到的,都是父母從自身上做起,力行倫常道德,深信因果,斷惡修善,你肯定能夠感化別人,只是個時間問題,遲早會感化。再看底下第八條: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這是講憐憫孤獨的人,周濟鳏寡的人,鳏寡就是失去了配偶的人。意思就是那些可憐人,我們應該多加體恤,多加關懷。敬重年老的人,關懷幼小的人,就是『敬老懷幼』的意思。那些老人,特別是孤獨的老人,是不幸者,我們對他不能夠看不起,不能夠遺棄。反過來應該憐憫、周濟、尊重,像尊重自己的父母一樣來尊重他們、孝敬父母一樣去孝敬他們,這就是培養厚德。你能這麼做,就能感化家庭,家庭自然就上下和順。因為你能敬老,這就是孝道,有孝道的家庭一定是和諧的。你能夠這麼做,影響到社會、乃至國家、乃至天下世界,你不就是做治國平天下的工作嗎?治國平天下者不一定是在位者,你不用做國家主席或者是總統,你也可以做到治國平天下。怎麼做?在家裡上敬下和。能夠像這裡講到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你肯定能影響社會。 所以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這個「老吾老」就是尊敬我的老人,以推及尊敬別的老人就像尊敬自己老人一樣,老就是指父母、長輩。「幼吾幼」就是關懷我的幼輩、孩子,推及到關懷全天下的孩子。這分存心就能感化很多人,很多人學了,這不就天下太平了嗎?就和諧世界了嗎?這是垂拱而治,很容易做到,「天下可運於掌」,就是像玩弄掌上的東西一樣那麼簡單、那麼容易。這個就要靠教育,不用教育,大家怎麼懂這個道理?所以師父上人講,「和諧世界,教學為先」。教學從我們自己做起,我們自己做、自己講,有緣人就聽到了。我們現在利用網路、利用光盤來傳播,我相信有緣人就很多,聽的人多了,這社會就有一股很強的和諧的力量。再下面第九: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或者叫『樂(音勒)人之善』,古音是得讀「要」,現在都讀「勒」。『宜』是應該,應該憐憫他人因為作惡而得到的凶災,要憐憫他;別人有善行我們要贊歎,要替他歡喜,因為他要得到福報,所以我們歡喜,絕不嫉妒,這就是隨喜功德。凡人得到的禍福,全是因為念頭善惡招感,福不用自己修,念頭一動就能招來,凶災也不用真正去做惡事,可能念頭不正就招來了。當你能夠憐憫別人的凶災、贊歎隨喜別人的善行的時候,不費吹灰之力你就能夠行大善了,都是你念頭上的。所以積功累德你不用很辛苦,你把心地純正了,這就積功累德。 我記得前年我在新加坡做演講,那時我還沒出家,他們做個一年一度的大型的弘法大會,請我去講課。從北京來了一個同修,女眾,申請要跟我單獨會見。我說什麼事情不能公開說?她說不行,一定要單獨見我。我就安排一點時間,就講課當中課余時間抽空跟她見了面。她哭著跟我講,自己現在遭殃了。為什麼?因為她邪YIN,做了第三者,結果現在又懷孕了,她的這個情人比較有錢有勢,要她墮胎,她自己學佛了知道墮胎有罪。但是現在很兩難,她如果不墮,她可能就會被拋棄,她自己又很擔心自己沒有生活的能力,要靠人家供養;要是墮了那就更麻煩,這是骨肉之間結下了冤仇。她問我怎麼辦?她這個事情連父母都不知道。 當時我就安慰她,我說你一定要對佛菩薩有信心。我對她也是很憐憫,我自己也沒能力幫助她,只有這顆憐憫之心,反正我做不到的事情我都求阿彌陀佛,我就勸她,你就求阿彌陀佛!我講得很真誠,我說靠阿彌陀佛就有辦法。這真的,我自己很有信心,再難的事情,人做不到的事情,阿彌陀佛都能幫助我們順利解決。我有信心,我就鼓起她的信心。我說你不要墮胎,墮胎真的不好,這是犯大殺業,這罪很重。而且你現在做第三者也不好,你讓他家裡知道了,這你等於破人婚姻,這是更大罪過。怎麼辦?我就勸她,你要自強不息,要相信自己,相信阿彌陀佛,靠自己雙手可以過日子。你就離開那個家庭,不要影響他那個家庭,讓你的這個情人回歸到他自己家庭去。你自己隱居起來,把孩子生下來,然後靠自己自力更生,把孩子教好。你現在就胎教,我就把胎教的道理跟她一五一十的講了,你現在念阿彌陀佛,念《地藏經》,學《弟子規》,你做好樣子,將來你培養出一個賢子。甚至你發願把他送到佛門,做弘法利生的人才,那他出家就方便了,反正他也不需要有爸爸。我鼓勵她,她聽了之後她覺得好像一下就光明了,真的心開意解,高高興興回去了。 然後大半年之後,她真的順利生下了這個孩子,而且告別了那家。結果想不到,那家好像還給她一筆錢,讓她能夠安心生活,她就自動脫離了。現在也用功的學佛,母親和孩子都很健康,所以這我也很高興。這是沒想到,講幾句話就救了兩條人命,一個母親,一個孩子。