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第22集)


 2014/12/27    熱度:2770    下載DOC文檔    

  前一次我們說到,佛是要「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我們講功德之寶,講這個寶字,最後引出來這個譬喻,窮人偷了王子的寶瓶,裡頭有寶,死了之後還放光。佛說這個是「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這個就是寶,就是說把這個寶,寶中之寶布施給大家。這是上一次。現在這個念佛就是心印放光,這句話很深刻。所以這裡頭有很多很精彩的內容。過去都是說淨土宗《阿彌陀經》跟般若《金剛經》這兩個有矛盾,好像一個說有,一個說空。禅宗說你們念佛心外求法,而不知道不是心外,正是心印。要說淨土宗是有,底下有好多地方指出空,我們底下就可以看到,我們一點點來。

  下面,「如佛」,佛是這樣子,要無量壽、無量光。這我們都講了,無量光就廣施功德之寶。下面就說法藏自己所希望自己也能跟佛一樣,「如佛無礙智慧」。無礙就是無有障礙,通達,沒有地方有阻隔,「自在融通之佛智」。所以《涅盤經》裡頭說,如來不是這樣,不是通達這個不通達那個,自地、他地,本就是本界以及他界,現在我們可以說是多維空間,可以勉強打個比方,所以三維空間就不能知道四維空間的事情,多一維我們就全不知道,但是佛不是這樣,他不受這個限制,可以勉強這麼打個比方,如來就是自地、他地完全知道,是故如來叫做無礙智。「如佛無礙智」,《涅盤經》這個地方我們引來作為解釋。而且《大集經》說:「無礙智慧無有邊」,不但是彼此無礙,而且無有窮盡、無有邊際;「善解眾生三世事」,眾生過去、現在、未來所造的事,都是善於去了解、善於去解決,這個稱無礙智。我也要有如佛一樣的無礙智,也如佛所行的,這個跟上文接著的,如佛兩個字串到底下來,如佛無礙智,如佛所行的那樣慈憫之行,那樣慈愛、那樣憐憫眾生的行。世尊是無緣大慈,視眾生等同一子,不是有什麼關系才興慈,都要救度登彼岸,所以願能跟佛一樣行佛的所行。所以這兩句話,頭一個求無礙智,願與佛同等的智慧,下一句只求跟佛一樣的慈悲,這兩句話很重要,就是智悲並運。所以我們學佛,它都是鳥的雙翼,要有慈悲也要有智慧,要有智慧也要有慈悲,要並運。阿修羅的智慧並不低,本領也很大,但是他就是缺乏悲心。你只有悲心沒有智慧,你要去救度也不能徹底,必須智悲並運。所以這一點也就是給我們做很好的榜樣。

  我要「常作天人師」。天人師是佛的十號之一,以前講過。「得為三界雄」,三界雄也是佛的一種德號。《淨影疏》,這是中國第一部解釋《無量壽經》的注解,說「世雄,佛之異名」。因為佛是斷盡一切煩惱,故為三界之中色界、欲界、無色界,三界中的大雄。所以我們說大雄寶殿。斷盡這些煩惱還不是大雄嗎?所以這個世雄就是佛。這兩句就是說願意福和智都如佛,跟佛一樣,為天人之師,普為救度,能為三界之雄,無所畏懼。「說法師子吼」,師子吼這個師子就是動物園的那個獅子,跟加個犬爪旁是一樣的,古代是一樣的。因為「獅子一吼,百獸畏懼」,表示世尊所說之法也是無畏之說,可以使大家都是震動。《涅盤經》說:「師子吼者,名決定說。」這個說決定義,不是說可以這麼說、可以那麼說的,師子吼是佛所說的,就是這樣,這是決定說。更不是戲論,也不是你可以隨便就加以修改的,所以說離經一字便同魔說,這是決定說。《維摩诘經》裡頭說,「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就是這個說法,你出來之後無所畏懼,沒有任何人能夠把你反駁、推翻的,無所畏懼。所以獅子一吼,百獸都畏懼,都嚴肅起來。真的,佛法這個道理就是這樣。那是前十年在居士林的時候,來了幾個人大哲學系畢業班的學生,我跟他們挑戰,我說我敢和你們辯論,他們還和我辯論,最後大家都承認佛教是辯證,他們都走了。無畏,無所畏懼,不會被誰把你說倒的。

  底下就是「圓滿昔所願」,昔所願就是法藏比丘過去所發的四十八願,我要圓滿我以前所發的這些願。圓滿昔所願是什麼?最後的一句,「一切皆成佛」。所以講到這一句,底下我們就可以宣布大家畢業了,咱們課堂也結束,不用再講了,一切皆成佛。所以,佛底下說這一句,「奇哉,奇哉,粉碎虛空!」一切皆成佛是什麼意思?不但有情的都成佛,有情的成佛已經都不可思議了,蒼蠅、螞蟻都成佛,地獄中的眾生也都成佛,而且磚頭瓦塊、桌椅板凳、燈、茶、咱們這一切,身上穿的衣服都成佛,一切皆成佛。所以這一句就是四十八願的本體,從這一句話流出四十八願。

  《往生論》可以給這個做一個注解,它說西方極樂世界國土是莊嚴的,這是依報,這是無情,有佛的莊嚴、菩薩的莊嚴,這三種莊嚴(我這講了很多種、多少種?加在一塊百十來種),這三種莊嚴就進入在一個法句之中。這我們得好好體會,這麼大的極樂世界,無邊無礙,在一個法句裡頭。一法句是什麼句子?一法句就是清淨句。一法就是不二,沒有二,清淨。所以佛叫無量壽,佛又叫無量清淨佛,沒有這些雜染、垢污、煩惱,清淨,就一個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一切一切,就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顯露。而且清淨有兩種清淨,「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是有情,器世間是無情,都清淨,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都是成佛,有情無情同成佛道。總之沒有那些二,有二就是差別,有了差別就不是平等,就不是一味,是一味平等的大覺,一切皆成佛,兩種清淨。

  極樂世界的水能夠說種種的法,滿眾生的心意,想聽什麼,水就給你說什麼。我們這幾十人同時在這游泳、在這沐浴,各個可以聽到你所願聽的,而且聽了之後你可以馬上就懂。這是什麼水?這水就是佛!一切皆成佛,水成佛了,不是佛有這個智慧。你想深它就是深,你想淺它就是淺,你想淋浴就是淋浴,你想暖它就暖,你想溫度低它就溫度低,你想水流得很慢它就很慢,你想它流得很急它就很急,這個都不奇,主要它能滿你各個眾生的心願,跟你說種種不同的法。這是什麼水?這叫佛水也行,叫做水佛也行。這就是一切皆成佛的意思。極樂世界無一不成佛,豈但極樂世界,一切世界沒有一樣不成佛。所以這句話,這個就是所謂禅宗的向上一路,也可以說是末後句;密宗所謂的大圓滿,它是大圓滿,無一不圓滿,各個圓滿,就是一一都圓明具德,一一都圓滿,一一都具德,一一都成佛。所以密宗是殊勝在這裡,不是那些奇怪的威猛相,帶著人頭,掛著什麼東西,或者是顯的雙身相,說那個是殊勝、秘密,那有什麼?不是一樣的嗎?雙身跟單身不就是一樣的嗎?威猛相跟慈悲相不就是一樣的嗎?那有什麼特殊呢?唯獨這個大圓滿是不共,黃教這就不能接受,他們不承認大圓滿。大圓滿和淨土宗和禅宗都是一味。

