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臨終關懷的要領
關懷病人,若經驗不足,不得要領,往往易令病人心生彷徨,乃至加重病情,自己也會灰心挫敗,半途而廢。根據《增一阿含經》記載,有五法能使病人迅速康復:一、為病人分辨良醫;二、照顧病人要先起後臥,不可懈怠;三、善於言談,不貪睡眠;四、以佛法供養,不貪飲食;五、能勝任與病人說法。由此可見,關懷者必須學習醫學與佛學相關知識,增長技能,並且具有善巧方便,才能事半功倍,下列幾點,應加注意: 一、了解病人,隨機應變 關懷病人之前,最好先透過家屬或醫生,對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後,作好病人的基本資料,知己知彼,才能契理契機,侃侃而談。了解內容包括:病情、家庭、療況、個性、信仰、職業、興趣、嗜好……等。關懷者與病患,彼此雙方是需要互信互動的,不是教條式的我問你答。身心脆弱的病人,尤其需要別人對他的尊重,有事請問,應委婉客氣,千萬不要像在調查戶口一樣地詢問病人,令他厭煩。 探望病患時,必須要隨時察言觀色,視病人情況,決定停留時間,除非病人慰留,否則不宜太久,因為病人可能不好意思或沒有力氣回絕。當你看見病人顯露疲倦、焦躁不安、不舒服,或頻視天花板、看手表,或閉目養神、不願講話,或其親友來探視等,就是該告辭的時候,以免消耗病人太多體力。 又探病時,每次人數不宜太多,人多嘴雜,反讓病人疲於應付,消耗精神。一般而言,病房空間不大,人多也容易帶給病人壓力。 二、適時探望,勿擾休養 一般醫院不論普通病房、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都訂有探病時間,用意乃在於讓病人少受打擾,充分休息。故關懷病人應遵照醫院規定的探病時間,避免在他休息時探望。若是探病時間,而病人正在休息,也不宜打擾他,或許他好不容易才睡著,或需要更多休息,以養足精神,恢復體力。一般而言,剛動手術後,最需要休息,不要在此時探望。 如果病房門口掛有‘請勿打擾’的告示牌,則表示病人及家屬,希望不要受人探訪,請尊重他們的決定。或病房門口雖無‘請勿打擾’的告示牌,但病人的態度明顯不願受人打擾,也不要勉強,應立即告退。最好先與家屬溝通好才去,以免無功而返。 三、尊重信仰,依其意願 關懷病人是鼓勵安慰,不是說教傳法,不要讓病人覺得,你非要他接受不可,不能強迫他接受我們的觀點,不可勉強他改變原有信仰。強迫性的語氣容易帶給對方壓迫感,繼而排斥,產生反效果。每個人的思想觀念各異,應尊重並依照病人的宗教信仰與他溝通,不要努力傳教,尤其當你懷疑這可能不是他所需要的,除非他願意接受。 臨終病人最需要的是心靈的安詳,心靈的安詳並非一定透過宗教才能做到,靈性的關懷也並不代表宗教的關懷。當然,試探性地引導他念佛,是我們關懷的目的,但要因材施教,隨順因緣,不可勉強。如果他是基督徒,信奉耶稣,常行禱告,可以帶給他平靜和悅,我們不一定非要他念佛不可。假如他一心向往天國,想要面見上帝,我們也不一定非要他求生淨土不可。尊重他人不同的信仰,是佛教徒應有的基本修養,你可用真誠的態度,提供參考的方式告訴他:“陳先生,我知道你是虔誠的基督徒,我很真誠的告訴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並不違背你的信仰,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可以仗佛願力,到天國觐見主耶稣,阿彌陀佛會尊重你的心願。因此,念佛乃是提供多一條可以到天國的路徑。如果你覺得不安或不妥,請不要勉強;如果你覺得禱告,可以令你喜悅安詳,活得自在,你就認真去做,我祝福你得到主耶稣的愛,聖靈充滿。” 四、忌問隱私,多言樂事 俗話講:“家丑不可外揚。”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別人得知自己的隱私與缺失,所以不要探問病人的私生活及家務事。如果病人或家屬肯主動告訴你,得知之後,請不要四處傳揚,讓病人或家屬尴尬難堪,影響互信互動的關系,甚至引發紛爭,造成困擾。 如果病人覺得罹患惡疾是不可告人的隱私,請不要詢問病人得了什麼病,尤其婦女病或花柳病,除非他主動願意說。當病人訴說病情時,應心懷悲愍,深表同情,適時表達願意分擔痛苦的心意。也不可隨意詢問病人的資產或遺產分配,尤不可藉機勸募化緣,這可能會帶給病人不當聯想,懷疑你探病的動機。 關懷病人,不宜談論刺激病人心情之人、事、物。若同房尚有其他病人,講話聲音應適量,以免妨礙他人。與病人交談,並無規則可循,可以聊些令他歡喜振奮的事情。