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了凡四訓》講記(二):改過之法(下)


 2009/11/19    熱度:4388    下載DOC文檔    

(二)改過之法

了凡四訓(第十卷)
——2001/4/18、檔名:19-16-10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接著看下面的文字: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
這一樁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我們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覺,萬萬不可被境界所轉,這樣我們的損失就大了。一次發脾氣,不論時間長短,即使是一分鐘這麼短,我們的心理、生理上的傷害,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夠恢復平靜。諸位想想:如果是每天都發一頓脾氣,對你的健康損失太大了,這是非常不值得的。『聞謗』,別人毀謗我們,這是在所不免的,我們與大眾相處,實實在在沒有方法令一切大眾對我們的言行都感到滿意,不但我們凡夫做不到,就是連釋迦牟尼佛他也做不到。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常常找麻煩的、毀謗侮辱的,甚至於陷害的,有提婆達多,內部僧團裡面有六群比丘找麻煩,外面有六師外道;這都是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他對於這些毀謗、陷害,怎麼處理?用不動心,用真誠、平等、慈悲來處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如果我們聽到別人毀謗還會發脾氣,甚至於極力為自己辯護,這是自尋煩惱。所以了凡先生在此地舉了一個比喻,『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實在沒有這個必要。
『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因此,我們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滿,你就要記住「如何能在一生當中不發脾氣」,這是修養功夫到家了。發脾氣,剛才說了,對自己身心有害,給對方也有害,彼此都有害,兩方面都沒有好處。如果我們能夠忍受,能夠以不動心來處理,我們自己得利益。得什麼利益?定慧增長。一個人一生當中的福德,是從定慧當中來的,定慧增長就是福德增長,定慧是因,福德是果。於對方也有利益,我們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不跟他結冤仇,所以自他兩利,這是菩薩道,是菩薩學,我們應當努力來學習。當然,初學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但是自己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要克服自己的困難,逐漸逐漸就會趨向自然。最初是極力的忍耐,若干年後就趨於自然。這是舉兩個例子來說。
【其余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種種的過失,種種的惡行,總得要想想道理,把這個理想通。
【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你只要把道理搞通達、搞明白,過失自然就消失了。這是改過第二個方法,這個方法比前面殊勝多了。再看了凡先生講的第三個方法: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這是大道理,這是究竟的道理。人的過失太多了,說之不盡!過失不必說是你造作,起心動念過失就已經形成。試問問:我們一天當中,從早到晚起了多少個妄念,多少個自私自利的念頭,多少個損人利己的念頭?這些過患都是唯心所造,你心裡在起心動念。所以佛法的修行,修行的樞紐就是禅定。諸位千萬不要錯會意思,佛法裡面修禅定只有禅宗,你就搞錯了。只要是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許許多多的宗派,無量無邊的法門,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總而言之,都是修禅定。所以禅定是佛家修行,不論哪個法門共同的原則,只是修禅定的方法不相同。譬如說,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禅定;淨土宗是以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禅定,這持名的方法,也有用觀想的方法,也有用觀像的方法;在教下有讀誦經典的方法,有用持戒的方法。方法多了,沒有一個方法不是修禅定,如果不是修禅定,那就不是佛法,這一個事實我們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真的得定了,什麼叫「定」?心在一切境界裡面,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這個善緣、惡緣是佛教的名詞,是對人事環境來說的。善緣就是跟很多善人在一起,惡緣是與很多造惡的人在一起;人事環境。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只要自己不起心、不動念,那就叫禅定。
所以,『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哪裡來的過失?起心動念就是過失,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頭,對人、對事、對物去練,練不動心,練著不起心動念。在所有方法裡面,實實在在講,念佛的方法最好、最方便、最容易。為什麼?這個念頭才動,立刻「阿彌陀佛」,用這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下去,念佛用意在此地。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你就全錯了。念佛無非是用這句佛號把妄念打掉;也就是說,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念頭不會不起的,如果你要是念頭不起,那你就是聖人,你不是凡人。凡人面對外面境界,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所以古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覺悟得快就是要把這個念頭制止。淨土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它換過來,念頭才起來,不要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立刻用這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讓心裡面只有這一念,不容許第二念,這叫念佛,這叫功夫。久而久之,念頭自然不起,你就功夫得力;如果念頭還會起,你的功夫不得力。像天天念書,很用功念書,考試都不及格,你拿不到成績。所以學佛人、修行人;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今天采取持名念佛這個辦法,用這個辦法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著我們的清淨心;換句話說,保持我們不做惡業。下面舉幾個例子:
【學者】
『學者』就是學佛的人,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現在雖然不在了,他的經典還留在世間,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學習,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
『貨』,就是物質享受。
【好怒,種種諸過。】
這些事情,凡人在所不免。這種境界現前,我們這個貪心起來,貪色、貪名、貪享受,瞋恚心起來了發脾氣,貪瞋癡現前了,這就是過失,這就叫造業。這個時候怎麼辦?才有這個念頭,馬上換成阿彌陀佛;把這個好色的念頭打掉了,好名的念頭打掉了,貪圖享受的念頭打掉了,發脾氣的念頭也打掉了,念佛的功德在此地。用其它的方法當然也可以,但是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簡單,也最有效果。我們在佛門裡面許許多多的宗派法門,我也略略的涉獵,最後,我還是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簡單容易,也非常有效果;就是把這個妄想、念頭,一句佛號取而代之,把它換過來,逐漸逐漸的妄念就少了。
這些境界現前,練到你如如不動了。不是說眼睛不看,耳朵不聽,不接觸,不是的;我眼也看,耳也聽,一樣接觸,接觸不動心。在這個世間六根接觸境界,就如同看電影、看電視一樣,這些境界,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佛教給我們從理上來觀,從理上來觀,從心上來改,非常有效。「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不必要一樁一樁去想,一樁一樁去改,那個多麻煩、多費事!
