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淨修捷要報恩談》節選


 2014/10/13    熱度:11085    下載DOC文檔    

《淨修捷要報恩談》 黃念祖居士著

第十二拜、第十三拜、第十四拜的內容都是很重要的!是《淨修捷要》之中的精華,也是整個佛教的精華,不光是淨土宗,涉及到了各個重要的經論。●●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二拜)

  上一段的文字是說明禅淨不二,而這一段是說明密淨不二。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顯教和密教是一體的。目前,大家好象有點分別,顯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把密教稱為“喇嘛教”。確實有好些個風俗習慣表明喇 嘛和僧人不一樣,比如服裝不一樣,用的法器也不一樣,念經也不一樣,他們用西藏話、蒙古話念經,我們都是用漢語念經。他們在服裝上保留著印度的原樣,冬天 用的被子也還是氈子,偏袒右肩是因為印度熱的原故。中國內地的和尚大袍子一穿,袈裟還是露出來的,但是裡面卻是大棉袍子,不坦露了。裡面的袍子是中國古代 俗人穿的袍子,不是僧人的服裝,袈裟才真正是僧人的服裝。袈裟雖然還是露在外頭,但是加了一件袍子。有的人就是互相輕視,顯密之間的輕視,這種現象目前 超過禅與淨。顯教說密宗都是邪魔,反過來密宗說顯教是小乘,於是互相看不起,這些都是錯誤的。我常說顯宗就是這個拳頭的手背,顯現在外頭所以稱為“顯”。 而密宗好比是手心,看不到,但是兩者是一體的!手背就是手心的背,手心就是手背的心。所以,密就是顯的密,顯就是密的顯,兩者是一體的,都是佛法,怎麼能 看成兩個不同的呢!變成了兩個,那就自然是兩回事了。雖然兩宗之間可以各有一些特色,那都是可以的。不但是兩宗之間有特色,就是顯教之中還有各派各宗的特 色,比如日本把一個淨土宗分成了十幾宗,各有特色。合掌的姿勢上不一樣,念佛方式上也不一樣,念佛珠也不一樣……最特別的是念佛珠,多少人一起共修,大家 合拿一個大念佛珠,圍著坐一圈,拿著大念佛珠就好象在流水作業,到每個人面前,每個人管一個,到你面前你就推一個,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說各有 特色,但並不能說這是兩個呀!顯和密也是如此,他們是一體的。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大家搞不清楚,我也就此問過貢嘎活佛,他說:密宗所指的“顯教”並不是指整個內陸地區的佛教,而指的是《中論》以下的佛教經典,這才稱 為“顯教”。而且在西藏學密的人,先要學十二年的顯教作為基礎,脫產學習十二年。從“三論”學到“中觀見”棗《成捨論》、《具捨論》、《中論》……教典很 多。再往上到了般苦類經典的《法華》、《華嚴》……這些不在密宗所謂的“顯教”范圍之內,是顯密共有的經典,顯密共同依修的。

  密宗說“顯教”低,是小乘教,指的是“三論宗”以下的教法,這其實跟我們的說法也是一樣的。佛教分“十宗”,其中“具捨宗”就是小乘教,而“三論宗”是大 小乘交界的地方,它是小乘的最高教法,但還不夠大乘法,在此之下稱為“顯教的教低”。所以,並不是整個批評大陸原有的佛教。有些學密宗的人沒有把這個問題 搞清楚,加上自己的意思於是就說“原來漢地所有的教法都很低,因此只有西藏學的才是高的……”。這麼說就錯誤了,根本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謬解。對此需 要慢慢來澄清,現在要澄清的問題太多,也澄清不完,許多問題也只能暫時等一等吧!

  在密戒裡頭,學習顯教是一個跟本戒,所以你可不要看不起呀!為什麼他要學十二年顯教呢?必須要有這個基礎才成。所以真正學密,是一個很艱辛的修持過程。首 先要學十二年的顯教,然後修“四加行”(編者按:密教中,受傳法灌頂之前,依方便所修的行法,即十八道法、金剛界法、胎藏界法與護摩法等四種,稱為“四加 行”)……十萬個大頭,全身倒下去,這個頭磕十萬個,不光是磕頭,還要一心觀想地這麼磕……還要修練十萬遍“百字名”(編者按:即密教金剛界所持誦的一百 個字的咒。),再修四樣的“四加行”。修“四加行”,就是脫產什麼都不干,快的也還要三年呢!這就十五年了。要傳一個普通的法去修,於是又修幾年。然後給 你開頂,又三四年,這才開始給你傳戒、傳大法,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傳的,還要看根器。得了大法的人,然後就閉關了,一關就是十二年,這個閉關是真正不出來 了。至於說密教的高,也是有根據的。

