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權:地藏菩薩福報錄
方海權(1972——),筆名香嚴、道明,廣東潮州市湘橋區人。著名學者、文學家、哲學家及佛學家。著書傳世,及發行很多文章,詩歌富含文采,名言深哲入理,極受廣大群眾喜愛,成為人們傳誦佳作,多則入選世界名言。並熱心慈善公益事業。《地藏菩薩福報錄》是方海權2006年發行的作品。(修正版) 地藏菩薩福報錄 道明著 圓信歷來受地藏菩薩加持,得福得慧。學於演公大師座下,教學地藏法門。向往西方極樂世界,自游自在,遠離煩惱,感應很大,實由地藏法門威力之所發揮。 故感地藏菩薩恩德,為現世眾生,現在生中能得吉祥福澤,發問如是。 圓信問:地藏菩薩為什麼人們稱為“放光菩薩。” (一) 答曰:有一個商人的妻子懷孕二十八月還未分娩。一天,忽然看見地藏菩薩的光明。就一心發願畫(造像)地藏菩薩聖像。當天夜晚便生下一個男孩。相貌端正,看見的都無不喜愛他。於是,大家都稱地藏菩薩為“放光菩薩”。 圓信問:念地藏菩薩為什麼會得到福報。 答曰:地藏菩薩與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有大因緣,經常在人間示現種種的身份,來廣度各種受苦的人群。 若是有人念地藏菩薩名號,以及造地藏菩薩聖像。有時用金、石、土、木造像,有時用紙畫聖像。以及禮拜贊揚菩薩。這個人很快就會得到財富,而且能夠得到長壽。另外,這個人如果沒有住宅,也很快就能得到住宅。因為,地藏菩薩統領大地,所有的土地神、山神、田宅等管地的靈神,都是受菩薩教化而成大福神。由於這個人念地藏菩薩名號,所以很快就得到住宅土地。 圓信問:念地藏菩薩就能得到很多福報,難道念其他佛菩薩名號就不能嗎。 (三) 答曰:能。佛佛道同,每一佛一菩薩,無非要眾生得到福樂。但是,諸佛菩薩各自的願望不相同。我們修學的人,想要得到不同的果報,如果能和某一位佛菩薩的願望相合,那就很快能得到果報。 所以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音菩薩“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還有地藏菩薩大誓弘願。你念的菩薩對著你的求願,得福就會很快很快。 圓信問:念地藏菩薩就能得財富、田宅。那就不用布施了嗎。不是說布施才能得福嗎。 (四) 答曰:念地藏菩薩和布施兩者同時進行就是最完美。並且所求的願望能快速實現。 布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直接得到財富的因。若是把錢財布施給最需要幫助的人,獲福更是趕快。 另外,很多人都願意將財物布施給他人。反而,親戚朋友有困難借一點錢財,就不願意,以為沒有功德的事我不做,這樣是錯誤的。所謂:“親親而後親民”,“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佛陀的教導和任何宗教的教導都是一樣。都希望我們能珍惜愛護身邊的人。如果眼前的親人友人都不顧,珍惜他人,都是假的。故此,能布施給親人友人,功德更是無量。 “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我們修學的人,無非借假修真。將財物施給親人友人,而後有更大能力,布施給其他人。心也不給分別功德大小,不外急難相助,使人離苦。就能加快得福果報。只不過假借財物布施出來,使我們得到財報和捨去貪心,才是真的。 從而,假借得到大財富的福報。成就我們布施菠羅蜜,和趨向圓滿佛道,才是真的。 圓信問:布施能得財富這知道。但是,很多貧窮的人自己都不能養活,布施他人就無能力。念地藏菩薩不是說能得福報嗎,請講解一下。 (五) 答曰: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無能力布施,念地藏菩薩名號,讀誦《地藏經》。依然能夠得福報。 因為一句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就能滅無量的罪過,何況常持。你既然能夠出世為人,得到壽命。說明你過去生是有修福,只不過被種種業力所障,導致貧窮疾病。而我們念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的名號,正是滅除種種業力所障。罪業一除,福就現前。 所以,無能力布施,念地藏菩薩名號,依然得福報。 圓信問:布施給親人友人的微細功德如何。這也很重要嗎。 (六) 答曰: “百劫修來共渡船”“千劫修來共睡眠。”還有一句話“美不美,江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諸佛菩薩和賢聖,教導我們,要惜緣惜福。一個人與我們成為親人同一血統,成為友人同學同參。都是有大因緣。我們與他惺惺相惜結好因緣,來生更是有緣,相遇甚歡。 所以,古人說有緣坐同條船,都要一百劫修來的因緣。父母、子女、夫妻更是一千劫修來的因緣。佛祖設教,要我們對父母至孝,對妻兒至愛,對兄弟至親,對朋友至仁。義薄雲天。姑姨舅妗,叔伯嬸姆,血脈相連,都是有大因緣而與我們成為這些關系。在《地藏經》中,地藏菩薩過去生中救度親人的事跡。正是對我們教示布施給親朋的重要性,而後與親人友人都邁進一步,在成為菩薩之後,又與他們成為好的法親因緣,護持地藏菩薩之法。 光目聖女救度母親脫離地獄之苦,不單是財的布施而已。她布施給母親的是最寶貴的性命。這些行動使地藏菩薩速得成為大菩薩。可見布施親人的功德無量。 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是,我們布施親人友人,能夠得到現生果報。當你為親朋眷屬付出良多時,自然你有事發生時,大家都會速到相助。是天然的規律,這不是現報是什麼。而現報福份是最好的功德。 圓信問:布施親朋眷屬能得現報,布施大眾得福慢,難道就不要布施他們嗎。 (七) 答曰:佛祖說:“無緣大悲。”“作眾生不請之客。” 佛祖還說:“佛渡有緣人。”一個人與我們無緣,我們發慈悲心,或時見他有困難以財物相贈。或時見他心有不安,以柔軟語言安慰之。或時以小小禮物、法物贈與他。不就有緣了嗎,而且是好因緣。 很多人不理解,或時看見大財主生意很好。或時看見名旦迷倒萬人。或時看見大明星傾城愛惜。或時看見官員受萬民愛戴。都以為他們不過運氣好而已。並不知道這些人都是過去生中,或現在生中與大眾廣結善緣,廣種福田,才有現在的受大歡迎。 布施大眾得福有時慢一點。但是,眾生不是我們的親朋,故不敢求我們。而是我們主動幫助他們。當然,功德是很大的。這就是“無緣大悲。”從而我們又與眾生結下不解之緣。 地藏菩薩的名字,家喻戶曉。原因就是菩薩久遠劫來與我們結下因緣。久遠劫發大願度眾生。 圓信問:對貧苦的人做一點愛心,這是“悲心”,這不困難。對得到福報的人,有時很多人都很妒忌,感到非常不舒服,雖然得福的人無妨礙我們,但總是心感到不舒服。 (八) 答曰:有一句話這樣說:“各有因緣莫羨人。”一個人得到福報,都是他過去生中所造的因。而今生得到的果。 福報有很多種,但都離不開五福。故很多人都祝福:“五福臨門。””我們看到別人,應該為他祝福才是。 或時看見別人榮華富貴、食豐財廣、有福有祿、高樓大廈。此都是他過去生中廣造福田、不吝布施,成就富貴種子之因所成。故我們應該隨喜修學。 或時看見別人夫榮妻貴、子旺母興、子孫滿堂、和睦共處。此都是他過去生中廣結善緣、惜福惜緣,成就家和種子之因所成。故我們應該隨喜修學。 或時看見別人長壽多福、婦人長壽、子孫長壽,圓滿一堂。此都是他過去生中戒殺放生、護持生靈,成就長壽種子之因所成。故我們應該隨喜修學。 或時看見別人無有病痛、身體健壯、力大無比、精神充溢。此都是他過去生中一心念佛、常持素吃,成就無病種子之因所成。故我們應該隨喜修學。 或時看見別人臨命終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此都是他過去生中和現在生中一心修行,常修善道,成就善終種子之因所成。故我們應該隨喜修學。 以上都是人世間福報,雖是不能和天福以及成就聖人境界的涅般大福相比。但總是要修學才能得到。 地藏菩薩一再強調,我們要修學五戒十善。因為這是聖賢的根本。 