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上師:修行中真正的進步是心態的轉變
為什麼在打坐的過程中很容易打嗝呢?就是因為身心沒有統一、協調,所以氣沒有沉下去,反彈了上來。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打坐前沒有呼氣,胃脹也未往外呼氣,打坐結束後也沒有往外呼氣。時間久了形成習慣,胃部積壓了一些虛氣,就會打嗝。時間長了會感到非常難受,而且時間久了還會有淤血、淤氣憋在那裡。有的人平時容易發火、發脾氣,也是因為氣未沉下去,既然是這樣,那就要想辦法從嘴巴裡把它呼出去。今天天氣特別冷,大家坐了一會兒,手是否發熱了?如果沒有發熱,說明身心沒有放松,氣血沒有暢通。冬天打坐坐得好的話,會全身感到暖融融的,夏天打坐坐得好,全身會感到清涼。如果氣血不暢通,身心不能統一、協調,也靜不下來。在座的許多人坐姿不對,這會導致氣血不通,只有坐姿端正,氣血才能下沉。坐久了背駝,其原因一個是姿勢不對,另一個是中氣不足。 為什麼大家修行這麼久了,而進步這麼慢呢?你們可能覺得自己進步很快,在我看來你們進步太慢,甚至沒進步。說好聽的你們會很高興,可對你們又有什麼好處呢?打坐久了“看到光,聽到聲音,就是有進步。”這些有聲有相的東西會來也會去,有什麼用呢?關鍵是心態的改變,看你的心裡承受能力有沒有增加。一個人平時的所作所為、言談舉止就是其內心的顯現。如果你平時刻意去造做,又能造做多久呢?一不小心就又會流露出你內在的素質。只有通過修煉,內在的改變才是真的。表現出來的才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但一開始又有個故意改變的過程,如果順其自然是無法改變的。因為人的習性,生生世世積累的太多太多。我們的祖先早已領悟到順其自然永遠沒辦法改變,只有強迫我們去改變。因此國家產生了法律、宗教產生了戒律。如果“順其自然”能改變習氣,國家就不需要法律,宗教也不需要戒律。如果通過戒律和法律都無法改變,又怎麼能指望順其自然而改變呢?為什麼我們到了一個團體會感到這也不習慣,那也不習慣?你們想過沒有?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團體都有規矩。這些規矩就是防止每個人的習氣蔓延的,如果說不習慣,說明你的毛病習氣太多。拿我個人來說,住山洞住久了,到叢林裡就會感到不習慣。叢林裡一切都是統一的,比如吃飯、念經、上殿、坐禅都是統一的。叢林裡規定不許串寮,如果你亂串寮房,說你一次兩次不聽,就會被遷單。僧人聽流行歌曲,說你不聽,也要遷單……因為我們身上的“刺”太多,所以到團體裡你就適應不了。如果我們沒有毛病習氣,一切能夠隨眾,到哪裡都是極樂道場。軍隊裡有一句話:“萬眾一心”。千軍萬馬只有一個腦袋—指揮官。士兵以服從命令為宗旨,不允許有個人思想,頭腦裡空空洞洞的。叢林裡也是這樣,每天參禅、打坐、誦經,把你的習氣磨光了,全身的刺拔完了,到任何地方都能適應。比如每天吃飯之前先要供佛,形成一種習慣,每當吃飯時就會先想到要供佛。當一個人思想意識改變到一心只有佛的時候,其言行舉止也就自然和佛相應了。現在的年輕人吃飯不願供佛,平時也不願禮佛,認為是心外求法。難道古人沒有領悟到?有的人讓他拜一尊木佛可以,但不願拜一位老前輩—在世佛。對著一個老修行禮拜會臉紅。為什麼?“我執”在作怪。因為老修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看著我會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光能對著木佛磕頭還不行,更要對老前輩磕頭才行。實際上給老前輩磕頭,真的不是前輩需要,而是我們自己需要。佛門裡把貪、嗔、癡、慢、疑作為根本煩惱,傲慢心是學佛的一大障礙。我過去認為我自己沒有傲慢心,實際上也很重。前幾天到山東考察一個佛教團體,一個現有資產已達20億、有3萬名職工的農民企業家,他雖然是全國著名企業家,但每天和普通工人一起勞動。