  當年日本高僧空海在中國留學,他從中國回去之後,就判列教的等級,列了“十住心”。把這人的心態分為十個等類,叫“十住心”。最初一住叫“一生底處心”, 這種人就象動物似的,愚昧無知,說的就是不信佛的人。然後向小孩子似的,一點點上來,“第八住心”列的就是禅宗,第九是華嚴,第十是密宗。密宗稱為“秘密 壯嚴心”。判教的那個時代相當於中國唐朝。當時日本的華嚴宗不服,跑到天皇那去告狀,從來華嚴都是最高的,為什麼把密宗列的比我們高?天皇都把雙方召到了 御前,就問空海是怎麼一回事,當時空海就說了:“我學了密,學了這個法之後,我就從自身就放光。”說的時候他果真就放光了,放光之後整個日本的皇宮全照亮 了,當時所有參加辯論的,告狀的人都磕頭了,就連皇後也頂禮獻袈裟。這樣一來,空海判教就成立了,沒有人敢否定了。

  所以密宗之高,就在於它是諸佛的境界,諸佛的自受用境界,而且是毗盧遮那佛在天宮上說的。《華嚴》也是從天宮上聽說的,而釋迦牟尼佛(其實釋迦牟尼也就是毗盧遮那的應化),一般都是在地球上說的。到了密教,則是佛教裡面最深入的,是秘密壯嚴所流露的。

  淨土宗是密教的顯說,所以一切都是平等的,修什麼都可以。你贊歎密宗的時候,也就是在贊歎念佛、贊歎禅宗;你贊歎禅宗的時候,也還是在贊歎淨土、贊歎密 宗;你贊歎淨土的時候也還是在贊歎禅宗、贊歎密宗。這就確確實實平等了。在平等之中,密宗確實是“十住心”,這個說法是成立的。淨土是密教的顯說。禅宗就 是密宗最高心地法門的最上的立斷。

  顯密是一體的,所以我們說到了密宗的殊勝,密宗的“十住心”最高。而密宗不但跟淨土宗是一體的,而且“身土不二”。我們的這個身跟這個土不是兩個,都是從 心所流現的,心流現出身來,身流現出來土。所以你看,法身居“常寂光土”;報身居“實報壯嚴土”;破了見思惑就是“方便有余土”;我們還是凡夫,就在“凡 聖同居土”。這個土跟我們這個身不是兩個,都是由於你斷惑的水平,而決定了你有什麼身處於什麼樣的土。

  “稱名無異持咒”你稱名,念這個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在稱名中我確實曾得到過密宗的很特殊的感應。密宗有最高的佛,比毗盧遮那佛還要高,在紅密稱為 “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的心印,在持名的時候就顯現了。當時我還覺得,我念佛的時候怎麼出現了阿彌陀如來的心印?當時並不知道這個事,後來才知道念佛 的同時就是阿彌陀的心印。“心印”是密宗的事情,淨土宗從來沒有談“心印”。念佛無異於持咒。而且這個“南無阿彌陀佛”,用印度話來念:“那摩啊彌打菩達 牙”。這一句佛號出現在《往生咒》、《大悲咒》裡,但是我們注音注錯了,“南無”變成“NAMU”了,“阿”字變成了“哦”音了。現在寫的文字是“多婆 夜”,夜晚的夜,而南方很多地方把“夜”讀成“亞(YA)”。所以要把這音念准了,還是跟那個印度文一樣的,“南無阿彌多婆夜”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 個“阿”(A音)字很重要,現在大家初修,要念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些老太婆,她都念幾十年了,你不要讓她改。不要說我念“哦”了,再象別人念“阿” 一樣地改過來,這麼做就又錯了!因為“持名無異持咒”。

  “教主即是本尊”剛才已經說過了,我們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就是本尊,你又是持咒,又是本尊,那不就是“密”嗎!