所謂:“悲”能撥苦。“慈”能濟喜。佛祖成就慈悲喜捨。我們學佛,既要學悲,也要學慈。慈就是要我們看到別人好,而我們心無妒忌,反而代他歡喜。世界上沒有一個心慈的人,看到別人得福而不高興的人。 故此,我們也要對一切人心無嗔恨。或時有人得罪我們,我們也要一下子就忘記了。 圓信問:貧窮的人一看就使人感到可憐。富有的人有時富而驕傲。看上去令人不爽。 (九) 答曰:“富而不驕”是古人一直對我們的教導。 我們修學之人,只管看好樣子,不管壞樣子。我們只看到得福富有之人的前世因,不管其他。 圓信問:有一些人,對妻兒非常不錯。就是對其他人不是好。會影響他的得福嗎。 (十) 答曰:這個人不是“六親不認。”這人是:“四親不認”。 在因果定律中,我們對待妻兒好,無私奉獻。只不過是人的天性而已,也算不了什麼大功德。佛祖教導我們對妻至愛、對兒至愛。意義在於家和萬事興,這樣家和,世間社會上也不會造成混亂。這是我們的本份。但也可以說是功德。 地藏菩薩對我們說:捨一得萬報。指的是我們要布施需要幫助的人,而我們又不會得到切身利益的布施。 若我們死後把所有家產都傳給兒子,這樣也叫布施的話。那麼,全世界就沒一個窮人。因為你就是沒有一分錢給兒子。但是,你的住房用:“捨一得萬報”的公式。以是功德無量了。故此,這不能算布施。 佛祖在《阿含經》告訴我們,我們布施的錢財要跟我們的收入成正比,多了可以縮少,少了可以增加。例如,你可以用你收入的一成到三成作為布施。這要看收入大小而言,收入少的可以用一成。收入多的可以用三成。 我們這樣做,才是真的益子利孫。我們既為自己造福,同樣也造福子孫。 父母是堂上二尊佛,供養得福甚快。兄弟姐妹為六親。何為親,若不相互扶持,自然會影響得福。親戚也都一樣。你說:“四親不認”的人得福會多嗎。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愛惜妻兒。這樣反而造罪。有一句話說:糟糠之妻不可拋。我們要有同心同德的美德。 圓信問:有些人對於食物、用物,衣物都很浪費。認為有福氣消受浪費無所謂。一句話說:不惜福。 (十一) 答曰:佛祖說:一食一餐,皆是前定。我們今生所得一切行住坐臥,飲食衣服所有的物品,都是前生所定。能否豐足飽滿,都是前生所修來的。所以既然是修來的,就會得福。那麼,既然福報以得,以後報完就沒有了。需要重新造。若我們惜福,一切吃用之物都不要浪費。這樣,福報就不會很快用完。這就是惜福。 我們一生之中所吃所用,可以說是注定的。也就是俗語所說的:吃多少用多少都是注定的。所以諸佛菩薩告訴我們要惜福。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老人臨終時未斷氣,告訴子孫要吃什麼什麼。子孫賢孝買來給老人吃,當老人吃下去時就斷氣了。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因果都認為,老人一生剛好欠吃這點東西。吃下去時剛好一生所吃數夠,故能斷氣。 佛祖教導我們這是前定的,故我們不要把這一生所注定的吃物用物一下子就用完,這會縮短壽命。經常看到很多人賺了大錢,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一拋千金。過了不久福氣消完了,生了一個病或被車一碰,壽命也完了。來生的福已來不及造便屬後世了。真是可悲。 還有一些人喜歡賭錢,這消福就更快。他一天下午賭錢,有輸有贏。到了晚上,雖然賭得很小,一午不過賭賭小錢而已,晚上一算,一個平手。這個人松了一口氣不輸不掙。 但是,他不知道這個下午他輸的加起來要二、三萬元,掙的加起來也要二、三萬元。也即是說這個人今天得了二、三萬元的福報,同時也花去了二、三萬元。明天繼續賭下去。不出一個月,他輸了百萬元,也掙了百萬元。在他認為是一個平手。他不知道他這一生是有得百萬元的福報,被他這麼一賭,福報拿到手也花掉了。以後,這個人有心掙錢但很難掙多。因為他的福報用完了。故佛祖要我們不偷盜,更把賭錢列入偷盜中。恐怕我們眾生造福難,消福易。 可以看出,惜福戒賭是何等重要。 圓信問:有一些人對於各種關系,都認為無所謂。要麼相處,要麼斷交都無所謂。可以用一句話說:不惜緣。 (十二) 答曰:其實,我們得到的好因緣都是過去生中所修的。 子孫孝順,賢妻良母,夫婦和同,妯娌和睦,兄弟相親,朋友仁義。這是我們過去生中與他們結好因緣。若無好因緣,相見就似仇人似的,話不投機。不管我們說什麼,他們都認為不對,因為這是無結好因緣。相反,我們如果與他們結好因緣。他們見到我們就會好印象,我們有過失,他們就會原諒我們,有時還會幫說好聽話。這都是我們過去跟他們結好因緣的原故。 有一句話說:做好事不難,做一輩子好事就難。同樣道理:跟一個人好因緣不難,跟一個人一輩子好因緣就難。 故此,我們只有珍惜緣份,珍惜人生和感情,才能感情到老。所以在這一方面,就必須我們修學自己,修正自己,性情能夠柔和。能夠包容一切大眾的過失,心無怨恨。這樣,就容易和其他人相親相愛,相互同處一生。 《三世因果文》說:嬌妻美女為何因,前世佛門多結緣。父母雙全為何因,前世敬重孤獨人。這些都是教導我們要惜緣,結好因緣的訓導。 圓信問:人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情,如何才能心得安樂。如何心態平衡。 (十三) 答曰:因緣所生法。我們生活中一切事無非過去生中的因緣而產生的。所以,我們目前接受的禍福都是過去所造,一切事不能強求。有得有失都不要太在乎,因為不能改變它。故此,順其自然只顧造自己的福慧。 在這,心情也會變得平靜。人與人之間不能對比,因為人與人所造的因不一樣,故果報也不一樣。我們只有在我們原有的基礎求發展,在原有的基礎求精進。也即是我們今天與昨天對比,能夠得福,能夠進步。也就算是也應歡喜。 我們的心若能這樣想,心就能夠安樂,心態也就平衡。 由於我們所得到的能夠與所付出成正比,就算不錯。往往很多人都這麼認為:我付出的時間精力與某人一樣,為什麼得到的回報少他很多,這樣想是錯誤的。你沒有看到他付出對大家的貢獻很多,不是時間精力的問題。因為世間的回報是用貢獻而制定的,若你有能力,“多多福報不算多”。若你無能力,“小小福報不算小”。 一個人生下來,要做成功的人,老天就一定會把這個人造得很聰明,身體很好。人緣也好。做起事來件件順心。若一個人生下來,要做失敗的人,老天就一定會把這個人造得很糊塗,身體條件差,人緣也差。做起事來件件失敗。這其實是我們自己所造,老天只不過是做個證明而已。 圓信問:俗語說:“命裡有時總歸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命運能決定一切嗎。 (十四) 答曰:命是我們的業力,若我們被命所運而不能運命,也即是被業力所纏而難以擺脫。若要運命就必須通過廣修福力,忏悔過去業障而產生業滅福生的效果。再而用修學佛經、咒語、聖號,我們常誦持而達到更好效應。把原來的命運變成了運命。也即是把:“命裡無時莫強求”變成“命裡無時也變有”。 所以,命運決定一切。但是,運命能使命運決定一切改變過來,地藏菩薩的名號和《地藏經》《藥師經》都是最好的改變命運本錢。有了南無大願本尊地藏王菩薩的聖號,南無藥師璃璃光如來的聖號,以及佛陀經典、咒語。我們豪情地說: 命裡無時也要求。 圓信問:為什麼一些人根本就不需要麻煩,就能得大福,而且非常順利。為什麼一些人特別努力,卻得福很小,而且非常曲折。 (十五) 答曰:人的福氣、因緣、質地各有不同。好比錫,它用一塊磨石擦了很久很久,它依然是錫。好比金,它被一層土所蓋,用手將輕輕扒開,金一露出地面,金色燦爛。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同修,十年如一日,勤修功德。但是,就是不能得福。有時不如願的事十有八九,而且很不順利。這是因為這位同修業力很重,他若不勤修,煩惱業力會更重。 另外,又看到一些人。供養了幾天佛菩薩,吃了幾天齋,又發心做了幾件好事。他的福報就來了。而且做任何事都很順心。 這是因為這位不順利的同修,過去生中的業緣所纏。故做事很不順利,幸而修行使得好一點。而這位順心的同修,過去生中的福報成熟。有如金子露地。 圓信問:有很多人發心點錢財,讀了幾天經,有時打了幾天坐。看不到感應來,就牢騷滿腹,說因果不存在。就是俗語說的:“吃三日齋就想上西天”。 (十六) 答曰:善法的修學,分為修福和修慧。 喜歡修福的人:救濟貧苦、修橋修路、施米施藥、印發經書、造佛塔寺。這些善行,感應都比較快。有時也能夠感到現生報。 喜歡修慧的人:讀誦大乘經典、念佛名號、靜心打坐、勤加禮拜。這樣修習,比較能夠感應平安吉祥。 總結,其實,說在修學其實有很多種人: 一種是說無事閒時在修學。 二種是說在認真修學。 三種是在認真修學。 四種是用生命在修學,為紹隆佛種在修學。 故用生命在修學的人是不會滿腹牢騷的。 故“說在修學”的人感應是不大的,因為他是說說而已。 可見,法門的修學重於實踐。有時很多人也誤將修慧當修福,我們要福慧雙修,這樣,得福會比較快。還有一件很重要的是修學要有長遠心。要天天一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今天很認真,明天就退步了。 圓信問:設佛座供佛很切要嗎。我看有的人很誠心,甚至受五戒。但是沒設佛座。也許她想以後沒人接著拜而不設。 (十七) 答曰:拜佛是在拜自己、莊佛是在莊自己,讀經是在超渡自己,供僧是在供自己。供眾也是供自己。 我們敬設香燭、香花、水果、飲食供養十方諸佛。其實,佛祖得無上道,自性能生萬法,根本不需要我們的供養。 “今生做官為何因,前世黃金莊佛身。”佛祖本來金色,根本不需要我們來貼金。我們莊嚴佛身只不過是莊嚴我們自己。 我們讀經不是讀給佛祖聽的,讀經是在修行我們自己。佛祖所說經教都是供我們修行。供養僧人以及大眾都是我們在向大家求福,不要以為很了不起。 所以,設佛座很重要,因為設佛座供佛是在供我們自己,是在修我們自身的福和慧。以及種種順利的事。設佛座不要怕以後沒人接著拜。我們不拜,有別人拜,別人不拜,有寺廟拜。盡管任何人不拜,佛祖依然成佛作祖。依然光明萬丈,金光四射,萬德莊嚴。敬設佛座只不過是借假修真而已。借佛之福修我們之福,借佛之慧修我們之慧,借佛之相修我們之相。關於沒人接著拜,佛祖是不會錯怪。佛祖若有此心,那能成佛作祖,受萬眾供養。 圓信問:有人說拜佛用心香就可以,進香與不進香不重要,這樣說對嗎。 (十八) 答曰:供佛進香是對諸佛菩薩、天眾、賢聖的重要供養方式。 心香主要表現在修學戒定慧的決心。但是,燒香是必須的。因為燒香是在修供養。 在世間上,人們把有子孫後代稱為香火有人繼承。在佛教中,繼承香火,紹隆佛種更是意義重大。所以,燒香供養祈求佛法代代相傳,出家學道繼承正法越來越興。 再者,佛祖在經中說到“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我們的思想若是念念為大眾著想,為正法著想,正是為我們自身著想。好比做香的人,身上就有香氣。故此,我們燒香供養三寶,正好比為我們自身燒香,為我們擁有吉祥、福澤、順心而燒香。 《朝暮課誦》中,我們唱“戒定真香”,最後一句是: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我們若是燃香到了真的香雲蓋菩薩。那麼,我們的福氣真的會大到不得了。因為我們的心與佛菩薩合,福氣那會不大。 圓信問:有很多人認為,錯把兒子當為生命的延續。請開示一下。 (十九) 答曰:我們命終以後,就會六道輪回。如果我們再走向人道重新投孕的話,我們生前的兒女同時也成為別人。我們生前的財產以與我們無關,唯有我們生前所做的善惡業與我們有關。 那有我們命終反而投孕在兒女的身上之理,那兒女的靈魂又投往哪裡。故:兒子是生命的延續是錯誤的。 圓信問:為什麼拜佛都很講究持五戒,戒律很重要嗎。 (二十) 答曰:我們俗人都是追求五福臨門,人天福報。實際更為切要的是順字當頭,一切事順就是最重要。 祖師看到我們不修智慧,唯求福報,批評我們。其實,在人天福報事事順利,是必須在持五戒為根本的戒律才能得到。只不過祖師更要開導我們趨向了生脫死的道路。 故此,要想得福,布施重要,持五戒更加重要。 無病是福、家庭和睦是福、得大財富是福、大家都對我們好是福、有聰明智慧是福。這些恰好是修不殺生、不邪YIN、不偷盜、不妄語、不飲酒中生。所以,我們既要求得福,也就要知道福怎樣修才能得。 正所謂: “順字當頭從戒生。” 圓信問:什麼為最大的福氣,最大的福氣表現在哪裡。 (二十一) 答曰:能夠一切事順,能夠終生修道,能夠終生吃素積德是最大的福氣。 佛祖在經中說:諸神通中,斷煩惱第一。孫悟空擁有七十二變,神通廣大,被我佛如來壓在五指山下,煩惱無盡。七十二變又如何,依然煩惱痛苦,不如送他青果的小弟弟無有神通,自由自在。所以,佛祖說沒有煩惱才是最大的神通。 換一句話說,沒有煩惱才是最大的福氣:假如家產萬千,良田萬頃。終日煩惱財產被盜賊所奪、被火所燒、被水所浸。又恐怕不孝子孫破掉財產。不如心安理得,遠離煩惱。 那麼,遠離煩惱不是很簡單,那是要靠修行才能所得。佛經中說:禅悅為食,法喜充滿。所以,有緣有福持素修學修行才是最大的福氣。 但是,往往短期的修行持素積德容易,但終生盡形壽能夠這樣做才是困難。若能如是,福氣才是最大。因為終生修行要具足很多福和好因緣。同時也因為要終生修行才能夠真正去掉煩惱,常常靜修於禅那中,才能法喜充 在因果中說:一天的吃素,就能避過一場劫難。又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這樣,何況常素常修常德的福報。 圓信問:世間上的夫妻為什麼不能相親相愛,如何才能相敬如賓。 (二十二) 答曰:小湘是眼盲的人,娶了一個同樣眼瞎的妻子。這對夫妻一天除了掙幾個錢過生活之外,相親相愛一輩子。真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們刻骨銘心,從不彼此嫌對方。丈夫看不到妻子,而妻子也只能朦胧看到丈夫的影子而已。他們甜言蜜語過一生。 相反,有一個陳姓明眼的人,娶了一個美貌的妻子。這個人擁有很多田宅,也掙了不少錢。一有了錢,也在外面養了另一個女人。回到家裡,嫌他的妻子不忠貞,不夠賢惠,比不上別人的老婆。有時拳打腳踢。還教兒女不孝母親不認母親。而自己卻放蕩放為,酒色無度,搞得全家散離痛苦。 那個眼盲的人和這個明眼的人,究竟是誰瞎了雙眼。其實,這個明眼的人雙眼不瞎,是他的心瞎了,是他的貪欲使他的雙眼瞎了 故此,夫妻要想相敬如賓,相親相愛。唯有雙方都要像盲眼夫妻一樣,彼此愛惜對方,只看到對方的好,不見對方的過失。 圓信問:人應該怎樣認識人生,應該怎樣對待人生。 (二十三) 答曰:一個人如果能夠居有定所,有衣有食,就可以說是有福報。 關於高樓大廈、榮華富貴,那是另外一回事。也不必刻意追求。俗語說:平安第一,富貴由天。 不要客觀看問題,看到別人經過簡單方式就能興旺發達,看到別人輕松適意就富貴逼人。終日都在看別人,就是沒有看到自己。 別人有時忙到深夜,你在睡覺。 別人能做到過目不忘,你能嗎。 別人把他的行業時常研究深入,精進不退,你做到了嗎。 別人辛苦掙錢不吝布施窮苦,你布施了多少。 所以,我們只能看自己的能力,才切合實際。我們不是做醋的料,不是做醋的料,那會做醋醋酸。不是做鹽的料,那會做鹽鹽鹹。我們不是提煉金子的料,金那會純。 故此,我們只能在我們原有的學識、基礎上加以進步而以,就是不錯。因為我們一個人生下來,是有一個局限的。楊玉環做不了張飛上陣殺敵,張飛做不了楊玉環深宮伴主。這樣,他會悶死。 有一人林三,他每月掙了不少的錢,他哭得很慘。實際生活已經很好過,但別人看他很可憐,他的家中用物應有盡有。於是當施主發心救濟米的時候,他就有一份。而他總以為他是這個世上最慘的人。 又一人方相,他每日掙了此前林三少一半的錢。他卻喜氣洋洋, 當他聽到施主發心米的時候,心生歡喜,拿出一點錢來發心,以表隨喜功德。而且心生慚愧,不能多發心一點。 這二個人的差別很大,那是由於林三不是貧窮,而是貪欲太大。而方相不是富有,而是悟性不錯,深知布施才能得財。 所以,我們在認識和對待人生上。淡薄名利,淡薄貪欲,就會心安理得。 圓信問:那麼,我們自身無能力,要追求努力了嗎。 (二十四) 答曰:天生我才必有用。佛菩薩教導我們不要貪心,並不叫我們不要吃,去餓死算了。 佛在世時,純陀是全國最貧的人,工作下賤是清潔廁所。佛祖要入滅時,十方菩薩、十方天人、十方帝王將相以及各類眾生。都爭著獻最後的供養,以成就布施波羅蜜的果報。但是,佛祖不管何人地位如何尊貴,就是不接受他的供養。最後,接受最貧賤的純陀最後供養,令純陀生生得富貴。 