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 祭祖對和諧社會的意義
主持人:下午,首先我們請定弘法師做主題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祭祖對和諧社會的意義」。有請定弘法師。 定弘法師:尊敬的大會主辦方,各位大德,各位長老,各位法師、高道,各位老師們,尊敬的凌會長,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受到論壇主辦方的邀請,在此地跟大家學習匯報一個很有意義的專題,就是「祭祖對和諧社會的意義」。末學對於傳統文化並不是非常內行,雖然學了一些經典,但是對於文化的精髓,對於老祖宗的智慧,可以說是了解得非常的淺薄,沒有很深入,所以必定有很多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各位大德、老師們要指正。謝謝! 和諧社會,現在不僅是中國,包括世界各個國家地區都是非常關心,非常渴望得到這樣一種境界。和諧的社會它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物質文明,第二部分是精神文明,而兩者之間是以精神文明為關鍵。所以當一個國家人民生活並不是很富裕,但是他們的精神境界很高,他們也是非常的快樂、非常的幸福;反之,如果一個國家人民很富裕,但是道德的水平、精神文明層次不夠高,人民也是很煩惱,社會也一樣的動亂。我們看到近些年來歐美有很多國家都出現種種的社會問題,人民雖然有富足的生活,但是並不快樂,這個社會不能稱為和諧。而如果一個國家,譬如說大家可能知道的,不丹這個小國,它是一個佛教的國家,一般人覺得這是個比較封閉、比較偏僻的國家,對外交流也很少,但是這個國家的幸福指數,他們叫GHP,General Happiness Product,GHP的指數非常高,是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人民又非常的幸福,安和樂利,真的有點像一個小的大同世界一樣。所以,可見得和諧社會關鍵的問題不在於物質生活,不在於經濟是不是發達,是在於它的精神文明建設。 自古以來,我們看到古聖先賢給我們做的示現無不是這樣的。我們讀《論語》,看到孔老夫子在《論語》上他自己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吃飯非常的粗淡,粗茶淡飯,飲的是白開水,沒有喝咖啡、沒有茶,但是很知足;睡覺連枕頭都沒有,把手臂曲起來,曲肱而枕之,可是他樂在其中。他的最得意的學生顏回就跟老師一樣,《論語》上我們看到孔老夫子贊歎顏回說,「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非常贊歎顏回,贊歎他的什麼?思想境界。從哪一點可以看出?就從他的安住在清貧的生活中,所謂安貧樂道。你看吃飯連碗都沒有,用那個竹子編成的小簍,叫做箪,一箪食;喝水連杯子都沒有,用那個葫蘆瓢;居住在陋巷裡面,別人在他的處境已經覺得非常憂慮,可是顏回居然不改變他快樂的生活方式。樂在哪裡?樂在道上,樂在精神層次,他的思想境界不斷的提升,與道相應,每天過著聖賢一樣的生活。這確實是很快樂,這個快樂唯有自己放下物欲,像顏回、像孔子那樣,你才能夠嘗到,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們看到世界上古來的這些聖賢,每個宗教的創教者,他們無不是過著這樣安貧樂道的生活。像老子他崇尚清淨無為的生活,他喜歡歸隱,不喜歡入世;佛陀也是這樣,放棄了王宮非常優越的富貴的生活,出家修道,過著「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生活,他也樂在其中;我們看耶稣基督、穆罕默德,他們無不是過著知足常樂的生活,我們看到他們自己本身已經表現出和諧的樣子來了。所以和諧社會必須要從和諧自身做起,儒家《大學》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身,什麼叫修身?我們的身和諧,就是自己跟自己和諧,你沒有被欲望所纏縛,你沒有被煩惱所拘束,你自己就能和諧,那你才能夠和諧你自己的家庭;擴而大之,你能和諧你的社區、你的社會、你的國家,乃至天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世界和諧。要和諧自身,就是要在內心深處把一切對立、把一切沖突放下,要做到心的和諧。修身在正其心,心如何得正?你沒有欲望就得其正。