  所以,我這說是「三藏十二部心髓,一千七百公案玄旨」。所以這句話是「萬德齊彰,一法不立」,這不是一切德都彰,一切都成佛嗎?一切德都彰明,都成佛,那還要什麼?都成佛你還要用什麼法?「言思莫及」,語言和思想是來不及了。「唯當默契」,自己去默契,再多說也就是畫蛇添足了。在美國有一個做電腦工作的人,他讀到這一句,他大震動,「一切皆成佛」。這個也就是講《首楞嚴》,這一頭一尾。「首楞嚴」是什麼意思?有人翻成《楞嚴經》,其實這個不大合適,應當是《首楞嚴經》,因為它的名詞是三個字,你只取了兩個字。簡化當然也可以,但是不要忘記有個「首」字,「首楞嚴」擱在一起才是一個名詞。這個字咱們中國沒有適當的字可以翻譯,所以只翻譯了音,沒有翻譯它的意思。它的意思一說就長了,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的事沒有一樣不是究竟的、是堅固的、是常恆的、是徹底的,跟這「一切皆成佛」是一句話。所以像這樣的經它就要滅,首先要滅就滅《楞嚴》,《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但是佛的慈悲,這樣殊勝的玄旨一直要給大家留到最後,最後一部。所以我們說抓兩頭,一個就是要滅的那一頭,一個就是要住世的這一頭,最後存在世間,最後就是《無量壽經》。就是大家手裡一人一本,因為九種之中就這一本最好,現在大量印,在解放之前剛定稿,到現在已經印了四十萬部。所以這也是因緣,很殊勝,精印。大家念的人很多,海外很多人一天念三、四遍,這麼厚的本,有多少人能背了,我們在座的就有人他們年輕時候都背過。所以咱們要用功,真要用點功,這是講真的,不是得個什麼學位,得個什麼證書,那個不管事。

  底下,「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他的願如果能夠感應成就的話,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聖眾都應該受到感動。我這個願如果是能成就的話,我這個是一種摯誠所發,為眾生成佛,就要現出一些瑞相來,感應天上天神,諸天都要雨花,說法說天雨花。「當雨珍妙華」,這個雨字是當動詞用。《聊齋》不是有個回目叫做「雨錢」嗎?雨錢就是天上下錢。雨字就是從天上下來的意思,這個雨字是動詞。當雨就是從天上下來雨花,天花紛紛下降。這個都是法藏當時說完這個願,他就表示他的心意,如果是能感應克果的話,諸天就會降雨花做為印證。

  底下,佛這個時候就告訴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上面是個頌,「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大地六種震動。這六種有三個解釋,一種是指六時,指的是時間,現在這就不是我們這的意思,這個六種震動就是在這個時候震動,就是在法藏比丘發願這個時候震動,所以這個不是指的六時。再者是指的六方,東南西北、有邊有中,這就稱為六方。六處都震,這震那震,不是一個地方震,這稱為六種震動。這個就合適,不是某一個地方震,普遍震。這個震動有六種動相,「動、起、湧、震、吼、覺」。「動者搖蕩」。我就看見上次唐山地震,北京市也受影響,就是晃晃晃,晃得一堵牆,那個磚一塊一塊都疏了,都脫離,誰也不挨誰,再晃牆就垮了,它就是搖動。「起」,升起來,地會鼓起來。「湧」就是有高有低,震動。「震」是有聲音,上次地震不是發出很大的聲音嗎?很多人聽見,唐山地震的時候發出很大的聲音,就像吼。「吼者」是大的聲音,大地震就大的聲音。「覺」就是使大家都知道,感覺了,這個也可以說使大家覺悟,知道無常。這是六相,這六種震動就包括這兩種,各方各種動相。「天雨妙華」,天就雨華。「自然音樂空中贊言」,自然空中就有音樂就在贊歎。「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這就是說印證法藏必定要成佛。這就是當時就感動,當時就現出這個相來做證明。所以稱為大願之王,這個願實在是廣大,處處表現他大的智慧、大的慈悲,形成這樣一個大願,這是大菩提心。所以你決定成佛。

  我們要講下面,「積功累德第八」。這個願,有了願,不是說就寫個願文擺在那,每天把這願文念一遍。有的人說我念蓮池大師的願文,什麼都好,跟念經一樣,薰習。但是你根據這個願,你要有行動才能說是你的願,你願要起行。有行無願,你是盲目的行動;有願無行,你是虛浮狂願,狂想,你這是狂想曲,一定要有行動。所以跟著就是「積功累德」。「阿難」,這是釋迦牟尼佛又叫阿難。這部經前頭阿難是當機的,所以處處對阿難;後頭是彌勒菩薩和阿難共同當機。所以很多人都說,將來彌勒來是談法相,彌勒來當然要談法相,但是彌勒來必定要大談淨土。《彌勒十問經》也是問的淨土宗,而這個經中是彌勒當機,佛就把這個經囑付給彌勒,讓彌勒護持弘揚,所以下面彌勒來之後還是這個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處處叫阿難。他說:「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發了這樣弘大的誓願之後,「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就怎麼樣?發了這個大願之後,他就安住於真實之慧。所以你看,剛才說的《往生論》,這三種莊嚴就是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種種莊嚴可以融入一個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融在智慧裡頭。而當年法藏比丘他莊嚴淨土的時候,就是從住真實慧開始的,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總的,先把這個總的我們先介紹了。

  發了這個弘誓願,弘就是廣大。《法界次第》說:「廣普之緣,謂之為弘」,很廣,很普遍,平等,沒有分別,這個叫做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自己能夠克制自己的心。所以孔子講「克己復禮」,就是自制。你有這個事,我一定要怎麼樣,就是這個心必定要這麼做,別的東西來干擾你,雜念來干擾你,你就會排除,我不能夠管那個,我得有誓願,願就是你要求滿足的東西。所以弘誓願,廣大的誓願,也就是住真實慧。這個真實慧跟前頭第二品「德遵普賢品」,來的與會的諸大菩薩都是要「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來開,開開,化是化現,要來顯現、顯露,示是開示、示出,什麼?真實之際。這個底下再解釋。「大教緣起」裡頭說,佛告訴阿難,一切諸佛所以出興於世是什麼?「欲拯群萌」,就是要來拯救一切的群萌。這個群萌的萌跟《易經》說的盟也是一樣,就是同盟的盟字,盟主的盟,也就是代表眾生。這一切是干嘛?就是「惠以真實之利」,要給他們真實之利。這不是有兩個真實了嗎?這些菩薩都是要來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佛為什麼出現於世?個個佛都是如此,要給眾生真實之利。而阿彌陀他是要莊嚴他的淨土、救度眾生,他是住真實之慧。所以這裡就三個真實。這三句話說的是三個方面,一個是真實之際,一個是真實之利,一個是真實之慧。當然這三句是不同,但是這三句中有共同的,就是真實。這個真實是一件事,所指的是什麼?真就是真如,實就是實相,真如實相。

