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第21集)


 2014/12/17    熱度:2764    下載DOC文檔    

  再說兩句閒話,這個禮拜天在廣濟寺它的念佛七道場,現在兩個念佛七道場,第一個是在廣濟寺,我禮拜天去講。這是打破記錄,在大殿上,後來的人就沒有地方,坐不下去了,就都站著聽。而且裡頭多數是年輕人,就像大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就這樣的歲數,男的、女的很多很多。他們十七以後廣化寺接著辦念佛七,我下禮拜二到那邊去講。所以這些現象,就是一些青年很特殊,青年傾向於佛法。我們不能夠老記著過去的那些印象,要重視這些新生的現象。新生的才代表未來,過去的就是將要成為過去,過去老的印象就不復存在,就是歷史了,這新的現象,國內、國外都值得重視。為什麼能這麼多人來念經,這麼多人來參加?國內這個現象,出了這麼多年輕人。過去都是老太婆,也是很可敬佩,身體也不行,勉強還來參加,就感覺後起無人,現在看見就全不一樣了。很多人比諸位還年輕,就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男的、女的青年,這是一個現象。

  就是說世尊、諸佛的願力,是不可思議的。善導大師的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兩句話誰都懂,真要明白這兩句的意思,就是很稀有。如來出世,為什麼他唯獨就是要說阿彌陀佛這個大願之海,也就是要說淨土法門,往生淨土這樣的大法?唯一要說的就是這件事,所以佛才在世間示現,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意思,但它深入一步的這個道理在哪裡?不好懂。要懂得這個,這個人就會變,就不為現在所流行的這些學說所動搖。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就是為說這件事,我們要學,我們要修,應當如何你就知道了。不肯這麼去學,不肯這麼為的話,就是對於這兩句話還沒理解。讀了書之後就要有變化,所以古人說,讀了四書還跟沒讀之前一樣是不會讀書,讀了之後你要跟以前有不同,這才是會讀書。不是說你拿個筆寫篇論文,考上個舉人、進士,中狀元,所以說狀元都是沒學問的。

  我們現在正在說彌陀本願之海,這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殊勝。今天我們到了第四十願(一共是四十八,剩八條願了),這一段裡頭包括兩個願,第四十是「無量色樹願」。這幾願都是說極樂的莊嚴。無量色樹願就是前幾句,「國中無量色樹」,種種顏色的樹無量之多,高度或者是一百一千、幾百幾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說是四十裡,有的說是六十裡,有的說是八十裡。這是個距離單位,但是它不是很嚴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軍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折合華裡就有三種說法,我們就取最小的來說,四十裡,這總不會錯,不會誇張。這個樹高多大?要乘百倍、乘千倍,四十裡的一百倍,四十裡的一千倍,所以就是說偉大。樹這麼大,人就不能像螞蟻那樣,跟樹得相稱。

  底下,「道場樹」,道場樹就是菩提樹,這個名稱有時候有點亂,但是這個道場樹就是指的菩提樹。在印度正覺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裡地,有一個畢缽羅林樹的林子,佛就在這個樹底下成的佛,所以這個樹就叫做菩提樹。就是印度,現在這個樹還在,我還看過這個照片、圖片,很多人在這來禮拜、修行,樹還在。《維摩诘經》裡頭肇公的注解(肇公是大德,古代的大德),他說「佛於樹下成道」,在樹底下成道、成佛,所以樹就叫做覺悟,叫做覺悟的樹,道場樹,就菩提樹。此樹的光,它放光,但是這個光,不是肉眼所能見的,大家要知道。總之肉眼很可憐。我們肉體所能夠看的、所能夠聽的就是物質世界的東西,都是很窄很窄的一段,七個顏色之內的光你能見,紅、紫這兩頭之外的你就看不見;聲音也是,停在一秒鐘多少周波,從幾百到幾千到一萬,太高的超聲波也聽不見,太低的也聽不見。樹放的光沒有地方它照不到,所以這個樹很殊勝。香也薰遍一切處,「形色微妙」,這個形色非常,妙到你不可以言說,不可言說就是微妙,妙已經是好到極點,它是微妙、極妙,「隨所好而見」。所以這個地方大家就要知道,咱們地球上的樹都是如此,這樣的光明它是隨著你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歡什麼它就現出什麼,我們眾生的心就是這個心,這個樹所現出的就是這個樹的樣子,因此這個光和香你就領略不到。「樹出法音」,不但有光、有香,而且是在說法,極樂世界的樹說法,這個菩提樹都在說法。「隨所好而聞」,就跟極樂世界說的一樣,你是喜歡聽什麼就聽到什麼。不是像咱們這,一個高音喇叭它那放,我的一個鄰居他那放喇叭,我另外一個鄰居他就抗議,說你是噪音。他說我們是放的音樂。我不想聽,你給我來的音聲就都是噪音。但是極樂世界就不如此,菩提樹也不是如此,你喜歡才聽得到,你不喜歡就沒有,「此如來報應樹」,如來的果報感應所成之樹。「眾生遇者,自然悟道」,你如果能夠遇到這個樹,你就可以悟道。這個樹之功德。

  曾經你們這頭一班的一個學員問我,能不能找到一本釋迦牟尼佛的傳最真實的,代表一切?因為有好多說法不一樣。我跟他說不可能,這就是我不可能的理由。隨著你的水平,你所看的事實是不一樣的,你哪裡能像其他的學問一樣,根據考據、證據,這樣來研究佛學?那你一萬年也是門外漢。那不可能,各個所見不一樣。密勒日巴死了,西藏密宗的大德,後來一位師兄弟來了,人家告訴他師父死了。他說胡說,師父一直跟我在一塊。你說那個寫傳怎麼依證,你說哪個對、哪個不對?那看見師父死了,把師父火化了,這個說得對,某年某月;多少年後,他一直跟師父在一塊,它是事實,他寫出來,你說他錯。你要找一本最正確的就不可能。豈但釋迦牟尼佛的傳寫不出來,密勒日巴的傳你也寫不出來,蓮花生大師的傳,我看郭老他也感覺困難,兩本傳寫的不一樣,我們用思惟去推測,推測不到。所以大家都不要限於唯常識論。現在很多所謂學者,他實在是在唯常識論這麼一個狹隘的圈子裡頭,常識裡頭能說得通的他就能相信,一超乎常識他就覺得這個不對。最典型的,唯常識論,而不知道這個非常幼稚,違反科學。三度空間的人,你只能理解三度空間的現象,超過三度空間你想都沒法想,這是科學。鬼什麼不是三度空間所能限制的,所以那牆他不在乎,從地裡就鑽出來。所以根據三度空間,你能理解什麼東西?