  “大日遮那,同歸光壽”,大日指大日如來;遮那指毗盧遮那佛。“華嚴宗”稱毗盧遮那佛,密宗稱大日如來,都歸於“無量光、無量壽”,也就是阿彌陀佛。這個 有根據嗎?有的!密宗的東密(日本)興教大師,他的著作《阿彌陀秘釋》中說“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大 日如來。所以夏(蓮居)老師的這些話都是有根據的。

  對於“毗盧遮那”,興教大師又解釋說:“毗盧彌陀,同全異名。極樂、華藏名異一處”同一個本體,不同的名子。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極樂世界,毗盧遮那世界是華 藏世界,這兩個世界是同體而異名,名子上不同,但都是在一處。所以“華藏、密嚴,不離極樂”這個華藏怎麼能離開極樂呢?在一處呀!“密嚴”是怎麼回事? 《密嚴經》(也是密宗的經典)說:“佛已超過彼,而依密嚴住。極樂壯嚴國,世尊無量壽。”密嚴國土就是極樂國土,它那裡的佛就叫無量壽。又“密嚴淨土,超 諸佛國”密嚴淨土超過了一切佛國。為什麼超過?因為“無為性”,由於無為為性而成的,它不同於微塵,《金剛經》上講的,很多世界都是微塵聚合而成的世界。 所謂“微塵”不只是指土,電子、原子、誇克……都是微塵,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些微塵聚匯而成的。所以將來是要壞的,要崩潰的,大爆炸,整個銀河系都完 了,這種破滅大的不得了!但是這個密嚴國不同,它是無為性,不是由微塵所成,所以這個密嚴也離不開極樂,而“依密嚴住”。密嚴住就是極樂壯嚴國,而這個佛 就是無量壽。密嚴世界的清淨壯嚴不同諸佛國,這是在贊歎極樂世界。

  密嚴世界和華藏世界都沒有離開極樂世界,教主沒有離開極樂教主,國土也沒有離開極樂國土。所以這樣的極樂世界“豎窮三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這是 豎著來說的。“窮際”就是找不到頭的意思。橫著來說,就是“橫遍十虛”橫著是空間,在空間上遍滿十方虛空。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為八方,再加上上下就 是“十方”。

  所以剛才我們說,這一句佛號要把“阿”字念准。東密興教大師贊歎念佛法門: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都從“阿”字出生。

  當年(剛解放)我在念佛的時候,心中就出現過這個“阿”字。當時念“佛七”很好,密教打一個基礎,顯教再打了一個基礎。解放以後,前途如何,完全不知道。我那時心是很誠懇、很孤寂的。

“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從咒出生。所以現在密、顯教沒有絕對不念一點咒的。你看《阿彌陀經》經本上後邊都有往生 咒,很難得有一本《阿彌陀經》不帶往生咒的。其它經中也會或有大悲咒或念准提咒……和尚整天上殿就是念大悲咒、十小咒。你說和尚是密宗是顯教?那不就是唐 密漢化了嗎,也就是字音上走了的密嗎!

  對於密宗,我們為什麼不提倡?確實是危險萬分的!許多人都在那冒充,這些魔就和販假藥、假酒的一樣,中國的茅台有名,可是買的不好,那就還不知道裡面會有 什麼壞東西呢。因為酒販子買來空瓶子來裝上假酒,所以都是假貨。密宗也是如此,很多都是假的!只有淨土,也就是密教的顯說,才最安全!不需要叫你依止一個 什麼人。這個人一旦萬惡,偽善起來是很可怕的!他能以種種的形式來欺騙他人的。所以不能隨便拜師傅,不要管他有名無名。有的人很有名,但他那個名來的很不 正派。所以不要以為,能有這麼大的名聲,能多少人信仰,我拜他為師不會錯。依我看來,卻是很危險呀!有些人盡管很有名,但依李炳南(編者按:李炳南大居士 為台灣淨土宗的大德,淨空法師的老師,梅光曦居士的學生。)的話講,“他是大魔頭呀!”。我看這話沒有錯!李炳南是一個學佛的老修行人,本來與人無爭,與 事無處,他何必要得罪人呢?他也知道說錯了是打妄語,責任很大,障人慧命。而人家是善知識,你李炳南卻說是魔,這其中肯定起碼有八分把握,他才敢這麼說 的,不然自己也要含蓄一點的。那個陳健民,是肯定又肯定的魔!死的時候情形很不好,可大家還給他宣揚,說他如何如何。有的人愚癡起來,是很聰明的人做很蠢 的事,就是因為他總是感情用事。所以我們不要注重在感情上,而是要建立在理智上去看問題。只有理智才能正確呀!都是為了佛法,建立在這樣一個崇高的基礎 上,所以對於這個“密”,一方面我們要贊歎,一方面還是要敲警鐘的。目前有兩個和尚到了美國,也是讓別人發現有很不妥當的行為,我們就不說是誰誰了。這些 都說明修密是很難的。密宗雖殊勝,但是很難學。

