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第6集)
上次談到《無量壽經》的宗和趣,宗是介紹過了,上次開始談到趣,趣就是「圓生四土,迳登不退」,作為歸趣。四土,先介紹凡聖同居土。上次已經把《要解》所說的原文做了介紹,補充一個例子。現代,就是十年動亂之前,沒有幾年的事情,一個福建朝山的(名姓都有),他三步一拜進了金剛洞,裡頭有幾百個喇嘛和和尚,看見文殊。當時他不知道,後來碰見一個西藏的人在那住家,就說你說的這個地方是沒有的,點醒了他,他才知道是文殊。感動,當時飯也不吃,痛哭流涕,改成一步一拜,走到原來發現金剛洞的那個地方,反覆的找,找不到了。當時文殊把十年動亂的情形都已經給他預示了,說到「佛前無燈,廟中無僧」,那十年動亂可不就是這樣子嗎?所以這是一個證明,我們是凡聖同居,聖人就在咱們這個地球上同居。 底下我們就根據《要解》的提示,我們把它歸納一下。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凡聖同居,極樂世界也是凡聖同居,都是有凡有聖,不同的地方在哪裡?都名為同居土,但是它非常的不同,所以就是說有四點,第一個,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同居是暫同,暫時的同居。有許多初二三果的聖人,等他證到阿羅漢的時候他就證涅盤,寂滅了,那就無所謂居不居的問題,就是不屬於這個世界了。大權示現的菩薩,有許多大權示現的菩薩,像那個魚籃觀音,化成一個賣魚的漁家婦女,籃子裡頭還有一條魚,示現成一個凡夫的女人。等到把經典大家都背熟了以後,她就示現沒有了,就死了。觀音,這是大乘菩薩的示現,這種事情很多。這個示現是有人證明,後來碰見個和尚給他們證明,說你們這些人愚蠢,那是觀音。大家不信,打開棺材一看,棺材是空的,這才相信當時馬郎的新娘子,原來是觀音的化身。這都是大權示現,示現過了,他就沒有了。所以暫時的同居,不是長期的相同。但是淨土的同居,就可以跟這些諸上善人、諸大菩薩俱會一處,一直到成佛。從時間上說是不同,不是暫時的。這個同居是暫時的,過了這個時間,他就不住在這個世間了。 第二點,「難遇」。五台山很多人都去了,那位福建的出家人,他遇見文殊了,是不是?但是這麼多人去五台,很少有人再遇到。游雁蕩、游天目等等,這些也沒有碰見過阿羅漢。所以很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不易見聞親近;而在極樂世界則皆如師如友,朝夕同聚」。又是一個不同。雖然都在地球上,但是你遇不著,一個是暫時的同居,要再有同居你也遇不著。文殊現在據說還是朝五台的人必接必送,但是就是你遇到你也不認識。這是難遇。 第三是「希少」。在咱們這個世界上,「聖者如珍如瑞」,極少極少,不容易碰到。「而極樂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這些阿鞞跋致,這些一生補處的菩薩,就是補佛位的菩薩,只要再示現一次,捨兜率、降王宮、出家學道,示現八相就成佛,這叫一生補處。咱們這個世界,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一生補處都其數甚多,你算數都說不出來,不是多少億億億億億,拿一個億的億去說還是算術所能知,它是非算術所能知。「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來形容,多!不像這個世界少。 第四,「所作不同」。在咱們這個世界凡所作的就是六道中的事,沉淪六道,就是煩惱、貪瞋癡纏縛。「聖者鹹游聖域,而眾生輪轉六道」。雖然是同在這個地球上,這個土,但是所作和成就完全不同。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大家所作是同的,都在破無明,四十二品無明一點點破,「同登妙覺」,都要等證了等覺之後還要證妙覺,破最後一分無明。所以就是說,你看看,它不是暫時的同,很容易遇,而且多得不得了,而且大家所作的是一件事情,都是破無明、成正覺。所以就是說雖然是同居,這就四個不同。 再者,這個土的凡包括三惡道,就凡這一邊來說。極樂世界連惡道的名字都沒有,「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這又是不同。所以一往生的人就不再入三惡道。不像這邊的眾生,就是在這個六道之中沉淪,「頭出頭沒」,驢胎馬腹,「輾轉惡道,苦趣時長」,在惡趣中輾轉,而且一入惡趣那個時間就長了。 「更有進者」,更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彌陀要解》中所說,「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我們人的大事因緣就是要截斷生死根本,要成正覺,但就是同居這一關是最難能夠透過去、能夠從這裡得到解脫,因為同居土的凡夫要斷盡(就是一點也不能剩)見惑、思惑,見惑、思惑都斷了才得漏盡通。所以這個六神通,漏盡通才是最可貴的。前五通,妖魔鬼怪他們也可以有妖通,也可以達到飛行,也可以預知,也可以有天眼,也可以有他心,也可以知宿命,但是他們不能得漏盡通。現在搞氣功的,頭一個就是練氣修身,這就是身見,身見就是見惑,一開頭就是見惑。我們見惑中第一條就是身見,他們所行的就正是這第一條,這個身見,整個在身見裡頭,他怎麼能夠斷見惑?思惑,他要極細的貪瞋癡慢都沒有。斷盡了見思二惑才得漏盡通,得漏盡通才真正出生死,才真正的無我,到這個時候就證到人無我,這才能夠從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在同居土之上是方便有余土,這是小果聖人阿羅漢所居之土。這種就叫做「豎出三界」,按通常往上升,這麼升著,斷見惑,到生天,出欲界入色界,出色界到無色界,出無色界就透脫三界,出了三界,出了生死,這是豎出三界。這個事很難,我們試想一想,這個貪瞋癡慢要一點都沒有是什麼人的境界!咱們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多少都是在這一類裡頭,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就是我慢,所以此事甚難。 但是往生法門,它解決問題不是依靠你要從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是從咱們這個同居的穢土變成同居的淨土。所以它這個容易就容易在這,還是同居土,但是一個是穢土,一個是淨土。所以就不需要你斷見惑、思惑,你只要是真正合乎本經的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蒙到佛的大願加被。這個加被,所謂「冥加」,是你不知道的。有人覺得我念佛、我修持、我出家、我持戒,我沒有得到什麼感應。你真的是持了戒(當然你有時候難免是持不住,破戒,你忏悔),總之就是有功德的,總之你都是得到加被的,但是你不感覺,這叫冥加,冥冥中在加被你。