  《觀佛三昧經》說:「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到了佛的這個地位,佛的這個果,他的果上的德是什麼?就是真如實相和第一義空。所以空不是好事。「佛說諸法空,為除諸有故」,因為大家執著有,什麼也有,這個世間上地位、金錢,這一切都是有的,看得太死,妻兒子女種種的,各式各樣的,種種的有,有方丈、有法師,有高的、有低的,都是有。所以佛說諸法空,是為除諸有,眾生有的這種概念,佛要說諸法空。「若復著於空」,你就著在空上了,「諸佛不能度」。所以說是寧可有見如須彌山,不可空見如芥子許。你要是有見像須彌山那麼大還都不要緊,寧可是這樣,你不可成了一個空見,像芥菜子那麼一點,芥子是最小的一個東西,比綠豆還小得很多,比芝麻也小,芥子很小,不可那個空見像芥子那麼一點,因為你著了空見就沒法給你治了。佛教所說的空是第一義空、是勝義谛空,這個空是空有不二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空它裡頭就是色,不是跟色對立的那個空,對立的空是頑空,就是邊見,你有空有色是邊見,第一義谛沒有分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現在最大的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咱們也搞了電子加速機相碰撞,多少多少萬萬伏給電子加速再加速再加速,電子烤得差不多要趕上光速了,在這個情形之下,人類過去從來沒有的事情就出現了,這個時候就看到有裡頭忽然間就沒有了,沒有的東西忽然間就有了。所以這就知道佛法偉大,讓他們佩服,一般的科學家還不行。所以將來佛教好辦,我就跟你說,將來一定是要興的,因為什麼?因為到了現在這個科學,反而這個佛法好講。從前說就是這些不好講,你說這些東西都空,他說不是,明明擺在這,你怎麼講它空?那次美國來的人他說,它總是要壞的。我說這就把它講淺了,這麼講當然好講,它將來總是要壞的,所以說它空。現在就空,當體即空,當相即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現在那個奇異功能,小孩能鑽牆,跟勞山道士似的鑽牆,現在很多人會表演這個,過去了,裡頭再拍掌出來,這邊來了。牆本來是空,你為什麼過不去?你妄想。愛因斯坦就把它說明白了,物質是人類的錯覺。你說這不是好講了嗎?諸位大法師將來去講,就用愛因斯坦這句話,就好講!什麼是有?這是你的錯覺。我現在也還有,我這個錯覺也沒消除,不過理論上我認識了,但是修持上還沒有證到,但是我很堅信。是錯覺,你沒有完全把這個錯誤矯正過來,你只是理論上知道它是錯了,還沒有矯正過來。真是錯覺它就是虛妄的。怎麼不可以?沒有什麼奇怪。所以咱們趙會長的名片撕得粉碎又嚼了,到他手裡頭一搓又出來了。本來就是錯覺,嚼也是錯覺,再一出來還是錯覺,錯覺之中這裡頭有什麼可奇可怪,什麼叫奇異?

  所以是佛教的果德,是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我們能夠窮極真如實相的源底,真如實相,初出的光影門頭這麼看到一點,禅宗的破初關。現在對於破三關有很多的解釋也講得太淺了,那叫太容易,那不值一提了。比較正確的說法,你要是破初關,你要能見到法身或者到法身邊,要破重關你得安住於法身,破三關你連法身都要拋掉,超過法身,法身向上。所以,「窮極真如實相之源底曰真實之際」。就不是剛剛只到法身邊,見一見法身,那是剛剛接觸。真實之際是這個意思。真實之利呢?就是一切含靈都因為這個經度脫,到了最後百年還靠這個六字洪名,所以這個就能給眾生真實之利。慧是什麼?慧的意思,《大乘義章》:「真心體明」。剛才我們討論智慧怎麼說,我把這個定義拿出去,大家還是不見得能懂。真心體明,你的真心的本體你明白了。「自性無暗」,自性沒有什麼地方被愚癡覆蓋,像油膩似的把鏡子給擋住就有了暗,就不能照東西,在自性上沒有這個暗,這個叫做慧。所以是能夠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才叫做慧,不是你聰明、你了解。它都是在這個聰明了解之間還要猛一回頭,而且有一個突變,不就是這麼漸變,今天懂一點,明天懂一點,突然間一下觸著、碰著,一下子恍然大悟。說恍然大悟者就有點這個意思了,不是這麼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也可能某一天恍然大悟,但是正當悟時總是恍然一下。這就把真實之際、真實之利、真實之慧做了一個說明。

  真實兩個字在《大乘義章》裡頭說:「法絕情妄為真實。」法就指的一切有形的、無形的,什麼都算,都叫做法。不是指的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在佛教法字這個定義是最普遍了,什麼都可以稱為法。這個法它要是離開了情、離開了妄,我們都是情見,我們就是眾生之見,所以佛之大事因緣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佛的知見。所以我們的修行是什麼?就是要把我們的眾生知見轉變為佛的知見,就是這麼一件事。所以要捨除自己這些見解,要日新又新,你要去掉這些,破除這些東西。不是把自己的這些東西做為一個核心,慢慢把它豐富,又慢慢給它美化,這你就是改革派,始終是假的。你得把自己這個我拋掉,無我!真正要無我,就沒你那些見,什麼我相人相、我見人見,不但要無相,而且無見。所以這個都是情見,也都是妄見。法沒有情見,沒有虛妄,叫做真實。所以真實之際,真實之利,真實之慧,都是這個意思。所以就是離開妄的本真,也就是自性清淨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佛性,也叫做法身,也叫做如來藏,也叫法界,也叫法性,都是這個意思。

  所以真實慧是什麼,怎麼住真實慧?就是「真如、實相、自性、佛性、自性清淨心等」,所诠就是能夠表示出來、顯現本覺本體它的照用。所謂真實智慧就是真如、實相、自性、佛性、自性清淨心等等本體的照用,就是慧。因為這些東西它有體就要有用,所以體相用三件事,它有它的用。所以不是都修成了木頭,都修成了木頭有什麼可貴?變成了植物世界。現在有的人變成植物人,一種病,人跟植物一樣沒有腦筋,會吃會喝,叫植物人,是病態,不是咱們的目的,不是要大家成為植物人。它有照用,這個照用是本體上所產生的照用,不是第六識分別識所產生的那個妄用。咱們現在都是第六意識在這分別,第七識在那執我,這兩個所產生的一種錯覺,一種妄想執著,本來的智慧德相就顯現不出來了。

  再者,這三個來說,真實之際拿涅盤三德來說就是法身德,真實的本際就是法身德。真實之利,讓大家知道什麼是真實之利?解脫,不為煩惱所束縛,不為三界所拘留,是解脫德,三德中解脫德。真實慧是什麼?般若德。所以這個三真實也就和∴(伊)三點,∴(伊)字,就這個字∴(伊)字,不是縱的,也不是橫的,也是三,也是一,不但是三,它有三點,這些都是點,你說它是一,它又有三個,就這個∴(伊)字三點。法身三德就是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在咱們這個經裡頭就是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所以在法藏比丘發願之後,「積功累德」一上來的第一句話就是「住真實慧」,這就是畫龍點睛。所以一切種種極樂世界的成就,實際就是真實慧所成就的,也就是真實慧所流露的,一樣的意思。

  他就「勇猛精進」,勇猛精進就是沒有間斷、沒有雜亂。「一向專志者,心志專一」,心是專一的,就固定的,沒有轉移。所以有的人你看看,有的心他就不固定,出家了還俗,還俗又出家,出家過幾天可能他又還俗了,這心志就不專一。你固定下來,專一,沒有悔改,一往直前,一向專志。「妙土者,精美絕倫」,精美得沒有法子可以跟它相比稱為精美絕倫,就是美得不可思議,你就不能想像那麼好,就稱為妙土。一向專志,勇猛精進,來什麼?來莊嚴妙土。什麼叫莊嚴?俗話說,就是我們以很尊重、很恭敬、很正肅以等等的美、等等的善來給它做裝飾。現在法藏比丘(法藏大士)他有種種的妙德,這個妙德是能莊嚴,他能做這個莊嚴的事,所莊嚴之土,這個妙土是所莊嚴,拿法藏的萬德來莊嚴這個妙土,這就是莊嚴妙土之義。這幾句話就是這樣,我們把它解釋了,這是「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再把它連起來說,「住真實慧」一直到「莊嚴妙土」,「是極樂淨土之大本」,《華嚴》普賢妙行的綱要、宗旨。這個妙土是真實慧所形成,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引證,在後頭,十方世界的人都到極樂世界去聽阿彌陀佛說法。極樂世界的人這種交流是頻繁極了,極樂世界的人也遍至十方去聽法,十方世界的菩薩也都到極樂世界集中在講堂聽阿彌陀說法。所以這個經中就有阿彌陀對來會的聖眾說的法。所以《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別的經裡頭沒有的,我們要很重視。將來世界上什麼經都沒有了,還剩這部經,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信不信由你們,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對十方來的這些菩薩怎麼說呢?因為大家都要成就跟阿彌陀一樣這麼度眾生,阿彌陀就給他說法,說「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跟這個同等意味類似的偈子還有二、三個,我們只選一個就夠了,以後還要講。這就是表示你能夠通達,一切法性都能通達,而知道一切皆法,一切法之中都是空、無我。無我,是空,這個你通達之後,你專心致志的去求清淨的佛國土,你必定成就。所以你看看,這個是以空、無我為條件,這麼來求佛剎,得到佛剎是果。