故純陀作為清潔工人,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工作。若是換作一個帝王,叫他去清潔衛生,一下子,他會腰酸骨酸。 所以,我們要做力所能及的事。生活安穩可過就可以。所謂:“君子愁道不愁吃。” 再者,我們只管耕耘就可以,不要去問收成。那是自然的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貪心太大,只不過是玩弄自己不開心而已。一個人如果他的要求越低,他就越能適應這個人世間。 圓信問:我們這個世界,人多物品缺。眾生爭名奪利。如何能放下。 (二十五) 答曰:佛祖在《金剛經》贊歎須菩提尊者與事無爭、與人無爭、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得證無淨三昧。又《金剛經論》佛祖告訴我們:生時不帶一分錢而來,死時不帶一分錢而去。 其實,我們的世界物品缺乏。這是我們福氣不夠的原因,佛祖所說的其他佛國,衣食自在,眾生安樂。那是由於他方佛國的人良善廣修福德。故能資生資源充足,人民也無須紛爭。 又,同樣我們這個世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方。由於人們的業力不同,福力也就不同,相貌同樣也不同。 所以,我們深知有因有果,造好因好果,無必要跟人相爭,放下身心,福報也自然會來。 圓信問:修行修福德要在什麼地方修才適合。 (二十六) 答曰:修行要在俗世中修,福德要在大眾中修,在大眾中求。 俗世中,紅塵滾滾。我們能感受很多的酸甜苦澀,人世間悲歡離合、風霜雨雪、人情冷暖。令人歡喜和無奈。然而,這樣的世俗中更能使人覺悟,更能使人感受俗中的無常。 在無常中,變化莫測。我們今天得大財富,明天生意做輸了成為窮人,心情很不好。我們昨天加官進祿,風光得意,今天降級降職,真是榮辱與共。同時,還帶病苦,求不得苦,摧殘身心安樂。 所以,在俗中感受無常,若能從中覺悟俗中脫俗。這就是在俗世中修行的好處。 在大眾中,我們才能求到福德。有一個女人,她看到一處行人很多的路段,崎岖不平。這一小段路,使很多車馬過路時,時常使人踢倒。她到官方,要求政府鋪平這段路她出錢。政府部門滿了她的願望。那段路,一天走的人不低幾萬人次。經過這路的人一個月不低一百萬人。這樣,這位女人同時與百萬人結下了好緣。同時也向這百萬大眾求了福。 她只不過出了一點錢,就廣結善緣。為未來種了福種。所以,有的人做生意沒人光臨。而看到別的店生意興隆、紅紅火火,心中很不好受。而他不知道,這是興隆店以前廣結良緣,施恩於人。那些與她曾經結下好緣的人,都趕著來光顧她的店,故此生意紅火得很。 為大眾多做好事,就能求得福德。 圓信問:很多人或生病、或事不順利、或求植福消災,就到寺院求消災普佛一堂。或請有德僧俗誦經。效果作應大嗎。 (二十七) 答曰:寺院叢林有大德高僧,加上出家僧人眾多,又眾多僧人中自有修行很好的人。故此消災效果很好。 或時單獨請有德僧人和有德居士,效果也很好,那就要看他們的修行而定。 另外,還要視來求者的業力大小。若是業力大,有寺院叢林全體師僧消災一堂那就最好不過。若是業力不大病不是很重,事情不是很嚴重。單獨請有修持力的人代為誦經回向,效果也很不錯。 有一次,老太夫人病危將死。請全寺僧眾普佛一堂,各僧人紛紛攝心誦經,以祈求老夫人能轉好。 此時,濟公手拿著一腿狗肉走向大雄寶殿。說:“停,你們這樣誦經無作用,待我唱條歌給她聽就好。”說後就唱。這時,僧值師氣得要打濟公。 這時,老夫人的管家走進大殿。說:“打不得,打不得,剛剛老夫人昏迷時,嗅到一股狗肉味,又聽到一位聖僧在唱歌,病就好了。”眾人才知濟公是聖僧,他說的是真的。 故此,我們知道老夫人的病。定業難逃就是全寺僧人都無可奈何,唯有濟公這樣的活佛才有辦法。所以,也要視福主的業力。但是,請有德僧俗讀經多少都有感應。 有一次,濟公看到一只青蛙不小心跳在尿缸裡。要生不能,要死不得。此時,圍觀的人很多。大家都很想看濟公的辦法。這時,濟公拿一條竹子弄尖,刺向青蛙,把青蛙弄死了。突然,天空現了一位青衣天人。向濟公活佛頂禮說:“感謝大師渡我生天。”若是我們把青蛙弄死,那就是殺生。換成濟公,他能將動物直接超渡成天人。 其實,就是我們來消災植福,都是有效果的。因為,普佛時有念到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的名字。雖凡夫無力,但佛力不可思議。 圓信問:因善小而不為,因惡小而不遠離。這樣做好嗎。 (二十八) 答曰:善小而不小,惡小而不小。 有一個人,家裡建新房。剩下沙石,他將沙石丟於大路上,沒有清理掉。夜色暗淡,很多車馬路過時都不小心摔倒在地。結果老人小孩有的皮破血流、有的折腳折手。幾個月下來,不知不幸摔倒多少人,有的因此摔成殘廢,誤了一生的幸福。幾個月後,路人將此事反映到官方。這個人才知道他的惡,造成了很多人的不幸。罪過大到不知道。 又有一個婦人,有二個小孩玩耍迷失了路。婦人收留了二個小孩,等她們的父母尋找到歸還。這時,來了一位男人,自認是孩的父親。婦人看到小孩與這個男人不親近不同意被他帶還,這個男人只得離開。當孩的父母親戚到處找不到小孩,很焦急。最終在婦人處尋到了小孩,感激萬分。這個婦人收留這二個孩子僅短短二小時,小小的善,而她不知她救了二個小孩的命運和幸福。真是“救人一命,勝造七寶塔。” 所以,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人販若得手,後果不敢想像。二個孩子被他拐後,怎樣凌辱不成人樣為他獲利不說。二家人斷送親子之痛留於終生。而小小的沙石懶於清理,使人傷殘。故善小也要做,惡小也要斷。 圓信問:修行為什麼要因人而異,為什麼不能全都一樣。 (二十九) 答曰:因為眾生根性有優有劣,由於歷生習慣各有不同。故此,修行無非向善避惡。有時,有的人天生有優點,他那種善優之事,不須再修學。而是要修學不足的地方。 有一居士祝方明,他喜歡打坐念佛。就是讀經持咒,他都喜歡坐著,有點像不倒翁。有一次,他去參加打佛七,而打佛七的住持師傅偏偏喜歡走個不停念佛。這時,居士累得很,怎麼念佛都不攝心。過後,居士更深刻了解他自己念佛要攝心,打坐最容易入靜。 夜裡,居士像平時在家中一樣。一邊睡覺一邊輕輕念阿彌佛,用耳根聽佛號。天明,住在右邊房間的住持師傅對居士說:“昨晚被你的佛號噪得不能入睡。”居士很不好意思。原來,老師傅常居深山,常在靜的環境中修。對於小小的聲音都不習慣。而居士常居鬧市修。經常用念聖號作為催眠,有時太靜反而不習慣。 當然,佛祖師教導我們能適應各種環境修行。但是,高根性的人做得到。而普通的人,能夠在他習慣的環境下能夠攝心,也是不錯。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找好的適合自己方式修習就會成功。 另外,有的人修這部經能生歡喜心,修其它經典不能攝心。有的人持咒能攝心,讀經不能專心。所以,萬法因緣生。只要能生歡喜心的經咒,我們不須強求去修這段時間在流行的經典。因為,正在流行的經典適合別人修,並不一定適合你修。當然,別人修那部經能生歡喜心,有感應。他自然勸別人同修此經,這也是佛所教導。但是,佛祖更喜歡任何經典都有人受持讀誦。這樣,三藏十二部經永遠不滅。 在地藏菩薩三部經中《占察善惡業報經》中說:不管你修何經何咒,念何佛菩薩名號,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重在於回向往極樂功德是一樣的。問題在於你修行的精進和願力。而有的人正在趕潮流,放掉手中好的東西,去和別人爭不適合你的東西,得不嘗失。 乃至有人修這部經有了感應,反勸別人放掉手中的經典,並說此經不如那經,這樣做是不對的。《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有感應可以勸別人嘗試其中的法味,不能說別部經不如你所修的經。都是佛祖金言玉口所說,何有功德何無功德。只不過眾生根性不同,因緣也不同而已。故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拿到矛來說矛好,拿到盾來說盾好。樣樣都好,你能修持好就好。 圓信問:讀什麼經或咒能消災消難。(三十) 答曰:讀任何經或咒都能消災消難。讀任何經都能超渡亡靈。