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第31集)
這部大經,在第三十二品以前都是阿難當機,代表最當機的弟子;在三十二品開始,彌勒成為最當機的人物,阿難降居第二位。這也就說明,彌勒再來的時候,三會龍華裡頭,還在大說《無量壽經》。我們可以說不光是彌勒,未來的佛、一切的佛都要大說《無量壽經》。這是十方諸佛同贊,他既然贊,言行就是一致的。佛的言行還不一致嗎?贊了就要弘揚、就要說,就要勸自己的眾生往生其國,就要說這個法門。所以從這裡頭我們可以理解得到。這就是彌勒當機,怎麼囑咐彌勒,彌勒表態,如何護持這個經,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將來大家如果是幫助彌勒來度化眾生(等著彌勒來才成功的太慘了、太晚了),要是做為助手來,也都是要來弘揚這部經。 這是一個變化。而且在三十二品裡頭,以前都是什麼的?都是一上來就說到會的都是些什麼人,都是德遵普賢,佛就現瑞,阿難就發問,問了佛就答覆,放光的原因,現瑞的原因,接著要說淨土法門。就從法藏比丘,甚至要從世饒王說起,出家成為法藏比丘,如何發願,如何發成四十八願,如何成就極樂世界,如何如何莊嚴,一直到如何才能往生,彼土的大士是什麼樣的功德。彼土大士的功德贊歎到了「自然中自然相」這一段。這一段就是「一旦開達明徹」。所以修行的人都需要常常有達到這一步。當然現在在這個地球上的人,所能達到的這一步有時候遠不如,但也不是絕對不如,可以說一般說來就不像經中極樂大士所達到的,達到這樣的深度,這樣明,這樣徹,總之都是如此。所以大慧大悟十八次,小悟無數。既然稱為悟,他每一次都是如此,因為沒有這樣的經歷,就表示你從來沒有悟過,自己要知道,那只是限於解,不是悟。 到了這個地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到這裡都是贊歎大士的話。到這裡這個話是嘎然而止,這個對於極樂大士贊歎到登峰造極了,不能再加什麼,到了這一步,登峰造極了。所以話頭一轉,就面向聽會的大眾,勸大家極樂世界是如此如此,你們還不發心?極樂大士能達到這樣覺悟的境界。所以極樂世界之最殊勝者在此,因為沒有退緣,壽命無量,每個人必須要達到、會達到這一步。釋迦牟尼佛在咱們這個穢土中也表現了這一步,他在樹下靜坐,睹明星悟道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這一步。以這一步為究竟,在這一步之前有很多跟這差不多的、類似的,都是好的。所以到了這個地方就勸人,既然如此,彼土大士都如此,你們都要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往生,你何必要執著於世間的事,在這譊譊,吵吵鬧鬧的,在無常裡頭煩惱憂愁?這就是面向世間的這一切眾生來勸導。下面都是如此,所以文章到這就是一個大的轉換。這一品就是「勸谕策進」,勸是勸告大家,谕是教育大家,要鞭策大家去進步,促進,要促成你的進步。佛愛眾生勝於愛子,所以苦口婆心來勸導。而前一品說,「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底下就全品都是勸谕策進。 第一句話說,「世人共爭不急之務」。這一句話就把全品的內容都概括了,世界上的人都在那爭,爭什麼?爭的是些不急之務,無關緊要的事。對這些無關緊要的事大家在那爭,而且共同在那爭,世間上的人就沒有人能免的。換句話說,他爭不急之務,對於迫要的事情無人過問,可哀就在這。你去忙那些不急之務,你還有自己應當忙的事在做,但是大家不知道、不管、不過問,就是在那爭不急之務,無關緊要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東西,拼命的、咬牙切齒的,竭盡一切精力的在那鑽、在那求、在那摸。「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在這個劇惡極苦,劇就是很甚、很厲害。後頭經中說,「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只有咱們這個世界上,這個五惡世間是最為大苦,這個世界的人苦得很。又說「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世間人所作的就是這一切,所作的是五惡,將來所受的是五痛,來生所受的是五燒,人就像在大火中在那活燒。這個就是劇苦,劇惡、劇苦。惡是因,苦是果,因為是劇惡,所以受極苦之報。所以就是在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營是經營,務就是事務,要勤勞其身來養活自己,要經營一些事,「以自給濟」。這就是世間人的情況,總的說起來就是如此,都在那爭不急之務。在這種劇惡極苦之中,從因上說,這個惡是非常之惡,所受之苦報猶如火在燃燒,是極苦。在這個之中干嘛?就是身體成天在這忙,在那經營事情,在那做工作,在那奔這奔那,以自給濟,要自己能夠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自給就是自給自足那個自給,濟是救度的意思,能夠過日子,就是說世人。 《會疏》解釋共爭不急之務,它說「物有本末,事有緩急」,東西有本有末,事情也有緩有急。所以我也常說,我們要知道輕重緩急。事情都有,多少事在那辦,哪些事情都需要人做,也需要你自己做,但是你自己要能夠分辨得出輕重緩急,哪個是迫切的,應該先做的。你把那個不重要的事先做了,那個重要的事、馬上要做的事你耽誤了,這種人他將來必定是失敗,他不會成功的,所謂輕重緩急很重要。它打了個譬喻,比如一個人進了一個大城市,你第一件事情是干嘛?得找個住處,你找好了住處之後,然後再出去辦工作,聯系事務。常出差的人都有這經驗。你不能把什麼東西都帶著扛著到別的單位去聯系工作,回頭你沒地方住也苦惱。先要找一個,這是你的急事,先要安頓住處,住宿之處,古時候叫下處,等到天黑了,你就有住的地方,你就安頓了,就不著急了。