  夏老師他有一個偈子,我在天津大學的時候生重病,想到他這個偈子我的病就好了。我跟他說,他說我當年作這個就預備死了,預備辭世。這個偈子是八句,我當時只記住四句。這八句寫完之後,自己病也就輕了,好了。「了知諸法空,始信一切有」,了知諸法都是空,我才相信極樂世界等等都是有;「西方有淨土,有佛無量壽」,這是在了知諸法空以後的事。你看你要成這個剎土也就是如此,你得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你求佛剎才圓滿。一切空無我,你才真正是通達真如實相。住真實慧這個連系起來,一切空無我,還在求淨土,這是真實慧。這個空和有,又明白了本體,又從本體起照用,這是真實慧。所以無我還求淨土是真實慧。一空就什麼都空,所以有的禅定,坐禅,坐得人都跟那個石頭連在一塊了,眼睛會動,喂他吃他會吃,說話也不能說了。現在還有,有一個人,我坐車還看見,小孩過去還拿石頭拽他,他也不會動;他也不能動,他那個肉跟坐的石頭或者木頭長一塊了,他這個就是頑空。從體還要起用!「專求淨佛土,安住一切空者,是真莊嚴國土也」。我志求佛土,可是安住一切空。「無生可度」,可是終日度生。你是莊嚴佛國,佛國是離相,雖然有種種妙相,而當相離相,無所染著。所以永明大師的話,「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建了一個道場是水中之月,作的佛事是夢中佛事,你夢並沒醒。所以我們真實的目的,咱們要醒夢,你作夢中佛事也就是為了幫助你醒夢,但是這個不是你最後的目的。這樣就遠離開二邊,不落空邊,不落有邊,不落真邊,不落假邊,這才契中道,這樣「圓修圓證,彈指圓成」,就成功了。所以說這個是大願之本。

  因為你明了真實之體,你才能夠產生真體的照用,真實之慧;你安住於真實之慧,你才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像珠子放了光,這些光先把珠體照得讓人看見。所以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一塵一香、一草一木,無一不是圓明具德,沒有一個不是圓圓果海,就都是佛,都是佛身,都是佛心,都是真實之際。一一也都是彌陀的心,一一也都是我們在座每一位您自己的妙明真心,就能把這一切就是談的彌陀,諸位每一位都是彌陀。我這話沒有杜撰,「一切皆成佛」,大家都成佛了,佛佛平等,我說你是彌陀,我說錯了嗎?我要說錯了,一切皆成佛這句話那就不成立了。本體上就是如此,但是大家在錯覺之中、在妄想之中就不能顯現,也甚至於不敢承認,甚至於要反對。這就看你那個錯覺錯的程度,程度不一樣,錯得太深了,他聽了之後,他就拍桌子氣跑了。正因為這樣,就是說發心念佛就是珠子放光還照珠體,所以就能廣施真實之利。這個不是說你要拜個佛、拜個神,你去念他,你給他上供,他就保佑你,就好像現在咱們走後門似的,那還了得,把佛庸俗到這個程度。那麼來的話,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就成為咱們世界走後門的總後台了。不是這個道理,都是方便救度愚癡的眾生,你太愚癡了,就從那個也是一個方便,你從一點點來。

  以上這三句是總綱,「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積功累德是從住真實慧出發的,第一句就是這個,開宗明義第一句。所以這個經是好,《無量壽經》這個會集。這幾句話是《宋譯》裡頭選出來的,原來的《魏譯》沒有,原來大家只念《魏譯》就念不到這種句子。所以我們也要認識,我們也有比古人便宜的地方,這就是便宜的地方,古人沒有機緣這麼樣。善導大師他參考古譯,但究竟不像整在一塊這麼順。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開者就是開張、張開,廓是空、大、虛也,所謂開廓就是很空闊,廣大當然就很容易懂。《往生論》說,極樂世界「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就可以解釋這四個字,「開廓廣大之義」。虛空不可壞,誰說把虛空砸了,也不可以燒,也不可以被水淹,這是虛空,究竟如虛空。廣大是沒有邊際的,開廓廣大。

  「超勝獨妙」,妙是什麼意思?根據《法華游意》的說法:「妙是精微深遠之稱。」非常之精妙,非常之微妙,又深又遠,這種的形容詞。《大日經疏》,也是注解,說「妙名更無等比」,沒有能比的,更沒有比它更好,「更無過上」,超過它。比都沒有,超過更不行。所以無比無上就稱為妙,精微深遠之義,超勝獨妙。日本的《會疏》它解釋超勝獨妙,它說超勝獨妙不僅僅是廣大,其中一切莊嚴之事之相,國土依報正報都是第一無比,就跟剛才那個第一就結合到一塊了。「超諸佛剎,最為精」,比別的佛剎都好,是最為精。「故謂超勝」,所以彌陀發願也這麼說,願我這個佛國勝諸佛國,它就勝。這個土最不思議,尤其是凡聖同居土是最不可思議,十方世界所沒有的。所以我們之所以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因為極樂世界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凡聖同居土。你去的是凡夫,可是凡夫就是阿鞞跋致,這個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獨特就在此,你就不退了。要很高的地位才能不退,你去是凡夫,凡夫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又是凡夫,十方世界沒有。所以有的人就不信,因為太殊勝了,不信。所以有人說這是廉價的入門票,是賣的廉價的入門票。不過這位後來,據趙樸老說,後來他研究佛教了。我當時寫這個的時候,他是這麼看法,後來他覺得要補課。我聽趙樸老說過不止一次,大概他真是。

  超勝獨妙,它這裡頭說極樂世界這個獨妙,它舉了七件事,我們就念一念。「法報應化」,都是極樂本身所有的、所出的,這是一個。第二、「佛身光壽超過諸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超過諸佛。第三是「名號利益,獨出難思」,這個名號的利益,所以十方佛都稱贊,大家都念阿彌陀。咱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和尚有人還給人介紹,說這是什麼佛?這是如來佛。如來和佛都是佛的通號,你說如來佛到底是誰?大家就覺得還很當然,其實這個是很錯誤的說法,我們不能再這麼說了。我介紹,這位是專家教授,這位是教授學者,他到底是張教授、李教授不知道,什麼教授也不知道,通號,你說這兩個是通號,什麼問題沒說明。釋迦牟尼名字大家不知道,問題在這。鬧一個笑話還小嗎?你看阿彌陀佛,你隨意就能夠介紹人,阿彌陀佛,他張口就來。這不偶然的,大家要知道,故彌陀大願這就顯出來了。你說咱們中國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很少,誰都念阿彌陀佛。信不信?摔一跤沒事,阿彌陀佛;你給他送點吃的給他,好的,高興,阿彌陀佛;害怕,也阿彌陀佛。張口就是,不用安排,人人都知。所以這個難思,這麼大的功德也難思,就這麼念一念都結緣,將來都憑這一句最後得到解脫。