讀任何經都能住生極樂。我們與何經何咒何佛名號有緣,受持更能早生感應。若是緣淺,誦後又覺得無歡喜心。你可以選你最有歡喜心的經咒來誦,感應和效果一定很好。 感應效果要知道我們所求的事,能否與那部經那位佛所發的大願相合。若能相合,佛有此願,感應道交,效果就特別好。 另外,還要看我們所讀所誦的功夫能否純熟,能否攝心,能否有定力。中峰祖師說攝心一處,無事不辦。也就是說你能攝心什麼事都能求得。其實,佛佛願同。都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而眾生執著名相,心生分別。故佛佛法身都是毘盧遮那如來,化百千萬億色身佛,名字不同。為的是眾生能夠生歡喜心。誦持名號更能入定。而產生感應。故有釋迦、藥師、彌陀各佛的聖號,以及各大菩薩的聖號。 我們日常所修持的經咒,若有人或病或不順心,用我們日常所誦的經咒來回向,感應力較好,因為較能攝心。 圓信問:我看到很多人都為現生幸福著想,沒有為來世造福。 (三十一) 答曰:世間一切幻化,如露如電。故祖師說:一切都是假,唯有修道真。 一個人一生下來,身弱脆碎,娘苦心哺育小乳嬰。喃喃之時教學語,能舉步時教兒行。兒未露齒娘先笑,兒未啼時娘先驚。北風未起先加衣,三餐茶湯娘親烹。等至稍大,便送去學堂。或一時不歸,娘便依門看望。長大成人,又為兒愁未婚娶。既已娶親,生下孫兒,又為孫兒擔擾,無窮無盡。等來不及看孫兒功名成就,一息不還,以屬後世。到頭來空花夢影,何是我的。 途中為家計,為利益。爭財爭利,以致廣造惡業。只剩下業力是我的。為兒孫,那有心思為眾生,那有心思修福慧。本以為很幸福,然而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將來心雖未至,但福力短淺,難以安樂。故我們要借假修真,為未來世而廣修福慧,以期早成佛道。也為子孫後代積福。 圓信問:有人說:拜佛拜心就可以,供養供品可有可無。 (三十二) 答曰:心有誰看到。若無表達之物,何以見得有心。昔有貧人書生臨考試時,窮得一清二白。結果賒肉供天,煮熟而熟肉被店老板拿走,只得用湯供神供天。本不能得登因為用湯供養感動天神,後得登榜首。 諸果之中,石榴最為第一。諸味之中,醍醐最為第一。而且佛祖教導花果供佛菩薩功德無量。還教導我們用“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還有,一些人對供品有誤區。分別什麼水果可以供佛,什麼水果不能供養。其實是錯誤的,凡是素的物品、餅食、水果、飲食都可以供佛。 在“三德六味”。“六味”就鹹甜酸辣澀苦等六種味道的飲食。苦例如苦瓜,是其中供養的一種飲食。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惟性老比丘尼,她一生除精進辦道外,對於供佛非常重視。每一個初一、十五、佛聖誕的吉日,她都親手把菜味夾在碗中,而後上殿上供。記得她臨終的最後一個十五吉日,她也親手將菜夾在碗中,然後上供,過幾天,老比丘尼就往生了。火化之後,得捨利子幾十顆。有人說了笑話,說老師傅的捨利子是從夾菜中來。其實,美味供佛,佛祖是不用吃你的東西。可貴的是,老師傅幾十年如一日。可見她的虔誠之心是多麼難得。何愁無有捨利子,何愁不會預知時至往生淨土。 從老師傅的行動中,我們看出她不單供養供品,同時也看出她的心無限真誠。所以,就是我們居家人在很忙碌中,無時間煮飲食供佛。但也可以買些水果、餅食、鮮花之類較方便的來供佛。這實際是在供養我們自身,因為這樣做可以得福。 圓信問:為什麼供養大德高僧得福那麼大,我們現在要遇高僧難嗎。 (三十三) 答曰: 因為佛法僧三寶,是眾生良福田。供養大德高僧獲大福份。 高僧為了生脫死而修行,捨去人間榮華和享受。常修梵行,繼承佛祖家業。說到我們這個劫(這段時間)叫賢劫。有一千佛出世。而《法華經》中說:曾經有一百八十劫那麼長的時間沒有佛祖來出世。故此,墮落在惡道的眾生多不勝數。因為,沒有佛出世也就沒有萬德莊嚴的佛號和正法。沒有佛祖的聖號和佛祖的教導,沒有正法,眾生造罪造業,必定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道中受苦。 當佛祖住世,為我們講經說法,使我們離苦得樂。而佛滅度後,佛法的流傳,就必須依靠高僧大德。 同樣,高僧大德擔起如來的重擔,傳播佛的福音,使眾生遠離煩惱,得大福樂。而我們供養高僧,使他們安心傳法。同樣,我們的供養也正是供養大眾離苦得樂。雖然,不是我們直接而傳。但是,高僧大德的傳法有我們供養者的功勞。所以,供養高僧功德無量。 談到遇高僧難的問題,可以說:時代自有高人出。只要我們誠心誠意修持佛法,自會體會到很多修持好的人。在各大叢林或隱於深山,有很多高僧,或大德居士,他們或講經說法,或深山老林獨修。我們若能供養,功德無量。 圓信問:忍辱的好處在哪裡,為什麼要學會忍辱。 (三十四) 答曰:忍辱能忍受各種痛苦和寬容大度故,忍辱能使我們相好光明、色身圓滿。在《三世因果文》中說:鮮花供佛供天能得相貌莊嚴。但是,要修得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然要勤修忍辱波羅蜜。 《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 其實,很多人說到知足常樂。說到遠離貪欲。說到苦中作樂。無非是一個“忍辱”。 有一個老婆婆,雖不能說是養尊處優。但是,子孫滿堂,對於她可以說照顧周到。她向來不曾生病。她每次生病,最重離不開感冒。但是,老婆婆每次都呻吟到很痛苦,有如頻臨死亡。左鄰右捨都聽到她的聲音。而過一兩天,老婆婆病就好了。鄰居的人起初經為她不行了。但是,經常多次以後,大家都知道她的習慣不能忍。而醫師每次為她打脈,都說是小病而已。當有人說到“死”字,她就怕得不得了。說誠實言:世間上誰無痛苦,誰不怕死。所以,我們要多學會忍病、忍苦。 在一個官方大設文字獄的時候。一個知府大人,一個太爺和一個老和尚同時關進監獄。 府尊大人平日身居要職,居住華堂,山珍海味,妻妾侍候。大家都要看他的臉色行事。過了幾天,府尊大人入獄之苦難受,死了。 太爺大人入獄後,越想越痛苦,越想越傷心。過了四十多天,精神分裂了。一頭撞向牆死了。 老和尚入獄後,整天在打坐。監獄變成了禅堂。二個月過去了,老和尚的臉色越來越紅潤,越來越好看。老和尚對面的一個文人,也被捉入獄。目睹這一切的變化。感到非常奇怪,請教老和尚。老和尚為文人開示了忍辱,開示了佛法的偉大。最後,老和尚和文人都釋放出來。從此,這個文人成了精進的修行者。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忍辱力。或時別人對我們不尊,乃至凌辱我們。我們都要看淡,都要會忍。 圓信問:如何才能學會別人怎麼說,我們都沒所謂,趨向我們成功之路。(三十五) 答曰:俗語說:沉默是金,語言是銀。聖賢重視無為之法。無言之法也相當好。語言辯才無礙,也要說得圓滿,才不失得罪他人。所以,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們若能笑笑是最好不過。 有一群青蛙,在比賽誰爬得最高。當爬了一半路途的時候,下面在看比賽的眾青蛙,它們都嘲笑在比賽的青蛙是瘋子,好好的體力都用掉。在比賽的青蛙聽後都紛紛跳下來,感到很難堪,其中有一只青蛙繼續向上跳,終於站到了最高。而在嘲笑的青蛙們看到這只青蛙站到了最高,反而贊歎它的毅力,一片歡呼。原來,這只青蛙是耳聾的青蛙,聽不到大家的嘲笑。所以能成功。 故此,我們認准目標,只要是好的對的不要管別人怎麼說,我們繼續前進。 有一位耳聾的老師傅,住在一個大寺院那天,敵人的炮火響如沖天,整個庵寺的僧眾都驚得失魂落魄。當敵人去後,大家問老師傅驚不驚怕。老師傅說:“你們在說什麼”。大家都非常感歎,真是共業中的不共業。真是:“聽而不聞。” 所以,我們要心平氣和接受所有的音語以及不要介意批評的聲音。 圓信問:有的人說:點千燈不如一燭。這樣說對嗎。 (三十六) 答曰:錯。點燈供佛供天有燈的作用。點燭有燭的作用。 燈,代表智慧,代表代代相傳、續佛慧命,代表光明。所以,我們燃燈供養能得眼睛明亮。能得相貌光明。在俗世中,把香燈譽為後代的傳承。故燃燈也含有此層意思。 燭,代表美滿、代表和藹、代表相敬如賓,代表財盈地廣。同時也代表光明。