  這個地方說到道場樹,說到這些話也可以解釋底下那一句,不然底下那一句不好解釋。「高四百萬裡」,這高極了,你看四百萬裡。在極樂世界的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我們上面說了,這個樹能遇見,但不是都能見,隨你的水平。極樂世界的菩薩,雖然他善根水平還很低,因為往生的時候很多還是凡夫。極樂世界之殊勝就是凡夫的水平能往生,你要是超凡入聖,已經是聖,已經是菩薩,這些世界你都可以去,很自由。但是也要投到彌陀大願之海來教化眾生、影響眾生,這是一個度生最妙的法門,以慈悲故而需要如此。往生的凡夫也能去,就是極樂世界最大的特點。「善根劣者」怎麼樣?菩薩中善根劣者也能了知,也能清清楚楚看到這菩提樹,而欲看見其他佛的淨國的一切莊嚴,都在寶樹裡頭可以看見。這個樹多麼殊勝。

  這個也說出《華嚴》的境界,極樂世界一棵樹是個小、是個狹隘的東西,而十方佛國是個廣大的、是個眾多的東西,眾多的、廣大的可以在狹小的一個東西中全都顯現出來,這小能容大、一中含多。《華嚴》的道理處處在咱們《無量壽經》中反映出來。所以有人說淨土宗淺,圓教是最深的,《華嚴》稱為十玄門,這十玄都在《無量壽經》裡頭。這也是,這個菩提樹你就不能見,有人能,有人不能見;淨土法門各個了解不一樣,有的人就不信,有的就輕視。何以故?本人的水平故,就可以這麼說。不要去問別的,你這個水平是什麼水平,就看你信的多少、你理解多少,不能相信,不能理解,就是你水平大有問題。這句話我看抵得講一百堂課,照照鏡子就知道。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玄奘大師再加上個極字,是極難信法。為什麼這麼難信?它深,它不可思議,它超情離見,遠遠超過唯常識論的那些常識,在那個基礎你怎麼能夠信,怎麼能夠接受?只喜歡繁瑣哲學,什麼是繁瑣的就以為這個高深。

  這就到第四十一願,「樹現佛剎」。所以它這個句子包括兩個願,前頭是「無量色樹願」。欲見諸佛淨國莊嚴都在寶樹中看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在極樂世界,你要想看釋迦牟尼佛的世界,你要想看看自己在生前的這些人,你在寶樹就看見了。所以我說往生不是一個人的死亡,而是生命的開始,不是一個生離死別,而是一個大團圓的開始,是把一個最悲的悲劇,變為一個最殊勝的喜劇,是不是這樣?不然人一死之後,下輩子你吃我、我吃你都不知道,不要說還認識,就分別了,永遠分別了,就死了沉淪六道,不知怎麼樣。生到淨佛國土,當你思念親人的話,就跟鏡子看見自己影子一樣,看見自己所要看的人。看見有什麼好處?可以加持他,有你的力量,還可以請諸佛的力量來加持,使得這個沒有死的人,他們也發心,也要往生,將來最後都在極樂世界,這個大團圓的喜劇,就是這樣殊勝。所以佛法我們稱為大安樂法門。這是第四十一。

  四十二,剛才說樹中能夠現出十方佛剎,豈但是樹,徹照十方,極樂世界是徹照十方。「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廣博就是寬廣無邊,廣大,廣沒有邊,嚴淨就是莊嚴清淨,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光就是光明,瑩是晶瑩,這個東西很晶瑩,光瑩跟鏡子那樣徹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的一切世界,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都可以照到。「眾生睹者,生希有心」,一切眾生,指極樂世界的眾生與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如果看到極樂世界這種徹照十方國土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之相,都會生起最殊勝、最難得的菩提心。這個就是極樂世界如是不可思議,你在極樂世界十方的佛國你都是了若指掌。這個心的稀有,什麼叫稀有?咱們水中生蓮就不算稀有,火裡生蓮才算稀有,生稀有心就是說他這個心在火中生蓮那麼難得。這就是所居佛剎,徹照十方,稀有就是知道佛之功德、佛土之殊勝,生起了稀有的恭敬清潔之心。

  四十三願,這個樹不可思議的功德,國土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而這個國它香。所以有的人常常就感覺心裡一清淨,突然間就聞到一點妙香,這個香不像世間所有的香。這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正是這樣放香。「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就徹上徹下,所有「宮殿樓觀」,這些建築,「池流」,泉池交流,八功德水、七寶池,一些泉流、噴泉等等的。極樂世界的水可以自然的不需要人工的從下往上流,它平等,就在這個樓上循環,水就這麼流,比咱們現在這些大飯店裡頭、外國制造這些人工的噴泉,究竟是一些人工的,不很自然,它這水自然就是上下這麼交流;「華樹」,種種的樹都是七寶所成。「國土所有一切萬物」,國土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任何的東西,「皆以無量寶香合成」,無量的寶之香把它合成。一個樹葉、一個花瓣、一塊石頭、一滴泉水,無一不是無量寶香合成的,這個香就香。這個香怎麼樣?「普熏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聞到。一切眾生只要聞到,他就自然清淨,都修佛之行。所以這個裡頭就是一方面是功德,一方面又顯出華嚴的境界,無量寶香能夠入到隨便一個小東西裡頭,多就進到一裡頭;香是一個香,一個香能遍薰十方世界,這個一就遍到多裡頭,多入一、一入多,都是不可思議,這極顯極樂世界。

  再有,都是以這個香來做功德。香的功德在我這個《大經解》裡頭引了一大段,講到天上的香種種的功德,這個還是凡香。極樂佛土的香,就如《維摩诘經》裡頭所說的,香積如來派眾香菩薩來見維摩诘,維摩诘就問,說你那香積如來怎麼說法?來這些菩薩就說:「我土如來,無文字說」。香積如來他不是拿文字來說,只是以種種的香,國土中有種種的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來生到這個國土有很多天人,也就是國土的人,令這個國土的人得入律行,能夠合乎戒律,三聚戒、根本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就自然得入律行。菩薩怎麼樣?各個就坐在香樹底下,就聞這個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就是以香味作佛事。所以極樂的香也是如此,眾生聞者都得到無量的好處。極樂世界它是總結了一切佛土的殊勝,他到世間自在王如來那,二十一俱胝多少多少的佛他都知道、了解,他把這一切好的都攝集起來,所以香積如來國土它那個香的功德,極樂世界也都攝進去了。