  第四,「令五乘齊入報土故」。五乘有六種五乘,我們把人、天擱在一塊,這是開合的不同,實際上都是一樣。就是一是人,二是天,三是聲聞、緣覺合在一塊,四是菩薩,五是如來,這是一種;還有的是沒有如來的,那就是一人、二天、三聲聞、四緣覺、五菩薩。這有六種的安排,好在無關宏旨,它就是一種習慣,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就完了。五乘齊入報土,就是這裡頭的人、天、聲聞、緣覺、地前的菩薩,報土本來是無分的,現在都可以入報土。為什麼?因為凡聖同居土跟實報莊嚴土也都是圓融無礙的,你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就是橫生到實報莊嚴土。再一個,頂多是時間的問題,再晚一點就可以到報土,總之可以到的。第五是「二乘、根缺、女人」,沒有男根、女根的叫根缺,二乘是聲聞、緣覺,女人,都「頓轉一乘故」。他真要發心往生的時候,都變成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都變成大乘法行人。

  第六,「往生正因,易修易獲故」。往生正因不是很難修,容易修,也容易得到果,你看五逆十惡最後真要修,還不是都可以成功嗎?第七,「生後得果,太頓太高故」。往生以後得的這個果太頓、太高了,所以有人不能相信,這也是原因之一。五逆十惡臨終念十念就得往生,就是不退,太頓了,你說多快。帶惑的凡夫,帶罪業的凡夫,只要橫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是在凡聖同居土,你就是阿鞞跋致,就位齊補處,跟一生補處菩薩都相當了,就是等時間,你再慢慢的惑斷了,提高。「故雲太高」,這個地位太高,一往生之後所得的這個果太頓、太高,就是太快、太高。而且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這事我問過我的上師,所以有些問題我當時問,問的還都是很關鍵的一些問題。我就問,我說密宗即身成佛,生淨土是不是即身成佛?這位上師大家公認是在西藏裡頭,理論和實修兩方面共同都重視的話,這是西藏第一位,沒有人更能超過,是諾那祖師推薦的,中國漢人本來不知道。他就反問我一句,你問的哪個淨土?我說是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哦!那是、那是,那就是即身成就。好些人就是不安心學淨土,就是想學密,不安心,所以就是說難信之法。你要是學密碰到一個冒牌的老師,就等於你去買藥買的是假藥,你吃下去你要要命的。這就是稱贊極樂的殊勝。引善導大師的話,「四十八願莊嚴起」,極樂世界是四十八願莊嚴而起的,「超諸佛國」,超過許多許多佛國,「最為精」,最為精妙。這就解釋超勝獨妙,這是超勝,比別人都超勝,獨妙,最妙了。

  「建立常然」,剛剛起來,就是初初起來是建,最後成立叫做立。我們建立什麼?包括兩方面,從開始到完成。常是常恆,然就是如,就是這樣,建立常然就是它始終就是這樣。衰是衰退、衰弱;沒有衰退、衰弱,也沒有變化、改變,就是說極樂世界建成之後,它就是不會壞,也不會退。現在咱們這個世界就很危險,我們在毀我們這個地球。咱們那個臭氣層的漏洞剛剛補上,要不補上很麻煩。水,到處缺水,大家都用地下水。海水也污染,空氣也污染,咱們現在這個城市的污染超過國際標准多少倍,都是在那衰、變,水土流失,種種,沙漠將來會愈來愈多。但是極樂世界它「無衰無變」。

  日本的望西師,他蓋了一個樓,樓老沖著西,他叫望西,他就以望西為號。日本望西他說這個常,他解釋常然的常,他說常有三種:一種是「本性常」,凝結的凝,又叫凝然常,一種叫做「不斷常」,一種叫做「相續常」,有三種常。本性常就是法身,本來就常。不斷常,不斷也是常,不斷常是報身,因為報身是從法身所流現的,所以它也就常,也就沒有間斷,就不斷。第三個相續常是應身,應身於這個世界,這個剛剛過去又現出一個,那個現在又現出來,這種相續總還有出現,這是相續常,這是指的應化身。望西他認為極樂世界是法性常,又是凝然常,所以沒有衰變。底下他又設問,他說這個不是法藏比丘修因而感的一個果嗎?既然修因感得這個果,它就有開始,有開始它就應該有終,怎麼能說它是凝然常、法性常?他自己設的問,他自己就解答,他解答得也很有意思,他說人都有本覺理體,人人所有,我們開始有始覺,始覺之後如果老合乎本覺,達到究竟覺,三覺圓滿就是佛。不過總之始覺、究竟覺,都還是本覺。

  《釋大衍論》它就講:「若得始覺,還同本覺。」你如果得到了始覺,真正這個覺悟之後,不是另外有個東西,只是恢復你的本來。所以《心經》講「無所得」,老想得點什麼,那都是心外取法。只是恢復你本來,你毫無欠少,所以無所得才是「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所以很多都是想得點什麼,得禅定、得神通、得智慧。「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把凡情都去掉,你自己的聖解就全出來,另外沒有聖解,就是去掉你的凡情就是了。所以談到這個能證,能證的這個人是什麼時候,或者有個開始,法藏比丘他在那修就是有個開始,我們證道也是如此。「至所證時」,當達到他所證的這個境界的時候,始覺跟本覺不是兩個,「本有常住」,也來解說這個問題。所以眾生是無始有終,佛是有始無終,他成佛是始,但是他沒有終,他一成佛的時候就還同本覺,本覺就是本有常住,所以就沒有終。這個說得是很有意思,就是在你說有證的時候好像是有了開始,但你到家的時候,就是他所謂的到了所證的時候,這個是言語道斷,一切言語就沒法表達,一切都不二。這個只是本有,本有就是常住,所以就是凝然常,極樂世界就是常住。

  再根據《密嚴經》說,極樂世界是不壞的。《密嚴經》說,從佛那個時候就依密嚴而住。密嚴是什麼?就是極樂莊嚴國,密嚴是大日如來的國土。所以日本很尊重大日,因為它是日本,他覺得特別親切,他尊重大日如來。「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彌陀就是大日如來,密嚴國土就是極樂世界。底下《密嚴經疏》裡頭又說,密嚴淨土是什麼?它是無為,就是諸佛的他受用土。佛有他受用土,顯了這個土讓別人能受用。所以佛的報身是兩種身,一種是自受用身,一種是他受用身。佛的自受用身菩薩也看不見,就是報身,法身當然是無形相,不可見,但是有他受用,讓這些菩薩能夠受用,所以有他受用身。土也是這樣,有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密嚴國土就是給諸佛的他受用土,大日如來所顯的他受用土,「於法性上,以悲願力建立故」。這個淨土跟法性土,就是跟常寂光,法性土就是常寂光土,一樣的離開無常之過,沒有無常的過失,不是苦空無常,總有一天要壞。所以許多天界許多國土將來,這個三災實際就是我們現在天文所說的一個大爆炸,一個大連鎖反應的核爆炸,整個宇宙互相的你崩我也崩,這麼累積下來,全宇宙、全太陽系或者全銀河系的爆炸,所以就是三災三劫。風災,風災就是壓力波,火災就是那個熱波,都燒空了,燒完了。