所以「先覓安下處者」,下處什麼意思?就是你要修淨土。人生的急務就跟這個一樣,你到了這個城市,你找個旅館能夠容你,先把這個事情解決,登上記,這個像什麼?就是要修淨土。回頭到了黑天有地方住是什麼?大限到來,人早晚有這一天,你有個住的地方,因為這個時候你就生在蓮花之中,你就不落到三惡道。這個重要不重要!世間人不管這個事,把那不重要的事都看作是最重要,在那忙。所以有一天命終,我們在這個時候就忙亂不及,就把自己重要的事耽誤了。哪個事重要?反正他不干重要的,干那不重要的。所以這句話就把全文都說清楚了。 所以《會疏》說得好,「諸人緩於火急之事」,對於火急之事,這個火已經是燃頭之急,頭發都著火了,這樣的事他在那從容而不過問,而且是「走不急之經營」,什麼不要緊的事,只想穿件好襯衫,鞋子刷一刷,頭上都著火了。「大命將盡」,你的命總有一天要盡的。這個現在我是非常有體會,時間就是太快了,就算我再長壽,你再給我一個七十八,也只是一剎那,真正的一剎那,奇快,奇快!因為愈老就愈知道這個快。小孩不知道,小孩盼過年,怎麼還不到過年?盼過生日,怎麼還不到?總覺得時間過得慢。大了就不一樣,老了更不一樣,這實在是快。就像現在一晃就到了暑假,學業也結束了,已經畢業了;有人在二十號畢業就走了,就是這麼快。所以這一段,這是對我們之教育,我們聽經就要如身臨其境,就等於我們自己參加了當年的這個大會,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對我們說法,就是在給我們勸谕策進,這樣才親切,聽得親切你才能夠有觸動,大的就是有震動、有變化。世人就不然,他不知道重要的事,他只知道忙生活,勤身營務,以自給濟,以為這是可以常保的。 於是「尊卑、貧富、少長、男女」,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不論是誰,你尊的也罷、卑的也罷,地位高的是尊,地位低的是卑;貧富,有錢的是富,沒錢的是貧;少長、男女,年輕的是少,年紀大的是長,有男、有女,就把這個說盡了。不管你地位高低,不管有錢多少,不管你歲數是大是小,不管你是男是女,反正都沒有例外,都是這樣,都是「累念積慮,為心走使」。念就是心念,就是苦心積慮,憂念重重,累念積慮就是這個意思。苦心積慮,老在發愁,老在那經營,老在那考慮,今天多賺,明天能否再多賺一點,如何能夠把他打敗,超過他、勝過他,把他那個買賣我搶過來,就是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為自己這個心,處心積慮就是這個心在那做主,所以你就成了心的奴隸。本來一般人都講,我就是做我心裡想的,但是智者就不是這麼看,就是你成了這個妄心、欲念心的奴隸。你本來不是它的奴隸,這麼去做就成了它的奴隸,走都為它奔走,你這個欲望的心想到哪你就奔到哪。例如你今天要到哪去購物,你聽話就去了,你就往那走,奔走。使是使喚,聽它的使喚。就為這個貪欲的心為它奔走,給它服務,聽它的使喚,這叫為心走使。所以我們處處都提醒我們。一般人都說,我為我的心去工作,正是為了自己,而不知道這個不是你自己。所以我們在這些地方上,常常要能夠深思。為心走失,為這個欲望,這個心是賊,我們認賊作子。它來奪了權,它讓真心靠邊站,它在這發號施令,它不是你自己。這個是所謂認賊作子,這是賊,你為它奔走、為它服務,但是世人不知道。就是不管你是尊卑、貧富、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例外,就成天在心裡頭苦思苦慮,就為這個心。不但是心在想,而且身體也在那奔波勞碌。 「無田憂田」,沒有田的人就發愁想有田。「無宅憂宅」,要是有人沒有房子,或正在賣房子,就想怎麼自己能找到更好的房子,在那憂愁憂慮想得到房子。至於其他的,「眷屬」,有人要結婚了,要怎麼怎麼樣,有孩子,要如何如何,就是要有眷屬。要有房子,要有田地,要有家宅,要有親眷,要有財物,現在什麼幾大件,電冰箱、錄相機等等等等的,要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你時時想有,不過這個妙就在這,「有無同憂」,你本來是沒有,沒有你發愁想有,但是這個事就是沒完沒了的,不是說你有了就解決問題,就不憂了,有了同樣還是憂,這些東西你不管是沒有還是有,你都在那發愁。頭一個就是一天你得到一個,得到一個別人又比你強,你晚上看電視,這個要看足球賽,那個要看跳舞,這兩個人就吵起來了。像街坊他那有兩個彩色電視機,我就想有一個還嫌少一個,「思欲齊等」,就想跟這個鄰居一樣。到了外國,每間屋子都有個電視,你要再請個保姆,保姆那屋也給她弄部電視,那就是五六個、七八個,到處都有,那個汽車上也有,什麼地方也有。你欲望是無止境的,思欲齊等,你愈比愈高,沒有止境。等到你稍稍的有一點了,湊巧你運氣還不錯,碰巧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碰巧你稍稍的有了一些,有了之後,好,你不是解決問題了嗎?「又憂非常」,又在那發愁,萬一要沒有了怎麼辦?所以有無同憂。「水火盜賊」,現在你看這個地震,這一下子就沒有了;火山爆發,外國的水災、龍卷風,多少房屋都毀了。火山爆發就是燒,屬於火。盜賊,恐怖主義、黑社會。「怨家債主」,不是這一生,還有多少生的事情,怨家債主。「焚漂劫奪」,火就是焚,水就是漂,強盜就是劫奪。有了之後怎麼樣?我又怕非常之禍。很容易,這一切一切,要碰上這些事,碰上這些所謂水火刀兵,有的東西馬上就「消散磨滅」,馬上就沒了,化為灰燼。 可是「心悭意固」,心很悭吝;意固,很頑固,捨不得。「無能縱捨」,沒有一樣能夠縱捨,給人家,都捨掉,不要了,放棄。對於這一切,在有生命的時候就是如此,就是想要,就是想多,就常常為它擔憂害怕,怕它沒有,都是如此。那到底怎麼樣?到底你都有個命終,在你命終的時候你都得捨,你全部都得捨,沒有任何一樣東西,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跟著你的。