【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這話說得好!只要我們自己把握住、保持住,『一心為善』。怎樣叫「為善」?念念都為了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一心為善。決不要想利益自己,諸位要知道,如果夾雜著一個念頭利益自己,你的善就不純,善裡頭有夾雜,夾雜著不善,這個道理要懂。自己的心純善,自己的行為當然純善,要做到純善,決定不能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們才能夠成就。『正念現前』,正念是對邪念說的,邪念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這一種錯誤,對社會是有傷害,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你傷害社會、傷害別人,將來果報在三途,眼前縱然得一點小利益,往後所受的果報,如果拿來比較一下,你就曉得,得不償失!你得到的太少了,你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不值得!所以時時保持著正念,純正之念就是前面講的「吾心不動」,外面境界了了分明,這是正念。
修正念,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現在一般家庭裡面都有電視,從小孩到大人,大概在家庭裡面看電視的時間最多。看電視能不能修行?能。我過去就教不少人,把《金剛經》的四句偈寫下來,貼在電視螢光幕旁邊,這四句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用這句偈子來看電視,那就是修行。電視畫面,你看得清清楚楚,電視的音響,你也聽得清清楚楚,你在這裡面學什麼?學如如不動。不要被他轉了,他演個歡樂的鏡頭,他笑,你也跟他笑,他哭你也跟他哭,你就完了。你自己做不了主,你被他轉了。修行人怎麼樣?我不被他轉,我轉他,你就成功了。《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境界現前,你不被他所轉,你就能轉他。轉他,你就能夠教導他,你就能夠改變他,幫助他改邪歸正。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定力,沒有這個智慧,你自己都保不住自己,你怎麼能轉別人?你明了,看電視是修行,是修戒定慧。然後你就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處不是菩薩學處,無處不成就無上道;問題就是你會不會。
禅宗大德,我們過去在語錄裡面常常看到,他們測驗學生,常常問學生:你「會麼!」這兩個字的意思深廣無盡,如果你要是真會了,點點滴滴都是佛法,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才是真正成就;這也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宗門跟教下用的術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你們想想看:宗門講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教下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是一個意思嗎?法門雖然不同,方法不一樣,殊途同歸。在這個地方,我們果然明白了,我們對於所有宗派,所有法門,都要以恭敬心來對待,沒有高下。絕不可以說,我念佛的很高,你那個不如我,這個錯了!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你已經迷了,你沒有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對的,這是決定正確的。所以「一心為善,正念現前」,要緊!
假如,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的國家,每一個人都能夠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這個社會上哪裡會有邪教?哪裡會有邪知邪見?自然就消失無蹤了。古德常說:「破邪顯正」,我們今天把這句話反過來說,顯正,邪就不能存在。社會上為什麼有這麼多邪知邪見?因為沒有正知正見的教學,於是邪知見一出來,大家好奇,就向它學習,盲從!諺語所謂:「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如果正法能提倡,人民他會辨別,他會比較,兩個擺在面前一比較,他就認識了,他自然就會選擇了。今天邪教在整個世界,充斥在社會上。什麼原因?在這個時代裡頭沒有人提倡正法。儒家,「打倒孔家店」,儒家是正法,是教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教人「五倫八德」,正法,不要了。佛法是正法,佛法教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現在大家認為佛法是迷信,破除迷信,打倒迷信,這裡頭產生了很大的誤會。佛不迷信,佛的口號是「破迷開悟」,把破迷開悟當作迷信打倒了,那什麼叫不迷信?那一定是邪法是不迷信,邪教是不迷信,當然社會上一窩蜂都去學邪教去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多想一想。怎樣能夠「顯正破邪」,這在今天全世界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都用得上。再看下文,下文從比喻上說:
【如太陽當空,魍魉潛消。】
這兩句是比喻。把『太陽』比作正法。把『魍魉』比作邪法,「魍魉」是妖怪。光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這個道理是相同的。後面了凡先生做出結論:
【此精一之真傳也】
『精』是精純;『一』是唯一、獨一。自古以來聖聖相傳,這是真傳。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
這是從根本改,這樣改才能改得究竟,才能改得徹底。
【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這再用比喻說。譬如,我們砍樹,這樹有毒,不是個好樹,我們要把它連根拔除。從根上去把它斬斷,不必要枝枝葉葉,尋枝摘葉多麻煩!根拔掉就好了,枝葉自然就枯萎了。這是說改過,前面講的從理上改,就像伐樹,從樹干上下手。從事上改,就好象從樹葉上下手,這個很麻煩,很不容易。從心改,就是從根下手,這個容易,而且是真正做到究竟。再看底下這段文,總結: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纔動即覺,覺之即無。】
我們學佛用功,也要抓到綱領,抓到綱領從根本上起修就不難。我們今天講到佛法,佛法的經典那麼多,古人形容「浩如煙海」。從印度流傳到中國來的經卷,最早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二千零一年,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而實際上,佛法由私人流傳到中國來的,那個時間還要早,可能會早到二、三百年。正式由國家派使節去迎請、聘請的,這是漢明帝永平十年,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經典不斷的流入中國,大概最晚的是在南宋。南宋中國翻譯、刻印的《大藏經》完成,總共有七千多卷,現在再加上中國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的著作,都收藏在這一部叢書裡面,現在中文《大藏經》總共有三萬多卷之多。如果我們要想學佛,這麼多的典籍,都要去看,都要去研究,都要去學習,那就是尋枝摘葉,這多麻煩!這要到哪一年,我們才能入門?所以,會學的人,從根本學,這就重要了。
我學佛五十年了,我講經也講了四十二年。我在這一生當中總結佛法的精髓二十個字,我們存心,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什麼心?佛在經教裡面教給我們,用「真誠心」,「真」決定沒有假,「誠」則不虛,用真誠心;用「清淨心」,清淨決定沒有污染;用「平等心」,平等就沒有高下;用「正覺心」,決定沒有迷惑;用「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慈悲心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我們要用這五種心,這五種心就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大菩提心」。如果用大菩提心來講,很多人不好懂,照經典裡面批注講,也很難懂,我這樣說法,大家就很容易理解;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心!佛是用這個心對人對事對物。佛的行為是什麼?行為,我也用十個字;「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個念佛,佛是覺的意思;就是念念覺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淨而不染,那就叫念佛;念自性佛。這個修行,抓住這個綱領修行就容易了。果然能夠契入境界,佛家所有經典擺在你面前,你不會感覺到困難,你都能夠通達、學習。所以,世出世間法,都要知道根本,都要抓住它的精要、它的綱領。
這樣我們就明了,大概總是最上的是從根本修,『治心』,效果是『當下清淨』。哪有那麼多麻煩事情?『纔動即覺,覺之即無』,這個心才動,立刻就覺察到;一覺察到,這個念頭就息。這是古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得快,不要叫惡念相續;惡念才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正念,這是最好的方法。
【苟未能然】
假如你做不到,最上的做不到,那就不得已而采取中間的,不得已而求其次;次是什麼?明理。
【須明理以遣之】
道理清楚了,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惡念、邪思離開了。
【又未能然】
這個也辦不到。辦不到,怎麼樣?
【須隨事以禁之】
那就只好在枝枝葉葉上下功夫。這個三層,實在講就是佛家講的三種不同根性。上根的人,從根本下手,從起心動念處,斷一切惡;中等根性的人,用「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那只有「隨事以禁之」。所以,佛為這些下根人,制定了許許多多戒條。這些戒條,諸位同學一定要曉得,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千年前古印度那個社會上的生活規范。在時間上,我們差距三千年;在地理環境,我們這邊是中國,那邊是印度;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你研究戒律才真正會有心得。要不要根據那個戒律一條一條去做?不必要。為什麼?許多生活方式跟我們現在完全不同。這個要知道,要懂得它的精神之所在,要學它的精神,事相上應當要用現代的生活方式,不能去學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方式,那就錯了!釋迦牟尼佛看到也笑壞了,你怎麼這麼笨。所以佛法,即使是戒條,條條都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但是根本戒,那是超越時空,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一切時、一切處,那都是准則,這不能改變。這個根本戒是什麼?五戒。只有五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確實不管在什麼時代、不管在哪一個地區,都行得通。這五條是超越時空,必須要遵守的。其它的戒條很多很多,一定要看適不適合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應該如何來修訂;不違背它的精神,但是在事相上一定要加以修正。