  抗戰期間我是跑到南方去了,跟我同船的就是葉曼(編者按:葉曼即田劉世倫居士,台灣當代著名的大居士、教授),那時候她剛當新娘子。日本投降之後,我從重 慶回來,主要以弘揚密宗為主。解放之後,分配到山西,後來調整到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從天津回來才到了北京郵電學院。文化大革命當了牛鬼蛇神,跟著干 校到了河南……(編者按:黃老於解放前任廣播電台的台長,利用廣播宣傳佛法,因此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下放河南農場改造。)這一段是我一生中最艱苦的一段 經歷。不能想象!我就說,分成八份,每個人分提我的八分之一,八個人恐怕也都得死!所幸還沒有死,回來了。回來之後,再弘揚的就是淨土了,以淨土為主了。 所以,我自己來看這三大宗還是平等的。從實際情況及種種的因緣來看,現在只有這淨土宗才最穩當。

  總之,這一段告訴我們,拜這個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極樂就是華藏密嚴,這個教主就是大日毗盧遮那,顯密一體、顯密不二。這個“阿”(A)字,出生 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阿彌陀佛”中也離不開這個“阿”字。現在大家把這個“阿”字念的不正確,這個就差一些了,所以我們要正確念,告 訴要好好念這個“阿”字。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三拜)

  剛才都是在說“不二”,這一段一上來就是“六字統攝萬法”。所謂“六字”指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只有簡簡單單的這六個字,但是這六個字“統攝萬法”呀!“萬法”就是指八萬四千法門,所言極多,其實就是指一切法。所以這六個字就統攝了一切法。

  一門即是善門,你念佛是一門深入,有種種的普門示現。阿彌陀佛顯種種身來救度你,所以這一個法門就是普度、普救、普現的普門呀!這個理論就是《華嚴》所講 的“一即是多”的道理。一切就是一,一和多不二。所以我在所著的《大經解》裡,特別把《華嚴經》裡的“十玄”講了。一裡頭有多,比如“虛彌山”有許多“芥 子”,反過來這一個“芥子”裡又包括了“虛彌山”。大中含小,小中含大。短時間包括長時間,一秒包括一年。一年有若干秒,一秒又包括一年……延縮是同時 的。所以,這些道理就把我們思想中的情見,意識見解上所建立的種種常識給破除了。大家都是“唯常識論”者,都以為這個常識就是真理。其實常識是一種錯覺。 我們只是三度空間中的可憐的生物,所接觸到只是一點點的有限真理罷了!

  那什麼是真理呢?在《華嚴》中的“十玄”就告訴了我們:不但事和理不抵觸,事和事之間也沒有抵觸。小和大,大的包括小的,小的就可以包括大的。我有個在校 (編者按:即北京郵電學院)的留學生,在數學上有一個問題他總想不通,盡管科學也證明了,客觀上也有事例,但他還是問:“全體包括局部,這個我當然懂了, 但是局部包括全部,這我就不懂了。”我說了:“你所集的項目到了無窮多的時候,其中每一個項目是一個局部,就包括了全體。”這怎麼能想象呢?局部怎麼能包 括全體呢?對此,我在《淨土資糧》裡頭也談到了一個事例----全息照像。全息照像有個底版,如果你把那個底版打破了,拿出其中一塊打碎下來的渣子,對於 整個底版來講它是一個局部,你再把這個渣子放到原來底版的位置上,還把這光線通過去,這時所顯現出來的還是全體,和那個全部的底片是一樣的。好比我就是那 個小渣子,出來我這一小塊之後,當然比原來全部底版要小,盡管它小,但它確實包含了一切的信息,全體所含的信息在這一塊小渣子局部當中都含有了。這就是佛 所說的,一就是多,小中就有大的道理。那個大底片是個大,那一個小渣是個小。大的東西都在小的東西裡頭,沒有欠缺。所以我們要破除自心中的種種錯誤情見。

  佛法,中國接受的最好,其它的國家接受的只是小乘法。雖然學的是小乘,但很認真,社會大眾對他們很恭敬,地位也很高,但只是小乘法,佛不滿意呀!佛說:小 乘法是焦芽敗種。好容易出了一個芽,但焦了,種子腐爛了。佛批評小乘,學小乘的人也看到了大乘成就的情況,於是哭聲振天:“雲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著 佛這麼多年,我為什麼不知道呀!學小乘的人一直跟著佛,但如聾如盲,跟瞎子一樣,跟聾子一樣。而這個大乘法,能真正接受的是中國。日本不錯,但是我們的學 生。日本打我們是妄恩負義!真是我們的學生,在各方面都從中國學去的。