《大學》裡講的,「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好樂就是貪愛、欲望,「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也就是佛法裡講的把貪瞋癡慢疑這些種種的煩惱放下,你的心就正了,心正則身修,身修則家齊、國治、天下平。 所以在古聖先賢的教誨當中我們看到,兩千年多年前,聖賢人已經把和諧之道給我們講清楚了,而且點出,和諧的根本在哪裡?根本就是我們自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好自己,天下就和了。為什麼這麼說?道理很深,因為自己跟天下不二,是一體的,不二。古聖先賢證入了這個境界,他知道自己這個身跟整個社會、整個天下、乃至整個宇宙是一體的;用宗教的話來講,跟神是一體的,跟上帝是一體的,我們是上帝的一部分。我們這個身是上帝的一部分而已,我們這個身是宇宙的一部分。就好像我們這肉體上面有五十兆個細胞,那我們這個小的身體就是這個大身體裡面的一個小細胞,大身體是代表宇宙所有的眾生。所以能夠處處想到這個整體,起心動念為天下著想;還不夠,還要更大的心量,為宇宙蒼生著想,你的心就徹底圓滿的和諧,這是和諧的最高境界,佛教裡面稱為明心見性的境界。什麼叫明心見性?你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知道整個宇宙跟你是一不是二。 所以要發展精神文明的建設,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而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又取決於德教,道德文化的教育。在儒家十三經的《禮記•學記》裡面有句話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聖先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他用什麼方法?他用教育。人,你要好好的教他,他就變好人;你要不教他,他在這社會就會受污染,就變成壞人,壞人多的地方,社會當然就不和諧。所以好人是教出來的,壞人、恐怖分子也是教出來的,看你用什麼教他。 怎麼個教法?《三字經》裡面把教育的原理就跟我們講清楚了,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六句把教育的原理給我們點出來。人本來的面目是性本善,這個性是本性,佛家講自性,宗教裡講神性,這個性不管你用什麼名詞,就是講我們本來的樣子是本善。這個本善,不是善惡對待(相對)的那個善,而是絕對的善、完美的善,裡頭沒有惡。如果我們出生之後,不斷的接受聖賢的教育,就可以保存我們的本善,這個人就能成為聖人,宗教裡講成為義人,佛法裡講成佛、成菩薩,儒家講成聖成賢。但是如果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就是性相近、習相遠,那個習性就不善,貪瞋癡慢、自私自利都起來了,損人利己、急功好利、傲慢嫉妒等等。所有這些煩惱都屬於習性,在社會裡受到了染污,覆蓋了我們原有的本善,所以教育的目標就是把那個不好的習性去除掉。苟不教,性乃遷,所以要教,如果你不教他,他就變了,教育原理就是讓人回歸本善。 【孝經(摘錄)】 在《孝經》裡面,這部經典雖然是自古以來童蒙的教材,但是裡頭講到的都是古聖先王和諧世界的法寶。「廣要道章第十二」就講到: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 『教』,用什麼來教?用這些善法,這裡講到的孝、悌、禮、樂,要教人民孝順,你才能讓人民生出愛心來。這個愛是人的天性,跟父子、母子之間他自然就會有這種愛,沒有人去教他。你看那個小孩剛出生,他跟母親那種情感,那真是最純真的感情,那叫父子有親,那個是真性的流露。聖賢教人就是把這種天性保持永久不變,而且發揚光大。首先從對父母開始,把這個愛心保存下來,對父母盡孝;然後擴展對一切人都愛,《弟子規》上講「凡是人,皆須愛」。悌,這是有上下、長幼、尊卑的這種規矩,上下要互敬互愛,上對下要有仁,下對上要有敬,這就是要有宣揚悌道。悌也是孝,兄弟之間的悌道也是孝道,「兄弟睦,孝在中」。禮和樂,禮用於治身,樂用於調心,移風易俗最好的是用音樂、用藝術,就是現在講的媒體的這種娛樂節目,如果能夠加上道德教育的內涵,人民就很容易教好。所以剛才上午我們聽到顧老師給我們唱的這些歌曲,就讓我們能夠提起那種正氣,移風易俗;如果唱的都是靡靡之音,都是那種要死要活的,聽了之後,那民族衰亡從這裡開始。所以移風易俗,樂是很重要的。 