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弟子規》能化解世間災難


 2009/12/15    熱度:3864    下載DOC文檔    

這兩年,因為世界的動亂,災難頻繁,使我們感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來愈密切,決定不能夠像從前所謂的老死不相往來,現在說不相往來不可能。為什麼?你六根接觸的面大了,你就是坐在家裡不出門,你家裡有個電視機,從這個窗口你就能看到全世界,這從前沒有,所以現在你不可能不接觸。由於交通信息的發達,旅行不是奢侈了,度假、旅行變成我們生活一部分。旅行常常到外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諸位想想,是愈來愈密切。關系要處不好就產生對立、產生沖突、產生誤會,如何要將這些關系處好,這靠教育。中國古時候老祖宗懂得,所以在全世界來講,最重視教育的民族是中國。

  中國人重視教育,從歷史上看至少可以能追溯到五千年前,重視教育。教育教些什麼東西?簡單的說,在中國人說,簡單的講就是「道德」。什麼是道?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運行,道!也就是說道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為的。像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的法則,不是哪個人的發明,不是哪個人的創造,不是哪個人的制作,不是的,自然的;隨順自然就叫做德,順理成章,違背自然就是災害。道德在人事上,顯示出倫理、倫常,倫是人在這個世間自然有五種關系,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這五種關系不是人發明的,不是人強制的,自然而然的,所以這是道,五倫是道。隨順五倫,「父子有親」,父子的親愛這是德,你隨順這是德;「君臣有義」,義是德;「夫婦有別」,這是德;「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德。中國的教育就是以這個為基礎,教什麼?就教這個。

  大德,我們可以從宗教教學裡面認識,那是什麼?人家要問什麼是佛?佛教是什麼?你能用一句話答復他嗎?不用我們去想,古大德早就給我們說出來了。佛教講的是什麼?「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八個字,把佛教說盡了。佛教慈悲為本,慈悲怎樣表達?方便為門,那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方便門,不是呆板的,活活潑潑,所以佛教是慈悲。孔孟講什麼?孔孟講「仁愛」,你看仁愛跟慈悲是不是一樣的?你再看基督教、天主教的《新舊約》講什麼?「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回教《古蘭經》講什麼?「安拉真主確實是仁慈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宇宙之間的大德、大道就是一個「愛」。這樁事情,江本勝博士從水結晶裡面實驗出來了,他告訴我,他這十年的實驗,幾萬次的實驗,最後的結果,他說只有「愛、感謝」,這兩個水結晶的反應最美,所以他說這兩個是宇宙的核心。我同意,我肯定,我說一點都不錯。這是什麼?性德!

  中國古人發明的文字,你們看看中國這個「愛」字怎麼寫法?這個字是會意,叫你看到這個符號就體會意思。你看這個字,從外表上看它是個「受」,感受;它裡面,裡面是個「心」,這個心就是佛法講的,心有很多種,聖人所感受的是真心,真心就是法性。你所感受的是真心,這是愛。所以「愛」這個字,聖人所講的跟我們現在凡夫所講的,字是一個字,音也是一個音,意思不對了。凡夫講的愛,那個心是什麼心?緣慮心,他所受的是這個,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他受的是這個心。這個愛有副作用,有善惡,有苦樂。聖人講的愛,那個心不是這個心,是靈知心,是法性。法性是什麼?真心是什麼?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愛就是宇宙的全體。心是法性,外面所現的相是法界,法性、法相,法性純真,法相非有。我們要是體會到這個意思,什麼是佛?什麼是菩薩?「愛」就是佛,「愛」就是菩薩。