  底下又說,密嚴國土是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也即是極樂國土。我們這個地球肯定是要壞的,這是穢土。極樂世界不是微塵所成的,極樂國土(密嚴國土)是如來清淨藏心之顯現,本來不是物質。所謂微塵,不是說我們想像的一個土粒,指極小極小的東西,這個比電子還小得多,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微中子。這個微中子,不講它體積,體積不好說,它在空間所占的這個區域,等於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你說它小到多少了。它可以透過十億公裡的鋼板,因為它太小了。什麼東西都是有空隙的,一個鋼板,咱們是過不去,對於微中子它就通行無阻,以至到了十億公裡它都能透過。它彌漫在太空之中,這個東西,到處都有。宇宙大爆炸之後就出現大量的微中子,微中子慢慢匯聚匯聚,匯聚之合就是微塵。世界碎為微塵,微塵聚為世界,這些佛經裡頭的話現在科學都證實了。所以我們應當很感恩,我們很幸運,能遇到這樣一個本師。所以密嚴、極樂都不是這種微中子之類的東西聚集所形成的,而是清淨妙心的顯現,因此它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不怕災。所以到了禅天什麼等等都是,一直到無色界都要壞,到大宇宙大爆炸的時候,所謂劫,劫火、劫風。風災是最厲害,風災是什麼?就是壓力波,可以這麼看。

  底下,「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劫是個很長的時間我們都知道,無量劫裡頭是長久。積植德行,積是累積,植是種植,一點一滴的種種德的行動,德行。不起貪瞋癡欲諸想,在自己心中貪瞋癡這種欲,色欲、情欲、食欲,這種欲想不起了,內心不起了;對於外塵,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塵他不貪著。他只是什麼?「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所以這麼一看這前兩句,也沒有貪瞋癡欲,也不著色聲香味觸等等,這上頭二句就是「萬緣放下」,但樂憶念二句就是「一念單提」。這一切都放下,心中所念所憶只是佛,所以就很精進。這個時候念佛,萬緣放下,但樂憶念,憶佛念佛。《華嚴經》十地菩薩,每一地都不離開念佛。「大教緣起」說,「去來現在,佛佛相念」,佛跟佛都是相念。咱們這個經開始也說,阿難看見佛放光,阿難不就這麼問嗎?「去來現在,佛佛相念」,佛現在是在念佛,佛跟佛都相念。

  《觀佛三昧經》說:「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每一個菩薩個個都說我自己過去怎麼修行成功的,就是各說本緣。除了本緣,共同的,都是由於念佛得到的。來會這麼多的菩薩,每個人說怎麼得到的?念佛得到的。所以就是說,愈是殊勝的事,人就愈不容易信。這也就是每個人的善根、智慧、福報很多方面的問題。你看這麼多菩薩,每一個都因為念佛而得。「又佛告阿難」,這還是《觀佛三昧經》,「汝今善持」,告訴他、囑咐他,你好好的奉持,好好記住,「慎勿忘失」,不要忘掉。「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囑咐阿難,這些不光是淨土宗的經典說這個念佛,大家要知道,是千經萬論共指,「皆說如是念佛三昧」,過去這麼說,現在這麼說,未來還是這麼說,都是在說這個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釋迦牟尼佛說他自己和十方的佛,「及賢劫千佛」,我們這個劫稱為賢劫,咱們地球還是很不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當然不止一個地球,我們在其中,有千佛出世,所以稱為賢劫。賢劫千佛,「從初發心」,每個從初發心起,「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都是因為念佛三昧力而得到一切種智,而成佛。你看這些話,如果現在這些話,我們往往要自己去閱藏,有的時候會忽略,現在比較集中在這裡頭。只要我們能記得,將來它總會在大家心裡頭要放光的,這些事實,都是如此。賢劫千佛都是如此,法藏比丘也是這樣,他也憶佛念佛,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憶念他們所修的善根,憶念諸佛的功德,憶念佛德。我們感恩圖報,所以我們也要跟佛學,要追佛,學佛所行,要證佛之所證,這叫做憶佛。佛所修的善根,佛的善根之中,以念佛是諸善中王,這個善根最殊勝,我們現在要跟佛齊等的話,我們也應當學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具萬德,總攝一切善根」,名字裡頭既然總攝了一切善根,所以就念名字的時候也就是憶念了一切佛的功德,一切佛的功德就在這一個名號裡頭了。

  《安樂集》是道綽著作的,《安樂集》在中國曾經一度沒有了,流傳到外國,咱們國內沒有了,所以成為佚書,人字旁一個失字。佚書有多少種,連窺基的注解一塊都丟了,昙鸾的《往生論注》,總共有十多部經。現在又回來了,這是我們比明朝那時候那些大德又殊勝之處。道綽他講,「或有三昧,但能除貪」,這個三昧只能除貪心,不能除瞋恨跟愚癡;「或有三昧,但能除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癡」,但不能除別的;「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你現在的障給你除了,不能除過去的障、未來的障,除不了。「若能常修念佛三昧」,就是說不管是貪瞋癡,不管是現在過去未來一切的障,一切的障當然貪瞋癡都在,都能除,都除得掉。所以我們現在之所以困難者就是這個障,障是障礙,它障礙著你不能好好修,障礙著你不能理解,障礙著你要起退心,這個障是可怕,要排除這些障就是要常修念佛三昧。所以法藏比丘一開頭以這個為主,內中沒有這些煩惱、愚癡,外面也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就樂憶念諸佛。

  「行寂靜行」,所行的是寂靜之行。寂靜之行,無余涅盤叫做寂靜。阿羅漢的涅盤是有余涅盤,他只是除了分段生死,咱們人類(動物)這種生死沒有了,還有變易生死。四十一個位次,初住、二住到十住,然後十行、十向、十地,這四十,還有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每個位次和每個位次之間也等於一個生死。所以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所以佛法很深!初地菩薩對於二地菩薩從哪舉足、哪下足他都不知道。因此說是一個生死,他有變易生死,所以這個涅盤是有余涅盤。佛是無余涅盤。寂靜就是無余涅盤,現在所說行寂靜行就是入了大菩薩的無余涅盤之行。

  「遠離虛妄」,就遠遠的離開了虛妄。虛妄兩個字很壞,不實就是虛,違反了真就是妄,虛假不實叫做虛妄。《圓覺經》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虛浮的這種心,還有多種巧見,好多好多心眼,好多好多招、好多策略,「不能成就圓覺方便」,這樣的人不能成就圓覺。《涅盤經》這句話就深刻了,「一切惡事,虛妄為本。」所以我們經中講三個真實,所貴的是真實。所忌的是虛妄,虛假、說瞎話、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惡事是以虛妄做為它的本。所以你看法藏比丘他處處,他都是用在刀刃上,他在積功累德,也是給我們做榜樣。「遠離虛妄」,這是止惡,它是萬惡之本。現在還有人他雖然出了家,還帶著過去的習氣,做買賣,他有時候就天經地義的說些假話,他就不覺得,這個習氣還帶著,不知道這是很不好的事情。所以法藏菩薩所住的是真實慧,所行的是清淨行,遠離一切虛妄。

  「依真谛門,植眾德本」。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不管世間、出世間,這個道理是決定不虛妄的叫做谛。二谛,我們常常說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有,這個東西有,是什麼?在凡夫來說,凡情來說是真實的,都有,這不是真實的嗎?這個有在凡情、世間來看是真實的。空,在聖道是真實的,本來無一物,空無一物,你這個虛妄的東西把它造成障礙了。所以稍微清淨一點,你就會看見房子、床鋪、自己身體都沒有了。有的人又錯誤了,以為這就是很高了,其實非常淺非常淺,是未到地的定,還是欲界定,那已經他就可以感覺到一些空。在聖境中,那就本來沒有這些幻相。這兩個都是實,你說有,世谛(世間)認為是實;說空,聖谛認為是空。所以順凡夫的法稱為俗谛、世谛;智慧所見的涅盤、寂靜,這種真實的理,叫做真谛。《智度論》說:「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義谛。為世谛故」,因為世谛,「說有眾生」,有眾生就是順於世谛來說,說有。「為第一義谛故,說眾生無所有。」所以《金剛經》說,我這滅度這麼多的眾生,這是世谛;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第一義谛,這就是聖谛。

