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9集)
早晨好。前面我們學到一經宗趣,我們學到四土,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實報土後面還有一小段,最後是常寂光土。在這一段,概要的這一段當中,參考資料裡面我們學到「陀羅尼」,翻成中國意思,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今天我們明白了,廣義的來說,任何一經,佛法裡頭的任何一部經,世法裡頭任何一物、任何一事,都有陀羅尼的意思。正是《華嚴經》上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不就陀羅尼的廣義。任何一法都具一切法的,不但一切法的理,一切法的事相也都具足。 一個極微色,就是鄰虛塵,具足五蘊色受想行識,這是物質最小的現象,沒有比這更小了。佛經上講極微之微,也叫極微色。現在科學叫它做微中子,或者中微子,都可以,物質最小的。《金剛經》上所說,整個宇宙一合相,一就是講極微色,所有的現相無量無邊,都是這一個相組成的,所以它是一切萬物的基礎。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微色裡頭具足一切萬法,這是《華嚴經》上用的比喻,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很小,裡面有須彌山。現在我們知道,不但裡頭有須彌山,須彌山不算大,這裡面有虛空法界,就是遍法界虛空界都在這個一微色裡頭。這是什麼?這是性德,自性法爾如是,是自自然然的現象。佛見到了,告訴我們八地以上都證得這個境界。今天科學家發現了,不是證得,證得是靠自己定功親眼見到的,現量境界,科學的發現是用儀器。現在發明的精密的儀器,這個儀器我聽說可以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能控制到。我們一般的人,連一秒鐘都掌握不到,何況是一千兆分之一秒? 《楞伽經》上講的,「自心現量,不斷之無」,前念滅後念生,它不間斷。但是前念跟後念不是相同的,不是一個念頭,是與前面那一念不一樣的。念念都不一樣,念念都不相同,念念都是獨立的,或者我們說它大同小異,或者說它小同大異,都行。譬如我們看我們的身體,好像是大同小異,前一秒鐘跟後一秒鐘是不一樣,說真的,是前一念跟後一念所現的大同小異之相,絕對不是一個相。如果是完全相同的,那叫相續相,不完全相同的,我們叫它做相似相續,佛經上也是用這個名詞,相似相續,不完全相同。 這個相,幻相,過去了不可得,再也找不回來,永遠找不回來。它到哪裡去了?它沒有了,真正是經上所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出生就滅盡,這個一出生叫一念,這一念滅掉了,第二個念頭出生了,也叫一念。念念都是一念,沒有一念、二念、三念,沒有這個現象,念念都是一念。所以大乘經上才說,一念覺凡夫成佛,一念迷墮落到凡夫。佛跟凡夫的關系沒有絲毫差別,若問差別在哪裡?迷悟不同。所以佛陀的教育幫助眾生覺悟,為什麼?覺悟是他本來的現象。迷不是他本來現象,他本來的現象是覺悟,所以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教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見性成佛,回歸自性,這是佛教教學的目的。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沒有關系,於這個世間生死輪回沒有關系。迷了有生死輪回,覺悟了沒有了,這些都是夢幻泡影。夢裡頭好像有,醒過來沒有了,痕跡都找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應該要知道,法身有三個名號,毗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遍一切處,就是常寂光,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法身,遍一切處。大經裡面有說大光明藏,也是這個意思,大光明藏遍照法界,淨土叫常寂光。這是法身,法身沒有形相,無相;它能現相,無不相,無不相就是能現現相,能現無量無邊的相,而且同時現。在我們凡夫,它現的什麼相?現的就是這個宇宙,全宇宙,用佛教的名詞,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森羅萬象。怎麼現的?一念,這叫妙有。妙有非有,為什麼?立刻就消失了,但是第二個念頭又起來。第二個念頭不是第一個念頭,第二個念頭所現的相不是第一個念頭的相,念念都不一樣,念念都不相同。 這個事實我們要有概念,為什麼?這個概念是認識宇宙萬有的真相。認識這個真相的人就是法身大士,禅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認識真相就是明心見性了。性是什麼意思?一切萬法的本體。本體是空、是寂,後面還有兩個字,靈、明。體是清淨寂滅,作用遍照法界,這是真心,這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我同一體,同一個念裡頭發生的,同一個念頭出現的。