  對於一和多的道理,再打個比方:象北海的水,水中有一個波,這一個波為什麼這時成這個樣子?是根據剛才前頭水的波怎麼動的情況,又根據現在風的力量是個什 麼情況。前頭那一個波為什麼形成那個情況呢?是由全湖的結構,水的動力,風的大小……這一切信息所共同決定的。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新的信息,這個波就 又在動……所以這一個小波具足了整個北海水的全部的信息。現在。我們講的是信息論,為什麼一個底版上的渣子還能放出整個人來?就是因為這一塊渣子它含有 全部的信息。當然,並不是指它有全部底版的物質,而是指它含有全部的信息。這一個波的水,它具備了全體的性質。對於這一個波,請問:你給它切下來,什麼是 它的界線呢?這個波和那個波之間你切得開嗎?它是一個整體的,切不開!所以就是這樣,一裡頭就有多,其它東西也都在我這裡頭,我也在其它東西裡頭,這用鏡 子就很容易看出來了。十個鏡子在這,每一個鏡子都照我這一個鏡子裡頭來,而且我也都入到其它的鏡子裡去了,所以重重無盡。再比如:倆個人對面之間就是重重 無盡、沒有止境。你看見我了,你也看見我的眼珠了,這時你看我眼珠裡有誰?眼珠裡有你。你有眼珠,眼珠裡又有我。所以你看見我眼珠上的你,你的眼珠裡又有 我……這麼套下去,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重重無盡。這個世界,所以我們不要很固執,不能只認為多裡頭有一,一裡頭不能有多,大的能裝小的,小的卻不能裝大 的。

  從一和多、一和普,說到《華嚴》的無礙棗“全事即理”。波是什麼?波不就是事相嗎。整個事相又是什麼?這個波它整個是什麼?整個波就整個是水嗎!沒有一個 什麼叫波,波就是變成水一拱的樣子。它的本體沒有別的,只是水。所以一切事相它的本體是什麼?只是理。理是本體,事是事相。一個形象,一個本體。所以這個 本體和這個事相是不可分割的!全部的事都是理。因為全部事都是理,理事一體。因為一中可以包括一切嗎!

  “全妄歸真”,我們是妄想,我們在念佛,我們這個念佛就是把我們整個的妄想全歸到“真如”上。所以妄想並不可怕,只要念就是了。念佛中有妄想也不怕,就如 同在水上畫畫,水上畫一個圈,只有一個圈,馬上就沒有了。這個妄哪裡去了?妄想又歸到水裡頭去嗎!水代表真,你畫這個圈就是事相。只是你一時的盲動,但盲 動沒有關系,它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存在,它馬上全部歸到真了。所以這就說明,一切都是“全事即理,全妄歸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說性修不二,這就又進一層了,是承整個的性來開始修行的。有了本覺,我們開始了覺悟,有了始覺,這就從我們本覺起了一個覺悟 的念頭。本覺是咱們的本性,是從性裡起了一個修行之念,所以全性起來修行,我們修什麼呢?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心,因此我們所念 的所修的,正是我們的本心,你所修在哪裡?所修的就在我的本心。你所修的在性,念佛法門,你全部的修持都在你的本性。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心 是佛,是心作佛。”由於是心是佛,這個心來念佛,全性起修,你念的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所修全部在你的心上,不是在心之外,全修就在性,在本性。如珠子 發光,珠子發光,全珠發光,珠子發光之後,珠子光先照到了誰?珠子的光還是先照到的是自己呀!首先是這個珠子自己先亮了。這個譬喻說明“全性起修,全修在 性”。珠子亮了,照到外邊去了,遠處亮了。珠子放光的同時,這個光亮首先照亮的是珠子本身,所以這就是“全珠生光,全光照珠”,也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 性”。直捷了當,中間沒有周折,沒有浪費。自己起的亮就是照明自己,自性愈放光,自己就愈明。所以念佛的最後就是“垢滅善生”,徹底恢復本來了。

