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的佛教素食情結


 2009/12/14    熱度:5107    下載DOC文檔    

文/道堅法師

南宋詩人陸游(1125~1209),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寶章閣待制。亦文亦武,著述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存世。陸游為虔誠佛教徒,一生多喜近禅僧,宿僧寺,吃齋飯,游歷名山古剎。他的詩詞文章中,將佛教的緣起性空之理,中道不二之趣,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謂順手拈來,皆成妙谛。

時在雙桂堂傳戒,間讀陸游詩詞,見詩中多贊美素食,並以長齋疏食自豪。因而集諸疏食詩,略加疏理,以明放翁的佛教素食之緣。綜觀放翁食素,一是多病之軀,忌食甘美;二是與禅僧游,受佛教影響,以疏食為美;三是退居鄉裡,以田園情趣自娛。在一首《素飯》中,我們可以看到素食之初的放翁,不以山珍海味為喜,留戀於色彩斑斓的素食生活,品味人生,具有幾分超然與灑脫:

放翁年來不肉食,盤箸未免猶豪奢。

松桂軟炊玉粒飯,醯醬自調銀色茄。

時招林下二三子,氣壓城中千百家。

緩步橫摩五經笥,風爐更試茶山茶。

剛剛放棄肉食近一年的放翁,還非常講究美食家注重的色、香、味、形、器。選用潔淨如玉,顆粒飽滿的上好大米,以山上松枝桂木慢慢烹饪,香氣四溢。將鮮嫩的茄子蒸熟後,調入精醋醬油,茄子晶瑩剔透,呈銀白色,十分誘人。美食之美,不可獨享,邀約同道中二三人,在綠水青山之畔,一起品嘗。這種出塵美境,勝卻人間無間風情。吃飽喝足後,信步摩挲裝著五經的方形竹器,不為無事讀書之樂,更待風爐新茶之美。放翁食素,倒也食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

中國為素食發源地之一,而當代素食文化已盛行歐美,近年反哺中華,成為一大時代潮流。素食又有仿葷、天然之分,所謂仿葷素食,即要求從色、香、味、形同葷腥之屬,而以面筋豆腐為料;天然素食不添加色素調料,以自然綠色疏菜為主。葷食者喜仿葷素食,素食者喜天然疏菜。而放翁所食,為純正綠色食品,有利於身體健康。放翁在《菜羹》中就有素食健康的思想:

青菘綠韭古嘉蔬,蓴絲菰白名三吳。

台心短黃奉天廚,熊蹯駝峰美不如。

老農手自辟幽圃,土如膏肪水如乳。

供家賴此不外取,襏襫寧辭走煙雨。

雞豚下箸不可常,況復妄想太官羊。

地爐篝火煮菜香,舌端未享鼻先嘗。

青菘即青翠的白菜,綠韭即翠綠的韭菜,蓴絲即滑潤的莼菜,菰白即清脆的茭白,這些美味可口的疏菜,多為蘇州﹑常州﹑湖州等三吳之地的特產。苔菜和矮黃恰似天仙食用的美味佳肴,不知比世間人喜愛的熊掌、駝峰之類的美到哪裡去了。自己新手辟一片幽園,種上自己喜愛之物,自給自足,供自家享用即可,不再辛苦為疏食奔波(襏襫,指穿著蓑衣出外勞碌的情形)。自己勞動生產出來的菜,經過爐火烹制,其香四溢,妙不可言。他在另一首《鉏菜》詩中寫道:“江吳霜雪薄,終歲富嘉蔬。菘韭常相續,莴蔓亦有余。”說明三吳之地的疏菜之美,足以自養而娛人。放翁放為,葷腥之物不能常吃,多吃則有損身體健康。太宮羊即太廟裡祭祀用的羊,指多食肥胖甘厚,就更不利於身心健康了。當然他也說“家貧阙粱肉,身病忌鼀魚”,(《鉏菜》)又有“山澤有臞儒,殘年病滿軀”(《以菜茹飲酒自嘲》)之句,即家貧無肉,身體多病,不敢食肥膩,這可能也是放翁吃素的客觀因素了。

