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高僧之:扶桑留鞋的芳圃法師


 2014/10/16    熱度:1722    下載DOC文檔    

芳圃和尚,字笠雲,原籍江寧(今江蘇南京),俗姓陳。他尚年少的時候,即逶迤西進,來到湘中長沙黎仙庵削發剃度、受具足戒,研習佛法,苦修經律。

芳圃和尚生來即聰穎過人,妙悟慧解。他修習佛法,速度之快,領悟之深,令那些先他入門的師兄們幾不慚愧死。大家無不驚歎於他妙解義理,通證佛法。而在這之外,他卻又無師自通,對書法頗感興趣,而且成就不小。

這樣,當他修研到一定程度、具有一定根基之後,便有志於游歷天下名剎,遍訪四方名師,以求佛法的更高進境。於是,他便辭別師傅,四出探訪,跋山涉水,歷經千難萬險。

到了光緒初年(公元1875年左右),已然學佛有成的芳圃和尚便繼席虎岑寺。在這裡,他與山長(舊時稱避居山林、隱而不仕的讀書人)徐樹鈞互相往還,並構結麓山蓮社,互相唱和,成為一時佳話,不多久,便聲名鵲起,廣播上下遠近。

後來芳圃和尚又應請而遷上林(今廣西上林縣)杲山寺住持。當時,又正趕上曾國藩祠廟建成,人們正四方尋覓得道高僧,前來住持祠廟祭典。在一陣查尋、搜求、比照之後,人們終於發現,這一重任非芳圃和尚不可。所以,芳圃和尚便又擔負起了祭奠這位曾大帥的重任。曾國藩在清朝後期,可謂一根頂天立地的棟梁;與他相交往來的朋僚,還有出自門下的學生,多得不可盡數。所以,祭奠之期,達官貴戚,充塞道路;旌幡劍戟,遮天蔽日。芳圃和尚布置、調整、住持祭奠活動,井井有條。因此,等到祭祀完全結束之後,芳圃和尚的法號便在大江南北、京師草野廣為流傳,有口皆碑。至於湘中名宿,像王湘绮、郭筠仙,更是與他往返酬答,詞翰飛鴻。

正如此時,有一位日本國僧侶名叫水野梅曉的,不遠千裡,來到大清,拜師禮佛。當他一路南行,准備到南岳衡山去修法取經時,路過長沙。這位水野梅曉也是得聞芳圃和尚的法號大名,所以,就特地來到麓山寺,拜谒住持芳圃法師。

二人相見畢,自然論說、研討起佛教教理來。水野梅曉聞聽之下,對芳圃法師拜服得五體投地。之後,芳圃法師便向水野梅曉咨詢起日本國佛教境遇來。水野就告訴他說:“日本的佛教,大多隨著時代潮流的轉移,和國家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一以俱新。種種業力,不外興教,保護教綱,弘揚佛旨,此外別無他說。”

芳圃法師聽罷,心中不覺大有所動。所以,第二年新春伊始,他在深思熟慮之後,便在開福寺創設僧學,同時又設立佛會。附近寺院、僧侶無不聞風響應,亦公推芳圃法師負責監督管理。這樣,對推行佛法,護佑佛教,大得裨益。而新派人物侵占寺院的風習,也漸漸地被扼止了。

到了光緒乙巳(公元1905 年)的春天,芳圃法師應水野梅曉和日本國其他僧侶的邀請,東渡扶桑參觀、考察日本國的佛教。

在日本,年近七十高齡的芳圃法師不顧一路海上顛踣與勞累,馬不停蹄,四處參拜日本國的佛教名剎,又與日本國的佛教高僧研討佛理教義,還應日本國僧侶之請,登壇說法,廣演教旨,深得大家的欽敬。

而芳圃法師在拜佛求教、參觀訪問的同時,也十分關注異國他鄉的風景、習俗、政治、教化,再加上在佛寺中的所見所聞,無不一一流諸筆端,形諸文字。時間久了,積累多了,最後竟然集腋成裘,結成了一部《東游記》。

與此同時,法師還與日本僧侶互相題跋,詩詞唱和。當日本僧侶聞聽芳圃法師書法絕佳之後,更是爭相前來,求取字幅。以致紙素滿前,日不暇給。

等到芳圃法師訪問完畢,准備回歸故土。日本僧侶聽說之後,數十百人苦苦相留,希望法師多耽留些時日,好讓自己再多從他那裡學些佛理。但是,芳圃法師知道自己老之將至,而事業正多,所以歸去之心,日甚一日。這樣,日本僧侶見法師去意已決,苦留無用,便請求法師在臨行之前將他腳底下踩著的那雙破舊的僧鞋留下來,權當遺跡,四時供奉。從這件小事上,日本僧侶對芳圃法師的那種至誠至懇的景仰之心,殷殷可鑒。

芳圃法師回到中國後,就著力培養後學,獎掖新進,並以此作己任。因為、日本之行使他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教宗的興衰,正在於後繼有人。世世代代,繁衍流傳,自然教宗大興,欲滅不能。

而岳麓山和湘中一帶,以至全國其他地方的後學晚輩,也果然不負所望,一方面,苦修精進,發揚壯大教宗,另一方面,也師承有跡,扇其余風,聯翩東渡,以致僧侶東渡扶桑、訪問異國,逐漸形成一種風習。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開一代風行之先的芳圃法師,在光緒戊申(公元1908年)終於以七十二歲的高齡,寂然西逝。僧臘六十整。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介绍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