  底下,就是最後這幾個願都是指他方的,極樂世界以外他方的菩薩。以前所講的,都是他方的一般的凡夫。他方的菩薩怎麼樣?第四十四就是「普等三昧願」。聽到佛的名號以後,「聞彌陀名」,這個聞字就是裡頭有信受、思惟、如說修行,所以我們講到這個聞字不等於一經於耳。只要一聞彌陀的名號,「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就跟上的意思,跟著就得,也就是及時得到,逮得就是及時得到,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得這三個三昧。清淨是什麼?所住的三昧沒有染、沒有著。現在有很多人,入了定就貪著定中的清淨的這個情況就是有染有著,但這染著不是電視裡頭那一套東西,而是你這個定中的清淨安樂,你對於這個清淨安樂很有點喜歡。所以念佛四大秘訣就有一條,莫貪淨境。有人得了一點淨境就喜歡,這個裡頭有時候就走上錯路了,要不染不著。所以菩薩都怕三禅,因為三禅之安樂是不可說,到了三禅他就過不去了,他就喜歡這個,太舒服了。稍微用了一點功的人都知道,世間這些樂不算什麼。世間的樂我什麼玩意都享受過,要跟法樂比是沒有法比。所以清淨三昧是無染無著。

  解脫三昧就沒有一切拴住你的東西了。咱們是纏縛,被這一切世間煩惱把你捆住了,一個事情不稱心就不高興,罵你一句就要生氣,你就是被動得很。為什麼?你捆住了,它一揪你,你就跟著跑。解脫者,這拴不住我了。所以什麼叫善知識?善知識只是給人解粘去縛,你哪個地方粘住了,我把你撥弄撥弄開不要粘住,哪個地方捆住了給你解一解。所以禅門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所以要去練什麼功、求什麼法,師父那還保密,磕多少頭、獻多少黃金,我才告訴你一點點,這都不是佛的正道。第二個是解脫。

  第三個是普等。普等,普者就是普遍,等者就是平等。不要小看這四個字,普遍平等,你普遍都能平等這是什麼境界?所有的東西,普遍的一切東西都能平等,那就到了不二法門,《維摩诘經》裡頭就是叫「入不二法門」。你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惡是二,佛和魔是二,種種種種的;世間的二更多,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是一,沒有差別才叫平等,就不二。普遍的都沒有差別就普等,普等三昧這是很深的三昧。

  「諸深總持」,總持我們講過,總持就是陀羅尼。「住三摩地」,就是正定、正受。現在許多練功什麼什麼,許多它不是正定,由於邪定就觸發了邪通,最後走入邪道,最後是墮落。所以欲升反降,愈練愈壞,可憐憫者,他不知道。所以說無知是很可憐的事情,動機並不是壞,但是你無知,無知就走上錯路。「至於成佛」。這三個三昧,日本的《會疏》它說,「以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因為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也就具有一切三昧的名號。我有了這個功德,它的名字叫什麼我已經有了,我有這個念珠,它就有了這個名號,因此這都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也就是這話沒有錯,因為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華嚴經》。所以是最後他方世界一切菩薩,只要一聽到佛的名號,他們馬上就得到這些三昧,這些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三昧中之王,具足一切三昧的功德。這是「普等三昧願」。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他在定中常供諸佛,常供諸佛還仍在定中,這個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所以極樂世界常寂光土,你要破了無明就分證常寂光。常寂光的意思就是,寂是寂然不動,不動可是它老放光,它遍照。常寂光是寂而恆照,在寂然不動之中常常是無間歇的有照用;照而常寂,雖然在起照用,還是寂然無所動。我們要不就是不動,沉潭死水,一動什麼都動了,這就是你到不了這個境界。這個就是說是甚深的境界,常寂光裡正是表明這個意思。常寂光,放光而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就是定中常供諸佛而不失定意,都是一味的。

  底下稍微說一點,就是這一願裡頭,四十六願,「他方世界諸菩薩眾」,指明是菩薩,「聞我名者,證離生法」,離生就是離開生死。不管你是大乘、小乘,這個行人,你能見道,見了這個道的本體,因為見到了理體,就斷了見惑、思惑,斷了見思惑就離開三界的生死,這個稱為離生。阿羅漢也能做到這一步。證離生法,他方菩薩在斷惑的水平上,就斷見惑、思惑。所以三惑,見思惑是第一步,斷了這個就是阿羅漢,就沒有生死了;再有塵沙惑,要度眾生你要知道塵沙的迷惑,不知道怎麼度,無量的眾生,無量的病,你如何去對治,你要破惑,破塵沙惑。所以有的人勸人不行,誰去一說能把他說動了,他就能對機說法;但有對於這個人行,對於那個人又不行了,塵沙,像塵沙那麼多的迷惑,你要破了這個惑才能度眾生。再有無明惑,就是三惑,一聞名就離生死,不但離生死,「獲陀羅尼」。陀羅尼講過了,陀羅尼有四個意義:一個是法陀羅尼,對於一切教法不忘;一個是義陀羅尼,對於一切法的道理總持不忘;第三是咒陀羅尼,第四是忍陀羅尼。忍陀羅尼很重要,什麼叫忍陀羅尼?對於法的實相安住,也就是安住於實相裡頭,這叫忍陀羅尼。安住於實相的境界就是安住於法身的境界,在禅宗稱為破重關,要破末後關,那見解跟佛是一樣,素法身,這都是地上的菩薩。所以這些十方菩薩聞到佛的名佛,就安住於諸法實相,這是「獲陀羅尼願」,很殊勝。

  底下是「聞名得忍」。得了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住於平等,「修菩薩行,具足德本」。這個我們就不用解釋了,這個我們解釋過很多次。「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應時獲得就是當下就獲得,獲得一二三忍,一忍、二忍、三忍,也就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這是第四十七願,聞名就得忍。剛才已經提到一點忍了,那是指的陀羅尼第四,是忍字,是安住於實相。這個地方又更清楚的點出一忍、二忍、三忍。對於這三個忍,《大乘義章》等等的書,《仁王經》的注解,有不同的說法。總之根據經文的意思,根據各種的說法,我們可以肯定這些法忍,在《魏譯》裡頭就稱為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這些法忍,這三個忍之中肯定包括了無生法忍。為什麼可以說證了三忍,我們就說它是一定有無生法忍?因為證無生法忍是非常高的境界。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很普通,悟無生是什麼境界!所以我們要證明,一、二、三忍裡頭有無生法忍,這個不能隨便說,我們就要有依據。離經一字,便同魔說,所以要小心。我們本來是弘揚佛法、贊歎佛法,但是你把它說錯了,就成了謗佛、謗法,謗佛、謗法的罪是大於五逆十惡,大於殺父、殺母。有的人喜歡胡說胡寫,不知道這嚴重性。