所以在命終的時候,一切所愛的眷屬、財寶都是捨離,「獨去獨來,無能隨伴,至愛之人」,感情最好的人,我可以你死我也死,殉情,可以同時死,但是不能同處去。你要到哪去是由於你的業力因緣而決定的,不是你主觀能決定的。同時死,這兩個人同時死,死了之後所到的地方千差萬別,這一點要知道。有的人就愚蠢,以為兩個人就這麼一塊死,將來一定是在一起。這個報是千差萬別,你可以自己來選定同時間死,但是所到的去處不由你做主。所以可以同時死,不能同處去,業因不同果報就不同,去處當然各個就不同,「莫誰隨者」。古時候皇帝讓多少人殉葬,能有這些人給他服務嗎?當然讓他殉葬是可以,殉葬之後讓他去服務,達到他殉葬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只是更增加他的罪業。他不定跑到什麼地方去當牛當馬,甚至於入地獄去了,別的這些人能夠替他分擔,那不可能。所以「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種情況是貧富同然,都帶不走,你闊人多也帶不走,你窮人少,少也不是說你可以帶,也帶不走,同樣的。「憂苦萬端」,這種憂苦說不能盡,憂苦無盡,所以說是萬端。下面這一段,在極苦之中都是如此,不覺悟。 底下,從「世間人民」起,這又一段了。說世間的人,「父子」,當然也包括母子,「兄弟」,當然也包括姊妹,「夫婦、親屬」,這些親眷,應當互相恭敬、互相愛重,應當互相照顧、體貼、關心,同時還要恭敬,「無相憎嫉」,不要討厭,嫉是嫉妒。還有特殊的一點,有的人對於別人有什麼成功的事情他還不嫉妒,對於自己的親戚要是誰勝過了自己,他特別嫉妒。兄弟之中有時候也是如此,誰要勝過了自己,他嫉妒,這就不對,佛告訴我們應當敬愛。所以夫婦之間也是應當一個敬字很重要,敬才能持之長久,不光是愛。不可以互相有所憎恨,不可以互相嫉妒,多互相幫助。「有無相通」,有的錢財,用的東西,有的有,有的沒有,怎麼辦?應該相通,有的人可以給沒有的人。「無得貪惜」,不要貪戀,捨不得,就是要幫助人。所以這個布施,我們要能夠讓人家得到利益。「言色常和」,言語和臉色,俗話說臉色,看了很和氣。就是在親屬之間都應該如此,有無相通,互相幫助,言語容色都是很和藹。「莫相違戾」,不要彼此抵觸,彼此鬧意見。戾是指凶狠,表示狠毒。 「或時心诤」,或時就是指某個時候,某個時候心裡頭生氣,彼此之間有所斗爭,於是就「有所恚怒」,脾氣上來了,發怒了,這就表示不和。恚怒,發了脾氣,有所發作,有所發作至少是吵架。乃至於,這個事雖然是個小事,要知道這個事冤冤相報,它是沒有停止的時候,到了後世它愈演愈烈,互相的報復,就結成大怨。「後世轉劇」,你在這一生之後,只是一個小的開始,爭吵、吵罵,傷害了對方,後來愈演愈烈,「至成大怨」。所以都是要受報的,而且這個報都是超過他應有的。本來要帳的,沒有一個不是要過了分的,所以這個事情不能了就在這。因為他是很狠毒,他絕不是說你曾經打過我三棍子,我就回你三棍子,我就要回了帳。他要打你三十棍子他才出氣,你這二十七棍子就是冤枉,不應該受的。因此你本來是欠帳的,你就變成債權人,你有二十七棍子的債權,你將來可以跟他要。當你要的時候,你就不是要二十七棍子,你給他三刀,於是乎你又變成欠帳的了。所以就是互相愈來愈厲害,愈來愈厲害。所以怨家宜解不宜結就是這個道理,結了之後就互相報償。有的人有神通,看見武則天和蕭淑妃,蕭淑妃因為她死得太慘了,她就發了願,願我生生世世當貓,要把武則天撓住活著把她咬死。因此她就如了她的願,她就咬死了多少生的武則天變的一只老鼠。但是咬多了之後,武則天她又變成債權人,她就咬她,咬她她變貓,她變老鼠,過一過她又反過來。所以這兩個人還在那老鼠跟貓變還沒完。這就是這個地方的意思,「後世轉劇,至成大怨」。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有些事情相更換的,要彼此互相成為患、成為害,患是禍患,害是毒害。「雖不臨時」,雖不是馬上就在眼前給你表現出來,可是因果是不虛的,決定所謂不爽。所以就連佛成佛之後還要示現馬麥、穿足之報。他因為什麼?因為很多阿修羅壽很長,他看到修行的人最後就不受報,他就說因果沒有了,所以佛就示現。所以琉璃王打釋種的時候(這也是報應),佛也頭疼了幾天,也受報,成了佛還要示現受報。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天旱,沒有東西吃,就有一個池子,池子水也都干了,魚就死了,他們就吃這個魚。最後有條最大的魚,最大的魚是魚王,釋迦牟尼佛當年是個小孩,看這魚很大,他還沒吃魚,他就拿竹竿敲了這魚腦袋三下。結果這個魚,等到他們這些人又到印度,又聚集而居,成為釋種,貴族,這些魚它們就變成琉璃國的人民,這條大魚變成國王,就領軍隊來殺。來殺的時候,大目犍連看見佛不救他這些本族的人就覺得很奇怪,怎麼佛不管?大目犍連不管,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他把佛比較親的這些人一起擱在缽裡頭,就托上三十三天。等戰爭過去之後,大目犍連把缽拿下來看,裡頭全化成了血水。過不去,因果不虛,佛也頭疼三天,就是打了它三竹竿,表示果報不虛。佛其實已經無所謂。所以了知罪性本來空,實在是罪性本來空。所以底下一則公案,百丈的,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當五百世的野狐。問到百丈,百丈說不昧因果,這個野狐身就解脫了。他不是墮落在因果,他不昧因果,因果還照常有因果。所以說法哪有那麼容易?一字之差,墮五百世野狐身。有的人都想,以這個為什麼,其實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責任非常大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好像可以游戲的事情。因果這個事,而且結成大怨,雖不是馬上你就看得出來,但是你一定要想明白,這是決定如此。