他發心很大,想把那兒的山建設成為佛教的第五大名山。也許後人會把它列為五大名山之一。 學佛,微細的“我執”,若不細心很難觀察到它的存在。以前沒有感到別人講我對、錯,那是因為說的不激烈,未刺中要害!在那裡遇到一位師兄(攀談中,了解到拜過同一個師父),他說要考驗一下我的定力,十幾天中專挑我的毛病。每次挑毛病時我都比較平靜,但內心還是不習慣。過後我才發現,為什麼和他在一起會感到累?是因為他挑我的毛病。我個人渴望改變自己,使自己上升、進步,所以我對他全部敞開,讓他挑我的毛病。十天下來。他對我說了一句肯定的話:“心量還可以,能干一番事業,智慧還差得遠。”我說:“我根本就沒有智慧,待人處事還差得很遠”平時覺得自己還過得去,跟一些高素質的人一碰面,就發現自己差得很遠、很遠。 一個人一生當中很難把自己完全交給一個人。即使你願意交給對方,也未必有人能接受你。如果碰到一個人願意接受你,那真是自己的造化,確實是你的福報。要改變自己,必須把自己完全交給對方。我自己學法的體會是:你交給對方多少,就會得到對方多少。也即是你打開多少,就能往裡輸入多少。 看到在座學佛的這麼多人,這麼久了,一點都沒有改變自己,進步太慢。佛門裡講:真正的改變是心態的改變。學佛是為了成佛,不是為了永遠拜佛、信佛。必須具有佛的心量,才能具有佛的智慧和佛的悲心。我曾經說過多次,做人要有一個大的心量,況且在座的都想成佛。佛的心量可以包容整個虛空宇宙,所以才有超人的智慧和超人的悲心。就像我計劃在閉關中心蓋一個千人的大食堂,如果沒有如此大的空間,怎麼也容納不下一千人。 學佛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願承認自己的不足。因為我們不了解佛的心量,總想拿自己和佛比,就像一個人從來沒見過大海,你就無法想象大海的寬廣,因為我們的思想把自己的眼光框了起來,自己的境界不夠,沒有辦法想象。只有到了海邊,看到了大海,才能徹底改變自己(原來的想象)!因為我們自己不是佛,所以也就無法想象佛的境界,無論怎麼猜測、估量都不對。學佛修道這麼多年沒有進步,就是心量不夠。沒有徹底打開自己。我們學佛要想有進步,必須要接受外邊人的指導。你們可以體驗一下,當一個人無理指責你的時候,你能對他合掌、鞠躬、彎腰,甚至向他頂禮,幾次這樣下來,心量會幾十倍、幾百倍的增長。但是我們很難做到。看到山東的信徒,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他是個農民企業家,在全國排前10名,但他從未感到自己了不起。每天和員工一起勞動、坐普通汽車。正體現了古人的一句話:窮時窮得起,富時也富得起。 為什麼做錯了事,總會找理由推托?就因為心量太小,不敢承當。實際上只要做事就會有錯。不做事情就不會有錯。你只要開口說話,就有說錯話的時候,只要吃飯就會咬到沙子!你只要把心坦蕩蕩擺平就行了。不同的是有的人出現錯誤會承認,而且不會出現第二次、第三次。有的人會一直錯下去。 聖人同樣會做錯事情,那麼我們凡夫就更會做錯,沒有理由不做錯事情。但是要學聖人敢於承擔,要學習佛的心態。只有以真實的心態面對事情,才會改變我們,提升自己的境界。 修行修神通、修定力、修智慧,修到最後是要在紅塵中起用,如不能在紅塵中起大用,施展不開,又有什麼用呢?那才叫“無用”。要修在紅塵、悟在紅塵、用在紅塵。 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是來成就我們的。如果不會用,就會毀滅了你。是你自己的過錯呀。成就了你的是他,毀滅你的是你自己。學佛的人應該把一切成就看成是別人給的,一切過錯都是自己造成的!要把別人看得都比自己高,才能成就。要發自內心的,有時也會說:“你學得好,比我高。”其實是一種傲慢心。有時能認識到,但沒辦法改變,因為沒有魄力,不敢面對自己。 佛、菩薩說:“要度盡每個眾生。”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在因地的時候是這些眾生磨練了他,成就了他。