  《魏譯》說,我得了佛之後,聞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你看看,這《魏譯》不是證明嗎?聞了名之後都要得到菩薩的無生法忍,無生法忍這個文字也點清楚了,所以我們說這三個忍之中包括了無生法忍。這是一個證據,這是《魏譯》。《宋譯》文中,「聞我名者,應時(就是當下)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所以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這又是證據,這個大家不要疑。無生法忍就是真實的智慧安住於無生無滅的實相理體而不動,你看看這句話的意思,這是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首先是信受。現在有的很深的道理,有的教派就不能信受,有的對於禅宗、對於密宗的大圓滿大手印不能信受,他只能信受一些唯識、中論、三論這些。首先是信受,「通達」,而且「無礙」,沒有什麼不通的地方,沒有阻礙,「不退」,這很要緊,你只有增長沒有退,這個情況叫做無生法忍。底下我們就不多引了,還有許多講無生法忍的,我們寫在書上,不重復了,大家自己看一看。根據龍樹所說,龍樹也是根據《仁王經》跟別的經典說的,無生法忍在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的地位,一般說是八地菩薩真正得無生法忍。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你一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你就是八地菩薩。所以至圓至頓,為什麼這麼多人不相信?他信受不了!這個道理就是如此。諸位今天也許信了,將來能不能不退,不一定。這是一個極難信法,要知道。

  最後一願,第四十八,「現證不退」。「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他方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就證不退轉。所以我們是往生極樂世界證不退轉,這個就是他方的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就不退轉。不退轉的意思是什麼?就你所修的功德善根愈來愈增長、愈來愈進步,你不會像扭秧歌似的,前進幾步就要後退一退,甚至於向後轉走,那就不行,這個就是只有進步沒有退步叫做不退,叫做阿鞞跋致。「蓋以菩薩行願,難發易退」。所以十信位的菩薩稱為什麼?稱為輕毛菩薩,就像一個風中的柳絮,風中一片鳥類的毛,隨著風上下不定,忽而上忽而下。今天是不錯,明天就不知道,自己的信心也不完全由你自己能把握,必須要到住位才穩。還有一個譬喻,「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魚生了很多子,你看那魚肚子裡頭多少子,魚生了很多子,生下來之後就被別的魚吃掉了,它被它自己的魚有時也吃掉,成魚的很少;庵羅花是一種花,花很多,成果的很少,這個就是因多果少;還有菩薩初發心,發心很多,但是成果的很少。所以,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經裡頭捨利弗說,他過去就是反覆,從一住進到五住,又退回到初住;從初住上來,上到六住,又退回到一住,這麼來來回回六十劫。你看光到了住位還不行,要到七住,在他方世界就如此。所以不退轉真是很難,你這樣的話,就這麼著忽上忽下、忽上忽下。

  這個不退轉,《寶雨經》裡說,這個很有意思,《寶雨經》說:「有世界名娑婆」,有一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這是跟他方在說法,有世界叫娑婆),「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若諸有情聞彼名」,一切各方的有情聞到了釋迦牟尼的名號,「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於菩提就不退轉,因為什麼?「由彼如來本願力故。」所以我們就說,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同樣都是發過這樣的願。阿彌陀佛不是說嗎?一聞他的名號,他方菩薩就馬上證不退轉。咱們這個國家的教主,他是跟別的國土的人說,你一聞彼這個名你就是不退轉。大家就知道說,咱們都聽見這個名字了,剛才說捨利弗怎麼又退,又不是這樣?大家要知道,聞名要能夠包括信受、深思惟、如說行,就是佛所教化你的,你要如說去行。所以密宗的戒不多,只有十四條,但是十四條你很難守,守住了一定成佛;你一違反佛之所說,你就是破戒,就入金剛地獄。所以大家知道密宗成佛容易,不知道密宗入金剛地獄很容易。你不要只想貪便宜,世界上哪有便宜給人貪!都想找便宜,世間都是商人的觀點,我找點便宜。佛法沒有便宜給你,都是真實的,沒有任何人埋沒、受委屈,沒有任何人能夠僥幸騙了釋迦牟尼佛,僥幸不就騙釋迦牟尼佛嗎?所以說讓你這個不真實的人成了佛,那不是十方佛都上了當嗎?沒有這個事,大家放心好了,絕不會埋沒,如來悉知悉見。我們都聞了釋迦牟尼佛的名,我們是怎麼樣?你如果真是如說修行,你決定不退轉。所以這兩土的佛都是如此。

  而且咱們現在又聞了阿彌陀佛的名,我們知道往生之後不退轉,我們也要知道,我們現在也已經不退轉了,這個道理大家要注意。我們小本的《阿彌陀經》,咱們這個經的小本就稱為《阿彌陀經》,這兩個是一本經,裡頭就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經大家天天念,但是對於這句話注意到的人不多,滑過去了。還有就是根器,對於這個地方他就沒有能夠觸動他的善根,這些地方他不大好懂。這個文字說得很清楚,已經發願的,已經往生了;現在發願的,咱們現在發願不就是今發願嗎?咱們今天在座的每一個人,今天要發願,或者已經發願了,或者現在剛發願,這是今發願;當發願是以後的,咱先不說。欲生阿彌陀佛國者,就是我要生阿彌陀佛國土。去干什麼?這一點要注意,假如為了去享樂,為了有個好的下一世,你去不了,這是昙鸾大師說的,你去不了。你是為了去度眾生,因為只有見佛之後我才能很快的、很有效的來度眾生,那就能去。然而你去了之後是不退轉,你在沒去之前,你現在怎麼樣?已經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話這樣說的,「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這樣這些人等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沒有要欺騙我們的必要,騙咱們干什麼?真想當國王嗎?國王他扔掉了,他也不想當教主,他去要飯,到外頭野地裡吃飯。到什麼地方去不但不是飛機,也不是汽車,是步行常常是,帶著大家一路討飯,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去。一個王子,捨棄了一切,這麼的清淨苦修,為什麼?就是為度我們,騙我們干什麼?這是《阿彌陀經》的話,釋迦牟尼佛說的,就是不容易信。所以這個法門是「唯說彌陀本願海」。我們應當如何,請大家善思念之。這樣就把四十八願,彌陀本願之海,我們等於研究了一遍。