你對於這一切一切不要那麼愛戀去追求,「應急想破」,沒有一樣你能跟得上去的。 底下再說,「人在愛欲之中」。愛別離,親屬都相愛,都很好。這個欲,想得到什麼東西都是欲。你想得到這個、想得到那個,你愛這個、愛那個,可是你「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生你也是自己一個人來的,你什麼也沒有帶來,也沒有誰陪著你來,生的時候是獨生獨來,死的時候是獨去獨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你受苦受樂都是你自己承當,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你,你至親的兒女、夫妻,他憂心如焚,他也難過,不能因為他的難過而減少你的難過,不能替你,說他也饒上一分,說明沒有人能代替,是自己所作的,一樣也跑不了。「善惡變化,追逐所生」。善惡變化,這就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憬興的解釋,善變化就是指善趣的報應,惡變化就是指惡趣的報應,所以善惡變化就指的善惡兩種報應,這是一個解釋。再有《會疏》解釋,這個解釋是高麗人(朝鮮人),這都是唐朝的,憬興是唐朝人,他有著作在藏經裡頭,解釋《無量壽經》的。《會疏》就不這麼解釋,這個變化它是這麼說,「今世雖善果」,今生你是在享福,是善的果,可是你所做的事,所作的業都是壞事,因此你來世的報就要變了。今生你享福,可是你現在做了壞事,來世你要變成什麼?變成受罪。你現在雖是惡報,你在苦、在受罪,可是你情願做的都是善事,來生你要變為福報。它把這個變化這麼講。所以善惡變化,千變萬化,這都是文字問題,實質上沒有分別。總之都是如是因如是果,什麼因什麼果,確實千變萬化,造因不同,果就不同。 這一切善惡,這些果報,「追逐所生」,你生的地方,你到哪裡,這一切跟你到哪裡,這些東西跟著你走。至於這些親屬,就是這些報應跟著你走,至於所去的道路,那是各個不同的。至親的人,甚至於說一個炸彈下來炸死的人,去處也都是不一樣的。有一樣的,因為什麼?因為大家性質差不多,工作差不多,也有,不能說絕對都不一樣,會一樣,但是更會不一樣。「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再相會就無期了,而且再相會你也不認識了,最苦的事情就是這個。一轉之間,誰跟誰都不認識,所謂「鍋蒸外婆肉,鼓打舅母皮」,就都變了,變了豬,變了牛,皮剝下來打鼓,肉在那炖著宴賓客,這些都是親屬,就再見也不相識,就是提醒我們,不要爭這些不急之務。這一切都是要回到上邊那句話,這給我們詳細的開演,我們怎麼是爭的不急之務。這些都沒用,你這一切都沒用,我愛這個,我愛那個,到了最後你自己走你的路,誰也不能替你。你愛他又愛不了,你不能盡一點力量。所以你要不往生,對於你的眷屬你能盡什麼力量?眷屬對你還能盡一點力量,還可以念念佛超薦你,你自己不知哪去了,你也不知道你的這些眷屬在哪,見到也不認識。所以只有往生才能,往生就是把一個大悲劇變成大喜劇。這不是死,這是生。這不是愛別離、永別離,而是一個大團圓的開始。有一個人往生了之後,就可以輾轉度脫,把所有這些親眷都度脫,都在極樂世界會見,大團圓,是真正的大團圓。世間的大團圓是一剎那,馬上就分開了,誰也不認識誰,只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大團圓的開始。道路不同,相會無期,世間人愚癡不知道。 所以佛就勸勉,「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為什麼你們不在你們還強健的時候努力去修善,你們還等什麼?人生最難得的是暇滿之身,我們還都是暇滿之身。滿者是沒有殘缺,神經、智力、體力都健全。沒有殘,不瞎、不聾,神經也不錯亂,總還有時間有閒暇可以修持,暇滿之身很難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這一切難都已經通過了,所以說何不再趁這個強健時突破這一關?所以大家都要爭取,爭取什麼?爭取對於往生有把握。我們說,大家都是往生有希望,尤其臨終你要善根發動,很好用功,佛來接引,往生就很有希望。但是不敢說哪一位是已經有把握,你決定往生,恐怕這話就不好說。我自己也不敢說,但是我要爭取,要爭取到這一步,要爭取到有把握,這才是最急之務,不要去忙那些不急之務。最急之務就這件事,我要趁這個強健時。現在圓得師就不行了,他送到醫院去了,不能動,摔了一跤之後,躺了一個多月,長了褥瘡,而且這次病了之後不容易提起這個精神。大家必須要知道,你強健時你還不能念,你到了有病痛的時候,你就更不能念了,你那個心力也不夠了。不會說病都來了,自然而然我就會知道這個要緊,我去念,不盡然。還有病中這個念,確實是難念。 所以就是說趁強健時要增加自己的能力,能夠達到佛的願裡頭所說的這些條件。所謂至心信樂這四個字,第十八願,「至心信樂,十念必生」。至心信樂這四個字,你是至心,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心,你的信和樂到了登峰造極。我們敢說我們是至心了嗎?我們是有心,我們也是信,我們也是樂,但是不能自己給自己加個封號,說我是至心信樂,我就符合第十八願。你每個字都不能放過。至字怎麼講?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聖人中登峰造極的聖人就稱為至聖。皇帝稱為至尊。你是至心信樂,所以哪能那麼草草說自己相信?所以我們現在就何不於強健時,去爭取有把握的往生!怎麼做?你去做到至心信樂。所有一點點的疑都要給它破掉。現在上海帶業不能往生之說大盛,這都是一種邪說。我們就是要真正的相信帶業往生,要沒有帶業往生就沒有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也不可貴了。