第一次在中國,大規模做修訂的工作是唐朝。唐朝在佛法裡面來說,有人說,佛法在唐朝起了一個革命的運動,也可以這個說法;那就是中國的叢林制度,興起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他們兩位大師提倡共修、依眾靠眾。這兩個人他們是師兄弟,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師,兩位都是第八代,照一般講法,是惠能大師的徒孫。建叢林,就是把佛法的教學、修行制度化,正式的制度化。叢林就像現在的大學一樣,組織很嚴密。叢林的主席就是方丈,如同學校的校長;叢林的首座和尚,相當於一個學校的教務長;叢林的維那和尚,相當於訓導長;叢林的監院,相當於總務長。名稱不一樣,跟現在學校的領導執事,他們的工作分配完全相同。所以叢林裡面教務、訓導、總務,它是學校。正規的立學校來教學,來幫助大家共同做改過修善的功夫,這叫做修行。修行,總而言之就是改過修善而已。現在有很多人誤會,認為修行一定要吃長素,一定要天天敲著木魚念經,那個完全想錯了,那是形式。形式可以改變,精神、原理原則不能改變。
現在有許多同修常常來見我,他們在各個地方去修建寺廟。我不贊成。為什麼?寺廟是兩千年以前那個時代,或者是滿清之前還可以能講得過去。現代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總不能叫人再回到專制時代去,這不可能的事情!現在道場應當怎樣建立?要建立學校的方式。佛教原本就是教育,還要回歸到教學上去,所以建學校不要建寺廟,這樣才好。如果講弘揚佛法,弘揚佛法最好的道場、最理想的道場,那就是現代的衛星、電視傳播。我們在攝影棚裡面講經說法,利用衛星傳播,全世界都能收聽得到,你說這個效果多大!用這個方法弘法利生,把佛法的教學送到每一個人家庭裡面去。把佛法的修學,這些理論、方法,利用科學技術傳遞給每一個想學佛的人。這是正確的,不要再蓋寺廟,蓋寺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十一卷)
——2001/4/18、檔名:19-16-11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文章: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這是學習的態度,也非常重要。上根人雖然是從心上改起,從起心動念處改起,決定不能疏忽事相上。不能說「我心很清淨,戒條可以不必遵守了」,這是錯誤的。錯在哪裡?即使你有真功夫,你的功夫並不真實。為什麼?你有真功夫的人,一定有真慈悲;你有真慈悲,你一定會做出榜樣、做出模范給人看。這是利他,自利利他。所以這是對的、正確的,就是上根人必定要時時刻刻照顧下根人。我們對於世尊所制定的戒條,條條要遵守。戒條引伸,是國家的法律,我們一定遵守;持戒,廣義的講法,就是守法。在大乘戒經裡面,佛說得就很清楚、就很明白。《梵網經》裡面跟我們講,菩薩一定要遵守「不謗國主」,國主是現在講國家領導人,決定不能夠毀謗;《璎珞菩薩戒經》裡面講「不漏國稅」,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國民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不能偷稅,像這些都是屬於持戒。國家的憲法、法令規章,這是有形的;無形的,我們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都要遵守。在現代這個社會,由於交通便捷,信息發達,我們常常有機會到國外去旅游。到人家的國家,他們的法律跟中國不一樣,他們的風俗習慣跟中國不一樣,入境隨俗。到人家國家裡頭,一定遵守別人的法令規章,遵守別人的風俗習慣,都在持戒裡頭。
所以戒律裡面所包含的廣大無邊,我們都要懂得。如果『執下而昧上』,執著在這些法令規章,「我樣樣都遵守」,但是不明理,也不懂得從心上去改過,這樣改法就很笨拙,這不是個聰明辦法。但是,也是好辦法。能夠這樣遵守,總是過失比較少;過失是不能避免,過失可以減少很多。所以,他跟我們講,改過要有三種心,也有三種不同的功夫,這個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下面這一段是講「改過效驗」。過改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境界現前;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成績。請看這篇文字:
【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忏悔,晝夜不懈。】
『顧』,這個字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但是」的意思。但是、但凡發願改過,需要有幫助。『明』,明顯的。需要『良朋提醒』,要有真正好朋友,時時刻刻提醒你。為什麼?凡夫健忘,一轉眼忘掉了。諸位想想,如果有一個人在你面前,是你的好朋友,常常提醒你,你嫌不嫌他羅嗦?真的,確實會嫌他羅嗦,會嫌他繁瑣。所以,佛教的教學,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聰明智慧。他用什麼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現在學校裡教的「教學工具」,他用名號,他用藝術,時時刻刻提醒你。