  所以,我在前天寫了一篇短文,解釋這個「愛」,「愛以真心感受為義」,真誠心的感受就是愛,真則不假,誠則不虛,這個感受就是大乘法裡面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愛。愛裡面決定沒有自私,決定沒有占有,不但沒有占有,而且沒有控制,宇宙之愛,天地之愛,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大公無私,這是真愛。所以,愛就是真心,愛就是真性,愛就是真如,愛就是法性,佛法所講的;宇宙的本體現象,這一個符號代表了。愛就是本性,就是本善,純淨純善,儒家所講的;愛就是真理,就是真谛,就是生命,就是永恆,宗教裡面所說的。愛就是神聖,愛就是上帝,愛就是真主,愛就是聖靈,一個字把所有一切宗教都包括了。這個字裡頭沒有對立,沒有誤會,沒有沖突,沒有界限。上帝愛世人,愛是上帝;真主確實是仁慈的,愛是真主,愛是聖靈,我們通常也講靈性。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是在取得這個世間榮華富貴,精神、物質享受,不是。我們的生活目標要純正,真正純正的目標是提升自己的靈性。用什麼方法提升?要接受聖賢的教誨,聖賢的教誨就是愛的教育。我們細心去觀察、體會,愛孕育宇宙萬物,天地萬物無一不是從愛心而生而長。所以愛當中這個心是最重要的,大乘佛法裡面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個心不是肉團心,不是分別執著心,不是這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心,自性。所以,愛是萬德、萬能、萬福的根源,「德」裡頭有圓滿的智慧,「能」是技能、才藝、福報。你要想求聰明智慧,要想求財富,要想求健康長壽,到哪裡去求?愛裡頭有,具足,本來具足。如果你能夠懂得這個字,你這一生生活在世間,一定可以做到心想事成,事事如意;你能夠認識這個字,懂得這個字,你能夠落實這個字。

  所以我說一切佛、聖所證所得的,就是這個字,自愛,自己得到了,這是自己本來有的。一切神佛所教所化,諸佛菩薩大聖大賢教化一切眾生,教什麼?愛他!所以,一切聖賢的教化就是真誠愛心的教育,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宗教,來看宗教裡面的聖哲,來看這些修行證果的人,我們就不迷惑了。他們沒有別的,他們的愛心是圓滿的,所以佛法講大慈大悲,無條件的慈悲,不附帶任何條件。

  佛在經典上跟我們說,佛家講宇宙有十法界,就像現在科學家講不同維次空間。諸佛菩薩有能力超越不同的空間維次,他有這個能力,所以應以什麼身教化的,他就現什麼樣的身。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得,一般宗教裡面都說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唯一的真神,這個真神是什麼?是愛,它能現無量無邊的相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中國示現的孔子、孟子,在印度示現的釋迦牟尼,在西方示現的摩西、耶稣、穆罕默德,這聖人。再仔細觀察他們的行持,他們當年在世,真的是愛世人,這個愛心沒有國家的界限,沒有族群的界限,也沒有宗教信仰的界限。從這些地方細心你去觀察,你去了解,我們才能學到真的東西。

  現在我們總算是學了這麼多年,明白這個道理,曉得自己有真心,真心裡面有無盡的智慧德相。可是迷了,這個我們不能不承認,佛在經上說得很好,無量劫來我們就迷了,迷失了自性。所以,現在我們看這個愛,那個心不是真心,是緣慮心,把真心變成緣慮心。緣慮心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八識,真心變成了識心,第八識裡頭的妄想,這妄動,第七識的執著,第六識的分別,我們現在用這個心。所以這個愛在我們的認知裡頭變質了,現在怎樣恢復?我們要知道這個東西好,這個東西是寶,是真的寶!

  中國老祖宗教導後裔的子孫,他懂得,我們的愛就好像是金礦一樣,是無量的黃金,但是現在埋在地下,跟礦石搞在一起,得不到受用。用什麼方法開采?這個愛心要找一個原點,從原點裡面把它開發出來。我們的老祖宗有智慧,他教導我們從什麼地方開采?原點就是五倫裡面的「父子有親」,父子就是父母對兒女,那種親愛是自然的。從什麼地方看?從嬰兒,小孩生下來到他一年,你看他還不會講話,他還不會走路,你在這時候就仔細觀察。他父母愛他,他愛父母,親愛從這個地方可以看見,這是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沒有人教他。於是古人他就發現了,覺察出來了,這個親愛要怎樣能保持,保持到永恆不變,那就是性德的流露。為什麼隨著年齡這個愛心會產生變化,會變質?他接受外面一些不良的誘惑,於是他自性變質了。所以,教育的功能沒有別的,教育的功能就是如何能夠讓父子有親永恆保持。你果然能夠永恆保持住,你明了這個裡頭的意思,理明白,你能夠落實在生活當中,一生不改變,佛法裡面叫自度,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性就是愛,就是慈悲,佛家講慈悲。