正是因為如此,現在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國外解決得不夠好。而且上海徐恆志他來信跟我說,這種邪說響應的人很多。總之現在大家對於正法很難起正信,對於這一類的邪說大家很容易感興趣,就是說下裡巴人大家都喝彩,陽春白雪沒人理。所以我們要堅持,要堅持正法的住世,都要趁強健時努力修善,念佛是善中之王。我們「往生正因」,「讀誦大乘」這裡頭的第一句話,讀誦咱們《大乘無量壽經》是第一句話,是往生正因。去努力修善,「欲何待乎」,還等什麼?這話很深刻。 還有,年輕不修,等我退休,等我什麼什麼。他不知道《涅盤經》講,佛告訴迦葉,佛打了個譬喻,譬如甘蔗。甘蔗大家知道,造糖要壓,我在四川就看見壓甘蔗的,而且給你吃甘蔗汁,那個時候很高級的,囤著喝的。那個甘蔗壓出來汁去熬糖,或者喝了,那個滓子沒味,甜汁都壓出去了。佛說「壯年盛色,亦復如是」,壯年時候的盛色,這個體力,他說也是這樣子,像那個甘蔗一樣,也是很充足的。「既被老壓」,老了之後就等於壓了一下,等於甘蔗在機器上壓了一下,就成了滓子,成了滓子就「無三種味」,三種味它就沒有了。一個是「出家味」,老年就不能出家,老年出家只能當沙彌,按正規的,有些都是破格,正規是老年只能當沙彌。因為嚴格的戒老年人受不了,就是那麼做你做不了,所以不如名符其實只當沙彌。有很多老年人,你看香港的沈久成,那個編輯,他出家是沙彌,那個是比較合法的。第二是「讀誦味」,讀經、誦經腦力不夠,人老了之後十個有八個腦力下降。不但是佛法如此,就是科學他們都說,最好的時候是二、三十歲,這一段裡頭腦子發展是最利的時候。老了,首先記憶力不行了,還有點理解力,有的再老,連理解力也不行了,再讀書、看書,這個味就跟被壓過的那個甘蔗一樣,還是甘蔗,但是沒味了。第三是「坐禅味」,坐禅你一坐總要在兩小時以後,你才能夠體會出坐禅的作用,你才能夠得到進步,老年人一坐兩個鐘頭也就是不可能。真正盤腿這麼坐著,不是咱們這麼坐,要端坐。所以大家你們要練習端坐是很重要的,要練習盤腿,這都是基本功。這基本功你不趁年輕的時候練好,老了你沒辦法,腿都硬了,更沒法盤了。老了之後才能放腿。所以說,你何不趁這個時候努力?這是《涅盤經》的話,你等到老了之後再來,當然時間是有,可是這三種味就沒有了。幸虧還有一個淨土法門,說來說去,大恩大德的阿彌陀佛,幸虧有他的淨土法門,不管你老少、賢愚,都收。所以大家及時努力,莫要蹉跎,佛還來勸我們欲何待乎,還等什麼? 下面又一段,「世人善惡自不能見」,世間的人看不到這個果報,因為這個果報是屬於三世的因果。所以有人就常常這麼說,為什麼不立即給他現報?有時候是不可能的,也就等於說是你排不進去,只有特殊的情況才能排得進去。你排不進去不能今生就給你受報,只有極特殊的、極嚴重的。所以那個張寶善,氣功師,他就是鬼道。他這個跟別人不說,他跟劉世為說點實話,他說他的後台就是個無頭鬼,他到陰間看見過生死薄。劉世為就問他,他說生死薄有能改變的嗎?他說有,但是極少,只有特殊的善、特殊的惡,才能把已經排定的程序可以改。但是一般沒有這麼大的力量,那也就是原來的不動。所以佛教講宿命不是宿命論,就是因為它都可以改,但不是特殊的因緣改不了。過去這一筆一筆的因果,因果下來,自然而形成一個宿命。因為它有的是雙方的,我要還帳,我要還給誰,那個債主他要來我才還給他;我要還帳,他不來,我還給誰?這個事就很復雜,所以說都要排。說這因果,因緣種種要排在一起,我們以後就會怎麼樣,什麼許許多多的,確實是有。所以說為什麼可以算命。但不是絕對的,不是宿命論,承認宿命,就這個道理。他自己是不能見,它是三世因果。剛才我說,還有很多的阿修羅,壽命很長,他都記得誰做過什麼事,將來他受不受報。自己看是看不見,他這個都看得見。因為你看不見受報,你就不信因果。所以目前的人就是不信因果,誰信做好事得好報,做壞事得壞報?我不拿白不拿,還有什麼問題。貪污,這筆錢我不拿白不拿,他這個思想在這,他不相信以後要有果報。所以「吉凶禍福」,吉的事,凶的事,禍的事,福的事,都努力去做,拼命去做,「競各作之」。 「身愚神暗,轉受余教」。身愚,你身老造惡,所以說身愚,這是身作的。心不信正道,所以說神暗。說這種人,心在作惡,身在作惡,心沒有正信,所以說他是神暗。「轉受余教」,他不信佛教,他跑去什麼?跑去信邪教去了,信外道的邪說。所以現在真正說起來,眾生裡頭能信正教的很少,能信邪說的人確實是多。那個張香玉,有幾萬人信她,萬人空巷,現在逮捕了。其實她這個非常落後,非常無知,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應該信。但是現在看,恐怕很有常識的人也都要信,那就是屬於這一類,願意信邪教的。他因為身愚神暗,他就是愚癡,癡毒,不能正信因果、聽受經法,反而對於外道邪說他很容易相信、很容易接受。這些人都花了很多錢,聽她說一次或者加持一下要繳幾十塊。現在在北京二百八十多個病床,都是經她醫治而生病的。所以就是說對於正法不能生信,轉受余教。因為現在有很多說是信佛,實際上是糊裡糊塗的。 以前來了一個大同煤礦的教師,先教數學,後教語文,最後教政治經濟學,教了多少年,現在好像她還有點地位,打著佛教協會的印子到處跑,一個女同志。她跟我談談,見過上海的鄭頌英,鄭頌英把我的《大經解》送給她,她說看了很有好處,怎麼怎麼樣。她說她念佛的情況,這點還不錯,她說她不用嘴裡念,也不用心裡念,她自己用耳朵聽,還能聽到這一句。所以各個人都不一樣。但是她還要搞道教,她說我這小周天、大周天是不是都不要?我說用不著管這些事。她說有人可又這麼說,說你又信了佛教,你把道教的加上去不就更快嗎?這種思想很可憐。她覺得對於佛教的東西我也來了,道教的東西我也來了,我這不是好處都吸收在一塊,我不是更快嗎?勸她的人就這個理由,她也就接受了。我說這樣的話,你連佛教徒都不是,你連三皈依都沒有。所以大家就是轉受余教,要相信別的教去了。所以堅持正信很難。 常來的那個巴建明,他原本信耶稣教,前不久曾經有兩天又念咒了,他現在很高興,他說這我可以見黃老了。因為我跟他說,你去斗爭,什麼時候勝利你來看我,你不勝利你不要來了。第三天又不念了,就是善根、業力都在那斗。