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世間眾生若要成佛,方便智慧缺一不可


 2015/1/27    熱度:3359    下載DOC文檔    

釋迦牟尼降魔成道

成佛的修行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千百年來,漢傳、藏傳各宗派因對佛陀教法的認識存在差異,故在建構自宗修學體系時形成了各自的觀點。能否正確看待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圓成無上佛果。在《道次第》中,宗(宗喀巴)大師對此作了詳細論述。

《道次第》中,宗大師明確提出:方便與慧,成佛缺一不可。何為方便?通常方便是指途徑、手段、方法。從這個意義而言,八萬四千法門皆可以稱為方便。但在《道次第》中,對“方便”一詞的內涵卻有特別界定,依整個《道次第論》的內容而言:“奢摩他以下,是為方便分及福德之資糧,依於世俗谛之道,廣大道次第也;三種殊勝慧者,是為般若分及智慧之資糧,依於勝義谛,甚深道次第故。當於彼等次第數目生起決定,及以慧與方便隨離一支不成菩提,應起大決定也。”(《略論·道前基礎》)這裡明確指出,何為“方便”,何為“慧”。認識“方便”與“慧”的內涵及在修學菩薩道中重要性,是修學《道次第》應該具有的基本認知。

“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日經》的這句話,扼要概括了大乘的修行要領。“悲為根本”,說明大悲心在大乘菩薩道的核心地位。大乘佛教之殊勝,主要體現在大悲心行的成就。由菩提心為因,方能成就圓滿大悲,否則往往只是小慈小悲而非佛菩薩的同體大悲。至於“方便為究竟”,是說明通過方便才能抵達圓滿佛果。這裡所說的方便,也涵蓋六度在內。

關於成佛的修行,《道次第》提出兩個要點:首先,應有正確的方便。如擠牛奶,必須知道在哪裡擠,若於牛角用力,安能見效?修行同樣如此,若無行之有效的方法,終是徒勞無益。很多人修行不得受用,正是因為采取的方法似是而非,或是用不起來,或是用心出偏,最終導致操作失誤。其次,方法要完整,即因緣具足。如若不然,修行成就往往是片面的。唯有圓滿之因,方能成就圓滿佛果。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無非是成就悲、智兩種品質。我們認識到佛陀的品質特征,也就知道修行的重點是什麼,一切修行都是圍繞結果而展開的。正如我們想收獲什麼,必得先播撒相應的種子,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成就佛陀的品質,就必須在因上努力。

佛菩薩所具有的大悲和大智,決定了修行必須在方便與慧兩方面入手,簡單而言,就是六度萬行。佛陀乃“福智二足尊”,由般若成就一切種智,方便成就無量福德,二者缺一不可。《道次第》所闡述的方便與慧缺一不可,便是建立在這一前提上。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