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應該有的正確動機,及其果報


 2015/1/23    熱度:2774    下載DOC文檔    

布施,是佛教中最為看重的修行法門。我們知道,在佛教中有六波羅蜜修行法門,這是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可以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這六波羅蜜也被我們稱為六度,即檀那(布施)、屍羅(持戒)、羼提(忍辱)、毗離耶(精進)、禅那(禅定)、般若(智慧)。

我們可以看到,六度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可見佛家是多麼重視布施的功德和力量。

那麼什麼是布施?布施的定義是什麼呢?布施是不是就是指捐獻財物呢?

大乘義章卷十二解釋布施之義:以己財事分散與他,稱為布;惙己惠人,稱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個人吝啬與貪心,以免除未來世之貧困,大乘則與大慈大悲之教義聯結,用於超度眾生。簡單來說,在佛教中,以無吝啬或不捨得的心施捨,就是布施。

布施也有層次之分:

1、若以利益眾生而發願成佛的心行施,這是成佛的因;

2、若以為求解脫之心行施,此即成解脫之因;

3、若以普通層面之利益他人的心行施,此雖不為成佛或解脫之因,但仍會帶來極多布施之善果。可見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視布施的發心的。

布施又分為三類,第一為法布施,第二為無畏布施,第三為財布施。

首先來說說法布施。在未遇正法前,眾生是無明愚昧的,猶如盲了眼一樣,分辨不出善與惡的分別,所以他們不斷作惡,以致墮入三惡道中受苦,萬劫不復。

法布施便是對眾生施以佛法,令盲者開眼而見到光明。怎樣做才算是法布施呢?對眾生說一些慈心的道理,或說及因果與業力,或教導別人戒殺,或引導他人皈依三寶及行十善業,這全部屬於法布施的范圍。

無畏布施的意思,是把壽命施予眾生。譬如說我們把屠房中待殺的牲畜、集市上待殺的家禽和水族眾生買回來放生,這便是無畏布施的一種了。在作無畏布施時,我們應以適當的智慧運作,以盡力確保被放生的眾生暫時無生命危險。我們雖然無能力令眾生永遠不死,但出於善心,令其暫逃一劫,已是十分大的善業了。

財布施分為內財和外財二種。內財布施,是把自己的頭目、腦髓甚至生命,都可以布施給眾生。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之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時,曾經割了全身的肉,來救度一只老鷹。把自己的身體飼喂饑餓的老虎,救了幾只老虎母子的生命。這就是“割肉喂鷹”、“捨身飼虎”典故的由來。

對於我們來說,雖然暫時做不到佛陀的境界,但是象獻血、骨髓捐獻或器官捐獻,這些都是屬於內財布施的。由於鮮血、骨髓和器官來自身體,從某種角度來說,它也是“身布施”的一種。

外財布施是把自己的金銀財寶、飲食醫藥等等來布施。喜捨幫助他人,使眾生生大歡喜,離苦得樂。並非給予任何東西都屬圓滿的外財布施行為。布施品必須來源清淨,即並非偷來或以其它惡業所換取來的。

此外,布施的物品必須恰當,譬如說對持素的人施予肉食或給別人壞了的食物,過期的藥品,便是不恰當的布施品了。 在一般情況下,送武器彈藥或毒藥,讓別人可以傷害其它眾生或自己,亦屬不當之列。所以,若我們贈送釣魚用品給別人,這便不算是如法的布施行為了。作為佛教弟子或希冀得福樂的人,第一件事便是不該傷害眾生的生命。真正的三寶弟子,應該為了保護其它性命而連犧牲自己生命亦在所不惜,怎可以刻意傷害其它生命呢!所以,我們不應贈送武器或釣魚用品等給別人,亦不宜經營釣魚和打獵用品生意。

總之,財布施應該令對方升起歡喜心和滿足感,同時亦不傷及對方或其它眾生的身心健康,否則便失了布施之意義,亦不能得到完整的布施之善報。所布施之物品,並不限於金錢,象藥物、衣服、食品及房捨等全都可以是恰當的財布施物品。

此外,我們亦可在心中把自己的功德布施予一切眾生,並發願讓眾生和我們一樣可以聽聞到佛法,可以離苦得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每天做功德回向的目的。

明旸法師說:布施度悭貪,布施意為普捨,人們都有悭吝,不捨,貪得無厭之心。

對於錢財物質,不但不肯施捨給人,而且貪得無厭,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圖多求。因此就挖空心思,想盡辦法,甚至殺人放火,謀財害命,不擇手段,來貪求財物,做出種種惡業感招惡報。

圓瑛大師生前開導弟子們說:“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把這二句話,記在心裡,會有好處。菩薩修行布施度,就是對治眾生悭貪罪惡之心。

布施法門的直接果報是令我們今生及未來生不至貧乏,這包括了金錢、食物及藥物種種方面的貧乏不足。

許多人以為學問、出身及智商是成為富足的人之條件及前提,但我們若加以觀察,會發現很多人既有良好出身,又有很高學歷,智商又十分高,且比任何人都更努力,但他們卻一事無成。 富足其實並不取決於上述因素,而取決於業力及心態。若人富但吝啬,其實根本亦說不上是真正的富足,而且難以得到快樂;若不肯布施,甚至見死不救,或勸阻他人行施,今生及未來生皆不會有福報,甚至極可能在未來生於餓鬼道之中。如果我們以良好的動機,又好好地作正確的布施,便能得到福報,家庭也不會有障礙。

希望我們大家一起來發菩提心,能夠由通過佛教所講的教理行果,信解修證的道理,由信仰佛教,而了解佛教,再來踏踏實實地依教修行。使般若智慧得以常明,菩提道心因而不退,將來一定可以成就佛果菩提。

合十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