所以肯定他跟自己是一體。一體,自然就不會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是清淨平等覺。說個覺說明,用現在的話說,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因為它有覺。覺在哪裡?在一切處,在一切時。它起作用,不迷,覺而不迷,覺而常照,心永遠是定的,它生智慧不生煩惱。迷生煩惱不生智慧,覺生智慧不生煩惱。這是法身的,共同的。 第二個報身,報身是盧捨那,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淨滿,淨是清淨,滿是圓滿。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人就能夠體會,圓滿的清淨,就是報身。我們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在三身裡頭屬於哪一身?法身沒有相,報身有相,換句話說,清淨平等覺圓滿了,就是報身。清淨平等覺起作用了,什麼作用?自受用,幫助自己向上提升,這自受用;他受用,教化一切眾生,那屬於應身。應身的名是從作用上得來的,你看,法身的名是自性上立的,毗盧遮那,是自性的本體;盧捨那是自性的現相;釋迦牟尼是自性的起用,起用從他受用上來說,是應化身。應化身的名號不一定,看他在什麼地方應化、在什麼環境裡頭應化、在什麼時代應化,完全靠外緣。 釋迦牟尼佛隨緣,隨順外緣,現身說法,德號叫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名號,名號裡面所含著就是此時此地這一類根機他需要什麼,名號是他現前迫切所需要的,那就是說教他什麼。現代這個世界上人缺少什麼?缺少仁慈博愛、缺少清淨平等。釋迦牟尼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能仁寂滅,能仁就是慈悲、就是博愛,仁慈博愛是釋迦的意思,牟尼是清淨寂滅。如果這個世界上把這個意思都能夠恢復,世界和諧了,世界穩定了,世界太平了。釋迦牟尼佛他做到了,八相成道,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是釋迦的意思,大慈大悲,救護一切苦難眾生。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都是苦難眾生,脫離六道輪回,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具體的究竟樂是華藏世界、密嚴國土、極樂世界,這都代表著究竟樂,這裡頭沒有苦,苦的名詞都沒有。世尊為我們示現,誰能夠得到?信者就得到了,不信的人當面錯過,關鍵在信,對諸佛菩薩、對古聖先賢、對祖宗、對父母不能沒有信心。眼前的父母迷失了自性,過去的父母、遠古的父母有大徹大悟的、有明心見性的。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不是沒有,名詞不一樣,中國人統統以聖賢、君子包括了。聖賢君子裡面的程度不齊,有很高的,不止三輩九品。 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得到的信息,明心見性之後,空間沒有了,空間的界限沒有了,時間的界限沒有了。空間沒有,就在當下;時間沒有了,就在現前,這是事實真相。時間、空間都從妄想裡面生出來的,妄想沒有了,時空不可得。所以時間、空間在《百法》裡頭都列入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它不跟心法相應、它不跟心所法相應,它也不跟色法相應;換句話說,它是假的,現在的話說,它只是個抽象概念而已,沒有具體的事實,抽象概念。雖不是真的,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真有。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要真正明了,所以佛家常用覺了、悟了,了就是了別。悟了之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怎麼樣?干干淨淨,一塵不染,就是寂滅。對於一切人事物清楚、明了,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叫釋迦牟尼。我們在生活當中能把它學會了,這叫學佛。釋迦牟尼把佛的樣子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能做到,就叫成佛。成佛不是他的事情,是我們的事情,他做樣子給我們看,我們要會看,把它看會。看會什麼?就自己會了,自己照著這個榜樣來模仿,模仿跟他一模一樣,就成佛了,確實能做得到。 中國古聖先賢也非常了不起,在《大學》,《大學》是修行方法,《中庸》是講中道的理論,跟佛法的中觀意思相同,不偏不邪。《大學》給我們講三綱八目,三大綱領,八個細目,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三綱先讓我們有學習的理念,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修行的三大綱領。