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與其迷信邪教不如沒有信仰
編者:即便是在今天,有很多人 聽到佛教,第一反應還是迷信(或曰封建迷信,在這點上,儒家思想遭遇也是如此)。其實如果真正了解佛教之人,就會明白,佛教不是迷信,也非邪教。但不是每一個學佛之人都能真正了解佛教,所以自稱學佛之人,也許依然處於迷信階段,尚未建立正信。 人不能沒有宗教信仰。 一個人若沒有宗教信仰,就好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的舟船,沒有指南針,不知何去何從。在風平浪靜時,還覺得平安無事;一旦遇到狂風暴雨,沒有指南針指示方向,分不清東西南北時,就會驚懼惶恐、不知所措。 所以我們在茫茫人海中,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宗教信仰;如此即使突然遇到危險或坎坷的環境時,仍能穩固地掌握人生之舵,平安地度過各種驚濤駭浪。 因此,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樣是信仰,卻有不同的目標。現在的社會人心非常復雜,有許多迷惑人的教團。我們若不能選擇事理究竟圓滿的宗教,也一樣會迷失,無法走出邪道,趨向光明正大的康莊大道。 我常常說,“無信”與“迷信”兩者,寧願“無信”也不要“迷信”。無信之人,心中對宗教一片空白、全無概念,只要用理事圓融的道理來感化他,就能使他依正道而行;就像一張潔淨的白紙一樣,寫上端正的字體則字字分明、清晰可見。若是迷信之人,他已經誤入迷途,即使以正信去教育,他的心仍會迷惑不清、徘徊不定。 當今出現許多非正信的宗教,亦即是沒有究竟教法的新教團。若有人想要入教,就必須立願發誓,例如說“我既然入教,就必須遵守教規,否則會遭……責罰”等各種毒誓。如此,他的心就會受到束縛。盡管後來他知道自己的信仰並非真正究竟的宗教,而且已了解佛教的教法是透徹、明朗的真理,是人生正確的方向,但是他卻因畏懼邪教毒誓而不敢接近佛教。這是因為他的內心已經被迷信所縛,無法自在解脫。 所以我才常常說,與其迷信不如無信。無信之人接受了佛教的教理之後,自然會萌發正念的道苗;而迷信之人,若要他轉迷入正,則必須再花費一番功夫。因此我們一定要謹慎地選擇自己的信仰,不可因一念之迷而步步皆錯。 有一對夫妻,年輕有為,是台灣新生代的企業家。這對夫妻問我說,他們想入佛門,但不知入佛門的初步基礎。我告訴他們:“你們若想入佛門,首先在心靈上要有正確的了解。佛教是生活化的宗教,它能淨化我們的精神和心靈,並教導我們如何預防心中存有自私不淨的欲念。而這必須先從個人的修養做起,進而感化自己的家庭,使社會和睦安詳;若能做到這些,就已經進入佛門的初機階段了。” 許多人都誤以為佛法深奧難懂,而不敢去親近。其實,佛教的深奧是後世人為的,並非佛教本身的教理有多麼艱澀。佛陀在世時,也是依照日常生活行為所需的准則以及待人接物的道理為基礎來教導弟子。但是,為什麼後人會覺得佛法很深奧呢?這是因為它源遠流長,經年累月下來,由於人們對其尊仰、崇敬,難免有各種精深的描述。如此代代相傳,無非要使眾生了解佛法是無上的妙法、是高深的道理,然後眾生才會加以珍惜而保存下來。這只不過是為了適應世人的心理,所以學者、專家才會費盡心思,將淺易的道理化為深奧的文字。 若往上推溯到佛陀的時代,佛法並不是那麼深奧,而是真正平易近人、淺顯易懂的教育,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 因此,我們若能抱持“佛教是日常生活的教育、提升心靈的妙法”的心念,則進入佛門之後,自然能得知佛教的真正義理。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