  底下就是「必成正覺品」,說完願之後就拿偈子來頌。這是印度的一個慣例,說了長行之後就以一種偈頌的形式,有的是唱,就是等於用一個形式又再把內容總結一下,往往在這裡頭有一些是完全一致的,有些又有一些發展。「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我建立了超世的志願,必定要成無上道。這個地方我們刪掉一點,在書裡(古時候講)說超世志只指的某幾願,實際上四十八願不可分,這些我們不去討論它了。這個超世是到什麼程度,超過什麼,說法也不一樣,我們就不再敘述其他各家之說。我們就尊崇善導、昙鸾等等,就是說現在的法藏比丘已經是十地菩薩,所以超世之志那就肯定是要超過十地以前的種種。其實現在不僅僅超過,他這個誓願裡頭的內容不僅超過十地菩薩(那當然超世,也解為超過世間,超過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很低,這個就很高),而且超逾諸佛。咱們經中就已經說了,「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這不就超諸佛國了嗎?《後出偈經》裡頭說:「發願逾諸佛,誓二十四章。」發願逾就是超過,我發的願超逾了一切諸佛,誓二十四章,經中是這麼說的,也是超過佛。在經中成就文字裡頭說是「超逾十方一切世界」,超過十方的佛國。「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就說這個超,法藏比丘他的超世之志,也就是超世之願,實際也是包括超諸佛的願,是無量的清淨莊嚴,完全是顯的各個人的本心。

  極樂的種種莊嚴就是《往生論》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自心,極樂的種種依正莊嚴全是顯的我們自己的心。所以夏老師的《淨修捷要》,「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托是假藉、依靠,就靠這個依報,極樂世界的依報就是國土、香、菩提樹,這是依報,正報就是諸佛菩薩,托彼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顯什麼?顯我自己的本心。所以這一切莊嚴都是在座每一個人你自心所本具。所以心作心是、理事無礙,水鳥樹林都講妙法,聲音、顏色、香光都增長一切的道念,種種不可思議,事事無礙。這個就是超世之志的內容。尤其是凡夫都登補處,到了念不退;是破了無明的人才能達到,但是凡夫你必然要達到這一步,也就是時間問題,現在還沒達到將來要達到。時間是什麼?愛因斯坦已經說了,時間是人類的錯覺。妄想沒破你才有時間的問題,妄想要破,什麼叫時間?所以就是說凡夫也就證了念不退。這一句就是「我建超世志」,這個超世是不可思議的志、不可思議的誓願。所以善導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必至無上道」,道就是覺悟,必至無上道就是說都要成佛,到無上之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這個願要是不滿足,我就不成佛,這是願裡本有的。

  「復為大施主」,我還要做大的施主。這個施主就要包括財施、法施,既要有財施,也要有法施。因為眾生還是凡夫,物質雖然是人類的錯覺,但是做為人類他還是要這個物質,所以你還要有財施。光財施你救人沒有救徹底,救人需救徹,還得給他法,讓他自己明白。經裡頭說,「積功累德品」,法藏比丘「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拿六度來教化眾生,讓眾生安住於真正之道,這就是法施,把法給大家。又「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種種好東西來給大家,利樂有情,這就是財施。所以財法二施,就是大施主。「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眾生又缺財、又缺法,又窮又苦,法藏比丘願意救濟。

  「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生死黑暗,所以稱為長夜。而且無明遮蓋咱們的本心,也是黑暗,也是長夜。讓一切的眾生,群生就是眾生,在這個生死的長夜之中無憂無惱,要讓他們無憂無惱怎麼辦?就要讓他們出生善根,要使得眾生出生善根,出了善根這個善根要結果,要成就菩提的果實。這是慈悲之極的救度,這救人就救徹。你看一個人可憐,你給他一百塊錢,或者請他吃什麼好東西,明天、後天他又不行了,這個救人不救徹。救人救徹是怎麼樣?讓他成就種種善根,這個就是來成就菩提的果實。這個善,什麼是最殊勝的善根?什麼是最殊勝的果實?所以在這段的文字很緊。我就是用這個方法,我若成正覺,我的名號叫無量壽,就拿這個做為辦法。「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我成佛,我的名號就是無量壽,眾生聽見我這個名號,都來我的剎土。所以這四句就是四十八願的核心,也是全經的眼,也就是善導大師說「唯說」的那個中心。所以我說這是「十方如來度生之妙手,一切眾生出苦之寶筏」,四十八願就是這四句的展開。

  「阿彌陀佛聖號」,它有無量的意思,「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無量智慧、無量菩提,乃至無量之無量」。無量壽表示法身常住,佛也常住世,無量壽可以攝一切,「立名無量壽」,這一切的無量無量都在裡頭。怎麼來呢?要稱名,要念阿彌陀佛,要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六朝出來的石經,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少了二十一個字,過去的古德都主張恢復這二十一個字。「以稱名故」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你念佛就多善根,出生諸善根,要念佛。你要有這個名號,阿彌陀的名號,大家才念阿彌陀,這樣得生淨土。「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大家就念這個名號,念了這個名號就來到極樂國土。到了極樂國土種種都是增上,沒有退緣,壽命無量,決定成佛。所以稱為大願之王就在此地。

  這些眾生都來到我剎,都是怎麼樣?都跟佛一樣的金色之身。願文不是說嗎?都是金色之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來了之後都是這樣,妙相都圓滿。「亦以大悲心」,亦以是怎麼樣?也用。也字是什麼意思?就來到極樂國土不是享樂,也跟阿彌陀佛一樣,也是以這個大悲之心來利益眾生。所以二乘種不生,你只是求自覺,自己安樂、自己享受、自私自利、個人打算,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要「利益諸群品」,來往生之人他們也是,不但光明、大丈夫相,也都有跟佛一樣的大悲心,要來利益諸群品,種種種類的眾生。要利益、要覺他怎麼辦?我們大家不念《無量壽經》不要緊,將來大家這一段可以常常念念,這一段非常緊湊。你要覺他,要去度眾生,你不能不自覺;要使別人覺悟,你自己還沒有覺悟,怎麼能使別人覺悟?蕅益大師說得很好,你自己沒有覺悟,如人在水中漂,要來救岸上的人,這就是笑話。蕅益大師說得透徹。