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下面兩個字是名詞,明明德。明德是什麼?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真如、本性、法性。自性本來是覺悟的,就是本覺,明德就是本覺。本來你什麼都明白、你什麼都知道,這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來的,外面沒有,自性裡頭有。所以佛法修學講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一切都明白了,佛是覺悟的意思。 本覺,現在為什麼不覺?本明,為什麼現在變成無明?一定要知道,本覺本明沒有失掉,只是迷了。迷了怎麼樣?它不起作用了。正面的作用沒有,它起負面的,不明就是暗,不覺就是愚癡。愚癡人起心動念是負面的,今天人講負能量;覺悟明白人起心動念正能量。正負,正的與倫常道德相應、與佛法戒定慧相應;負面的能量完全不相應,它跟迷邪染相應、跟貪瞋癡相應。雖然全是假的,但是它現相,善的能量現三善道,不善的能量現三惡道,三善道、三惡道是這麼來的,全是自作自受。所以我們應該要明了,現在在六道,全迷了,什麼都不明了。 要想破迷開悟,要想回歸自性,我們不是上根人,上根人一看明白了、一聽明白了,所謂是一聞千悟。我們中下根性,中下根性走回頭路有他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落實在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看到眾生,人數不在少數,下根人,他們只會簡單的一部小經,或者是一偈咒語,或者是一句佛號,這講到最簡單了,他能夠堅持這就是一門深入。他能堅持到底,從初發心到盡形壽,到他壽命終了,這一生當中沒有改變,看最後的效果,他自然往生。往生的時候沒有生病、沒有痛苦,跟大家告別,我走了,就真走了。他知道生從哪裡來,也知道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往生淨土,有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接他。這些事實、瑞相見到的人很多,你相信,你能放下萬緣,你能認真向他們學習,統統能成就。 佛具三身,現,我們也具三身,隱,隱現不同。幾時我們覺悟了,我們的三身就現前。有頓、漸,頓超,三身同時現前;有漸進,有次第的,逐步逐步向上提升,這叫漸修,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不斷向上提升。頓,度上上根人;漸,度上中下三根之人。頓漸不定,會有轉化,漸修的人懈怠,慢慢變成鈍根;鈍根人精進,很快提升到頓根,這叫沒有定法,完全靠自己根性。他們在修學裡頭有一個共同地方,就是看破、放下。看破了一定會放下,放下之後一定會提升,提升再看破,再放下再提升,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三身一體,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三身圓證。 我們在今天最重要的,是好不容易遇到這個法門,決定不能聽信一些流言。他們對會集本、黃念祖老居士注解提出很多疑問,目的是讓我們放棄,跟他們學習。到底是真是假,很難分辨,這使淨宗學人走進誤區,遇到陰霾。如何能出離?一定要遵守釋迦牟尼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我們才能夠脫離這個負能量的影響,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成就。一切法的大總持法門,無過於《無量壽》,無過於這一句阿彌陀佛。怎樣去認識阿彌陀佛?怎樣去堅定願心?這一部經、一部注給我們最大的幫助,讓我們在這部經、集注裡頭認識諸法實相。唯有認識,你才能夠真正放下,能夠真正放下,你才能一心專念,你才能真正得生淨土,功德就圓滿了。 我們今天的問題,就是斷疑生信,堅固願心,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這個重要。一切境緣,無論順逆、善惡統統要看破,因為它會障礙往生西方的道路;統統放下,不受障礙了。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口裡頭也只有阿彌陀佛,雜念沒有了,妄想沒有了,閒話沒有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希望我們這一生是在娑婆世界的最後身,來生不在娑婆世界,來生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比什麼都重要。怎樣把這部經典講的道理變成我們的思想,這部經典裡的教誨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它管用。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工作待人接物的標准,時時刻刻想著我怎麼兌現,我把它做到。