所以,我們燃燭供養能得家庭和藹美滿。 佛祖在《華嚴經》中說:末香燒香與燈燭,我悉供養諸如來。在這,可以看出佛祖對修供養法的重視。也可以看出對於供養法的功德力。 所以,香、燈、燭、果品、花、飲食各有妙用。各有功德。所以,不能說燃燭勝於燃燈。 一個人若財產豐富,沒有賢孝子孫、也是枉然。若得敗家之子財產最多也成空亡,而且累及後代永不翻身。縱然相貌端正,而窮途末路也是無用。縱然有福有財,而不懂得廣修智慧,愚癡無知也是不妙。 故此,佛祖教導我們要福慧雙修,百劫種相好。要廣修種種的供養。 圓信問: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是真的嗎。 (三十七) 答曰:是真的。不單有神明,而且有地神,天神,乃至有菩薩有佛。 有很多人認為初一、十五供天供神是非常復雜的事。敬設佛座供養是非常復雜的事。也有的認為我家中很狹,等能買廣寬住房才來供佛。 這樣想是錯誤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就是不順心,家宅很小不夠居位。為求福報早日來臨,才要早設佛座供養求福早熟,我們也不要認為供佛要很多供品。其實,多少都沒關系。就是一條香、一杯清水也就可以。那是要看各人的能力,都同樣有求必應。因為無能力的人布施幾文錢,已經勝過富有的人千金萬金。 家宅小,佛座可以設小。乃至就是一張小小的佛菩薩像也就可以。也不去管我的小客廳坐也在這裡,吃也在這裡。因為佛祖慈悲為懷,我們有這點虔誠心,已能使佛祖感動而生感應了,那有怪罪之理。若會怪罪,佛就不會成佛。 有時我們外出辦事,也可以隨身帶上小佛像,臨時在居住處設置臨時小佛座。以能隨時供養之用。《地藏經》中說到,在佛菩薩像前讀經或念聖號,功德更加大。 是故,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能如法供養,功德無量。 圓信問:怎樣對待成敗興衰,怎樣對待起落得失。 (三十八) 答曰:俗語說:人有三衰六旺,也說明人的一生運氣有時好,有時差。 佛祖告訴我們:世間無常,變化莫測。鮮花芳艷,驕陽照射,紅花顯得格外艷麗。一時間,風雲驟變,暴雨來臨,花兒即時失色,再而被摧殘而凋謝。貧窮的人兒,當走進商店裡面,感到不自在。因為恐怕無意間撞倒店裡的東西而賠不起。真是:“花因風雨難為色,人遭貧窮志不揚。” 不要緊,明天風和日麗,萬裡無雲。枯木會逢春再生枝,再度開花結果。你看那荔枝,龍眼,哪有年年失收,哪有年年豐收。古語雲: “黃河尚有澄清日,那可人無得運時。” 失意時不要認為失意, 當你反觀世間上苦人多多,我與之相比,簡直是幸運兒。 明信居士,有居住的房捨,生活雖不太充裕,但也安穩可過。他的心想:我若能住寬一點的房子就好,我有更多的錢可做更多的事就好。他一邊走路一邊想。剛好,一個求乞的女人剛好路過,身上的衣服很破,也弄得很髒。看起來肚子也餓了。居士起了恻隱之心,買了幾塊餅,送給那個女人吃。那個求乞女人驚喜萬分,大嘴大嘴吃著餅,非當開心。明信居士到此時感歎萬分,為什麼我有那麼多東西而不開心,那女人有一點餅就這麼開心。原來,知足就是富裕。 所以,對於成敗興衰、起落得失。我們只要有認真努力過,成功與否都無所謂,因為我們努力過就不後悔,那都是天意。而我們看事物,都要向比我們差的看就會開心。只要看到很多人這時還處於水深火熱,處於饑寒,處於病苦,處於無家可歸。再看看我們自己,以是很幸福了。 圓信問:怎樣對待別人的過失,別人有錯誤,我們應如何處理。 (三十九) 答曰:凡夫之人,那能無過。除非入正定聚的聖人,就不會有過失。因為常常在定中,故能無過。 劉明有這樣一個朋友,性情暴燥,說話高聲大叫,對人禮貌不好。他經常得罪人,對劉明也不例外,真是使人哭笑不得。剛好,那天劉明的雙眼腫痛得厲害,熱得不得了。居然,性暴的朋友得知劉明生病,即刻就來看望,而且去藥店買來棉布用鹽水幫劉明貼眼,使劉明眼病快速好轉。劉明此時才懂得,不是一個人有過失錯誤,這個人就沒有優點。 俗語說:君子修道,可以辦道。小人修道,可以辦事。 故此,我們要看到大眾的優點,不能看大眾的過失。《大般涅盤經》說:菩薩摩诃薩雖見眾生過咎,終不說之。恐生煩惱,若生煩惱,則墮惡趣。 所以,我們要平等對待所有的人。有時那個人你看很好,等你碰事時他卻避而不見其人。有時你看那個人很差,當你碰事時他卻沖在前面幫助你。但是,我們無必要去分別誰是誰非,誰好誰錯誤多。只要我們對大家好,自然就會得到人家對我們好的果報。 圓信問:放生的切實利益是什麼。為什麼少吃一點肉,業力就會少一些。 (四十) 答曰:放生是直接與眾生結下好因緣的因。當我們買動物放生時,它們就會生生世世與我們有緣。同時也是我們的眷屬。 《白娘仔傳奇》中,白素貞過去是蛇,遇難被許仙搭救放生。後化成人報答許仙做了他的妻子。這雖是傳說。但是,它就是我們的因果定律。 我們放生時,要注意多為動物念佛讀經。這樣,它就比較易難轉化為人。佛祖在《地藏經》中說:眾生臨命終時,聽到一佛一菩薩名號。就再不會墮在地獄、餓鬼和畜生道中受苦。而在被我們所放生的動物後世轉化成人時,便會成為我們的眷屬。當我們成佛成菩薩時,他們就會來聽我們講經,來護持我們。不管我們講得好不好,他們都會生歡喜心。 歌星在舞台上唱歌時,台下的擁足者歡喜激動到不得了。不管歌星唱得好不好,他們都認為是最好的。因為過去世結下因緣的緣故。 而那些站在囚車上的罪犯,被大眾用雞蛋砸、用石頭砸、用菜根砸。那是罪犯過去世殘害他們的緣故。其實,罪犯與大眾人今生今世是不認識的,也沒有得罪他們。都是過去所種的惡因。所以,大眾人看見他就自然會生氣。 是故,放生功德無量。而且我們用錢買動物放生的行動是布施。所以,會得到大財報。再而放生會感來現生長壽的果報。 總結放生有三種果報: 一:動物被放生後,後世成人會成為我們的眷屬來報答我們。 二:我們花錢買動物放生,會得財報。 三:放生使動物各盡天年不被殺死,我們會長壽。 而少吃點肉,動物對我們的怨恨就會少一點。若能持素,罪業會更少。 圓信問:我看到有一些人持素很長。但是,當生病時,認為身體很虛弱,就吃幾天肉做為補充。有必要嗎。 (四十一) 答曰:當生病時,身體的吸收能力很差不是說吃點肉作為藥物就能吸收。因為,你已習慣持素。身體的機能也已轉變習慣素食的食品,有時再肉食反而不能習慣。 生病時如能繼續持素,功德更大。我們可以在參類的藥物中去補充身體的能量。 一個人持長素而因為生病去吃幾天肉,那是很愚癡的做法。在苦中能修道一天,勝於樂中修道百千倍,在身體不好中持素,勝於身體好的持素也百千倍。 圓信問:俗語說:佛無誤人。請講解一下奧妙。 (四十二) 答曰:佛無誤人。如果你按照佛祖所說的經典而行,你就會得到其中的利益。佛祖是不會說錯的。 當一個人努力做生意,他的生意不一定能做成功。若能成功,他不一定付出的勞動跟得到的一樣多。但是,佛法的修持。付出一點,就會收獲一點。那是誰都拿不去的。 有時,在修持過程中。會顧此失彼,那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為道而失去的佛菩薩一定會加持我們,令我們會得到更多。只要能“捨”,就會能“得”。 有一個婦人,自從她的親戚教她禮敬佛祖之後。她在家中敬設佛座,早晚禮敬。也歸依了三寶。這樣,過了幾年,感應就來了。原先破落的老宅換成了大廈,家中所用之物應有盡有。真是佛恩浩蕩,法利宏深。當有人問到她究竟捨了多少,失了多少而換來感應時。她說:捨得很少,失了很少。只不過早晚燒一條香,供一杯清水而已。早晚念念觀音菩薩,阿彌陀佛而已。 你看,捨得很少失得很少,尚獲感應。何況付出良多而為佛法,失去很多而為修道。 佛無誤人。真的佛無誤人。 圓信問:當別人冤枉我們,或者對我們不了解,我們要解釋嗎。 (四十三) 答曰:世間上的事,過眼雲煙。人與人之間,應以相互關懷,相互勉勵為根本。 不管人家冤枉或者誤會我們,我們還是以自我批評、自我忏悔為妙。對方如果是講理的人我們可以解釋一下,反之若是解釋太多反成為自我辯論。不一定就起到效果,或時對方反而更反感。 時間會印證真理的,當人家在時間的流逝後印證我們的好,就自然會對我們另眼相看。只要我們所做的事是為大眾,就不怕被誤會和冤枉。 圓信問:為什麼讀經持咒念佛要在一定的遍數後才產生感應。 (四十四) 答曰:祖師說:西方佛國,非漸念之所能致。久病,非片劑之所能療。 