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說“尊重佛弟子”
三說”尊重佛弟子“ ”若尊重佛弟子“是《金剛經》第十二品最後一句。如果連同第十三品的開頭一起讀,便會覺得句中的”若“當作”你“解,更合理一些。 第十二品最後部分的大意是:受持讀誦此經,即是成就了最上的第一的希有法門。此經在那裡,佛就在那裡。你受持讀誦讀此經,你就是令人尊重的佛弟子。 第十三品開頭是:“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須菩提聽了佛的話,得到鼓勵,十分激動,願意奉持讀誦此經。於是向佛“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從語法看,從文意看,上下連接,不枝不蔓,明白曉暢。當然,這裡“你”,指須菩提,也指過去、今天、未來的一切佛弟子。 佛說《金剛經》時,不分章節(分,品)。傳入中國後,南朝時,昭明太子,將該經收入《昭明文選》,才將經文分為三十二品,即今天的流通本也。 現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第一版《辭海·語詞分冊上》543頁,關於“若”的解釋,略抄於後,供讀者參考:①順從,“曾孫是若”。②選擇,“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③奈,若何?④及,至於,“病未若死”。⑤乃,才,“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⑥如,像,“若網在綱,在條而不紊”。⑦假若,“若阙地及泉”。⑧或者,“若從踐土,若從宋,亦唯命”。⑨與,和,“君若父之友,食之則食矣”。⑩爾,汝(今作你),“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⑾此,如此,“君人者,亦可以察若言矣”。“故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⑿助詞,然,“出涕沱者,戚嗟若”。⒀海神名,即海若。⒁香草名,即杜若。⒂姓,漢代有若章。 另,般若(惹),佛教名詞,相當於智慧。 蘭若(佛寺),未收。 以上“若”字的15種解釋中,應是第10種解釋,符合經文之意。 融塵居於邊地,不能接觸高僧大德,自知淺陋,敢寫已見發表,原為“深入經藏”,以求正法,“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也。願各位讀者賜教!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須菩提尊者! 佛歷二五五八年五月初一日 耶歷2014年5月29日
:居士文章 :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