這就是行如來行、行菩薩道,或者人說它叫成佛之道,道是道路,這條道路成佛的,我走這條道路。這條道路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參考資料也相當的豐富,同學們自己可以看。 二百四十一條「果德」,這裡頭有個重要的信息給我們,果德,「果上之功德。涅盤有常樂我淨之四德,謂為果德」。自性本有的,修行功夫到家了,它出現了。我們現在這四種都有,有煩惱、習氣障礙住,它顯不出來,不是沒有;我們的心回歸到清淨平等覺,這四德就現前。常是不生不滅,永恆不改變,就是無量壽的意思。樂是離苦,世出世間一切苦都沒有了,自性裡頭沒有苦。我是自在的意思、主宰的意思,自己真正自在,不受外面一切干擾,這是我,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這是我;你會受影響、會受干擾,這個我就沒有了。淨是清淨,清淨是沒有染污,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但是不受染污。怎麼不受染污?沒有放在心上。可以跟眾生在一起,表演苦樂憂悲種種的境緣,但是不放在心上,並不染污。世尊在世給我們做樣子,這個我們要學。常,我們這一生當中有一條路、一個方向永遠不變,這句佛號念念相續,這就是常。常裡面自然有樂,為什麼?你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不受外境干擾,這樂。自己真正做得了主,真正自在,不受別人影響,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 底下有一條,大權示現。大權示現實在很多,在我們世間,跟我們凡夫同在一個時空,他不暴露身分我們不知道。他需不需要暴露身分?絕大多數沒有這個必要,暴露身分有特殊的緣分。《大藏經》裡頭有一部《神僧傳》,那是歷朝歷代身分暴露的,告訴我們,諸佛如來跟這些大菩薩確實是大慈大悲,常常在世間。如果世間沒有這些人那還得了,環境的災變足以讓眾生在地球上毀滅。有這些人住在世間,世間人沾他的光並不知道,為什麼?他住在這個地方少災少難,甚至於沒有災難,周邊有災難,他住的地方沒有災難。要很細心的人,要很冷靜的人,慢慢會體會到。眾生不斷造惡業,你教他他不聽、他不接受,他天天在造。菩薩住在這個地區,示現一個普普通通人,沒人知道。他住在這個地方,讓這個地方,災難不能完全化解,大災難變成小災難,可以讓它減輕、可以讓它延遲,會起這種作用。 今天人相信科學,我們要問,有沒有佛菩薩示現成為科學家,來度化眾生?肯定有,各行各業裡頭都有,你細心觀察。佛菩薩的示現從哪裡看?從看破、放下這四個字。佛菩薩再來的人,一定把這個世間看透徹了,透徹到什麼程度?跟《金剛般若》相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凡所有相他統統能放下,他不放在心上,心是清淨平等的,心是慈悲,憐憫一切眾生,以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愈是嚴重災難當前,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的人數愈多,這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講大權示現,二百四十三條。 因此,我們學佛的同學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我們肉眼凡夫,沒有慧眼、法眼,不認識。怎麼學法?學普賢菩薩,禮敬諸佛,對一切人,無論是善人、無論是惡人都要以真誠恭敬心對待。為什麼?自己種福。決定不能夠對人家輕慢,不可以輕慢別人,要尊重、要禮敬。普賢行從這裡下段開始,普賢行從哪裡修起?從禮敬修起,再學贊歎。隨順正面的要贊歎,他造作是負面的我們不贊歎,有禮敬沒有贊歎,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裡面教導我們。 大權示現裡面,《法華經玄義》裡頭節錄的一段,「摩耶是千佛之母」,賢劫千佛,她來現佛的母親的相,「淨飯是千佛之父,羅睺羅千佛之子,諸聲聞等悉內秘外現,示眾有三毒,實自淨佛土,諸親族等皆是大權法身上地」,上地菩薩,上地是八地以上,「豈有凡夫能懷那羅延菩薩耶」。他的兒女是佛菩薩再來的。一般人家,要是凡夫,他哪有這麼大的福報?那怎麼辦?菩薩的父母也是菩薩再來的,不是凡夫。世世代代一脈相承,到哪一代起作用不一定。像佛門的祖師祖祖相傳,只傳一個,單傳,什麼時候起作用,發揚光大,就是時節因緣成熟?沒有一定。像禅宗這就是個例子,達摩到中國來,把禅傳到中國,慧可接受了。每一代都只傳一個人,單傳,傳到惠能大師,惠能是第六代。在他這一代緣成熟了,開花結果,他傳了四十多個人,在禅宗確實空前絕後。六祖之後任何一個祖師都不能跟他相比,傳二、三個人的多,傳四、五個就很少,十個以上沒聽說。 唯獨淨宗特殊,淨宗往生就是成就。所以在大乘法裡頭,大乘八個宗,成就最多的、真實利益的只有淨宗,往生不退成佛,真實不虛。可這個法門難信之法,什麼人真信?谛閒老和尚的鍋漏匠這個徒弟真信。倓虛老和尚跟我們說的,極樂寺第一次開戒,有一個修無法師,在戒期當中往生的,那是真的。他也是在戒期表法,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生就念一句佛號。