名號,譬如「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這個不是他自己的名號。他自己的本名,經典上記載叫「悉達多」。但是他習慣用這個名號,這個名號是提醒我們。但是古時候古人翻經,翻「釋迦牟尼佛」完全用梵文音譯,沒有把它的意思翻出來;我們現代人聽到這個名號迷惑了,不懂得什麼意思。古人懂得,古時候講經的人多,教學的人多。因為一般寺院全是學校,出家的法師就是老師,他天天在裡面自己研究,對大眾講學、教學,寺院是學校,所以大家懂得。
「釋迦」,它的意思是「仁慈」。我們待人接物缺乏仁慈,常常想到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都起這種念頭,干這種事情,這錯誤了。所以,佛他用這個名號「釋迦」,聽到這個名稱,「我待人要仁慈,要能夠捨己為人」。「牟尼」兩個字的意思是「清淨」。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仁慈,用這個名號常常提醒自己。我們自己念這個名號提醒自己,聽到別人念這個名號也提醒自己。自己家裡面有一個小佛堂,或者有一個客廳,客廳裡面我們供一尊佛像,把佛的名字寫在兩旁邊,像對聯一樣,這是你們大家在寺院看到的「幢幡」,這幡上寫的都是佛菩薩名號。什麼用處?提醒我們自己。佛教裡頭用這個方法。
佛像、菩薩像,也是提醒我們的,讓我們一看就曉得它代表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代表仁慈、清淨。在中國供奉觀世音菩薩最多,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現在的話講,是無條件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眾生有苦有難,無條件、全心全力去幫助他,這是觀世音菩薩。看到觀世音菩薩像,就想到:「我對一切眾生要慈悲,無條件的,也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幫助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是誰?觀世音菩薩就是我。提醒我,用這一尊像、用這個名號提醒我:「我要效法觀世音菩薩,我要學作觀世音菩薩」,是這個意思。所以供奉佛像功德很大,功德大在哪裡?就大在此地,常常提醒你。
供奉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代表孝,孝親。「地」是大地,「藏」是寶藏。我們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不能離開大地,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要靠大地來供養。地上,無論是生長的,我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五谷雜糧,這是地生的寶藏;地下埋藏的資源就非常之多,金銀珠寶,提供我們生活之所需。佛用這個「地」,代表我們的「心地」;「藏」,我們心地真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能力-德就是能力,有無量的相好,需要我們去開采。用什麼方法開采?用「孝親尊師」,就是孝道跟師道。《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講孝道跟師道,用這個來開采。所以我們看到地藏菩薩像,聽到地藏菩薩名號,我們就要懂得「孝親尊師」,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文殊菩薩提醒我智慧,要求智慧。普賢菩薩提醒我,要落實在生活上;像釋迦的仁慈、清淨,觀音的慈悲,地藏的孝敬,文殊的智慧,統統要落實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叫「普賢」。佛家教學,你說妙不妙!所以,佛教裡面所有佛菩薩的形像,所有這些神明的形像,統統是教學、表法的,絕對不是迷信,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神明來供奉,那你就大錯特錯。用這種方法來提醒我們!若一個人在旁邊天天提醒我們,我們會厭煩他、會討厭他,甚至於會恨他。用這種藝術品擺在你面前,可以欣賞,又可以提醒,你說多好!
上一次我訪問鳳凰衛視,見到常先生,他的辦公室裡面擺了許多彌勒菩薩像。我看看,他有點像彌勒菩薩,肚子大大的,胖胖的。彌勒菩薩代表的是「歡喜心」,佛家常講的「平等、慈悲」,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心要平,色要端莊、要歡喜。這是教我們怎樣跟大眾相處,全是表法的。我們出家人名號都不例外。我出家,師父給我起了個名字叫「淨空」,我很歡喜。人家一提到這個名字,我就想:「我有沒有清淨?我有沒有放下?」放下就空了。提出這個名號,我就想想:「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名符其實?」如果名跟實不相符合,我們要生慚愧心,我們對不起這個名字。所以,佛的名號無量無邊,代表我們真心本性裡面的性德無量無邊;菩薩名號無量無邊,代表我們的修德。性德,我們在凡夫,我們迷了自性,所以性德不顯,要靠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現前,是這麼個意思。
佛教不單單是名字、藝術上的造像是表法的,所有一切設施,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連建築都不例外。你們要是注意看,你們到佛教寺院,你看供奉釋迦牟尼佛這個殿,叫「大雄寶殿」,你看它的建築,外面看是兩層,裡面是一層,都是提醒我們。外面兩層教給我們要隨俗,「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內裡頭要平等,內裡頭不能有兩樣;外面可以不平等,裡面決定要平等。外面平等了,這個社會秩序就破壞了。外面一定有尊卑,有父子、有兄弟、有長幼,它有秩序,不能把這個秩序破壞。外表兩層代表社會秩序,決定要遵守,裡面決定要平等。意思多好!