素食者出行在外,除非佛寺,則多有不便,放翁是如何處理這個矛盾的呢?他在《巢菜並序》中說:

冷落無人佐客庖,庾郎三九困譏嘲。

此行忽似蟆津路,自候風燭煮小巢。

中國人信奉衣祿之說,即一生中注定應該吃多少肉,穿多少衣的迷信說法,可見素食者在古代是相當異類的了。第一句說放翁客居旅途時,獨孤的他少去了酒肉朋友,無人相伴。第二句引用南朝齊國庾杲之的典故。庾杲之為尚書駕部郎,家清貧,食唯有韮菹、花韮﹑生韮雜菜,人戲之曰“誰謂庾郎貧,食鲑常有二十七種”。鲑,古代泛指一切魚肉菜肴。三九二十七,音諧三韭。事見《南齊書·庾杲之》本傳。意思無人相伴,還因為素食受到別人的譏諷。第三句所說的蟆津,即蟆頤津的簡稱,在今四川省眉山縣東蟆頤山下,為玻璃江的津渡。唐僖宗時,宦官田令孜沉左拾遺孟昭圖於此。這是放翁在無人理解,憂國憂民之苦的自嘲。第四句的小巢,是豆科植物,又名小巢菜。為越年生草本,一般作家畜飼料用,也可作疏菜。他不管別人如何看待,自顧自地就著山火煮起了野菜。

奔波了一生的放翁,晚年更加信仰佛教,他說:“清坐了無書可讀,殘年賴有佛堪依。君看世事皆虛幻,屏酒長齋豈必非!”(《白發》)晚年學佛並實踐禅坐,連他最喜愛的酒也戒了,並吃起了長齋。在故鄉終老之際,閒來無事,他就親自耕地澆水種菜,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詩書耕讀傳家。且看他《種菜》時的悠閒:

菜把青青間藥苗,豉香鹽白自烹調。

須臾徹案呼茶碗,盤箸何曾覺寂寥?

種上各色疏菜和可食用的藥苗,加之豆豉香鹽,精心烹饪,不僅美味可口,也可能在操作過程中得到無窮的樂趣。另一首《種菜》,看到放翁安貧樂道的隱士情懷:

白苣黃瓜上市稀,盤中頓覺有光輝。

時清闾裡俱安業,殊勝周人詠采薇。

具有強烈愛國情操的放翁,在晚年看到國家漸漸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心中喜不自勝。一心報國之心,才稍稍安頓,唱起了采薇之歌,有意隱居民間,安心修行。此采薇引《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反對周武王伐殷,武王滅殷後,他倆遁入首陽山,發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終於餓死。這裡以喻隱居不仕。

亦文亦武的放翁,曾投筆從戎,在巴蜀參與軍事,他始終不能忘卻這段往事,他在《食野菜》中寫道:

萬裡蕭條酒一杯,夢魂猶自度邛郲。

可憐龍鶴山中菜,不伴峨眉栮脯來。

令他魂牽夢萦的邛崃好四川邛崃縣,放翁曾在此與道士交游,寫下了《登邛州谯門門三重其西偏有神仙張四郎畫像張蓋隱白鶴山中》、《寄邛州宋道人》、《同王無玷羅用之訪臨邛道士墓》等詩篇,此地盛產一種甜美晚熟的柑橘。龍鶴山也稱鶴鳴山,在今四川省崇慶縣西北,為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道陵修道處。栮脯指干木耳,峨眉山特產。吃過巴蜀的麻辣燙,放翁在此非常懷念四川素食特產。

放翁關於素食的詩文很多,如《題龍鶴菜貼》的豪邁,如《病中遣懷》的太息,如《鄰人送菰菜》的超然,如《招鄰父啜菜羹》的恬淡,如《甜羹之法以菘菜山藥芋萊菔雜為之不施醯醬山》的諧趣,如《雨過行視捨北菜圃因望北村久之》的野趣,如《村居酒熟偶無肉食煮菜羹飲酒》的豪情,無不體現出這位具有狹義心腸的居士,在經過佛門洗禮後的成熟與超然物外的高尚情操。

台灣學佛網首頁素食护生素食文化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