我們求其它任何一樣事,道理都是一樣,都要讀到一定遍數之後感應就會來。其實,遍數是假,修持時間長而精進是真。故此,遍數多感應就大,也說明修持時間長。 我們反觀很多修行人:有的誦了一百萬遍大悲咒、有的誦了十萬遍《普門品》、有的誦了十萬遍《阿彌陀經》、有的誦了三千遍《法華經》、有的誦了一萬遍《地藏經》、有的誦了一億句阿彌陀佛聖號。遍數積到一定程度感應力就大,說明修持日久功夫自然深。 漸漸積功德,皆以成佛道。 我們祈求一件事,就是看大事小事,若我們求佛菩薩加持能夠成功,大事誦經的遍數要多一點,感應就會快一點。 修持與求事都是一樣,想要修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百千萬遍的持念。才能感應道交:因為唯有千錘百煉,功夫才會純熟,就會出英才。那些說:“喊破喉嚨也枉然”的說法不是正確。《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以成佛道。何況千念萬念。 圓信問:有的人沒有請法師作證明,在佛像前自行歸依,而且自行做法名,這正確或錯誤。這能算歸依好嗎。 (四十五) 答曰:這是錯誤,不算歸依好。 世尊釋迦牟尼佛有經中規定: 一:佛在世時,請佛為其歸依,不必僧人作證明,佛祖准許,即得歸依三寶,而且是得上品歸依。因為僧是佛弟子,法是佛所說。 二:佛滅度後,必須請僧人作證明,為其歸依,才算歸依好,而且得中品歸依。如果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比丘,就必須請比丘尼為作證明,若比丘比丘尼都沒有,也就是說我們以後末法沒有人出家為僧,就必須請優婆塞為作證明,若沒有優婆塞,就必須請優婆夷為作證明,才算歸依。 三:以後末法佛祖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沒有了。自己才能在佛像前自行歸依,才算歸依好。但是,是下品歸依。 我們這個時代,出家僧人輩出,不請求出家師傅為作證明,自行在佛像前歸依,不算歸依三寶。因為你目中沒有法師,僧寶你不敬,不能如法,目中無法寶,僧法二寶不歸敬,何能算歸依三寶。假如破戒比丘,還為人天導師,還是三寶之一。故此,我們必須請求法師為我們作三歸依法。 圓信問:如何分別布施的物品。 (四十六) 答曰:應布施眾生所需物品,功德為大。 若眾生缺米和油,應施米油。 若眾生缺藥,應施藥或錢可就醫。 也即是應施眾生急需物品。所有眾生缺乏行住坐臥一切供具,缺乏什麼,就送什麼,功德為大。 再者,我們應該施與貧窮者。俗語說:雪中送炭,不應該錦上添花。功德為大。越貧越先施與,這是佛祖教育我們的法則。 佛在世時,有弟子得了絕症,臨欲終時,佛祖親自去看他。同時,也有一弟子得了小病。他見佛祖沒來看他,而去看另一位弟子,心中自是不平。佛祖知道此弟子的心思,登台為大眾及此弟子說法:佛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於諸眾生,得一子地。你只不過得了小病而已,而那位弟子以面臨命終,得大重病,怎能相比。如果你得重病佛同樣也去看你。那裡苦重那裡先救。弟子聽後非常感動佛祖的慈悲,也很後,晦自己的想法。 從這件事佛祖教導我們應先供養最貧窮者,教我們要雪中送炭。 圓信問:為什麼要仁和謙虛。(四十七) 答曰:謙虛是美德。仁和是美德。 祖師教導我們:滔光滅跡。凡事低調辦事,不可張揚。有功德應謙虛,不要自我張揚。 我們學習菩薩戒:無生不度,無惡不斷、無善不修、禮讓謙虛。 故此,那些受過菩薩戒的居士,在寺院普佛時,男弟子應走五戒居士的後面,女弟子應走在五戒女居士的後面。因為五戒居士沒有受菩薩戒,而有受菩薩戒的居士在戒律中規定:見佛祖四眾弟子,應尊敬禮讓。佛四眾弟子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五戒居士)、優婆夷(五戒女居士)。所以,菩薩戒就是學習菩薩精神。以人為先,以人為尊,將自身置於最下層低微。視一切人為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這樣想,我們的心態自然就會仁和、謙虛。這樣,成就佛道比較快。 我們若能學習菩薩這種心態和行動,就會得到人見尊敬愛惜的果報。佛祖在經中說:見人歡喜恭敬者,人見即歡喜恭敬。 圓信問:我們若是做錯了事,應怎麼辦(四十八) 答曰:迷途知返。杜絕一錯再錯。 忏悔過失和罪障。若是錯了不改,好比船到江心補漏難。人生一世,不過百年。縱然富可敵國,名聞遠方。也不過一世而已,從中為名為利而造罪,實在是不值得。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的因果定律,造惡犯錯就會減少。 我們要深刻地了解到,我們衣食住行所有供具不能如意,六親眷屬不能相親。都是過去生中所造殺生、偷盜、邪YIN、妄語所造成的。故此,佛祖教導我們要學會忏悔業障。一方面要迷途知返,不再復犯。另一方面要忏悔過去惡業。 我們若是有福,不用造業也會得福報。一錯再錯,就會有無量報應。故佛菩薩要我們至於今日,所有現在及過去業障都皆忏悔。 忏悔人間流殃宿對癃殘百病六根不具罪報。 忏悔人間邊地邪見三惡八難罪報。 忏悔人間多病消瘦促命夭枉罪報。 忏悔人間六親眷屬不得常相保守罪報。 忏悔人間親友凋喪愛別離苦罪報。 忏悔人間冤家聚會愁怯弱罪報。 忏悔人間孤獨困苦流離波迸亡失國土罪報。 忏悔人間崇獄系閉幽執側立鞭撻拷楚罪報。 忏悔人間公私口舌更相羅染更相誣謗罪報。 忏悔人間惡病連年累月不差枕臥床席不能起居罪報。 忏悔人間冬瘟夏疫毒疠傷寒罪報。 忏悔人間賊風腫滿否塞罪報。 忏悔人間為諸惡神伺求其便欲作禍崇罪報。 忏悔人間鳥鳴百怪飛屍邪鬼偽作妖異罪報。 忏悔人間為彼虎豹豺狼水陸一切諸惡禽獸所傷罪報。 忏悔人間自缢自刺自殺罪報。 忏悔人間投坑赴火自沉自墜罪報。 忏悔人間無有威德名聞罪報。 忏悔人間衣服資生不能稱心罪報。 忏悔人間行未出入有所運為值惡知識為作留難罪報, 如是現在未來人天之中,無量禍橫。災疫厄難衰惱罪報。都悉至誠忏悔。 圓信問:我見很多人相遇都不會笑,不能夠和顏悅色。 (四十九) 答曰:我們應“願學彌勒常喜禅”。 對人和顏悅色,笑臉相迎。常常歡喜在臉,那是一種境界。也可以說是一種禅定。 在經書中經常講到佛祖在說法時的表情都是非常快樂歡喜。“爾時,世尊熙怡微笑,放百千萬億光明。”佛祖教導我們要發自內心的笑聲,而對待一切的大眾,讓這世界充滿歡樂。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長得很可愛,充滿熱情,性格開朗,人見人愛。這都是過去生中見人歡喜笑臉迎人的果報。 彌勒菩薩就是常修歡喜,常修寬容。因為我們若能對任何人都有慈悲之心,自然就不會有恨怨。對於眾生也就多多包容。所以,稱彌勒菩薩為慈氏菩薩。由於“慈”能濟喜,而施濟歡喜的最好方式是終日笑臉對人,就是施人與喜。也是對人最尊敬的方式。這樣,讓對方感受原來自己是受歡迎的,活著是多麼有意義。 如果一個富有的人,大家遇到他都不理他,或者對他笑是為了錢,他會感到做人很沒意思,錢再多也無用。而一個貧窮的人,大家遇到他都對他很好很熱情,他雖是貧窮,而心中常湧暖流,感到很快樂。 所以,我們要學習彌勒菩薩,施人與喜,施人親善,讓大家感受生命的意義。 圓信問:為什麼要尊師重教,如何尊敬師長。 (五十) 答曰: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父母賜與我們之身之命。而師長教導我們知識和做人道理,即是賜與我們智慧之命。 故此,我們對師長作種種供養之具,不能缺少,這實是本份之為。 聖人教育我們,無非建立在孝道、師道上下功夫。 佛教導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而四重恩是佛恩、父恩、母恩和師恩。我們 供養父母師長與供養佛無有差別,都是有無量功德。 在佛經中,記載阿難尊者過去生中,佛祖未成佛前行菩薩道時,阿難也是佛祖徒弟。多次為護主護師,不惜生命。今生才能為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實不止是一生所能得。所以,我們要無微不至而關心師長。 