『安上治民』,這個治(音持)就是治(音制),讓國民都能夠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上下之間沒有怨恨,互相都能夠關懷照顧,這要靠禮來維持,禮比法要好。法是什麼?可以強制性的懲治、懲罰犯罪者,那未必能夠完全堵得住漏洞,因為法總有漏洞,法律再健全,他總是能找到法律漏洞的。禮治是什麼?教人懂得仁義道德,他自然就生恥心,覺得如果不遵守禮、不講道德仁義很可恥,他自然就不會干那些違禮違法的事情,這不用強制他,所以這個比法制更好。法制是用來輔助,禮治、禮教應該是最重要的。所以古聖先王他們就是用這些道德、禮樂來進行教化,能使天下祥和。我們這次的祭祀大典是祭禮,今天上午我們聽到彭林教授所說的,祭禮是中國的禮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它本身也是教育。禮教什麼?《孝經》上講,『禮者,敬而已矣』,教敬。人有真誠、有恭敬,他做事做人才能做得好;如果一個人沒有恭敬的心,隨隨便便,人生就這樣隨隨便便的過了。這些都是道德的教育,它是精神文明建設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次的,通過一些娛樂、一些藝術的表現,寓教於樂,它當然也是精神文明。但是無論用什麼方式,它的核心還是要歸納到教育上面。 今天早上葛教授有提到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就是代溝問題。我們現在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葛教授提出這個問題,我立刻就想到,一定要用教育,苟不教,性乃遷。孝道本身它裡頭沒有代溝,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大家都知道孝字怎麼寫,上面是個老字頭,下面是個子字底,它什麼含義?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為一,一體的,這就是孝。如果是中間隔開了,就是現在講代溝,父母跟我們有代溝,這就沒有孝道,孝就沒有了。中國古人最注重孝道的教育,《孝經•開宗明義》就說到,先王的至德要道,彭教授今天早上也談到這個問題,至高無上的品德、最重要的治國之道,就是講孝。這是: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道德之根本,這精神文明建設根本在於德,德教;而德教根本在孝道的教育,『教之所由生』,教育要從這兒開始,所以它是德教之首要;而祭禮又是教孝最重要的一環。所以祭祀祖先,大家可千萬不要把它誤會,這是什麼封建迷信的活動,這是搞拜偶像的,這些完全都是誤會,不能夠體解古聖先王這種和諧社會的良苦用心。你看這個『孝』字,老一代和子一代,我們跟父母是一體的,這個我們比較容易能體會。實在講父母上面還有父母,上面是很多代。像我的老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的家譜,他俗姓徐,我們看他的家譜,他是從黃帝一直到現在,他那代是第一百三十六代,真的都是炎黃子孫。一百三十六代的祖先跟我也是一體的,沒有分開的。我們底下當然也有兒女,兒女下面又有兒女,綿延至永遠。過去從無始開始,未來到無終,無始無終都是一體。這樣的心量擴大到整個宇宙,宇就是講空間,宙是講時間,廣大無邊的時空都變成一體了,這是孝的深刻的含義。如果能入這個境界,你就是聖人,你就是佛,你就跟神同體了。不是與神同在,是與神同體,這個境界最高境界。所以講到和諧,最終是導歸到一體上來;如果不是歸到一體,還有二,二裡頭還是有那麼一點不和諧。古聖先王所有的教化、目標就在這,就是為了和諧一體。 剛才講的古聖先王重視孝道的教育,而祭禮又是孝道教育的重要環節。《孝經.感應章》有句話說,「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宗廟,這是古時候祭祀的地方。在我們祭祀祖先的時候,《禮記》上講的,過去祭祀皇帝帶頭,全國上下都要祭祖。他們祭祖怎麼祭?提前三天沐浴齋戒,把身體都洗干淨,把心也得洗干淨。齋戒的目的就是洗心,在獨處居室當中,沒有任何的男女之欲,也沒有外面的世俗之欲,就是在裡頭閉關三天。做什麼?他修禅定,他在思惟祖先,過世的這些父母、祖先,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的德行,每天在那裡冥思。這就是修禅定,在這種定中,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能感通。