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和睦相處也是菩提心
現在我們很多人學佛都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也就是發了利益一切眾生心的人,很多人的家庭卻不能和睦相處,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經常吵架,搞的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學習佛法,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沒有重視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們根本沒有注意菩提心而導致的結果。 在大乘佛教修持過程中,自我們初發菩提心到最終圓滿佛果,在這這個中間諸佛菩薩當然是我們至關重要的所依助緣,這點我們很多人都會知道。但是,很多人卻不清楚,除了諸佛菩薩外,三界芸芸眾生對修行菩提的作用有何等重要。從修行所依助緣的角度而言,眾生與佛作用是相等的,每個修行人都必須平等去尊敬。而許多人不明白這點,只知道尊重佛陀,卻不尊重眾生,這是非理的觀念與行為。 如果沒有佛陀引導我們,我們就如同迷途於曠野的盲人,根本不可能從三界輪回中得到解脫,但如果不依靠眾生,那我們菩提樹之根就沒有了。如《華嚴經》中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不依眾生,誰也無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覺。龍樹菩薩也說過:“眾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於眾敬如師。”眾生是趨入菩提之根本助因,如果想得到佛果,即應當把一切眾生與自己的上師一樣恭敬承侍。 那麼眾生有很多,家庭就是眾生而組成的,我們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在外面大家一致是一個不錯的修行人,喜歡幫助別人,並且菩提心很好等等。但是就是和家庭搞不團結,經常對自己家人有很大的脾氣,搞的人見人煩,我自己認為這種修行人就是有問題,因為把家庭和自己最近的親人都沒有辦法融合,那麼說明我們就不是真正的產生菩提心,因為一個家庭不可能都是修行人,如果自己是修行人,那麼就應該承受家庭給我們帶來任何的不利因素,比如說:夫妻吵架,吵架的起因不可能是因為單方面產生的,肯定是兩個人都有問題才會吵架,因為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 那麼如果有一個人是發了菩提心的,那麼這個問題,就很簡單的處理,這個發菩提心的一方,就應該知道自己的丈夫〈妻子〉也是眾生,他因為我而不快樂,想要發洩,那麼我就不應該令他繼續生煩惱,應該寬容他的無理也好,取鬧也罷,漸漸的他也會感覺到你的好。你自己本身也會慢慢的開始對一切周圍的人開始產生同樣的心理,那麼這個菩提心越來越接近於真實。相反他說你一句你還他十句,那麼從因果的角度來說,那就是惡性循環,有此因必有此果,你們的家庭也就越來越多的爭吵和謾罵。 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實踐在很多事情的方面,因為誰也不願意和一個自私的人或者嗔心強烈的人在一起,如果我們連對自己的家人也不能以菩提心相待,可想而知你對其它眾生的菩提心是如何的,因為家人是我們無始以來極其貪戀的一個因素,我們對他們都無法產生菩提心的態度,怎麼可能對一些毫不相干的眾生產生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覺得一個家庭的和睦也標志著修菩提心的人是否與菩提心相應,如果相應的話,那麼這個人的家庭不會產生那麼多分歧的。 許多接觸過密宗上師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長時間的不願意離開上師,就是因為上師菩提心的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我們和上師呆在一起,上師絕對不會害我們,只想著用善巧方便利益我們。所以我們喜歡和上師在一起。而如果我們和一個傷害我們性名的人在一起,我們不管是誰都恨不得趕快離開他。所以,一個擁有菩提心的人,不管走到那裡,都會受到別人的愛戴,他和公司的人也會處理好,和老板也會和睦,和朋友也不會爭吵,家人也喜而樂見,周圍領居也經常贊歎。反之就是另外一個局面。 有些人不明白這些道理,他們對佛像、佛塔等非常尊敬,每次見到都要五體投地的頂禮供養,但看到令自己不開心的人,馬上就生厭煩心,甚至要生嗔恨去譏謗傷害。這種做法與所求的菩提完全背道而馳,也不是佛弟子應有的行徑。修學佛法的目的,無非是解脫成就,如果捨棄了修行道中與佛無異的眾生功德源,那就會如同只有一個輪子的大車,無論如何也不能在菩提大道上前進。作為佛弟子,恭敬利益有情是基本的行為規范,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尊重佛陀而不尊重眾生,那麼他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敬佛不敬眾”,也決不是內教的教法與行為。 那麼敬眾而不敬自己家庭成員,那前面的行為是根本無法保證完成。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是能依與所依的關系,如果我們不能把家庭搞和睦,那麼說明佛法還沒有融入世間。沒有融入世間,菩提心就沒有建立。家庭如果搞不好,修學佛法是難上難,家庭搞好了,就說明自己在修學的道路上少了一些違緣。很多成佛的經典都有眷屬圓滿的講解,並且眷屬也是成佛很大的助緣,藏族有很多出家人都是由家人來供養完全道業,故我們一定要處理好家庭融入菩提。因為本人只是思維而發此貼,相信生活中有很多實際體會的同修,望能講自己的體會貢獻我等。
:幸福人生 :婚姻家庭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