供具都是表法的。我們在佛前面燒一炷香,香代表什麼?香贊裡頭,「戒定真香」,真香不是你燃的這個香,看到那個香就要知道:「我要修戒、要修定、要修慧」,戒定慧是我自性真心裡頭的香,教你聞到這個香、看到這個香,想到「我要修戒定慧,我要斷貪瞋癡」,沒有一樣不是提醒的。佛前面的供具,最重要的,最簡單的,是要供一杯水。其它的供具、香花統統沒有,香不燒都沒有關系,水一定供一杯。水代表什麼?水代表心。看到這杯水,「我的心是不是像水一樣干淨、一塵不染?是不是像水這樣平等?」水平。所以水代表清淨、平等,取這個意思。那個水不是給佛喝的,是給我看的,給大家看的,看到這一杯水,「我的心要清淨、要平等」,用這些方法來提醒我們。沒有一樣不是苦口婆心想一些方法來教我們,我們然後才體會到佛對我們恩德之大、設想之周到,不能不佩服得五體投地。哪裡有迷信!諸位要記住,佛前面的那個水不能供茶,茶有顏色,那個不干淨,那就代表心裡頭有污染,所以要供清水。那個清水是用自來水還是用開水,這無所謂,只要那個水干淨,裡面沒有骯髒的東西在,那就行了,你懂得它的意義是表法;也就是「明須良朋提醒」。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一刻不提醒,我們就會迷了,就會做錯事情,就糊塗了。所以佛門教學的設施,真正了不起。我們到二十世紀之後半葉,二次大戰之後,我們才常常聽到藝術,連打仗都講求藝術,有「藝術化」的口號。我們想到,佛在幾千年前教學,就進入藝術,用藝術的方法來教導。
『幽須鬼神證明』,「鬼神證明」就是感應。感應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在這一生親身體驗的,同修們他們的感應跟我講的,這就太豐富了。佛法的修學,就是學做個好人、學做一個明白人,還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緣。你要不具足這三個條件,你這一生沒有緣遇到,所謂是沒有機會遇到;你有這個機會遇到,證明你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緣。
我往年住在美國的時候,在達拉斯我們那個佛教會有一個會長蔡文雄居士,他告訴我學佛的因緣。他們長住在外國,華僑,對這個不相信。那一年他的父親過世,他到台灣來奔喪,送他的父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他在床前,他看到有一尊佛像,這一尊佛像在窗戶裡面,那個窗戶就好象是佛龛一樣,佛像在當中。他說他至少看了十五分鐘,這麼長的時間,決定不是看錯。給他印象很深,他感到非常驚訝!他問別人,別人看不見。他學佛的信心,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是佛來度他。以後他做生意,賺的錢有的時候逛古董店,他喜歡買古董。在古董店看到一尊佛像,是石頭雕的,這一尊佛像他一看,就是他父親走的那一天現在窗口的那一尊佛像,他立刻就買回去。那是在中國買的,買了之後,帶到美國。最先供在家裡,以後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去看。我看了也很歡喜,我勸他把這一尊佛像供在道場,因為他是這個道場的會長-達拉斯佛教會,現在這尊佛像還供在那個道場。這是他講出他學佛的因緣,「幽須鬼神證明」。
他又告訴我一樁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他說有一次他跟幾個朋友在舊金山;他是在舊金山之外有個小城,回去,回到舊金山。開車,路走錯了,走到一個小鎮,確確實實這個小鎮在他這一生當中從來沒去過的。車接近小鎮的時候,他突然感覺到這個小鎮很熟,是他住過,他能夠立刻就記起來,這裡頭道路的狀況、裡面建築的狀況,跟同車的人講。然後他們這個車就進去,跟他所說的完全一樣。他非常驚訝,這一樁事情,多年以來,他得不到答案。遇到我的時候,他問我:「法師,這到底是什麼緣故?」我說:「從這個地方看,大概你前生住在這個城市裡頭。你前生住在這個城市裡面,而且住的時間相當長,否則的話,你不可能知道這個小城裡面的狀況。」他一想,有道理。很可能他前生是在舊金山作礦工,大概是中國人作礦工,生活在這個地方,死在這個地方。還算不錯,沒做什麼壞事,這一生又得人身,生意還做得不錯,又能夠學佛。前世的業因證實。
像這一類的事情,我遇到的太多太多了,我自己本身也有好多次。到外國一個地區,從來沒有去過的,一去突然感覺到這個地方面熟,這個環境不生疏。如果沒有前世,這怎麼講都講不通。你說突然之間靈感,為什麼不其它地方有這個靈感,一定要在這個地方?由此可知,人決定有過去生。既有過去生,肯定有來生,因果通三世。所以,這是需要鬼神來幫助我們。
『一心忏悔,晝夜不懈』,這是做功夫。「忏悔」就是改過。我們念念都有過失,一不覺就迷了,迷了就是過失。所以,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晝夜都不能夠間斷。所以有人問我:「我們在家裡頭,臥室裡頭可不可以供佛像?」有些法師說:「臥室裡頭供佛像,那是大不敬!」這個話說得只對一半,不能全對。怎麼說對一半?你不是修行人,你不肯認真去改過自新,你把佛像供在臥房裡面,是不敬,這是錯誤的。如果你是真正修行人,晝夜不間斷想要人提醒我,在臥房裡頭沒有佛像,就會忘掉了,就迷失了。我可不可以供?應該供。所以對真修行人來講,敬不敬事小,提醒我覺悟事大。我真正覺悟,就是恭敬;我迷惑了,就是大不敬。這個事情,總得要通情達理。要是執著在那個教條上,講不通,你只能對一半,你不能完全對。所以,對一個真正下定決心改過自新,要效法佛菩薩、學習佛菩薩,什麼地方都可以供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總得要知道。問題是我們是不是真干?是不是真學?下面,這是講克期取證。
【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