所以每個人都要知道,要趁現在我們善根占上風的時候,用釋迦牟尼佛這個話,因為我們的具體情況,這種情形我還可以補充,就趁著我們現在善根占上風的時候趕緊用功,切防業力發動,最怕業力發動。所以巴建明這就是好好的,他要跟那個楊鬧意見,為不值得的事,鬧意見就不來了,信耶稣教去了。這個你說是怪楊,不如說是他自己的業力發動。要謹防業力發動,業力發動就是天主什麼,就不來了,就談這一些。所以要謹防謹防!轉受余教,也就是最可怕的事。所以這一切障礙之中,最可怕是中斷障。把你殺了,只是斷你的壽命;你要是不信,你修持中斷,這是斷你慧命。所以中斷魔、中斷障是最厲害的。轉受余教,這個就是顛倒見,你佛教不信,跑去信邪教,這不就顛倒了嗎?而這種顛倒見相續不絕,這個顛倒見就更能產生出無窮的顛倒,於是乎就永溺於生死苦海之中。這個根本是什麼?就正因為愚癡,身愚神暗。所以生死是以癡為本,就是無明為本。這是什麼?「顛倒相續,無常根本」。所以無明是根本,愚癡是根本,這種身愚神暗,信余教就顛倒,這就是在無常生死中,以此為根本。 再底下一段是「蒙冥抵突」。蒙是有眼睛珠而不能見,叫做蒙。冥是表示暗昧,表示無知。蒙跟冥加在一起,蒙冥就是眼睛瞎,用來做譬喻,整個兩個字擱在一塊也就表示暗昧無知。抵是抵觸,以前講過,突是沖突。義寂解釋這幾句就說,蒙冥抵突是什麼意思?就說是「無所了知」,這個人很無知,碰見事他就違犯,他都不同意。如小兒在夜裡頭看不清道路胡跑,「狂犬妄走」,瘋狗不知道方向,「無所不作」,沒有什麼事不做的,這個就更低了,這就是蒙冥抵突。愚昧,他不明白經中的意思,跟他講也不懂,而且他還抵觸,聽了就沖突,他還要批評,對於經法不能信受。「心無遠慮」,心裡頭沒有遠慮,考慮不到來生這些事情。「各欲快意」,就求眼前痛快,有酒當醉就醉,各欲快意。而且心裡頭瞋心很重,很容易生氣,「迷於瞋恚」。沒有遠慮,各欲快意,就是想自己痛快,在這個瞋恨心之中使自己迷了。「貪於財色」,一個是瞋,一個是財色,貪。所以貪瞋癡這三個是三毒。貪財好色,所喜歡的只是這個事。不信經法,沒有遠慮,瞋恨,貪財好色,「終不休止」,沒有停止的時候。這種人,「哀哉可傷」,悲哀,可傷,這佛感歎。 「先人不善」,這些人怎麼回事?就是由於他的祖先就不好、就不善,不懂得道德,沒有人跟他講,「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所以也怪不得他。所以現在抓的那些壞人,把父母拿去陪斗,父母是有負責。可是「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要是都不信的話,並且說根本就沒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因為沒人跟他說,他也不相信,佛的話他也不聽,聽的時候他也不同意,他抵觸,他就認為這一切都沒有。你說都沒有,可是你自己會看得見,只要你好好看一看,「更相瞻視」,你只要好好注意看一看,你自己會看見。或者父親在哭兒子,或者兒子在哭父親,「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這個哭那個,那個哭這個。 「一生一死,迭相顧戀」,一個死,一個活,互相這個時候思慮、留戀。存在者就傷親人之永別,我這存在,可是我的親人和我永別,我很悲傷。死的呢?死的就要悲自身之長逝,我這個自身在世間就不存在,我要走了,我不知跑到哪去,再也不能同大家相會。所以這愛別離苦,生離死別,互戀難捨,如刃刺心,就如同刀子扎在心裡頭一樣,這個必定你看得見。所以不信,不信你也不能免,你也看得見,一生一死,迭相顧戀。昔日的這些恩愛,現在都成了憂苦,愛要別離了。這兩個事情,愛也罷,苦也罷,束縛你的身心,如同繩子打了個結,讓你出不來。「憂愛結縛」,就是這樣子,憂和愛捆起來了,「無有解時」,沒有解脫的時候,眾生就是如此。這個結,《大乘義章》說,「煩惱暗惑,結縛行人」,能夠把行人捆住,就叫做結;「又能縛心」,把心也捆住了,所以也叫做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所以這個結字就是兩方面的含義,一個就像打上結,栓上扣,你跑不開了,這個叫做結;一個它能結集生死,它把多少生死都給你集起來了,有兩方面的含義。所以憂愛結縛,結集這些生死怎麼結的?就是由憂和愛,這麼結縛起來的,沒有解脫的時候。 要知道「思想恩好」,彼此相思,思就是互相想念,彼此有恩,彼此感情很好,「不離情欲」。所以西方的哲學贊頌愛情,東方不如此,愛情沒有什麼神聖,是不離情欲。情還高超一點,欲就跟動物是一樣的,動物都有欲,獸欲,欲,比動物不高多少,談不到什麼神聖。一個人為什麼不愛一個歲數很大的賢者,不管是男的或者是女的,必須看上一個年紀相當的美貌的男子或者女子?這就是欲。沒有什麼理智,也沒有什麼尊重。與其說是愛對方,還不如就是說他要滿足他自己本身的要求,就從這,說穿了就是這麼一回事,沒有什麼高超。所以這一種是不離開情和欲,再上一點就是情。比如有一方都殘廢了,他還跟他很好,這就高了,這裡頭就不是欲,而且有情。但是要知道,情這個事情,在修道人的裡頭,情這個事情也是墮落之因。一個是情,一個是想,咱們人是情和想各占一半。所以「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如果是這種情念就墮落;純想,這個想就是理想的想那個想字,離開了情。所以我們說超情離見,要超出這個情。「思想恩好,不離情欲」,好一點是情,其余是欲,總之不離開情欲。就是情,也是墮落之根,純情就墮落。人就是一樣一半,在中間。純想即飛,你可以生天;或者你善根厚,可以生西方極樂世界;再高的話,你可以當下成就,你飛在佛的心中。這個飛大家也不要體會成真是一個鳥那麼飛,這個飛就表示快速就是了,超越空間。所以純想即飛,這不是墮落。墮落也不要體會就是掉下去了,不是說地獄都在地心,你要墮落再深的時候,從美國那邊出來了,大家都不要這麼執著。地獄哪都有,經上說海邊上、樹林子裡頭,什麼地方都有地獄,空中都可以有。所以都是由於恩好,都是由於情和欲。 