所以《感應篇》真要學,不學,如果你沒有那種憐憫心起來,你把她拒之於門外,那可能她為此會尋短見,可能會跳樓自殺,這不就害了兩條人命嗎? 「樂人之善」,就是看到別人做好事,我生歡喜心,好像自己做的一樣,這隨喜功德,跟自己的功德一樣。你看大家剛才聽我講了這事,大家都拍掌,這隨喜功德!樂人之善,那你的功德就跟我一樣了。其實我也沒有什麼功德,因為說出來了就沒功德了。下面一條,第十: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濟』就是幫助,當別人有急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幫助,當人家有危險的時候,馬上去救助,這個功德很大。玄天上帝,這道家裡面講的,玄天上帝說,他人患難顛沛的時候,如果能用一善言解救,這種功德,上可資助祖先,下可庇蔭兒孫。他顛沛流離的時候,遇到困境的時候,你讓他心能定下來,你給他以光明,給他一條生路,這個功德就很大,濟人之急,救人危險。相反,如果看到人家有急難、有危險,不僅不救助,反而還把人推下去,甚至拒之於門外,還要落井下石,這就損德損得很厲害。有時就是一開口,看到人家有困難、痛不欲生的時候,你說點風涼話,可能就把他推到了死亡的谷底,他可能就會很傷心,傷心絕頂他就跳樓了。這個時候你給他幾句安慰的話,可能就點燃他生命的希望。你看就這麼幾句話,造無量功德和無量罪業就是這一念間,這個就需要自己努力。當然如果能夠伸出援手幫助人救人一命,那功德就無量,福報也無量。 我父親過去年輕的時候當過兵,有一次實彈演習,有一個新兵扔手榴彈,把導火線拔了,結果害怕,隨便往前一扔,結果扔得很近。大家都在戰壕裡頭,好幾個人,可能有七、八個人,他就一扔,扔到前面一點點的地方,這是千鈞一發,非常危急的剎那,幾秒鐘就要爆炸,爆炸了,這戰壕裡的人都得死。結果我父親當時也很英勇,說時遲那時快,躍上戰壕把手榴彈拿起來往遠處一扔。我父親以前是整個軍團裡頭武打第一,那是很厲害的,所以他的勁也很大。結果這跳上前也是幾秒鐘,把手榴彈扔出去,在扔出去的時候就爆炸了,戰壕裡的人沒事。結果那個彈片飛入他的身體裡頭,重傷,手術做了十幾個小時才把所有彈片抽出來,最後他還是活下來了。這是什麼?這是犧牲自己,救活了整個戰壕的戰友。救人一命就勝造七級浮屠,他那可能都有好幾十級的浮屠了。所以他晚年還是挺有福報的,你看又遇到佛法,兒子他也覺得挺滿意。現在萬緣放下,在念佛堂裡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他的福報。這福報就是要靠自己積累,就有那顆濟人之急、救人之危的存心,常存此心就功德無量。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你肯定就去做,你不會思考,來不及思考了,再來思考幾秒鐘就爆了。這不能思考,就是平時你的存心就已經定在那,所以遇到事立刻就會做,就知道怎麼反應。下面再講最後一句: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這就是講隨喜功德,見到人家有所得,無論是得到名還是利、榮譽、贊歎、供養,或者修行上的功夫、功德等等,所得的這些,我們看到了要替他歡喜,如同自己得到了一樣高興,這就是隨喜功德。不能有嫉妒心,看到人家得名得利,自己心裡就放不下,好像自己失去什麼似的,見人之得,如己之失,這就完了,下地獄就是這種心態。妒忌人成功,喜歡人失敗,這是幸災樂禍的心。看到人家有失,有損失了,應該像自己損失一樣難過,這才是善良的心,反而還歡喜,幸災樂禍。一個人如果是幸災樂禍,以災難為幸,以禍為樂,那他肯定會招那些災禍。因為你高興這個,所以災禍就會降臨到你的身上。你看,就是那點存心,你招的是禍,為什麼不招福!如果你放下嫉妒,『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你的心善良,招的就是福。所以心術不正,沒有害別人,反而害了自己;心地善良,還不等到人家得到利益,自己先得利益了,何樂而不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此地。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太上感應篇節要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2/12/4 香港大棠度假村 檔名:57-107-0001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