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幸福、惜福


 2015/1/7    熱度:2330    下載DOC文檔    

  很多人將全部的生命和時間都用於追求財富,這樣做值得嗎?
  范衛平:現代社會中,追求個人財富的同時,也在替社會創造財富,所以追求財富是值得推崇的行為。特別是在中國,社會從對權力的追求轉到對財富的追求,應該是更為健康的選擇。 
  方應看:人與人的差別主要在於怎麼花錢,其次在於賺錢的途徑。光明正大地賺錢,花到該花的地方,挺好。
  王一蘅:不把全部時間用在這上面,就會用在別的上面。人活在世上總得做事,追求財富應該是正經事。
  鄧蘭:將全部時間都用於追求財富是不智的。財富的作用體現在使用上,如果不能善加使用,財富再多亦是無益;如果為此而犧牲人生中更有價值的親情、友情等等,則更不值得。
  見明:人生百年,轉眼即逝。除了追求財富還有更多事情值得去做,若一生致力於此,最終還是空手而去,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 
  淨印:財為身外之物,生帶不來,死帶不去,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的人,是不會把畢生的精力用於求財的。在現實社會中,首先把本職工作做好,把身邊具體的小事做好,財富自然就來了。
  果菁:那是目光短淺的行為,他們不了解無常終將剝奪他們執著追求的一切。
  徐冉:就他們而言,肯定認為值得。雖然我認為不值得,但也攔阻不住。隨緣勸導,能聽則聽,不能聽也無法。
  李亞琴:財富畢竟身外物,再多也不能換回生命和時間。我們用財富供養這個色身,是為了憑借這色身聞法修行,直至極樂彼岸。若用全部生命去追求財富,無疑是拿著如意寶珠去換一個盒子,盒子有了而寶珠沒了,是何等悲哀的事呵! 
  劉騰亮:財富決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標,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多數人還是深陷於自己的貪心。所以,任何事都應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不要走極端。

  幸福的標准是什麼?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有哪些?
  范衛平:幸福的標准就是個人被社會的認可程度。從心理上來說,往往是希望擁有,而目標快要達到的時候最幸福。
  王一蘅:幸福就是滿足的感覺,因人而異,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標准。一般說來,無災無病、家庭和睦便是幸福了。但這種幸福是農耕社會的幸福。在信息發達的社會裡,人知道得越多,要求也越多,幸福就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完全不比較也不可能,所以,幸福還意味著與社會一般狀況保持相對平衡。 
  鄧蘭:自個兒覺得開心就是幸福。至於條件,吃飽穿暖,有蔽身之所就可。不過有時餓肚子的人會覺得自己很幸福,錦衣玉食的人卻未必有這樣的感覺。
  劉昆:幸福簡單來說就是樂,我們一生都在“找樂子”,但好像沒幾個人找到真正的“樂子”。盡管這樣,我們還在拼命的找,至少想找出一個標准來。有人覺得有了很多錢可以消費,那就幸福了;有人覺得兒女事業有成,那就滿足了;有人覺得當上眾星捧月的公眾人物,才是********的滋味;也有人覺得老來能有一大堆影集回憶青春,也就不枉此生。但等到目標實現的那一天,幸福的感覺往往無影無蹤了。所以說,我們要追求大樂、永樂、真實之樂,而不是這種短暫的、似是而非的幸福。 
  樂倫:心靈不再流浪就是幸福的標准,外在條件是家庭與事業都具足。
  夏蓮:在我看來,幸福就是輕安、自在、法喜充滿,最重要的是具有智慧。
  見明:我覺得幸福就是心想事成。
  明靜:幸福是心靈的微笑,能享受幸福的心靈往往是純樸寧靜而不是喧囂擾攘的。幸福生活也許有很多樣式,但獲得它都需要智慧、勇氣和愛心。 
  震邦:世人得到財富會感到幸福,沐浴情愛會感到幸福,事業成功會感到幸福。但這種幸福都是短暫而虛幻的。追求真理的人,向真理邁進的每一步都會感到幸福:得聞正法、得遇善知識、得嘗法喜、得解惑、得成就等等。
  若莓:我認為人生幸福應是在和睦的家庭中,擁有寧靜的心靈,遠離浮躁、有一份精神信仰,並對社會有所奉獻。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包括:安定的環境,一定的物質基礎,工作之余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蒙衛芝:我的標准是快樂安祥,不論發生什麼都能好好解決;同時有能力幫助別人快樂安祥。至於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首先是能遇到善知識,至少有機會看到古聖先賢的著作,不然會活得很迷茫,空過一生;其次是有信仰,這樣才能為自已和他人營造幸福生活。 
  果菁:幸福來自於內心的安祥自在。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就是了解幸福的內涵,包括智慧和能力兩個方面。
  徐冉:幸福的最高標准就是常樂我淨。現實生活中,能具備暇滿人身,得聞佛法,得成淨業,將來回入娑婆,廣度眾生皆不退轉,是為幸福,所謂“悲心始遂開顏笑”是也。
  李亞琴:我認為“幸福”可以這樣來定義:具有品質的生活,即使在逆境下仍能保持高度理智。幸福生活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但更主要是精神的。首先明白人為什麼活著?若不能明確回答這個問題,甚至從來沒有想過,那只是生活在夢中,所謂的幸福也不過是夢幻泡影。在我的概念中,聞知佛法的人是幸福的;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這樣的人不會因個人境遇而隨波逐流,因為他是生命的主宰,就象勇敢的舵手不為風浪左右,最終駛向幸福的彼岸。所以說,幸福來自於能創造幸福生活的人。 
  劉騰亮:對我來說,身得輕安,心得清淨就是最大的幸福。它的必要條件就是解脫,包括身解脫和心解脫,最難的是心解脫。記得《紅燈記》裡有這樣一句台詞,鸠山問王連舉:“你為什麼自己打自己一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因為沒有智慧,常常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所謂“作繭自縛”。所以,幸福的本質在於心靈,如果內心一片智慧光明,必定是幸福快樂的。