  菩提心裡面,我們現在把它講成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五條每一條裡頭都具足其它的五條。譬如慈悲,慈悲裡面有真誠,真誠的慈悲;有清淨,清淨的慈悲;有平等,平等的慈悲;有正覺,正覺的慈悲。慈悲裡頭有清淨、平等、正覺、真誠,真誠裡面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平等裡面同樣也有真誠、清淨、正覺、慈悲,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一樁事情。你統統明白了,清楚了,叫見性,明心見性。在你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不離慈悲,念念不離真誠,念念不離清淨、平等,這個人就叫佛,就叫菩薩,你就證得了,這是自愛。然後你能夠推己及人,從愛父母的心把它擴大,愛妻子,愛兄弟,愛朋友,愛家族,愛國家,愛世人,愛一切眾生,這就是化他。諸位想想,你愛這個人你還會害他嗎?哪有這種道理的!真誠的愛心是付出的,是捨己為人,儒家講的「成仁取義」,絕對不會做出不仁不義的事情,沒有這個道理。這是聖學,這是聖人的教育,這是宗教教育。

  今天宗教裡面這些大眾,無論是出家、在家,為什麼做不到?那就是這個原點沒有了。我學佛五十四年了,常常說,在家的佛弟子,十善做不到,出家的佛弟子,五戒做不到。在中國古代,不要說得太遠,明朝時候,五百年前,在家確確實實可以做到三皈五戒十善,決定沒有問題,真正是社會上所謂的善人,佛家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他真稱得上。出家的這些人,三皈、五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能持。為什麼現在做不到?就是愛的原點沒有了,換句話說,五百年前的中國人,儒家的根非常深厚,就是倫理的教育從小就培養。所以,學儒守禮不難,學佛持戒不難,成就的人很多很多。現在這個時代,儒沒有了,佛也沒有了,有名無實。為什麼?那個點沒有了。我們再看看其它宗教,大致也都差不多,同樣都是犯一個毛病,根沒有了。像樹木一樣,根壞了,怎麼樣去培植它都是一個假相,死的,不是活的,這才值得我們憂慮,才值得我們認真反省。

  現在我們要做從哪裡做?從根救起,從這個原點。我都八十歲了,八十歲還要從這兒做嗎?是!小時候沒做,亡羊補牢,聊勝於無,不能不做。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是救根的,讓我們的根「父子有親」這個愛的原點,重新把它找出來,從這個地方找出生命,父子有親是生命的開始。為什麼學佛要從這裡下手?我們學佛最高的指導綱領,不但是淨宗,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沒有例外的,《觀無量壽經》講的「淨業三福」。這個三條佛講得很清楚,「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想想這句話說得多重。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修行、證果、成佛都是從這個地方做起點。而這個起點,三條第一條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們想想是不是與父子有親,根!

  這些年來,我常常提起《弟子規》,常常提到「童蒙養正」。我們學院成立,我特別用兩年的時間來培養同學們的德行,從哪裡起?還是從《弟子規》起,誰能夠覺悟、認知了,這個認知在佛法講開悟了,他明白了;明白之後,他才肯真正起修,扎根!只要這個根扎牢,無論修哪個法門都會茁壯開花結果,不論世法、佛法你肯定有成就,你真正走到聖賢之道,這是我們天天在這裡期望的。老天不負苦心人,到去年這一年,我們才看到了成果,真的有幾位同學明白了,省悟過來,身體力行。《弟子規》不長,總共只有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個字,總共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字字要落實,你的根就活了,然後修學世出世間任何法,都有不思議的成就。所以,這個地方清涼大師總結,「依智不依識」,這句話結得好,我們要依智,不能依識,智只有從聖人教誨當中去得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