於是「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對於這個都看不出,都是對於道迷惑。所以這個道字是個很深的字,鬼神重德不重道,鬼神不是不重道,他不懂得什麼是道。德大家都能夠懂,都尊重,百神都呵護,對於道這個事他不能懂。像牛頭沒有見四祖以前,百鳥銜花、猿猴獻果,尊重他,等他開悟以後就沒有這個事,大家不了解,鬼神不能測,不了解。因此像這種還在情欲之中的人,他怎麼能夠悟道?他對於道是迷惑。所以「惑道者眾,悟道者少」,能夠懂得道的是非常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每個人的心裡頭都有殺業這個毒。這個就說到瞋心,瞋恨之心,所以古人說,「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瞋心是地獄報,貪瞋癡,癡是畜生報,瞋心是地獄報,因為瞋心一來,他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了。世人能夠醒悟的很少,能夠懂得這些因果、懂得這些的很少,更談不上悟道,對於正道他是迷惑的。所以心中就是一種殺毒。這個殺毒好像我們沒有感受到,怎麼說世間上的人都有殺毒?這個世間上吃葷怎麼沒有殺毒?這一天殺多少,過年過節,一個年一個節殺多少,他為什麼不覺得慘?反而講吃,贊歎吃活的,贊歎把魚吃完了魚眼珠子還在動,贊歎南方人吃那個炝蝦,蝦子在桌子上亂蹦,撿了就往嘴裡頭吃,這不都是殺毒嗎?有的人以為是,耶稣教說這是上帝造給我們吃的,所以耶稣教它的致命傷也就在這。他要你慈悲什麼都好,他要造出這些東西很美味,而且它並不痛苦,那我要給上帝磕頭,我也就不吃素了;它真疼,那你就不公平了。如果造成這樣,還要給人家吃,還要這麼痛苦,它的味道這麼好,有人也喜歡吃,而且死要這麼慘,螃蟹在蒸鍋裡頭爬,活活的蒸死。所以這一切,我們這個毒,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這個毒,大家說我從來沒有殺過人,但是仔細要想想這個殺業,就是這個口福之禍是很嚴重的。到處去宣傳贊揚,什麼都吃,活的東西,而且愈吃愈多,這都是殺。現在又是種種的恐怖主義,以殺為能事,得意。因此就「為妄興事」,所做的事都是錯事,所追求的都是妄,他喜歡殺業,他貪心,種種一切都是這樣。「為妄興事,違逆天地」。嘉祥大師說,「上不順天心,下違閻羅王之意」,這麼殺生,這種種種種的。 而且是任意作惡,所謂恣意。「違逆天地,恣意作惡」,這個罪就到了極點,惡貫滿盈。若人惡貫滿盈的時候怎麼樣?就「頓奪其壽」,這就立即報應了。本來是按他的宿命,這要改生死簿了,頓奪其壽就是不等他的壽完了,頓然就把他的壽命給斬斷了,截住。所以《嘉祥》說「頓奪」什麼意思?「滅壽」,把他的壽給滅了,「奪算」,天算有多少數,說他是七十,就奪過來,沒有了。這的意思就是說,世間人因為愚癡就發生了瞋心,相殺相害,心懷毒惡,所做的都是妄事,沒有真事、正事。這麼樣子,到了造罪,尤其是過去生中又有罪惡,這種業力引起種種的惡緣都湊起來。所以大家要知道,這些都湊在一起的。所以因緣願力能生善根,壞的方面也是如此,壞的因緣、壞的業力也能出生罪根。這樣的話,他這一切壞的東西都出來之後,他就恣意作惡,忘形的、任性的做壞事。等到惡貫滿盈,等惡滿了,這個果報就顯著了,就頓然奪他壽命,墮落三惡道。墮落之後,你所受的果報就沒有哪一天可以出來。最嚴重的是無間地獄,就是說有一天大爆炸,咱們這個宇宙大爆炸了,地獄一點也沒有了,一般的地獄就釋放了,可是無間地獄不行,這種人還得換到沒有爆炸的世界去入獄。因此要入到這種地獄,他就沒有出期,所以叫「無有出期」。 「若曹」,就說你們,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大家,「當熟思計」,你好好的想一想,要「遠離眾惡」,不要覺得這無所謂,這一切惡都要遠離。「擇其善者,勤而行之」,要挑我們人生之中哪些是善,要勤而行之。所以我們一切助人都是善,而善中之王是念佛、是弘法,要挑這些去勤行。要知道「愛欲榮華,不可常保」,自己所愛的,所享的這些榮華富貴,今天這些安樂享受是不能夠常保持住的。「皆當別離」,都會和你分手的,都是假的。「無可樂者」,這就是佛的大智慧的話,就你現在認為可樂的東西也沒有可樂的,實際上真是如此。我常說,就是看著很好看,不過是一個肥皂泡,看著五光十色,實際馬上就破了,而且我是從小我就有這樣的感覺。所以一般人常常有這種感覺,知道席散人空,一個盛會,等到席散人空的時候就覺得有些悲哀,剛才盛會不在了。可是我從小就有這個感覺,就說正當這個盛會,正在興高采烈之時,我這種悲哀的心情已經出來了,這就是無可樂者。有的時候還覺得,看見我自己也參在裡頭,我覺得真的無可樂。但是看見別人,我覺得這些人都很苦,他在那狂歡,我覺得他很苦,實際就是這樣一種感覺,無可樂者。尤其是現在你看到有一些這種音樂、這種舞,表現狂歡,實際也可以說是一種掙扎、一種嘶叫,很苦。實際說真實的,在娑婆世界沒有什麼是真實可樂之處。 「當勤精進」,這就勸導正念,你們應當要勤奮,勤奮去做什麼?要勤奮去精進。你們已經信了,因為當時在座的兩萬人,一萬二千是比丘,七千是男居士,就一萬九了,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二萬人。還有天人、阿修羅種種種種,那就不知道多少數,地球上的人是二萬,還有諸大菩薩,就算汝等,這個汝等最主要是指的,當然廣泛的都有,這裡頭最當機的還是以阿難為首的地球的這些人。說好好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這一切都不可常保,皆是無可樂者,要勤精進。你們已經做了和尚,做了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今天又聽佛說了極樂世界,底下還有「禮佛現光」,極樂世界現前,所以在這一會的人都大有因緣,都要精進(這個進步是在正法上進步,不是得了點什麼),要生到安樂國。 