所以成了佛、成了菩薩就沒有理由不度這些眾生。就像我有一天成佛了也會來度你們的。從你們的內心是來求道的,而在我看來是來成就我的。我們應該彼此之間感激對方。人的交往彼此之間是一面鏡子,看到別人有貪心,馬上警覺自己是否也有這方面的貪心?打坐時要想想自己的缺陷、不足,平時要觀察自己的言行。做弟子的要像個弟子,做師父的要像個師父。為什麼以為自己做得不錯了?因為你不了解應該怎樣做師父、怎樣做弟子,當你了解了做弟子應像個孝子,做師父應像一位慈父,才知道自己做得不到家。 佛教裡要學戒律,如不學,犯了戒還不知道,戒律是來輔助我們端正自己的形象,成就我們的。如果你處處附合戒律,就不會感覺到戒律的存在。比如殺生的戒律,如果你已經超越了,從不殺生,你也就不會對這條戒律感到有束縛。又如每天吃飯前供佛,開始會感到不習慣,時間久了形成習慣,每當吃時就先想到供佛。為什麼我一再強調學佛先學做人,只有把人先做好了,才能成為天人,天人成了,才能成佛。放棄做人要成佛怎麼可能?猶如蓋樓房,不蓋第一層,怎麼可能蓋第二層、第三層?只能是癡心妄想。 諸子中有一個故事:有個叫胡子的向師父求道,師父三年才看了他一眼,六年才開始給他講道,九年才和他盤腿共坐。現在的人求道,見到師父就要求皈依、傳法,否則我就跪著不起來,很霸道!我當年向空有和尚求道時,嚇得有話不敢說,感覺自己內心不清淨,不敢求法。他當時講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說:“內心不清淨,這不怨你,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因為我們是來自欲界的眾生,就會有種種欲望,如不學佛就感覺不到,學佛修道才會感覺到。如果認識到了還不去改變,永遠也修不上去。如果說你是一位開悟的佛,又有滿身的毛病習氣,那你絕對不是佛。 《高僧傳》中有一句話:“你聞到佛時想成佛,當你見到佛時你反而不想做佛了。”當時看了不明白,裝模作樣地用了這麼多年功,才明白。因為經上講的佛是“頭頂放光,口吐蓮花”,接觸了幾位成就了的人才明白,開悟的人看上去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一瓶不滿、半瓶晃蕩的人看上去好象很莊嚴、派頭十足。而有修行的人看上去是那麼平淡,根本沒有什麼誘惑力。過去有句話說:大自在、大成就的人反而很少出來度眾生。佛成道的時候有兩股力量在拉他:魔不讓他度眾生,天神哀求他度眾生。佛也看到眾生難度,無始以來的習氣根深蒂固,說什麼他也不聽。就像有的人來到佛的面前不得其解:佛就是這樣嗎?既不能給我力量,也不能給我震撼。來到魔王面前,他反而感到震撼了。 “和尚不做怪,信徒不來拜”。有的人什麼都干,信徒反而崇拜得不得了,認為他是解脫了,超越了。一個老和尚什麼都不敢干,反被認為是沒修行。釋迦佛、觀音菩薩都是超越了的人,為什麼度眾生還非常謹慎?“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學佛不容易,不在言語中,也不在經典中,而在我們的行為中。只有一個人達到完全無我時,才能把自己完全交給對方。如果真能把身口意交給師父,剎那間你的等級就和師父一樣。為什麼強調傳法時要完全把自己交給師父,才能和師父融為一體?如這一剎那都做不到,都空不掉自己,那你的根基也太差了,無始劫來未種過這個大善因。
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趨向年輕化,爭名奪利。為什麼要去貪,要去爭?在老年人身上出現貪,是正常的。因為年歲大了,時間不多了,去貪、去爭,很正常。對年輕人來說有大把的時間,去爭、去貪就不正常。為什麼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呢?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