  “廣學原為深入”,為什麼要學習許許多多,就是為了要深入。因此,台灣華藏佛教會、視聽圖書館來了一些比丘、比丘尼,我也給他們說要廣學。我說:“我跟你 們的師父不一樣,你們師父講專修專弘,而我主張廣學普贊,一門深入。”他們把我這個“普贊”弄錯了一個字,理解成“遍贊”,“遍”字沒有這個“普”字好。 我們應該是廣學、普贊。就如同挖一個坑,要想挖深,坑口就必然要挖大。心也是如此,要想深入,心必須要大一點。廣學就是為了深入,所以就要普贊平等,法門 沒有一個不是好的,我們都贊歎。不是說你修其它法門就錯了,而是要普贊。但是對於每個人自己來講,最後還要一門深入,你總不能腳踩兩只船吧!腳踩兩只船那 就兩門具破。所以“廣學”原就是為了深入。

  “專修即是總持”,專修就是總持。一句洪名棗“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這六個字,但統攝了萬法。正如藕益大師所說:你念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在裡邊 了,一切戒律也都在裡頭了。正當念佛時,你還想偷人美金,那就念不了佛了。所以念佛的同時就是持戒了,戒律就在其中體現了。禅宗到現在為止,公案有一千七 百多條。所謂“公案”就好比是大家作為一種公共的檔案資料、案例,共同公認的案子共為一千七百條。而在這一千七百個公案中,禅定也都在裡頭了。所以一門就 是普門,就是統攝萬法,專修就是總持。因此,總持陀羅尼,統攝萬法,萬法統攝了就是總持。

  “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叫誰呢?是在把你自己叫醒呀!你在睡著呢,都在做夢中事,念佛就為的是一聲一聲地把你自己叫醒。“聲聲喚醒自己”這表現的就是“禅”嗎!“此身已在涵圓殿,更從何處問長安。”

  涵圓殿就是長安城的皇宮。這首詩等於在說:“此身已在天安門,更從何處問北京?”到了天安門,你還問北京在哪干什麼?你已到了北京的中央了。同樣的道理,修淨土不需要再參禅了!當然,領會一些禅,對於我們破執著,不局限於有為、有漏,還是有好處的。

  “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我們廣學多聞學般苦,聲聲不離本尊,念念不離本尊,聲聲喚醒自己,我一念一念,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離開我們的本尊。這 裡是“密”,這就與密法也相應了!念念都在本尊上,我就會感應道交,這個心和本尊沒有分離了。本尊是誰呀?就是阿彌陀佛。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四拜)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這裡講了“三覺”:本覺、始覺、究竟覺。人人都有個本覺,眾生因為他迷惑無明,所以才成了凡夫眾生而不能覺悟。雖然本 覺是和佛一樣,但是現在眾生完全為了追求聲、香、色、味等等享受,受世間種種物欲的刺激,於是沾污自身,心也就不覺了。所謂“無明”是因為妄動而產生的結 果。有了無明之後,染污就越來越深,完全變成了不覺。現在眾生這個樣子,人還是好的,還有比人更愚癡、更殘酷的,互相間就是殺。那麼,怎麼能夠恢復本來 呢?本覺人人都有,但是不覺,不覺之中,怎麼才能夠恢復本來呢?就要靠始覺。靠開始的一點覺悟。有了始覺你才可能“收復失地,還我山河”,才能夠徹底覺 悟。始覺之後,是否就可以了呢?始覺只有合乎了本覺,這樣才能達到究竟覺也就才能真正的成佛而不再迷了。

  打個不太恰當的譬喻:我們雖然有覺,就如同礦石裡有金子,只有煅煉了之後才能煉成純金,也就是究竟覺。純金煉出之後,金子就不會再變成礦石了。

  “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就是我們的本覺。怎麼算始覺呢?“起心念佛,方名本覺”我們起了心,發起了念佛的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 就叫做“始覺”。所以一般的信了佛還不足以稱為始覺。這個念佛是很重要,所以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不管你修什麼,都必須在起心念佛之後,才真 正的始覺。從不覺開始,就是要結束你那個不覺了,進而趨向究竟覺時,就要產生始覺。產生始覺,就要靠念佛。