  「依真谛門者,依第一義谛為門也」。門,能夠趣入涅盤,所以稱之為門。依照第一義谛的這個門來「植眾德本」,植是種植、培植,培植眾德的根本。《金剛經》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這個就是這個意思。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就是真谛門,無所有,沒有四相;植眾德本,就是修一切善法。《金剛經》這麼一解釋,這兩句話就好懂了。「依真谛門,植眾德本」,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是真谛門,但不是這一無你就無下去了,而是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就是植眾德本。整個佛教就是這麼一回事,不落在二邊,不落在世俗所謂有和空這二邊。

  德本,德的根本,剛才都說,一切佛都是因為念佛而成就,所以阿彌陀佛名號,我們在淨土宗當然念阿彌陀,這個名字中,體就具有萬德,體又召喚萬德都來了,所以稱為德本。在《教行信證》裡頭說,「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這個德號你只要念一句,你就「至德成滿」,登峰造極的這些德就成就、就圓滿了,「眾禍皆轉」,所有一切禍都轉。本來是空,虛妄。彌陀聖號是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所以密宗有這個話,「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稱為德本。剛才不是說過嗎?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從初發心,都是因為念佛三昧才得一切種智,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德本。植眾德本底下還有兩個解釋,一個就是剛才我們說的念佛號,另一種解釋說菩薩從萬德都去修,都圓滿,這個是植眾德本。另一種就是剛才說的,德本就是佛的名號,是持名念佛,這兩個沒有矛盾,因為說修萬德去,而菩薩在因中,在修萬德之中也沒離開念佛。所以這個就互含互攝,念佛你就萬德都在裡頭,廣修萬德,你在念佛之中也就圓融了。所以這兩個看著好像是兩回事,實際是可以圓融的。這就是「依真谛門,植種德本」。

  主要的就是由於《金剛經》這句解釋得很清楚,「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有的人知道修善法,不知道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裡頭起了很多煩惱、很多計較。過去廣濟寺有兩位大居士,很有錢,就是要爭,我的供養要賽過你,你的要賽過我,我要是給廟裡頭做了多少幡幢,大道場要不掛我的他就要生氣,那個說你這個繡得很好,我就再請人再繡,比你這個更好,我要蓋過你,該用我的。廟裡就很苦惱,今天用他的,明天用他的,交換。這個都是著相,這個功德就很小。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但修一切善法,不是不修;修一切善法要知道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是跟人爭勝,我要搶第一。現在有些法師,在國外也是這樣,他們互相攻擊,有很多佛教徒說,我們佛教中要這麼著,我們不信佛了。這都是在修善法之中有我、有人,所以都不究竟。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一切苦都不計較,有二苦、三苦、八苦等等,這個我們都很熟悉了。一切都不計較,彌陀是「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不計較這些苦。少欲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雖然少,我也不惱恨。《遺教經》說得很好,「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他根本不多求,他也用不著去逢迎人,仰人鼻息,去奉承,去阿谀;也不會為這些諸根所牽引,為舌根想吃好東西,那就多欲了,他根本是少欲,他吃菜根香,咬咬菜根就可以。「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現在出家人都是要坐進口的汽車,國內、國外都是這樣,實際他並不坦然,他都有所憂畏。真正少欲的人心,就「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遇見一切事他都覺得有余,沒有覺得缺少什麼。「有少欲者,則有涅盤」。這個話就分量重,你開始要證涅盤,少欲才有涅盤首先要一個出離的心,少欲則有涅盤。「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少欲知足用《遺教經》來解釋挺合適,你們比丘要脫離苦惱,要常常觀知足這個法。知足這個法就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就是富、就是快樂、就是安穩。「知足之人,雖臥地上」,在地上睡覺,他還覺得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你就在天堂還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不知足的人,雖然富足還是窮,他還覺得不夠,還有比他更闊的。「知足之人,雖貧而富。」所以顏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飲」,吃也吃不飽,坐在地上,曲肱而臥,枕頭也沒有,就這麼著睡覺,樂在其中矣!所以我們之能夠接受佛法,就是孔子、老子他們的一些成績,少欲知足。

  「專求白法」,白法指清淨的法,我就不多解釋了,專聽善法、白法、清淨之法。「惠利群生」,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一切一切都是為了惠利眾生。「志願無倦」。《普賢行願品》這些大願,都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倦就是疲厭之義,沒有疲厭,生在苦中他還不疲厭,當然就無有疲厭。

  「忍力成就」,這個忍成為力量。法住師解釋,「忍有三種:一者安苦忍」,於世間所違緣的事他都能忍能受。「二、他不饒益忍」,別人對於自己老傷害,我也能忍受。「三、法思惟忍」,對於法無分別,這個忍就是在法上的事情。這三種忍都成就,稱為忍力成就。《會疏》講得更詳細,講了十忍。一是「內忍」,雖然餓、苦、疼都忍受。「外忍」,你罵他、打他,或者你污辱他的親屬,或者他的師父、阿闍黎等等,或者毀佛、罵佛等等,他都不生瞋恨心,這是外忍。對於佛說的微妙之義等等的,他不驚不怖,而且很堅決,我若不解這部經,我若不知道這個法,我絕不得菩提,勤求來咨詢、來讀誦,這個叫做「法忍」。第四叫「隨佛教忍」,他一起瞋恨心的時候就思惟:我起瞋恨心,我的身體從哪來的?這種種的做一個思惟,思惟不可得,不可得他也就不瞋恨了。第五叫「無方所忍」,有的是白天能忍夜裡不能忍,有的是夜裡能忍白天不能忍,或者對於這一方面能忍,對於那一方面不能忍;這個就不管,不管你是善知識不是善知識,對一切都能生忍,這是無方所忍。第六是「修處處忍」,有人只是對於父母、妻子這些有關系的,這個當中生忍,對於其他就不行;菩薩對一切都生忍,處處忍。第七「非所為忍」,不是有所為,有的是為了什麼而忍,我為了我要求個什麼,或者是說我為了求法願意忍受一切折磨,這都是有所為,一切無所為而忍。有所為你這裡頭就有虛假,虛假是一切惡事之本。所以要直率,直心是道場,學佛這個很要緊。他其實不明白一個事,你這個虛假可以瞞人、可以騙人,騙人是完全可以騙,甚至於死了給你立傳還是好的,但是如來悉知悉見,再有閻王老子你騙不了,那不中用。還有是「不逼惱忍」,這個是必須都煩惱不起,我能忍,真正打上來、罵上來我還能忍,這就是不逼惱忍。第九是「悲心忍」,比方你是方丈,或者你是這個地方的長官,你的下屬看不起你,罵你,你生氣了,這個就不行,悲心忍,我雖然是高貴,低的人來對我不恭敬,我不生瞋忿。第十就是菩薩「誓願忍」,就說我曾經在佛前發過獅子口,發過誓願我要成佛,我要去度眾生,現在我去跟他生氣,我要去惱害他,我要去報復,這不是違背本誓嗎?這是誓願忍,因為我有誓願要度眾生。所以是具足種種忍,而且形成了力量,「忍力成就」,皆能忍。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慈悲,能忍這一切。「和顏愛語」,和顏就是柔和的顏容,因為裡頭沒有染污,沒有妄,顏色常和,和藹。愛語是四攝法之一,我們要攝受眾生,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們是善言委婉的來勸谕相告,所以和顏愛語。「勸谕策進」,來勸他,策進就是現在我們說的促進,幫他,幫他來開佛知見、悟佛知見。「恭敬三寶,奉侍師長」。這是根本,不管你是在家人,有的在家人說我只恭敬二寶,真有這樣的人,他說僧寶我不恭敬,現在的和尚都不可敬。不行,這不行,你這麼說法不行的,不如法的,你就是要恭敬三寶。奉侍師長,奉侍師長也包括孝順父母。這一切法,「無有虛偽谄曲之心」,沒有一點虛假,恭維人、奉承人,這種心都沒有。所以《維摩經》說,「直心是道場」。肇公注解這句話,「直心是道場」,他說這個心是萬行的根本,「質直無谄」,很直率,沒有虛假谄媚,這是萬行的根本。所以跟剛才那個虛偽是萬惡的本,這是質直無谄是萬行之本,這個對比,這都很重要,我們都應該從這裡頭很好的來學。我們要學,學佛我們不是要寫篇論文,當個佛學家什麼的,要真正做為人天師,當為人天師,做人的導師。做為人的導師,你就要做人的軌范,這要有實際行動,這才是大丈夫事。

