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十念、一念的問題


 2014/9/19    熱度:2522    下載DOC文檔    

  我想趁機會再多問一點,就是這裡談到「乃至十念」、「乃至十聲」,在我印象中好像法然上人也有在談「十念」、「一念」的問題。這個問題之外,想請問師父,怎麼來解釋十念、一念的問題?然後回到剛剛師父所講的,像這樣的念佛,有分什麼信前、信後嗎?

   慧淨法師:經典上是講「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因為十念、一念的上面有「乃至」,所以它完整的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所有眾生都要救度,乃至你一生沒有學佛,直到臨終只有十念,乃至只有一念,才遇到這個法門,也能夠讓你往生;何況你乃至有一天的壽命,乃至有七天的壽命,乃至有七年,乃至有十年、二十年、乃至盡形壽的人,哪有不能往生的呢?

  所以,是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來顯示阿彌陀佛救度的絕對性,任何人阿彌陀佛都要救度。
  如果有條件的話,那等於說你到了臨終,只剩下一天的壽命,才要來學佛、念佛,那來不及了!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這樣。「乃至十念」都還有機會往生,沒有絕望。

  所以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可以三件事情,來顯示這個法門的絕對救度性,所謂「三攝」:
  一、以臨終攝平生:以壽命來講,短到「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還有往生的機會;何況平生即信願專稱,念念不捨。

  二、以少念攝多念:乃至十念,或只有五念、三念,或者一念,乃至你嘴巴念不出來,心中的一念,也能夠往生;何況稱念一輩子。

  三、以惡人攝善人:甚至一個完全沒有修行或作惡多端的人,臨終遇到這個法門,回心轉意,也能夠往生;何況善人。

  「乃至十念」,那麼短的時間也能往生,沒有什麼功夫的人也能往生,惡人也能往生。我們壽命比他長,念佛已經好幾十百千萬聲,平生又在累積善德,當然就更能往生。阿彌陀佛以這個來啟發所有人的信心,所以,「乃至十念」背後有這些涵義。

  當然我們學這個法門,都要有一種「哎呀!我就是五逆十惡的人,後退無路!」因此,念念不捨這一句彌陀名號。不要高慢的說,我是一個很有善德、很會修行的人,我不需要靠阿彌陀佛。要把自己置於「死地」,才有「後生」,才能夠被救度。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重生」的法門。念佛人時時刻刻都是重生的人,就像基督教所講的,過去是舊的人,現在是新生的人。

  這個「乃至」,善導大師就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一念」──乃至為一輩子的念佛,乃至為臨終才遇到的十念、五念、三念、一念的念佛,因此善導大師說: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乃至」還有另外的涵義。譬如說,乃至所有的人,不管是男眾、女眾,在家眾、出家眾,善人、惡人,乃至天人、乃至畜牲;乃至任何時間,乃至任何的場所;乃至你做任何的事情,乃至你當下起任何的心念,乃至你念佛多少數目,都屬於「乃至」的范圍。

  所以,這個「乃至」的涵義很廣,可說沒有任何忌諱,沒有任何的限制,就如同法然上人所講的「念佛以無義為義」。

    法師您如何看待第十八願最後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慧淨法師:「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八個字,可以說非常的好,讓所有的人對往生有希望。因為有這八個字,才顯示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是徹徹底底、沒有分別的,所有眾生都要救度,沒有一個遺漏。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有正反兩面的意義,從文字上看,好像說我十方眾生都要救度,但是你不可以犯五逆和謗法,如果你五逆和謗法就不救度。但其實恰恰相反。

      一方面說明你如果犯五逆、謗法的話,就會墮落地獄,你要回轉過來,只有我能夠救你。「下品下生」是五逆的人,怎麼能夠往生呢?一定墮落的嘛!既然是五逆,一定謗法,否則怎麼會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呢?所以一定謗法。除了阿彌陀佛以外,無救了。這顯示阿彌陀佛的願,是連五逆、謗法也要救度的。那麼,還有什麼眾生不能救度呢?這是一點。

      再一點,所謂「十方眾生」,到底是指什麼種類的眾生呢?因為後面有「五逆謗法」,而顯示出其實我們十方眾生,我們這一種凡夫,內心都有五逆謗法的種子。只是遇緣則現,遇到這個緣,就會顯現出這種行為。

      像我們看報紙新聞,今天社會上哪裡又發生搶劫、哪裡殺盜YIN妄,都要想到:這是我過去世做的,他是我過去世屏幕的播放。我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他的現在就是我的未來。因為我的阿賴耶識當中,還有這樣的種子在,遇緣則現,只是這個緣他遇到了,我還沒有再遇到。

      所以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八個字,給我們無窮的希望跟安慰。因為連五逆、謗法,阿彌陀佛都要救、都能救。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在這裡叫做「抑止門」。告訴你說,五逆謗法在世間是最要不得、最極惡的行為,不要去做──抑止。對於還沒有做的,告訴你不要做;但如果你已經犯了,就攝取。就好像「下品下生」已經犯了,因此告訴你說要念佛,不然就會墮落──攝取。

      所以,第十八願有攝取、有抑止。抑止當中又有攝取,攝取當中又有抑止。一重一重的。

      怎麼講呢?第十八願是攝取,唯除五逆就是抑止。抑止當中有攝取,攝取在那裡呢?在下品下生,就是攝取。攝取當中有抑止,抑止在那裡?在十二大劫。雖然往生了,但告訴你說你犯了五逆,所以十二大劫在花胎裡面,是不是又回到五逆謗法的抑止?

      攝取當中有抑止,抑止當中有攝取,攝取當中又有抑止,種種方便,無非要警告我們,五逆謗法的罪非常重,不要犯;因為你還沒犯,所以不要犯。

      犯了的話,回心轉意來念佛,就能夠被救,是這樣的。但是攝取了,被救了,在花胎裡面十二大劫,那還是抑止了!這就是在警惕我們不要作惡,勸勉我們要盡量行善的來念佛,持戒、守戒的來念佛,做一個好人來念佛。所以攝取當中有抑止,抑止當中有攝取,攝取當中又有抑止,種種方便。

      這就好像父母調教孩子一樣。一個扮演慈母,一個扮演嚴父;母親就是攝取,父親就是抑止。父親說乖孩子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如果做了不該做的事,你會被趕出去哦!孩子無知調皮,有一天犯了,就被父親罰到外面去站,不准吃飯。過了十分鐘,糟糕!天色忽然暗下來,而且在打雷。哎呀!下大雨怎麼辦?母親就說:暫且原諒他吧!孩子,快進來跟爸爸忏悔,母親這是扮演攝取了。孩子進來忏悔了,忏悔難道就沒事了嗎?爸爸還要再警惕幾句,警惕幾句就是抑止。

      總之,佛就是徹徹底底的慈悲,而眾生有貪瞋癡,比較頑劣。但也不能任憑眾生發展他頑劣的本性,所以,還要有抑止。也就是在無條件的救度當中,會控制他頑劣的本性。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八個字,讓我們曉得阿彌陀佛的悲心,徹底無遺,所有眾生都要救度。同時讓我們體會佛心,佛心要我們做一個奉公守法、為世良民的人,那我們就要做一個奉公守法、為世良民的人;要我們做一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我們就要做一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