在寺廟裡面修苦行,寺院裡頭粗重的活,沒有人願意做的,他做,走的時候那麼自在,這真往生。 我們同學還有沒有心得跟我們大家一起分享? 主持人:陳靜瑜老師。 學生:阿彌陀佛,師父早上好。 老法師:早上好。看見了,也聽到了。 學生:能聽到嗎? 老法師:聽到,也看見。 學生:阿彌陀佛,師父您好。弟子是前幾堂課有個問題,沒有機會問上,不知道今天可不可以請教師父上人? 老法師:可以,好。 學生:之前我們有學發菩提心,就是我們在參考資料的,參考資料裡面有講到兩種發心,就是隨事發心和隨理發心。兩種發心,弟子想請教,這兩種發心我們是,是參考資料的一百七十五頁。 老法師:一百七十五頁。 學生:一百七十五條。 老法師:一百七十五條。 學生:不是,師父,是《科注》的一百七十五頁。 老法師:《科注》的本子。 學生:對,《科注》一百七十五頁。 老法師:好。 學生:一百七十五頁,就是「元曉師雲」這塊,他有一個講到隨事發心和順理發心,就是這塊弟子不明白。我們因為在學習的時候特別強調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像我們,是不是我們一般的同學,就是像我們根性比較陋劣的,都是從事上開始發心? 老法師:對。 學生:這個事情是一切事相,還是說是善事?我的意思是說,這個事是指善事,還是指一切事相,就是生活中碰到的一切事相?如果是善事的話,是不是就是說我們要有發心,譬如說做義工、或者做善事的這種心願,雖然自己煩惱還沒有斷,但是要有這種發心?在做事中如何能發出這種菩提心?是不是要從隨事發心中要慢慢轉到順理發心,通過聽經來不斷的明理斷煩惱,保證在做事的過程中要有聽經聞法和經教的薰修? 老法師:對,對的。這個發心,中下根性的人都是隨事發心。但是隨事發心要真發心真干,時間久了慢慢就明理了,這個跟「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同一個道理。我們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得好,叫熟能生巧,巧就入理了。所以,學東西要久,我常常勸人,學東西一遍不夠,一遍是隨事。要怎樣入理?我平常勸人,這都是方便說,要三十遍以上。其實三十遍能不能入理?還是不能,三十遍能入理的那個根都很不錯了。一般人怎麼樣?要三百遍,要三千遍。中下根性的人,三千遍肯定會入理,入理就真心現前了,那個不一樣。你問得很好。所以人學東西,世法、佛法都一樣,要有耐心、要有恆心,一遍一遍不斷的重復。 我們這次發現,海賢老和尚一生的事跡這個光碟,我的認識,這個光碟是《大乘無量壽經科注》的總結。無論是事、無論是理,到老和尚這個生活、念佛、待人接物的表法,全在其中。要怎樣才真正能認識體會到?我勸人看一千遍,一天看三遍,一年。如果能堅持每天不間斷看三遍,一年之後你會得到效果,這個效果就是明白了,這部經的理跟事統統明白了。它對我們很大的幫助,能讓中下根性的人提高境界。遍數要多,雜念要少,不能有雜念、不能有妄想,回歸到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是念佛人功夫的標准。得清淨心,這是入境界了;得平等心,這大受用;覺是開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其義自見。不但《無量壽經》透徹了,沒有學過的一切經教,世出世間一切法,向你請教,你都能解答。這是中國傳統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外國沒有的。 這個方法是從大乘傳過來的,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戒裡頭有學習的理論,教學的理論,有教學的原理原則,要遵守。說白了就是兩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這兩句。這兩句現在人不懂,現在人都跟西方人學,廣學多聞。四弘誓願有「法門無量誓願學」,你要看它擺在什麼地方,四句話是四個層次,先後順序決定不能錯亂。第一個教你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的心量拓開,量大福大。沒有大福,哪來的智慧?福大智慧就大,心量拓開,要包容天下,沒有自己。從哪裡落實?從斷煩惱落實,把煩惱習氣放下。再學法門,才廣學多聞。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什麼?是斷煩惱,用這個方法來斷煩惱。煩惱斷盡了,你一門深入,開智慧了,那學無量法門很容易,不要浪費很多時間。 龍樹菩薩開悟之後,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全學完了。我們能相信嗎?你了解事實真相,你真相信了。為什麼?他不需要把一部經從頭到尾念完,念上幾頁、十來頁他就明白了,全都明白了,這個太方便了。你說法達禅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沒開悟。到曹溪去參學,向六祖請教,六祖說《法華經》我沒聽人說過,你念給我聽。他念了三千遍,當然背得很熟,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跟他說,不要再念了,我全明白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一部經念上一點點就全明白了,所以三個月能夠把《大藏經》學完,不成問題。