隨時隨地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如來在護持我們念佛的人,大勢至菩薩在這個世界攝受念佛的人,都在加被,他這個是冥加,冥加很重要。有的是顯加,有很多感應錄上,那是顯加,看見佛放光,把你救度了,但是還有好多是冥加。只要你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佛的願力就加在你頭上了,不必等阿彌陀佛示現,說你現在在念佛,我要加被你,自然就加被,你自己也不知道。「決得往生淨土」,你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決定往生。阿彌陀佛發的是這個願,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我不成佛。他成了佛,他說的這一點,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決定做到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妄語者,一切佛都如此。阿彌陀佛發了這些願,這些願不圓滿不成佛,阿彌陀佛成佛了。所以這都是事實,這些願都成為事實。不是像有的人發的願是诳願,只是一個空的願。「其事至易」,依彌陀的六字洪名、一乘願海,你只要是求生淨土,你就入到彌陀的願海。 你念六字洪名,得願海和名號的加持力,決定往生,這個事情很容易。當然我們要說,這個容易是和其他的法門相比較而言,這個事是至容易,是最容易的。但是不可以體會說這個法子非常容易,你可以一點不費勁,你可以一邊還是天天跳迪斯可,天天去吃咖啡牛奶,天天去逛公園,你輕輕松松的,最後念幾句佛就往生了,不是那個意思,是和其他的法門相比較,沒有比這個再容易的了。但是一個凡夫要以這一生修到往生,你不用出全部的力氣,不刻苦、專心,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沒有一番寒徹骨,真的信、真的願也起不來。所以要能念到符合彌陀大願來接引,那就要求你,這才表示你真是願,關鍵在這兒。你天天想跳迪斯可,想撿便宜,我就得往生,那你這個想願生之心不是很切。我六道的父母在地獄之中在那受苦,在油鍋中煎,等我去救度,我怎麼能夠救度?我及早的往生,及早的見佛聞法,我就有力量去救度。因此如饑似渴,我真是願意去,這叫做願。你的心不是這麼懇切,就是這麼輕輕松松的,覺得反正是不錯、是很好,反正是好事,誰不願意得到?就這樣子,那願就不切。所以要深信切願。這個事每個人要體會到,不是寒徹骨就沒有梅花的撲鼻香。 有的人就把這個至易,這個地方又體會偏了;有的人看到往生非常難,不可能,一生一世做不到,這個又是偏了。這個是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要真正體現出深信切願。切願,對這個娑婆我不留戀了。在家人想當總理、想當部長、想當億萬富翁是留戀,出家人想當法師、當方丈、當佛學家,你還是留戀娑婆,還是在這名利堆裡頭轉不出去。所以就是說這個事情,要發真正的生死心,度眾生的心,成正覺的心,徹底求覺悟的心,此事不容易!所以身出家已經很難了,這要心出家,你要厭離,娑婆世界這些東西不感興趣才行。至易兩個字怕容易引起誤會,所以這個地方提一提。「故名易行道」,跟別的方法相比,沒有比這個容易的。而且還可以說一句,到了這個時代,要不用這個方法要求即生,一個凡夫,具縛的凡夫,當然大成就的人又當別論,一個具縛的凡夫,就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要想這一生要出生死之海,你要不用求生淨土的法門,你參禅念咒都可以,但是你都要求生淨土,你要不用求生淨土的法門,你想能出離生死之海,就沒有可能性了,可以這麼說。因為現在是末法,末法中又是一千年了。所以只有依靠這個易行道。 「如是方便直捷」,最方便,不需要你閉關,不需要你什麼,你上班下班都可以做。將來就是這些出家大德,到寺廟中去都有職務,都必須閉關,這個就很難了。我就說,現在很多出家人覺得廟裡太忙了,成天在掃地,你掃地這一笤帚來「南無阿彌陀佛」,一笤帚去「南無阿彌陀佛」,完全可以修,是不是?所以這個事它就是方便,直截了當。你所念的佛號就是你自己,珠子放光,光又照著珠的身體,就是這樣子,直截了當。「殊勝希有」,這是最殊勝之法、最稀有之法。「乃十方世界之所無」,其他世界沒有的。所以十方世界諸佛都勸他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最明顯的就是藥師佛(跟大家緣最深的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藥師經》裡說得很清楚,你念《藥師經》、念藥師佛名號,你臨死藥師佛派八大菩薩護送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就是說,你修別的法,最後還是往生極樂世界。十方世界之所無,所以十方的諸佛都出廣長舌相,勸眾生念佛往生。所以十方諸佛所同贊,因為這是十方世界之所無,你沒有斷惑,你還有見思惑,你就是不退,這是十方世界之所無。所以極樂世界最大的特點,凡聖同居土你是凡夫,可是凡夫就不退轉了,這個是十方世界之所無。你要成聖人很難,你還是凡夫就往生了,這個凡夫還是可以做得到,比那個成聖人要容易多了。「故知極樂同居,勝於十方佛土」,十方佛土之所無。 「又帶業往生」,既然是帶業往生,還是凡夫,但是沒有退轉。所以不退轉之後,你生到了同居,圓融起來必定要一步一步的斷惑,一步一步的破無明,一步一步的證法身,所以也就是圓生四土。生了同居,只是個時間上的問題。時間的問題,現在愛因斯坦不都說了是眾生的錯覺嗎?這麼說起來,它這個也根本不是個問題。圓生四土,「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這個帶業往生,我底下回頭要把它發揮一下。現在國外有人寫文章,組織很多人反對帶業往生,過去做了很多的辯論,等一下還有引證的經文,來根據這個帶業往生,那絕對是站得住的,這一點回頭再談。因為要如果沒有帶業往生,淨土宗也就沒有什麼特殊了。就是因為你還有罪業,你還能往生,正顯出彌陀的大願,正顯出這個法門是容易。這個問題咱們保留在底下,因為這個很重要。國外作了很多文章互相辯論,最後統一下來也是不徹底,同樣是帶善業往生,我說帶善業往生還用說嗎?問題就是帶個罪業往生。這個問題保留在底下,帶業往生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重要。 第二,「方便有余土」。我們從念佛的講,就不用其他的法門講,講念佛法門。「以離開雜亂之心」,心中沒有雜亂,「專念一句名號」,沒有修這修那,也不是心中很散亂。「心口相應」,嘴裡念什麼,心裡就在想什麼。「字字分明」,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你心中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沒有離開佛;而這個佛在哪裡?不就是聽到在我心中嗎?佛就不離開心。