  既然是如此,要利益諸群品,自己就要「離欲深正念」,自己要如說修行。離欲,欲就是貪欲。《四十二章經》說:「離欲清淨,是最為勝。」所以諸位大德出家,這一點就很重要,在家人在這一點就比不上,要離欲,離開這些欲染。「正念者,八聖道之一」。深正念是很深刻、很深入,圓教、頓教這是深。也就是《心經》「深般若波羅蜜」,不是跟小乘共的那個般若,是不共的般若,這是深般若,深入的,深入的般若那就是無所得,無所得就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這是正念。離開邪的分別,心念能夠符合於法的實性,叫做正念。深正念,這按理說就是深的般若。再一句話比較清楚,《觀經》的疏,注《觀經》的人說:「捨相入實,名為正念。」什麼叫正念?八聖道之一,正念。捨,離一切相,入實,入的是諸法實相,這個叫做正念。「淨慧則是般若波羅蜜。非人天小乘不淨之慧,故名淨慧。」所以要利益諸群品就應當離欲,深的正念,譬如深般若一樣,契於諸法的實性。以清淨之慧來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無欲之行。菩薩於一切不善之法都能夠對治,能夠離開一切過失,能夠清淨,這是所謂梵行。還有,能證到涅盤的一切行,也稱為梵行。所以現在要修什麼?以這個清淨的智慧來修離開一切欲染之行,來修能證涅盤的種種之行,就是修梵行。望西師說得也好,「離欲即無貪,善正念無瞋,淨慧無癡,此名梵行。」離開了貪瞋癡,淨慧修梵行。

  上頭這一段就從「立名無量壽」起,我成了佛,大家也都來,來了跟佛一樣的身相,也跟佛一樣的心,不但身一樣,心也一樣,也是大悲普度。大悲普度眾生首先要自覺,自己就要離欲,就要正念,以清淨的智慧來修證入涅盤的梵行。這是一大段。

  底下就顯無量光,上頭是無量壽。底下,「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這就是無量光的作用。無量壽表示是本體,無量光就是相和用,從這個本體流出了無量無邊的化德、化益,教化的這種功德,教化的利益。善導大師說,彌陀的一一誓願都是為眾生。我們剛才看彌陀誓願,把大家接到極樂世界,而且願來的人也都是像彌陀這樣度眾生,輾轉這麼教度,所以一一誓願都是為眾生,現在這個頌正是顯的這個。

  佛為眾生怎麼樣?「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智慧光兩個含義,一個就是《涅盤經》說的,光明叫做智慧,「光明名為智慧」。《超日月三昧經》說:「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大智慧能夠發露出來,顯現了,能夠照明法界,這個叫做光明。這在「光明慧辯願」裡頭我們解釋過了,這就不多說,是說的第二類,前一個說的光明就是智慧。昙鸾大師的偈子,贊佛的偈子:「佛光能破無明暗,故佛又號智慧光。」佛光能破無明暗,跟前頭的意思是一樣,因為光明就是智慧,智慧當然是破無明;第二個,智慧光就成了佛號,所以佛又號智慧光。在《唐譯》就不是用的智慧光這個名詞,而是用的無量光,就是「願獲如來無量光」。這的「智慧光」是《宋譯》的,《唐譯》的就是「願獲如來無量光」。所以智慧光跟無量光是同等的,剛才的說法就成立了,智慧光就是佛號,這樣就可以看出智慧光就是無量光。

  下句就說,因為無量光,所以它就普照十方剎土,「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這個智慧光即是無量光。阿彌陀有十二光,這十二光,無量、無邊、無礙、無等、常照、清淨等等光,這個光它就普照十方剎土。無量光就遍於一切虛空,沒有地方不能到達,遍一切處。而且這個光明它就是智慧,所以不光是能破我們夜間的這種黑暗,太陽一出就亮了,破了這種黑暗,而且可以破除眾生的無明。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無明,一念妄動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三細六粗,就成現在這個樣。而佛的這個光,當然一切黑暗可以照破,同時可以照破眾生無明的這種暗垢。這個智光的妙用,佛的無量光的妙用,佛的光普作饒益,不僅僅只是在極樂世界加持極樂世界的眾生,而法界一切眾生,無量光,遍全法界,都在佛光的加持之下。但是就是說我們現在無明的垢染太重,無明殼,這殼太厚了,有的時候感覺得不很明顯,感覺得不很明顯這個加被還是決定不虛。咱們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這麼說,我們能有現在的這個情況,每個人都是一樣,都是因為在佛的加被之下,這才取得現在這個情況。

  智慧光普照十方剎做什麼?「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我要給一切眾生消除三垢所產生的這種冥暗、黑暗。冥是無知、愚蠢,消除三垢所造成的無知。因為無知,剛才就說,無知就能夠掩蓋真實的意思。你無知,你誤解,很好的東西你不能信、不能理解,而信一些錯誤的東西。有的人就是買東西不認識牌號,買了假藥,買了假東西,吃了之後中毒,所以現在要取締。佛法更是如此,現在香港佛教界出了聯合聲明,對於許許多多的喇嘛、活佛,還有什麼什麼外道,種種種種的(當然不是全部這樣,有部分)都不是佛法。所以無知的人他就不好辦,而這些人都是很有群眾,但就是說這個總之不能很長,這些事情。所以真的和假的,你投利賺了些暴利,結果最後破獲,罰款,還要坐牢。就是這樣。佛光是怎麼樣?遍於十方,消除三垢(就是貪瞋癡),消除貪瞋癡。由於貪瞋癡給一些眾生造成了無知,它就把真實義能夠覆蓋,也就沒有真的見解,所以稱為冥。幽冥,鬼界稱為冥界,他就更糊塗,稱為冥。消除三垢冥,就是廣為一切眾生消除貪瞋癡所造成的黑暗、無知。

