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醫生為救治患者在自己身上取骨割皮(圖)
從醫這麼多年,吳殿華一直堅持對患者進行回訪。 無我利他這才是真正的活菩薩 河北新聞網9月8日報道 75歲的吳殿華最近走入公眾視野,是緣於他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豪情付出。40多年前,他就曾是聞名全國的“紅色醫生”,為了救治患者,曾執意在自己身上取骨5塊、割皮8塊。 如今,記者走進吳老的世界,去感受一個全國勞模、離休干部的本色與執著,依然只有感動。 把3個地震重傷員接到身邊 “喂!你們三個到家了沒有?路上沒累著吧?你們再幫我問問周圍還有人願意來我這兒不?” 9月初,記者見到75歲的冀州市職工醫院院長吳殿華時,他正往四川撥電話。 吳老說,兩天前,他剛送走3位來他這裡進行康復治療的地震重傷員。“來的時候都是拄著雙拐,走的時候基本不用了。” 吳殿華經歷過邢台和唐山大地震。得知汶川發生大地震後,他馬上意識到,災區最需要像他這樣的有抗震經驗的外科醫生,早一秒到達,就可能多挽救一條生命。連夜,吳殿華就組織好4名醫護人員、2名司機,備好80多件醫療器械和價值3萬多元的藥品。吳殿華有腿病,不能長時間下蹲。考慮到災區不好找坐式馬桶,老伴還專門給他找了把上廁所時的專用椅子。作為全國第一支到達災區的外省醫療救援隊,他們歷經了19個晝夜的奮戰,救治傷員184名。 從四川歸來後,吳殿華仍牽掛著他救治過的傷員。何不接他們到冀州來繼續進行康復治療?經與四川民政部門聯系,得到了肯定答復。於是,吳殿華帶領醫護人員馬上收拾出來十余間房,裝空調,安電視,布置一新。 7月2日,吳殿華夫婦攜帶價值3萬余元的藥品和生活用品,再度趕往四川地震災區。綿竹市西南鎮醒獅村四大隊六組的村民尹顯雲,是吳殿華第一次到災區時救助過的傷員。再次見到吳殿華,尹顯雲感激得哭了起來:“吳大夫救了我的命,還要把我接到冀州療養,真是大好人啊!”與尹顯雲同村的83歲的朱義方、58歲的羅雲福也都在地震中受了重傷,家裡沒人照料。吳殿華征求他們的意見後,將他們都接了過來。 在冀州期間,吳殿華給尹顯雲、朱義方、羅雲福這三位來自地震災區的老人,不僅免除了一切費用,還提供了家人一樣的溫馨呵護。出院那天,三位老人執意要給吳殿華磕個頭,被老吳硬是給攔住了。 在電話裡,尹顯雲操著濃重的四川話對記者說,“我們終生也忘不了這段幸福時光!” 那段塵封40余載的"紅色記憶" 吳殿華有個習慣,手機不離手,而且24小時不關機,原因是他怕有病人和他聯系不上。 身邊有同事曾問過他,“都這把年紀了,干嗎把自己搞得這麼緊張?”吳殿華的解釋是,對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一分一秒也耽誤不起啊。 救死扶傷,這就是一個有著50多年從醫生涯的老醫生的信條。也正因此,20多歲時他就有了聞名全國的“紅色醫生”的美譽。這又讓我們追憶起,兩段已被塵封40余載的紅色記憶。 上世紀60年代初,冀州董莊的女紅旗手劉孟戀在勞動中意外受傷。年僅20歲的她不僅失去了右手,半截胳膊的皮膚也被勒掉了,在當時的醫療設備和水平下,治療這樣的重傷風險很大。當時冀州縣醫院黨組將任務交給了外科主任吳殿華。根據當時病人的情況,要想保住胳膊,唯一的辦法就是植皮。可割劉孟戀自己的皮膚,她已體弱難撐。割誰的皮膚呢? 這時吳殿華毅然站了出來,當時沒有設備只能用刀子代替起皮機,他割下自己大腿的8塊皮膚為病人做了移植。獻皮的是吳殿華,手術醫生也是他。手術成功了,吳殿華的血流了一腿,劉孟戀的淚水濕透了枕巾。 當年冀州南良公社的社員孔秀玲,是因膝關節結核病住院的。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病情有所好轉,但關節的壞死骨卻仍在惡化,患者還有生命危險。如何徹底治愈這個病人?吳殿華查閱了大量資料,最終確定的治療方案就是施行病灶清除和植骨固定手術,可取誰的鮮骨呢?取病人自己或家屬的鮮骨?不能,因為她只有一個患精神病的丈夫和兩個年幼的孩子。想及此,吳殿華決定自己獻骨。 於是,大小5塊鮮骨從吳殿華右側髌骨上取下,然後一塊一塊地移植到孔秀玲身上。2000年,年邁的孔秀玲來到冀州看望吳殿華時老淚縱橫,“我們可是骨肉親啊……” 如今劉孟戀和孔秀玲都已過世,但“取骨割皮”的動人事跡依然讓人難以忘懷。采訪間,記者特意查閱了當年的各種報刊,從那些泛黃的字裡行間細細地感悟一個“紅色醫生”的大愛仁心。 