  惜福的傳統是否具有現實意義?
  范衛平:生存的前提是能保證富得穩定,即小富能安。現今社會保障系統幾乎沒有,生老病死樣樣得自己操心,攤上其中一樣,足以讓你從小富打回到貧窮潦倒。所以惜富應該是人人遵守的准則,要把艱難困苦看得實在些。
  方應看:惜福是最重要的一條人生法則,與知足常樂有相通之處。 
  樂倫:現代人面對經濟利益很現實,但使用財富的方法卻華而不實,惜福可以讓人腳踏實地生活。
  夏蓮:人們生活條件好了,但也造成了更多罪業。為貪一時口福而殺生無數,想想真令人傷心。我願人人懂得惜福之道,克勤克儉,社會就會好很多。
  震邦:就算以世間法教人,也應當愛物惜命。當今,世人因自然的報復而認識到環保,也是傳統觀念體現出的現實意義吧。
  菡萏:現代人只知及時行樂、奢侈浪費,最終福減禍臨。所以惜福的傳統觀念在現代尤為重要,應大力提倡。
  蒙衛芝:惜福這個觀念在現代只是換了種說法,涵義也更廣些:像環境保護、能源保護、水土保護等等,都可以說是惜福的新诠釋。 
  果菁: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惜福無疑是一劑清涼藥。惜福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德因緣,宇宙之間,一滴水都有它無窮的功用,都值得我們珍惜。
  徐冉:地球資源到2010年前後即達臨界點。所以惜福是珍惜資源,正與大眾利益符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李亞琴:我覺得福報就象銀行中存的錢,取用越多,存得越少,一旦用盡即為無源之水。但自己究竟存了多少福報?誰也難料,所以揮霍亂用是浪費自己的生命。古人就知“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惜福有福”的因果之理,傳至今日是一份無價之寶,永具現實意義。 
  劉騰亮:現代人很大的問題就是不知惜福。從輪回的角度講,我覺得生命存在一種“振蕩”。今生福報很好的,大多是過去修行所累積的。我觀察了許多腐敗的高官,他們都聲稱信佛,並常常到寺廟拜佛。我想他們這麼有佛緣,很可能在前世是修行人,今生福報所致而身居高位,結果因為不懂得惜福,爬得高卻摔得慘。佛陀說,眾生在苦海中“頭出、頭沒”,應該就是指這種可怕的“生命振蕩”吧。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