所以宗廟致敬,敬到極處,誠敬到極處的時候感通了,跟鬼神就能感通。彭教授早上也澄清了,這鬼神不是我們現在想的鬼神,這鬼神就是祖先的魂,我們的祖先雖然身體不在了,可魂在,他精神層次的生命在。我們怎麼能夠跟這個精神層次的生命合為一體?必須要這樣修禅定,在定中你能合為一體。 古時候的古聖先王都是聖人,周公制禮,它好多種不同的禮,祭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它的目標實際上都是讓子孫能夠不忘祖德,能夠把祖德繼承下來發揚光大。所以當我們在祭祀的時候,這正是跟祖先合而為一的時候,而這個時候祖先的德行、祖先的加持全部都能夠落到我們身上。我們要繼承祖先的這種精神和德行,來繼續幫助眼前這個社會的一切大眾,所以完全都是大公無私的想法。在《孝經.聖治章第九》就給我們講到祭祀祖先的來由,為什麼周公要制禮,制這個祭禮?孔子在這裡跟我們講(《孝經》是孔子所述),他說: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我們先看到這裡。《孝經》,孔子對曾子所說,曾子在這裡問,聖人之德有沒有超過孝?孔老夫子說,聖人的道德沒有超過孝的。換句話說,孝就是聖人圓滿的道德,你把孝做到了極致,你就是聖人。不僅孝養自己的父母,孝養天下一切眾生,佛家講,孝養虛空法界一切含靈、一切眾生,那你不就是成佛、成菩薩了?所以聖人的道德可以用一個字代表,就是孝。為什麼這麼說?孔子在這裡把理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天地之性』,性當生字講,天地所生的萬物,人最貴,天地萬物之靈。貴在哪裡?因為他懂得孝養父母,他有道德仁義,他有受過教化,我們講有文化。文化的意思,以文化之,化是教化的意思,文就是祖先、古聖先賢遺留下來的這些教育的內容,用這個來教化我們,我們自己也能夠變化氣質,這叫化。所以人貴在此地。人的行為『莫大於孝』,孝是最高的德行;孝又『莫大於嚴父』,一層一層下來。嚴是尊嚴,讓自己的父親,當然也包括祖父,這往上推,都能夠尊嚴,得到最高的尊嚴。怎麼來做,實際操作是如何?『嚴父莫大於配天』。這周公的智慧,他把父親、把祖父、已經亡故的這些祖先跟天配祭。天是至高無上,把父親跟它配,就是天是主人,他是坐在旁邊,等於做助理,天的助理,這個是最高。所以,為什麼過去皇帝稱為天子,就是這樣,把父親跟天相配,把父親的尊嚴推到極致。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培養人的恭敬之心,培養人的孝心。『周公其人也』,這是周公的智慧。 『昔者』,過去,『周公郊祀』,他在祭祀祖先,往往是先祭天,再祭祖,在郊外祭,叫郊祀。『後稷』是周家的祖先,他是我國農業的始祖,他發明農耕的,當時堯任命他做農官,我們現在講農業部長,帶大家學習農耕。所以他這個厚德福蔭子孫,文王是他第十五代孫。周公是文王的兒子,他輔佐他大哥武王建立周朝,建立周朝之後制禮作樂。他把自己的祖先後稷跟天來配祭;然後在宗廟裡面『宗祀文王於明堂』,在明堂裡面祭祀上帝,同時把文王的牌位也供上去。這是把祖先也放到很高的位置。後稷是十六代前的祖先,文王就是他們的父親。所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他們所有四方官員,乃至百姓都來助祭。這是祭祖的源起,是這麼來的,目的就是教以孝道,教以誠敬之道。 所以聖人之德『何以加於孝乎』,聖人之教,也是用祭禮可以充分的表現,表現我們每一個人心性極則之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跟宇宙一切眾生是一體的這個道理,這個叫孝道。因為這個原因我們來教孝道,為什麼要教孝道?因為一體,這是自性本有的性德。你看小孩剛生下來,這裡講: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小孩剛生下來,三歲以前都是這樣,他離不開父母的懷抱,那真是一體的愛,父母愛他,他也愛父母。然後慢慢長大,除了教愛,保持這個愛心以外,還要教他尊嚴,對父母要恭敬。『養父母日嚴』,就是剛才葛教授講到的要尊親,養親、尊親。所以: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因就是依據,依據這種尊嚴,來啟發人恭敬的性德。『因親』,親就是跟父母的那種愛心,父子有親那個親,教他的愛。這個愛心就是一體的心態,就像我們身體,如果哪個器官受傷了,左手受傷,右手去撫摸它,這種愛撫根本沒有條件,無償的、義務的,而且是自然的。所以聖賢、佛菩薩幫助我們,都是自然的,他出自於天性。