這樣一念一念的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達到的。你這一段定課裡頭,你這一枝香裡頭念得很清淨,無有間斷,念念相續。當然這就開始,是個好現象,但是這個還不能叫做事一心。它是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沒有間斷,這個叫做事一心。達到這個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斷惑,或者怎麼用力量去斷惑,而見惑、思惑的這些煩惱自然就斷了,自然就落了,這是念佛的功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他六根都攝了,「淨念相繼」,這一心,到了一心之後,這一心的功德,這個惑就斷了。「從此界」,念到這個境界,從此界的同居土升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高一級,去了就是阿羅漢的水平。 第三,「實報莊嚴土」。像前頭說的,「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之中就這一念聖號,沒有第二念,不被貪瞋癡這些煩惱、這些念頭來攪亂,這叫做事一心。就剛才說到的事一心,這再把它補充一下。「事上即得」,事上就是這樣,你得到一心了;在理上來說,你還沒徹底。你這個是定門,戒定慧,你這是定,在六度中你這是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禅定是定,定是第五度,般若才是第六度。前五度如盲,就打譬喻,像人間的瞎子,第六度人才有眼睛,有了般若才有眼睛。所以定和慧之間的差別很大。在事一心,還屬於定門,定,就這一心,「未有慧故」,他沒有生慧。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到了事一心之後,這麼念來念去、念來念去,忽然一下碰著了,所謂碰著了好像電門,現在的譬喻,我從前說關捩子,現在說電門,忽然機器動了。於自本性,忽然契合,禅宗對於這個叫開悟,密宗關於這個也就叫做證。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就識自本心。所以沙門的定義是很高的,「識心達本,名曰沙門」。稱為沙門,要識心達本,要識自本心、達自本性。如果只是搞佛學,你搞一輩子,你也只是說通,而不是宗通。所以說是「說通宗不通,長蟲鑽竹筒」。這個上頭是從功夫來的,從理論來的也是一樣,那邊專研究理,剛才我這說的就是專研究理論,專門看書,得到很多,也懂得很多很多東西,你只是說通。你念佛念到事一心,那是定,可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但是你沒有慧。你忽然觸著了這樣一個玄機,自己一下子跟自己的本心契合了,這就是「不住有念,不落無念」,有念也不住,無念也不住。所以禅宗的話,「有佛處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停下來,「無佛處急走過」,沒有佛的地方趕快走過去。所以就是不落在有無。這還不住有念,不落無念。禅宗,跟這些話都是一味的。所以那天說的那個故事也是事實,見到文殊,文殊他那個大殿上只有一個蓮花座,上頭沒佛像。福建的這位大德就問文殊菩薩,你這怎麼大殿上沒有佛像?文殊菩薩回答我這用不著。這些都是屬於宗門高一著的話,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疏鈔》說的這一段很好。所以到了理一心是什麼境界?「若言其有」,你要說是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我這能念,我不有能念,能念當然是我心在念,我能念的心是怎麼樣?我能念的心本體空。所以覓心了不可得,你要不空就可以得,你這了不可得。不可得,達摩就給他證明,「與汝安心竟」,給你安好了。二祖這伶俐漢子,一聽就開悟了。所以能念之心,本體自空,空;你所念的這句佛號,所念的阿彌陀佛,「了不可得」。你要說你念的是什麼,你說是有,你念出來我看看。既然不能說有,那說無,「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你說我沒有嗎?可是我能念這個心靈靈不昧。這個很重要,所以這個稱為靈知,關鍵就是靈知,光是一個知字不行。知之一字,頭一個是知覺的知,第二個是之乎者也的之,這兩個字它繞口。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知之一字眾惑之門,你要生了許多知解就是眾惑之門,要離開了知解就是眾妙之門。所以加個靈知就是眾妙之門,或者稱為寂知,常寂光的寂,寂中知。若言其無則靈靈不昧,它不昧,這個心是不斷滅的。所以《金剛經》什麼都掃空了之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一切都掃光了,無所住,佛也沒有說法,若言有佛說法者是為謗佛。佛也不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而生其心。所以都說的是這樣一件事情。能念之心是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念這句佛號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能說沒有嗎?所以你說有也不行,說沒有也不行,這就不落到有無,不落到二邊,離開了二邊,就從容中道。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現在有一些人自己忽然間就會念起佛來,大家有的就以為這是到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還不是,這叫做不念自念,這個還在前頭,就是我沒有去想念,我自己就念起來。這是好現象,但是不能這麼去結合,就說我就到這兒了,理一心的這種境界,那還不是,那還遠遠的不是,那就叫做不念自念,念熟了,這也是好的現象。「言思路絕」,言論和思想的道路到這個地方就絕了。所以必須行至行不到處,你要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怎麼才能夠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必須除盡有所得心。你反正有所得,老希望得點什麼,得點三昧、得點神通,得點什麼什麼,那就是有所得心。剛要一念就琢磨著我這是不是還不錯了,這樣下去可能有點好苗頭,都在盼,都在得,都是顛倒見。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言思路絕,「不可名狀」,不可以給它起名字,不可以給它形容,沒法給它安名字就不可名,沒有法子描寫它是什麼樣子就不可狀。 