如果他熱衷美國職籃,或許一句:“湖人隊已經連五勝了,你知道嗎?”就能使他心花怒放。假如他興趣日本職棒,也許一句:“巨人隊跟西武隊總冠軍賽,拚得你死我活,你想知道嗎?”就能使他雀躍不已。盡量幫助病人回憶過去溫馨美好的事物,譬如:旅游見聞、結婚生子、行善助人……等。也可以多談些輕松有趣的事情,譬如:童年趣聞、求學糗事、軍中花絮……等。這些話題,也許可以使他暫忘眼前身心的痛苦。總之,談他感興趣願意聽的話。若是對方能夠接受,毫無避諱,談談死亡也未嘗不可,要視個人情況而定。有時,只要用心傾聽他想說的話,就已經足夠了。 五、贊賞美德,肯定善行 當你關懷臨終病人時,要強調他曾做過的好事,使他覺得生命是歡樂的、有意義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與善舉,而非失敗與惡行。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或多或少值得贊賞的地方,盡量挖掘他的長處,如實的贊歎他,使他發揮生命的潛力,肯定自我。 信願曾經南下高雄長庚醫院,關懷一位二十幾歲就罹患胃癌的女眾,她是位虔誠的佛弟子。當我進到病房探望她時,只見她身上插了許多導管,氣息微弱,不能言語。我為了強調她的善行,拿起一張她以前出資善款印經的收據,告訴她:“李居士,你是位難得的念佛人,如世尊在《觀經》所說的人中芬陀利花。雖然你年紀輕輕,即罹患癌症,你也深知自己即將不久人世,難免心中充滿無奈,但你此生並不遺憾,因為你得遇淨土法門,平時不但認真念佛,而且勇於布施,這張是你多年前贊助印經的收據,你的善心將使很多人有緣得遇佛法,學佛修行,獲得解脫。因此,你的生命是非凡的,你的功德是無量的,你的人生是永恆的,師父真心贊歎你,阿彌陀佛一定救度你。”我話一結束,只見她兩眼盯著收據直視,熱淚盈眶,感動不已。 一句良言的勸勉,往往使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對生命燃起無限的希望;一番嘉言的開導,往往使一個害怕死亡的人,對生死充滿超脫的勇氣。勸勉與開導,無非是幫助臨終者,認清死亡乃人生之必然性。唯有了解生命的因果事實,方能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也唯有了解生死解脫之道,令人生無所畏懼無所掛礙,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六、勿私推薦,秘方食品 經常到醫院作臨終關懷的人,可以發現西醫病房,常有病患瞞著醫生,私自服用中藥或偏方;或者親友將自己服用的藥物,未經醫生允許,信手隨意拿給病人服用。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情各異,相同藥劑,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不見得會有同樣的效果,也許會有不同的副作用。有些偏方,對少數人有效,但對大部分人無效,並非每個病人都適合服用。除非你願意承擔後果,並對病人及家屬負責,否則請勿介紹任何藥品或偏方給病人。也不可隨意推薦營養食品、健康食品與生機食品,病人之病況,也許有某種飲食的禁忌,或營養師的專業調理。在不了解病情及療法的情況下,隨意推薦病人服用,可能愈幫愈忙,甚至贻誤病人,造成遺憾。 除非經醫生許可,否則也不宜介紹民俗治療師為病人治療,更不可親自為病人刮痧、拔罐、推拿、針灸、指壓、放血、腳底按摩,又不可推薦任何醫療或復健器材給病人。總之,只作關懷工作,不能妄自參與任何醫療行為,或讓病人及家屬誤會趁機招攬生意。 七、勿為人師,擅自教授 不可以自我的觀點告訴病人要如何做:“你應該要急救,你應該要針灸,你應該要兼吃中藥,你應該要化療,你應該要復健,你應該要轉院,你應該要去看某某醫生……。”應以病人的立場關懷他,了解他有什麼樣的想法與做法,例如:“你打算臨終急救嗎?你認為針灸對你可行嗎?你想過作民俗療法嗎?你覺得兼吃中藥對你有幫助嗎?你是否考慮作復健?你想不想到戶外走一走?要不要我把病床頭部調高?有沒有想過對孩子交代什麼事?對於療程你有什麼看法?院方的照顧你滿意嗎?伙食吃得慣嗎?……。” 我們都不是病人,很難體會病人身體、心理、靈性的痛楚,即使我們是病人,也與他不同疾病,具不同的痛苦。所以切勿以教導者自居,我們都只是學生,學習如何面對疾病死亡,如何認知生命意義;病人才是我們的老師,他活生生的教導我們,人世就是無常,生命充滿苦難。病人如果有醫療、家庭、靈性等問題,可以鼓勵他與醫師、社工師及宗教師等專業人員商討溝通,我們不具專業技能,不可越俎代庖。 