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茂森: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婦求淑女,勿計厚奁


 2014/12/23    熱度:6017    下載DOC文檔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婦求淑女。勿計厚奁。】

  這個“厚奁”,奁是嫁妝,厚奁就是豐厚的嫁妝。這句話是講嫁女兒要為她選擇賢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貴重的聘禮,娶媳婦需要娶賢淑的女子,不要計較貪圖豐厚的嫁妝。從事上來講,“佳婿”、“淑女”以什麼做為標准?當然是以德行做為標准,不是以他的家世、他的財產做標准。所以為自己的兒女擇偶首重德行,這是事關兒女一生之幸福,德行是幸福的根基,如果把這個根基拋棄掉,幸福當然就不復存在,重利而輕德,後果必定是痛苦、煩惱一生。記載中說,孔子的父親娶顏氏為妻,顏氏是孔子的母親。顏家要嫁女的時候,嫁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纥,先要看他祖宗積德的歷史,發現叔梁纥祖宗積德長久,這一家德厚,於是就判斷這一家的子孫必定能夠賢達。果然後來孔子出生,成為萬世先師。這都是祖宗有德,才感召這樣的聖人來投胎。所以嫁女,看這夫家有沒有積德的歷史,娶媳婦,也要看她的家教,這個媳婦是不是真的可以做賢妻良母。娶了一個好媳婦就是有一個賢妻良母,能夠旺三代;如果是娶了一個悍婦,唯利是圖的女人,那不是只敗三代,一敗到底。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裡面這兩句話意思很深刻,教導我們擇偶的標准。

  重德首重孝道。《孝經》裡面講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孔子說得很深刻,你說一個人他連他父母都不愛、都不敬,他能愛敬誰,他會愛你、敬你?就像青年男女談戀愛,男的追女的,天天給女的去獻花、買禮物,打得火熱,你看看這個男的有沒有對他父母這樣,有沒有天天給他父母送花、送禮?如果他從來沒送過,那不足以信。他連父母這樣恩德深重的人,對他最有恩德的都不愛、都不敬,他會愛你、敬你,為什麼?一定是有利可圖。所以夫子說這是悖德、悖禮,違背了道德、違背了禮法。

  古人說得好,“以勢交者,勢傾則交絕”。因為你家裡有勢力,他來跟你交往,當然如果一朝勢力沒有,這個交往也就斷絕了。“以利交者,利窮則交散”。他圖你的利益來的,來跟你交往,利益要是沒有,這個交往也就疏散了。“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他是喜歡你的美色來追求你的,人總有老的一天,中年以後容貌就開始衰老,這個愛也就完結了。為什麼現代社會這麼多離婚現象?不是沒有道理,還是因為最初擇偶的時候不知道用什麼做標准。要用什麼做標准?“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道就是道義、道德。大家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趣,互相仰慕德行,互相提升,這成為道友,才能夠到天荒地老,這種情義才是長久的。所以擇偶,乃至更廣泛的,擇人、擇友,都是要以德為本。如果是重利而輕德,下場一定是將自己一生幸福都葬送掉,最後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賢德君子、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這麼做的。

  漢朝有一個賢人叫宋弘,光武帝(漢朝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守寡,托光武帝為她向宋弘說媒。可是宋弘已經有家室,這光武帝也就來試探試探他,跟他講,說“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一個人貴盛起來了往往要更換朋友,他富裕起來了,有錢財了,往往會換妻子(現在這種所謂的包養情人),這是不是人情之所在?宋弘聽到光武帝這麼說,馬上就知道他的意思,他正氣凜然的說,“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時代的朋友不能夠忘記他們,這是道義;跟自己患難與共的妻子不能夠休掉,不下堂就是不能離婚,這是情義。這句話說得光武帝也真的很慚愧,不好意思,光武帝他自己也更換了皇後。宋弘這種凜然正氣、這種德義,對當時整個朝廷都有很好的感化作用。所以一個人能夠講道義,就能夠對一個社會帶來好的影響。現在的人稍稍富起來,馬上就想到要離婚、要續娶。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假如光武帝對他來講,想跟他來說媒,那他豈不是驚喜異常,這個好事情,娶的是公主,做驸馬,這不是三生有幸的事情嗎!哪裡還會顧得上患難與共的糟糠之妻?所以看到宋弘的這種德義,我們真的是汗顏,要發心效法。人不一定要做到很偉大,但是必須要使自己的道德崇高。你不一定要做偉人,但是應該做一個君子。