  「明濟眾厄難」,明就是明顯,濟是救度。明濟,《會疏》的解釋就是廣濟,《會疏》的經本就印的是廣濟,日本的《會疏》,實際也就是廣度的意思。明濟就是廣度,廣度一切厄難。厄是障礙、捆縛;難是災難、苦難。就是一切眾生的困難,一切苦難、災難。因為你糊塗無知,你就會做錯事,上當受騙,犯法受刑。所以要救濟,免於這一些。世間的苦還是比較輕,好受,一刀就完了,一槍子打了。在地獄中那是無窮無盡的,死了之後一吹就活了,活了之後再死,死了一吹又活了,一夜都不知道多少萬遍生死。這個厄難,原因就是由於你的貪瞋癡,由於你無知。他真正要知道的話,今生要相信這些道理,他就不肯這麼干,無知。所以這個經文要簡單解釋,就是消除眾生貪瞋癡三毒的這種黑暗、無知,廣泛來救度種種的痛苦跟災難,使得災難消除。災難可是多得沒有數,所以稱為眾厄難。佛的智慧光都能夠去救濟,就這樣一個意思。所以要放光,為什麼要無量光?我這個智慧光照十方剎,來消除眾生三垢之幽冥的無知,要廣度一切厄難。

  救度之後怎麼樣?「悉捨三途苦」,完全捨離了三惡道的苦。三惡道,這個地方,當然我們知道三途苦就是餓鬼、畜生、地獄,這是很苦。「滅諸煩惱暗」,眾生之苦就是因為煩惱,而且煩惱本身就是苦,消除這種暗,這是在救度。還不僅僅是讓他們出苦而已,對於這個光照一切眾生上,要開他們的智慧之眼。所以佛菩薩的慈悲,佛視眾生等同一子。我們就是要學佛,我們不是研究佛學,你當個學者,你將來領一份諾貝爾獎金,那也沒有什麼意思;真正學佛,你成為佛的助手,能把佛的教義能夠真正做一點,就是給眾生開他的智慧的眼,在佛的願力下,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

  眼的用是什麼?是看,是見到東西,所以常常拿眼來表示見。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事,正知正見。所以《圓覺經》講,你要求善知識就要求正知正見的人。不是看那些牌號,買東西看名牌貨,你要求善知識不是看這些,就是看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很重要。密教裡頭有見才能談到修,才是行,它的四步曲:見、修、行、果,才能得果。你這個見要是錯了,那就等驢年成功,今年是蛇年,驢年來你成功了。所以現在要「開彼智慧眼」。宗門就常說,「參方須具參方眼」,到一個地方參訪善知識,你要有參訪的這個眼睛才行。就好像你要去當采購員,你不認識真假貨,你買了很多回來,結果你公司關門後,你甚至還要受罰。「看教須具看教眼」,看經教都是如此,不要說現代的書,就古文的書,一部書也難免裡頭有錯,但是裡頭有好東西,就是如此,你都要善能分辨,要具眼,要有眼睛,知道它好在什麼地方,它不足在什麼地方。像圭峰這種大德,禅宗開悟的人,他對於《圓覺》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不能接受,但其余他都是好的,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不一定跟著說。所以都要具眼,你不具眼,你干什麼都是事倍功半。所以佛就慈悲,開他的眼,這個眼就表示般若的正見。

  咱們講五眼,《華嚴》什麼都是十,這是很特殊的,表示圓滿。《華嚴》講十眼,十眼中除了五眼之外,第六是智眼,能見諸法;第七是光明眼,能見佛的光明;第八是出生死眼,能夠見涅盤;第九是無礙眼,所見沒有障礙;第十是一切智眼,又名普眼,見普門的法界。現在我們說的智慧眼就相當於十眼中的慧眼與智眼。我們也可以說智慧眼就是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會疏》解釋智慧眼是什麼?就是智慧。剛才我們說的眼表示見、表示般若,也就是眾生心中本具的智慧之眼。據《會疏》的解釋,眾生昏盲無知,不知道本來就具有佛性,都有佛的智慧,認為自己是不具眼,把佛眼就推到只有佛有。現在因為佛的智慧光明的普照,就要開示眾生,讓眾生知道自己心中本來就有智慧之眼,也就是自己心中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知道自己自心本具的功德。

  「獲得光明身」,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大經解》的前三種講得淺一點,我們就寫在書上,現在不花時間了。還有三個意思深一點,《千手千眼陀羅尼經》,講大悲咒的,說持咒的人是什麼?「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故。」你持咒的人,你這個人就是光明藏,因為一切如來光都照著你。這就是光明身的一個解釋。第二個意思是《往生論注》,「佛光明是智慧相」,所以這個光明身就是智慧身,就是佛的智慧,屬於心。第三者,「如來身者,即是無量光明之藏。」如來之身是具有無量的光明,所以如來之身就是無量光明的寶庫,這是光明身的第三個意思。所以光明藏就有三個意思,一個就是由於佛光照就是光明藏,這是光明身;一個就是智慧,你開了智慧眼,因此你即身也成了光明身,因為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第三,如來身就是無量光明之藏。因此就是說,佛願意一切眾生也都有佛之智慧、佛之身,身心都跟佛是一樣,身心都是同於佛、同於如來。佛這就「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彼就是他們,他們就指一切眾生。

  「閉塞諸惡道」,要把一切惡道的門都給它堵上,讓它不通,就讓一切眾生不會再入惡道。三惡道都知道了,這個地方這個惡道就深一層,日本的《會疏》說六道都是惡道,生天、人、修羅等等,六道都是惡道。為什麼?它說六道流轉,流轉就流轉在六道裡頭,生死輪回就是流轉在六道裡頭,這不都是惡嗎?你通過天也通達到地獄,天它也是惡道。《會疏》這個說法是日本的說法,我們采用它,我們得查一查有沒有依據,這個是有根據的。《魏譯》本裡頭是這麼說的,這是大家最常念的《無量壽經》,「橫截五惡趣」。六趣和五趣是古時候兩種不同的說法,或者說六趣,或者說五趣。說五趣是什麼個道理?把修羅打開了,因為修羅好多情況,有天修羅,還跟天打仗,有時候打勝了天,天都打敗了,有的時候他被天打敗了,天修羅,那是修羅的修羅。還有的是人修羅,人他有奇異功能,這樣那樣,興風作浪,不務正法種種的,人修羅。鬼修羅,現在有很多出名的氣功家,他的後台就是鬼修羅。他自己說的,不是我們把他加的,他的名字我們不說,他自己說的。所以搬運法,這個諸位大家要知道,搬運法變魔術的人都會,很多人會,當然不是每個人會,好的差不多都會。這種有名稱,我從這麼小的時候就知道這個名稱,叫「五鬼搬運法」,五個鬼在那搬運。你不管什麼,過去說是官的印是辟邪的,鬼怕,他那官印一樣給你搬走。這搬運法,就是鬼在那執行任務。所以這些事情,大家對於這種邪的事情有很多人感興趣,對於正法往往大家就不感興趣,也就跟那陽春白雪,和者皆難,下裡巴人就全國都在唱下裡巴人。修羅還有畜修羅,當然在地獄中沒有,地獄中他已經入了地獄,修羅入地獄。所以把他打散了,天裡頭也有,人裡頭也有,畜生裡頭也有,鬼裡頭也有,就不把它單獨稱為一趣,把它打散成了五趣,天、人、畜生、鬼、地獄,五趣。《魏譯》就是「橫截五惡趣」,那不是天跟人都變成惡趣了嗎?所以這個地方「閉塞諸惡道」,應當體會是指的六道都關上。這裡以生天做為墮落、做為惡趣,甚至於連成了阿羅漢都是墮落。所以《楞嚴》多少種陰魔之中阿羅漢也列為其中之一,墮落為二乘。所以大乘佛法殊勝。「閉塞諸惡道」就是指的六道,這個門他都不來了。

