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一味藥


 2015/2/18    熱度:3809    下載DOC文檔    

文/朱景東

《全唐文》中收錄了一篇唐人張說的奇文《錢本草》,全文187字,用醫家記敘中草藥的語氣,標本互喻、淺深相濟,把錢的藥性、功效、利弊 、服用原則、采摘原則、精煉之術娓娓道來,既充滿哲理又幽默風趣,可謂入木三分,在這個金錢至上、貪欲熾盛的時代,張說的這味藥方應 當說是效力未減,讀後讓人覺得耳目一新,滿口生香,神清氣爽。

張說曾經歷仕四朝、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三十年,著作頗豐。張說為一代重臣,才華橫溢,擅長文辭。可是為官時好物貪財,排斥異己,事 發後被貶到岳陽做了一個地方官。張說經歷了六十多年的人生道路,宦海沉浮四十余年,事業可謂一帆風順,青雲直上。然而為了錢財,卻栽 了個大跟頭。這時,張說痛定思痛,才有所醒悟,認識到錢財其實也是一味藥材,能治病,也能害人。

錢的藥性

“錢,味甘,大熱,有毒。”

“味甘”,錢這東西人人喜愛,任誰有了錢心裡都會甜滋滋的。

“大熱”,錢具有極大的能量和熱力,可以使人氣血運行加速,精神振奮,燥熱不安,甚至達到癫狂的狀態。

“有毒”,錢也有兩面性,所謂是藥三分毒,萬事有其利必有其弊。藥材之用,本為療病,藥性即是藥材的偏性、毒性,若服用不當,則會毒 害生命。

錢,在它的熱性之下,蘊含著衰冷的毒性。若受不住錢的美味誘惑,食之不當,貪婪過甚,則會導致傷身喪生。金錢本身無所謂善惡,而對金 錢過分的貪婪與追求,則會引發邪惡與痛苦。所以,對於金錢合法地獲取和擁有,適度地追求它使用它,才可以使心情愉快、青春永駐,才可 以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錢的功效

“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

錢可以養生,“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人的生活,離不開物質條件。一日三餐的獲得,皆需金錢交換。古人雲“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即便你是英雄好漢,若無錢財,也難免饑寒之苦。你看,一個人一旦有了錢,便馬上躊躇滿志,容光煥發,神采奕奕;而一旦貧窮無錢, 則唉聲歎氣,失魂落魄,形容枯槁,羞於見人。

錢也可以“解困厄之患”。人在遇到麻煩、災禍之時,若手頭拮據,往往無計可施,走投無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可是金錢一到,立 刻麻煩變成坦途,災殃化為笑臉,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可見,金錢的威力大到了極點!

錢有大利,“能利邦國”。錢可以興邦旺國。一個國家有沒有經濟實力,影響著它在國際上的地位。比如美國,就因為富裕而被稱為金元帝國 ,不僅在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貨幣被世界各國定為通用結算單位,而且其生活方式、文化形態也成為各國百姓效仿的榜樣,這些都是錢足以 興旺國家的具體證據。

錢也有大弊,它可以“污賢達,畏清廉”。錢具有難以捉摸的巨大威力,它可以污損、毀掉多少賢達之士的名聲、品德、前程。那些清正廉潔 的人,在金錢面前也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會被拉下水,若沒有崇高的精神信仰和人格追求,堅持清廉的操守是不 太可能的事情。

服用原則

“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

錢,只是一味藥。既然是藥,當以療病為標准,病愈了,便不可再服,若貪圖錢的甘美滋味,過量服用,錢就會成為毒藥,戕害人的生命。
人人都離不開錢,人人都要服用這味藥,關鍵是要以均平為度。均者,均衡;平者,平和。錢財的數量,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還略有富余, 就夠了,要知足。貪婪的人,最好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難以自拔,最終陷入困境。對待金錢的心態,以平和為佳。既不自命清高,視金 錢如糞土,不食人間煙火;也不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甘為財奴,笑貧不笑娼。

如果不能以平和、理性的心態看待財富,要麼過冷,視金錢為罪惡,那麼,你不理財,財也不理你,最終難免困厄之苦;要麼過熱,視金錢為 神明,為了達到獲得金錢的目標,如癡如醉,如癫如狂,不擇手段,不惜代價,如蒼蠅逐臭,如飛蛾撲火,最終難免作繭自縛,遭受滅頂之災 。如此冷熱相互激蕩,最易引發霍亂。

霍亂是一種烈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起病急驟、劇烈瀉吐、排洩大量米泔水樣腸內容物、脫水、肌痙攣、少尿和無尿為特征。輕者口渴,眼 窩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煩躁不安,眼窩下陷,兩頰深凹,精神呆滯,皮膚干而皺縮,失去彈性,嘶啞,四肢冰涼,體溫下降,脈搏細弱,血 壓下降,如不及時搶救,會危及生命。

我們留心觀察那些追逐金錢、被金錢所折磨的人,是不是很像霍亂的症狀呢?

采摘原則

“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理則傷神。”

錢這東西,不分四季隨時可以獲取。可是,如果不按社會公認的方法去得到,不僅大費腦筋而且還會多擔風險。不義之財,雖然握在手中,藏 在保險箱內,可是真的保險嗎?夜半醒來,難免驚恐不安。久而久之,身心皆病。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啊!