「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勉強來說就只能這麼說,這個文字就不夠用了,語言不夠用了,勉強來說就是什麼?就是一心,就是清淨本然之體。這兩句加上就互相可以補一補,光說一心,跟這個妄心有時候又搞混了,它是清淨本然之體。就是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什麼法子來雜亂?這個叫做理一心。「屬慧門攝」,這是慧,這是第六度。「兼得定故」,它也有定,它自然就有定,不能雜亂它,高一級。近代得事一心,沒得到理一心的人很多。王耕心,就是寫《摩诃阿彌陀經衷論》的人,他的師父是個出家人,王耕心是個居士,他們都是閉關一百二十天念佛。師父閉了兩個關,他反正比師父多閉一個關,他最後還是證到事一心,師徒都沒有達到理一心。所以理一心比事一心又不容易一些。念佛達到理一心就破無明,無明最少是破一分。四十二品無明,你只要破了無明就生實報莊嚴土,別教就稱為菩薩,圓教就是初住,同時也分證常寂光土。 「實報莊嚴土,乃法身大士之所游居」,要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這個土的眾生「色心自在」,色跟心都自在,沒有定色,心都是自在無礙,不為一切所留、所居、所煩惱、所纏縛,「身土互現」,身可以現土,土可以現身。「於一毫端現寶王剎,於微塵裡轉大法輪」。在一個毛端上可以現寶王的剎土,就是無邊廣大的剎土;在微塵裡轉大法輪,在一個小的微塵裡頭。這個微塵不是咱們所看見的一顆小沙子那個微塵,這個微塵是比電子小多少億倍叫中微子,那個才是微塵。現在這種東西已經證明,比電子小多少多少億倍,多少萬萬裡的鋼板它都能穿過,因為它太小裡頭都有空隙可以鑽過去,這才是微塵。在微塵裡也可以轉大法輪,這是突破了空間這些概念。現在比較好,就是說科學進步了。愛因斯坦也說,空間是人的錯覺。所以大家要知道,空間、時間、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不要把這個當作是真實的,跟這個要有不一致的就是邪說,這種人我叫做唯常識論。「稱性莊嚴,無障無礙」,稱其本性而莊嚴,沒有什麼障礙。這要圓教的初住以上,要到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的菩薩。圓教有四十一個位次,都屬於實報莊嚴土,都分證常寂光。 第四,「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要解》說得很好,「實相之體,非寂非照」。實相它的本體,也不是寂,也不是照。所以說出話來就不對,你說它是寂,它不是寂;說它是照,它不是照。但是寂它又恆照,照它又恆寂,它又不離開寂和照。所以有的人幼稚,說佛教是詭辯,他不懂得。還有人用西洋哲學的規律,說西洋哲學有條規律,排中論,說佛教就是中間,中論,應該排除的。不理解這個,這個要按現在的語言說是徹底的辯證,這個辯證到了徹底。 「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寂之中它老在照,在照之中它老是寂。我們一照就動心,就不寂了;心一住,什麼都不想,就不能照。所以那個老和尚,大家不就要把他燒了嗎?這是弘一大師的事情。在杭州一個洞裡有個老和尚,坐在地上多少天,這一次日子太多了,大家就說這回是死了,就買了柴火、買了油就要燒。後來弘一大師知道了,說你們無論如何不能燒,必須等我看過。大家都很敬仰弘一法師,就聽他的話,就沒燒,等他來。正好弘一法師有事要到杭州,就走到他旁邊,拿個引罄在他耳邊輕輕敲了一下,弘一法師就走了,找另外一個出家人他們談話去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和尚睜開眼醒了,醒了大家告訴他這個事,他趕緊去找弘一法師。去了,看見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就跟他說了一句話,說「剛才打攪清修很對不起」,我們現在正在談話,沒有你的事,你走吧。這都是很超乎常人的情景,沒有跟他談話。這個老法師的下落,去年在美國看到他的照片,他到了台灣,活到九十多歲,教化很多。他這是定門攝,在他入定之後,他就是都不知道,什麼也不知道,你要燒他也不知道。這是定,這裡頭沒有慧。但是定能生慧,能生慧不等於它裡頭就含了慧,要生出來才是有慧。 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因為他照而恆寂,照而寂,照他可是寂,他不是坐落在寂字上,寂字上我們管它叫做常寂光土,土當然是不動的。「寂而照」,老在照不就顯示人了嗎?所以就叫做法身,也是「強名清淨法身」。所以我們看到所謂常寂光土,所謂清淨法身,都是勉強而立名,身土都是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照和寂同時,能所就不二。「又常寂光三字全顯涅盤三德如來秘藏。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寂即解脫德,塵勞永寂故」,沒有塵勞不是解脫嗎?說解脫,念解(音謝)脫、解(音姐)脫都一樣,現在有些字音咱們字典都統一了;「光即般若德」,放光,「智光遍照故」。所以常寂光就含涅盤三德,佛證涅盤,涅盤中有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就是常寂光三個字。所以這個法身大士,到等覺大士之後,破了四十一品,還有一品沒破,再破一品生相無明,生相無明是最難破,最後這一品生相無明再破了就成佛。這個時候法身就全部顯現,「圓證三德」。「徹本心源」是什麼?真正徹底的窮盡了、契入了本來的本心。所以成佛者,這句話最重要。「究竟清淨」,徹底的清淨。「證入常寂光土」,前頭都是分證,部分的證,這才真是圓滿的證。 四土都說過了,我們往生就是往生這四土。上品上生就是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你要真念佛念到上品上生,你這還沒斷氣,佛來接引,你馬上就是到一切佛土去聞佛法、證陀羅尼,馬上就可以分身到無邊世界去度眾生。這個品位我看不只是初地,甚至於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可以,地上大菩薩。所以這就是我們凡夫念佛之歸趣,就這四土。一般說來就是凡聖同居土,再差一點、智慧再低一點還有邊地,就是往生。凡夫是帶業往生,剛才說是帶著罪業往生。帶業往生是淨土法門的話,回頭我們把它證一證,引經論來證它一證。生到同居土有什麼好處?你親自可以聽到佛說法,聽到佛的訓示,一往生就沒有退轉,而且壽命無量。你看看,沒有退步,壽命無量,都是在學,而且你的老師是阿彌陀佛,你能不成佛嗎?雖然你再低再低,根器再差,你帶的業再多,帶的惑再多,這三個條件,因為你沒有退步,你永久的學下去,而且有這麼好的老師,你能不成佛嗎?沒有第二條路。所以生到同居土就必定可以斷惑,必定圓生四土,圓生四土就是常寂光土。所以就是說一往生,雖然生凡聖同居,也是圓生四土,圓融無礙的生到四個淨土。 再有,咱們這修行很難,退緣太多,進一退九,很多人很精進一下,碰點障礙就退了。