《大藏經》一百多冊,現在精裝本,你每一本翻幾頁就行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佛法的教學要教人開悟、要教人明心見性,這個目的才達到,學生才算畢業。沒有開悟不行,沒有開悟要斷煩惱,煩惱斷了自然就能開悟。開悟之後再學一切法門,沒有開悟之前一門,一門深入,深入到開悟,這個意思。開悟之後,什麼法門就通了,就是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門,這才能成佛道度眾生,沒障礙了。這種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西方沒有,所以跟西方人講他不相信,哪有這種事情?必須我們自己要做實驗,有那麼十幾、二十個成功的人,讓西方人看到了,他相信了。他沒有看到他不相信。所以我們今天漢學做實驗,儒釋道都行,只要專攻一部,遵守這個理念跟方法,都能夠明心見性,都能夠見性成佛。信很難,這也是難信之法,難信之法的法能相信,這個人有福了。 學生:阿彌陀佛。 老法師:看到了,聽到了。 學生:阿彌陀佛,老法師早上好。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這還是上一堂課舉的手,居然到現在還有效。上一堂課在清明,現在這個清明在中國大陸非常受重視,也是公共假期。 老法師:好。 學生:所以在星期六、星期天、星期一三天的公共假期,中國大陸的很多人也遵循傳統,掃墓。老法師在以往的開示當中很多次的告訴我們說,祭祀祖宗其實就是教孝的活動,這句話真的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很多的啟迪。我們以往在寺院裡邊、在道場裡邊,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些同修到道場裡邊見法師,跟法師談話,很多時候所聊的、所要問的都是子女的教育,家庭子女的教育。這一點老法師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都講到,家長難做,老師難做,就是孩子很難教,學生不好教。很多時候這些家長來向我們討教如何教育子女這一塊,我們沒有經驗,沒有子女的人怎麼能夠去教有子女的人?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他們說了很多孩子的狀況之後,問法師怎麼辦?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時候談話會陷入僵局。所以有時候我們很自然就問,那你們父母親怎麼樣?這個時候這些年輕的父母親他們就表現出來的煩躁,我現在一門心思都在孩子的身上,父母親他們自己照顧自己。這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當你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孩子的身上的時候,而忽略了父母親、淡忘了父母親,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 偶爾也有那麼幾次,我們在道場,有這些年輕的父母親他們到道場來禮佛,要跟法師見面。跟法師見面,坐下來之後他們就說:法師,我們這次來道場沒有別的,就是來為父母親祈福,父母親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我們來拜佛祈福,希望父母親能夠長命百歲,讓我們更長時間的盡孝於父母膝下。我們聽到這樣的表述很感動,他沒有問題。我們聽到這個時候,如果繼續這個話題,我們感覺到好像會流淚。這個時候我們很自然就問,你們子女怎麼樣?孩子多大了?上學怎麼樣?這很多,非常的激動,這些關注父母親的,他們的子女都非常非常的乖、非常的孝順。所以當我們問到他子女怎麼樣的時候,他們的表現非常非常的歡喜:法師,可能是佛菩薩保佑,我那孩子我不需要教他,他們的學習我們也不需要過問,但是學習很好。到學校去參加家長會,他們的朋友、同學之間的關系非常好,他們同學紛紛跟我們打招呼,是老師的小助手。所以我們看,關注父母、孝順父母、照顧父母親的人,他們的子女也非常非常的乖巧。 這個現象就很自然讓我們想到,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上有老,下有小,這句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很多人都把它做為壓力、煩惱的注腳。常常聽到有人問,你最近怎麼樣?他說,別提了,上有老,下有小,煩死了,壓力太大了。這是很多人把這句話做為壓力、煩惱的一個注腳。後來我們突然間就明白,上有老、下有小這句話什麼意思?你真正把老人、把上一代放在心中比較高的位子,你就會有孝順、善良、乖巧的下一代。所以這句話,我們也是以往在講課的時候,來跟人去分享這個感受、這個體會。 所以祭祀,在清明的前兩天,學生在這邊道場,也跟這邊道場配合,到這兩個道場總共做了四場三時系念。學生做兩場,仁山法師做兩場,我們兩個配合起來做了四場三時系念。