吳殿華的老伴焦靜悄悄告訴記者說,現在老吳的腿疾,就與當年的取骨有關。但吳殿華不願意承認,“歲數大哩,腿腳自然就會不好使的。” "病人至上"是心裡的一把尺子 從醫這麼多年,吳殿華一直堅持對患者回訪。 采訪當天,恰巧吳老要到冀州和棗強縣交界處的一個小村莊,去看一個叫趙俊玲的百歲老人。除了穿上白大褂,帶上必要的體檢設備,吳老還跑到超市買來一箱牛奶。“我是8年前給她做的手術,那時她就已經92歲了,我給她從腹腔摘掉了一個9公斤重的大瘤子,聽說老太太現在還很硬朗。”吳殿華說,每次回訪他都很興奮。 如今回訪,吳殿華有了自己的汽車,而當年連個像樣的自行車都沒有。但吳老能吃苦,而且為了病人不怕髒。 “現在的醫療條件好多了,想當年我多次用手給病人摳大便,嘴對嘴給病人人工呼吸。”吳殿華說,在一次下鄉巡診中,西元頭村有個80多歲的老大爺叫劉潤芝,幾天尿不出小便,家人已給准備好了裝裹衣服(葬服)。在沒有導尿設備的情況下,他便俯下身用嘴將老人體內的膿液和尿一口一口地吸了出來,因而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吳殿華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巡診。連周邊好多磚窯廠的外省民工,也逐漸成了他的朋友。 從一個學徒工,成為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吳殿華這樣概括自己:路是走出來的。 1996年,吳殿華從冀州市醫院院長的位置上退下來,但並沒有清閒,甚至更累了。十裡八鄉的群眾,都認識吳殿華,好多人還親切地叫他“好人吳大夫”。他們有了病,都願意到家裡找他尋醫問藥。有時到醫院讓值班醫生看了,患者家屬還要找他給再看看。有一個晚上,病人家屬喊了他八次。第二天別人問,“你還能睡覺麼?”吳殿華一笑,“我睡了9覺兒。” 後來,有患者向他建議,“您醫術高,醫德又好,何不自己開家醫院?那我們找您看病也方便了。”吳殿華一想,“對啊,自己辦的醫院自己說了算。”於是他很快便采納了患者的建議,辦起了冀州職工醫院。創建之初他給醫院定下了扶貧計劃,並大膽地提出了“有錢沒錢都能看病”的承諾。 周圍的人對吳殿華的做法表示費解,你怎麼能做到這樣呢?而吳老反問,如果把病人看作是自己的親人,你會怎麼做? 原來在吳殿華心裡一直有把尺子,那就是“病人至上”。 哪裡有需要,我就盡己所能 步入古稀之年的吳殿華,頭發快掉光了,牙也沒剩幾顆,但他總是有股子不服老的勁兒。好多老年人到這個年紀,連個手機短信也不會發,可他每天在互聯網上還要學習國外新研發出來的醫療技術。 “因心髒不好,今年他在省裡住過兩次院了。”老伴焦靜說,在四川災區,吳殿華因手術站立時間過長,兩腿嚴重浮腫。可吳殿華說,“看著那麼多病人急切地等著手術,就是老命搭上我也捨不得休息啊。”在災區,“紅色醫生”的本色再一次被诠釋。 生活中,應該說吳殿華不缺錢,他有離休金,老伴也有退休金。4個兒子都很出色,各自的事業都很紅火。當吳殿華提出,在醫院後面再建個老年公寓的想法時,全家人都反對。“這麼大歲數身體又不好,還不如養養花喂喂魚呢。” 可吳殿華說他有自己“折騰”的理由。這幾年接觸的農村病人較多,一些老人要麼有病不求醫,要麼看病總要求保守治療,怕背上經濟包袱而連累家人。有的因子女忙,而贻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如果我們這裡既可就醫又可養老,兩全其美多好啊。也算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辦件好事!”吳殿華開始做家人的工作。 很快老年公寓開張了。怕老人們平時悶得慌,吳殿華還當起了老人們的“專職司機”,經常開著車帶著他們到郊區看花賞草,呼吸新鮮空氣。 4年了,大街上的燒餅都漲好幾次價了,可老年公寓的飯菜一分錢也沒漲過。盡管公寓沒有賺到錢,卻賺到了人氣。入住的40多個老人有當地的,還有千裡之外慕名而來的。 “哪裡有需要,我就盡己所能!”吳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資助過貧困大學生,為災區捐過款,為家鄉修過路…… 采訪間隙,吳殿華的老伴兒過來提醒他,該吃降壓藥了。吳老呵呵一笑,趕緊從口袋裡掏出兩片藥,一抬頭吃了,水都沒喝。 (本文來源:河北新聞網-燕趙都市報 作者:靜冬)
:世间百态 :真情大爱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