  與之相反,在歷史上還有一個故事,是唐玄宗跟楊貴妃的故事。楊貴妃是歷史上四大美人之一,天生麗質,而且是能歌善舞,才智過人。她是先嫁給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做妃子,可是唐玄宗看到她有傾城傾國之色,就把她召入宮來。後來因為楊玉環善於奉迎,又能歌善舞,又很有姿色,深得唐玄宗寵愛。“長恨歌”裡講,她使“六宮粉黛無顏色”,專寵,後宮沒有一個容貌、姿色、才智比得上她。從此唐玄宗沉迷於酒色,“從此君王不早朝”,不問國事,把楊玉環封為貴妃,而且楊門一族都非常顯赫。唐玄宗他本來最寵愛的是一個叫梅妃的,梅花的梅,因為這個貴妃很喜歡梅花,唐玄宗就叫她梅妃,但是自從娶了楊貴妃之後,他就喜新厭舊,梅妃也就只好過著冷宮一樣的生活。結果後來安祿山因為曾經為朝廷立了大功,玄宗非常賞識他,就召安祿山來朝,而且甚至還叫楊貴妃姐妹倆都跟安祿山結交。而且傳說中楊貴妃在宮中還跟安祿山有染,但是唐玄宗沒有辦法割捨,還是對她很寵愛。後來安祿山叛亂,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安史之亂,朝廷幾乎到了破國的地步。當時朝中文武百官都非常痛恨楊國忠和楊氏姊妹,等唐玄宗倉皇出逃的時候,走到馬嵬坡這個地方,文武百官就不走了,歷數楊家,包括楊國忠和楊氏姊妹禍國殃民的罪惡,當時怒殺了楊國忠,而且迫使唐玄宗賜楊貴妃自盡。所以楊貴妃當時是“宛轉蛾眉馬前死”,落得這麼一個下場,自缢身亡,死的時候三十八歲。從這個故事看到,唐玄宗是以色取人,終是為色而破國;楊貴妃是以勢取人,背離了原配的壽王,嫁到唐玄宗這裡,當然也是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從這裡看到,唐玄宗也不是佳婿,楊貴妃亦非淑女,落得破國、喪身。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真理,違背了這些真理,必定是受到因果的制裁。

  這句經文從心上來講,是教導我們一心只存道義,不要想著勢、利、財,一心存道義,利益自然在其中。過去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見到孟子就問,“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這叟是對孟子的尊稱,說您老人家不遠千裡而來,對我們國家有什麼利益?“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說大王你何必一開口就說利益?你只要心存仁義就行了。大王說,何以利吾國,對我們國家有什麼利益?一個大夫說,對我們家有什麼利益?一個平民老百姓說,對我自身有什麼利益?“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大家都貪利,最後都失利。孟子說,“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從來沒聽說過一個有仁義的人會拋棄他的父母,會悖逆他的長上。所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你只要談仁義,何必要說利?談仁義,利便在其中。因為利是人人之所求,孟子在這裡只說仁義不談利,這是幫助我們正本清源。人存著道義,必定就感召道義的眷屬。所以嫁女擇佳婿,不要想著貴重的聘禮,不要去貪求人家的家世,娶媳婦求的是有德淑女,不要計較她家裡的嫁妝多少,你自然會得大利。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