  “托彼依正,顯我自心”這八個字好。所謂“托”是指借托、依靠、依托。我們依托彼土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依報就是國土,黃金為地、泉池交流、宮殿……種 種莊嚴,這都是依報。正報就是佛菩薩大眾。我們要假托依靠彼土極樂世界,用正報佛菩薩,依報種種的莊嚴,來顯明我自己的本心。所以我們講觀想極樂世界、觀 想阿彌陀佛……種種功德,這一切都是為了自我的幫助,以此來顯明我們自己的本心。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老是念佛,就是始覺。我所念的是什麼?念的“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佛。所念就是本覺。因此,我始覺所念的就是本 覺。這樣一來始覺就沒有離開本覺,也就是“始覺和本”了。產生始覺還要做到始覺合於本覺,這樣才能“直趨覺路”,直接走上究竟覺的覺路。所以佛是三覺圓 滿,本覺、始覺、究竟覺都圓滿了就是佛。咱們現在很榮幸,是在本覺出生始覺。要念佛了,這個是始覺,只要始覺不離開本覺,老念就直趨覺悟之路。念到最殊 勝處,即生便可證得“無生法忍”。晉朝有一個窮人,生活很苦,當他知道這個法門之後,他就拼命念佛,並且發了大菩提心。結果佛就現身給他說法,他就現生證 “無生法忍”,成就為菩薩了。成菩薩往生之後,七次到這個世界來,世間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時候,在乩壇上他才把這件事說出來,並說了很多開示。

  在《觀經》裡,也提到了韋提希夫人,他的兒子太壞了,要殺為國王的父親,並自己做了國王。於是韋提希夫人就去救自己的丈夫。由於兒子不許給父親東西吃,要 餓死他,所以韋提希夫人就把果醬類的食物塗在身上去見丈夫,丈夫就靠吃她這些東西活命。後來兒子知道了這件事,於是就要殺母親。一個宰相看不過去了,我不 干了,自古有殺父親的國王卻沒有殺母親的國王,我不給這樣的皇帝當宰相了。這樣他才沒有殺自己的母親。韋提希皇後很苦,就求佛,佛就來了給她說法,並讓她 見到了極樂世界,她當時就證得了“無生法忍”。所以我們念佛,不是只有在臨終時才能往生的。當然絕大多數是在臨終時才能顯現。但極特殊的情況也有,可以證 到“事一心”,也就把見思惑斷了。證到“理一心”就破無明了。破無明有四十幾個層次,《華嚴》是十位、十行、十向,每一個都是“十”,三十個位次稱為“三 賢”。從初位起就開始破無明,其中有三十個位次,到初地又十個位次,然後是等賢、妙覺,再有一分無明破盡才最終成佛。所以破無明不是一下子的事,破無明的 人各個情況都不一樣,其中有四十多種不同的情況,一層一層的,就好象我們擦一件銅器上的銅銹,當露出一點本來的銅光時,你就高興了,認為馬上就擦出來了, 但是這擦的過程還很漫長,還有四十二個位次。所以,要想成就究竟覺,全部無明破盡才可以“始本不離,直趨覺路”。

  “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暫爾,用這麼很短的時間,你的始覺和本覺就分家了,“相違”就是分家了、彼此相背。沒有去合本覺,就會馬上墮落在無明裡頭。無明 就是不覺,就是迷。所以我們要想成就,就必須要破四十二品無明。在修行過程之中,要行和解並重。解而不行,增長邪見。如果只是研究,看了很多書,懂了很多 東西,到處給人講,而並沒有按佛所說的去做,這就叫做“解而不行”。這樣你所進步、你所增長的也只是一些邪見,而並不是正見。“行而不解”也不可以!有些 人就只知道念,什麼也不懂,這個什麼都不懂很危險哪!很多人念佛,都錯以為多念一句佛,死後可多一個元寶。他的願就是死後多得元寶,這樣發願的人再怎麼念 也不能往生!將來就是滿他的願,也只是死後元寶多一些罷了。佛不勉強任何人,發這種心願的人應當放棄這些念頭。

  我曾在居士林碰見過一個人,他說:我的心願就是通過念佛,使自己到死的時候,能得到些好處。我的大師妹也是如此,她就願死的時候好一點,因為她看見我母親 和岳母死的都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公公死的卻很痛苦,於是她只求通過念佛使自己死得安祥些。她說“往生我哪有希望呀,沒有希望的。”有這種想法的人很 多。所以“行而不解”只能增長無明。我們要破無明,如果不能理解,而只是盲目地去修,那你增長的也只是無明罷了。行解相資是很重要的!《淨修捷要》就有這 個好處,能使我們很快地深入了解佛教的綱領,有了綱領就好辦了!然後以此為核心,再進一步隨緣行解相資,相互促進。