經一七-七天,經過七天,或者二七-十四天,乃至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
【必有效驗】
我真的能夠锲而不捨,就有感應。哪些感應?下面他舉了幾個例子來跟我們說。我們的業障消了、罪過消了,它有預兆,有好的預兆。這底下舉了幾個例子:
【或覺心神恬曠】
在從前,心裡總是不開心,總是郁悶不樂,現在心胸開闊,常常歡喜,這就不一樣。這是感應,這是效果。
【或覺智慧頓開】
從前處事待人接物總覺得自己很糊塗,糊裡糊塗,沒有智慧。現在經過這一段斷惡改過,這一段修持之後,覺得自己現在有智慧,處事待人接物不迷惑了,有智慧,很清楚、很明白,這都是效果。
【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
『冗沓』是事務繁忙。從前事務繁忙,自己感覺得很累、很疲倦,提不起精神,處處有障礙。現在經過這樣修持之後,斷惡改過之後,處理這些繁雜事情跟從前不一樣,覺得一切都很順利,再煩的事、再忙的事,都感覺有頭緒、有條理,輕而易舉,不覺得繁雜,也不會厭倦。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這是很不容易的功夫。冤家對頭,在從前是看到他就討厭他、就恨他,總要罵他幾句。現在看到這些冤家對頭,不但不會罵他,歡喜,還跟他行禮,以善心、以禮節來對待。這都是好的吉兆,這是在人事上說的。
下面,這是講你在夢中的境界,跟從前不一樣了。沒有修行之前常做惡夢,這個我自己有經驗。我在學佛之前惡夢很多,常常在夢中驚醒。學佛之後,頭十年還有惡夢,十年之後,惡夢沒有了。這都是好的預兆,都是好的感應。
【或夢吐黑物】
夢中吐出黑色的東西。『黑』是髒的東西,這是舉例。
【或夢往聖先賢】
我是因為常常講經,所以夢過不少次佛菩薩講經,我參加講經的法會。
【提攜接引】
佛菩薩在夢中跟你說法,幫助你,教導你,這是一類。下面又一類:
【或夢飛步太虛】
這個夢好。作夢的時候飛起來了,在空中飛行,騰雲駕霧。
【或夢幢幡寶蓋】
夢到天宮,夢到佛國,這都是非常好的勝事。
【種種勝事】
殊勝之事。這些預兆:
【皆過消罪滅之象也。】
才會有這個現象。我們的罪業,縱然沒有完全消除,消除了一部分,這些現象現前。這些好的現象現前,千萬要記住:
【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最怕就是這個。所以,種種瑞相現前,對於一個真正用功的人,見如不見,不必跟別人說,不必炫耀自己的成就,那就完全錯了。應當要記住佛在經上講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放在心上,自己依舊要一心忏悔,依舊要晝夜無間,我們的功夫才會進步。如果有這些境界現前,自己以為了不得,自己以為比別人高,貢高我慢的心生起來了,不但不能提升,你立刻往下墮落,這是錯誤,這是嚴重的錯誤。
『畫而不進』,畫是終止,在這個地方,「畫」是不再往前進了,這就可惜了。所以,這些殊勝的境界現前,若無其事。縱然覺得自己智慧開了,還當作未開想,這個好,我們才能夠進步。了凡先生說了這麼一大段,下面才舉例子,舉古人改過的例子,勉勵他的兒子。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
蘧伯玉是春秋時代衛國的大夫,他改過自新很有效果,在歷史上留給後人做典范。這個人也是聖賢之人,二十歲,很年輕,他就知道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的重要,就非常認真努力去做。
【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
雖然天天在改,認真努力在改,改了一年,覺得過去這一年改得不徹底,改得不究竟。
【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
這樣子年復一年。
【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
到自己五十歲,回過頭來仔細想想,過去四十九年所做的,還是錯了。
【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值得我們效法。一個人最大的過失是什麼?不知道自己過失,這是最大的過失。因為你不知道自己過失,你就不會有心去改過。沒有改過的念頭,這個過失的累積,由小過累積就成大過,由大過累積成為巨過,後來的果報不堪設想。許許多多的凡夫,為什麼死後墮三惡道?原由就在此地,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不知道改過。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在前面所講的,「明須良朋提醒」,這一樁事情重要!你到哪裡找到這麼一個好的朋友肯提醒你?說老實話,父母都做不到。父母果然天天提醒你,你一定會怨恨父母,會覺得父母唠叨、父母太繁瑣了。
所以,佛菩薩想的方法好,妙極了!用種種方法表法提醒你。而表法的意義要懂。譬如我在前面講的「供水」,佛前面供這一杯水,你一看就曉得,「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要像水一樣平等,永遠保持清淨、平等」。離開佛堂就忘掉了嗎?誰提醒你?你要知道,只要見到水,你就想到。我們平常喝水,倒一杯水在這裡,馬上就提醒自己。到外面作客,人家招待,最簡單的,也是一杯茶水;見到水,就要想到:「我們的心要清淨、要平等」。如果你是「只是佛堂的那一杯水是表法,其它的不是」,那你什麼都學不到,你就未免太笨拙,你是過分的分別執著。
譬如燃香,你曉得這個香是代表「戒定慧」。我們在任何場所當中聞到氣味,都要想到戒定慧。香是提醒鼻根的,不管什麼樣味道,都用一個「香」字代表;只要有氣味,聞到有氣味,就要想到戒定慧。然後你才明了,虛空法界哪個地方不是菩薩學處?哪個地方不是用功道場?一切時、一切處,原來都是道場。道場不是在寺院庵堂,處處皆是!