所以佛就正式在勸所有在法會上聽法的人,實際上也在勸我們。我們今天讀這個經,我們讀到這個話,我們也等於聽到釋迦牟尼佛在告訴我們,你們應當生到安樂國。實際現在這真是懂得了,以前我一開始就能懂得念佛是無住生心,最妙是在這。《金剛經》最妙是無住生心,但是凡夫要達到無住生心那就是靠念佛。不過當時也想可能念咒更好一些,因為念佛號還有一個佛字,裡頭還有一個見,咒就離開一切,咒裡頭一切你沒有可思想的,可能更好一些。那時候我二十幾歲,第一遍看《金剛經》,只承認它這個好處,而對整個世界黃金為地種種殊勝這些,就覺得這是說給普通人聽的(實際也是如此),但是現在才知道說這一切依正都是自心。所以夏老師在《淨修捷要》裡頭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拿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來顯明我的自心。我的自心到底是什麼樣,也不能拿鏡子看看,講了極樂世界的依報是什麼情形,正報是什麼情形,這就是你的心。然後再來就知道生安樂國的重要!修什麼什麼法你不能不受後有,與其受其他的後有,就不如受極樂世界這個後有。所以不管什麼人,你要想真正超脫,只此一法。我們要去弘揚、去勸,就唯此一路,唯此一門。「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盤門」,這就是個涅盤門。 「生安樂國」,生到安樂國之後怎麼樣?「智慧明達」。所以最要緊的在這,不是叫你去享受,你自然而然智慧就會明達,這個是最要緊的事情。現在這個世界上多少人修行,他也生信心,也能很做功德,就是智慧增長很難。能夠生正信,能夠很勤苦,能夠很用功,以至於能夠守戒,各種方面還都有人,可是真正能夠生出智慧甚為稀有,而且智慧明達。明者就是明心見性那個明,達者就是識心達本那個達。智慧能夠明達,最後也都是像極樂的大士,一旦開達,豁然貫通,自然中自然相,如光精明俱出,善好無能比。智慧到那一步之前,要不斷的智慧可以明達,一步一步的明達。「功德殊勝」,在極樂世界所得到的功德是十分殊勝,所以勸大家要去往生。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這又說一個心,這個告誡,我們要重視,不要隨著你的心。這幾段的勸都很重要。「若曹」這起,當行善之,當生極樂世界。「勿得」,這是正要說的,還有個不能做的,「勿得隨心所欲」。現在很多的毛病都是在這,這一點還有很多人修了很久對於這個還是沒有認識,一種隨心所欲就是我心裡想什麼就要干什麼,這叫隨心所欲。當然這個大家一般知道,這個不行,這個不好,很多你想做的事是壞事,那要克制,不能做,這個大家還能明白。但是還有許多是細一些的隨心所欲,就是你所做的都是按你心裡所能想到的去安排,你考慮之後認為這是可行的,這個也就成了你的所欲,你去做,不符合這個的你就不做,這是一般人的情形。這個情形正是佛說阿難的,阿難已經證了初果,碰見了摩登伽,幾乎他就要大墮落,大翻車。他能記得住十二部佛說的經論,都可以背,自己也得了五神通,證了初果,也斷了見惑,怎麼出這樣大婁子?佛就給他開示,就是你不明白兩種根本,一種是生死根本,就是你認為這個心是你,這個是生死根本,它不是你,它是你的敵人。現在大家還不免在這個問題上敵我不分,不是全不知道,但是有的時候還是敵我不分。一個是生死根本,就是你自己以為是你心的這個,一個是涅盤根本,現在你不認識,你也不知道,那個不顯現,有兩個根本。那個不顯現的才真代表你,現在你認為是你的不是你,這是敵人,敵人派來的特務,可是你上當了。 《四十二章經》是最早,漢朝翻譯的經,它是選了一些最重要的,裡頭就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慎重,不要相信你的意思,你的意思不可信。所以時常都要從佛的經裡頭吸取一些東西,來打倒你那顆心;不是給它抹粉塗胭脂,把它裝扮起來,這是一個已經修道精進的你就上當了。所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涅盤經》說,「常為心師,不為師心。」你應當常常做你心的老師,不去做師心。不是罵人師心自用嗎?這句話意思怎麼講?師心自用,你就把你的心當老師,你自己用。現在一般人說,你這個人不肯接受別人意見,沒有體會到我們這個高度。所以也要聽別人意見,你就想你自己,這個決定要不得的。「寧作心師」,你要做你心的老師,你教訓你的心、管你的心去;「莫師於心」,不要把你心中所決定的,就按著它那個發號施令,當作你自己。所以師心自用是行人的大錯,因為咱們現在是妄心,這個妄心就正是《楞嚴經》佛說阿難的,這個是生死根本。你去把這個妄心當老師,你不是認賊作子,把敵人派來的特務,你讓他當總司令嗎?是「煮沙作飯」,這《楞嚴經》的話,這樣的修持,你煮沙子要去做飯。何況你還隨著它,任這個性,還妄作為非,胡作非為。所以「勿得隨心所欲」。你看,這一段好幾處都指出這個心字,同時都是指的妄心,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知道這個妄心。所以有的時候自己有所見,有些什麼什麼,都是對於這個妄心沒有認識。所以這一點能夠真正認識,能夠和妄心劃清界線,分得出關系,修持上大大的進了一步。要是隨著妄心所,「虧負經戒」,你就虧待了經,你就不會好好的去守戒,辜負了戒,「在人後也」,在同修這麼多人之中你就落後了。這是佛的勸告。 這幾段都很好,我們就在最近這二、三周內,把這個大內容把它討論完,這是濁世惡苦。今天就到這。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無量壽經(大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第三十一集) 1991 檔名:51-001-0031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