  「通達善趣門」。惡趣是指的六道,善趣就不是那個三善趣了,生天什麼都不是,這個善趣只有極樂世界,只有成菩薩、成佛作祖。所以佛的大願,讓一切眾生消除這些煩惱,獲得智慧,就把這個惡趣的門,六道的門都關上了,善趣門給他通達。善趣是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就決定成佛,這是善趣,這個門頓開,這個是善趣門。而且是怎麼著?而且「為眾開法藏」,我為大眾開示大法之藏。「法藏者,又名佛法藏」,就是法性的本體,也就是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如來藏性,這個是法藏。法性之中含有無量的性德(性中本具之德),所以叫做法藏。這是一個解釋。另一個解釋,就是如來所說的一切教法,這個教法有無量無邊,所以稱為法藏。八萬四千法藏,佛無量無邊的法,對治眾生的煩惱。開法藏,把這一切法藏都打開,為眾開法藏。而這一切法之中,淨土法門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所以日本的古德評來評去,《華嚴》也不如《無量壽經》。為什麼?因為得益的人少,從《普賢行願品》而能夠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人還是甚少。但是這個念佛法門就是一直不斷,現在國內國外、出家在家種種的,老不斷的聽說很可靠的得到往生。從這個利益說,真正讓眾生得到真實之利,確實是莫過於淨土法門,惠以真實之利。因此就是說,開法藏既有廣義的開明眾生的本性,也有開啟一切法藏,而其中真正能惠以真實之利的是淨土《無量壽經》。

  「廣施功德寶」,廣泛的向一切布施功德之寶。功德我們不講了。寶有三個意思,一個是美稱,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佛的印契稱為寶印,拿這個寶做為一種美稱。第二,摩尼珠叫做寶,摩尼珠,如意珠,能滿眾願,而且各人看的顏色不一樣,這叫摩尼珠,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個意思,在諸法中,法寶是實寶。《智度論》的原文:「於諸寶中,法寶是實寶,今世後世乃至涅盤能為利益。」現在以後以至到得法人涅盤,都從中得利益,所以稱之為寶。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廣施功德寶」這個寶,三個意思都有,一個是美稱,一個就是能滿眾生之願,一個就是說你一直到涅盤都從中得利益。

  這有一大段是《觀佛三昧經》,打了一個很大的譬喻,就說王子出游,一個窮人他把王子的這個寶瓶,裡頭有王的寶印,他用騙術親近,然後拿了寶瓶,他偷了跑了。那就追,追,這個人就爬上了樹,好多毒蛇也來咬他。他在樹上,六只象拿大鼻子把樹拉倒了,這個人從樹上掉下來,掉下來就摔死了,屍體就壞了。可是他在急的時候就把瓶子跟印都吞下去了,吞下去之後,摔死了之後,可是這個印跟瓶子還在放光,蛇都嚇跑了。說了個譬喻,這個譬喻是在《觀佛三昧經》,解釋這個譬喻的在《宗鏡錄》九十五卷有這個注解,什麼代表什麼,什麼代表什麼,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我們再看下面釋迦牟尼佛這兩句話,這個譬喻說完了佛就告訴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你心就只是住在念佛上這樣的人,這個心印它不會壞,他死了之後還在放光,「亦復如是」,也是這樣,就好像譬喻中說這個窮人一樣,身體都壞了,心還在放光。

  所以淨土法門,我們說是千經萬論共指。你不多讀書,只讀了幾本,那你不發現;你要深入去讀,千經萬論都指向這一個法。十方諸佛同贊,鸠摩羅什翻譯得簡略,只說了六方佛,玄奘大師翻譯的就是十方佛贊,《無量壽經》也是十方佛贊,四個犄角上佛都贊。所以千經萬論共指,十方如來同贊。但是現在有許多人偏偏就是跟這個唱反調,所以這個都是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心印不壞,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心印兩個字是什麼分量?諸大祖師傳什麼?諸大祖師祖祖相傳的就是傳的佛的心印。佛拈花,迦葉微笑,涅盤妙心,正法眼藏就傳給了迦葉,迦葉又傳給阿難,傳的是心。印,法王的正印。這是譬喻,哪裡是個圖章?這個心就是印鑒,你說你開悟,你給我說說聽聽,你一說出來,開口見心,你的心就拿出來,你的圖章就蓋上了,我拿你的存摺對對,我這也有心印,兩個是合的付款,不合不但不付款,還要請你別走,找公安去,你偽造印鑒,是不是這樣?印就這麼大作用,一個法令、一個軍令給你蓋了印,多少軍隊、多少什麼都靠這個印。

  這心和印兩個字。所以諸佛就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也心心相傳、心心相印,這是根本的根本。而這個念佛的人,你這就是佛的心印,而且你的心印不壞,死了還在放光。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是一大藏教的眼目。你持名念佛的時候就是你心印放光的時候,所以說「一聲佛號一聲心」,這話那還有錯嗎?死了不會念,心印還在放光,你正念的時候那不正是嗎?住於念佛者就是心印不壞,就是常照,就是放光,在你念佛的時候就是心光顯現。所以《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禅。」是禅,不但是禅,是深妙之禅;不但是深妙之禅,是無上深妙之禅。若人但念阿彌陀,是無上深妙之禅。若果對於這些教化我們能夠信受,那就是我們得佛的深恩,給我們開了智慧的眼。佛老是在給我們開智慧眼,但是我們無明垢障很深,對於這些話如果真能信受,佛的這個功效就顯現了,就是給你開了智慧眼,將來你也就會得光明身。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第二十一集)  1991  檔名:51-001-0021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