  “故知正遍知海,隨入眾生心想。”《觀經》上有這句話:“諸佛如來,是法性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又說:“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所以我們知道“正遍 知”是佛的十號之一。“遍”是無所不知;“知”是正知。這正遍知如海,進入到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之中。不但是佛,觀世音菩薩都如此。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 通,一步一步打破“能所”,最後都是要滅,“滅”也要滅掉,“生滅滅已”,連這個“滅”也要滅,就是“寂滅現前”。“寂滅現前”不是“斷滅”。在“生滅滅 已”、“寂滅現前”之後,得兩種殊勝:

  一、“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可以去救度眾生;

  二、“下供同一切眾生同一悲仰”,和一切眾生同一個心,求佛加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世音菩薩發心 就是發這個心,證的果也是如此。所以,眾生求救於觀世音菩薩,就馬上可以得到解決。觀世音菩薩馬上就知道了,因為菩薩同一於你的悲仰。同時又同一慈力,有 如來的慈力,慈力就會到你的身上。所以,尋聲救苦而得到救度的人多到不可說,現在還是多得很!

  “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這個正遍知海雖然入眾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即指常寂光土,真實的淨土,它不牽涉到一點點咱們的情 和計。眾生都是在情想中,種種的考慮、計算、分別……正如《楞嚴經》所說:人類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就是畜牲、鬼;“想”要多就是天界。“純情則 墮”情重就要墮落往下走。“純想即非”,這個“想”是離情的,與情是對立面的,“想”不能當“理想”來理解。“純想即非”,就是不牽涉這些情。因為一切追 求、欲望、名利、眷屬兒女……種種的感情,都在這“情”字裡頭。因為你這個“情”就有私啊,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也就沒有那種普遍的心,只是有緣慈。佛 是無緣慈,同體悲。所謂“有緣慈”就是說,你跟我有緣,所以我就對你好,願意幫助你。那麼這個善心不算十分偉大,雖然還是好事,但畢竟是“有緣慈”。佛是 無緣慈,他不是靠因緣而去發慈悲的。佛視眾生同等,誰都要救度,是同體悲。任何一個眾生都與我同體,他的病就是我的病。所以佛菩薩偉大就偉大在他“不涉一 切情計”。這個“計”比“情”還要重。就是說眾生總是要考慮:我修的怎樣?好不好?今天修的殊勝不殊勝?……總在那計算、計較、有所求、有所等待,這樣做 就限於“有為”了。真是到了寂光真實淨土,法身的境界時,是不牽涉一切情計。佛雖然是入到眾生心想中,可是佛並沒有牽涉情計,並不象我們凡夫那樣分別、計 較、情執……佛入到的是正遍知海裡,因此是真實的清淨。我們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就應該同樣的也不涉一切情計,所以我們要老念佛才是。在念的時候,一切不 考慮,就是這一句佛號,一句跟一句的念。我常說,咱們這麼念的時候,一切都不換,不是為了見佛見光才去念的。我一句跟一句,清清淨淨的念佛並不在換作交 易。堅持清淨念佛而“不涉一切情計”。

  “微妙難思”清淨念佛的結果是非常微妙的。這個“妙”是指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細致的地步。微小到要借助顯微鏡才能看見其中的很多事情,而並不是你能輕易發 覺的。所以這樣的“始覺和本”、“托彼依正”、“顯我自心”……這一切都是微妙難思的法,不是我們能用頭腦去思考想象所能想得通的。

  所以我們現在先要求能夠達到理解的水平,做不到的先仰信也行。先信仰什麼呢?先信佛在佛經中的每句話都是正確的。雖然現在有的話大家接受了,有的話還不能 馬上接受,但是大家放心,不能接受不要緊,我們只要老實念佛,念念中會一天比一天明白的。通過念佛你自然自然就能理解了。不要請別人講,你老反復的看來看 去,念來念去,你就能通。這是佛恩加被,也是佛法的殊勝所在。

  “絕待圓融”,就是沒有對待,一有對待就是二,就有矛盾了,就如同我們世間一樣了。佛法是離開對待的,不是對待的法,沒有對待法。你還比較什麼?一切本來 是絕待的,是圓融的,彼此沒有妨礙的。對於“圓融”與“不圓融”,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把“水”往什麼樣的容器中倒進去,它都洽當、合適,同樣的水,電冰箱 裡凍成一塊冰,這塊冰擱在什麼容器裡頭都不合適,有的擱不進去,有的擱進去也不洽好。這個水它就圓融,冰它就不圓融。那麼,這冰和水的差別在哪呢?只不過 溫度不同罷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