這四場三時系念下來,我們體會到《禮記》裡邊「祭義章」有一段話,「祭義章」這段話說:「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就是說祭祀活動不能夠太頻繁,太頻繁他就煩躁,一旦煩躁就沒有恭敬心,沒有恭敬心,祭祀的意義就沒了。它第二句話說,「祭不欲疏」,祭祀活動不能夠太疏遠的做,「疏則怠」,一旦很長時間不做,他就懈怠,懈怠了就忘記了。老祖宗春秋祭祀,一年做兩次,這真是太有智慧了。以往老法師倡導做三時系念,一年分清明、冬至、中元,一年三次的三時系念法會來做超度、來學習,我們的體會真的是非常非常智慧的教導。 清明前後我們連續做了四場,到後面兩場的時候,就明顯的感覺到,恭敬心不像前面恭敬心那麼好了。再聯系到佛門當中的忏儀、誦經,所謂經忏佛事太頻繁了,恭敬心就失去了。老法師說的,這些法會儀軌是祈禱、是儀式,真正的實質還是落實到教學上、落實到讀經上、落實到經本上,這一點我們也真正有體會。所以剛才老法師又開示我們順理發心、順事發心,我們剛剛發心,主要都是在事上要更加的多的用功,一遍一遍的深入。這是我學生的一點點的體會,向老法師報告,求老法師批評指正。謝謝,阿彌陀佛。 老法師:我們剛才聽到了明靜法師的分享,清明祭祖,國內現在重視這個,這就是傳統文化的落實。這樣的落實,認真提倡,全國推行,習主席的中國夢就能夠實現。能夠帶給國家的長治久安,會造成太平盛世,我相信會影響到全世界。尤其這次他在歐洲的訪問,非常成功,在近代史上我們沒有看到第二個人,所以我們看到非常歡喜。我們應該,這是多少年來我常常說,國家要安定,社會要和諧,從哪裡做起?每個人盡到自己的本分,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然後與不同行業的聯合起來,就能造成太平盛世。 出家人的本分就是要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把它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為社會做出個好榜樣,這是我們的本分。第一個帶頭的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八相成道,那就是本分。本分之本分,他一生的核心,就是四十九年教學。三十歲開悟,七十九歲過世,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直到離開這個世間,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體會到了。所以宗教要團結,宗教要回歸教育,宗教要互相學習,宗教對於社會的貢獻就很明顯了。宗教這兩個字,中國的文字意思非常之好,宗的意思有三個,第一個是主要的,第二個重要的,第三個尊崇的;教也有三個意思,教育、教學、教化。宗教兩個字連起來,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我們要把它落實、要做到,那真的是宗教;如果做不到,不能落實,那就是假的,那不是真的宗教。 所以,佛門弟子要帶頭,從什麼地方做起?從我做起,從我心開始。這個心就是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修哪個法門就念哪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從持戒、修定、開悟,開悟就畢業了。真能開悟?真能,清淨心能開悟。你心不清淨不會開悟,生煩惱;平等心能大悟、能徹悟。所以心要清淨、要平等,不必要的事情別放在心上。佛教給我們,放下萬緣,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是修定,目的是開悟,目的是自見其義,自見就是開悟了,沒有人教你,不需要學習,自然明白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有耐心去念一千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方法是佛傳過來的,傳到中國之後,方法好,有道理,中國的儒接受了,道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缺一不可,這三家是鼎立,鼎之三足。 這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救自己、能救家庭、能救社會、能救國家、能救全世界,代表的典籍就是《群書治要》。《群書治要》裡頭有儒、有道,沒有佛,這是因為過去帝王對於佛特別尊重,把佛單獨編一套典籍叫《大藏經》,沒有把它放在儒、道一起。所以中國《四庫全書》是一切智慧、理念、方法、經驗之集大成,這個之外有一套《龍藏》,就是《干隆大藏經》。將來如果《四庫全書》再編,應該把這個編進《四庫》裡頭,不必單獨列出。單獨列出是帝王的恭敬心,也是值得贊歎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十九集)主講人:淨空法師、學習班學生 2014/4/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19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