咱們學校裡同一班的一個畢業生,現在又進了病院,幾出幾進,很好的一個同學,退緣多。不是當初不發心,也不是不修持,我們這個土不容易,就是說。「故修道者多如牛毛」,多到牛毛這麼多,真正證道者少得像麒麟的犄角。麒麟大家見不著,麒麟的犄角更難得。所以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少。極樂成佛容易,就是由於它沒有退轉。 這是圓生四土,還有迳登不退,他一去就不退,不退是個特殊的關鍵。我們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從我來說,我主要就是著重在這一點,極樂世界不退,別的都難保。你要想早日度生,早日能夠惠予眾生真實之利,你自己不要退才行。你退,還有個墮,有的修行人不但退而且墮,墮落。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好處,它沒有退轉。這個在《無量壽經》裡頭「往生正因品」,「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極樂之所以勝於十方的佛土,首先就在於「帶業凡夫」,帶著罪業的凡夫,「一生彼國,便得阿惟越致」。這是往生正因,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不能有錯。 阿惟越致也就是阿鞞跋致,是咱們用的漢字不同,沒有兩種,就是翻譯這個音,沒有翻譯它的義,所以用的字就不一樣,可以翻譯成不退,不退轉。不退是包括三個方面,頭一個是「位不退」。你達到這個位,證到的位,位不退。你入聖流了,永遠不再墮凡地,這是第一個,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就高一步了,因為你見思惑沒有了,塵沙惑或者是伏或者是斷,「恆度眾生」,你都是發的大乘心,不會再退為小乘。因為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純是大乘,諸上善人都是發大乘的,處處說法都是勸你去度眾生,這十方世界有多少人往往來來,所作都是度生事業,他不會再退居於小乘,這就是行不退。這個退不是說我們又退到又有貪瞋癡,不是,你不發大乘心,只想自了,這個就是退。捨利弗不就退了嗎?退了多少劫,當聲聞,人家跟他要眼睛。在極樂世界就沒有這個事,不退了。捨利弗後來見到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才解決問題,他過去中間有退。第三是「念不退」,起心動念不退了。「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果海」。一念一念都流入在什麼?流入在如來的大覺之海,自己的心跟如來的大覺之海是通了,你的水都流到那兒了。其實就是一片水,你要在地球上看,什麼黃河、揚子江、大海、大洋就是一片水。咱們現在雖然是個支流,可是你一念一念都流入彌陀大覺之海,那不就跟彌陀大覺之海連成一片水了嗎?也就是一個心。 「以上三種不退,若在此土修持」,就在咱們這個娑婆世界去修持的話,到什麼程度?你要斷見惑。像藏教是小乘教,證初果;通教,藏通別圓這四教,通是小乘、大乘共同的,達到見地;別教到了初住,十住他到了初住;圓教到初信,這是位不退。通教到了菩薩地位,別教到了十向的地位,圓教到了十信的地位,行才不退。別教要登地,圓教要到初住,念才不退。所以,至少你要證初果才能位不退。你要把這些邪見都斷盡了,貪瞋癡慢疑這些粗的也都斷了,這十種見惑都斷了,證初果(證初果的人就很少,咱們地球上可能有,極稀有,極稀少),這才能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更難了。淨土法門就不同了,它是「橫生圓超,不可思議」。一往生的人你就不再入三惡道,不再輪轉六道,你往生還輪轉六道嗎?不輪轉了,所以他不會再墮到凡地,位不退。極樂國土都是大乘,都是一佛乘,都是大白牛車,《法華》的大白牛車,所以不再墮回小乘。小乘根本不能往生,你就證到阿羅漢也不能往生,你得回小向大才能往生。生到了同居土,必定可以破無明、顯佛性,證到念不退。這之後,「於念不退中」,念念中就慢慢「超盡四十一因位」,再破四十一品無明,最後破了第四十二,「一生成佛」。這是三個不退,往生之後都可以達到。 所以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這最壞的,五逆十惡,五逆十惡的人臨終有十念,這十念念成功了,就是十念成就,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是最低最低的。五逆十惡最後有十念念成功了,往生下下品,也都得三不退,其他的更不用說了。所以就是說,淨土法門的歸趣就是「圓生四土」,剛才說「迳登不退」,直接就達到不退,五逆十惡都不退。最重要就是不退,迳登不退。蕅益大師接著發揮,他說「了此」,了解這個,了達這個,「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你信了彌陀佛的力量,你才能相信這個名號的功德。你真能信、持名了,你才能信自己的心性本來不可思議。不需你去做多少多少,什麼多生多劫種種的功行,只要自心這樣念佛就得到這樣。這就是心地中所做的功德,這就是自己本心所具的功德。所以一開始日本大德就說,是「眾生本具之化儀」,這個法門是眾生本具的。所以阿彌陀佛是我本覺,這是我們的本覺,而這個名號之力,正是顯明咱們本來心性之力。所以信了這個,才能深信自己的心性是不可思議。《要解》中講六信,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我們往往現在能信他,相信佛,往往信自很不夠,不知道我們這個介爾之心跟究竟成就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無二無別。 極樂它為什麼不退?不退的因緣可以列舉五個。「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他攝受,所以不退。水鳥、樹林都說法,都是彌陀的化現,你聽著樹、聽著水,水都說法,你心裡想聽什麼法,就給你說的是什麼法。這是彌陀大願的攝持,種種各個方面護持你、攝受你,所以你不退。「二、佛光常照」,老見佛光,一見佛光就可以消除很多業障,就可以增加你的覺悟,菩提心就增進。所以我們最要緊的是菩提心,菩提心要護持它增長主要是慈悲,是不是每年慈悲一點?是不是更明白一點?「三、水鳥樹林悉演妙法」,水也說法、鳥也說法、樹也說法、林子說法,增護我們的正念。「四、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邪魔」,沒有魔障,自己也沒有煩惱,所以不退。「五、壽命永劫」,這麼長壽,你根器再鈍、進步再慢,但是你壽命無量,總得成功。所以一定到成佛,而不會在中間又退轉。 最後,「聖德難思,佛恩難報」。彌陀的悲心是達到極點,「聖智無倫」,聖者的智慧沒有倫比,從這個大智慧、至極的悲心而流現出一個凡夫容易生的這樣一個淨土。