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法語
一、《觀經四帖疏》摘要 1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2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3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4 5 6 7 8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9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 10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11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12 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13 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 14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15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16 所聞化贊,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聞經之事。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 17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18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以下,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觀念法門》摘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十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三、《法事贊》摘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往生禮贊》摘要 1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煩惱具足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2 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歎西方,勸專念等,有何義也? 3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4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5 6 7 六方如來舒舌證 8 9 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10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 11 若稱佛願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12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五、《般舟贊》摘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普勸有緣常念佛 11 若能念佛人中上 12 利劍即是彌陀號 13 謗法闡提行十惡 14 念佛即是涅槃門 15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回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16 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答曰:此有三義: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