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慈悲喜捨”這個“捨”字的真實義是什麼


 2014/10/15    熱度:7351    下載DOC文檔    

  “無量壽”是體,是指時間永遠不止,通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三際如一,沒有變化,這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是指遍一切虛空,遍一切處。這樣一來,一 個是豎,一個是橫。時間是豎的,空間是橫的。由此表明阿彌陀佛窮三際遍虛空。過去你也找不著頭,未來也是找不到結束,是常住,這是“無量壽”。而又遍一切 處,沒有邊際,這是“無量光”。同時這個“無量光”也可以解釋為“光中無量的功德”。所以“無量光佛”同時也可稱為“無邊光佛”。“無邊光”膚淺地講,指 光沒有邊緣。哪是多大呀!你找不到邊,極大!深一步講,這個“邊”是什麼呢?就是佛教裡所講的“見惑”中的“邊見”。所以,我們都要斷“見思惑”才成。眾 生最初的迷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眾生就是因為這些迷惑而沉淪苦海的。愚癡稱為“惑”。斷了惑才能證到自己的“真如”。“見思惑”之中首先是 “見惑”,修行成就初果就是破了“見惑”。“見惑”有十種,其中有一種為“身見”

  所謂“身見”就是指總愛惜這個身體,老是想滋養這個身體,練這個身體。所以現在許多氣功外道,所做所為就是一種邪見,也叫做身見,是見惑。愛戀這個身體, 比如很多婦女就是如此,起心動念都不離她的身體,因為她非常喜歡這個身體,覺得很美、很招人喜歡,整天琢磨著如何打扮自己……這就屬於身見。

  另還有一種為“邊見”。這個“邊”並不是當“邊緣”講,而是指把一件事情分兩邊看待,執持於是非、矛盾的一方。所以,一切事情都有了是非、矛盾的兩面。 “矛盾”就是“矛”和“盾”,“矛”有一邊,“盾”有一邊;“是非”就是有“是”有“非”,“是”是一邊,“非”是一邊。一切都有兩邊,矛盾各持一方。有 了是非、有了矛盾,就會有對待,就會斗爭。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特點:一切都有二。正如中國有句古話:“聖人不死,大道不止”。有了“二”的分別,聖人要 不死了,大道是不會完的。如果“無邊”那就沒有對待了,沒有了這個“邊”,一切就都不二了,一切也都平等了。平等就不對立了。所以佛最後稱為“平等覺”。

  漢譯的《無量壽經》中稱“無量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只有佛達到了大平等。我們要修“慈悲喜捨”,但很多人甚至於傳法 的人也把這個“慈悲喜捨”四個字講錯了,把這個“捨”字,講成“要慈要悲,要喜歡要施捨”。這麼去講,是講淺了,講的太淺了!不是原意。好多東西是從一些 和尚嘴裡說出來的,有的說法十分的謊謬,水平很低。這個“捨”字是指:捨掉你的一切分別,一切邊見,一切對立矛盾,而能把這些事情看得平等。一個人要做到 平等的話,那不管別人說什麼,不管別人怎麼對待自己。所以,佛教講“冤親平等”,跟我有冤和跟我有親,這是兩個極端,屬於“邊”的二方。如果邊見沒有了, 那麼冤和親就都平等。所以我們學佛就在這地方學,當然學起來不容易,但還是要努力去學的!冤親平等,就是把“冤”字擱在“親”字上面。這個擺不是隨便擺 的,佛教教育我們,如果你真要度人,那先度的就應該是對自己有冤的人,這是佛教的偉大之處。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個人叫提波達多,他想方設法地害佛,甚至於一生都一直在害佛,而佛反倒感恩於他,認為自己的成就為佛全因為有提波達多,於是還給 提波達多授記……這一切都表明了佛的佛大、佛的智慧、佛的慈悲。對此我們是心悅誠服,五體投地。當然我們並不是盲目的崇拜,我們並不是因為佛有多大權威, 拜佛之後,佛就能保佑我,我就得到好處了……這是世俗的一種很低、很愚癡的認識。是一種顛倒的看法,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捨這個“邊”。

  “無邊光”是由於大平等的智慧而放出來的,因此見到這個光,也就可以加持你,使你能放棄這些“邊”,沒有這些“邊”了。

——黃念祖居士著《淨修捷要報恩談》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