圓信問:經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請解釋一下。 (五十一) 答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有的供養物品中(包括吃用住行物品),不如用佛法傳授給人的功德最大。因為我們如果看到一個人又生病又無食。我們送給他的錢治病,又送給食物與他。也只能解決他一時的燃眉之急。但是,如果我們將佛祖所教導的妙法傳授與人。放生持素會得健康,布施不偷盜能得財富的道理教他,乃至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的妙法傳與他,他將會生生世世得大安樂。所以,佛祖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當然,一個人處於貧窮疾病。當然是先施與財和藥,而後施與法。就是最圓滿的做法。 故古人有“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道理就是說:施人的財物,不如教給他能夠謀生致富的方法。因為,我們能施他一時,不能施他一世。若教與技術,他即能得益一世。所以,我們的功德會很大。 再者,印經送人是一種法供養。還有一種更好的供養,是你親口將佛法傳與他人。先從身邊的人傳起,教人布施持戒,以及種種法門。這樣,我們所傳的人若能如法而行。那麼,他從今以後所做的功德,我們都能得一份功德。若是我們教十人修行,我們即得十份功德。因為他們的布施持戒修學都因我們所教,所以得其功德理所當然。而親口所教更使人比較深刻,我們自身更應親為而做給大家看,使大眾可以隨喜而行。 大家若是依法而修,來生就不會有疾病與貧窮諸苦,現生又可以減少定業。故古人說:智者治於未亂。如果以亂也只能補救減輕而已。故此,法的供養勝於財物供養。 圓信問:佛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能長一切諸善法”。請開示一下。 (五十二) 答曰:信位之前,沒有菩薩。 也就是說菩薩是從初信菩薩開始的。我們學習做人,也就從學習信譽開始的。 一個人生活在世間,必須說到做到。答應人家的事就要做到,若是做不到,我們可以不答應去做。這樣,大家對我們才有信心。另外,我們必須說誠實言。所說的話必須如實,若是不願意讓人知曉,我們可以不說。但是,說出的是實話實說。 再者,答應人家的事,我們不一定能做得圓滿。我們可以對大家說盡力而行試一試。若是成功,那是最好不過。若是失敗,大家也不會怪我們。 還有,這件事讓我們來辦我們不一定有把握,對方的其他親朋好友更能勝任,我們可以讓其他人去辦。這樣,也就不會誤大家的事。我們若能辦,義不容辭。故此,誠信為本,誠實為性。 學菩薩先從學做人開始,學做人可以從學誠信開始。 圓信問:各個法門有“修持法”和“供養法”。請細說這二種法的利益和妙用。(五十三) 答曰:修持法的目的是求智慧。是在內心修。 供養法的目的是求福報。是在表面供養修。 各個法門都有修持法和供養法。我們常見大家常修的法門有:地藏法門、觀音法門、藥師法門、淨土法門、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以地藏法門為例。 修持法:我們必須讀誦《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依照《地藏經》教義而修行時時回光返照,在《地藏經》和地藏菩薩名號中求禅定,以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而後回向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地藏法門的修持法。從中得到禅定和智慧,以期早日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是從心地上下功夫。 供養法:我們必須供養設置地藏菩薩像和《地藏經》,常常燒香、點燈、點燭、更以香花果品、飲食餅食種種供養地藏菩薩像而後誦《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再看我們所求的事情大小,若是事比較大,應遍數多一點。一般比較難求之事,可以以三百遍為一個周期。注意要先回向。圓滿之後再看感應而另定第二個周期。念聖號可以行住坐臥想起而念。這就是地藏法門的供養法。從中得到福報,以期我們早日到達心中願望。當得到福報時,而後回小向大也不遲。一般供養法的感應速度快。因為表的法易求,而供養的方法與菩薩易感應道交。 修其他法門也是一樣,只不過要誦經的遍數改動一下就可以。在供養法中,為什麼要先回向?因為我如誦《地藏經》三百遍為一周期,要誦很久的時間。若先回向我們心中的願望,接下來誦持比較易產生感應。但在誦持之前回向接下來三百遍《地藏經》功德回向,一次大回向就可以。還有,在修供養法這段時間。要多做布施各種活動,如供僧、供貧窮、施米施油、修橋修路。越是貧苦的施濟,功德越大。 圓信問:為什麼偷盜、賭錢會感到來生貧窮的報應。 (五十四) 答曰:不偷盜、不賭錢、能施財會感到來生富貴。今生也會易順利。 因為賭錢是一種變相得財,不是偷盜,但是間接而盜。雖是願賭服輸,然而參賭者無非生起貪心,只求不勞而獲。若是不貪心就是讓他贏錢他都不要。 偷盜一般不帶本而盜,賭錢帶本而盜。二樣都是惡業,故此感到來生貧窮之報。 有人說:只管今生,不管來世。但是,有很多人正因為只管今生而賭錢,只望得財而家破人亡。一般的人都是輸錢而血本無歸,贏錢而大開大花,最終兩手空空。所以,來生未曾受報應,今生已經成為窮光蛋。故此偷盜、賭錢報應無窮,我們遠離之。 圓信問:欠錢不還會遭什麼報應,請開示一下。 (五十五) 答曰:欠錢不還,會感到當牛當馬而償還債務。若在人間,財物常破。借錢與人,最好是借給如法之人。 願意將錢借與我們,這說明對方對我們很好,也很信任。我們應該言而有信,不能借而不還。對方又沒有說送與我們,怎能不還之理。若真的一時不能將錢還與對方,我們應與對方說明清楚,而且盡力掙來償還。固借與我們的人無非親朋好友,故會原諒漸慢。我們應時時掛在心頭,早日還清,這才是人之本份。 《三世因果文》中說:今生牛馬為何因,前世欠錢不還清。我們應明白此理。此理也符合佛的道理。 而被借的人,其實功德很大。雖然不是布施與人,但是,若人不危急,一般不會借錢。而借出使對方能夠渡過急難,故功德甚大。有時我們送人少財,不如借人多財。因為少財不能辦成事,而借多使我們完美成事,改變一生的命運。而命運的改變是借與我們之人的贈與,我們才得如願,故雖是借來,我們應心存感恩。 圓信問:生老病死有很多痛苦,我們應如何放下心身。 (五十六) 答曰:不管帝王將相,名士豪富,最終都離不開生老病死。不管子孫滿堂,黃金滿屋,將會成為別人之物。 唯有生前所造善業惡業隨身。真是“萬般拿不去,唯有業隨身”。 當我們現在這樣設想,再過幾十年,我將剩下什麼時,對於名聞利養將會看淡。因為再過幾十年,我們將剩下一堆白骨。 如果我們生前修學佛法,讀誦《地藏經》 《藥師經》 《法華經》 《阿彌陀佛》《無量壽經》 《楞嚴咒》 《大悲咒》 《十小咒》等等。那麼,我們將帶去如法修持這些經咒的功德。這些功德才是我們後世得福的本錢。布施持戒才是我們後世延續福報的本錢。 圓信問:念地藏菩薩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五十七) 答曰:能。念地藏菩薩能往生極樂。極樂世界重在於回向。 不管誦什麼經、持什麼咒、念什麼佛都是功德無量。往生極樂世界與否在於將所修功德都回向極樂世界,就能往生。當然,臨終時是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 其實十方法界本無差別,因眾生未曾超凡入聖而產生差別。十方佛的現身,同一名號毗盧遮那佛。因眾生各有願望,各有不同業力。而產生佛菩薩的大願各有不同,名號各有不同。所以,佛菩薩的名字是因眾生而立名。我們凡夫的名字是因業力而立名。 地藏菩薩為了渡更多的眾生,而本來可以成佛而現菩薩相。都是為了我們的眾生在苦難未曾解脫,而能離苦得樂。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