你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沒有理由的。你右手為什麼要幫助左手,為什麼?你要問為什麼,就是應該這樣的,一體的。所以上帝為什麼能夠把耶稣送下來為世人流血,犧牲身命來洗清人的罪?那是一體的。佛為什麼能夠看到眾生饑餓的時候,捨身喂虎、割肉喂鷹,看到那個老鷹餓,他都要把肉割下來給它?一體的。你實在要問為什麼,這根本不用去解釋的。這個境界真的叫大愛、博愛,在佛法裡稱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聖人他用性德,自性本有的性德來教化眾生,『不肅而成』。你不用很嚴肅的教化,就是父子之間那種親密的交流,就成就了他的性德。政治也不必用非常嚴厲的法律、嚴刑手段,它也能夠使國家安定和諧。這個所依靠的是『本也』,就是根本。根本是什麼?就是孝的道德。能夠推廣孝道的教育,就能使天下和諧,不僅讓人為的災難化解,自然的災難也能化解。《孝經.孝治章第八》有這麼一段話說: 【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我們現在看到世界自然災害很多,災難很頻繁,好像愈來愈頻繁,一次比一次嚴重,還有些人看到古代的馬雅預言說,二0一二年可能是世界末日,那更恐慌了。現在我們看到前幾天日本政府還公布,說在未來可能發生的特大地震,已經被定性為一千年一遇的特大地震,九點一級。這些訊息確實讓人覺得憂慮。有沒有辦法解決?古聖先賢有辦法,《孝經》上就告訴我們,我們回歸到孝道的教育,每個人都能產生孝心,每個人都能夠因孝而有博愛,這裡就講到,『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原因在那裡?這道理很深,現在量子科學家給我們把道理揭示出來了,這最前沿的科學發現。物質,你把它分析到最小是什麼?現在講的基本粒子,現在不再是誇克、不再是電子,比電子還要更小的有微中子,大概是電子的一百萬分之一。再往下分,他們發現只是一種波動,天文學裡面有個弦理論(string theory),這個弦理論發現,所有物質是由像琴弦一樣的振動而產生的,它不是物質,就是振動。到底是什麼動?德國的科學家普朗克博士他說,這是來源於意識的振動,就是你念頭在動。像佛門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曾經講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怎麼樣?仁者心動。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你的念頭在動。你的念頭怎麼動,決定著這個物質世界是美好還是災難。所以要使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追到根源,把我們心的波動要調整過來,我們的心念和諧了,這個世界就能和諧。 所以古聖先賢講的這個道理,其實有很深的科學道理在其中,它不是迷信。這是講的因果,我們的心善良,這個世界就美善;我們的心要是惡、不善,這個世界就有很多的天災人禍;我們的心清淨,這個世界就是淨土。《維摩經》講「心淨則佛土淨」,這有量子科學家的科學根據。教人斷惡修善、改邪歸正,把自己的心地清淨下來,從哪入手?就要從教孝,這個人人都能找到感覺,很容易做到。而祭禮正是幫助我們啟發孝心、保全孝心、擴大孝心的最好的教育。 所以我們也是感覺到,現在祖國在提倡以文化興國,文而化之,就是把古聖先賢的教誨要推揚、宣揚,要推廣發揚光大,用它來教化國民。所以我們這次五個主辦單位共同聯合主辦的萬人祭祀祖先的大典,可以說是標志著祖國走向盛世的一個裡程碑。我所知道的,一萬二千人共聚一堂祭祀我們的祖先,可能建國以來尚屬首次,起碼在香港和海外地區肯定是首次。所以我們由衷的祝賀、由衷的歡喜,希望這樣的大典的活動人人來參與,年年來舉辦,這樣和諧社會就不會遙遠了。 我的時間是預計在三點鐘結束,現在時間到了,我就不多說。我們今天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各位大德、長老一會兒還給我們做分享,我是抱著一個來求學的態度,在聖賢大德面前我是個學生,請您們多多的指教。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祭祖對和諧社會的意義 定弘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2/4/4 香港天際萬豪酒店會議廳 檔名:57-084-0001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