不是悲心不會出現這樣的淨土,沒有大智慧不能出現這樣的淨土,了解到凡夫的情況,切合凡夫的根器,而能普惠真實之利。「行人不須斷惑消業」,不需要把業全部消了。這裡又要補充一句,不是說你不需要這麼做,就是不需要你完成這件事情,你可以盡力做,不需要你把這個都斷了、都消了,你就是信願持名,乃至十念都得往生,這是「橫出三界」。所以千經萬論都所贊同,「千經萬論所同贊者」,十方諸佛都是共贊,千經萬論也是共贊。「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圓生四土,證了位不退,也就是圓證行不退、念不退。念念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流入彌陀大覺之海,這是本經的歸趣。所以本經的宗和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宗,歸趣就是「圓生四土,迳登不退」,這就是全經的宗和趣,宗旨和歸宿。 底下就是談「方便力用」。最粗淺的解釋底下都有,這些解釋後頭都有,很多。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便就是一個最便利的方法、最粗淺的,但是這個也挺直接,力用就是它的能力、它的作用。所以我們就要說,這個法門它有什麼方便?它有什麼力、有什麼用?底下根據密部的經,叫《大毗盧遮那經》,「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菩提為因的因是什麼、果是什麼?你以覺悟為因,菩提是覺,有覺悟之因,得覺悟之果。以什麼為根?悲心是根。《普賢行願品》裡頭說,像大樹的根,以大悲為根,要悲愍眾生、救度眾生,這是根源。怎麼到徹證,到究竟的證?就出現了方便。因為你是大悲,你又有覺悟,你就要度眾生。度眾生不是一個空話,不是喊口號,你要實現,我有一個什麼方法來度眾生?眾生怎麼可以得度?「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結歸」,他發了大願,歸在哪?就歸在他有這個方便的法門,「大智之所顯」,能出現這樣一個方法是大智慧的顯現,是「萬德之所莊嚴」。釋迦牟尼佛變狗的骨頭,不一種狗,專變白狗,或者某一種顏色的狗,這個骨頭都高如須彌山。種種為眾生,種種的萬德莊嚴,成就這樣一個淨土,成就這樣一個方便法門。「果覺之究竟處」,證了果覺,是究竟之處。所以我們就在體性、宗趣之後,來討論本經的方便力用。 底下就引《觀佛三昧經》。「佛告父王」,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父王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要度自己的父親,所以底下一段話是釋迦牟尼佛對父親說的,是諸佛的共同的規律。「諸佛出世有三種益」,佛出世要做三種很好的事情。「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這是第一種。佛都是不例外,佛都說經。第二,「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還是為凡夫示現的,「無量妙好」,這是為菩薩現的。「若有眾生稱念觀察」,你念佛的名號、觀佛的相,哪怕觀一個白毫,不管這個佛是現在佛、是過去佛還是未來佛,「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四種重的罪,五逆就是重罪,「永背三途」,不會再墮落到三途。「隨意所樂」,得生淨土。觀佛的相好光明,這是第二種利益。「三者,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諸佛出世,都勸他的父親要行念佛三昧。所以上頭是什麼?是諸佛出世的三種意義,什麼佛都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跟自己的父親,勸父親行念佛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的重要性,大家就可以在這個地方好好體會體會。一個人對於父親,要勸父親做的事,應當是考慮得最仔細、最周到的。佛現在叫我們念佛,也就是佛對待我們和他自己父親是同樣的待遇,大家要知道,所以大恩大德。 這個說完之後,這就接到咱們這一段,釋迦牟尼佛的父王,這個上頭的父王是一切佛的父王,當然釋迦牟尼佛也勸他自己的父王。這個說完之後,他自己的父王就問釋迦牟尼佛,他說「佛地果德」,證的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第一義谛的空,這些殊勝的法,「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他自稱為弟子,為什麼不叫弟子來修這個?第一義空,真如實相。「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這一點也是需要我們很好的體會,有的人都喜歡高,喜歡談玄說妙,這些地方。所以我常說,你到一個鞋鋪去買鞋,你不能只看見這個鞋的樣子好,或者怎麼怎麼時髦,或者是便宜,你第一個要問的就是你的號頭對不對,你是穿多少號鞋。它再好,再價廉物美,比你的腳大兩號、比你的腳小兩號,你都沒法辦。我們學法也是如此,那些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你沒有開悟,你還是個凡夫,不是你所能夠修行的境界。所以法門是都有,有許多是說給菩薩的。所以勸父王你要行念佛三昧,就在這兒。法不是不好,父王看不起,也是一樣看不起念佛法門,這是很共同的,不足怪。但是佛是想得很好,勸父王,諸佛都是如此。 「又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打個比方,比方是什麼?一個臭的林子,臭極了,但是裡頭出了一棵旃檀樹,出這個旃檀樹之後,整個林子就不臭了。前頭這個事我當初就簡略了,我引文字不願引得太多,寫亦復如是,跟著上文說的,說那個臭林子有一棵香樹,臭林子就不臭,反而變成香的。念佛的心也是這樣,就是你心裡頭種種就跟臭林子一樣,但是你一念佛,它就變化了。眾生念佛的心也是,在生死之中,在苦惱之中,你念佛的心也就是這樣,你這片臭林子裡頭出了一棵香樹。你就是老念,「定生佛前」,一定可以生到佛的前頭。生在佛前就是生到佛國,生在佛的左右,不一定說在前頭,在哪都可以,定生佛前就是生到有佛的國土。「一得往生」,一旦得到了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一旦得到往生,你就能夠改變一切的惡,成大的慈悲,一切惡都變成慈悲。 這個地方,就是我說那個帶業往生,我們這個證據很多,我已經找了好多證據,這個證據又是一個證明,我們隨著這個經典給大家講。現在成為一個爭論,這位先生他就說佛經裡佛沒說帶業往生。他是什麼?他是宣傳密宗。現在很多密宗,他們碰見許多學淨土宗的人(我們這個帶業往生,我不去修你那個密,那多麻煩,要灌頂、修法,什麼什麼),他就覺得要把淨土宗的人破一破,你們這個帶業往生,他辯論,他說你這是不可能的,佛沒這麼說。