  底下就「莊嚴眾行,軌范具足」。一切的行都是莊嚴,以福智二嚴及其行,所以一切行中都包括了福、包括了智。「軌范」,軌是軌則,范是模范。剛才我不是說了嗎?我們要做為軌范,要具足軌范。「觀法如化」,一切萬法都是幻化。所以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幻就是幻化。觀這個字,我們常說作觀、作觀,密宗說觀想,觀字是個很深入的字,觀自在菩薩就是這個觀字,觀就是智慧的一個另外的名字。「粗思明覺」,這是見聞覺知那個覺,不是覺悟那個覺,粗的思想叫做覺,我覺得了,我覺知了,在你思想范圍裡頭這是粗,細思叫做觀。觀和想也是這樣,有心的叫做想,離念、無心才叫做觀。一般觀不大容易達得到。所以天台的三止三觀,空、假、中三谛,三觀是空觀、假觀、中觀,這些觀都是一種很細很深的觀照。觀和照都是高的,想就是粗的。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也知道五蘊皆空,而不能度一切苦厄?因為你是想,你現在所理解的都在想這個范疇裡頭,你現在想明白了它五蘊皆空,你不是觀,不是照見五蘊皆空。觀和照,觀照、觀照,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這分別就是如此。所以觀法如化,這個觀字。

  「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寂,離開生滅之相叫做常,離開煩惱之相叫做寂。他住在三昧之中,住在正定,他就離開了生滅,沒有煩惱,這稱為常寂。「善護口業」,三業之中,我們就說身業、口業、意業,現在首先說口業,因為口業還是很容易犯。因為住於常寂的正定,了達了真源,所以在意業方面說,他就是清淨無染,跟上頭可以接起來,清淨無染,同時還是很善於護持自己的口業。善護口業是如何?「不譏他過」,不去譏笑別人的過失。剛才說了,一切皆成佛、一切事究竟堅固,也就是應該不但是不譏,也就不見他人的過失。但是也不等於糊塗,一個人好、一個人壞我一點也不知道。這些地方有兩句話很合適,「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所謂善於分別而在第一義谛上沒有動,第一義谛上而不動可是我還是善能分別諸法相,總之都不是落在哪一邊上,這才是中道。「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儀就是戒律,我們的三聚戒,根本律儀戒,戒是根本。

  於是這種情形之下,這種種功德,「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這一切一切「都無所著」。這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而且自己也以布施、持戒、忍辱這六度來教化眾生,所謂財法二施。一切,連城堡、聚落、珍寶,這一切一切都可以給人,而且自己布施,也教眾生布施,而且不但是這一度,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一切一切的來「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這就是說法藏比丘有這麼殊勝的功德。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就是真實的,無上就是沒有再能過的,就是讓這一切眾生都能到涅盤彼岸,證到大涅盤,這才是無上真正之道。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由於成就了這樣的善根,「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這是福慧雙修,福慧雙修就得到這個果實,也就是福慧雙圓,所以無量寶藏自然發應,這就是福報。彌勒是大福,他修慈,他來成佛的時候,人的壽命也長,身體也大,地球上的物產也豐富,福報。他就是或者做「長者」,或者是做「居士」,這個居士過去也是很高的,不大容易的,不像現在的佛教徒都可以稱居士。「豪姓」,大姓;「尊貴」。「剎利」是貴族,或者是國王;「轉輪聖帝」,他管四天下,或者欲界天的天王,乃至梵天的天王。不管是做什麼,「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生生世世於諸佛所都是尊重供養,沒有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從住真實慧開始,一直到這裡都是做種種功德。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身體也放香,嘴裡也放出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這個樣子,而且這個香能薰到無量世界。隨他生在什麼地方,剛才說長者、剎利種種,乃至天上,都是「色相端嚴,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而且有八十種好。好這個事情就比相深入一步,所謂八十隨行好,雖然《法界次第》說相好都是色法,都是來莊嚴顯發佛身,「但相總而好別」,有相沒有好就不圓滿,輪王、帝釋、梵天,欲界天這一些,他們也有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那他就是佛了嗎?但是他沒有好,因為他沒有好,所以相就不微妙。而且《大智度論》說,「相粗而好細」,相是很粗,大家容易見,好就很微細。「眾生見佛則見相」,只能見到三十二相,我看真要是見到白毫光相都不容易。「好則難見」,因為眾生的眼觀察不到這麼微細。你看要說是蒼蠅帶細菌,沒有顯微鏡你就看不見,一看嚇一跳,蒼蠅腿這麼髒。眼力有局限性,所以見佛只能見相,不能見好,好非常微細。「又相者余人共得」,就是別的也可以得,「好者或共或不共」,所以說相另外又說好。由此可見,相是粗的,好就是細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難見的。法藏菩薩在因地之中,他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具足。

  而且「手中常出無盡之寶」,這手裡頭。所以到了後頭,這事情就好辦了。所以夏老師說,你們修行要修到把火車頭安到軌道上。火車頭沒有上軌道,那麼沉怎麼辦?動一動、轉一轉,笨極了。火車頭上了軌道,這一個火車頭能拉多少車,怎麼走,前進、後退都如意。你要在底下,多少人拿撬棍,拿什麼東西都難動一動,就是要上軌道。你看,這個時候布施就容易了,無量什麼莊嚴之物,供養之具,都來利樂有情。所以我們要是真正上品上生,你當時就可以分身到無量塵剎去度無量眾生,都是這麼度,不是像現在我們這麼苦。《維摩诘經》裡頭寶手、妙臂菩薩,他們的手中都出無量的珍寶。鸠摩羅什解釋,他說因為布施的這個報,因為老行布施,所以就出無量的寶。跟河流一樣,像五個河的水在流一樣,那麼多流出來,所以稱為妙臂。這都是十地菩薩的境界,所以法藏當時發願的時候是地上菩薩,甚至於是十地。由於「智度成故」,關鍵在這,他智度(般若度)成就了,所以一切這種布施、持戒他都圓滿,「隨意無礙」。所謂這一切寶都是上供下施,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裡頭也顯了一點華嚴的境界,在一個手裡頭能出這麼多寶,像五個河水流似的那麼多的寶,無窮無盡,也就是說小裡頭有大,一裡頭有多,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

  「由是因緣」,就因為以上種種的因緣,這種積功累德,「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得到的果是讓無量眾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從這裡頭我們也看到發心的重要,種種佛的自覺、佛的覺他,佛的布施、佛的救度,如何如何,最後是讓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個大事因緣,「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彌陀的這種行願,從出家到發願,用五劫的時間來成就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成就以後又多劫的苦修。所以下面就要講成佛,一切都成就、都圓滿了。我們下次再講,這學期我們就到這,第二學期再見。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第二十二集)  1991  檔名:51-001-0022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