流通原則

“此既流行,能役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

錢財一旦流通、運行,頓時可以呼風喚雨,大展神通,可以役使神靈,也可以召感鬼魅,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

如果只知賺錢,不願花錢,就成為守財奴,可是財守得住嗎?佛經上說,財富為五家共有,除了你自己之外,還有“惡王”、“賊”、“水火 ”、“敗子”。也就是說腐敗了的官府、盜賊、水火災害、不肖子孫,他們隨時都可能取走你的錢財。這世間沒有任何人能夠獨享所有的錢財 。

如果只知花錢,不懂得賺錢,那就是坐吃山空、揮霍奢侈的敗家子——“散財童子”,即便有金山銀山,他們最終都會遭到困窘潦倒的下場。
財富的獲得固然需要福報與智慧,不過,財富的使用更需要智慧。會賺錢,還要會花錢。有了財富,要懂得布施。

儒家經典《大學》談到這個道理,“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謂:有道德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可以保有土地, 保有土地才能夠生產財富,生產了財富才能夠滿足需要。道德,是根本;財富,是枝末。如果本末倒置(把道德當做外在的枝末,把財富當做 內在的根本),那就會造成國家與民爭利,百姓之間互相掠奪的局面。所以,財富被少數人所聚斂就會民心散壞,財富藏於百姓就會民心凝聚 。因此,如果說出來的話不合道理,那得到的回應也一定是不合道理的;如果財富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也一定會以不正當的方式失去 。

這裡揭示出財富的因果法則,簡言之,“財富從布施中來”。把財富布施給貧困的弱勢群體,這就是有德,有德就會獲得民心,則最終會擁有 巨大的財富。我們今生所享用的財富,就是來自於前世的布施;我們今生的貧窮,就是來自於前世的悭貪,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歡喜地 去布施。

以前,朝鮮首富林尚沃用一副對聯總結自己的經營之道,“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含義是,對待財物要公平如水,做人要正直如秤,也 就是說,在商務活動中要放棄貪婪之欲,奉行正直的經濟道德,這就是商道。

如果把錢財比喻為水,那麼掌握錢財的人可以比喻為“河道”。當河道對流水毫無貪戀執著之心,允許水自在地流出,便會有無窮無盡的水流 入,這個人便擁有了無限的財富;可是,當河道希望水駐留下來,希望一直擁有它,河道就變成了死水塘,再也不會有流水注入,所擁有的財 富便是有限的。而且,時間久了,水塘還會變臭,生蛆。這個人也就失去了財富。這就是財富運行的奧密。

再進一步深入觀察,布施,在外在現象上,表現為布施財物;而在內在心性上,則是放下了悭吝之心,放下了對財物的執著。而這種悭吝之心 一旦被布施、放下,我們便可以直接現量體驗到內心的富足與喜悅。滿足與喜悅的心靈之泉便清除了壅塞,汩汩流淌。此時此刻,我們才恍然 大悟,原來,我們本來具足一切,我們本來就是富足的人,人人皆有摩尼寶珠,只是以前沒有發現而已。財富的終極源泉乃在於內心,內心這 顆摩尼寶珠一旦發起妙用,外在的財富便不求而自來。古代的智者,譬喻為“移花賺蝶至,買石得雲饒”,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修煉原則

“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 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道)財富如水,從高處流向低處是其本性。它從高尚的布施行為中來,還要流向需要它救助的地方,這便是財富的流通運行之道。

(德)金錢本身是中性的,而我們對待金錢的態度卻展示出一個人的德行。英國人裡克特說:“沒有比藐視金錢的人更需要金錢了。”不要誤 以為藐視金錢就是美德;當然,愛財如命更不是美德。以平常心看待金錢,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富貴行乎富貴,貧而無谄,富而好禮,這才是 美德。

(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獲取財富與布施財富皆合情合理,合乎正道。這便是義。“義利之辨”向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義 利之間,是本末關系,而不是對立關系。義並不排斥利,利也不排斥義。義是根本,是因,利是枝葉,是花果。一顆茂盛的大樹,首先樹根要 扎得深,然後自然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禮)不合乎道義的金錢不要,不是自己分內該得的不取,守住自己的本分,這便是禮。儒家重禮,佛門重戒,皆是同一道理。譬如人在公路 上行駛,一定要遵循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不闖紅燈。表面上,這是對自己的約束,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而實際上,這是對自己的愛護 與保護。遵守交通規則,我們才可以在公路上自由行駛;而一旦犯規被罰沒駕照,我們才真正失去了行駛的自由。

(仁)財富來之於社會,當然還要回饋於社會。像香港首富李嘉誠那樣捐建學校、醫院;像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把所有資產捐回社會的裸捐。 這些對社會的慷慨之舉,都是掙脫了錢這個黃金枷鎖後所表現出來的生命仁慈。可以預見,如果他們願意,下一世他們仍然會是大富長者。這 是因果的必然道理。

(信)對於財富的付出,包括交貨、付款,也包括債務,不要超出約定的期限。霍姆斯這個美國人說:“勿把信譽置於金錢中,要把金錢置於 信譽裡。”信用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根本。尤其在現今商業時代,信用、美譽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乃至一個企業的興亡。孔子曾經很幽默 地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軏,是牛馬藉以拉車的轭套器物,若是沒有它們,牛馬便無法拉 車。一個人若是沒有了信用,怎麼與他人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關系呢?

(智)利潤的獲得是依靠良好的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而絕不是靠坑蒙拐騙、假冒偽劣,侵犯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大學》雲:“貨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來路不正的錢財,也必將通過不正常的方式失去。害人者必害己,利人者必利己。《大學》雲:“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 發財。”有智慧的君子通過財富來提升生命的品質與境界,財富僅僅具有工具價值,而生命本身則具有目的價值;沒有智慧的小人拿自己寶貴 的生命去換取財富,把財富看成目的價值,而暇滿珍貴的生命則看成工具價值,顛倒知見,這可是得不償失啊!又怎能稱得上有智慧呢?

《錢本草》原文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

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

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

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理則傷神。

此既流行,能役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

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 ,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