你看看這個話,經典中我能找五、六處,咱們一個一個來。 「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就是你在往生之前你的惡還都有,是不是?惡不就是罪業、就是惑嗎?惡還不是業是什麼?所以帶業往生,你看這惡還沒改,帶著去的。可是往生之後,到了佛前就可以改變諸惡,是往生之後改的。不是改了之後往生的,是往生之後,這個大有分別!你要都改了才能往生,那就不叫易行道,跟別的一樣了。你要見惑沒有,思惑也沒有,業也都消了,那你本來也可以證阿羅漢,你也脫生死了。這個不是,你還是有。所以彌陀四十八願裡頭,你不復再入三惡道,這句話也就是說你還有這個業因,還可以入三惡道,但是往生之後,佛的願力加被你不再墮三惡道。 這個帶業往生,有人說叫我寫,我說我不寫文章,但是要大聲疾呼,這個帶業往生咱們要有信心。而且這是一個正見,我們要是曲解了這些,而且去宣傳這些,就叫做謗法,而這個謗法之罪底下也要說,這個是過於五逆十惡。有的是不自覺的,有的是自覺的,自覺當然罪不可恕,不自覺的也是很重。所以這些地方我們要很小心,不能跟著說。辯論了半天,這個問題還是個問題,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再借機會說。 大慈至孝的本師,勸父親的話,只勸念佛。而且說了,父親提出來要學別的,佛不同意。可見其他的行門不是不殊勝,但不是凡夫所能修的境界。「唯有系心念佛法門」,持佛的名號,持佛的咒語,「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而且帶業往生,你這個罪業、疑惑都帶著,還是個凡夫,所以去的是凡聖同居土。並不是叫你超凡入聖才能往生,你如果能入聖你是超額了,你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你是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不會叫你屈才的。但是更要緊的是你能生就很不容易,能生就是這個學校你很容易考進來,特點就在這兒。 上面釋迦牟尼佛勸父王的話,「謂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系念不止」。這個念佛是什麼念佛?有四種念佛: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這個裡頭最方便、所最能行的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念一句聖號。善導大師的話,「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但念阿彌陀佛就是持名,念這四個字。別的就叫做豎出三界,蟲子在一個竹子裡頭,要順著一個節一個節的爬;這是橫著出來,咬一個地方,咬通了,就通了。持名,所以是易行道,徑路中的徑路。「觀像念佛」,就供一個聖像。但是這個像要是面前沒有,像過去那十年動亂,都給你搬走了,你沒辦法。我家的佛堂一度都搬空了,現在又回來了,但是搬空的時候你就沒辦法了。所以觀像它有這個困難,你不能老保證,你要去旅行什麼,你有時候就不方便,生病等等的,住了醫院,都不好辦。「觀想念佛」,觀想一個蓮花上有八萬四千瓣,一個瓣有八萬四千個脈絡,脈絡放多少多少光。你說眾生,你現在想一個蓮花是八萬多瓣,把這八萬多瓣你怎麼想?境很妙,心很粗,它是定中的境界,你不能入定你不能作觀。所以觀是定門的事情,也不是凡夫都能行的。「實相念佛」,就是要離開這一切一切,二邊,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能心所緣的等等相,專念自己的本性天真佛。這都是勉強說,這個語言文字不能盡,我也不需要多加解說,多加解說也還是語言文字。 總之,《圓覺經》的話,「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你還沒有出輪回,你要想了解圓覺是什麼,這個圓覺它的本性就隨著你這個心它就流轉,你要想免除輪回沒有可能性,沒有是處,都不是;就是你所體會的圓覺就隨著你的心它就轉了,就不是本來了。所以你所體會的圓覺非真圓覺也,乃是你心中的妄想中的一套東西而已。底下又說,「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何況眾生輪轉六道之中,生生死死這個污垢之心都沒有清淨,你要觀佛圓覺的境界,你不旋復,你不顛倒,你不可能觀。所以觀實相不容易,《圓覺經》就說清楚了。 佛又打個譬喻,我沒有引證原文,但是這個話是從經裡來的。這個太末蟲就指的細菌,所以佛老早就知道有太末蟲,極微末的蟲。細菌我們要到不久前,近兩個世紀才知道,用大的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細菌,佛在二、三千年前就知道。「太末蟲處處能棲」,哪都能待,「而不能棲於火焰」。所以那個針拿火一燒就是消毒,眾生救傷,拿那個布什麼的在火上烤一烤也是消毒,它那個細菌在火焰上不能生。眾生的心,也是「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所以有許多專門要來鑽佛學的人,他就沒有注意這些話,這些話佛就給你授記了,你這個心到不了這兒。你靠研究學問的心,你這個妄心,你這個意識,你的分別識在那作用,你搞了半天還是個佛學家,你對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如來佛的真實義還是一竅不通。所以佛的實相,圓覺本性,「雖然眾生本具」,但是因為你的妄心,念念是生滅之中,你觀不到,你不能理解。所以不可思議的,不可思,你要靠思去知道怎麼行?那叫可思,怎麼叫不可思議。所以《觀佛三昧經》佛告父王,「念佛法門於諸法中稱為徑路」,四種念佛都稱為徑路,可是持名念佛更方便,是徑路中的徑路。 底下,這四種看著是持名容易,而實相最難,可是這個巧妙之處是什麼?如果是個圓人,有圓解的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你剛剛邁第一步,這第一步就是到家,這個是很微妙。這麼看來,持名念佛跟實相念佛也就沒什麼分別。《彌陀疏鈔》就說實相是什麼?不是必須除盡了一切相才叫做實相,「蓋即相而無相」,就在這個相上沒有相,不是說這個東西都沒有了叫無相,我就是看見這些錄音機而無錄音機之相。「經雲」,大乘經典說,「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我們治理世間的這一切語言都跟實相不相違背。「雲何萬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為什麼這個萬德洪名反而不及治世的一個語言?因為實相非一切,即一切,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咱們言思所能到。可是咱們言思也不離開這個實相,而單獨有它自己的本體。