我們在佛前面供花、供果。花代表「因」,花開得好,因好;因好,果一定好。果是代表「果」,花代表「因」。善因得善果,惡因就會結惡果,它表這個意思。佛前面供花果,我們懂這個意思;什麼時候看到花,都要懂得我要修好因。無論在什麼時候,乃至於看到人家穿一件衣服,衣服上繡的花,看到這個花,我要知道修好因。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果實,我們希求的是好的果報,好的果報一定要修好因。這不都是佛家的教學嗎?都是如來的教誨嗎?哪裡要說一句話!盡虛空遍法界,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舌嘗到的,身體接觸到的,哪一法不是佛法?原來,處處皆是佛法。所以,佛家常講「佛法無邊」!這句話意思你懂了嗎?所以你要會學!你要是會學,一切時、一切處決定不迷。為什麼?它都在表法,都在提醒你,你怎麼會迷?不會的人才迷,執著的人才迷。執著一定是在佛堂供的那是表法,離開佛堂之外,就不懂得什麼叫表法。這個學,學得太笨拙了。孔老夫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就不教了,太笨了;告訴你一樣,只能懂一樣,你不能夠觸類旁通。佛法是教你一樣,你懂得了,一切都懂得了,樣樣都通了,這是佛法。所以佛法教學,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
功夫上來講,蘧伯玉是最好的一個典范,我們要向他學習。這一條決定不能疏忽!了凡到晚年也學,學蘧伯玉。這是功夫有相當根底了,才知道勇猛精進的重要性,要加速度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功效愈來愈顯著,在日常生活愈來愈快樂,事業愈來愈順利,確確實實做到災消福來,一點都不假。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十二卷)
——2001/4/18、檔名:19-16-12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下面的文字: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文到這個地方,從舉比喻之後,這才正說。我們身為凡夫,過失、惡業太多太多了。『猬集』是比喻,就像刺猬這個刺一樣,聚集在一起。『而回思往事』,我們想想過去,常常好象『不見有其過者』,沒有覺察到自己有什麼過錯。所以,我們一般人常常講「我沒有什麼大錯」、「我沒有什麼過失」,這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也常常有這個感覺。這是麼原因?心太粗了。心眼昏聩,見不到自己的過失。所以,蘧伯玉實在講是我們很好的一個榜樣。下面這一段文跟我們說,惡業也有征兆: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
在佛法裡面講,業障深重。業障過重,他一定有不好的預兆。
【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
我們仔細去觀察我們周邊那些人物,有時候我們能發現。這個人沒有記性、糊塗、昏庸,跟他說什麼事情,很快他就忘掉了。
【或無事而常煩惱】
這些事情,我們自己想一想,自己有沒有?沒有事情的時候,沒有人招惹的時候,自生煩惱,只要冷靜觀察就能發現。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
這就是怕見正人君子。見到正人君子,自己好象很難為情。這種現象,實在說還都是有救。為什麼?他還有慚愧心。
【或聞正論而不樂】
聽到人家講正經話不喜歡。為什麼?自己作惡多端養成了惡習氣。聽到正論跟自己所作所為完全相反,很不樂意接受。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我們布施,以禮物送給人,人家還埋怨。在他不得不接受的情況之下,譬如說他挨凍、挨餓,饑寒交迫的時候,我們送一點衣服、食物給他,他當然接受,接受之後他不感激,他還怨恨你。這種情形有,在現在這個世間常常遇到,這都是惡業深重的征兆,我們要多想想。
【或夜夢顛倒】
晚上做惡夢。做惡夢絕對不是個好預兆,自己一定要警覺到過惡很重,所以夜晚才做惡夢。
【甚則妄言失志】
這就是精神提不起來,語無倫次。
【皆作孽之相也】
這是略舉幾個例子,這都是不好的相。
【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
如果我們自己反省,像上面所舉的例子,自己有個一條、兩條,我們就要警覺到,過失、惡業一定相當嚴重了。要警覺到,趕快回頭,立即奮發,『捨舊圖新』,就是要改過自新。『幸勿自誤』,這一句話是勉勵我們,希望你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這個事情,一定要自己奮發,別人幫不上忙。改過之法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