八、勸勉家屬,常伴病患 臨終病人的情緒,很容易起伏不定,尤其當身體遭受疼痛侵襲時,或家屬無人探望時,所以鼓勵他的家屬悉心照料、陪伴左右是很重要的。有時家屬靜靜的陪伴在身旁,就是最好的安慰。陪伴臨終病人必須要能承受沉重、悲傷、緊繃的氣氛,這個角色由病人家屬擔任最適合。不論臥床或散步,不管交談或靜默,陪伴在他身邊,會帶給他內心的安定感,不能只是花錢請“看護”照顧病人,家屬反而像是訪客,如此就缺少親情與家庭溫暖。臨終病人最需要的是親人的愛,親情的滋潤是一股無形安定力量,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從許多實例可以發現,臨終病人往往因為某位子女遠在國外,不能即時返回探望,因此牽腸掛肚,茍延殘喘,或死不瞑目;等到親人探視後,才安然地辭世。 把親人帶回家,陪他走過死亡關卡,勝過交給陌生人照顧;在病床前陪他到斷氣,勝過在病房外等他離世。陪伴著他,讓他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親人都會在他身旁;並且說出該說的話,完成未了的心願;與他同在,緊握他的雙手,直到那道生死關口。 九、真誠關懷,適時幽默 真誠的關懷就是不斷地對病人表達明確、積極、溫馨的照料,例如:協助量血壓、做胃鏡、打點滴、照X光;幫忙洗頭擦背、沐浴換衣、入廁淨手、用餐睡覺;陪伴冥想、禱告、忏悔、靜坐、讀經、念佛、持咒等,持續到他的生命最後時刻,甚至死後,使他得到永恆的生命。生命的光輝,就是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圓滿落幕與歸宿。誠摯的關懷容易讓人接受與認同,尤其臨終關懷,更能讓人感到必需和受用。 臨終病人常因身心交煎,而感到拘謹和不安,因此,探視時應盡量保持輕松自然,過於嚴肅,容易引發他的緊張。交談時語氣宜平和、神情宜悅色,距離宜接近,不要讓他覺得你在嫌他。關懷是需要取得信任的,讓他接受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心誠意。客套的話語,容易令他察覺你的應付心態。適時的幽默,能帶來歡樂氣氛,解除他的心防。幽默具有驚人的力量,可以緩和緊張拘束;幽默可以協助病人建立自尊,尤其病人沮喪、懊惱時,以輕松式的口吻鼓勵最有效果。 十、善巧應用,肢體語言 病重垂危的人,總是會期待被人關懷,只要握著他的手,輕拍他的肩,輕輕替他按摩,整理衣褲,甚至倒茶遞水,扶持如廁,翻身擺位,互相擁抱,就可以帶給他無比的安慰和舒適。點頭示意,眼神關愛,略帶微笑,也可以令他感到被肯定、被接納。善用肢體語言,真情表達你對他的愛心。但對方如果是異性,必需分寸拿捏得宜,避免表錯情,徒增困擾,尤其年紀相近者。 但也不要讓病人養成依賴性,病人即使臥病在床,行動不便,也不要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好像廢人。應該讓他盡量持續日常生活,以發揮生命功能,創造生命意義。當然如果他真的自己無法行動,或者主動要求幫忙,就要適時協助,不要過度勉強他。 十一、委婉措辭,避用死字 “死亡”是存活的對照詞,中國人向來避談忌用,因為它象征著恐懼與黑暗,意味著生命的終止。因此,關懷臨終病人時,措辭必須委婉,盡量少用“死亡”一語表達,以免太過直接,令對方不悅,產生反感,進而拒絕你的關心。不同信仰的人,應用不同的說詞,使其感受親切易懂,以下可供參考: 一般人:可用“過世”、“辭世”、“去世”、“長眠”、“回老家”、“身故”、“作古”、“大限到了”、“時日無多”、“離開人世”、“在黃泉下”、“永遠安息”、“日薄西山”、“歸於塵土”、“時候到了”等說詞。 佛教徒:可用“往生”、“涅槃”、“圓寂”、“離苦”、“捨報”、“西歸”、“超凡入聖”、“登上彼岸”、“功圓果滿”、“上生佛國”等說詞。 神道教徒:可用“登天”、“仙逝”、“仙游”、“出竅”、“駕返瑤池”等說詞。 基督教徒:可用“蒙主眷顧”、“見造物主”、“在天父的臂彎”、“在天堂的岸邊”、“天使將他帶走”、“蒙主寵召”等說詞。 熟知以上的關懷要領技巧後,臨床面對病患,善加活用,必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探視病患可隨手攜帶奶品、水果、鮮花或禮物表達心意,增進情誼,惟必需事先了解病人是否需要、可否飲食?病人若是佛教徒,則可攜帶佛教文物、書刊、佛像、念珠、念佛機、大悲咒水等贈送結緣。關懷者如果自己生病,具傳染性,則請勿關懷病人,以免傳染給他,反而加重病情。反之,病人具有傳染性,關懷者也要小心謹慎,保護自己。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