皆以實相為體,所以這些治世的語言跟實相也不相違背。實在世間跟出世間也就不二,所以一切都是不二,就入了不二法門。既然如此,治世語言都跟實相不相違背,萬德洪名會不是實相嗎? 《圓中鈔》就說,四明法師說的話,說「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虛」,最圓滿、最登峰造極成就之果,究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覺的佛,這個名字都不虛,是「究竟成就」。佛是究竟成就,所以這個名字所召的德都是極真實。「世谛但有名」,沒有實義。「第一義谛,有名有實義」。世谛來說只是有個名字,譬如茶杯,有這個名字,它沒有實義,我一撒手,這茶杯啪就完了,它沒有實義。第一義谛有名字、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谛」,佛是證了第一義谛,所以這個佛名就體含萬德,它也就是實相。「故一稱嘉名,萬德齊彰」。彌陀的慧日一照,眾生的業障就消除了。所以他這也就說,佛跟萬德,這個最真實的第一義谛的名號,這就是不二。這樣的話,我們就看到了,蓮池的話就是說,一切都跟這個實相不相違背,我們這個佛號也不違背,《圓中鈔》有這麼一提。 而且我們可以這麼看,你持名的時候,你念得很熟,一切萬緣都放下了,能所也沒有了,這個時候就是無住,心中無所住,念來念去什麼都忘了,什麼都沒有了,塵緣什麼都沒有了。可是在這個時候,無住的時候,於一切萬緣放下,萬緣都無所住的時候,一句佛號還在那「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這個心還在生生不息。這本來是眾生分上所行不到的地方,要達到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要在別教的菩薩、圓教的初住以上才能達到。現在就是這樣的凡夫,父母所生之身,具有種種纏縛的凡夫,生死的生滅之心,因為你念佛念到別的都不想了,就剩一句佛號,這樣就暗合這個無住生心的道妙。不要去行那個無住生心,你不行就行了,「無到而到」,不行而行,所以也沒有到就到了。你念的句句是佛的知見,念念是般若的光明。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有這樣的理解,你念佛自然而然也就懇切了,也就有動力了,也就殊勝了。所以這個念是什麼?這一句就是實相,持名念佛就是實相念佛,念念是般若放光。而且密教所說,「聲字皆實相」,密教觀字種。也就是《觀經》,《觀經》講觀佛白毫,這都是色,都是屬於字,念佛、念咒是聲,聲和字都是實相。你現在念聲、觀字,都是觀實相、念實相。所以這麼來看,念佛跟念實相也本來不二。但是我們下手還是就老老實實念,不知不覺暗合道妙。 底下再談談一心不亂和一向專念。我們這個經沒有提一心不亂,這個也有根據,你不念到一心不亂能往生。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話,「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或散或定都可以,你散亂,你或者定了,定了當然就不亂,你還有散亂,還有這些情況,你就生得低一點,「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所以我不要念到一心不亂還有散亂嗎?沒有了。所以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亂,這是蕅益大師注解《阿彌陀經》的話。所以我們這個經不提一心不亂,是更明確一些,不需要去注解,只要一向專念就行了。你或者還是很定、很清淨,或者有時候還有很多妄想紛飛,隨著你這個,同居土可以分三輩九品,到了事一心就是方便有余土,理一心就是實報莊嚴土。 所以散心持名不是要定,沒有到不亂,就能夠往生同居淨土,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在這個地方堅持非念到一心不亂不可,很多老修行也都這個看法,這個看法是自己生出來的。你看蕅益大師的《要解》,蕅益大師就不是這麼說,而蕅益大師的話印光大師給他印證了,這是《阿彌陀經》注解中最好的一部。昨天我還翻了人家給我寄來的《印光大師嘉言集》,香港、台灣那邊印的,印得很講究,皮面金字,裡頭就有這話,就說蕅益大師這個注解,釋迦牟尼佛親自寫也不能超過。所以就說是你散念也可以往生,也能生同居淨土,這就等於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你能念到一心不亂,不管是事一心、理一心,那就是更高了、更好了。聖賢的行徑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必須要要求一心不亂,咱們這個世界上能往生的人就太少了。所以咱們以一向專念為宗,很明確,但是強調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不容易,沒發的趕緊發,已發起的要增長。密教的關鍵就是在發菩提心,不是有其他的什麼秘訣,有什麼特殊的巧法,關鍵就是要勸導行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大經合贊》的話;你不能專念,專念還做不到,你更難於一心了。 「故知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全顯兩土」,極樂與娑婆兩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的本心,也是十方如來的本心,也就是彌陀無盡的大願、大慈,力用難思的果德。所以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亂,散亂心,只要你信願持名,我們這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都可以往生。而且「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乃至於五逆十惡、餓鬼畜生,能夠發心念都能度脫。地獄中的鬼念佛,我聽先師夏老師說的,地獄中的鬼老念佛,等他業報滿的時候,他一出地獄就成為清涼華菩薩。所以就是說都得度脫,連鬼、連畜生,畜生上次說的老鼠,夏老師那個老鼠跟著念佛、繞佛,那不是很明顯嗎?畜生。「廣被一切含靈,普惠真實之利」,一切含靈都讓得到真實的利益,「大恩大德,大願大力,度生大用,微妙難思」。只有這樣,一切都能得到普度,一切都能得到真實之利,「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所以方便為究竟就是如此。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 黃念祖居士主講 (第六集) 1991 檔名:51-001-0006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